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東大教授寫給女孩與女人的性別入門讀本

妳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東大教授寫給女孩與女人的性別入門讀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上野千鶴子
图书标签:
  • 女性成长
  • 性别研究
  • 自我认知
  • 人生规划
  • 东大
  • 日本文化
  • 女性主义
  • 心理学
  • 教育
  • 励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Girls, be ambitious! 
從家庭、校園、感情、職場到社會,
無處不在、無所不包性別議題,妳意識到了嗎?
 
性別的刻板印象是怎麼形成的?
想當全職主婦難道不行嗎?
所謂的「女子力」其實是一種詛咒!?
錯的明明是色狼,為何受害的女性還會被譴責?
女性專用車廂算是一種逆向歧視嗎?
身為女兒就應該負責照護年老的父母?
女性求職路上陷阱一籮筐!?
性別歧視是不是沒有終止的一天?
 
  ‧東大名譽教授、《厭女》作者上野千鶴子最新力作
  ‧完整收錄2019年度東京大學開學典禮致詞
 
  書中內容大大突破性別分野,我認為不分性別的青少年都該閱讀,若有父母因為沒有養育女兒就錯過這本書,那就太可惜了。……我們一定要相信自己擁有「覺得不對勁」的權利,而且不分性別,每個人都可以在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自由選擇,過得自由自在。──諶淑婷(文字工作者/性平教育講師)
 
  這是一本為女孩而寫的書,家長、老師也應該看一看,沒有集合全宇宙的力量,要達成性別平權的目標,仍會走得跌跌撞撞。……上野教授以女性主義者及教育者的角度,為女孩寫下此書,社會不動,女孩自己動,一代一代地接力打造一個「任何人都不拘泥性別的社會」。──謝美娟(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長)
 
  身而為人,人人都擁有特定的一套生理條件,也必然會發展出與他人相同又不同的生命經驗──真正的重點只有一個,就是問清楚自己想要活出怎樣的人生?無論那是什麼色彩的人生,只要是全力以赴,必然光彩奪目,也必然會為其他女性帶來光芒,為年輕女孩的未來照見新的道路。──許菁芳(作家)
 
  2019年,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女性主義者暨知名作家上野千鶴子以性別為切入點,在東大的開學典禮上向新生致詞,開頭便提及前一年(2018)東京醫科大學入學考試不公的醜聞──校方為了壓低女學生的錄取率,長期透過人為手法操縱分數使女考生落榜,消息曝光後,頓時輿論譁然。而這樣的歧視與不公平,正是日本女學生所置身的現實。
 
  至於貴為日本最高學府的東京大學,即便沒有這類性別歧視的黑箱作業,隱形的歧視仍舊無所不在。突破重重「男」關、考上東大的女學生比例出乎意料地只有兩成,東大男學生還會忌憚和自己一樣(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優秀女生,只願意找崇拜東大生的外校女子大學生聯誼。在致詞中,上野教授更一針見血地指出,等在所有學生面前的,是「就算努力也得不到公正回報的社會」,不僅努力無法獲得回報,還有更多人(尤其是女性)會在發憤努力之前就被周遭的人潑冷水澆熄了志向。這番振聾發聵的致詞發表後,不僅立刻在日本國內引發諸多迴響,也獲得海外各國的廣大共鳴。
 
  另一個鄰近的亞洲國家南韓,儘管握有先進國家的資源,性別意識卻仍落於人後,不只有82年生的金智英暴露出傳統與保守的側面,性別爭議更在2022年的總統大選中成為關鍵因素,由於性別政策而引起撻伐的尹錫悅甚至選上了總統。至於台灣,我們有民選的女總統,更有許多女性議員與立法委員,但在乍看女力當道的表象下,卻動輒必須承受針對女性身分的歧視發言與不理性的人身攻擊,甚或淪為家暴受害人。在標榜性別平權的現代社會,隱而未顯的刻板印象和明目張膽的厭女言論卻仍無所不在,不只流露在個人的言行舉止間,也反映在社會風氣與大環境裡。
 
  上野千鶴子教授長年投身性別研究與女性運動,在本書中,她著眼於家庭、校園、感情、職場與社會等面向,透過淺顯易懂的筆法,以一問一答的QA形式回答44道乍看單純卻十分值得深入討論的性別議題,囊括女孩子在成長路上與出社會之際會面臨的各種困境,令人對性別意識有更多的認識和啟發,既是一冊性別教育的入門讀本,也可以視為一門女性主義的先修課,從學生、教師到家長,人人必修的性別學分。
 
專文推薦
 
  許菁芳|作家
  諶淑婷|文字工作者/性平教育講師
  謝美娟|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長 
 
