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色入史箋:中國顏色的理性與感性(二版)

織色入史箋:中國顏色的理性與感性(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魯南
图书标签:
  • 中国色彩
  • 颜色研究
  • 文化史
  • 艺术史
  • 设计史
  • 民俗学
  • 历史
  • 美学
  • 视觉文化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黃、青、白、赤、黑,
是古代中國五種最重要的顏色,
隨著時代演變產生更細微的區分。
本書從歷史文化的角度詳盡考究,帶你走進五彩繽紛的古代色彩世界。

  同樣是紅色,原來還有朱、絳、赤、丹、茜、彤、赭、緋、赬、縓……等區別
  為什麼美麗的女子叫「紅」顏?為什麼香豔的故事叫「緋」聞?
  為什麼古人形容四季是「春綠」、「夏碧」、「秋青」、「冬黑」?
  為什麼青色帶有幾分仙氣?為什麼黃色被皇家獨佔?
  為什麼黑色讓人反感?為什麼白色引人哀思?

  超過200張精緻彩圖,清新可喜的小品美文,
  重返古代中國的色彩盛世!
  在古代中國,最重要的顏色只有五種:黃、青、白、赤、黑。
  五色系統大約形成於春秋時期,與古時盛行的五行理論互為表裡,
  滲透到政治、文化、社會生活、藝術審美、男女情感等諸多方面。

  本書從人文歷史的角度闡釋色彩,描述色彩與中國古代文化千絲萬縷的聯繫,
  包括政治、歷史、文學、民俗、藝術、生活等等。
  內容上分五篇,體例上先從色彩的字形切入,追本溯源;
  再分門別類講述由此生發出的典故,闡述色彩滲透古代文化方方面面的影響。
  本書不拘泥於傳統的考據分析類文章,而是每一篇皆為獨立別致的小品文,
  文字清新雋永,亦古亦今。

  「本書不僅文化內涵豐厚深邃,色彩搖曳多姿,文字亦是輕盈漂亮,充滿詩情畫意。不僅能讀到源遠流長的歷史、生動優美的詩詞,美輪美奐的書畫,還能瞭解到豐富斑斕的戲曲、民俗、宗教、風尚等種種故事典故……精彩紛呈,美輪美奐。」── 《羊城晚報》書評

  女兒之色
  女兒施朱脂,著紅裙,點絳唇,幾乎與紅色融為了一體。女兒傷心時,滾過腮邊的淚珠兒染了胭脂,也變作赤色,才有了「心緒淒迷,紅淚偷垂,滿眼春風百事非」。

  青青子衿
  「青衿」是「學子之所服」,即讀書人穿的衣服。曹操在他的《短歌行》裡,寫下「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把人盡皆知的情詩,翻作了政治號召。

  巧妝額黃
  愛美的女子們採集花朵的黃色花粉做成顏料,再用其將薄紙片、乾花片、雲母片、蟬翼、魚鱗、蜻蜓翅膀等物染成金黃色,剪成各種花、鳥、魚的形狀,粘貼於額頭、鬢邊等處。

  嚴厲正大
  包公黑臉的清官形象,表達了人們對於法的多重理解:黑臉無情說明法的公正,不徇私情;黑色顯示憤怒,表現著國家對犯罪行為的譴責和制裁;黑色還象徵著刑罰的嚴酷和不祥。

  白花之殤
  白色的花朵由於跟白色相聯繫,這些花也被視為不祥之兆。東晉咸康七年,江浙一帶傳說天帝身邊的織女去世了,女子們為了表示哀悼,都在頭上插上白色的茉莉花。

繽紛推薦

  宋怡慧(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汪栢年(蘭陽女中歷史老師)
  林明進(建中國文老師)
  陳美儒(親子教育家.建中資深名師)
  黃月銀(中山女高國文老師)
  曾肅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
  駱芬美(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按姓氏筆畫排序)
 
