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

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立安‧巴吉尼
图书标签:
  • 美食
  • 哲学
  • 饮食文化
  • 餐桌礼仪
  • 生活美学
  • 幸福感
  • 人生思考
  • 文化
  • 品味
  • 慢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當代最暢銷的天才型哲普作家。飲食哲學的第一本書
人是一種會吃、會思考、會享樂的動物,
而餐桌正是我們可以同時做這三件事的地方。
怎麼吃是一門有深度又有趣的思考;懂得吃才能帶來身心靈最大的滿足。

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 冀劍制
知名飲食旅遊作家 葉怡蘭
知名作家 鍾文音  推薦

---------------------------------------------------------------------------------------------------
這是一本非常迷人的食譜書,喔,不,是哲普書!
作者深入飲食傳統和文化,提出讓人耳目一新的哲學思考:
有機就是良心?在地生產比國外進口環保?吃素比吃肉慈悲?吃得越清淡越好?
跨國大企業等於萬惡資本家?純手工製作比機器量產好?傳統古法勝過創新料理?

而關於吃的行為,作者也指出許多值得深思的道德問題:
把食物吃完才不算浪費?吃到飽可以吃但不能帶走?減重關乎意志力?
實際體重和理想體重之間的差距,就是肚子餓和嘴饞之間的距離?

針對這些反思,本書將一一加以辯證與釐清。
我們處於飲食文化的黃金年代,無論是美食、食品營業和衛生都發展到巔峰。在世界任何角落,都像萬國博覽會一樣,可以吃到各國美食。可是我們沒有認真思考一些重要的議題:為什麼食物那麼重要?我們和它的關係是什麼?我們選擇要吃什麼,其實涉及人性的本質層面:動物性、感官、社會、文化;創造性、情緒性和知性。對飲食的認真思考,需要考慮到和自然的關係,和其他動物的關係,和其他人的關係,以及我們自己。所以說,關於飲食的思考,其實也涉及如何做個有德行的人,以及決定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本書所提出的「吃的美德」,並不是傳統的德行,而是更能因應世界的變化的飲食觀念。書中每一章都會提到關於飲食的某個面向以及和它對應的美德。第一部討論當今有關飲食倫理的熱門議題,包括有機食物、永續發展和動物權。第二部著重於我們如何建立自己的好壞、對錯判斷。第三部和第四部則強調如何養成好的飲食性格和習慣。
本書的目的,就是要提出一個既深且廣的飲食哲學,一種如何吃、如何思考、如何生活的論述,藉此為目前的飲食大雜燴理出一些脈絡。懂得如何吃,你就懂得如何生活。