誠摯推薦
 
  王如玄|財團法人現代婦女基金會董事
  王婉諭|立法委員
  李屏瑤|作家
  杜瑛秋|財團法人台北市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
  律師娘林靜如
  烏烏醫師|禾馨婦產科醫師
  陳怡嘉|作家/教師/學習策略專家
  陳珊妮|音樂創作人
  張美蘭(小熊媽)|親職作家/閱讀推廣人
  張婉昀|Womany女人迷主任製作人
  郭葉珍|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副教授
  覃玉蓉|財團法人婦女新知基金會祕書長
  番紅花|作家
  黃越綏|財團法人國際單親兒童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作家
  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
  (依首字筆畫排序)
 
日本亞馬遜網路書店5星好評
 
  上野教授以女性主義的觀點痛快地一刀砍向男性社會的荒謬!採用一問一答的QA形式,讓讀者不管從哪一篇開始都可以輕鬆地閱讀,此外書中還收錄了備受好評的東大開學典禮致詞,希望接下來要思考未來方向的中學生與高中生都能讀到這份熱切的訊息。──瑪蒂達圓舞(マチルダ円舞)
 
  我前陣子正在煩惱自己到底算不算是女性主義者,但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可以肯定地說自己就是一名女性主義者,這本書給了我這樣的鼓舞。因為是由上野教授以一問一答的方式回答學生的問題,所以不論從哪一題開始讀、想讀幾遍都可以!而且這本書真的很老少咸宜,不僅是青少年,希望大人也可以讀讀看,而且不管是什麼性別都好,真希望那些既得利益者也都能一讀。──松本美優(松本ミユ)
 
探索内心与世界:当代女性成长与自我实现指南 一部深刻剖析现代女性处境,指引个体构建充盈人生的深度作品。 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每一个女性都在寻求如何平衡个人抱负、社会期待与内心真实需求。本书并非聚焦于某单一领域的知识传授,而是以一种广阔的视角,为所有渴望深度自我认知和有效生活策略的女性,提供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思维框架与实践路径。它像一位经验丰富、富有洞察力的导师,陪伴读者穿越迷雾,抵达更清晰、更坚韧的自我。 本书的内核在于“赋权于内,有效于外”。它相信真正的力量源于对自身复杂性的接纳与深刻理解,而非盲目追逐外界设定的标准。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心理学、社会学、职业发展、人际关系等多个维度,旨在构建一个全面的“女性赋能生态系统”。 第一部分:觉醒与重塑——认识你内在的地图 本部分是构建一切变化的基础,引导读者深入挖掘自我潜意识的运作机制和既有信念系统。我们首先探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张力。许多女性在成长过程中,不自觉地吸收了来自家庭、教育和媒体的隐性脚本,这些脚本常常限制了她们对自身潜能的想象。 核心议题聚焦于: 身份的流动性与核心价值的锚定: 如何区分那些“应该成为”的样子和“真实想成为”的样子?我们引入了“核心价值罗盘”的概念,指导读者通过一系列反思练习,明确在不同人生阶段中最不能妥协的内在基石。这不是一套僵硬的教条,而是一个动态的、可以随时校准的指南针。 情绪的炼金术: 我们深入解析了女性在社会中经常被压抑或误解的情绪——如愤怒、焦虑和嫉妒——如何转化为建设性的能量。书中提供了“情绪日志”与“情境重构”技术,帮助读者将情绪反应从被动触发转变为主动管理,从而提升情商的成熟度。 “完美主义”的陷阱与“足够好”的力量: 针对现代女性普遍存在的过度自我批判,本书提出了“渐进式完美主义”模型。它鼓励读者拥抱不确定性,将注意力从“零缺陷”转移到“持续学习和适应”,从而释放大量被浪费在自我消耗上的精力。 第二部分:构建你的场域——在外部世界中有效耕耘 在清晰认识自我之后,本书转向实践层面,探讨如何在工作、人际和公共领域中,以最符合个体特质的方式展现价值、建立连接。 职业篇:超越玻璃天花板的策略 我们摒弃了传统“向上爬”的线性思维,转而探讨“影响力半径”的拓展。本书分析了职场中微妙的权力动态和沟通模式,提供了一套非对抗性的影响力构建方法: “幕后架构师”的艺术: 教授读者如何通过精妙的项目管理、跨部门协作和知识整合,在不直接处于聚光灯下的情况下,成为组织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节点。 谈判与自我定位: 重点阐述了价值锚定在薪酬谈判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清晰、有力地阐述自己的贡献,将“要求”转化为“基于事实的提议”。 构建你的“同盟网络”: 强调建立真正互惠互利的支持系统,包括跨代际的导师关系,以及同辈间的合作网络,远比孤立的个人奋斗更具韧性。 人际篇:高质量联结的艺术 本书认为,人际关系是个人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但其质量远比数量重要。 边界感的艺术化: 探讨如何设置清晰而富有同理心的边界,区分责任范围,避免“情绪劳动”的过度输出。这部分内容深入分析了“讨好型人格”的根源及其解脱之道。 深度倾听与有效反馈: 提供了“三层反馈模型”,帮助读者在亲密关系、友谊和工作伙伴之间,实现既能表达自我需求,又不损害对方自尊的沟通范式。 独处与连接的平衡: 倡导将独处视为一种高价值的“精力储备期”,而非社交失败的补偿。如何有效利用独处时间进行深度思考和创造性恢复。 第三部分:生命的跨度——应对变化与追求持续的意义 生命的旅程充满不可预测性,本书最后一部分致力于培养读者的“韧性资本”和“意义感”。 应对“中年危机”的视角转换: 将人生中期的挑战(如职业瓶颈、家庭角色转换)重新定义为“迭代期”和“再校准期”。重点在于如何主动选择下一阶段的“课题”,而非被动接受生活的安排。 财务自主与心智富足: 探讨了财务规划不仅仅是数字游戏,更是实现人生选择自由度的工具。强调“选择权”的价值高于纯粹的物质积累。 遗产与影响力的构建: 引导读者思考,自己希望留给世界(无论宏大或微小)的是什么。这并非关于名声,而是关于在日常行动中体现的价值观和对周围环境产生的积极涟漪效应。本书鼓励每位女性将自己的人生,视为一个不断打磨、值得细品的艺术品。 总结而言,本书是一份邀请书,邀请读者从被动接受者的角色中抽离出来,成为自己生命叙事的积极撰写者。它不提供廉价的“快速致富”或“一劳永逸”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强大的、面向未来的工具箱,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实现一种既有深度又富有成就感的人生状态。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上野千鶴子
 
