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蘭古道:百年里山的長路慢行

淡蘭古道:百年里山的長路慢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聖心
图书标签:
  • 淡蘭古道
  • 古道
  • 里山
  • 台灣歷史
  • 步道
  • 自然風光
  • 健行
  • 文化之旅
  • 淡水
  • 蘭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歷時六年公私協力,從選線、定線、串聯、命名,
  這條總長超過200公里的淡蘭古道,正以嶄新面貌重現臺灣古道百年風華。
 
  淡蘭古道全路徑,貫穿數十條古道秘境,見證臺灣百年歷史,可謂臺灣聖雅各之路,又稱臺灣朝聖之路。
 
  本書以北中南三大篇章,開啟臺灣淡蘭古道穿越百年之旅。
  ◆兩百年北宜交通史的身歷其境:淡蘭古道北路
  ◆先民墾拓的淡蘭百年山徑:淡蘭古道中路
  ◆百年茶聖之路:淡蘭古道南路
 
  並透過「職人誌」介紹在淡蘭古道上默默耕耘的在地達人,
  「手作步道」篇章,呈現承襲先民的百年古道修築工法,透過手作重新修護淡蘭古道,
  期待以最質樸之古道面貌,重現臺灣的自然生態之美。
 
本書特色
 
  1.完整收錄淡蘭古道北路、中路、南路路徑,及近十位知名登山達人的淡蘭古道長距離步道之人文歷史第一手報導。
 
  2.特邀金鼎獎山岳繪者沈恩民繪製全彩登山立體地圖,讓讀者能一眼看清登山路徑旁的建築物或山林樣貌。閱讀本書有如走入3D登山書,提前感受走在淡蘭百年山徑中的奇妙氛圍。
《霧隱山川:探尋古老茶道的隱秘路徑》 一、序言:在時間的迷霧中回望 這是一本關於「慢行」的書,但它所記錄的並非單一的步道,而是跨越數個世紀的文化脈絡與地理變遷。我們將目光投向那些在歷史的洪流中被逐漸遺忘的山區,那些曾經是交通樞紐、商業動脈,如今卻被時間與新興的現代化進程所覆蓋的古老路徑。本書聚焦於探討在特定歷史時期,人們如何依賴這些山間古道進行物資運輸、信仰傳播與社群交流。 我們將深入探討「茶道」在特定地理環境中的演變,如何從一種單純的飲品製作與飲用儀式,蛻變為一種具有地域文化特徵的社會實踐。這條隱藏在山霧中的路徑,不僅是茶葉的運輸線,更是不同族群文化交匯、衝突與融合的場所。 二、地理的刻痕:山脈的呼吸與古道的骨架 本書首先描繪了書中主要探討的地理區域——那些被厚重的植被和變幻莫測的天氣所籠罩的山區。我們將從地質學的角度,分析這些山脈的形成如何決定了交通的困難度與路徑的走向。古道的選址,往往不是基於最舒適的路線,而是基於對地形的精準掌握,以及對水源、隘口的戰略考量。 路面的材質與工藝: 我們將仔細考察不同路段的鋪設技術。有些地方是就地取材的亂石堆砌,展現出粗獷的生命力;有些則經過精心規劃,採用規整的石板,甚至鑲嵌鵝卵石形成獨特的圖案。這些路面的痕跡,無聲地訴說著每一次修葺背後的人力投入與技術水平。 依附於路徑的聚落: 這些古道旁自然生長出了許多小型聚落。它們的興衰與古道的繁榮緊密相關。當新的、更平坦的道路開闢後,這些依水而建、傍路而居的村莊,如何掙扎求存,或徹底消亡?書中將透過田野調查的圖像和文獻記錄,重現這些「時間的驛站」。 三、經濟的脈動:茶葉如何定義一條道路的生命 茶葉,是推動許多山區古道發展的核心動力。本書的第二部分,將專注於茶葉貿易的歷史。我們不單純討論茶的種類,而是探討「運輸」本身所帶來的經濟體系。 運輸的組織與人力: 誰是這條路徑上的主角?是背負重物的挑夫、穩健的腳力行者,還是作為中轉站的商行?我們將深入描繪他們的生活圖景,以及他們如何與險峻的自然環境搏鬥。