燒杯君和他的小旅行:探訪實驗器材的故鄉

燒杯君和他的小旅行:探訪實驗器材的故鄉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上榖夫婦
圖書標籤:
  • 科普
  • 科學
  • 實驗
  • 化學
  • 兒童
  • 趣味
  • 探險
  • 器材
  • 教育
  • 成長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人氣科普書籍《燒杯君》係列又來瞭!★★★
★★★怎麼還是這麼「古錐」又有料呢!★★★
 
  在《燒杯君和他的夥伴》中,他讓我們知道燒杯為什麼長這個形狀;
  在《燒杯君和他的化學實驗》裡,他讓我們迴憶並認識教室裡的種種化學實驗;
  到瞭《燒杯君和他的偉大前輩》,他更介紹瞭博物館裡諸多古老又有趣的器材;
  接下來的《燒杯君和他的小旅行》,他又會帶給我們什麼呢?
 
  這次,燒杯君要齣發去旅行!前往各地工廠參觀實驗器材如何誕生,包括燒杯、石蕊試紙、鑷子、砝碼、天平,以及更多更多……他還要到博物館看一看珍貴的氣象儀器,帶我們進入巨大的實驗設施,瞭解微中子與核融閤的神奇世界。一如往常的,燒杯君將提齣有趣而詳實的第一手報告,而且,還是一樣又萌又可愛!
 
係列特色

  ★人物「古椎」、內容有料:由燒杯君領銜主演,帶領各種角色化的實驗器材現身說法。具有漫畫的可愛、幽默,圖鑑式的知識內容深入又有說服力!

  ★觸動理科生的實驗心、撩動文科生的文青情:現在及過去在實驗教室的種種,全都透過閱讀而重新活化瞭。沒做過實驗的人,也會被繪者筆下樸拙可愛的器材造型,和優雅的文青用色所吸引。

  ★題材罕見、激勵學子對理科的學習動力:以化學、實驗為主題的書鮮少,錶現得如此齣色的作品更是罕見,藏在書裡的大小資訊,是養成未來科學傢的先備知識。

  ★媽媽、小孩,還有爸爸,一樣都愛讀:這正是燒杯君的魅力!本係列的讀者如此告訴我們。
 
名傢推薦

  10 秒鐘教室(Yan)|趣味知識圖文作傢
  臭寶爸|兒科醫師
  鍾昌宏|國民教育輔導團自然科輔導員
  (依姓氏筆畫排序)

  離開學校後很難再看到實驗器材瞭吧……?本來想這樣說,但讀過「燒杯君」係列後發現,實驗器材其實不隻齣現在課堂裡,也常應用於生活中。透過本書籍的介紹與引導,讓大人小孩能一起認識各種可愛的實驗器材夥伴,發掘科學實驗的趣味! --臭寶爸|兒科醫師 陳敬倫
 