  女性主義者、社會學博士、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1948年出生於富山縣。1977年京都大學研究所社會學博士課程修畢,專門領域為家庭社會學、女性學/性別研究。1994年以《近代家庭的成立與終結》(岩波書店)榮獲三得利學藝獎。
 
  曾任東京大學研究所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教授,亦曾赴海外擔任西北大學、芝加哥大學客座研究員,以及哥倫比亞大學、波昂大學、墨西哥學院客座教授。現任「認定NPO法人Women's Action Network(WAN)」理事長,致力於發揚各項女性主義主張、連結各種女性活動、傳遞有助於實現性別平等社會的資訊,藉以推動女性發揮自身力量改變所處的不利環境。 
 
  已出版中文著作有《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裙底下的劇場》、《一個人的老後》、《一個人的臨終》等。
 
譯者簡介
 
陳介
 
  兼職譯者,目前最大的心願是疫情退散、世界和平。

图书目录

【推薦序】賦予未來世代自由選擇的機會(諶淑婷)
【推薦序】為自己和社會而讀(謝美娟)
【推薦序】為年輕女孩的未來照見新的道路(許菁芳)
 
妳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為了不折斷女孩的翅膀
 
第1章 學校裡,為什麼女生總是排在男生後面?
為什麼老是男生在當學生會長?
不像男生就不行嗎? 
顏色也分成女生的顏色和男生的顏色嗎?
成為理工科的研究者是男生的目標?!
點名簿上的第一位為什麼總是男生?
該怎麼看待沒有辦法全心投入工作的人呢?
 
第2章 在家裡,為什麼老是感到鬱悶?
把時間都花在工作上的錯
光是上課還不夠
我想當全職主婦!
我才不想變得跟媽媽一樣!
當女生真是吃虧?!
男生和女生的升學方向為什麼不一樣?
就算是女生也想上東大!
女學生佔兩成
社會上所謂的合乎常識與不合乎常識
應該怎麼稱呼另一半呢?
關於「女」字邊的詞彙
全職主婦的年金
「扶養」的陷阱
有哪些支援多樣化生活方式的機制?
關於夫妻不同姓這件事
說到墳墓的事就讓人覺得很沉重
應該照護父母的是我嗎?
 
第3章 感情生活太充實,其實也很辛苦?!
控制狂男友
戀愛才算是現充
結婚的條件
「女子力」的詛咒
嘴上說不要,心裡卻很喜歡?
什麼是對等的性?
不是異性戀者難道就不行嗎?
這樣算是逆向歧視嗎?
遇到色狼是我的錯嗎?
只有高中女生可以打的工
要不要辭掉工作呢?
邁向婚姻的路只有一條?
 
