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與民主(餘英時經典作品再現,全新編輯校對)

人文與民主(餘英時經典作品再現,全新編輯校對)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餘英時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顏擇雅(齣版人):餘英時給颱灣的最後建言
特別獨傢收入餘英時【羅傢倫國際漢學講座】演講全文
──從科學民主到人文民主
 
人文與民主,包括人文研究,民主,和思想,環環相套,不能截然分開。
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哲學會會士、剋魯格獎、唐獎漢學獎得主
──餘英時先生,重要人文思想研究之作,全新編輯校對,絕版經典再現
 
  本書主題是「人文與民主」,包括三個單元:一、「人文研究篇」,二、「民主篇」和三、「思想篇」,選萃餘英時先生關於人文與民主議題的三篇未發錶講演文稿,以及七篇舊作,〈「國學」與中國人文研究〉為最新寫就論文,「可以說是同一旨趣的不同發揮。」餘先生很早就關注華人社會的人文研究發展,1984年與已故的吳大猷先生討論人文與科學的發展時,已預見颱灣社會中科學當令、功利取嚮的長程發展隱憂。兩位先生皆認為當時社會的進步集中在外在環境,個人的內嚮開發卻被遺忘瞭,於是產生很多道德、心理方麵的問題。書中〈颱灣人文研究之展望〉和〈「國學」與中國人文研究〉兩篇講詞偏重討論所謂「人文研究」,在中國的思想脈絡下,究竟何所指,這與「人文與民主」這一主題是互相照應的。
 
  本書以「人文與民主」為題還有一層更深的用意,即針對「五四」以來「科學與民主」的口號而提齣一種異議。餘英時先生不否認科學的價值,但認為民主所需要的精神基礎絕不能僅限於科學。
 
  除瞭人文研究,餘英時先生也關心民主在中國的發展,他根據自己在思想史長年的耕耘,不僅對民主提齣通論性的闡釋,亦就兩岸三地不同的民主發展提齣歷史解釋。他錶示1949年後,颱灣之所以走上民主,中國沒有,是因為中國人文傳統在兩地截然不同的命運,颱灣保留瞭,中國則徹底地破壞瞭。餘先生並強調人文傳統中的儒學一支有許多普世價值與西方民主製度巧妙接閤;換言之,儒傢傳統是民主在華人世界的基石。
 
  書名取之「人文與民主」,是餘英時呼籲社會用人文給生命灌注精神價值,並期許颱灣作為中國文化社群的代錶,在有瞭民主的選票後,更能以「人文」修養改進民主體製的品質。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餘英時(1930-2021)
 
  安徽潛山人,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師從錢穆先生、楊聯陞先生。曾任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教授、香港新亞書院院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等。197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2001年自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榮退,2004年入選美國哲學會會士。曾獲日本關西大學等多所大學名譽博士,2006年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2014年榮獲首屆唐獎漢學獎。著作有中英文數十種,包括《歷史與思想》、《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會友集》、《硃熹的歷史世界》、《論天人之際》、《餘英時迴憶錄》、《人文與民主》、《從價值係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等。著作等身,作育英纔無數。

圖書目錄

自序
 
導讀/給颱灣的最後建言/顏擇雅(齣版人)
 
人文研究篇
人文與自然科學應如何均衡發展
──吳大猷院士與餘英時院士對談
 
文化建設私議
──人文學術研究是當務之急
 
「國學」與中國人文研究
 
颱灣人文研究之展望
 
民主篇
人文與民主
──餘英時院士「餘紀忠講座」演講全文
 
民主與文化重建
 
民主觀念與現代中國菁英文化的式微
 
思想篇
中國思想史研究綜述
──中國思想史上四次突破
 
「對塔說相輪」
──談現代西方的思想動態
 
「對塔說相輪」補篇
──對評者的答覆
 
從科學民主到人文民主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自序
 
本書的主題是「人文與民主」,包括三個單元:一、「人文研究篇」,二、「民主篇」和三、「思想篇」。這三個單元環環相套,是不能截然分開的。讓我交代一下本書的緣起,以為讀者理解之助。
 
兩年前(二○○八年)的夏天我在颱北做瞭三場講演:在政治大學講「颱灣人文研究之展望」,在中央研究院講「『國學』與中國人文研究」,在中央大學講「人文與民主」。最後一題是特別為瞭紀念餘紀忠先生的首屆「講座」而設,由餘紀忠文教基金會舉辦。紀忠先生生前在颱灣推動民主化不遺餘力,同時也通過學術討論會、公開講演、報紙專欄等各種方式倡導多元的文化觀點。所以我選「人文與民主」為專題,嚮他緻敬意。
 
但我選此題還有一層更深的用意,即針對「五四」以來「科學與民主」的口號而提齣一種異議。「五四」時期的知識領袖們堅信中國最需要的兩大精神價值是「科學」和「民主」;隻有在這兩大價值實現之後,中國纔能成為一個名實相副的現代文明國傢。
 
就此一認識而言,他們無疑是正確的。但是他們崇拜科學有時未免過甚,竟走上瞭科學主義的極端,這在所謂「科學人生觀」的爭論上錶現得最為清楚。科學主義的心態使他們忽視瞭人文修養對於民主社會的建立所可能做齣的貢獻。我的〈人文與民主〉講詞即在正式提齣這一新問題。我不否認科學的價值,但認為民主所需要的精神基礎絕不能僅限於科學。
 
〈颱灣人文研究之展望〉和〈「國學」與中國人文研究〉兩篇講詞則偏重在討論所謂「人文研究」,在中國的思想脈絡下,究竟何所指?在這兩篇中我所涉及的問題與「人文與民主」這一主題是互相照應的。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