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震創生:九二一震災的風險分析與製度韌性

巨震創生:九二一震災的風險分析與製度韌性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龔怡文
圖書標籤:
  • 九二一地震
  • 災害風險
  • 製度韌性
  • 颱灣地震
  • 災害管理
  • 公共政策
  • 社會韌性
  • 震災研究
  • 風險分析
  • 災後重建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九二一震災是臺灣災害科學發展與政策改革的裏程碑,為什麼有些地方的災損較嚴重?為什麼有些受災社區能夠成功復興?本書為國傢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國立臺灣大學與師範大學等學者閤作的成果,迴顧臺灣地震科學,特別是九二一地震之後的研究發展。

  全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震災風險研究導論,介紹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解構震前風險,介紹危害度、暴露度與脆弱度等概念與其對九二一震災的分析結果,提齣「樞紐城鎮」(nexus township)的概念,認為介於都會區與麓山帶之間的中小型交通樞紐城鎮,是社會脆弱之所在。第三部分介紹韌性的概念、探討九二一震災後的房屋重建、社區重建、校園重建以及心理重建;第四部分「麵對下一場巨震」探討臺灣防救災製度變遷,並提供未來改革建議。巨災不僅留下傷痛,也帶來公民參與改革的機會之窗,這是臺灣民主對抗災害風險的「製度韌性」優勢。
巨震創生:九二一震災的風險分析與製度韌性 書籍簡介 本書旨在對 1999 年 9 月 21 日淩晨在颱灣中部地區發生的集集大地震(通常被稱為「九二一地震」)進行一次全麵、深入且多維度的考察與評估。這場天災不僅是颱灣現代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震事件之一,更成為檢視國傢防災體係、基礎設施韌性以及社會調適能力的關鍵試金石。我們期望透過對此次災難的係統性研究,不僅迴顧歷史,更重要的是提煉齣可供未來參考的治理經驗與策略藍圖。 一、 歷史脈絡與地震成因的科學重構 本書的開篇部分將詳細迴溯九二一地震的科學背景。我們將重建地震發生的地質構造背景,重點剖析車籠埔斷層的破裂過程及其釋放的能量。這部分內容將結閤最新的地震學研究成果,詳細闡述斷層的幾何形狀、滑移嚮量以及破裂的時空分佈,力求提供一個清晰、精確的物理模型,解釋為何這次地震會造成如此廣泛且嚴重的破壞。 我們將超越單純的震度圖描述,深入探討地震動的特性——包括峰值地錶加速度(PGA)和反應譜分析。特別關注不同地質條件(如盆地效應、軟弱土層液化)如何放大地震波的效應,從而解釋為何特定區域的建築物損害程度遠超預期。 二、 災情的量化評估與影響分析 災情的評估是本書的核心環節之一。我們將使用官方統計數據、衛星遙測資料以及現場調查記錄,對此次災難的直接與間接損失進行精確的量化分析。 1. 基礎設施的脆弱性探討: 本書將聚焦於關鍵基礎設施,包括: 電力與通訊係統: 分析輸電線路、變電站和通訊中繼站的損毀模式,探討在極端衝擊下維持關鍵服務的難度,以及後續恢復的瓶頸所在。 交通網絡: 深入研究高速公路、橋樑、隧道和主要道路的結構性破壞,探討橋墩液化、橋麵錯位等具體破壞機製,並評估其對初期救援行動的阻礙程度。 民生管線: 考察自來水管線、瓦斯管線的破裂情況,分析其對災區衛生條件和二次災害(如火災)的影響。 2. 建築結構的損害模式對比: 本書將採用結構工程學視角,對不同年代、不同工法(如RC、鋼結構、傳統磚造)的建築物進行損害模式的分類比較。重點分析瞭當時實施的建築規範在麵對罕見強震時的冗餘度與失效點,例如剪力牆設計的不足、樓層軟弱層(Soft Story)的破壞,以及基礎設計在不均勻沉降下的錶現。 三、 製度韌性(Institutional Resilience)的深度剖析 「製度韌性」是本書區分於一般災後報告的關鍵概念。我們將從治理科學的角度,審視颱灣在災難應對中的體製能力。 1. 跨部門協調與指揮體係的效率: 詳細分析中央、地方政府以及軍方在黃金 72 小時內的決策流程、資訊流動與資源調度機製。探討中央災害應變中心(CEOC)的運作效率、事前準備的不足,以及跨縣市支援的法律與實務障礙。我們將特別關注資訊不對稱性如何影響決策的準確性與及時性。 2. 法律框架與政策修正的滯後性: 迴顧災前國傢現有的《災害防救法》及相關法規,評估其在處理大規模、跨區域災難時的適用性。分析災後通過的《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的設立,探討公部門與非政府組織(NGOs)閤作的模式,及其在重建過程中的權責劃分與績效評估。 3. 社會資本的動員與迴饋機製: 本書高度重視民間力量在災後重建中的角色。我們將分析社區層級的互助網絡、專業誌工團體(如結構技師、醫師、心理諮商師)的迅速集結,以及他們如何填補政府資源的不足。同時,探討政府如何有效吸收民間的經驗與建議,推動後續的法規和工程標準的革新。 四、 長期重建、記憶保存與未來風險管理 九二一地震不僅是一次天災,更是一場漫長的社會實驗。本書的最後部分將著眼於長遠影響: 1. 重建工程的挑戰與教訓: 分析災區的土地重劃、公共設施重建與傢園復建的時程、預算控製與品質管理。探討在快速重建的壓力下,如何避免「為建而建」,確保新設施具備更高的抗災能力。 2. 心理創傷與社區再生: 深入討論地震對災民,特別是學童和弱勢群體帶來的長期心理健康影響。評估政府提供的心理支持體係是否足夠,以及社區如何透過共同的記憶、文化重建和新的社會空間設計來實現真正的「再生」(Regeneration),而非僅僅是「修復」(Repair)。 3. 邁嚮更具韌性的未來: 總結九二一地震帶給颱灣的不可替代的經驗教訓。本書將提齣一套基於「預防勝於應變」、「分散風險優於集中管理」的風險治理新思維,為下一代麵對不可預測的極端事件提供實質性的政策建議與學術洞見。我們強調,真正的韌性不在於災難發生時的反應速度,而在於事先的準備深度與事後的學習能力。 本書特色: 本書綜閤瞭工程學、社會學、公共行政與地質科學等多學科的視角,以嚴謹的數據分析為基礎,輔以豐富的個案研究與政策文件解讀,力求為學界、政策製定者以及關心公共安全的廣大讀者,提供一份關於重大災害風險管理與製度優化的權威參考資料。它不僅是迴顧一場悲劇,更是為颱灣下一個世紀的安全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龔怡文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係臨床心理學組博士,現任佛光大學心理學係助理教授、臺灣臨床心理學會災難與創傷心理委員會委員。研究領域為災難與創傷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心理衡鑑、心理治療。
 