第4章 我們該怎麼改變社會?
女性部長和議員人數是不是太少了呢?
沒有我想投的候選人
女性的求職路上陷阱一籮筐!?
歧視沒有終止的一天嗎?
應該選擇綜合職或是一般職呢?
正式僱用與非正式僱用
女性主義者都是什麼樣的人呢?
自己的事自己作主
女性人數增加的話會怎麼樣呢?日本所謂的「男女共同參劃」目的是什麼?
 
二○一九年度東京大學大學部開學典禮致詞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600342
  • 叢書系列:邊境
  • 規格:平裝 / 216頁 / 14.8 x 21 x 1.45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為年輕女孩的未來照見新的道路
許菁芳(作家)
 
  《妳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是日本著名女性主義者、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上野千鶴子寫給青少女的一本書,針對年輕女孩們生活的各個面向──包括校園、家庭、愛情與未來的社會環境,以問答的方式回應各式各樣的疑惑。一如她往常的風格,年過古稀的上野教授在分享女性生存之道時,依舊明快辛辣,直言不諱。
 
  台灣社會與日本親近,但兩地的性別權力脈絡卻大相逕庭。閱讀本書,台灣讀者可能會驚訝地發現許多在台灣已然變化的現象與問題,在日本仍然相當嚴峻。例如,從校園的性別比例看來,東京大學的女學生只有兩成,女教授大約只佔一成二,頂尖大學還是以男性為主的世界。在中學裡,來自女學生的疑問也指出,「學校明明是男女合校,學生會長卻老是只有男生在當,女生則大多當副會長或祕書長」。相對於此,在台灣,校園裡的性別圖像已經不太一樣:以台灣大學為例,早在一九六○年代末期,女學生的比例就已經跟男學生相當接近,近十年也穩定在四成左右。台大學生會早在一九八八年就出現第一位女性學生會長(即是現任立法委員范雲);三十多年來,女性的台大學生會長也佔比三成多。在教師性別比例上,根據教育部的最新統計,全台大專院校的女性專任教師大約佔三分之一,也略高於日本的平均佔比二成三。總而言之,雖然台灣校園的性別比例與一般人口仍有差距(最新數據為每百位台灣女性對應九十八‧三位男性),但在某些具指標意義的面向上,台灣女學生比日本女學生有更多空間。
 
  當然,這些切面並不代表台灣已經沒有性別平等的問題──性別權力不對等是一座歷史悠久的違章建築,盤根錯節地深入社會生活的所有面向,絕非幾十年就能拆除的工程,而需要好幾代男男女女共同努力。然而,在拆除父權違建時,關鍵的不只是突破對女性的限制、明快地指出男性不當受益之處,同時也必須帶著兩性共存同榮的新願景,將力量放在創造完全不同於過去的性別關係與架構。換言之,在個人實踐的層次上,除了盡力突破無理的性別限制,也別忘了重點不在於突破限制,而在於為了做個自由人,突破限制後還有一大片無限可能。
 
  書中可以讀出上野教授的殷殷期盼。長期以來,女性被視為次等人,只能擔任輔佐、協助的角色,因而不需要也不應該佔據優良的資源,求取傑出的表現。這樣的認知當然是錯誤的,也是人類集體的重大挫敗──女性的智力與能力如果能提早好幾個世紀發展出來,人類或許可以避免掉許多戰爭、災難,也可以在各種文明層次上有重大突破。但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力量的翻轉不在於用同樣的邏輯給定性別二元的優劣強弱,而在於肯定與創造多元平等的新模式。白話地說,身為女性,我們追求的其實不是每個女人都變成大公司的CEO或政府高官,我們追求的是每個人──無論身為女人、男人或性別氣質與認同多元的人──都可以自在地選擇她/他喜歡的位置,為家庭、工作、社會、國家付出,而她/他的貢獻都會被肯定與珍重。
 
  真正有力量的女人可以為所有角色帶來新的意義。女人的人生有無限可能,年輕女孩們想要做什麼都可以!想做科學家,可以;想做總統,也可以;想創業、想在大組織裡平步青雲,當然都可以。如果想做家庭主婦,很可以;甚至是想嫁入豪門,也沒有不可以!真正的性別翻轉不是我上你下,真正的翻轉是創造價值,賦予新的意義。從前人們認為科學家要有特定的智識能力,政治家與企業家要有獨特的社會資本與性格,因此只有男性才適合從事。但事實證明,智識能力沒有性別之分,而女性之所以難以獲致權力與市場,是結構阻撓進而獨惠男性的結果,跟女性本身其實沒有太大關係。同理可證,過去人們覺得家庭主婦沒有價值,恐怕也只是還沒有真正認識到女性在家庭中的實力、為家庭貢獻的價值──看看現在各種家庭主婦轉網紅所創造出來的產值!團購主揪不管賣貨買菜,都是喊水會結凍,Vlogger日常評論的用戶體驗,也能造成公關危機。過去認為家庭主婦是沒有能力的弱勢族群,顯然是一場深深誤會;起碼在台灣,歐巴桑貨真價實是地表最強生物。
 
