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與民主(余英時經典作品再現,全新編輯校對)

人文與民主(余英時經典作品再現,全新編輯校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英時
图书标签:
  • 人文社科
  • 历史
  • 哲学
  • 政治
  • 文化
  • 余英时
  • 民主
  • 思想史
  • 中国思想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顏擇雅(出版人):余英時給台灣的最後建言
特別獨家收入余英時【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演講全文
──從科學民主到人文民主
 
人文與民主,包括人文研究,民主,和思想,環環相套,不能截然分開。
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哲學會會士、克魯格獎、唐獎漢學獎得主
──余英時先生,重要人文思想研究之作,全新編輯校對,絕版經典再現
 
  本書主題是「人文與民主」,包括三個單元:一、「人文研究篇」,二、「民主篇」和三、「思想篇」,選萃余英時先生關於人文與民主議題的三篇未發表講演文稿,以及七篇舊作,〈「國學」與中國人文研究〉為最新寫就論文,「可以說是同一旨趣的不同發揮。」余先生很早就關注華人社會的人文研究發展,1984年與已故的吳大猷先生討論人文與科學的發展時,已預見台灣社會中科學當令、功利取向的長程發展隱憂。兩位先生皆認為當時社會的進步集中在外在環境,個人的內向開發卻被遺忘了,於是產生很多道德、心理方面的問題。書中〈台灣人文研究之展望〉和〈「國學」與中國人文研究〉兩篇講詞偏重討論所謂「人文研究」,在中國的思想脈絡下,究竟何所指,這與「人文與民主」這一主題是互相照應的。
 
  本書以「人文與民主」為題還有一層更深的用意,即針對「五四」以來「科學與民主」的口號而提出一種異議。余英時先生不否認科學的價值,但認為民主所需要的精神基礎絕不能僅限於科學。
 
  除了人文研究,余英時先生也關心民主在中國的發展,他根據自己在思想史長年的耕耘,不僅對民主提出通論性的闡釋,亦就兩岸三地不同的民主發展提出歷史解釋。他表示1949年後,台灣之所以走上民主,中國沒有,是因為中國人文傳統在兩地截然不同的命運,台灣保留了,中國則徹底地破壞了。余先生並強調人文傳統中的儒學一支有許多普世價值與西方民主制度巧妙接合;換言之,儒家傳統是民主在華人世界的基石。
 