一場給心靈的大師饗宴,能滿足我們每個人心中的哲學家和饕客。
――弗朗辛‧塞根Francine Segan,《哲學家的廚房》The Philosophers Kitchen作者
朱立安‧巴吉尼揭露了大型食品工業與連鎖餐廳的邪惡自大,以及有機食品與在地飲食的優越感。
――衛報The Guardian
朱立安‧巴吉尼擁有珍貴的天賦,將深奧的思考說得動人。在這本很棒的書裡,這位迷人的作者將餐桌上的愉悅和哲思做了完美的平衡。
――亞歷山大.梅可.史密斯Alexander McCall Smith,英國知名小說作家
本書有趣,論證充分,取材豐富,開展出迷人的思想。
――觀察家報The Observer
巴吉尼將其擅長的懷疑論與辯證法帶入「新的飲食正統文化」,也就是我們接受到關於永續、有機、當令和在地生產的相關議題。巴吉尼高明地拆穿虛偽的論調和矛盾……
――泰晤士報The Times
刺激心靈和味覺的一本書。
――愛爾蘭時報Irish Times
巴吉尼的任務是要讓我們每個人思考我們吃的食物:更瞭解它,思考我們選擇食物時所採取的倫理立場……如果他的目的是要我們更加認識食物,反思我們自己的主張,那麼本書大大成功。
――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古罗马的日常》 一部带你穿越时空的深度考古与生活复原 作者: [虚构历史学家姓名,例如:马可·瓦莱里乌斯]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称,例如:永恒之光出版社] --- 内容简介: 罗马,一个象征着权力、法律与辉煌建筑的帝国,其光芒往往掩盖了构成其基石的、数百万普通人的日常琐碎与深刻人性。本书并非又一部关于凯撒或图拉真的帝王史诗,而是将聚光灯投向了那片广阔的、由鞋匠、农夫、奴隶、贵族主妇以及军团士兵共同编织而成的罗马世界。 《古罗马的日常》是一部结合了考古学最新发现、铭文解读与古典文献考证的深度生活史著作。作者以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如同侦探般的严谨态度,带领读者绕过宏伟的元老院和竞技场,潜入庞贝的壁画、奥斯提亚的仓库、以及遍布帝国疆域的驻地堡垒,细致入微地重构了一个活生生的罗马社会图景。 第一部分:从晨光到日落:时间与空间中的生活秩序 本书首先关注罗马人如何感知和组织他们的时间与空间。我们不再满足于对“日晷”的简单描述,而是深入探究了罗马人的作息如何受到宗教仪式、市场开放时间以及法律规定的影响。晨间的“Salutatio”(拜访礼)不仅仅是政治仪式,更是社会等级森严的微观体现。作者通过分析庞贝的街道布局和公共浴室的残留物,重构了罗马人从清晨的冷水浴到午后的商业往来,再到傍晚家庭聚餐的完整时间轴。 空间叙事尤为引人注目。从拥挤不堪的Insulae(公寓楼)中底层居民的生存挣扎,到郊外Villa(别墅)中田园牧歌式的隐秘生活,本书揭示了城市规划如何无形中塑造了罗马人的阶级意识与文化隔离。奥斯提亚(Ostia Antica)港口的发现,帮助我们理解了帝国内部物流的复杂性,以及海员、卸货工人在那些潮湿、喧嚣的码头上的生存状态。 第二部分:身体、健康与公共卫生 罗马人对“身体”的关注远超我们想象。本书将探讨罗马的医疗实践,从行省的军医系统(Medici Militaris)到城市中由希腊奴隶提供的私人医疗服务。我们不再将公共浴室视为单纯的清洁场所,而是深入剖析了其中蕴含的社交功能、商业活动(如按摩、香膏交易)以及对个人卫生的极致追求。 一个引人深思的章节专门研究了罗马的下水道系统——“Cloaca Maxima”的实际效用及其局限性。作者借助对古代污水残渣和骨骸病理学的分析,探讨了城市人口密度带来的传染病挑战,以及罗马人对水源污染的认知程度。这种对身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的考察,远比单纯赞美罗马工程成就更为深刻。 第三部分:法律的阴影与家庭的温情 罗马法律体系的严密性是其帝国统治的支柱,但法律是如何渗透到普通家庭的日常决策中的?本书聚焦于Paterfamilias(家长权)的实际运作,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婚姻、继承和奴隶的命运。通过对墓葬铭文和法律判例的交叉比对,我们得以一窥罗马女性(即便在限制下)争取财产、管理家庭的微妙策略。 家庭成员的身份复杂性,是理解罗马社会的核心。本书详述了奴隶阶层的生活现实——他们是家庭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随时可能被买卖的“会说话的工具”。通过挖掘被释放奴隶(Liberti)的墓志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如何在获得自由后,努力融入社会阶层,以及他们对前主人的复杂情感。 第四部分:信仰的迷宫:从官方祭典到私人崇拜 罗马人的精神世界是多层次且极度包容的。本书摒弃了将罗马宗教简单等同于祭祀朱庇特的观点,转而探索了信仰如何在个人生活中发挥作用。我们审视了家庭祭坛(Lararium)的设置,这是普通家庭祭拜保护神灵、祖先亡魂的地方,是家庭伦理与宗教实践的结合点。 此外,本书深入研究了外来宗教(如伊西斯崇拜、密特拉教)在罗马军团和底层民众中的迅速传播。通过分析散见于边境堡垒的祭祀遗址,作者展示了信仰的流动性如何超越了帝国的政治边界,满足了士兵和商贾在动荡生活中对确定性和慰藉的渴望。 结语:未被记录的声音 《古罗马的日常》并非试图提供一个完美无缺的复原蓝图,而是承认了历史记录的偏见与缺失。它最终引导读者思考:在那些没有被元老院记录、没有被伟大作家歌颂的角落里,究竟有多少普通人的喜悦、痛苦和坚韧,共同支撑起了这个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 本书以其无可挑剔的史料支撑,细腻的场景描绘和深刻的人文关怀,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独特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穿越两千年的尘埃,真切地触摸到古罗马世界中那充满烟火气的脉动。它将改变你对罗马帝国的全部认知。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哲學博士,《哲學家雜誌》(The Philosophers'' Magazine)編輯與共同創辦人,定期為《衛報》(The Guardian)、《獨立報》(The Independent)、《泰晤士報》(The Times)、《展望》(Prospect)與《新人文主義者》(New Humanist)等報刊撰稿,並且固定在英國廣播公司第四電台上發聲。
朱立安出版了許多哲普作品,是英國知名的暢銷作家。《衛報》形容他:「擁有一顆清明的心智,在哲普書籍的領域中格外傑出。」《金融時報》讚譽:「每個社會都需要良好思維的守護者:朱立安‧巴吉尼正是我們的守護者。」