  《妳想活出怎樣的人生?》一書中,有年輕女性對於「女性主義」的標籤感到不安,對於成為女性主義者有所保留。上野教授說,其實就像人有千百種,女性主義者也有不同的樣貌。我也同意這樣的說法。身為女性,人生的重點並不是要不要戴上女性主義者的帽子,也不在於對抗或追求任何特定的角色。身而為人,人人都擁有特定的一套生理條件,也必然會發展出與他人相同又不同的生命經驗──真正的重點只有一個,就是問清楚自己想要活出怎樣的人生?無論那是什麼色彩的人生,只要是全力以赴,必然光彩奪目,也必然會為其他女性帶來光芒,為年輕女孩的未來照見新的道路。
 
為自己和社會而讀
謝美娟(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長)
 
  這是一本為女孩而寫的書,家長、老師也應該看一看,沒有集合全宇宙的力量,要達成性別平權的目標,仍會走得跌跌撞撞。
 
  對於日本有一種特別的情感,文化、生活、飲食都有相近之處,閱讀此書時,好似在看台灣性別平等發展的歷史回顧:學校教育、家庭議題、職場環境,女性所面臨的困境幾乎一模一樣,有些篇章台灣已經翻過,而有些章節正在改寫。例如女學生就學權益和選擇,台灣因為教育普及、少子女化等因素,新一代家長對女孩的期望不再只是找個好的「歸宿」,能夠獨立自主是普遍的觀念。加上經濟發展導致雙薪家庭才能維持較佳的生活品質,女孩被鼓勵擁有好的學歷(當然,男理工、女人文的刻板印象仍存在,但教育政策努力弭平落差)。依據台灣教育部最新統計,全國一百三十七間公私立大學的女學生比例,其中有五十九間超過百分之五十,台大的女學生比例則為百分之四十三‧七,遠遠超過東大「兩成的高牆」。
 
  雖然教育機會均等,但女性在職場的挑戰仍有古典的結婚、生育難題,也有現代的玻璃天花板議題。建立保障就業環境的制度在日本似乎還行不通,雖然訂定《男女僱用機會均等法》,禁止聘用員工時產生性別歧視,但很快地企業在法案實施第一年就引用新的「人事管理制度」,讓應徵者「自願」選擇要擔任哪一種職務,將法規的影響降到最低。或者是「配偶扣除」稅制,讓年收入不超過法定額度的配偶享有免費保險及稅金減免的福利,但上野教授認為反而成為想外出工作女性的絆腳石。福利與限制竟是一體兩面,保障派遣員工在同一家公司連續工作三年即可依照意願轉正職的法案,卻演變成三年就不再續約,反而造成工作的困境。
 
  如果社會整體觀念沒有改變,徒有法規與制度,仍會被一一破解,平權之路迢遙。
 
  家庭是女孩最初體會與建立性別概念的地方,從此書中可見日本家庭中在稱謂、教養態度、工作型態上,男尊女卑的狀態仍根深柢固。其中最「有趣」的是稱丈夫為「主人」,台灣早期也有稱丈夫為「頭家thâu-ke」的習慣用語,現在偶爾仍會有長輩用此稱謂,我的心中總會嘀咕:有付薪水嗎?(笑)。另一個從形式上就綑綁了女性自主權的是夫妻同姓氏的規定,雖然依法也可從妻姓,比例卻非常低。台灣早期也有冠夫姓的現象,但並非強制性,現在則已完全絕跡。結婚後將自己原先的姓氏換成另一方姓氏,除了更改證件的麻煩之外,個人主體性也在制度中消失了。
 
  家庭的束縛有時較難掙脫,學校能否張起平等的網接住所有的小孩?台灣的婦運前輩們看見教育的重要性,應基礎且廣泛地鋪設平等大道。二○○四年台灣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明訂學校要改善學習環境與資源,充實課程、教材與教學以推動性別平等教育。有了法源依據,就算不是搭上噴射機,性別平權總是起飛升空了。再加上台灣眾多學者在各領域的努力,及NGO團體的創新和動能,推著政府無法回頭地往平權邁進,而這也是日本看不見車尾燈的原因。
 