  書名取之「人文與民主」,是余英時呼籲社會用人文給生命灌注精神價值,並期許台灣作為中國文化社群的代表,在有了民主的選票後,更能以「人文」修養改進民主體制的品質。
《文明的张力与重塑:全球视野下的历史、社会与个体》 本书汇集了当代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思想家们关于人类文明演进、社会结构变迁以及个体精神困境的深度思考与精辟论述。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层层递进,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复杂现代世界的思想框架。 第一部分:历史的幽微与宏大叙事 本部分聚焦于历史研究的方法论革新及其对传统史观的挑战。作者们探讨了“大历史观”如何与微观史学相结合,以捕捉历史的复杂肌理。重点章节深入分析了技术革命如何重塑了人类的生存模式,并考察了不同文明在面对现代化浪潮时的内在张力与外在表现。 一个核心议题是“记忆的政治学”。历史记忆并非铁板一块,而是不断被协商、重构和利用的场域。书中细致梳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不同国家如何构建其国家叙事,以及这些叙事如何影响了当代地缘政治格局。例如,对于“启蒙理性”的重新审视,探讨了其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结出的果实,及其在当代危机面前所暴露的局限性。作者并未简单地否定启蒙精神,而是强调其在实践中需要面对地方性、文化差异和非理性力量的制衡。 第二部分:社会结构的解构与重构 本卷集中探讨了全球化、城市化和信息技术对传统社会阶层、家庭结构及社区关系的颠覆性影响。 深入分析了“新不平等”的形态。在资本高度流动的时代,财富集中不再仅仅是地域性的,更表现为技能、信息和网络接入权限上的代际固化。书中引用了大量跨国数据,对比了福利国家模式在应对全球化冲击时的弹性差异。 社会资本的衰退是另一重要议题。随着原子化个体的增多,传统的信任机制(如邻里互助、社团参与)如何被数字社群和算法推荐所取代?作者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虚拟连接的广度是否正在以牺牲真实人际关系的深度为代价?对城市空间的研究,则关注了“超级都市”的景观如何反映并固化了社会分层,从高科技园区到边缘化聚居区,空间的隔离正在加剧身份的对立。 第三部分:个体精神的漂泊与追寻 本部分转向个体经验的哲学考察,关乎意义、自由与异化。在消费主义和即时满足的文化中,个体的自我构建面临空前的挑战。 “意义的稀释”是探讨的重点。当宏大的意识形态和宗教叙事逐渐退场后,个体如何在日常琐碎中锚定生命的价值?书中引入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视角,分析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无聊感”并非简单的闲暇,而是一种存在性的失重。 同时,本书对“数字自我”进行了批判性考察。社交媒体如何构建了一个表演性的自我,以及这种持续的自我展示如何导致了内在体验的扁平化。作者们警示,过度依赖外部肯定,可能削弱了内在判断力和道德勇气。书中也探讨了“韧性”(Resilience)的当代含义,即个体如何在持续的不确定性中重建内在的稳定感。 第四部分:全球秩序的变迁与文化冲突 本卷将视野扩展至国际关系与跨文化交流的复杂场域。它审视了后冷战时代国际秩序的碎片化趋势,并分析了身份政治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 “文明的互译”取代了简单的“文明的冲突”。作者们认为,理解他者的世界观,比坚持自身的优越性更为关键。书中详细比较了东方智慧传统中关于“中庸”、“和合”的理念,与西方自由主义传统中关于“边界”、“权利”的强调,探讨了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流行病等全球性挑战时,如何找到可以共构的伦理基础。 对民族主义复兴的分析尤为深入。这并非简单的历史倒退,而是在全球化带来的失控感下,个体对确定性和归属感的本能回应。如何区分良性的文化自信与破坏性的排他性,是当前国际社会必须面对的难题。 第五部分:未来的伦理学与治理之道 最后一部分着眼于面向未来的伦理挑战与政治想象。这部分内容极具前瞻性,探讨了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对人类定义本身的冲击,以及治理体系的更新需求。 关于人工智能的伦理,书中强调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背后的权力分配。谁设定了算法的价值取向?当决策权被让渡给机器时,人类的能动性将如何体现? 在治理层面,作者呼吁重建“公共领域”的活力。面对虚假信息泛滥和极端化趋势,如何通过教育和制度设计,培养公民进行审慎、理性的公共讨论的能力,是维护民主机制存续的关键。本书最后总结道,真正的进步不在于物质的累积,而在于我们能否在张力中,不断校准人类文明的道德罗盘,并在历史的偶然性中,为未来开辟更具包容性的道路。 本书的行文风格兼具严谨的学术训练与敏锐的洞察力,引用了大量的经典文本与最新研究成果,是一部能够引导读者进行深刻反思的智识之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余英時(1930-2021)
 
  安徽潛山人,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師從錢穆先生、楊聯陞先生。曾任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教授、香港新亞書院院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等。197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2001年自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榮退,2004年入選美國哲學會會士。曾獲日本關西大學等多所大學名譽博士,2006年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2014年榮獲首屆唐獎漢學獎。著作有中英文數十種,包括《歷史與思想》、《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會友集》、《朱熹的歷史世界》、《論天人之際》、《余英時回憶錄》、《人文與民主》、《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等。著作等身,作育英才無數。

图书目录

自序
 
導讀/給台灣的最後建言/顏擇雅(出版人)
 