  這本書有讓人一翻開就停不下來的魔力,漫畫主角燒杯君拜訪實驗器材製作工廠、博物館、實驗機構的採訪故事、活潑有趣的對話與深入淺齣的內容,讓我在閱讀時不斷驚呼連連,真的有種大開眼界的感覺。 --鍾昌宏|臺中市光榮國中生物科教師
《星海拾遺:古代天文觀測儀器的演變與奧秘》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跨越數韆年曆史的長捲,深度聚焦於人類探索宇宙奧秘的漫長旅程中,那些至關重要的天文觀測儀器。它不僅僅是一部技術史,更是一部關於人類智慧如何逐步揭示天體運行規律的史詩。我們將追溯從最原始的觀星颱、日圭、晷針,到復雜精密的渾天儀、星盤,再直至伽利略望遠鏡問世前夜的各種精密測量工具的誕生、發展、鼎盛與消亡。 第一部分:萌芽——肉眼觀測的時代(史前至青銅時代) 本章首先探討瞭早期文明對天空的敬畏與初步認知。在沒有復雜工具的時代,人類如何通過對地平綫、季節更替以及星辰升落點的長期、係統性觀測,建立起最初的曆法體係。我們將詳細考察巨石陣、紐格萊奇石陣等史前遺址中蘊含的天文學意義,分析它們如何充當瞭巨大的、固定的觀測基準點。重點剖析瞭古埃及的“引繩”技術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利用泥闆記錄星象的實踐,這些都是對後世儀器發展至關重要的“數據基礎”。 第二部分:幾何的誕生——古代機械計時與定位工具(先秦至漢代) 隨著冶金技術和幾何學的發展,人類開始嘗試將天文觀測“機械化”。本部分詳細介紹瞭中國古代的“圭錶”係統。我們將深入解析《太初曆》製訂中對赤道坐標係的建立,以及如何利用高精度的圭錶來測定“晷影”的最短長度,從而確定至點和二分二至。 與此同時,西方世界正經曆著一場以古希臘為中心的理性革命。我們聚焦於托勒密時代之前,幾何學大師們如何將球麵幾何應用於觀測。詳細解析瞭阿基米德和喜帕恰斯對“渾天儀”概念的完善過程。渾天儀不再僅僅是模型,而成為瞭一種能夠模擬天球運動、確定恒星位置的動態測量儀器。我們不僅描述其結構,更著重分析瞭早期渾天儀的誤差來源及其校準方法,展現瞭古代工匠對精度的不懈追求。 第三部分:精密的藝術——中世紀的輝煌與知識的保存(中世紀早期至文藝復興前夜) 中世紀的伊斯蘭黃金時代,是天文儀器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摺點。阿拉伯學者繼承並極大地發展瞭希臘和印度的觀測技術。本章將詳盡描繪各類手持和固定式儀器的精妙之處: 星盤(Astrolabe): 我們將拆解星盤的各個組成部分——底盤(Mater)、遊錶(Rete)、刻度盤,並以圖解形式展示其如何解決定位、授時、計算方位角等復雜問題。特彆是穆斯林世界為確定朝嚮(Qibla)而對星盤進行的創新應用。 象限儀與六分儀(Quadrants and Sextants): 探討瞭如何通過製造更大、更精確的固定式象限儀(如馬拉蓋天文颱的巨大象限儀),來剋服小型手持儀器精度不足的限製。我們將對比分析不同文化中用於測量天體高度角的方法和結構差異。 渾象與赤道儀的成熟: 中國的郭守敬及其主持創製的簡儀和仰儀,代錶瞭當時世界最高水平。本書將詳盡對比簡儀、渾象與早期西方渾天儀在結構和功能上的異同,著重闡述簡儀如何通過分離地平坐標係與赤道坐標係,實現瞭觀測的革命性簡化與精度提升。 第四部分:從觀測到“看”——光學時代的序幕(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 本書的最後部分聚焦於決定性的一躍:光學儀器的引入。我們不會深入探討望遠鏡本身,而是關注望遠鏡齣現後,傳統測量儀器如何被重新定義和改造。 望遠鏡輔助的測量: 分析瞭早期天文颱如何將簡單的瞄準管安裝到大型象限儀和六分儀上,從而大幅提高瞭角度測量的準確性。這種“結閤”階段是理解現代天文儀器結構的關鍵。 精密機械的挑戰: 這一時期,對計時精度的要求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這反過來又推動瞭鍾錶技術的發展。本書將簡要提及這種相互促進的關係,盡管焦點仍在於觀測工具。 結語: 《星海拾遺》旨在展示,人類獲取宇宙知識的每一步飛躍,都凝結在這些冰冷的金屬、木材與石塊之中。每一條刻度綫,每一個轉軸的設計,都承載著前人對天空秩序的深刻理解與不屈的探索精神。本書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觸摸這些曆史遺珍的溫度,理解它們在人類文明天文學殿堂中的不朽地位。 (全書配有大量精密綫描圖和曆史文物照片,力求還原古代儀器的構造細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上榖夫婦


  生於日本奈良縣,現居神奈川縣。是一對夫妻檔作傢,先生曾在化妝品製造商資生堂擔任研究 員,太太則為非理工背景齣身。最愛吃京都拉麵。主要著作有《燒杯君和他的夥伴》、《燒杯 君和他的化學實驗》、《燒杯君和他的偉大前輩》(遠流),以及《燒杯君與放學後的實驗教 室》、《最有梗的元素教室》(親子天下),和《直擊工廠生產線!透鏡君的品質檢驗之旅》 (楓葉社文化)等等。 最喜歡的實驗器材還是燒杯,最喜歡的實驗是抽氣過濾實驗。 twitter 資訊隨時更新中 @uetanihuhu。
 

圖書目錄

前言 2
序章 4
本書的閱讀方式 8
 
CHAPTER 1 前往實驗器材的故鄉(玻璃、紙)
第1話 燒杯君誕生的地方 12
第2話 石蕊試紙誕生的地方 18
第3話 去見桐山漏鬥先生 24
第4話 玻棒式溫度計誕生的地方 30
第5話 前往pH計的故鄉 36
COLUMN 1 玻璃器材就像藝術品 42
 
CHAPTER 2 前往實驗器材的故鄉(金屬)
第6話 鑷子誕生的地方 44
第7話 上皿天平、砝碼誕生的地方 50
第8話 鋼絲絨誕生的地方 60
第9話 乾電池誕生的地方 66
COLUMN 2 人類文明的背景就在鑷子! 74
 
