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臺灣小百科(博客來獨家贈台灣特有種貼紙)

我的臺灣小百科(博客來獨家贈台灣特有種貼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立萍
图书标签:
  • 臺灣
  • 百科全書
  • 兒童
  • 科普
  • 自然
  • 地理
  • 文化
  • 臺灣特有種
  • 博客來獨家
  • 贈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博客來獨家贈台灣特有種貼紙★
一起來保育稀有台灣特有種
★孩子認識臺灣的第一本百科全書★
★榮獲金鼎獎「最佳美術編輯獎」肯定★
【注音標示】文字淺顯易懂、輕鬆易讀
【內容多元】全方位認識臺灣,知識一手掌握
【圖文搭配】五百張插圖,版面豐富有趣

  為什麼臺灣時常發生地震?
  哪些生物是只有臺灣才有的?
  荷蘭人引進了哪些農作物到臺灣?
  臺灣人有哪些傳統節日和慶典?
  本書涵蓋六大類別、54個主題,
  讓讀者從地理、歷史、自然、民俗與藝術、產業、生活等方面認識臺灣,
  欣賞並愛上我們所居住的土地!

得獎紀錄

  ★第32屆金鼎獎「最佳美術編輯獎」
  ★第30次文化部中小學生讀物推介優良讀物

推薦語

  目前臺灣的教育多偏重現代、西式教材,《我的臺灣小百科》正能彌補現有欠缺本土、傳統文化的缺失。--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兼任教授 林茂賢

  認識自己生活的土地上常見的生物與生態現象,是每一個國民最起碼應具備的知識,這要在年幼時期便得開始學習。撇開我們自認為是這個地球的主人來看待人類以外的生命,才不致於誤解生命存在的價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前所長 金恆鑣

  本書的歷史部分,帶引我們認識了史前人類、原住民族、中國漢人、荷蘭人與西班牙人、日本人等各種人群,也大略知道他們如何在不同時間入居臺灣,共同形成了臺灣歷史的特色。--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詹素娟

  本書以圖像為主,透過大量的插圖來介紹臺灣,提供另一種認識臺灣的方式。--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賴進貴
 