相關著作:《世界是這樣思考的︰寫給所有人的全球哲學巡禮》

譯者簡介

謝佩妏
清華大學外文系畢業,專職譯者。

图书目录

第一部:採集  Gathering
1.勇於求知:了解越多,選擇越自由    起司拼盤
2.自給不自足:互相依賴讓我們更強大 /  義大利燉飯
3.時間的果實:追求當季的理由    /  蘋果黑莓奶酥
4.有機之外:以地球的管家自居  / 單粒小麥麵包
5.慈悲的殺生:吃素不一定比吃肉更人道  / 羔羊肉漢堡
6.公平貿易作為一種選擇:用選擇抵制剝削   / 修道院馬芬
7.二分法的危險:麥當勞=跨國大企業=萬惡資本家?  經典量產食品

第二:烹調 Preparing
8.撕掉食譜吧:別用標準規則取代個人判斷  鷹嘴豆泥
9.傳統的真諦:延續傳統,但不堅持原味  鮪魚燉菜
10.化科技恐懼症為科技的實踐智慧:職人手感 vs. 機器量產/ 用麵包機做麵包
11.例行公事不無聊:求新求變反而無法投入  義式番茄醬汁
12.過猶不及:對科學研究和專家建議保持懷疑的態度  燻肉拼盤

第三部:不要這樣吃  Not eating
13.拒絕自助早餐的誘惑:從日常生活中鍛鍊品格  什錦穀麥
14.減重教我的事:意志力的效用和限制  湯品
15.不復胖比減重更難:謙卑面對屬於我們卻不完全受我們控制的身體/ 松露油
16.禁食跟齋戒的不同:懂得自我管理才是真自由  燕麥粥

第四部:好好吃  Eating
17.感謝主賜我們豐盛的食物認真對待盤中飧  /  蛋炒飯
18.超越喜好:飲食的客觀標準  /  葡萄酒
19.表演開始:米其林餐桌上的美學體驗  /  墨汁墨魚
20.午餐吃了沒:用三餐調整一天的節奏  /  米沙拉和義式烘蛋
21.一個人吃飯:豐富內涵的好機會  /  辣醬蔬菜
22.筵席的精神:一起生活,分享喜悅  /  中東小菜
23.及時行樂不快樂:在覺察中體驗快樂  /  蘇打麵包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83179
  • 叢書系列:Discourse
  • 規格:平裝 / 336頁 / 21 x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图书试读

推薦文
一段瑰麗的思維旅程  /   知名飲食旅遊作家葉怡蘭

近來讀得分外津津有味的一本書。主題是飲食,然強烈勾動的卻非饞涎,而是隨而不停萌生、迸發與流轉的意念與思緒。
 二十二個有關食物或吃的問題。對我而言,雖說其中許多答案和結論,事實上在近年來全球飲食領域內的不斷反覆探討與辯論中,已然逐漸輪廓清晰;但此書最可貴是,作者在深入思考、追索與探究的同時,將這思索思辨的過程和脈絡,縝密細膩且優美地完整呈現眼前。
因之彷彿隨之走上了一段瑰麗的思維旅程,不僅讓我們再度正向面對了這些當代飲食的大哉問,也從中得到更多面向和角度的看法與啟發,獲益良多。

 

推薦序
思考熟悉的事物,品味哲學的樂趣    /  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 冀劍制