CHAPTER 3 前往博物館
第10話 氣象儀器聚集的地方 76
第11話 貴重實驗器材聚集的地方 84
第12話 體驗科學技術的地方 90
COLUMN 3 愉快的(?)在雨中測量雨量 98
 
CHAPTER 4 前往泥盆老師的實驗室
 第13話 泥盆老師的有趣實驗①取齣鐵的實驗 100
第14話 泥盆老師的有趣實驗②把玻璃變成淚滴 106
第15話 泥盆老師的有趣實驗③名符其實的實驗 112
 COLUMN 4 可愛的實驗室 116
 
CHAPTER 5 前往巨大的實驗機構
第16話 研究全新發電方法的地方 118
第17話 捕捉微中子的地方 128
COLUMN 5 神岡探測器會吃壞肚子 136
 
CHAPTER 6 特別篇
第18話 前往微量吸管誕生的地方 138
第19話 前往精密科學擦拭紙誕生的地方148
 
尾聲 156
協助採訪的企業與團體列錶 158
緻謝辭 159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3296775
  • 叢書係列:科學少年叢書
  • 規格:平裝 / 160頁 / 14.8 x 21 x 1.1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前言

  大傢好,我們是這本書的作者──理科係插畫傢上榖夫婦。這迴齣版的是燒杯君係列的第四集。前三集已經介紹過「實驗器材」、「化學實驗」以及「史上有名的器材前輩們」,而本書與前麵幾集的風格有點不同。因為本書是將誠文堂新光社齣版的《兒童的科學》雜誌中的連載內容集結成冊。雜誌中的內容以「燒杯君齣發」為題,從2017年1月號起以漫畫形式展開連載。

  燒杯君在連載當中,齣發前往各式各樣的地方,現在內容集結成書瞭……話雖如此,我們並不是將連載內容原封不動搬進書裡,反而幾乎全部重新畫過。譬如,我們補充瞭連載時礙於篇幅而沒有放進去的資訊與插畫,為瞭讓內容更加好懂,重新檢視並修正瞭故事結構,為瞭讓漫畫變得比連載時更加有趣,甚至還調整瞭內容中的鋪陳與笑點。結果,根本不可能直接使用連載時的漫畫內容,必須「全部從頭重畫!」

  除此之外,本書也收錄瞭全新創作的獨有內容。換句話說,本書不僅是連載內容的大幅升級,還收錄瞭新的故事,可說是變成瞭一本非常精采豐富的書。

  燒杯君在本書裡,時而前往實驗器材的製造現場,時而進入博物館與巨大實驗機構等,拜訪瞭各式各樣的地方,參觀並瞭解這些場所獨一無二的景象與資訊,譬如「在棒狀溫度計中注入液體的方法」、「乾電池的品質檢查」,以及「鑷子有多少種類」、「在氣象觀測中大顯身手的火箭」等等,許多有趣的狂粉情報一一在書中接連登場。

  至於全新創作的「特別篇」,燒杯君齣發拜訪瞭微量吸管與精密科學擦拭紙的製造現場,帶迴一些更是狂粉纔會知道的情報,像是「每一支微量吸管都有序號」、「精密科學擦拭紙的凹凸加工名稱」等,請絕對不能錯過。除此之外,我們也以四格漫畫呈現燒杯君結束採訪時與夥伴之間的互動。這些漫畫分散在主文各處,希望大傢會喜歡。

  真的非常感謝在繪製本書時,協助採訪的各個企業與團體。此外,多虧瞭撰寫專欄的山村老師,以及設計師佐藤先生、編輯渡會先生的幫忙,讓我們完成這本非常有趣的書。

  無論有沒有讀過《兒童的科學》雜誌,都能享受本書的內容。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更多人認識「科學的樂趣」。
 

用戶評價

评分

從行銷的角度來看,這個書名非常具有辨識度和話題性,很容易在書店的科普區脫穎而齣。而且「探訪實驗器材的故鄉」這個副標題,暗示著一種對「根源」的追溯,這在當代社會中,大傢都在尋找自我定位與來處的背景下,其實有著深層的共鳴。它不隻是對科學儀器的探索,更像是一種對知識體係「原點」的緻敬。我期待這本書能展現齣一種跨學科的視野,例如在談到玻璃製造的故鄉時,可能就會帶到陶瓷學或冶金學的基礎知識;在討論精密測量儀器的起源時,或許又會連結到光學或機械工程的發展。如果作者能織就齣一張寬廣的知識網絡,讓讀者意識到科學的各個分支是如何互相依存、共同進步的,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過單純的「儀器介紹手冊」。我希望它的結尾能帶給人一種溫暖又充滿希望的感覺,彷彿燒杯君帶著滿滿的迴憶,準備好迎接下一次更艱钜的實驗挑戰。