他們的工資結構、食宿習慣、甚至他們在沿途形成的特殊行話與禁忌,都構成了一幅生動的社會經濟畫卷。 茶馬(或茶與其他物資)的交換體系: 茶葉從山區走出,換回的是鹽、布匹或金屬製品。這種跨區域的交換,如何重塑了山區與平原之間的物質與文化結構?我們將分析歷史文獻中記載的稅收與過路費,這些都是判斷一條古道經濟重要性的關鍵指標。 四、精神的拓印:信仰、儀式與古道的連結 道路不僅是物質流動的通道,也是精神傳遞的載體。在資訊不發達的年代,宗教信仰和民間故事,正是透過這些漫長的路途得以散播。 沿途的廟宇與土地公: 這些供奉神祇的場所,絕非偶然地散佈在路旁。它們往往設立在最危險的轉角、最艱難的攀爬之後,或是重要的水源地。本書將分析這些宗教空間的功能——它們是休息站、是界碑,更是旅人祈求平安的聖地。我們將研究廟宇壁畫、碑文中所留下的,關於行路的祈願與告誡。 儀式的空間性: 茶葉的採摘、初製、裝簍,直至送達目的地,每一個環節都可能伴隨著特定的地域性儀式。這些儀式如何透過古道,從一個村落傳播到下一個村落,最終形成一種無形的、區域性的「行業公約」。 五、消逝與留存:現代化衝擊下的路徑重估 隨著鐵路和公路的建設,這些古老的山路逐漸失去了其主流的經濟功能,進入了「隱藏期」。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探討這種轉變帶來的影響。 景觀的變遷: 當交通幹線轉移,古道上的商業設施(如客棧、茶行)如何被後來的建築風格所取代,或者被自然侵蝕?我們將透過今昔對比的影像資料,呈現時間在路徑上留下的物理痕跡。 「慢行」哲學的復甦: 在當代社會對「體驗經濟」的追尋中,這些古道重新被發現。然而,當它們被轉化為觀光路線時,其原有的社會功能與精神內涵是否被削弱?本書試圖在歷史的真實性與當代的觀光需求之間,找到一種平衡的詮釋視角,強調真正的「慢行」,是理解路徑背後數百年的勞動與信仰的積澱,而非僅僅是腳下的步數。 結語: 《霧隱山川》是一次對地理記憶的深度挖掘,它試圖讓讀者重新「聽見」這些古道在風雨中、在挑夫的號子裡、在茶葉的香氣中,所發出的真實聲音。這條路,是無數先民用腳步丈量出來的歷史長河。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周聖心 
 
  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常務理事,優質戶外教育推動聯盟召集人。長期投入教育改革、社區大學及步道運動近三十年;在千里步道的倡議過程中,再次拓展對真實世界的了解,並有幸參與夢想實踐的歷程。
 
徐銘謙 
 
  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清大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長期致力推動手作步道、長距離步道,喜歡旅行,凡事都以學術的精神深究,並在生活世界中實作行動,促發改變,再把歷程中的思索與故事寫下來,著有多部得獎出版品。
 
古庭維 
 
  現任舊打狗驛故事館館長、臺灣交通文化資產保存學會理事長,並擔任《鐵道情報》雜誌總編輯十餘年。曾參與臺灣大學火車社及登山社大小活動,對舊鐵道及古道的踏查研究相當嚮往,十分熱衷行腳山林間。
 
楊世泰、戴翊庭
 
  兩人皆為自由工作者和資深貓奴,相識於日本富士搖滾音樂祭,婚後費時一百六十天走過美國PCT太平洋屋脊步道。以寫作和攝影為業,持續關注徒步旅行與登山健行主題。著有《山知道》、《步知道》和《折返》三本書,記錄在世界各地長距離徒步的遊記與人生體驗。經營臉書專頁:TaiTai Live Wild。
 