汉字之魂:书法与文人精神的千年流转 本书聚焦于中国书法艺术的演变历程,深度剖析其如何与中国传统文人精神、哲学思想、以及社会结构紧密交织,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独特的美学范式。 第一章:书写者的精神疆域——从巫史到士人的身份嬗变 中国书法艺术的起源,绝非仅仅是记录符号的工具,而是承载着权力、信仰与个体精神寄托的载体。本章追溯书法自甲骨文、金文阶段的“刻写”本质,探讨其在早期社会中与祭祀、政治权威的关联性。重点分析了秦朝“书同文”的制度性意义,以及隶书的出现如何标志着书写效率与审美取向的首次重大转折。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魏晋时期。这是一个剧烈社会动荡与玄学思潮兴起的时代。在士族门阀的文化主导下,书法完成了从“实用技能”到“个人精神肖像”的质变。王羲之及其“书圣”地位的建立,不仅仅是技巧的登峰造极,更是对魏晋风度——那种超脱世俗、追求个体生命自由表达的文人理想的完美物化。我们细致考察了“二王”在笔法、章法上的创新如何奠定了后世楷书、行书的审美基调,并阐述了在那个时代,“写得好”如何成为衡量一个人德行与学识的重要标准。 第二章:笔墨间的哲学对话——儒释道对书法的形塑 书法的美学理念深植于中国传统哲学。本章致力于揭示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如何通过不同的书写方式,在笔墨之间进行着永恒的对话。 儒家之“中正”与“法度”: 以颜真卿为代表的盛唐气象,体现了儒家“兼济天下”、“内敛庄重”的入世精神。颜体的雄浑、端庄,被视为国家鼎盛时期的理想写照。我们分析了颜真卿书法中对法度的极致追求,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与肯定。 道家之“自然”与“率性”: 相较于儒家的规矩,道家思想催生了追求“天真烂漫”、“无意于佳乃佳”的审美倾向。张旭、怀素的狂草,正是这种精神的极致体现。草书的连绵、疾速、乃至近乎失控的线条,象征着对自然规律的体悟和对个体生命力的喷薄释放。本章将对比分析狂草与楷书在结构逻辑上的对立统一,阐明“有法而无意”的道家书学境界。 禅宗之“空寂”与“顿悟”: 佛教的传入为书法增添了超脱尘世的维度。尤其在宋代以后,文人书法强调“书不尽意,意在笔先”。禅宗的“不执着于形”影响了宋代苏轼等人的书风,他们追求的不再是结构的完美,而是心境的流淌。苏轼“我书意造浓不如淡,尽粗疏不觉为佳”的论断,精准地捕捉了这种由内而外的精神渗透。 第三章:文人士大夫的自我修养——尺牍、酬唱与审美共同体 书法在中国古代不仅仅是艺术,更是一种重要的社交礼仪和个人修养的体现。本章将重点探讨书法在文人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尺牍艺术的兴盛: 书信往来构成了古代文人社会交流的基石。一份得体的尺牍,其内容固然重要,但书写风格——是否疏朗得体、是否合乎礼数——更能体现写信人的教养与对收信人的敬意。我们通过对宋代苏轼、米芾等人的大量信札研究,揭示了尺牍作为一种“即时性艺术”,如何更直接、更真实地反映了文人的日常心境与学识水平。 “尚意”时代的审美转向: 宋代米芾提出的“尚意”书学观,是对唐代“尚法”的一种修正与超越。米芾将书法提升至与诗文同等的地位,强调“韵”与“气”,主张书法应以抒发个人意趣为最高准则。本章将解析米芾“刷字”的技法特点,以及他如何通过对古人笔法的汲取与解构,确立了其“颠张醉素”之外的又一艺术高峰。 碑学与帖学的分野: 明清之际,随着金石学的兴起,书法界出现了两大流派的竞争与融合。帖学(以二王为正宗的“二王一脉”)强调对前人法帖的精研与内化;而碑学(魏碑、汉隶)则强调从古老的碑刻中汲取雄强、古朴的力量,以对抗帖学的流于柔媚。这种分野不仅是技术层面的争论,更是文人精神上对“复古”与“创新”,对“典雅”与“雄浑”两种理想的价值取舍。 第四章:从工匠到艺术家——社会结构对书家的影响 书法家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身份,直接影响了其创作的面貌和技法的传承。 本章对比分析了“职业书家”(如唐代的抄书匠、官府文书)与“文人书家”(士大夫阶层)的创作差异。职业书家更注重清晰、规范和效率,其作品多为工整的“馆阁体”的雏形,重在“可辨识性”;而文人书家则将技法视为表达内在的媒介,重在“可感性”和“独特性”。 同时,本书深入探讨了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刻帖技术的成熟,书法艺术开始向大众传播的现象。印刷术对书法学习的影响,一方面加速了经典(如《淳化阁帖》)的普及,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对“手写”神韵流失的忧虑。这种技术的普及,使得书法的影响力从精英阶层逐渐扩展到士绅阶层,同时也促使顶尖书家更深入地探索技法的“不可复制性”,以彰显其艺术的不可替代性。 结语:永恒的线条与流变的时代精神 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在于其难以被完全定义的开放性。它既是严谨的结构科学,又是奔放的个体情感宣泄;它既是历史的档案,又是哲学的载体。本书试图说明,每一次书风的重大变革,背后都有着深刻的时代精神、哲学思潮和社会结构的推动。理解了书写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才能真正领会那千百年来,在方寸之间流淌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与文人理想。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魯南


