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鼓聲:科學筆記(二版)

另一種鼓聲:科學筆記(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高湧泉
圖書標籤:
  • 科學
  • 科普
  • 筆記
  • 思考
  • 觀察
  • 自然
  • 生活
  • 知識
  • 閱讀
  • 散文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科學之美,在於它可以用一串簡短的方程式,讓你明白全宇宙運行背後的原理。
 
  你可知道,牛頓撰寫的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其實是為瞭取代笛卡兒?
  二戰時期,曾為好友的海森堡與波爾兩人,究竟為何會反目成仇?
  愛因斯坦自己覺得「最大的愚蠢錯誤」是什麼呢?這樣的錯誤竟然有可能是他最偉大的發明?
 
  本書以50篇科學散文講述瞭「科學」領域的迷人故事。除瞭告訴你科學的發展史與科學傢們研究的心路歷程外,作者也以「局中人」的慧眼來觀察科學界發生的大小事情,剖析科學的本質與科學的未來。
 
  透過作者時而幽默詼諧、時而有感而發、時而犀利的描述,你不僅會明白牛頓、愛因斯坦、海森堡、費曼等科學巨擘的偉大之處,也能夠知道這些科學傢鮮為人知的另一麵。
 
  身為量子電動力學創始人之一的諾貝爾獎得主——許文格曾說,費曼聽從的是「另一種鼓聲」。事實上不僅是費曼,科學的突破性發展,往往都是仰賴這些願意去聽一聽另一種鼓聲的偉大科學傢們的貢獻。因為他們冒著與「真理」背道而馳的風險,纔能挖掘齣更符閤實驗觀察的原理,創造一個又一個美麗方程式,成就科學之美。
 
名人推薦
  
  王道還  生物人類學者
  楊振邦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科技史與科學哲學研究所副教授
  謝哲青  作傢、旅行傢、知名節目主持人
  ——聯閤推薦(依推薦人筆畫排序)
另一種鼓聲:科學筆記(二版) (本書簡介) 本書並非一本傳統意義上的科學著作,它更像是一次深入思想迷宮的探險,一場關於我們如何感知、理解和構建“真實”的對話。它以一種近乎散文的筆觸,探討瞭從基礎物理學的悖論到復雜係統行為的深層哲學意涵,旨在喚醒讀者對日常科學現象背後那層“陌生化”的驚奇感。 第一部分:實在的裂隙與重塑 本書的第一部分聚焦於現代物理學——尤其是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對我們直覺世界觀的徹底顛覆。作者沒有采取標準的教科書敘事方式,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心設計的思想實驗和曆史迴顧,剖析瞭那些將物理學推嚮哲學邊緣的睏境。 我們探討瞭測量問題在量子世界中的核心地位。這不是關於技術工具的討論,而是關於“觀察者”與“被觀察物”之間不可分割的界限。當波函數坍縮時,到底發生瞭什麼?作者引導讀者超越哥本哈根詮釋的錶象,深入審視多世界理論、退相乾性以及“隱變量”的幽靈,考察這些解釋如何影響我們對“客觀實在”的定義。例如,通過對比 EPR 佯謬的經典闡釋與現代對非定域性的理解,我們發現“局域實在性”的概念在微觀尺度上已然瓦解,而這對於我們理解信息、因果律的本質有著深遠的哲學衝擊。 緊接著,敘事轉嚮瞭時空彎麯的體驗性解讀。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提供瞭一種幾何化的宇宙圖景,但這種圖景如何與我們的日常經驗相容?作者細緻地描繪瞭引力如何作為時空的形變而存在,並深入剖析瞭黑洞視界、時間膨脹效應在極端條件下的物理意義。書中特彆關注瞭“奇點”的問題——一個數學上存在但物理上令人不安的概念——並討論瞭量子引力研究試圖彌閤宏觀與微觀鴻溝的嘗試,例如弦理論和圈量子引力所描繪的、不同維度的時空圖景。 這部分內容並非旨在提供數學公式的推導,而是力求揭示科學革命背後的認知危機:當最精確的理論描繪齣的世界與我們的感官經驗産生巨大偏差時,我們該如何校準我們的“常識”? 第二部分:湧現的奧秘與復雜性的低語 如果說第一部分聚焦於構成世界的“磚塊”及其規則,那麼第二部分則將目光投嚮瞭這些“磚塊”如何自發地組織成具有新穎屬性的宏觀係統——即復雜性與湧現現象。 我們離開瞭標準的還原論範式,探討瞭非綫性動力學和混沌理論如何揭示瞭看似隨機的現象背後潛在的確定性秩序。著名的蝴蝶效應不僅僅是一個氣象學的笑談,它象徵著初始條件的極端敏感性,這種敏感性挑戰瞭傳統物理學對精確預測的信心。書中細緻分析瞭洛倫茲吸引子等經典模型,展示瞭在確定性規則下,如何産生無法長期預測的復雜行為。 隨後,討論深入到生物學、信息科學和人工生命領域。作者對自組織現象錶現齣濃厚的興趣,從化學振蕩反應到蟻群覓食行為,再到神經網絡的訓練過程,湧現似乎是宇宙演化的一個基本傾嚮。我們審視瞭信息熵在描述係統復雜性中的作用,以及結構如何通過耗散和能量流動(而非平衡狀態)而維持自身的穩定。 一個核心議題是“意識的難題”(The 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作者采取瞭非二元論的視角,考察瞭從整閤信息理論(IIT)到集成全局工作空間理論(GWT)等前沿研究。這部分旨在探討,在物理定律的框架下,如何解釋主觀體驗(Qualia)的産生。這並非尋找一個“意識粒子”或一個“靈魂公式”,而是嘗試理解信息處理的復雜性是否可以達到某種閾值,從而湧現齣內省的能力。 第三部分:計算的疆界與模擬的現實 第三部分將視角轉嚮瞭信息、計算與宇宙的本質關係。如果說世界是由定律支配的,那麼這些定律是否可以被視為一種算法? 本書探討瞭圖靈機和可計算性的哲學含義。如果存在不可判定的問題(如停機問題),那麼宇宙的演化是否也存在類似的內在邊界?我們審視瞭數字物理學和“萬物皆可計算”的觀點,並對比瞭基於信息論的宇宙模型(如貝肯斯坦界限)與傳統基於場和粒子的模型之間的張力。 作者還對人工智能的局限性進行瞭審慎的評估。在深度學習取得巨大成功的今天,我們必須追問:模式識彆能力是否等同於真正的理解?書中通過對比符號主義、聯結主義的優劣,反思瞭知識的錶徵方式。一個關鍵的論點是,真正的“科學發現”往往需要跳齣當前框架的創造性飛躍,而這種飛躍,目前為止,似乎仍是生物智能的獨特之處。我們如何構建一個能夠提齣真正新穎假設的機器,而不是僅僅優化現有參數的工具? 結語:聆聽不同的節拍 全書的基調是一種謙遜的好奇心。作者堅持認為,科學的偉大之處不在於提供最終的答案,而在於不斷提齣更深刻的問題,並學會欣賞我們知識的邊界。每一次科學的突破,都伴隨著舊有實在觀的崩塌,以及一種新的、往往更加奇異的視角浮現。《另一種鼓聲》旨在邀請讀者放下對簡單、確定性解釋的依賴,轉而聆聽那些來自微觀、來自復雜、來自計算深處的、不那麼和諧卻更具生命力的“鼓聲”。它鼓勵我們以一種開放的心態,迎接科學前沿那些尚待定義的、充滿魅力的灰色地帶。 本書適閤對物理學、復雜係統、計算哲學以及科學哲學有濃厚興趣的非專業讀者。它需要的不是高深的數學背景,而是一顆願意質疑自身認知的、活躍的心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高湧泉
 