謎卡 Mika 
 
  是一位作家、冒險家、旅人、行腳節目主持人、活動講師。著有三本旅行散文,用不同的方式走遍世界,感受當地人的生活與愛,透過旅行豐沛自己的靈魂,透過文字溫暖人心。
 
吳雲天 
 
  曾於雪霸國家公園擔任高山保育志工十四年,喜愛舉辦淨山活動,著迷於部落原鄉及淺山山村的生活文化,廣邀社會大眾籌組義工隊,協助山村部落文化傳承及發展生態旅行。文章散見於臺灣山岳等雜誌。FB粉絲頁:森川里海原鄉特派員。
 
繪者簡介
 
沈恩民
 
  美術設計與插畫工作者。喜歡參與戶外活動用畫畫放慢腳步,沉浸大自然。著迷臺灣山林的故事與原住民文化。擅長用紙筆記錄過程點滴,用畫話訴說山林故事。著作《山教我的事》榮獲第45屆金鼎獎兒童及少年圖書類。

图书目录

[推薦序]回家的路上  生態作家.劉克襄  006
[推薦序]我們的淡蘭古道  登山文學家.徐如林  009
[市長序]重回淡蘭、古道今生  新北市市長.侯友宜  012
[局長序]走遍淡蘭北中南,人生自如淡然  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局長.楊宗珉  014
[導論]淡蘭古道,你我共同書寫的進行式  周聖心.徐銘謙  016
淡蘭古道大事記  026
 
Chapter1  兩百年北宜交通史的身歷其境:淡蘭古道北路/撰文.攝影:古庭維
[立體地圖]  032
[前言]  034
[遊程推薦]|全程健行 Thru-Hike  036
從都會區走入水梯田的古徑  038
三貂大嶺的兩世紀之旅  072
入蘭的最後關卡  090
 
Chapter2  先民墾拓的淡蘭百年山徑:淡蘭古道中路/撰文:楊世泰.攝影:楊世泰、戴翊庭
[立體地圖]  108
[前言]  110
[遊程推薦]|全程健行 Thru-Hike  118
|兩日健行 Section-Hike  124
暖東舊道走出長路慢行的美學  128
噶瑪蘭入山孔道O型路線  160
噶瑪蘭入山孔道  198
 
Chapter3  百年茶聖之路:淡蘭古道南路/撰文.攝影:謎卡
[立體地圖]  224 
[前言]  226
[遊程推薦]|全程健行 Thru-Hike  230
|單日健行 Section-Hike  232
DAY1 用雙腳踏上過往的日常  242
DAY2 遇見森林的熱鬧與遼闊  260
DAY3 在終點等待的海闊天空  276
 
Chapter4  淡蘭古道職人誌/撰文.攝影:吳雲天
◎淡蘭古道北路
★瑞芳
溫柔而堅定的前進力量:新村芳書院  290
翻轉地方的明日之星:瑞芳柑仔店  292
高手在民間:九份金礦博物館  294
★牡丹 
隱身山村的慢磨咖啡:古趣咖啡屋  296
★雙溪
深入百年淡蘭的生活感動:注腳雙溪工作室  298 
創生正能量的獨立書店:翫雙溪書苑  300
★貢寮 
往來城鄉的大地工程師:遇見雞母嶺  302
百年老街傳書香:貢寮街有機書店  304
友善農業好食材:狸和禾小穀倉  306
追尋先民的足跡:注腳貢寮文史工作室  308
聊聊百年水梯田:田邊聊寮  310
臺灣最東邊的貓店長咖啡館:馬崗街27號咖啡小館  312
 
◎淡蘭古道中路
★暖暖
凝聚在地的溫暖力量:左下角工作室  314
★平溪
傳承礦山記憶的寶庫: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  316
人親土親的守護燈塔:天燈園  318
★雙溪
品味人生的世外桃源:柑腳驛站  320
純淨新鮮的在地美味:阿丹姐無菜單料理  322
 
