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專案估算

軟體專案估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Alain Abran
图书标签:
  • 软件工程
  • 项目管理
  • 软件估算
  • 成本估算
  • 进度管理
  • 风险管理
  • 软件开发
  • 需求分析
  • 估算技术
  • 项目规划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主要分享了作者多年來設計可靠的軟體估算過程方面豐富的經驗。這些估算過程可以作為管理者的決策支援工具。

  本書還介紹了一些基本的統計學和經濟學概念。這些概念是理解如何設計、評價和改進軟體估算模型的基礎。

  因為量化資料和量化模型是工程、科學和管理領域的基礎,所以本書對於各種規模的軟體組織都會非常有用。同時管理者將會在本書中找到關於軟體專案估算量化改善的有效策略,書中也提供了大量的實例,供讀者參考與學習。

  本書適合軟體專案估算相關的IT實務人員、軟體經理、審計人員,以及軟體專案管理相關課程的學生閱讀。

  本書分為三大部分,共13章:

  ► 第一部分介紹在設計和使用軟體估算模型進行決策時,估算人員和專案經理都需要知道的軟體估算觀點。該部分解釋了估算過程的結構,包括嵌入在估算過程內的生產力模型,並澄清了估算人員和專案經理在角色和職責上的區別。最後,介紹估算中必須予以考慮的許多經濟學概念,比如規模經濟與規模不經濟、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等。

  ► 第二部分則是介紹必要概念與技術,以理解估算過程結果的品質取決於輸入的品質和它使用的生產力模型之品質,以及瞭解估算過程所增加的調整因素有什麼樣的限制。

  ► 第三部分探討建立估算模型過程中的相關問題,包括資料收集以及使用國際標準,以便在專案間、組織間、國家間橫向對比。除此,如何使用品質資料作為輸入並根據一系列經濟學概念來建立具有多個自變數的模型。
 