哲學第一堂課:「哲學始於驚奇。哲學的形成,源自於對萬事萬物的好奇心,在『想知道』的欲望下,思考解答,因而形成哲學理論。」
當哲學老師在課堂上這麼說的時候,不知是否曾經有過「白目」學生,在「好奇想知道」的情緒作用下,問了一個(不知該不該問的)問題:「老師,那你的驚奇在哪裡?」
「我?我的驚奇在哪裡?」
有些人意外來到哲學系,渾渾噩噩一路走來,即使獲取博士學位,可能依然沒有什麼驚奇,也感覺不到任何樂趣。即使曾經有過,在學院式的訓練過程中,只想著如何寫好一篇被認同的畢業論文,熱情早已燃燒殆盡;就算還有剩,在升等壓力下,只能寫些能被學界主流認同的研究,無法投入自己最有興趣的主題,那麼,最後的樂趣也將完全消失。
當然,偶爾也會有例外。老師的眼神可能突然被這個問題點燃,於是立刻跳過枯燥無聊的「哲學概論」,直接前往他正在摸索中的、無邊無界的思想世界,告訴你那個世界的奇幻美妙。當然,學生很可能一時之間進不了那個世界,但仍會被那股風采打動:「哲學竟然真能如此令人陶醉!」
哲學,本來就應該充滿樂趣。或者,更精確的說,無聊的理論根本就不應該成為哲學,因為哲學的起源正是對問題感到好奇、想知道,才開始思考與研究的。那麼,是什麼樣的因素,引導許多現代學者,去研究那些連自己都沒興趣的問題呢?
現代學院的各種制度,正逐漸扭轉哲學的本質,由各階段的思想霸權,決定哪些研究是好的、與壞的,而擁有決定權的,又往往無法真正體會哲思的樂趣,於是,整個學界的發展方向,便朝向枯燥瑣碎的問題鑽研,深入地底的黑暗世界,已經沒有多少人再被那個世界所吸引。而誤以為,這就是哲學的原貌。
當代天才型哲學家朱立安‧巴吉尼樂於做自己,從事自己喜歡的研究,他的著作告訴我們,哲學與生活永遠息息相關,永遠充滿著樂趣,只要你願意在生活中觀察與思考,自然而然會出現各種好奇、想知道的情緒,於是好玩的哲學就會孕育而生。
「吃」,也可以是一個有深度、有趣味的思考。只要你願意拋開日常生活中膚淺的理解,尋找各種思想的裂縫,探頭瞧瞧,一個神奇有趣的世界就會呈現在眼前。於是,巴吉尼寫了這本書《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
本書從許多面向深入思索,包括食物的來源、食物的好壞標準,以及如何選擇食物才算是聰明的選擇。這裡面牽連到許多的問題與迷思,像是純手工真的比機器生產的食物還要好嗎?傳統古法真的贏過創新嗎?飯桌上的食物一定要吃光才是正確的嗎?或許有些人曾經想過這類問題,但多數人應該都沒有認真思考過。當我們藉由哲學的帶領,深入這些問題,做一場思想的探險之後,將會對日常生活吃的行為與想法帶來重大的改變。
舉例來說,當我們知道某些美食來自於某些動物的悲慘故事之後,我們還能安心享用嗎?就像肥鵝肝來自於強迫灌食的成果。當你知道後,是否會後悔曾經享用過這些美食?而在道德上,消費者是否也算是一種共犯?如果不希望自己成了虐待動物的關係人之一,就得好好斟酌這些美食的來源了。
在這本書中,我們不僅可以讀到一些平時較少思考的問題,也可以增進我們對吃的文化的知識。例如,在台灣,大家重視的不外乎是「農藥檢驗」以及「有機」等食品營養與安全的認證。但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看到,在西方世界,人們對「有機」的重視程度已經下降,目光轉移到「良心認證」的標籤,像是這些食品是否屬於「永續」、「當季」、「在地」、「公平貿易」,以及符合「動物福利」。
在永續方面,考量的不僅牽涉食物殘留農藥量的健康問題,更重視的是農藥與化學肥料的使用是否過量到會危害土地。而「公平貿易」的標籤或許可以保障農人並沒有被商人剝削。當食品可以開始加註這些良心標籤,我們對吃的要求,將不僅只考慮到個人的健康,也考慮到自己是否在整個吃的文化背後那股邪惡勢力中,扮演幫凶的角色。
另外,在書中,作者也對許多「健康常識」提出質疑。例如,針對飲食減鈉(減鹽)的全球趨勢來說,由於鹽會使血壓升高,而血壓升高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所以,吃鹽不好,應盡量少鹽。但是,這樣的主張卻只藉由單一證據來推理,作者引用最新醫學研究,指出鈉在身體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功能,當飲食少鈉之後,卻會導致身體的其他不良後果,而這些不良後果甚至也會導致心血管疾病。
也就是說,在台灣許多人認為,「吃的越清淡越好」的觀念很可能是錯的。在整體評估之後,作者的建議是,「除非屬於高危險群,否則不要大幅調整自己的飲食習慣。」
這種看了最新健康報導就大幅改變習慣的情況,在台灣很常見。只要有報導指出某類食物對某種健康有害,大家就幾乎不再碰它;相反的,只要報導指出某類食物對某種健康有利,大家就一窩蜂的拼命攝取。這些都是錯誤的飲食方式。因為,大多數的食物都可能在某些方面有害,但在其他方面卻是不可或缺的。大量攝取或完全不碰,都會導致健康的不良後果。
除了健康的思考,「吃」的行為也包含了許多值得深思的道德問題。例如,作者指出,當我們在吃到飽的自助早餐店剩下半塊麵包時,能不能偷偷帶走呢?
事實上,就算不帶走,老闆也必須把它扔了,與其浪費食物,不如帶回去吃吧!這聽起來滿有道理的,至少從效益主義的角度來看,這樣能將食物的效益發揮到最大,而老闆幾乎沒有任何損失,何樂而不為呢?
然而,作者認為,這裡牽涉到的問題將不僅僅是效益的問題,還包括個人人格的問題,這個行為有可能塑造一種貪小便宜的人格,對個人有很大的壞處。當然,如果這個行為不是源自於貪小便宜的心態,而純粹為了不浪費食物,那考量就完全不同了。所以,評量自己的行為時,也需要檢視自己的心態;而更重要的,當我們評量別人的行為時,也不要只看他做了什麼,就胡亂安插不良人格的罪名。
即使是一個日常生活中很簡單的「吃」的行為,想不到在深入思考之後,會有許許多多有趣且值得深思的問題冒出來。
然而,或許仍然有人會說:「這些關於吃的問題有這麼重要嗎?吃就吃嘛!值得花時間作深度思考?有時間為什麼不多想想神是否存在?宇宙的起源?生命意義?以及知識的本質等更重要的問題呢?」
我不打算比較哪些問題更為重要,但引用作者的一段話,說明「吃」絕對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如果我得在永遠不得閱讀、不得寫書、跟永遠不能跟家人朋友用餐之間選一個,我毫無疑問會放棄寫書……人在餐桌上是一種靈肉一體的動物,不只懂得滿足口腹之欲,也懂得感謝、充實內涵、與人分享、美學欣賞,以及客觀的判斷。人是結合了理智與情感的奇妙混和體,是一種會吃、會思考、會享樂的動物,而餐桌就是我們可以同時做這三件事的地方。