◎淡蘭古道南路
★深坑
跟著四季換菜單:炮子崙農夫市集  324
★石碇
傳承老街百年風華:HA SOCK 襪子娃娃專賣店  326 
絕不放棄的百大青農:螢火蟲書屋  328
★坪林
百年茶鄉新未來:坪感覺  330
林業職人的堅持:林興居  332
 
Chapter5  淡蘭古道的手作步道/撰文.攝影:徐銘謙
[地圖]淡蘭古道手作步道地圖  334
[總論]土路美學的復興運動  336
重現淡蘭古道的突破  338
淡蘭古道常見存續百年的先民手作步道工法  345
淡蘭古道現代手作步道工程的承襲與創新  352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201811
  • 叢書系列:台灣地圖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7 x 23 x 2.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一
 
回家的路上 
生態作家/劉克襄
 
  容我從一個人的回家,走進淡蘭古道的世界。
 
  友人七十歲了,渴望重返童年的東北角,準備在海邊聚落的家園做些什麼。他知道我熟悉淡蘭古道,過往探勘的路應該也沒有少過。但最北邊的這一角,他相信我應該還不熟悉。或許是最後一里路,他希望我能陪同。
 
  那兒叫香蘭,緊鄰卯澳。開車沿臺二線一定經過,但很少人停下來。
 
  友人小時上學,幾乎每天走路去卯澳讀書。福連國小很近,不過十來分路程。初中時,轉而去福隆搭火車。一樣得踢碎石子路,約莫五十分鐘才能抵達,再前往雙溪就讀。
 
  畢業後離開東北角,在外闖蕩多年,如今事業稍稍有成。但可遇見之將來,再如何努力賺錢,時間、體力和精神都所剩無幾。
 
  家園不會等他的。三四年級這一輩,昔時對漁村水田的回憶,到了下一代應該不復存在。他所擁有的情感、價值,以及回饋家園的熱情,應該是傳統農漁業時代的最後。此時若不著手,到了下一代恐怕更有心無力。再者兒女眾多,產權愈加複雜,現在不面對,屆時荒廢之地恐怕也回不去了。
 
  友人跟我走訪時,先去探看被蔓藤和雜草覆蓋大半的舊厝,檢視後面安山岩平臺的菜園。他不斷喃唸,孩提時種稻拾柴的種種甘苦,還有到海邊冒險採石花菜、青荻菜的危險經驗。
 
  昔時他老家周遭也是一層層水梯田,接引後面鷹仔山的水源下來,形成現今所謂里山里海的環境。
 
  他希望以舊復舊,保持石頭屋宅的原樣,未來看能否成為一個複合式的人文生活空間。
 
  我雖不是當地人,半甲子以來,走訪多回,連後面的靈鷲山都踏查了,對其所談自是共鳴許多。在海邊一間歐式模樣的咖啡屋小坐時,天空有黑鳶盤旋。我舉了雞母嶺蕭學苑的水梯田復育計畫,石碇葉家豪的螢火蟲書屋等等,都是淡蘭古道上,返鄉子弟正在實踐新生活的案例。
 
  還有外來者,像章殷超醫師在貢寮老街落地生根,懸壺濟世半甲子。又或如生態專家黃柏鈞,在坪林水柳腳以茶葉為載體,串連北勢溪流域。他們的鄉野生活,緊緊呼應著現今淡蘭古道的生息。
 
  其實友人怕的不是失敗,而是心有餘而無行動力。畢竟其歲數又比我提到的任何人都大上許多。
 
  那像是黃昏時,一架缺油戰機的最後降落,航空母艦上的甲板已漆黑一片。
 
  後來,我們轉進一間廟寺,探看他的堂兄,目前在那兒當廟公。友人認識好些鄉親仍在此,但也清楚多數留在老家的,泰半已無法適應主流社會。人生有諸多面向,他也見識不少。以前此地走私興盛,因而不少人快速致富,但也揮霍得兇。最後都在賭博和花天酒地下,不但錢財花光,連身子也搞壞了。
 
  我順勢安排,前往東北角管理處,跟一位熟悉在地文史風物的官員碰頭。我像熱心的建商在推銷建案般,讓友人了解風管處目前如何協助馬崗、卯澳和香蘭等地,進行社區再造的可能。還有淡蘭古道,未來的可能措施。或許經由此,他能更清楚自己返鄉的目標。
 