探索性研究与前沿技术:数字时代的复杂系统建模与决策科学 本书聚焦于在信息爆炸与技术快速迭代背景下,如何对高度不确定和复杂的系统进行科学的建模、分析与决策。它避开了传统项目管理中对可预测性假设的依赖,转而深入探讨“黑天鹅”事件的应对、涌现现象的捕捉以及非线性反馈回路对系统行为的驱动作用。 本书的定位是一部面向系统工程师、高级项目管理者、数据科学家以及专注于复杂系统研究的学者所撰写的深度技术参考书。它不涉及任何关于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特定编程语言或既有项目估算方法的具体细节。相反,它提供了一套跨学科的、用于理解和驾驭复杂性的理论框架和实用工具集。 --- 第一部分:复杂性理论与系统涌现的数学基础 本部分旨在为读者建立一个坚实的数学和哲学基础,用以理解何为“复杂系统”,并区别于传统的线性或统计模型所能处理的“复杂性”(Complicatedness)。 第一章:非线性动力学与相变理论在系统演化中的应用 本章首先回顾经典控制论的局限性,重点阐述庞加莱截面、洛伦兹吸引子等概念如何映射到大型信息生态系统的动态行为上。我们将详细分析奇异点(Singularities)的预测与识别,探讨系统在临界点附近表现出的放大敏感性(蝴蝶效应的数学表述)。内容着重于:如何构建简化的低维映射模型来模拟高维系统的宏观演化趋势,以及如何使用概率密度函数的变化来预示系统状态的突变。 第二章:信息熵、无序度与知识的结构化度量 本章从信息论的角度审视系统内部的信息流。不同于简单的信息量计算,我们深入研究了互信息(Mutual Information)在揭示组件间隐藏依赖性上的作用。重点讨论了有效信息熵(Effective Complexity)的概念,用以量化系统内结构化程度与随机性之间的平衡。这部分内容将提供一套量化系统内部“结构松散度”或“知识冗余度”的方法论,这些度量直接关联到系统应对外部扰动的弹性。 第三章:图论在网络结构分析中的深化应用 超越基础的度中心性(Degree Centrality),本章专注于复杂网络理论在模拟信息交换、资源分配和故障传播中的应用。我们将详细探讨小世界网络(Small-World Networks)和无标度网络(Scale-Free Networks)的生成模型,并分析其在系统脆弱性分析中的意义。内容包括:最短路径算法在信息扩散模型中的局限性、模块化(Modularity)的计算与优化,以及如何利用拉普拉斯特征谱来理解网络拓扑结构对信号传播速度的影响。 --- 第二部分:模拟、仿真与情景构建的高级范式 本部分致力于提供超越传统预测模型的工具箱,专注于在不确定环境中构建健壮的决策框架。 第四章:基于主体的建模(Agent-Based Modeling, ABM)的构建与验证 ABM被视为研究自下而上涌现行为的强大工具。本章详细阐述如何为系统中的各个实体(Agent)定义行为规则、学习机制(如Q-Learning或遗传算法的初步应用)以及异质性特征。关键内容包括:如何设计合理的环境耦合机制,如何通过参数扫描和敏感性分析来校准模型,以及如何利用格子气体自动机的思想来简化大规模交互。本书强调ABM的应用场景是那些传统微分方程模型无法捕捉的、由个体决策驱动的宏观模式。 第五章:蒙特卡洛树搜索(MCTS)与深度强化学习在决策支持中的集成 本章探讨如何利用先进的搜索算法来处理具有巨大状态空间的决策问题。我们将详细剖析MCTS在应对高分支因子问题时的效率提升,并阐述UCT(Upper Confidence Bound applied to Trees)算法的内在优化逻辑。此外,本章会介绍如何将环境的部分可观察性(Partial Observability)通过引入信念状态(Belief States)的概念,转化为可被强化学习框架处理的问题,从而为动态、高风险的系统干预提供实时的决策建议。 第六章:因果推断与反事实分析的实施框架 在复杂系统中,相关性往往被误认为是因果性。本章从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交叉点出发,介绍朱迪亚·珀尔的结构因果模型(SCM)。我们将重点介绍“干预”(do-calculus)操作符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后门准则和前门准则来识别和阻断混淆变量(Confounders)。本书将提供一个实操指南,说明如何基于观测数据构建初步的因果图,并评估在不同假设情景下系统可能达到的“反事实”结果。 --- 第三部分:系统弹性、适应性与演化策略 本部分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关注系统如何在持续的扰动和变化中维持功能,并实现结构性优化。 第七章:鲁棒性、冗余度与适应性之间的权衡分析 本章深入探讨了系统弹性(Resilience)的三个维度。我们不简单地追求最高的鲁棒性,而是分析在资源约束下,最优冗余配置如何平衡抵御已知风险的能力与应对未知变化(适应性)的需求。内容涉及熵增原理在系统维护成本上的体现,以及如何设计模块化解耦的架构以限制故障域的扩散。 第八章:演化算法与结构优化:模拟自然选择过程 本章引入遗传算法(GA)和进化策略(ES)来解决那些目标函数本身难以解析定义的优化问题。我们将展示如何将复杂的系统性能指标编码为适应度函数(Fitness Function),并通过模拟选择、交叉和突变操作,迭代地发现性能更优的系统结构参数集。重点讨论如何避免算法陷入局部最优,并确保演化过程的多样性维持。 第九章:面向不确定性的资源分配与实时反馈控制 本章是全书的收官部分,将前述的建模与分析工具整合到动态决策流程中。我们探讨了霍尔德里奇-卡彭特(Holdridge-Carpenter)模型中对风险预期的量化方法,并将其应用于资源调配。核心是建立一个持续学习的反馈回路:系统在观测到偏差时,不是简单地修正执行计划,而是利用因果模型和ABM模拟来评估修正行动的长期后果,并相应地调整自身的结构参数或认知模型。这代表了一种超越传统规划范式的、面向动态稳态的系统管理哲学。 本书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一套深邃的、跨越工程学、数学和计算科学的理论工具集,以应对二十一世纪信息和物理系统日益增长的结构性复杂性挑战。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Alain Abran