  祖籍山東,生於江蘇,學於北京。好讀書而無所得,好遊歷而行弗遠。慕先祖之風範而不能及,笑時人之浮華而自沾染。百無一用,然積碎紙成冊,聊堪作書。曾為中國傳統之色象深深吸引,琢磨切磋,尋幽探微,略有所得。雖見笑於大方,亦或可增補毫末顏色於史箴。
 

图书目录

序言

第一篇  紅色
一、諸紅繚亂









二、惡紫奪朱
周人尚赤
朱紫之亂
赤帝之子
免罪免死
密聯中樞
朱紫再亂
三、女兒之色
羅帷綺箔脂粉香
紅顏暗與流年換
結我紅羅裾
點絳唇
紅樓隔雨相望冷
四、忠義所在
赤面雲長
忠義之紅
凝於顏面
鐵骨丹心
五、浸染民風
紅絲繫足
紅鸞星動
大紅蓋頭
辟邪除祟
六、懷金拖紫
赤黑為紫
紫氣東來
鄒纓齊紫
滿朝朱紫貴

第二篇  青色
一、綠碧青絲繩







二、物之生時
春色如許
青春物語
踏青時節
金玉年華
柳色傷心
三、有女娉婷
青黛蛾眉
青絲綠鬢
絕代佳人
青衣風致
四、縹縹乎仙
蒼天在上
神仙居所
青詞宣世
珍禽異獸
五、青青子衿
青出於藍
溫文爾雅
載道之色
青箱傳後
卑者所服
六、新秀方然
山水入畫
獨立成宗
門類繁盛
千峰翠色
雨過天青
氤氳青花  

第三篇  黃色
一、黃之源起
廢棄的本意
孤家寡人
黃帝四面
意轉下流
間色流黃
二、帝王專色
土火之辯
中央之色
黃天當立
壟斷年代
黃袍加身
恢復尊位
空前絕後
三、吉祥如意
有聖西來
巧妝額黃
眉間喜色
黃道吉日

第四篇  黑色
一、萬變不離






黎、黔
二、嚴厲正大
《緇衣》之歌
秦為水德
頂戴烏紗
黥墨之刑
鐵面無私
三、跌宕起伏
心有餘悸
不分皂白
不善為黑
官員貪墨
黑道黑幫黑社會
四、年華之表
光可鑒人
鬢染如漆
王莽大婚
烏膏塗唇

第五篇  白色
一、萬色之基




二、粉飾太平
尚白的王朝
酒後真言
獻吉用白
居心叵測
三、哀思所在
喪服之制
誠摯哀思
白色不祥
白花之殤
四、不厭其白
粉白黛黑
美白秘方
傅粉何郎
書生白面
補述:五行五色之論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896936
  • 叢書系列:藝術探偵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6 x 23 x 1.9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色」字,按照明末閔齊伋在《六書通》中的考證,最早的寫法,如 ,乃是一個人馱著另一個人,仰承其臉色。

  而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裡也注解說:「色,顏氣也。」

  也就是說,「色」在中文裡,最初的含義,是指人們的臉色。孔夫子譏諷喜歡做秀的人,說:「君子者乎,色莊者乎?」太史公描寫秦舞陽的外強中乾,說他刺嬴政時「色變振恐」;乃至杜工部盛讚公孫大娘劍舞絕技,說圍觀群眾們「觀者如山色沮喪」,用的都是「色」字的本義。