走讀臺灣的深度旅程:一本探索島嶼生命脈動的知識寶庫 這是一本為所有熱愛臺灣、渴望深入了解這片土地的人們所精心編纂的百科全書。它不僅僅是一本紙上的知識彙集,更是一把鑰匙,引領讀者打開臺灣自然、歷史、文化與社會的層層帷幕,感受其獨特的生命力與豐富性。 全書結構嚴謹,內容涵蓋了從地理基礎到人文精髓的廣泛領域,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內,提供最精準、最生動的資訊,讓讀者在翻閱的過程中,如同與一位經驗豐富的在地導遊同行,穿梭於臺灣的每一個角落。 第一部:島嶼的形塑與地理風貌 本部分著重於描繪臺灣的物理骨架與自然環境。 一、 臺灣的誕生與地質背景: 深入剖析臺灣島的板塊構造歷史,解釋中央山脈如何從海洋深處隆起,形成今日雄偉的脊樑。介紹主要的岩層分佈,從堅硬的火成岩到變質岩,以及它們如何影響了島上的地形、水文乃至礦產資源。 二、 氣候的魔術師: 臺灣地處亞熱帶與熱帶交界,季風與洋流的交互作用,造就了複雜多變的氣候型態。詳細解說東北季風、西南季風的成因與影響,以及臺灣豐富的雨量如何形塑出山川的樣貌。特別著墨於颱風的生成機制及其對島嶼的挑戰與饋贈。 三、 水文的生命線: 臺灣河川多短促、坡降大,是山地地形的直接體現。介紹主要河川如淡水河、濁水溪、曾文溪的流域特色、水資源的開發與管理困境。探討地下水資源的重要性,以及保育地下水系統面臨的壓力。 四、 地形的多樣性展演: 從西部的沖積平原到東部的海岸山脈,本書細膩描繪臺灣獨特的地理景觀。探討西部平原的農業基礎,蘭嶼的火山岩地貌,以及恆春半島的珊瑚礁海岸線。每一種地形都配有經典的實例照片與簡潔的成因說明。 第二部:繁茂的生命誌:動植物的奇蹟 臺灣被譽為「生物多樣性的熱點」,這部分將聚焦於島嶼上豐富而獨特的生物群系。 一、 森林的垂直階層: 臺灣高山林立,從熱帶闊葉林到溫帶針葉林,展現出驚人的垂直植被帶變化。介紹臺灣特有的樹種,如紅檜、扁柏的生長特性及其在林業史上的地位。探討中低海拔山區的樟樹、相思樹等,如何影響了臺灣早期的經濟發展。 二、 瀕危的珍稀植物: 詳細介紹臺灣特有種植物,如臺灣百合、臺灣杉的保育現況。解析植物學家們對臺灣島上特有屬(Endemic Genera)的分類與研究成果,突顯孤立島嶼在生物演化上的關鍵角色。 三、 陸域動物的生態廊道: 深入觀察臺灣特有哺乳動物,如臺灣黑熊的棲地分佈與行為模式。介紹彌猴、水獺(歐亞水獺臺灣亞種)的生態習性,以及如何透過棲地保育來維護這些旗艦物種。 四、 鳥類與昆蟲的天堂: 臺灣作為候鳥遷徙路徑上的重要驛站,吸引了全球鳥類學家的目光。介紹著名的賞鳥地點與代表性鳥類,如藍腹鷴、帝雉。在昆蟲方面,則著重於蝴蝶的遷徙路徑與獨特的獨角仙、鍬形蟲生態。 第三部:歷史的長河與族群的交織 本章節梳理了臺灣數百年來,不同文化群體在此交會、碰撞、融合的複雜歷史進程。 一、 南島語族的根源: 回溯臺灣原住民族的遷徙與文化發展。介紹臺灣南島語系(Austronesian)在語言學上的重要地位,並簡要概述各主要族群(如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等)的傳統生活方式、社會結構與藝術表現。 二、 異國統治下的變遷: 系統性地介紹荷蘭、西班牙的早期殖民片段,以及明鄭時期對臺灣政治版圖的奠基作用。著重分析清領時期漢人移民的社會組織(如墾戶制度、分類械鬥)如何形塑了早期的社會面貌。 三、 日本時代的現代化工程: 探討日治時期在基礎建設、公共衛生、教育體系上的重大影響。分析這段時期對臺灣社會結構、產業轉型(如蔗糖、樟腦工業)所帶來的深遠衝擊。 四、 戰後至今的轉型與認同: 梳理國共內戰後,臺灣社會的劇烈變動,包括土地改革、工業化進程,以及民主化運動的發展。探討臺灣身份認同在不同世代間的演變,以及多元文化並存的當代社會面貌。 第四部:人文的精華與社會的脈動 這部分聚焦於臺灣社會的日常樣貌、生活哲學與藝術創作。 一、 宗教信仰的兼容並蓄: 臺灣是宗教多元的社會,從民間信仰的眾神崇拜,到佛教、道教的盛行,以及一神教的傳入。解析廟宇建築的風格(如閩南式、客家式)與其在社區生活中的核心功能。介紹重要民俗節慶,如媽祖遶境、元宵節活動的文化意義。 二、 飲食文化的地理學: 臺灣美食是文化融合的最佳體現。從原住民的石板烤肉,到閩南的清粥小菜,再到外省風味的眷村菜餚,本書將美食視為歷史的載體。詳述夜市文化作為臺灣庶民生活的重要場域,及其代表性小吃(如滷肉飯、蚵仔煎)的發展脈絡。 三、 現代工商業的發展: 簡介臺灣「經濟奇蹟」的形成背景,包括輕工業的興起與高科技產業(如半導體產業)的全球佈局。探討產業結構轉型對城鄉發展與勞動市場帶來的挑戰。 四、 藝術與文學的聲音: 介紹戰後臺灣文學(如鄉土文學、現代主義)的發展軌跡,以及在社會變遷中扮演的批判與記錄角色。在視覺藝術方面,則涵蓋臺灣水墨畫、雕塑及當代藝術的獨特風格。 結語:展望未來 本書最後將對當前臺灣在環境永續、國際地位、族群和解等議題上的挑戰進行總結,鼓勵讀者不僅成為知識的接收者,更應成為關心這片土地未來走向的積極參與者。 這本《臺灣小百科》旨在提供一個全面、立體且具深度的視角,讓讀者在了解臺灣的「現在」之前,能紮實地掌握其豐富的「過去」與複雜的「底層結構」。它適合學生、研究者,更適合每一位對臺灣懷抱好奇心的旅人。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立萍