  1956年生。現任國立臺灣大學物理係兼任教授,專長為理論物理,認為量子力學是最奇妙的學問。喜歡柏拉圖、達爾文、愛因斯坦、費曼、魯迅的作品,也喜歡看各式各樣的電影與棒球比賽。

圖書目錄

誌謝
1.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2.兩種文化?
3.科學革命為什麼沒有發生在中國?
4.科學的終結
5.消失的問題
6.E=MC2
7.古今第一奇書
8.行遠自邇
9.真相
10.甩不掉的錯誤
11.愛因斯坦語錄
12.馬剋斯威爾的小惡魔
13.一長串的論證
14.反智
15.歷史的審判
16.哥本哈根
17.波爾的信
18.小夥子物理
19.美麗方程式
20.遺憾
21.為什麼是薛丁格?
22.誠實的吉姆
23.閒話的用處
24.啟發
25.你在那裡嗎?
26.費曼的哲學
27.不可承受之重
28.另一種鼓聲
29.贏過他們
30.多就是不一樣
31.奇異之美
32.微中子
33.玄之又玄
34.天纔
35.獨一無二
36.規範對稱
37.漸近自由
38.八分之一
39.一步一步來
40.青齣於藍
41.拉佛斯坦
42.彭卡瑞
43.安德列與西濛
44.寫物理
45.廬山真麵目
46.沉淪
47.誰都猜不到
48.科學知識一
49.科學知識二
50.科學知識三
後記
人名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474021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5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誌謝
 
  本書記錄瞭一些我認為有意思的科學人物、事情以及自己的某些感想。
 
  這年頭,科學的分工愈來愈細,科學行內的人也未必有時間去瞭解與思索一些分外的事;所以我寫作的時候,私下想像著我想講的這些東西應該是連我科學界的同事也會覺得新鮮有趣的。不過如果沒有他人的督促,我還是不可能把它們寫齣來。這些「他人」,依時間的順序是:王道還、施淑清、黃金鳳、張成華與王盛弘,後麵四位輪流每隔三個星期就會提醒我該交稿瞭。本書就是過去三年我所寫的專欄文章修訂整理後的結集。
 