  這個本義,顯然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產物,是人們內在的情緒通過面部肌肉、眉眼口鼻這些物質的具體形態表現出來的結果。現在我們還常說「喜形於色」、「談癌色變」,仍用的是臉色的意思。

  當然,現在說「色」,多以「色彩」這一含義為主,似乎更強調其客觀性。科學家們說,什麼是色彩呢,就是物體發射或反射的光,通過視覺所產生的印象。應該有很多人,小時候都曾經拿著三棱鏡,去分解陽光的色彩吧。事實上,人類眼睛的特殊構造,可以使我們看到可見光形成的所有色彩。

  我們的視網膜上分佈著許多圓錐細胞,對可見光內各種不同波長的光,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所以我們會看到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而這些圓錐細胞又含有三種不同的色素,分別對紅、綠、藍三種顏色最敏感,也就是說,一般情況下人們對於紅綠藍的分辨度最高,這也是將其稱為三原色的原因。

  色彩視覺在靈長類動物對世界的認知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他的動物們就沒有那麼幸運了。科學家們還說,大多數哺乳動物是色盲。牛、羊、馬等家畜,幾乎不會分辨顏色,反映到它們眼睛裡的色彩,只有黑、白、灰三種顏色。狗也不能分辨顏色,它看景物就像看一張黑白照片。

  我們的祖先,雖然沒有掌握物理學與人體解剖學的先進知識,無法客觀地分析色彩的發生機制,但卻敏銳把握到了色彩可能對人產生的影響。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就是因為,他發現人類可能因貪婪和孱弱,而在這個色彩斑斕的世界裡迷失。

  然而世人幾乎沒有睿智如老子的,所以都聽不進老子的話。人說到底是感性的動物,容易依賴感官,也容易沉溺於感官。江淹「見紅蘭之受露,望青楸之離霜」,離愁別緒更重,作了黯然銷魂的千古一歎;范仲淹的「碧雲天,黃葉地」,卻襯出了大英雄羈旅思鄉的寸寸柔腸。色彩,除了構建了美麗的自然,還幫助我們衍生出豐富的情感世界。

  而且先人的審美情趣太過豐盛,不僅把山水風光聯繫到情緒,還又引申到男女。大約是因為面容姣好、身姿窈窕的女子,同五色繽紛的自然一樣,可以給人美的感受。「色」,又多了姿色、美色這樣的含義。梁惠王召孟子談心,劈頭就是一句「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即把這風流又有些下流的含義,塞進了「色」字裡。而英文裡,「color」一詞無論在含義上還是詞源上,都沒聽說跟「sex」或者「love」有什麼關係。這大約也算是中華文化又一體現「天人合一」的獨特之處吧。

  也許是過於迷戀來自身體的感官享受,梁惠王、齊宣王以及其他無數王與非王的後人們,又將「色」的性含義作了進一步發揮。比如,與性有關的念頭,叫做「色心」;與性有關的要求,叫做「色欲」;至於對性有執著追求的人,就是「色狼」、「色魔」、「色鬼」。其實,狼是對配偶十分忠誠的動物,實行絕對的一夫一妻制;至於魔、鬼,更是虛無縹緲之物,白白因人的齷齪、偏狹、卑劣而擔了虛名兒。

  看透一切的,還是佛家。佛家說眾生是由色、受、想、行、識組合而成的身心,而「色」就是指一切物質的存在。「色」又包含內色與外色。內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是我們所依靠生活的身軀。外色就是「色、聲、香、味、觸」五境,是我們所感知的外界。

  佛家最後凝重地說,色即是空,一切物質的存在都將幻滅,並不值得我們留戀。

  佛家是出世型的宗教,要求人們擺脫一切世俗的羈絆,達至心靈的寧靜與平和。其實,紅塵有紅塵的美好,否則,人幹嘛要進化出一雙可以看到全部色彩的眼睛,倘若如某些生物般只能辨識兩色,世界黑白分明,內心豈非更易平靜?

