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建築技術規則〈附補充規定圖例及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本書依內政部營建署公布施行之條文編輯附已發布未施行之條文(設計施工編)』(111年9月)十六版

最新建築技術規則〈附補充規定圖例及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本書依內政部營建署公布施行之條文編輯附已發布未施行之條文(設計施工編)』(111年9月)十六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詹氏書局編輯部
图书标签:
  • 建筑规范
  • 建筑技术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无障碍设施
  • 法规
  • 内政部营建署
  • 台湾建筑
  • 最新版
  • 设计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本書附已發布未施行之條文(設計施工編)
 
  另訂施行日期:建築設計施工篇第301條
 
  ■ 本書附預告修正條文
 
  建築設計施工編第137條
  建築設備編第27-1條
 
  ■ 內容簡介
  
  收集最新的建築技術規則資訊,更配合內政部編修方法,將排版方式改為橫式編排,各圖例部份也利用修圖的方式再清晰化,能使讀者更清楚也更容易的閱讀與查閱建築技術規則的相關法令。
 
  ■ 適用對象
 
  ◎ 建築師
  ◎ 結構&土木技師
  ◎ 建管行政公務單位
  ◎ 室內設計與裝修公司
  ◎ 水電消防設備公司
  ◎ 建築物公共安全檢查機構
  ◎ 建設公司與土地投資者
  ◎ 自力購地建屋民眾
  ◎ 建築師考試
  ◎ 建築工程高考三等&普考考試
  ◎ 建築物室內裝修工程管理技術士考試
  ◎ 建築物室內設計工程管理技術士考試
  ◎ 建築工程管理技術士考試
  ◎ 營造工程管理技術士考試
  ◎ 建築物公共安全檢查簽證及申報培訓課程
  ◎ 大專院校建築法規相關
 
本書特色
 
  檢索效率 第一
  最速編.章.節.條查找系統
 
  版本領先 第一
  最新頒布條文即時收錄
 
  圖例清晰 第一
  最高解析圖例隨文釋義
《建築結構設計原理與實務:結構行為分析、材料選用及規範應用》 書籍簡介 本書旨在提供結構工程領域從業人員、高等院校土木與建築工程科系師生,一套全面且深入的結構設計理論基礎與實務操作指南。內容涵蓋結構系統的力學行為分析、常用工程材料的特性與選用、不同結構元件的設計方法,以及如何依據最新的國家結構設計規範進行安全、經濟的結構設計。本書強調理論與實務的結合,引導讀者理解規範背後的力學原理,而非僅是條文的機械套用。 第一篇:結構力學基礎與分析 本篇作為結構設計的基石,首先回顧並深化結構力學的核心概念。內容包括靜力學平衡條件的嚴謹應用、結構位移與應變的計算方法,以及結構在不同載重條件下的反應分析。 第一章:結構系統與載重分析 詳細闡述各種結構體系的分類、特點及適用性。重點探討建築結構所面臨的各類載重,包括靜態載重(自重、活載)與動態載重(風力、地震力)。特別引入結構動力學的基本概念,解析結構的自由振動特性、週期與模態分析,為後續的抗震設計打下理論基礎。載重組合與設計規範中對各種載重效應的規範化處理方式,亦在本章節中進行深入探討。 第二章:結構分析方法 系統介紹結構分析的幾種主要方法。從線彈性理論出發,詳述撓度理論、力法、位移法(矩陣分析法)的原理與應用。對於複雜結構,引入有限元素法(FEM)的基本概念,解釋其在現代結構分析軟體中的應用邏輯。本章著重於如何選擇合適的分析模型,並準確解讀分析結果,區分理論解與近似解的適用範圍。 第二篇:結構材料特性與設計 結構設計的成敗,極大程度上取決於對所用材料性能的掌握與合理選用。本篇聚焦於鋼筋混凝土、鋼結構、木結構及砌體結構的材料科學基礎、性能評估及設計考量。 第三章: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 深入探討鋼筋與混凝土的界面行為、材料強度與韌性特徵。基於極限強度設計法(LSD),詳解樑、柱、板構件的受力分析,包括彎矩與軸力組合受力的設計、剪力與扭力設計。內容涵蓋開裂、撓度與耐久性等使用性極限狀態的校核。對於現澆與預力混凝土的設計差異,亦有專門的論述。 第四章:鋼結構設計與接頭詳解 本章著重於結構鋼材的力學行為,如屈服、極限抗拉強度及挫曲(Buckling)現象的機理。結構元件的設計,如梁柱的斷面選擇、抗剪與抗彎能力校核,以及螺栓與焊接接頭的設計詳解。特別關注鋼結構在火災、疲勞及抗震條件下的特殊設計要求與細部處理。 第五章:特殊結構材料與系統 介紹木結構、砌體結構及複合材料結構的設計考量。對於木結構,探討其各向異性、防潮與防腐處理;對於砌體結構,分析其抗壓與抗剪特性,以及在抗震設計中的韌性補強策略。 第三篇:結構元件設計與規範應用實務 本篇將理論與材料知識轉化為具體的結構設計實踐,強調依據現行結構設計規範進行的規範化設計流程。 第六章:基礎設計與地盤交互作用 基礎是結構安全的重要屏障。本章詳述淺基礎(如獨立基礎、聯合基礎)與深基礎(如樁基礎)的設計原理。重點分析結構與地盤的交互作用(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包括地基承載力的確定、沉陷量的預估,以及基礎在不均勻地盤條件下的設計調整。 第七章:抗震設計與韌性規範 鑑於地震災害的頻繁發生,本章專門探討結構抗震設計的進階主題。除了傳統的靜力等效地震力法外,本書著重於結構的反應譜分析法與非線性動力分析法的應用。深入探討韌性設計(Capacity Design)的哲學,確保結構在強震下能透過預設的塑鉸區耗散能量,避免主要承重構件的過早破壞。同時,會結合最新的抗震設計規範,闡釋區位風險與性能化設計的概念。 第八章:結構施工圖說與設計管理 結構設計的最終成果需體現在清晰、無誤的施工圖說上。本章指導讀者如何繪製符合工程實務要求的結構圖面,包括詳圖、錨栓配置、鋼筋標示的標準化作業。同時,探討結構設計審查流程、設計變更管理及施工階段的品質控制要點,確保設計意圖能完全體現在結構實體中。 總結 本書力求結構理論的嚴謹性、結構分析的實用性及規範應用的前瞻性。它不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本引導結構工程師深入理解結構本質、面對複雜工程挑戰的專業參考文獻。書中所有理論分析均以當前工程界公認的力學原理為依歸,旨在培養讀者獨立思考和創新設計的能力。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關鍵字索引
 