吃是一種享受、一種社交、一種審美、一種活著的喜悅、自然也可以是一種哲學。它絕對值得我們深入去瞭解、思考、與品味。
近年來,無論是否在哲學系裡,似乎有越來越多人對哲學感興趣,但這些人心目中的哲學大多必須包含許多專有名詞,似乎學到越多專有名詞,就感覺自己越懂哲學,但實際上,那些並不是哲學重要的成分。
學習哲學,最重要的甚至不是要懂得任何哲學知識,而是要獲得一種能力,一種深度思考的能力。我們當然可以藉由閱讀艱深的哲學理論來獲取這個能力,但這個路線需要克服較多的障礙。一個比較簡單的方式,就是閱讀日常生活中的哲學思考,讓作者帶領我們,走向那個原本非常熟悉的領域,並指出許多我們從未意識到的問題,向內深入到一個值得反思的面向。在這樣的導覽中,我們逐漸摸索而學會在思想世界中獨自旅行的能力,進而成為一個活生生的哲學家。
總之,作為一篇推薦序,我提出三個閱讀此書的理由。第一,藉由日常生活熟悉的事物,學習哲學思考。第二,藉由作者的思考與提供的許多資料,深入瞭解吃的各種面向。第三,藉由更深入反思作者的觀點,提出質疑,並嘗試得出個人不同的主張,享受智慧的樂趣。只要滿足以上任何一個理由,就有閱讀的價值。若能同時滿足三個理由,那就是一場豐盛的閱讀饗宴了。
除了「吃的哲學」,希望未來有人可以開發「住的哲學」、「行的哲學」、「玩的哲學」、甚至「名牌包的哲學」。只要我們願意深入思考,其實都可以挖掘到許多有趣的觀點。哲學到了這種程度,自然會吸引更多的粉絲。也就不需要一大堆有志之士拚命去鼓吹哲學了。
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哲學,寫下心得與大眾分享,大概就是讓哲學普及化的最佳策略。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像巴吉尼一樣,化身成為享受思考的哲人,分享各種思想世界的奇幻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很有意思,那種帶著一點復古氣息的排版,讓人聯想到早年那些探討生活哲學的書籍。我拿到手的時候,其實是帶著一點點懷疑的,畢竟「美德」和「哲學」聽起來好像有點嚴肅,但「餐桌」又這麼日常,兩者能搭得上嗎?不過,翻開幾頁後,我發現作者的筆觸非常溫潤,完全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他很擅長從一個大家都能理解的生活場景切入,比如大家一起圍著餐桌吃飯,然後從這個畫面延伸出去,談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或者是關於「分享」這件事的真諦。有時候,他會用一些很生活化的比喻,像是說挑選食材就像是選擇生命中的價值觀一樣,雖然聽起來有點抽象,但他用詞很貼切,讓人讀起來不覺得吃力。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醒了我們,其實生活中許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儀式,背後都隱藏著深刻的意義。光是想想我們平常吃飯的習慣,也許就能看見自己性格的某個面向,這真的挺耐人尋味的。