  所以,既然有了這樣幸運的眼睛,不如一同踏上這條逐色之旅,去尋覓這些淺碧輕紅、姹紫蒼黃在我們的文明中的負擔與承載。

  寫「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的詩人,早已不在了。但我們還可以繼續享受,這可分解為七色的光明。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簡直是把東方美學的精髓給濃縮進去了。那種低調中帶著華麗的質感,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是一本泛泛而談的普及讀物,而是經過深思熟慮、有底蘊的作品。光是看著書脊上那幾個燙金的字體,就能感受到一股沉穩的氣息撲面而來,讓人忍不住想趕快翻開內頁,看看作者究竟是如何將那份屬於華夏文明的細膩情思,化為筆下的文字。它擺在我書櫃上,本身就是一件賞心悅目的藝術品,不論是從哪個角度欣賞,都散發著一股低調的書卷氣,讓人對內容產生無限的遐想與期待,彷彿下一秒就要進入一個色彩斑斕卻又充滿歷史厚重感的空間。我特別喜歡那種,雖然色彩運用大膽,但整體視覺上卻又極度和諧統一的風格,這本身就說明了作者在美學素養上絕對是下過苦功的,絕非曇花一現的潮流追逐者。

评分

說實話,台灣出版的這類文化探索書籍,常常在翻譯和引介上顯得有些隔靴搔癢,但這本的文字處理,卻讓我感受到了罕見的「在地化」處理痕跡。它既保留了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又在敘事上避免了過度的學究氣息,讀起來是流暢且充滿啟發性的。作者對於材料的考究,那種近乎偏執的求真精神,著實令人佩服。他似乎不滿足於文獻記載,還會去追溯那些古老的工藝流程,去理解不同時代背景下,人們是如何從自然中提煉出那些珍貴的色彩。這種對「過程」的重視,遠比直接告訴我們「這是什麼顏色」來得更有價值,它讓我們重新建立了與古代匠人之間的情感連結,體會到「一色」背後所蘊含的辛勞與智慧,讀來令人心生敬意。

评分

從我個人的生活經驗來看,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影響,是徹底改變了我對「觀看」這件事的態度。以前,我可能只會籠統地覺得「這個顏色很美」,但現在,我會下意識地去思考,這個「美」背後可能隱藏著什麼樣的文化符碼、社會階層的區隔,甚至是時代的審美品味變遷。例如,當我看到某個特定濃度的藍色時,腦中立刻會浮現出書中探討的某種礦物原料的稀缺性,以及這種顏色在特定歷史時期所代表的權力象徵。這本書讓我從一個單純的接收者,轉變成為一個主動的解讀者,它賦予了日常生活中每一個色彩更深層次的意義。這不僅僅是本好書,更像是一種提升個人審美層次的入門指導,讓人走路都有了不一樣的風景。

评分

最近讀書的體驗,其實很多時候都像在跟作者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而這本書的作者,給我的感覺是極度真誠且富有思辨精神的。他似乎並不急於拋出結論,而是耐心地引導讀者,一步步剝開那些被時間塵封的顏色密碼。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會突然停下來,望著窗外發呆,試圖將書中描述的某種特定色調,與自己腦海中浮現的某些歷史場景或生活記憶做對照。那種感覺非常奇妙,彷彿所有的色彩都具備了生命和情感,不再只是光譜上的波長,而是承載了無數前人共同的集體記憶。這種深度挖掘的能力,讓我覺得作者不僅僅是個文字工作者,更像是一位敏銳的文化觀察家,他抓住了那些最細微、最容易被忽略的文化肌理,並將之放大呈現,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視覺世界。

评分

我必須承認,一開始接觸這類主題,難免會擔心內容會過於晦澀難懂,畢竟「理性」與「感性」的平衡點非常難拿捏。但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橋樑,讓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色彩學、歷史考證,變得平易近人,甚至是令人心馳神往。作者的筆法時而如同詩歌般優美,描繪出唐宋時期貴族服飾上的絢爛斑斕;時而又化身為嚴謹的學者,剖析不同朝代的稅賦制度對特定顏料採購的間接影響。這種風格的切換,處理得乾淨俐落,讓人不會在享受美感的時候,就被突如其來的硬知識給打斷了閱讀的興致。這種恰到好處的穿插,讓整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飽滿,絕非單一面向的論述,是真正做到了知性與感性的完美交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