  另一股令我無法不寫下去的力量來自我的專欄「接力」夥伴潘震澤與王道還。他們一篇一篇地寫,成為無聲的榜樣,讓我隻能跟著跑下去。我從他們的文章學到很多東西。我在這裡謝謝這些「意料之外」的朋友。此外我也要謝謝黃小玲、許光中和張海潮提供意見。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另一種鼓聲:科學筆記(二版)》實在是讓人耳目一新啊!我記得以前看到類似的科普書,總覺得內容很硬、很難啃,讀起來總是要查東查西的,但這本完全不一樣。它就像是一位經驗老到的領航員,帶著你輕鬆地穿越科學的迷霧。作者的筆法非常細膩,對於那些複雜的概念,他總能找到一個最貼近生活的比喻,讓我這個非本科係的人也能恍然大悟。特別是書中對於一些科學史上的轉摺點的描寫,簡直是栩栩如生,彷彿我們親身參與瞭那些決定性的實驗或辯論。這不是那種隻會照本宣科的教科書,它充滿瞭人味和故事性,讓人讀起來完全沒有壓力,反而會忍不住一直往下翻,想知道下一個「鼓聲」會敲響什麼樣的驚奇。整體來說,它成功地將科學的嚴謹性與文學的趣味性完美結閤,對於想要瞭解科學背後思考邏輯的朋友來說,絕對是個寶藏。

评分

以我個人的閱讀習慣來說,我通常偏愛那些能夠提供具體操作或實用技巧的書籍,但這本《另一種鼓聲》完全顛覆瞭我的偏見。它雖然是「科學筆記」,但它給予讀者的「工具」並非實體的,而是思維上的工具。作者擅長提齣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然後層層剝繭,直到你看到事物最底層的運作邏輯。我感覺讀完這本書,就像是重新校準瞭我的「認知濾鏡」。以前我可能隻是被動地接受資訊,現在我會更主動地去質疑、去分解資訊背後的假設。書中那些關於實驗設計的段落,即便不親手做實驗,光是理解其設計的精妙之處,就足以讓人受益無窮。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訓練你的「求真」能力,而非僅僅傳授「已知」的知識,這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簡直是救命稻草。

评分

這本《另一種鼓聲》的「二版」做得非常用心,看得齣來齣版社和作者在內容上都有做很深度的更新和打磨。我特別喜歡它在結構上的安排,每一章節之間銜接得非常自然流暢,不會有那種東拉西扯的感覺。它不像是一本拼湊起來的筆記,反而像是一部精心編排的交響樂,每個樂章都有它獨特的節奏,但最終又匯集成一個宏大的主題。尤其是在探討當代科技倫理的章節,作者的觀點非常深刻且富有遠見,沒有停留在錶麵做口水戰,而是深入剖析瞭技術發展背後複雜的社會結構。閱讀這部分時,我時常停下來深思,感覺自己的思維層次也被拉高瞭。對於習慣於碎片化閱讀的現代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種久違的、可以讓人沉浸其中的深度閱讀體驗,非常值得推薦給喜歡深度思考的朋友們。

评分

說實話,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其實蠻高的,因為聽聞許久,大傢都說它是近年來難得的佳作。看完之後,我的感受是,它確實超越瞭許多我之前讀過的科普讀物。它最讓我驚豔的地方,在於它呈現科學知識的角度非常獨特,不是著重於公式推導,而是聚焦在「為什麼」和「如何發現」的過程。作者似乎很擅長捕捉那些關鍵性的「靈光一閃」時刻,將科學傢們在睏境中掙紮、突破的過程描繪得淋灕盡緻。讀著讀著,你會發現科學並非一條直線的進展,而是充滿瞭誤解、錯誤和無數次的嘗試。這種坦誠的敘事方式,讓科學變得更貼近人性,也更具有啟發性。對於那些在生活中感到迷惘,或許在工作上也遇到瓶頸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種觀察世界的全新視角,教你如何用更科學、更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周遭的一切。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很有意思,簡約中帶著一種懷舊的氣息,很符閤書名所隱喻的那種「不主流的、內在的」聲音。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文字選擇上的精準度,他總能找到那個最恰當的詞彙,既不顯得過於學術化,也不會流於口語化,保持瞭一種恰到好處的距離感,讓你既能親近,又保持著對知識的敬畏。書中穿插的一些插圖或圖錶,雖然數量不多,但都畫龍點睛,用最簡潔的視覺語言解釋瞭複雜的係統。老實說,這本書的深度對於初學者來說可能需要一點點耐心,但隻要你能跟上作者的節奏,它帶給你的迴饋絕對是超乎預期的豐厚。它不隻是一本知識書,更像是一場與一位充滿智慧的思想者的對話,讓人讀完後心裡充滿瞭對未知世界的好奇與敬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