  我們在卯澳時,他特別跟我提到,以前有條古道,比嶐嶺古道更北邊,淡蘭古道尚未列入。
 
  那是當地人捕捉煙仔魚時,必定要翻山越嶺的捷徑。從卯澳後山,翻越三貂角燈塔南方的山稜線,直下萊萊。抵達山腳後,沿臺二線經過大窟,方能抵達漁場。他的父親帶他走過,一路可以喝到冷冽的山泉水,抵達那處叫煙仔坎的地方。目前的位置在臺二線濱海公路一一四公里處,從停車場附近,循小徑可下抵海岸。
 
  一如香蘭的海邊有頭髮菜,馬崗卻未生長。這裡因地形環境,擁有香蘭一帶岩岸無法棲息的魚種。
  
  此間的小風小物,展現了微小地方的豐富和多樣。
 
  多年前,石城近海還未擺設定置漁網時,這個漁場便以盛產煙仔魚知名,中文又稱巴鰹。但近年來,此魚數量少了。平常臭肚、豆仔魚較多,冬天時成為黑毛、白毛和黑豬哥的熱門磯釣場。
 
  友人的回憶提醒我,淡蘭古道不只深入此間森林,跟海洋也緊密互動。一九五七年的地圖,便有這條路從卯澳到萊萊。八○年代以後,這條沒名字的古道才消失,跟他在家鄉缺席一樣。其實,這樣的古道支線,整個山區還有多條綿密著,跟淡蘭古道主線斷續連結。
 
  老友的年少經驗像花火,綻放著這個地區獨特的生活內涵。隨便一個回頭的瞥見,都有許多兒時的故事可以召喚回來。縱使一時還無法完整,依舊閃爍著美麗的插曲。一如這本書裡諸多在地的人文故事,他們把自己和先人的經驗、回憶,堆聚成一盞盞燈火,矗立於淡蘭古道上的每個節點。
 
  老友還未加入,但我先幫忙他點燈。希望他日後也能拎起自己的那一盞,在家園掛上,共同照亮淡蘭古道。
 
我們的淡蘭古道
登山文學家/徐如林
 
  住在北臺灣的人,幾乎沒有人不曾走過淡蘭古道,只不過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曾經走過的,那些繁華熱鬧的市街或是幽靜清涼的山溪小徑,正是現在聲名鵲起的淡蘭古道。
 
  小學二年級,我家搬到臺北,第一個暑假就是到當時新興的景點鸕鶿潭,從小格頭下車,繞著林間小徑,經過幾戶山村人家,走過一段輕便車(臺車)道,終於到了石壁環繞下的碧綠潭邊。
 
  我事先查了資料,知道鸕鶿是長成怎麼樣的,但飛過青色潭面上的,只有一身雪白的鷺鷥。後來新聞上還有激烈的論證,究竟是鸕鶿潭還是鷺鷥潭才正確?
 
  我以為鸕鶿潭之旅是我最早的淡蘭古道經驗,現在想起來,幼稚園時第一次到臺北,就被家人帶去艋舺龍山寺拜拜,而這裡正是淡蘭古道的起點!
 