劉季宇
 
  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博士,現任國傢實驗研究院國傢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領域為地震工程、維生線係統耐震分析與風險評估。
 
簡文鬱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博士,現任國傢實驗研究院國傢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領域為地震危害潛勢評估、結構耐震設計。
 
鍾立來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土木工程博士,原任國傢實驗研究院國傢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現已退休。研究領域為地震工程、耐震設計、評估及補強。
 
葉錦勳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土木工程博士,現任國傢實驗研究院國傢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員兼組長。研究領域為地震工程、地震風險評估、整閤應用軟體開發。
 
張宜君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博士,現職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係副教授。研究領域為教育社會學、社會階層與社會流動、教育與工作轉銜等。
 
陳慈忻
 
  丹麥奧鬍斯大學環境科學博士,現任華盛頓大學都市計畫與設計係與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係閤聘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都市健康、建城環境、土地利用變遷與災害防治、機器學習、衛星影像分析。
 
陳淑惠
 
  美國艾默雷大學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係/所特聘教授。研究領域為創傷心理研究、臺灣文化脈絡下的憂鬱、青少年的網路成癮與心理健康、非語言情緒(臉部與聲音情緒辨識)、正嚮心理學與慢性疾病。
 
陳亮全
 
  日本早稻田大學建設工學專攻工學博士,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退休教授,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係退休客座教授,國傢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前主任。研究領域為都市設計、社區營造、社區重建與防災、災害防救體製;近年則關注原民部落災害韌性建構議題。
 
周偉賢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現為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係博士班博士生。研究領域為災難社會學、社會階層化、社會資本。
 
曾裕淇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係博士,現任職於長庚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慢性疾病暨健康促進研究中心,擔任助理教授級專案教師。研究領域為都市研究、社區研究。
 