人文研究篇
人文與自然科學應如何均衡發展
──吳大猷院士與余英時院士對談
 
文化建設私議
──人文學術研究是當務之急
 
「國學」與中國人文研究
 
台灣人文研究之展望
 
民主篇
人文與民主
──余英時院士「余紀忠講座」演講全文
 
民主與文化重建
 
民主觀念與現代中國菁英文化的式微
 
思想篇
中國思想史研究綜述
──中國思想史上四次突破
 
「對塔說相輪」
──談現代西方的思想動態
 
「對塔說相輪」補篇
──對評者的答覆
 
從科學民主到人文民主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56085
  • 叢書系列:知識叢書
  • 規格:平裝 / 232頁 / 14.8 x 21 x 1.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些许怀旧又不失现代感的排版,让人一翻开就感觉进入了某种沉静的学术氛围。特别是内页纸张的质感,摸起来相当舒服,看得出来在实体书的制作上是下了不少功夫的。装帧的这种用心,对于我们这些热爱纸质书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种享受。它不只是内容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次翻阅时,指尖触碰到那种微微粗糙却又温润的纸面,总能让人心绪沉淀下来,很适合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泡杯茶,慢慢品味其中的深邃思想。而且,这套书的字号和行距调整得非常适中,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这种细节上的考量,比起那些只注重内容而忽略阅读体验的出版物,简直是高出好几个层次。可以说,单从“阅读体验”这个角度来看,这本书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完全能配得上其中所收录的重量级思想。

评分

初次接触这套书的译者或整理者的工作方式,我感到了一种近乎“考古”般的敬意。他们显然不是简单地将旧作重新汇编,而是投入了极大的心力去梳理和校对,仿佛在为一代大师的思维进行一次精细的“数字重建”。这种严谨的态度,在当前快节奏的出版环境中是相当罕见的。我特别注意到他们对某些概念的注解和时代背景的补充说明,这些补充材料对于年轻一代的读者,或者对特定历史时期不甚了解的人来说,提供了极佳的理解切入点。这不单单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学术精神的传承。这种细致入微的打磨,让原本可能因时代久远而略显晦涩的论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使读者能够更顺畅地与这些经典对话,避免了许多因为翻译或版本差异造成的理解偏差。

评分

从目录的编排上可以看出,编辑者对于整体脉络的把握相当精准,他们似乎有意地设计了一条从宏观历史到微观思想的渐进路径。这种结构安排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原本可能被视为“高冷”的学术思想,得以更自然地融入读者的思维序列。与其说这是一本学术合集,不如说它是一套精心设计的思想引导工具。它不是强迫你接受既有的结论,而是引导你建立起一套分析问题的严密方法论。每一次章节的转换,都像是一次视角的切换,从一个角度审视后,再用新的认知去重新理解前一个论点。这种编排上的巧思,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连贯性和知识吸收的效率,让读者可以很系统地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

评分

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锚点”。在这个信息爆炸、观点四处漂浮的年代,我们太容易被即时的情绪或片面的叙事所裹挟。而阅读这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论述,就像找到了一个坚实的知识基石,可以用来衡量当下各种喧嚣声音的份量。它强迫读者慢下来,去思考那些“为什么”而不是“是什么”。我发现,很多我曾经感到困惑的社会现象,在作者的分析下,似乎都有了更深层的历史根源可以追溯。这套书不是用来快速消费的,而是用来“浸泡”的。每隔一段时间重读某一篇,都会有新的领悟,这正是经典作品的魅力所在,它与读者的生命经验同步成长,每次重逢都有新的对话。

评分

翻阅这些文章,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笔触之冷静与深刻。他总能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将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和社会思潮,剥离出其最核心的逻辑结构。这不同于一般流行读物的激情澎湃或立场鲜明的论断,而是一种根植于深厚学养之上的、带着历史纵深的洞察力。阅读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老到的向导,穿梭在不同的历史迷宫中,他总能准确指出那些关键的转折点和隐藏的因果链条。特别是对于现代性与传统价值之间张力的探讨,那种平衡而审慎的观察角度,让人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更辩证地看待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困境。这不是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构建了一个更可靠的提问框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