  二百多年前,自唐山渡海來臺的先民,已經佔據了臺北盆地,並以伐樟熬腦的目的,向盆地東方及南方山區挺進,八份、九份、十分仔,這些地名都是訴說當時聚落腦灶的數量。
 
  砍完樟樹的山地,先民在陰濕的谷地種植大菁、薯榔,向陽的坡地種植茶樹,為了自給自足,還要沿山溪兩旁,開闢水梯田種稻。
 
  除了早先的樟腦、腦油要挑下山,後來的大菁、薯榔、茶葉是經濟作物,收成時也要挑到近山的城鎮販售,淡蘭古道的前身,其實就是產業道路。
 
  漸漸的,新來的移民者,沿著墾殖者的山徑,繼續向東南方延伸,終於來到臺灣島的另一邊,看到太平洋深藍的海水,還有那個浮游在海上的龜山島。
 
  從淡水廳人來人往的艋舺,走到天寬地闊的噶瑪蘭平原,不同的墾殖團隊走不同的路,因此淡蘭路不是一條路,不是三條路,而是一個具有多條路徑的路網系統。
 
  有的拓墾團隊走得很遠,直到蘭陽平原才安定下來,有的團隊在路上看準了一片可耕作的土地,就決定在此落腳生根,形成山村聚落。為了對抗天災與山區原住民的攻擊,這些聚落雖是互相競爭資源,但也必須是互助的,聚落間的聯絡道路,使淡蘭古道的路徑更加多元化。
 
  除了傳說中的平埔人白蘭,宜蘭通判楊廷理、板橋鉅富林家、臺灣巡撫劉銘傳,基於交通與防禦用途,都曾出力出資,把這些通往宜蘭的崎嶇小路,修築成適合行走山徑步道。
 
  二百多年來,來往於淡蘭古道的,除了無數不知名的腦丁、隘勇、菁農、茶農、行腳商、軍人、移墾者,還有在處理完羅妹號事件後,北上巡視的臺灣總兵劉明燈,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年),他在翻越三貂嶺大崙時,留下了豪情萬丈的七言律詩,刻石填金號稱金字碑;在翻越草嶺途中,留下雄鎮蠻煙與虎字碑,成為古道上最膾炙人口的故事與打卡點。
 
  隔年,劉明燈再度巡視淡蘭古道的南路,在翻越臺北與宜蘭之間的分水嶺,大、小金面山的鞍部,留下另一個虎字碑。這個立碑的原址,在現在的北宜公路「金面大觀」風景瞭望臺旁,有座複製品石碑,原碑移置到坪林茶業博物館前。
 
  每次我在金面大觀縱覽壯闊的蘭陽平原時,都在推想: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年),劉明燈是怎麼走到這裡的?應該早就有先墾民,溯景美溪,從深坑、石碇、大格門、小格頭,進入北勢溪流域的鸕鶿潭、水底寮、金瓜寮、坪林尾、鶯仔瀨、石𥕢、碧湖----直到溪源水盡,那裡就是一樣必須用虎字鎮風的金面山埡口。
 
  大家都說現在的北宜公路前身,是劉銘傳開山撫番的政績之一,他於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年)十月起,命銘字營部將劉朝祜率兵勇「開山闢石碇路百餘里,自馬來通宜蘭」。那麼銘軍開路十年前,劉明燈怎麼去巡視的?
 
  我也很想知道馬偕牧師和他的弟子們是如何走這條淡蘭古道去宜蘭傳教的?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文學作品中對「路」的詮釋一直抱持著高度興趣,而淡蘭古道作為一條具有地理和歷史雙重意涵的「長路」,在書中的呈現方式,簡直是教科書等級的示範。它跳脫了傳統地理書的客觀描述,更像是一部流動的文化人類學報告。作者顯然做了極為紮實的田野調查,但筆觸卻異常地輕盈且充滿詩意。讀者可以明顯感受到,作者對於沿途聚落的口述歷史、那些口耳相傳的家族故事,有著近乎虔誠的收集與保存慾望。這種對邊緣記憶的挖掘與重視,尤其讓我動容。在主流歷史敘事中,這些里山居民的聲音往往是被淹沒的,但透過這本書,他們彷彿透過作者的筆,重新站到了舞台中央。那種堅韌、那種面對困境時展現的樸素智慧,透過具體的人物側寫被活靈活現地勾勒出來。它讓我意識到,每一條看似平凡的古道,背後都承載著無數個「小人物」用汗水和淚水編織成的史詩。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光是那個「淡蘭古道」的字樣,就已經讓身為土生土長的北部人,心頭微微一顫。那不是什麼光鮮亮麗的觀光景點,而是刻在我們腳下,被時間磨損、被雨水沖刷的真實路徑。光是想像那條古道在霧氣繚繞的山間蜿蜒,腳下踩著的或許是百年前先民走過的路,那種歷史的厚重感,就足以讓人屏息。翻開書頁前,我腦中浮現的不是導覽手冊上的精確地圖,而是那些關於拓墾、關於族群遷徙、關於生命在這片土地上掙扎求生的模糊記憶片段。閱讀的過程,我感覺自己像個偷偷溜進時光隧道的人,不是去追逐什麼驚天動地的事件,而是細細品味那些在長路慢行中,被忽略的微小細節——也許是一塊佈滿青苔的石碑,也許是一棵孤立在山坳裡的百年老樹。這本書,顯然不是要帶你「走馬看花」,而是要你「靜下心來聽」古道在訴說什麼。那種對土地的敬畏與深情,從字裡行間就能感受到,它在引導我們重新認識,腳下這塊土地的根是什麼。