林冠慧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博士,美國剋拉剋大學George Perkins Marsh Institute研究學者,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過去兩韆年氣候重建、氣候變遷與社會係統動態、災難風險分析。
 
林宗弘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閤聘教授、清大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興趣是兩岸三地階級分化、貧富差距與災難社會學,近年來亦關注數位科技、氣候變遷與疫情等全球風險議題。
 
林沛暘
 
  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博士,現任衛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研究領域為地震工程、結構控製、地震預警與結構安全監測。
 
邱聰智
 
  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博士,現任國傢實驗研究院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領域為地震工程、鋼筋混凝土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
 
李俊穎
 
  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係碩士,現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助理,研究興趣為生命歷程研究、社會階層化。
 
李宗義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所博士,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副教授,曾任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博士後研究員、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助理教授。主要研究興趣為災難社會學、災難韌性與脆弱性以及益貧發展。
 
編者簡介
 
林宗弘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閤聘教授、清大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為兩岸三地階級分化、貧富差距與災難社會學,近年來亦關注數位科技、氣候變遷與疫情等全球風險議題。
 
劉季宇
 
  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博士,現任國傢實驗研究院國傢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領域為地震工程、維生線係統耐震分析與風險評估。
 
陳亮全
 
  日本早稻田大學建設工學專攻工學博士,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退休教授,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係退休客座教授,國傢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前主任。研究領域為都市設計、社區營造、社區重建與防災、災害防救體製;近年則關注原民部落災害韌性建構議題。
 

圖書目錄

圖目錄
錶目錄
編者序:震後新生/林宗弘、陳亮全、劉季宇
一、紙教堂的餘光
二、二十多年前那一晚
三、基礎設施與公共建築破壞
四、記取教訓、抗拒遺忘

第一部分 震災風險研究導論

第一章 解構巨震/林宗弘、林冠慧
一、地震研究的重要性
二、分解地震災害的風險函數
三、從歷史製度論看風險函數的演化
四、本書的理論架構與章節規劃
九二一震災的故事(一):知恩圖報/林宗弘
第二章 風中電話:臺灣震災的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林宗弘、張宜君、李俊穎
一、臺灣的災難大數據在哪裡?
二、九二一震災相關資料庫的彙整
三、本書的研究方法
四、釜石奇蹟
九二一震災的故事(二):九份二山/林宗弘、周偉賢

第二部分 震前風險:危害度、暴露度與脆弱度

第三章 美麗島的宿命:地震危害度的起源與後果/簡文鬱、葉錦勳、林沛暘、劉季宇
一、從裏斯本到集集:地震與科學革命
二、臺灣:地震之島的地質構造與地震成因
三、兩大緻災因子:地盤變動與強烈地震動
四、臺灣的地震觀測與科學研究
五、從震災風險評估到強震即時警報
六、用數據重現九二一震災
七、小結:從危害度到建築工程因素
九二一震災的故事(三):東星大樓/林宗弘
第四章 地震不會殺人,房屋纔會:建築的震災風險與韌性/鍾立來、邱聰智、劉季宇、葉錦勳
一、九二一震災下的人口與住宅暴露度
二、製造地震:實驗室裡的集集地震
三、臺灣建築結構的三大易損性
四、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耐震建築的基本原則
五、公有建築物耐震補強的經驗:打造安全校捨
六、私有建築物:從地震保險到階段性補強
七、小結:強化建築韌性的製度改革
九二一震災的故事(四):石岡遺孤/林宗弘、周偉賢
第五章 弱者受害:臺灣巨震風險裡的社會脆弱度/林冠慧、陳慈忻
一、何謂脆弱度?脆弱度的起源與定義
二、如何整閤地震與社會數據研究九二一震災的社會脆弱度?
三、臺灣巨震風險:貧窮、貧富差距、年齡、性別的脆弱度
四、樞紐城鎮效應:震災的空間與人口流動分析
五、小結:減少脆弱度的社會政策
九二一震災的故事(五):搶救東勢/林宗弘、周偉賢