  Alain Abran博士是加拿大蒙特婁市魁北克大學高等工程技術學院(ETS)的軟體工程研究教授。

  Abran博士擁有20年以上的資訊系統開發和軟體工程業資歷,以及20年的大學教學經驗。Abran博士擁有加拿大蒙特婁理工大學電子與電腦工程博士學位(1994年)、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管理科學碩士學位(1974年)和電氣工程碩士學位(1975年)。

  Abran博士是通用軟體測量國際協會(Common Sofeware Mesurement 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COSMIC)(參考網址:www.cosmicon.com)的主席。他在2010年出版了《軟體計量學與軟體測量學》(Software Metrics and Software Metrology),2008年出版了《軟體維護管理》(Management of Software Maintenance)1,均在Wiley & IEEE CS出版社出版,並共同編輯了2004年版「軟體工程知識體系指南」(參考網址:www.swebok.org)。

  Abran博士的研究方向包括軟體生產力、估算模型、軟體品質、軟體測量、功能規模測量方法、軟體風險管理以及軟體維護管理。

 

图书目录

PART I 理解估算過程
第1章_估算過程:階段和角色
1.1 概述
1.2 估算模型的通用方法:經驗判斷還是工程化
1.3 軟體專案估算與現行實務做法概述
1.4 估算過程的不確定性程度
1.5 生產力模型
1.6 估算過程
1.7 預算編列和估算:角色與職責
1.8 定價策略
1.9 總結:估算過程、角色和職責

第2章_理解軟體過程效能所需的工程和經濟學概念
2.1 生產(開發)過程概述
2.2 生產過程的工程(和管理)觀點
2.3 簡單的量化過程模型
2.4 量化模型和經濟學概念
2.5 軟體工程資料集及其分布
2.6 生產力模型:外顯變數和隱含變數
2.7 是一個通用的萬能多維度模型還是多個較簡單的模型?

第3章_專案情況、預算和應變計畫
3.1 概述
3.2 不同估算目的的專案情況
3.3 估算偏少的機率和應變資金
3.4 單一專案的應變計畫案例
3.5 專案組合的應變資金管理
3.6 管理優先順序:一個敏捷背景的案例
3.7 總結
進階閱讀:專案組合的預算編列模擬

PART II 估算過程:必須驗證什麼?
第4章_估算過程中必須驗證的內容:概述
4.1 概述
4.2 驗證估算過程的直接輸入
4.3 驗證生產力模型
4.4 驗證調整階段
4.5 驗證預算編列階段
4.6 重新估算與對整體估算流程的持續改進
進階閱讀:估算驗證報告

第5章_驗證用於建立模型的資料集
5.1 概述
5.2 直接輸入的驗證
5.3 圖形化分析:一維
5.4 輸入變數的分布分析
5.5 圖形分析:二維
5.6 經轉換公式得到的規模輸入
5.7 總結
進階閱讀:測量和量化

第6章_驗證生產力模型
6.1 概述
6.2 描述變數間關係的判定準則
6.3 驗證模型的假設
6.4 模型建立者對模型的自我評價
6.5 已建好的模型—應該相信它們嗎?
6.6 經驗教訓:根據規模區間劃分的模型
6.7 總結

第7章_對調整階段的驗證
7.1 概述
7.2 估算過程的調整階段
7.3 實際做法中的綁定方法
7.4 成本動因作為估算子模型
7.5 不確定性和誤差傳播
進階閱讀

PART III 建立估算模型:資料收集和分析
第8章_資料收集與業界標準:ISBSG資料庫
8.1 概述:資料收集的要求
8.2 國際軟體基準標準組織
8.3 ISBSG資料收集程序
8.4 完整的 ISBSG單一專案基準報告:案例參考
8.5 使用 ISBSG儲存庫前的準備工作
進階閱讀一:基準對比的類型
進階閱讀二:ISBSG資料擷取的詳細結構