  上野教授對於日本在性平的推動原地踏步感到無奈,從其懇切的回應中也看見她的焦急。她以女性主義者及教育者的角度,為女孩寫下此書,社會不動,女孩自己動,一代一代地接力打造一個「任何人都不拘泥性別的社會」。閱讀此書就是一個行動與思辯的開始──即使是對上野教授說的話,我們也要保持批判的精神,在追求平等的路途中,不停地反思與辯證,以確保達到實質平等的目的。
 
賦予未來世代自由選擇的機會
諶淑婷(文字工作者/性平教育講師)
 
  坊間教養書常常以性別作為分類,但翻看其中內容,就會發現根本與性別無關,例如「以肯定句型和孩子說話」、「挫折時要鼓勵孩子」、「不說『但是』改說『如果……就更好了!』」,或者是「多給孩子一點時間」、「以身作則培養孩子的體貼」、「以守護與關懷培養孩子的自信心」等,這些教養法根本與性別無關,畢竟每個孩子本都需要被友善對待、親切關懷。唯一與性別有關的,是這些教養書的作者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性別刻板印象,不斷強調因為男女差異大,所以養育方法不同(其實根本一樣)。
 
  這本由日本社會學家上野千鶴子老師所寫的《妳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就是以這樣的立場書寫,雖然說出發點是因為不滿由吉野源三郎在一九三七年所寫的暢銷書《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是一本給男孩子的書,讓她決定親自寫一本書與女孩談談應該「活出怎樣的人生」,但書中內容大大突破性別分野,我認為不分性別的青少年都該閱讀,若有父母因為沒有養育女兒就錯過這本書,那就太可惜了。
 
  本書談的是日本性別平等的問題,那麼台灣的狀況呢?以「二○二二台灣性平報告」來看,即便台灣有第一位女總統,女性立法委員比率也突破四成,但擔任地方首長及民意代表、一級主管機關首長的男女人數差距仍非常大,地方政府一級單位女性首長僅有百分之二十四‧七;公開發行公司的女性董事比例則為百分之十四‧四;更不用說在教育、環境、能源與科技等領域,台灣還是存在明顯的性別職業隔離,例如女性西醫師僅佔百分之二十一‧二,而女性護理師佔了百分之九十六‧二。
 
  以上只是調查的一小部分,我建議認為「台灣性別非常平等」、「女權過高」、「現在男性比女性辛苦多了」的人,都要讀一讀「二○二二台灣性平報告」,才能認知到一件事──要告別父權社會的遊戲規則,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上野千鶴子在這本書中提出的四十四個問題,涵蓋了女性在校園、家庭、情感關係、社會文化中會遇到的阻礙與剝奪。許多議題牽涉到歷史與政治,也包含老人年金、廢除配偶扣除制運動等議題,要讓十多歲的孩子徹底理解並不容易,但我認為作者書寫非常清晰,舉例明確,且不厭其煩地引領讀者追根究柢,去追查種種不平等的性別政策與觀念是從何而來,而且她不忘時時鼓勵讀者,要相信自己擁有改變未來、決定人生的可能。
 
  本書選擇從校園裡的性別議題出發,例如「點名簿上的第一位為什麼總是男生?」,學校就是社會的縮影,而不是無憂無慮的避難所,許多孩子都是在求學期間,發現性別確實會造成差異。有些人可能從不在意座號一號是男生,但他們也忽略了,男生總是比較早領本子、比較早出發、比較先回答問題,而女生呢?總是在等候,彷彿等候是女性天生就該有的美德。
 
  當學生提出抗議時(我相信男學生也不想第一個打針啊),大人就說啦,「這就是傳統」、「大家都這樣」、「混在一起很麻煩」,這種理所當然、不加懷疑的態度,其實就是把孩子當笨蛋,掩飾他們根本沒在思考的大腦,這種無法與時俱進的「習慣」,還是早點拋棄比較好。
 
  另一方面,當大人說,女孩就是天生愛粉紅色文具與公主時、反駁自己沒有性別刻板印象時,其實也忘了自己有以身作則的責任。有多少成年男性穿著黑色系或大地色系的衣服、背著深色系公事包?如果大人都沒有勇氣改變自己的刻板印象與行動表現,小孩怎麼能獲得勇氣呢?
 