第三部分 災後重建:邁嚮韌性社會

第六章 韌性爆發:搶救與安置時期的國傢與公民社會/林宗弘
一、災後重建時期的國傢與社會關係
二、災後危機中的臺灣政府反應
三、公民社會大爆發
四、九二一基金會的正麵經驗
五、安置時期的組閤屋爭議
六、艱钜的下半場:從政黨輪替到災後重建
七、小結:災害應變製度的改革
九二一震災的故事(六):民安領航/周偉賢、林宗弘
第七章 重建一個傢:社會資本與集閤住宅重建的成敗/周偉賢、李宗義、林宗弘
一、韌性與社會資本
二、九二一震災住宅重建的整體麵貌
三、集閤住宅重建為何這麼睏難?
四、重建的曙光:政府與公民社會閤作的製度創新
五、小結:集閤住宅重建的經驗與教訓
九二一震災的故事(七):桃米新生/周偉賢、林宗弘
第八章 社區創生:農村轉型與校園重建的漫長旅程/曾裕淇、林宗弘
一、鳥瞰歷史:災區整體的農村經濟復原
二、農村聚落重建VS.社區總體營造
三、兩種社區重建政策,四種社區經濟錶現
四、成功聚落重建與社區營造的桃米裏
五、眉溪周邊社區的努力與睏境
六、在埔裏之外:災區鄉鎮收入與社區營造
七、從社區重建到教育重建:新校園之夢
八、小結:從災後重建到地方創生
九二一震災的故事(八):中寮傳奇/周偉賢、林宗弘
第九章 療癒震殤:九二一震災後的心理創傷與復原經驗/陳淑惠、龔怡文
一、嚮災難經驗學習:臺大921心理復健小組
二、災難事件的心理適應之挑戰與影響
三、災後心理復原的實作與發展成果
四、九二一震災的遺產:近年來的災難心理學研究與服務
五、小結:本土災難創傷心理學的展望
九二一的故事(九):與子偕行/周偉賢

第四部分 麵對下一場巨震

第十章 製度韌性:臺灣災害風險治理的製度興革與科技前瞻/陳亮全
一、從無到有:萌芽中的臺灣現代防救災製度
二、巨震催生:難產多年的《災害防救法》誕生
三、臺灣災害防救科技研發的歷史發展
四、製度轉化:九二一震災對災害防救科技發展的影響
五、從防災科技到防災教育:防災社區與防災校園
六、小結:展望未來的製度韌性
美濃震災的故事:維冠金龍/林宗弘

結論 下一場巨震的防災備忘錄/林宗弘、陳亮全、劉季宇
一、分解巨震風險損失
二、下次巨震前的防災政策建議
三、從震災到一般災害風險分析
四、小結:人類世的長期賽局

徵引書目
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506331
  • 叢書係列:人文社會叢書
  • 規格:平裝 / 544頁 / 17 x 23 x 2.6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編者序

震後新生(摘錄)
林宗弘(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陳亮全(臺大城鄉所退休教授)、劉季宇(國傢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員)


  一、紙教堂的餘光

  在南投縣埔裏鎮桃米裏的「新故鄉見學園區」裡,原名為「Paper Dome」的紙教堂,每到夜晚,從內嚮外散發微溫的燈光,教堂邊水池畔倒映著搖曳的月色,常有音樂演奏活動伴隨著蟲鳴蛙聲,讓人們感受到被療癒的心情。在臺灣重建的十餘年來,紙教堂一直是國內外旅客喜愛的著名景點,然而,它經歷過兩次地震的慘痛經驗,似乎已經逐漸從人們的記憶中淡去。

  1995年1月17日清晨,日本發生震矩規模6.9的阪神大地震,造成神戶市6,400多人罹難,六萬七韆多棟房屋全毀,震後火災濃煙沖天,慘烈災情撼動人心,激起百萬名誌工投入救援與重建工作。神戶長田區的野田北部,在地震與後續引發大火的摧殘下,有七成房屋全毀。1929年建立的鷹取教會雖未能倖免,卻神奇地剩下一尊完好的耶穌像,矗立在四周被夷平的教會與民宅廢墟的瓦礫堆上。

  紙教堂是馳名世界的日本建築師阪茂先生所設計的作品,阪茂秉持社會責任感投入阪神地震的災後重建,眼見當地耶穌聖像矗立,竟然未毀於地震,來到教會的社區民眾卻暴露於風雨日曬,心有所感,於是嚮鷹取教會提齣興建一間臨時教堂的構想。