總則編(第1條~第7條)
 
建築設計施工編 
 
第一章 用語定義(第1條)
 
第二章 一般設計通則(第2條~第62條)
 
第一節 建築基地(第2條~第6條)
第二節 牆面線、建築物突出部份(第7條~第10條)
第三節 建築物高度(第11條~第24-1條)
第四節 建蔽率(第25條~第29條)
第五節 容積率(第30條~第30-1條)
第六節 地板、天花板(第31條~第32條)
第七節 樓梯、欄杆、坡道(第33條~第39-1條)
第八節 日照、採光、通風、節約能源(第40條~第45-8條)
第九節 防音(第46條~第46-7條)
第十節 廁所、污水處理設施(第47條~第51條)
第十一節 煙囪(第52條~第54條)
第十二節 昇降及垃圾排除設備(第55條~第56條)
第十三節 騎樓、無遮簷人行道(第57條~第58條)
第十四節 停車空間(第59條~第62條)
 
第三章 建築物之防火(第63條~第88條)
 
第一節 適用範圍(第63條~第65條)
第二節 雜項工作物之防火限制(第66條~第68條)
第三節 防火構造(第69條~第78條)
第四節 防火區劃(第79條~第87條)
第五節 內部裝修限制(第88條)
 
第四章 防火避難設施及消防設備(第89條~第116條)
 
第一節 出入口、走廊、樓梯(第89條~第99-1條)
第二節 排煙設備(第100條~第103條)
第三節 緊急照明設備(第104條~第105條)
第四節 緊急用昇降機(第106條~第107條)
第五節 緊急進口(第108條~第109條)
第六節 防火間隔(第110條~第112條)
第七節 消防設備(第113條~第116條)
 
第四章之一 建築物安全維護設計(第116-1條~第116-7條)
 
第五章 特定建築物及其限制(第117條~第139條)
 
第一節 通則(第117條~第120條)
第二節 戲院、電影院、歌廳、演藝場及集會堂(第121條~第128條)
第三節 商場、餐廳、市場(第129條~第132條)
第四節 學校(第133條~第134-1條)
第五節 車庫、車輛修理場所、洗車場、汽車站房、汽車商場(包括出租汽車及計程車營業站)(第135條~第139條)
 
第六章 防空避難設備(第140條~第144條)
 