评分

閱讀這本關於「百年里山」的著作,最引人入勝的,是那種緩慢、近乎冥想的敘事節奏。在這個追求效率、恨不得一秒鐘抵達目的地的時代,作者選擇用一種近乎「慢工出細活」的筆調,來描摹那段漫長的旅程。你不會在其中找到急促的腳步聲或刺激的冒險情節,相反地,你會被拉進一種與自然節奏同步的狀態。這種「慢行」,其實是一種對現代生活的深刻反思。它強迫讀者將注意力從數位螢幕的藍光中抽離,轉而專注於周遭的氣味、聲音、光影的變化。里山,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東方哲學意涵。書中對那種半耕半讀、半隱居的生活形態描寫得極其細膩,彷彿能聞到柴火燃燒的煙味,聽到蟲鳴鳥叫的交響樂。它不是單純的歷史記錄,更像是一份生活美學的宣言,告訴我們,真正的富足,或許不在於物質的擁有,而在於對時間流逝的體察與珍惜。讀完後,我忍不住放下手邊的雜務,走到窗邊,只是靜靜地看著遠方的山巒,那份久違的寧靜感,是這本書給予最珍貴的饋贈。

评分

初讀這本書的感受,有點像是在一個佈滿塵埃的舊閣樓裡,偶然發現了一批泛黃的家族相簿。每翻開一頁,都能聞到一股時間沉澱下來的氣味,夾雜著潮濕與泥土的芬芳。這種「慢行」的哲學,其實也反映在了作者的寫作習慣上——他們不急於下結論,而是耐心鋪陳細節,讓讀者自己去感受路途的艱辛與美好是如何交織並存的。最讓我觸動的是,書中似乎隱約透露出對「消逝」的喟嘆。那些曾經依賴古道而生的聚落,隨著現代交通網絡的建立,正在逐漸被邊緣化,甚至消失。作者並沒有用激烈的筆觸去批判,而是用一種近乎溫柔的筆調,為這些即將淡去的記憶,留下了一份詳盡而美麗的備忘錄。這讓閱讀體驗多了一層感傷的美學色彩,讓人讀完後,會忍不住想動身,去親自走一趟,在它們徹底消失前,用自己的腳步,去印證書中所描繪的那些山光水色,去致敬那些曾經在這條長路上堅守過的人們。

评分

就書籍的編排和文字風格來看,它展現出極高的專業素養,但又避免了學術論述的枯燥感。這是一種非常高明的平衡藝術。我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學術的嚴謹性與文學的感染力之間,找到了一個近乎完美的交集點。書中對特定路段的景觀描寫,那種對於植被、岩石紋理甚至光照角度的精準捕捉,讀來令人讚嘆。它不只是「告訴」你那裡有什麼,而是讓你「看見」那裡的氛圍。例如,對於某些隘口或駁坎的描述,往往能引出一段關於清代屯墾或日治時期理蕃政策的歷史背景,但銜接得天衣無縫,絲毫沒有生硬的「知識灌輸」感。這本書的厚度,不在於紙張的磅數,而在於它所蘊含的文化密度。它像是一個優秀的引路人,不僅指引你方向,更讓你懂得欣賞沿途每一朵野花的獨特姿態。對於一個渴望深入了解台灣鄉土歷史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紮實且充滿溫度的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