  阪茂所設計的紙教堂妥善利用瞭災民獲贈的資源,將啤酒箱內填滿沙袋作為地基,外牆採用長方形玻璃纖維浪闆,再將硬紙管垂直排列成牆壁,由高度5公尺、直徑33公分、厚15公釐的58根紙管包圍而成,建構齣可容納80個座位的橢圓形空間。在義工、教友和社區居民的閤力下,在震後八個月首次完工。

  紙教堂不隻是一座有創意的建物,更重要的是,它的空間與活動成功地連結起野田北部社區周邊老人、兒童、婦女和推動多元文化的團體,建立「鷹取社區中心」,促成人際關係與公民社會的發展,在災後重建過程中,試圖打破國籍與宗教的藩籬,重建人們的友誼與信任,成為一個重要的精神地標。

  在九二一震災之後,神戶災區許多二手救援物資,例如近韆戶組閤屋迅速運送來臺,與南投縣災區展開友誼交流。2005年1月,阪神大地震十週年後,鷹取準備興建一座永久教堂,在財團法人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簡稱新故鄉基金會)爭取下,阪茂與鷹取教會同意將拆除後的紙教堂捐贈給臺灣。

  在神戶服務十年後,這棟深具紀念性的建物跨海移築臺灣,來到另一場巨震的重災區,南投埔裏的桃米社區,同樣是在阪茂建築師的指導與社區裡地震災民的參與之下,將整個建築物重組。

  2007年5月,「Paper Dome」紙教堂在桃米重啟,除瞭提醒我們毋忘震殤之外,也不要遺忘災後重建時期,人性普世的友愛光輝。

  除瞭重啟紙教堂之外,為瞭記取九二一震災的經驗與教訓,行政院於2000年頒定每年9月21日為「災害防救日」,2002年更名「國傢防災日」,以期能提升全民防災意識及國傢防災應變能力。此外,霧峰光復國中保留當時扭麯變形的校園建築與操場地貌,2001年,建立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分館「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保存地震原址,提供社會大眾及學校作為教材。南投縣國姓鄉的九份二山爆破點,則建立「九份二山地震紀念園區」,包括傾斜屋、震爆點和地震堰塞湖等著名景點,多年後仍有遊客前往參觀憑弔。竹山鎮於2013年設置「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展示溝槽開挖的地質研究成果。就連遠在臺北市的兒童科學教育館以及兒童新樂園等,也建置九二一震災相關遊憩設施,供學童體驗。然而,隨著韶光荏苒,震災慘痛的集體記憶仍在一點一滴流逝。

  二、二十多年前那一晚

  1999年淩晨1點47分發生的集集地震,震央位在南投縣集集鎮,日月潭西方12.5公裏,深度僅8公裏,芮氏規模7.3,是臺灣自1935年以來最嚴重的地震,造成2,415人死亡、29人失蹤(後文均閤計為2,444名罹難者)、11,306人受傷、近十一萬戶房屋全倒或半倒(有紀錄者為89,347戶,以下分析僅包含後者),財產損失超過新臺幣三韆萬。然而,主震震央所在的集集鎮死亡42人,卻遠不是全臺灣災情最嚴重的地點。

  震災之前數十年間,車籠埔斷層並非臺灣西部最活躍的斷層,相關研究並不多。此次地震過程,斷層由東嚮西逆嚮抬升,在地錶撕裂長達百餘公裏的南北破裂麵,北起苗栗縣卓蘭鎮內灣、雙崎,南至南投縣竹山鎮桶頭,最大水平位移11公尺、垂直位移10公尺,斷層北側的錯動量更大於南側,數個小時之內,沿著車籠埔斷層與東側的雙鼕斷層、水裡坑斷層,產生主震與多次巨大餘震,全臺灣都感受到強力撼動,人們在睡夢中驚醒,隨即發現電力與通訊中斷,僅能摸黑尋找手電筒與逃生路線,或依賴電池收聽廣播,但災情資訊非常混亂。

  根據當時的紀錄,在第一波主震時,已經有部分房屋崩塌或歪斜,各地的消防隊通報電話幾乎癱瘓。隨著主震平息,大約20分鐘之後,人們從驚惶當中稍微冷靜下來,甚至重新迴到危樓內查看災情、搶救財物。不久,淩晨2點16分,另一次大震來襲,達到芮氏規模6.7,在這次餘震威力下,許多因主震毀損、已經搖搖欲墜的房屋,終於倒塌下來。雖然數據有限,許多親歷者認為主震與餘震均造成相當重大的災情。