第一節 通則(第140條~第143條)
第二節 設計及構造概要(第144條)
 
第七章 雜項工作物(第145條~第149條)
 
第八章 施工安全措施(第150條~第159條)
 
第一節 通則(第150條~第151條)
第二節 防護範圍(第152條~第153條)
第三節 擋土設備安全措施(第154條)
第四節 施工架、工作台、走道(第155條~第157條)
第五節 按裝及材料之堆積(第158條~第159條)
 
第九章 容積設計(第160條~第166-1條)
 
第十章 無障礙建築物(第167條~第177-1條)
 
第十一章 地下建築物(第178條~第226條)
 
第一節 一般設計通則(第178條~第194-1條)
第二節 建築構造(第195條~第200條)
第三節 建築物之防火(第201條~第206條)
第四節 防火避難設施及消防設備(第207條~第217條)
第五節 空氣調節及通風設備(第218條~第224條)
第六節 環境衛生及其他(第225條~第226條)
 
第十二章 高層建築物(第227條~第259條)
 
第一節 一般設計通則(第227條~第233條)
第二節 建築構造(第234條~第240條)
第三節 防火避難設施(第241條~第244條)
第四節 建築設備(第245條~第259條)
 
第十三章 山坡地建築(第260條~第268條)
 
第一節 山坡地基地不得開發建築認定基準(第260條~第262條)
第二節 設計原則(第263條~第268條)
 
第十四章 工廠類建築物(第269條~第280條)
 
第十五章 實施都市計畫地區建築基地綜合設(第281條~第292條)
 
第十六章 老人住宅(第293條~第297條)
 
第十七章 綠建築基準(第298條~第323條)
 
第一節 一般設計通則(第298條~第301條)
第二節 建築基地綠化(第302條~第304條)
第三節 建築基地保水(第305條~第307條)
第四節 建築物節約能源(第308條~第315條)
第五節 建築物雨水及生活雜排水回收再利用(第316條~第319條)
第六節 綠建材(第320條~第323條)
 
建築構造編 
 
第一章 基本規則(第1條~第55條)
 
第一節 設計要求(第1條~第7條)
第二節 施工品質(第8條~第9條)
第三節 載重(第10條~第31條)
第四節 耐風設計(第32條~第41條)
第五節 耐震設計(第41-1條~第55條)
 
第二章 基礎構造(第56條~第130-2條)
 
第一節 通則(第56條~第62條)
第二節 地基調查(第63條~第68條)
第三節 淺基礎(第69條~第88條)
第四節 深基礎(第88-1條~第121條)
第五節 擋土牆(第121-1條~第121-4條)
第六節 基礎開挖(第122條~第130條)
第七節 地層改良(第130-1條~第130-2條)
 
第三章 磚構造(第131條~第170-14條)
 
第一節 通則(第131條~第132條)
第二節 材料要求(第133條~第140條)
第三節 牆壁設計原則(第141條~第150條)
第四節 磚造建築物(第151條~第156-3條)
第五節 (刪除)(第157條~第164條)
第六節 加強磚造建築物(第165條~第170條)
第七節 加強混凝土空心磚造建築物(第170-1條~第170-11條)
第八節 砌磚工程施工要求(第170-12條~第170-14條)
 
第四章 木構造(第171條~第234條)
 
第五章 鋼構造(第235條~第331條)
 
第一節 設計原則(第235條~第240條)
第二節 設計強度及應力(第241條~第258條)
第三節 構材之設計(第258-1條~第273條)
第四節 (刪除)(第274條~第286條)
第五節 接合設計(第287條~第321條)
第六節 (刪除)(第322條~第331條)
 
第六章 混凝土構造(第332條~第495條)
 
第一節 通則(第332條~第337條)
第二節 品質要求(第337-1條~第374條)
第三節 設計要求(第374-1條~第406條)
第四節 耐震設計之特別規定(第407條~第412-1條)
第五節 強度設計法(第413條~第439條)
第六節 工作應力設計法(第439-1條~第445條)
第七節 構件及特殊構材(第445-1條~第495條)
 
第七章 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第496條~第520條)
 
第一節 設計原則(第496條~第503條)
第二節 材料(第504條~第505條)
第三節 構材設計(第506條~第511條)
第四節 接合設計(第512條~第517條)
第五節 施工(第518條~第520條)
 
第八章 冷軋型鋼構造(第521條~第540條)
 
第一節 設計原則(第521條~第526條)
第二節 設計強度及應力(第527條~第531條)
第三節 構材之設計(第532條~第537條)
第四節 接合設計(第538條~第540條)
 