  關於家務與育兒的性別分工,上野千鶴子提醒,就算是非常少數申請到育嬰假的男性,調查發現,這些不用工作的丈夫也大多把時間花在個人興趣,而非做家事或帶小孩。男性不想做家事或不帶小孩,其實最主要的原因不是「沒時間」,而是「沒意願」,反正只要拖下去,一定會有人看不慣,而那個角色多數會是妻子或是同住的長輩。社會上甚至還有另一種聲音,認為性別平等要求男性要工作賺錢,還要「低姿態」做家務與育兒,根本是「裡外都要」,帶給男性很多痛苦。
 
  這些說法犯了許多錯誤。首先,養女育兒不是父母任一方的義務,是雙親共同的責任;遇到願意積極參與家務與育兒的伴侶,不能只說是一個女性的運氣好,而是人類文明的進步。無論有沒有育兒,每個人都有義務支持友善育兒的社會環境、推行性平教育的教育體制,並拒絕不合理的工時,讓家務與育兒成為每個人的「專長」。
 
  最精彩的是,上野千鶴子提出的接連問題常常是正反兩方兼具,例如這一題問到難道女性不能以當全職主婦為目標?下一題就是不想當全職媽媽是不是背叛了自己的主婦媽媽?為什麼結婚後女性必須在「不影響家事跟小孩的範圍內」選擇兼職?
 
  上野千鶴子不直接說是非對錯,只提醒讀者,人生是一連串的選擇,其中也會有失敗的選擇。父母會依照自己的人生經驗給予建議,但這一代的孩子要考慮的是他們活在未來,未來世代的女性會擁有怎樣的人生呢?不妨相信,自己會擁有前所未有的選擇機會!
 
  書末以「發出雜訊、吸收雜訊、享受雜訊,找到能共同成長的夥伴」作為鼓舞,我也這麼相信,這個世界對於實踐性別平等,始終有各式各樣的阻力,總會有人堅稱「這是歷史悠久的傳統」或是其他沒有半點說服力的理由,堅持保守迂腐,可是我們一定要相信自己擁有「覺得不對勁」的權利,而且不分性別,每個人都可以在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自由選擇,過得自由自在。
 
前言
 
妳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為了不折斷女孩的翅膀
 
  妳讀過《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這本書嗎?
 
  這是日本兒童文學家兼新聞工作者吉野源三郎在一九三七年所寫的暢銷書,於面世八十年後,到了二○一七年又由雜誌之家出版社改編為漫畫重新發行,再次躍上了暢銷排行榜。我也讀了這本書。書中描寫獨立的思考、面對霸凌的勇氣、超越立場的友情等等,令人動容。但讀完之後,我的心頭卻縈繞著一股奇異的感受,久久不能釋懷。
 
  原來是因為書裡提到的「你」,指的全都是男孩子。
 
  我過去在閱讀法國哲學家盧梭知名的教育論《愛彌兒》時,也曾有同樣的感受。這本書的主角是少年愛彌兒,為了施予他良好的教育,書中寫下許多很有道理的事,像是必須重視孩童的自發性、讓孩子自由發展並發揮所長等,但一路讀到最後卻令人傻眼,因為書末竟寫道:「上述内容一概不適用於女孩子。」盧梭認為應該要把女孩子培育成可以扶持未來丈夫的人,看到這樣的論調,我不禁心想:豈有此理!
 
  妳肯定也這麼覺得吧?真是豈有此理!──我這本書就是為了會這麼想的妳而寫的。
 
  畢竟會問女孩子「妳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的書,並沒有我們以為的那麼多。提到少年就會想到男孩子,提到青年則會想到男性,在總是讓人下意識這麼聯想的社會,所謂的「你」,指的往往只有男生,女生並不在討論的範圍內。男孩子是人生的主角,女孩子則要安於配角的身分──在盧梭那個時代就已經擺明了這麼說,而直到現在,不少大人仍然這麼想。女孩子明明也是自己人生的主角,但告訴她們應該怎樣扮演人生主角的書卻不多。
 
  我所下的副標題「不折斷女孩的翅膀」,是引用自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拉拉的父親。當時年僅十五歲的馬拉拉在巴基斯坦提出了「想要上學」的訴求,被那些主張女性不需要接受教育的男人盯上而遭到槍擊。在那樣險惡的局勢下,明明只是希望女孩能受教育,卻必須賭上性命。好不容易撿回一條命後,馬拉拉開始在世界各地奔走,宣揚每個女孩子都應該接受教育。當被問到:「您是怎麼養育出這麼勇敢的女兒呢?」馬拉拉的父親回答:「我只是沒有折斷她的翅膀罷了。」沒錯,不管是男孩或女孩,只要是兒童,都會有想長大、想學習、想有所成長的欲望,也就是希望能擁有翅膀,但女孩的翅膀卻被折斷、被彎曲、被拉扯了下來。因此,養育女孩子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不去妨礙她一開始所擁有的、自己搧動翅膀的力量。這本書所關注的不只是「女孩子要活出怎樣的人生」,還有我們應該「如何養育女孩子」。
 