  曾任職地誌類及兒童類雜誌、出版社編輯,現為自由工作者,著有深度旅遊相關書籍,並從事兒童書籍及期刊編撰。作品載於自由時報、世界地理雜誌等。著有《黑色金奇之旅:我的石油小百科》、《食物大發現:豆腐從哪裡來?》、《我是知識家1:生物大驚奇》等書。
 

图书目录

【地理篇】
臺灣是海島 6
凹凹凸凸的地形 8
峰峰相連的山脈 10
火山爆發 12
地震了 14
河川向海流 16
沙岸、岩岸和珊瑚礁海岸 18
特殊地景 20
海上的小島 22
 
【歷史篇】
最早的居民 26
原住民族 28
海上新家園 30
紅毛人來了 32
鄭氏治臺 34
唐山過臺灣 36
對外開放的臺灣 38
變成日本殖民地 40
現代化的臺灣 42
 
【自然篇】

森林綠世界 46
檜木綠巨人 48
森林裡的動物 50
河流的生物 52
海岸的生物 54
海洋樂園 56
夜晚不睡覺 58
蝴蝶王國 60
候鳥來作客 62
和人類做鄰居 64
只有臺灣才有 66
幫牠們一個忙 68
 
【民俗與藝術篇】
熱鬧過佳節 72
民俗活動 74
媽祖的故事 76
原住民的祭典 78
傳統工藝 80
傳統戲曲 82
玩遊戲 84
 
【產業篇】
水果王國 88
農業 90
漁業 92
各地特產 94
消失的傳統產業 96
科技島 98
 
【生活篇】
房屋 102
都市生活 104
鄉村生活 106
學校生活 108
休閒生活 110
參觀展覽 112
逛古蹟 114
熱鬧的夜市 116
便利的交通 118
幫大家忙的人 120
美麗的公園 122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253080
  • 叢書系列:小天下文化館
  • 規格:精裝 / 140頁 / 20.3 x 28.2 x 1.9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須承認,我對這類百科全書式的讀物,通常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態度,畢竟「百科」二字的分量太重了。然而,這本《我的臺灣小百科》給了我一個驚喜,它成功地避開了知識淺碟化的陷阱。儘管它的目標讀者群似乎很廣泛,從國中生到銀髮族都能受惠,但它在某些主題的細節處理上,還是展現出了讓人激賞的專業度。像是關於台灣早期移民社會的文化差異,或是某一特定族群的祭典習俗探討,它並沒有停留在蜻蜓點水的層面,而是挖掘出了一些連在地人可能都需要查閱資料才能釐清的脈絡。這種「在淺顯中求深度」的拿捏,非常考驗作者群的功力。而且,它的敘事口吻異常的真誠,沒有那種故作高深的傲慢感,讀者可以感覺到創作者本身就是懷著一份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和謙卑去編纂這些內容的。這種溫度,是冰冷的資料庫永遠無法取代的。