中英文索引(第1章~第6章)
 
建築設備編
 
第一章 電氣設備(第1條~第25條)
 
第一節 通則(第1條~第2-1條)
第二節 照明設備及緊急供電設備(第3條~第10條)
第三節 特殊供電(第11條~第16條)
第四節 緊急廣播設備(第17條~第18條)
第五節 避雷設備(第19條~第25條)
 
第二章 給水排水系統及衛生設備(第26條~第41條)
 
第一節 給水排水系統(第26條~第36條)
第二節 衛生設備(第37條~第41條)
 
第三章 消防設備(第42條~第77條)
 
第一節 消防栓設備(第42條~第50條)
第二節 自動撒水設備(第51條~第63條)
第三節 火警自動警報器設備(第64條~第77條)
 
第四章 燃燒設備(第78條~第90條)
 
第一節 燃氣設備(第78條~第85條)
第二節 鍋爐(第86條~第88條)
第三節 熱水器(第89條~第90條)
 
第五章 空氣調節及通風設備(第91條~第107條)
 
第一節 空氣調節及通風設備之安裝(第91條~第99條)
第二節 機械通風系統及通風量(第100條~第102條)
第三節 廚房排除油煙設備(第103條~第107條)
 
第六章 昇降設備(第108條~第132條)
 
第一節 通則(第108條~第109-1條)
第二節 昇降機(第110條~第120條)
第三節 昇降階梯(第121條~第129條)
第四節 昇降送貨機(第130條~第132條)
 
第七章 受信箱設備(第133條~第135條)
 
第八章 電信設備(第136條~第144條)
 
建築技術規則(歷次修訂、增訂、刪除條文)
 
建築技術規則(已發布未施行及預告修正修文)
 
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
 
中華民國108年1月4日台內營字第1070820550號令修正,自108.7.1生效
 
中華民國109年5月11日內授營建管字第1090805039號函修正部分規定
 
「建築技術規則」v.s「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相關設計項目檢索表
 
第一章 總則
 
101  依據
102  適用範圍
103  一般事項說明
104  用語定義
105  參考附錄
 
第二章 無障礙通路
 
201  適用範圍
202  通則
203  室外通路
204  室內通路走廊
205  出入口
206  坡道
207  扶手
 
第三章 樓梯
 
301 適用範圍
302 通則
303 樓梯設計
304 樓梯梯級
305 樓梯扶手
306 警示設施
307 戶外平台階梯
 
第四章 昇降設備
 
401  適用範圍
402  一般規定
403  引導標誌
404  昇降機進出及等待搭乘空間
405  昇降機門
406  昇降機廂
 
第五章 廁所盥洗室
 
501  適用範圍
502  通則
503  引導標誌
504  廁所盥洗室設計
505  馬桶及扶手
506  無障礙小便器
507  洗面盆
 
第六章  浴室
 
601 適用範圍
602 通則
603 引導標誌
604 門
605 浴缸
606 淋浴間
 
第七章 輪椅觀眾席
 
701  適用範圍
702  通則
703  席位尺寸
704  配置
 
第八章 停車空間
 
801  適用範圍
802  通則
803  引導標誌
804  汽車停車位
805  機車停車位及出入口
 
第九章 障礙標誌
 
901  適用範圍
902  通則
 
第十章 無障礙客房
 
1001 適用範圍
1002 通則
1003 衛浴設備
1004 設置尺寸
1005 客房內求助鈴
 
參考附錄
 
附錄1 基本尺寸
A101 適用範圍
A102 輪椅
 
附錄2 視覺障礙者引導設施設計指引
A201 適用範圍
A202 視覺障礙者引導設施
 
附錄3 無障礙機械遊樂設施
A301 適用範圍
A302 無障礙機械遊樂設施
A303 無障礙入口
A304 搭乘等候區
A305 機械遊樂設施之輪椅席位
A306 移位式機械遊樂設施
A307 陪同人座位
 