  可惜在目前的日本,「女孩如何養育/成長」和「男孩如何養育/成長」,方法大不相同,因此我才覺得自己非寫下這本書、告訴「女孩要活出怎樣的人生」不可。而我這本書的日文原版正是由當年出版《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岩波文庫)的出版社岩波書店發行,這一點也著實讓人感到欣慰。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讓我想起了大學時在圖書館翻閱哲學導論的那種感覺,那種既興奮又有點迷惘的狀態。它在處理一些比較宏大的概念時,例如「自我實現」或「社會結構」這些詞彙,都不是直接搬用學術定義,而是透過生活中的小故事、新聞事件,甚至是古代的神話寓言來進行轉譯。這種跨學科的引用方式,展現了作者深厚的學養,但閱讀起來卻一點都不吃力。我特別喜歡它在不同章節之間的過渡銜接,非常自然流暢,像是搭乘一列觀光小火車,窗外的風景不斷變化,但軌道始終保持穩定。對於我們這些習慣碎片化閱讀的現代人來說,它提供了一種久違的、完整的閱讀體驗。它不會急著要你得出結論,而是讓你享受在「釐清」的過程本身,這對我這種容易焦慮的人來說,簡直是心靈上的按摩。

评分

說實在話,現在的媒體環境充斥著各種簡短、情緒化的意見表達,想要找到一本能讓人靜下心來,去探討複雜人性或社會角色的書籍,真的需要花點眼力。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有層次感,它不會刻意使用艱澀的詞彙來抬高自己,但它的邏輯推演卻非常嚴謹縝密。我發現自己好幾次讀到某個段落時,會忍不住停下來,望向窗外,試圖在真實世界中找到書中描寫的那個「雛形」。它最成功的地方,或許就是它沒有試圖去「定義」什麼是「對」的人生,而是提供了一套豐富的「光譜」讓你去比對。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並不是要來教育我的,而是要來「陪伴」我的。在這麼多強調效率和快速變現的時代,還有人願意寫這樣一本著重於內在建構的書,真的非常難得可貴,是對讀者智識上的一種尊重。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說真的,第一眼看過去,我就覺得很有意思。那種帶著點文藝復興時期油畫的質感,配上現代感十足的字體排版,很不落俗套,讓人忍不住想翻開看看裡面到底在談些什麼。我特別喜歡它在視覺上營造的那種沉穩又帶點挑釁的氛圍,好像在跟你說,別用你既有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拿到手上,紙張的觸感也相當不錯,很有重量感,這年頭肯用這種品質紙材的書真的不多了。而且,雖然主題聽起來有點嚴肅,但整體包裝卻出乎意料地親切,沒有那種高高在上、說教的感覺,反而像是一位很有智慧的長輩,拉著你的手,準備跟你娓娓道來一些你可能沒想過的人生風景。這點對我來說非常加分,畢竟台灣的閱讀市場上,很多探討社會議題的書籍,不是過於學術化,就是太過口語化流於表面,這本書的這種平衡感,真的做得很有味道。我會推薦給身邊喜歡深度思考,又注重美感的朋友,光是擺在書架上,都覺得品味提升了一個層次。

评分

從一個經常關注社會脈動的讀者角度來看,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過它單純的內容本身。它提供了一套分析當代社會現象的「濾鏡」,讓你看待新聞報導、職場互動,甚至家庭關係時,都能多一層次的反思。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探討一些敏感議題時,所展現出的那種超然的冷靜與溫暖的同理心並存的態度。它不像某些評論家那樣非黑即白,而是把灰色地帶描繪得極其生動,讓你理解為什麼人們會做出那樣的選擇。這對於想要在複雜的人際環境中保持自我清晰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及時雨。它沒有提供快速的解答包,但它教會了你如何去「提問」。這種提問的能力,才是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最寶貴的生存技能,比任何單一的技能樹都來得重要得多。

评分

我最近剛好在思考一些職涯轉換的可能性,所以對任何帶有「指南」或「入門」性質的書籍都特別有興趣,但很多時候,這些書讀起來就跟教科書沒兩樣,充滿了標準答案和制式的流程。這本書最讓我驚艷的是它的敘事角度。它不像傳統的成功學書籍那樣,只給你一條直線的目標,然後告訴你要怎麼「衝刺」。相反地,它更像是在引導你「盤點」自己內心的資源和外在的限制,用一種非常細膩的方式,去拆解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社會預設。舉例來說,它在討論「選擇權」的時候,不是直接給你建議「該怎麼選」,而是讓你先釐清「你害怕失去什麼」,這就完全不一樣了。這種由內而外的探索,讓我感覺好像在跟一位經驗豐富的諮商師對話,很溫和,但又能精準地擊中盲點。這種溫柔的提問,反而比直接的宣告更有力量,因為它迫使讀者必須對自己的生命負責,而不是把責任外包給書本裡的「專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