  在車籠埔斷層強烈的擠壓與破裂麵錯動之下,距離震央以北近70公裏外,當時屬於臺中縣的東勢鎮傷亡最慘重,在東勢主街上,多棟集閤住宅大樓倒塌,包括「東勢王朝一期」、「東勢王朝二期」、「龍之居」、「一品居」、「名流藝術世傢」、「山城第一傢」、「聯盈大樓」等,加上數百戶透天厝與連棟樓房崩垮,共造成兩韆棟以上的房屋全倒、當場死亡或受傷送醫者超過2,500人,最後導緻其中358人罹難。

  傷亡人數排在第二名的,是後來重建紙教堂的南投縣埔裏鎮,由於盆地效應的影響,有六韆多棟房屋全倒,是倒塌數量最多的鄉鎮,行政中心埔裏鎮公所倒塌;產業重鎮酒廠因地震而爆炸,烈焰與濃煙沖天;暨南大學與臺中榮民總醫院埔裏分院都有建物損毀,經濟損失慘重,最後共造成222人死亡(其中非埔裏戶籍18人)。

  南投縣中寮鄉房屋全倒、半倒達到八成(3,922戶),死亡人數為179名(含非本地2人),在全臺鄉鎮排行第三,境內的全臺長途電力輸送樞紐中寮超高壓開閉所受創慘重,開關場避雷器、比壓器及匯流排等幾乎全毀,土木基礎破壞殆盡,尤以南開關場更為嚴重,造成臺灣中、北部大停電。臺中縣石岡鄉(今臺中市石岡區)著名老街正好位於車籠埔斷層帶上,斷層穿越梅子村、土牛村與龍興村等,這幾個社區的房屋支離破碎,緻使全鄉全倒房屋超過1,800戶,死亡人數達171人,由於人口相對較少,這兩個鄉鎮創下全臺最高死亡率,均超過1%。

  人口密集的臺中大裏,當時開發不久的草湖都市計畫區,由於車籠埔斷層經過健民裏與塗城裏,附近地下水泉湧,導緻大量高樓倒塌。「金巴黎」四棟大樓中的兩棟全倒,共計79人死亡;「臺中王朝」大樓兩棟倒塌、「臺中奇蹟」大樓一棟倒塌、「金陵世傢」一棟大樓倒塌;中山路上「中興國宅」倒塌,中興路整排透天厝二樓變一樓,令草湖成為此次地震傷亡最嚴重之集閤住宅群,近三韆戶房屋全倒,導緻該區總共162人罹難。

  此外,車籠埔斷層從臺中豐原東半部通過,導緻「嚮陽永照」大樓倒塌,43人死亡;「豐原聯閤大市場」一至三樓下陷擠壓至地下室,整棟大樓嚮西側塌陷傾斜,將隔鄰的透天店鋪壓垮,造成14人死亡;豐原聯閤新村社區住宅因九二一震災全倒;南陽國小旁對麵的「德川傢康社區」整棟大樓傾斜損毀,最後全市共158人死亡。

  斷層經過臺中新社颱地,許多房屋倒塌造成125人死亡(非本地15人);在南投縣竹山鎮,集山路上多棟集閤住宅倒塌,「玉山新城」的住戶,因為地震造成山坡滑動,約30戶人傢的住宅因而遭埋,全鎮115人死亡;南投縣國姓鄉九份二山震爆走山,全倒14戶共41人遭到活埋,其中17人迄今皆尚未尋獲,全鄉共112人罹難。

  除瞭前述死亡人數破百的重災區之外,南投市、草屯鎮,臺中霧峰、太平、北屯區,以及遠在臺北市鬆山區的東星大樓,罹難者皆超過80人,絕大多數都是因為有高層集閤住宅在主震或餘震後倒塌,造成嚴重傷亡。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巨震創生:九二一震災的風險分析與製度韌性》光聽書名就覺得沉重,但對照我們颱灣這片土地的記憶,其實是份很必要的「迴顧」與「前瞻」。身為一個親身經歷過九二一大地震的在地人,看著身邊的親朋好友、鄰裏社區在瞬間崩塌,那種無助感至今難以言喻。所以,當我看到有這樣一本書願意深入剖析這場天災,我心裡是抱持著極大的期盼與敬意的。畢竟,那場地震不隻是單純的地質事件,它赤裸裸地撕開瞭我們社會在基礎建設、救災應變以及社區互助體係上種種的不足與脆弱。很多時候,災難過後,我們忙於重建傢園,卻忘瞭更深層的「為什麼會這樣」的探討。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的不僅是數據上的冷硬分析,更能帶齣那份對生命的謙卑與對土地的敬畏,讓我們不再隻是一味地談論「防災準備」,而是真正理解製度的韌性如何建立在每一個微小的環節之中,從法規的漏洞到人心的凝聚,這纔是我們麵對未來不可避免的強震時,最實在的保障。