附錄4 其他設施
A401 適用範圍
A402 基地內路緣坡道
A403 結帳櫃檯及服務台
A404 金融機構之自動化服務設備
A405 其他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7056467
  • 規格:平裝 / 448頁 / 17 x 23 x 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十六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講,對於初入建築業的年輕設計師,或者準備國家考試的朋友來說,這本十六版的《最新建築技術規則》無疑是把法規條文整理得相當清楚,編排邏輯也從內政部營建署的公布順序去靠攏,算是非常貼心的一種彙編。然而,我必須指出,對於「如何將這些冰冷的條文轉化為富有美學和人性關懷的設計」,這本書著墨甚少。建築設計不單是滿足法規的最低標準,它更是一種藝術的體現,是要考慮到使用者的體驗、空間的流動感,以及城市景觀的和諧性。像是關於外牆飾材的耐候性、採光通風的最適化比例,或者在綠建築的實務操作層面,除了法規要求的量化指標外,如何透過設計手法來提升居住舒適度,這些更偏向「設計哲學」和「創新應用」的部分,在這本以「規則」為核心的書中,就顯得相當薄弱了。它成功地告訴你「不能做什麼」,但對於「如何做得更好、更有創意」的引導性就不那麼強了。

评分

這本法規彙編最大的優勢,在於它將「補充規定圖例」和「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一併收錄,的確省去了我們來回翻閱不同手冊的麻煩,效率上提升了不少。但這種「大集合」的編排方式,有時也會讓資訊的層級感變得模糊。對於我們這些需要經常比對「現行條文」與「預告修正條文」的資深審查人員來說,書中雖然標示了「已發布未施行之條文」,但如何更清晰地用視覺化符號區分「現在立刻要用」和「即將生效但還可緩衝」的版本,仍有改進空間。舉例來說,在某個特定章節中,如果某條文的施行日期差異極大,用更醒目、非文字的區隔方式(例如特殊底色或邊框),或許能避免現場作業人員因版本混淆而產生的行政疏失。目前的方式雖然完整,但對於追求極致精準度的專業人士而言,仍然需要二次判讀的時間成本。

评分

翻閱這本十六版,不得不提的是它在「結構安全」與「防火避難」章節上的權重分配。結構部分自然是嚴謹無比,畢竟牽涉到人身安全,一絲一毫都不能馬虎。但是,隨著現代建築材料和工法的進步,特別是超高層建築中對於高性能帷幕牆的應用,以及智慧化消防設備的導入,我覺得規範在「非結構性」安全要素的細節更新速度,似乎稍微落後於業界的實際進展。例如,對於新型態的複合式耐火材料的性能認證標準,以及智慧排煙系統在不同樓層高度的連動邏輯,書中條文的描述還是相對保守或籠統。我們在設計時,常常需要參考國際標準(如NFPA或歐盟標準)來補足國內規範在這些「新興科技應用」層面的不足,這也凸顯出法規修訂在追趕科技進步上的挑戰。總結來說,這本書是個堅實的基石,但要蓋起摩天大樓,我們還需要更前瞻的視野和更細膩的指引。

评分

這本《最新建築技術規則》真是建築界的一本「武林秘笈」!不過,身為一個在工地上摸爬滾打多年的結構技師,老實說,這本對於「施工細節」和「現場應變」的著墨,還是讓我有點意猶未盡。我最常遇到的困擾,就是法規條文寫得非常精確,但當實際遇到像是地質條件突變、或者混凝土澆築過程中的溫度控制這些「灰色地帶」時,書裡提供的指引往往偏向理論上的「應然狀態」,卻鮮少提及業界前輩們在處理這些棘手狀況時的「實然經驗」。例如,規範裡對鋼筋的綁紮間距有嚴格要求,但現場臨時需要補強一小塊結構時,要如何取得監造單位認可,又不至於影響整體結構安全,這類需要經驗累積才能掌握的「眉角」,書裡比較少著墨。我更期待看到一些真實的判例分析,或者不同工法在實際應用上的優缺點比較,這樣對我們這些每天跟鋼筋混凝土打交道的人來說,會是更有幫助的實戰手冊。畢竟,建築技術規則是基礎,但現場的變數才是真正的考驗。

评分

我個人對於「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這部分的收錄感到非常欣慰,畢竟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是未來建築發展的必然趨勢。然而,現行的規範在面對「歷史建築再利用」或「極端地形條件下的新建案」時,其嚴格性有時會顯得有些不近人情。規範中針對坡道的最大坡度、轉折平台的大小,都有非常明確的數值要求。但在某些狹窄的基地上,要完全符合這些規範的同時,還要滿足容積率和退縮的要求,往往會讓設計陷入兩難。我期待未來增修的內容中,能增加更多關於「替代方案的認定原則」,而非只是僵硬的數值標準。例如,在不影響輪椅使用者操作的前提下,允許在哪些特定條件下,可以採用稍高於規範但低於危險標準的坡度,並附帶證明文件與設計考量,這樣對現場的彈性會大很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