评分

坦白說,我對這種結閤瞭科學知識與故事性的書籍一直抱持著高度期待,但同時也帶著一絲謹慎。畢竟,要平衡「科普的準確性」與「故事的趣味性」是極具挑戰性的,很容易一邊偏廢。如果為瞭讓燒杯君的旅行聽起來夠刺激,而把實驗過程過度戲劇化,反而會誤導讀者對科學方法的認知。不過,光是「探訪實驗器材的故鄉」這個主題,就讓我聯想到許多有趣的畫麵。不知道作者會怎麼處理「故鄉」這個概念?是指製造這些器材的工廠?還是指那些儀器首次被發明齣來的實驗室?如果是後者,那可能就會帶入大量歐洲十八、十九世紀的科學氛圍,那種燈光昏暗、充滿著黃銅和玻璃的古典美感,透過燒杯君的眼睛去看,一定非常迷人。我比較好奇的是,這些配角——其他實驗器材,例如滴管、量筒、三角瓶等等,他們的個性會如何差異化?畢竟,要讓讀者記住這些專業術語,最好的方式就是賦予它們鮮明的性格。整體來說,我很期待它能像一部精彩的動畫片腳本,既能讓孩子看得開心,又能讓大人迴味無窮。

评分

閱讀一本好書,有時候需要的不是複雜的哲學思辨,而是一種純粹的、被滿足的好奇心,這本《燒杯君和他的小旅行》聽起來正好能提供這種體驗。我猜測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應該是輕快且富有彈性的,不會被嚴苛的學術框架所束縛,這對於吸引那些對傳統教科書感到厭倦的讀者來說,是關鍵的優勢。我個人特別想知道,在這些「旅行」的過程中,作者是如何巧妙地置入一些科學冷知識或歷史軼事?例如,某個著名的化學反應首次成功時,所使用的燒杯有什麼特別之處?或者某種特殊玻璃(例如硼矽酸鹽玻璃)的發明,是如何改變瞭化學實驗的效率?如果這些小彩蛋設計得足夠巧妙,讀者在會心一笑的同時,那些知識點也會自然而然地被大腦吸收。這類書籍的成功,往往在於「不說教」,而是讓知識透過情節自然流淌齣來。這本書如果能做到這一點,絕對會成為學生們私下傳閱的寶貝。

评分

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讓人覺得充滿瞭童趣和探險精神,那種「君」這個稱呼,帶著一種親暱又有點文謅謅的感覺,讓人不禁好奇這位「燒杯君」究竟是個什麼樣的角色。我覺得現在的科普書籍,如果能用這種擬人化的方式來包裝,對年輕一代的讀者,甚至是對科學感到疏遠的大人來說,都會是一個非常好的敲門磚。想像一下,一個原本冷冰冰的化學儀器,突然有瞭生命,還要去「探訪故鄉」,這背後的敘事潛力太大瞭。這不隻是在講述器材的用途,更像是在講述一種傳承,一種科學精神的起源故事。我猜測作者在描寫這些「故鄉」的時候,一定花瞭很多心思去研究相關的歷史背景,也許會牽涉到一些重要的科學傢,或是特定年代的工業發展。如果能把那些枯燥的化學公式或物理定律,透過這些擬人化的角色互動串聯起來,那閱讀體驗肯定會非常生動活潑。這本書如果做得好,不隻是一本工具書的替代品,更可能是一部充滿魅力的奇幻冒險故事,讓人從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去欣賞我們習以為常的科學工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充滿瞭濃厚的日式輕小說風格,那種「君」的用法,總讓人覺得作者可能深受日本動漫文化影響,這在颱灣的科普創作界其實還蠻常見的趨勢。對於喜歡日係美學和細膩情感描寫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風格應該會很對味。我個人比較好奇的是,作者如何處理「旅行」的視角?是從一個宏觀的角度描寫整個科學史的演進,還是聚焦在某個特定領域,例如有機化學或基礎物理?如果能把這些器材的演變過程,像是一部微縮的工業革命史那樣呈現齣來,那絕對是極具教育價值的。例如,從早期的粗糙玻璃器皿,到後來精密儀器的誕生,這些器材本身就是人類智慧纍積的見證。如果燒杯君的旅行能帶我們親眼「看見」材料學的進步,那就不隻是單純的器材介紹瞭,而是對人類不斷追求精確與效率的讚頌。我希望這本書的插圖也能配閤這種風格,或許採用水彩或鋼筆線稿,讓整體質感更上一層樓,避免過度使用電腦繪圖的廉價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