评分

這本《我的臺灣小百科》光是名字就讓人感到親切又好奇,雖然我手邊拿到的版本是獨家贈送了台灣特有種貼紙的版本,但單就這本「百科」本身,它的編排和內容的廣度就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首先吸引我的,是它那種試圖用最生活化、最貼近日常的角度去解構台灣這塊土地的企圖心。你知道嗎,很多時候我們對身邊的事物,像是某種常見的植物、某個地方的地理特色,甚至是某個歷史事件的細微之處,其實都停留在「好像聽過」的階段。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充滿艱澀學術名詞的教科書,而是像一位經驗老到的在地嚮導,輕輕鬆鬆就把複雜的知識點用你知道的語言講給你聽。我特別欣賞它在內容選擇上的平衡感,它既沒有完全偏廢人文歷史,也沒有冷落了自然科學的面向,而是像在拼湊一幅大型的台灣生活畫卷,每一個知識點都是一塊精緻的拼圖。讀起來的感覺很舒服,不會有壓力,更像是在翻閱一本圖文並茂的旅遊手札,只是這個「旅遊」的目的地,是我們腳下的這座島嶼。光是光碟的裝幀設計,就看得出來編輯團隊的用心,那種不張揚卻充滿質感的呈現,讓人每次拿起它都覺得是一次小小的儀式感。

评分

說實話,台灣的知識書籍市場上,充斥著太多「大而全」或「小而專」的極端。要找到一本既能涵蓋基礎認知,又不失深入探討深度的作品,簡直是鳳毛麟角。《我的臺灣小百科》在這方面做出了非常聰明的取捨。它沒有試圖包山包海去收錄所有你知道或不知道的事情,而是精準地抓住了「台灣性」的核心要素,並用一種極具系統性的方式呈現出來。我特別有感的是它對於不同領域知識的串聯能力。舉例來說,當你在閱讀某一區域的風土民情時,它會自然而然地帶入當地的地質成因,或者某個傳統技藝背後所依賴的物產來源。這種跨學科的整合,讓讀者在吸收單一知識的同時,也能夠建立起更宏觀的思維架構,明白萬事萬物在台灣這個生態系中是如何相互依存的。這比起單純的知識點堆砌,更接近於真正的理解。而且,我認為它在圖表的運用上也下了苦功,那些排版精美的圖示和示意圖,往往比冗長的文字描述來得更有效率,成功地讓那些原本以為很「硬」的知識,變得可視化且容易消化。

评分

從一個資深讀者的角度來看,《我的臺灣小百科》的裝幀設計和內容結構,透露出一種對「閱讀體驗」的重視,這在現今追求快速資訊獲取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鼓勵你慢下來,去欣賞知識的美感。例如,它在某些章節的開頭,會穿插一些與主題相關的台灣文學片段或是老照片,這些「留白」的設計,有效地緩解了長時間閱讀純粹知識的疲勞感。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份邀請函,邀請讀者走進台灣的時光隧道。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於「當代議題」的收錄也保持了相當的敏銳度。它沒有將台灣的形象鎖死在過去的光榮事蹟中,而是試圖探討當前台灣在面對全球化、科技發展時所產生的文化拉扯與調適。這種與時俱進的編輯策略,讓這本「百科」保持了鮮活的生命力,而不是成為一本註定要被時間淘汰的舊資料集。

评分

整體而言,翻閱《我的臺灣小百科》的過程,就是一趟不斷發現「原來如此」的旅程。它巧妙地平衡了知識的嚴謹性與閱讀的趣味性,讓學習不再是負擔,而是一種主動探索的樂趣。特別要稱讚它在資訊呈現上的邏輯性,每一主題的脈絡都非常清晰,層層遞進,很少出現讓人迷失方向的情況。對於我們這些長期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卻時常對其深度感到陌生的島民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面極佳的鏡子,映照出台灣的多元面貌與豐富內涵。它提供的知識密度很高,但行文流暢度更高,這是一種高超的平衡藝術。我會推薦給任何想重新認識台灣的朋友,它不僅能解答你腦中零散的疑問,更能激發你對這塊土地產生更深層次的關懷與連結。它的價值,遠遠超出了書本本身的重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