评分

這本書的論述風格蠻跳躍的,有點像是在一個寬敞的客廳裡閒聊,東拉西扯,但聊著聊著,你會發現所有的線索最後都匯聚到同一個核心——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共處。它不是那種嚴謹的學術論著,你找不到大量的引文或複雜的理論架構,它更像是作者在長年累積的生活經驗中提煉出來的精華。我特別喜歡他那種既充滿人文關懷,又保有客觀疏離感的平衡。例如,當他談到「浪費」這件事時,他不會直接譴責,而是從食物本身的「生命」角度去切入,讓我們思考從土地到餐桌的這段旅程有多麼不易。這種不帶批判的溫和提醒,比直接的道德訓誡更有力量,更能讓人從心底感到一絲敬畏。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的心靈成長書籍多到爆炸,很多都是講些空泛的口號,讀完一輪下來,腦袋裡一片空白。但是這本讓我感覺很不一樣。它不是那種「你要成為更好的自己」的勵志書,比較像是一個資深的前輩,拉著你坐在那裡,慢慢跟你聊他對生活體悟到的道理。我特別喜歡作者在描述那些餐桌禮儀時的細膩觀察。他不是在強調「規矩」,而是在分析這些規矩背後的人文精神。譬如說,為什麼在某些文化裡,把碗端起來是失禮的,而在另一些地方卻是表示對食物的敬意。這種對比和探討,讓我對「禮貌」這件事有了更深層的理解,不再只是僵硬的遵守。讀完這部分,我回家吃飯的時候,都會多留意身邊的細節,感覺好像打開了全新的感官。這本書的文字密度剛剛好,不會讓人感到壓力,但每一段話都值得細細品味,甚至要回頭讀好幾次,才能真正消化其中的味道。

评分

我會推薦給那些覺得生活好像少了點什麼,但又說不出來的朋友。我自己的感受是,這本書提供了一種「慢下來」的視角。在這個大家都追求效率、追求速度的時代,我們好像忘了好好坐下來,專注地享用一頓飯。作者似乎很懂得這種焦慮感,所以他筆下的餐桌,是一個暫時的避難所。他描述食物的味道、光線落在盤子上的樣子,都很有畫面感,彷彿你真的能聞到那股香氣。我記得有一章節講到「等待」,等菜上桌、等飯煮好,這種等待本身就是一種修煉。在等待的過程中,我們跟誰在交談?我們在想些什麼?這本書把這種「間隙」的時間價值給凸顯出來了。它不是教你怎麼快速達成目標,而是教你如何欣賞過程中的每一分每一秒,特別是那些必須等待的時刻。

评分

坦白講,我一開始還擔心這本書會偏向某個特定的宗教或飲食哲學,畢竟牽扯到「美德」嘛。結果出乎意料的是,它非常包容和開放。作者似乎在努力搭建一座橋樑,連接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書中引用的例子來自世界各地,從東方茶道的靜謐到西方宴會的熱鬧,他都信手拈來,而且處理得非常得體。最讓我感動的是,他把「慷慨」和「節制」這兩個看似矛盾的美德,在餐桌這個場域中找到了和解點。慷慨地提供最好的食物,同時又節制地索取,這中間的拿捏,就是一門藝術。這本書真的讓我對日常的「吃」這個行為,產生了一種儀式感。它提醒我,每一次的用餐,都是一次重新校準自己與世界關係的機會,而不是隨便塞塞肚子了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