评分

讀這本書,我猜測應該需要一點心理準備,畢竟迴顧歷史傷口總是不好受。但與其迴避,不如正視它,這或許是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所在。我記得災後幾年,社會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紀念活動」,但很多都流於形式,缺少瞭對問題核心的持續關注。製度韌性這個詞聽起來很宏觀,但它最終的體現,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能否安穩入眠的關鍵。如果製度僵化、反應遲鈍,那麼再多的硬體加固也隻是徒勞。我特別想知道,作者如何看待颱灣在法規修訂、跨部門協調以及公民參與這三個維度上,從九二一後至今的演進與瓶頸。畢竟,一個社會的韌性,不單單是政府部門的責任,更是基層社區如何快速動員、自我組織的能量展現。期望本書能提供一個多層次的視角,讓我們理解,真正的「韌性」,是從上到下的層層聯動,缺一不可。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或許就已經暗示瞭某種對比。九二一的「巨震」是瞬間的破壞力,而「創生」則是漫長重建的過程,而「風險分析與製度韌性」則是這兩者之間必須建立的橋樑。我總覺得,颱灣在麵對天災時,總有一種「救急不救窮」的心態,災難來瞭,大傢團結一緻度過難關,展現瞭驚人的互助精神;但熱潮過瞭,對於「如何預防下一次」的長期投資和結構性改革,就顯得力不從心。我對作者能否有效地量化那些難以量化的「社會資本」與「製度慣性」感到好奇。畢竟,製度的韌性往往體現在那些「非標準作業程序」下,當意外發生時,決策者能否跳脫本位思考,做齣最符閤整體利益的選擇。如果這本書能為我們描繪齣一張清晰的「製度弱點地圖」,並提齣可操作的優化路徑,那對推動颱灣的公共治理進步,絕對是功德無量的一件大事。

评分

老實說,我對學術性的風險分析報告通常會有點望而卻步,總覺得那些圖錶跟公式太過生硬,少瞭點人情味。不過,這本書的取嚮如果能成功地將「學理的嚴謹」與「社會的脈動」結閤起來,那價值可就非凡瞭。畢竟,九二一的創傷,不隻是水泥斷裂或是橋樑倒塌這些硬體層麵的問題,它更深入地影響瞭我們對「安全感」的定義。我記得當時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官方的訊息傳遞常常是延遲且混亂的,那種資訊真空地帶,比黑暗更可怕。因此,我非常期待作者群能從製度韌性的角度,去解構當初救災體係的反應機製,不隻是事後的檢討,而是如何建構一個能自我調適、快速恢復的係統。如果這本書能透過精準的風險評估模型,指齣未來潛在的「結構性盲點」,那對我們這些住在高樓大廈裡、生活在地震帶上的居民來說,無疑是敲瞭一記警鐘,提醒我們別讓歷史的教訓,隨著時間的沖刷而變得模糊。

评分

從一個普通民眾的角度來看,我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信任感的建立」。九二一後,社會對政府的信任度受到極大考驗,不隻是救災的效率,連後續的捐款流嚮、重建資源分配的透明度,都引發瞭許多爭議。因此,探討「製度韌性」,我認為必須包含「透明度」與「問責性」這兩個核心要素。如果這本書能超越純粹的工程或氣象分析,深入探討災害治理中的政治、社會心理層麵,分析製度如何建立起公信力,讓民眾願意相信政府的風險預警和應變計畫,那就太棒瞭。畢竟,最堅固的防線,往往不是那些鋼筋混凝土,而是人民對體製的信心。我希望這本厚重的著作,能夠成為一個引爆點,促使我們的社會在談論天災時,不再隻是停留在對逝者的緬懷,而是轉化為對更完善、更負責任的治理體係的堅定追求,讓每一次的記憶,都成為下一次重生的養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