第9章_建立並評價單變數模型
9.1 概述
9.2 謹慎為之,每次只有一個變數
9.3 資料準備
9.4 模型品質與模型限制的分析
9.5 根據程式語言分類的其他模型
9.6 總結

第10章_建立含有分類變數的模型
10.1 概述
10.2 可用的資料集
10.3 單一自變數的初始模型
10.4 包含兩個自變數的迴歸模型

第11章_生產力極端值對估算的影響
11.1 概述
11.2 識別生產力極端值
11.3 生產力極端值的研究
11.4 估算的經驗教訓

第12章_使用單一資料集建立多個模型
12.1 概述
12.2 對功能規模增加的低敏感度和高敏感度:多個模型
12.3 實證研究
12.4 描述性分析
12.5 生產力分析
12.6 由 ISBSG儲存庫提供的外部基準
12.7 識別如何選擇合適模型的調整因子

第13章_重新估算:矯正工作量模型
13.1 概述
13.2 重新估算的需求以及相關問題
13.3 矯正工作量模型
13.4 在 T > 0時刻認知重新估算所使用的矯正模型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32256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7 x 23 x 1.8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講,這本書的深度足以讓資深經理人反覆咀嚼,但它的廣度卻也照顧到了初入行的專案助理。我發現它並沒有過度糾結在某一種特定的管理框架,例如不會像某些書籍那樣「非敏捷不談」或「非瀑布不可」。它更像是一個「估算哲學」的探討,核心概念是「不確定性管理」。舉例來說,書中對於「三點估算」(Three-Point Estimating)的應用場景和局限性分析得非常透徹。它不只是教你怎麼計算 O+4M+P/6,而是深入探討了在哪些情況下,這個公式的「悲觀值」(P)和「樂觀值」(O)會因為團隊的過度自信而被嚴重低估。作者甚至引述了幾個跨國合作的案例,說明在文化差異下,對於「完成」(Done)的定義不同,如何間接影響了持續時間的估算結果。我個人最欣賞的是,它鼓勵讀者建立自己的「歷史數據庫」,並提供了一套標準化的指標來持續追蹤「估算準確度」,這才是真正能讓專案團隊不斷進化的關鍵。讀完後,我感覺我的工具箱裡多了一套可以應對各種複雜情境的「偵錯工具組」。

评分

說實在話,一開始看到這本書的封面,我還以為又是那種理論多於實務的教科書,畢竟坊間寫估算、寫專案管理的書已經多如牛毛了。但翻開後才發現,這本很不一樣,它幾乎是用一種「夥伴對話」的方式在引導你思考。作者並沒有端出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公式,反而是不斷地拋出問題:「你的團隊文化是什麼?」「你的技術棧成熟度如何?」「你的客戶對風險的容忍度有多高?」這些都是影響估算成敗的關鍵變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類比估算」(Analogous Estimating)和「參數估算」(Parametric Estimating)的細緻拆解。很多書都會提到這兩種方法,但這本會告訴你,在台灣這個產業環境下,當你的專案跨足到新興的物聯網或區塊鏈技術時,過去的類比數據可能已經失效,這時候該如何巧妙地調整參數,甚至需要引入專家判斷的權重。書中的圖表和流程圖設計得非常直觀,不用花太多時間去解讀複雜的數學符號,就能掌握核心邏輯。對於那些剛從純技術領域轉向專案管理職位的工程師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橋樑,讓他們可以把技術直覺轉化為可量化、可溝通的管理語言。

评分

這本關於軟體專案估算的好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對「軟性技能」在估算過程中的作用的重視。一般人總以為估算就是一堆數字和時程表的事情,但這本書明確指出,估算過程中的「溝通」和「談判」技巧,其重要性不下於任何精密的計算方法。特別是關於如何向上級或客戶「呈現風險」的部分,寫得非常精闢。它教你如何用數據支持你的「保守估計」,而不是讓它聽起來像是一種推託。書中有一章節專門討論了「預算與時程的拉鋸戰」,作者建議的策略是將專案分解成多個小型、獨立的交付物(Deliverables),並針對每一個交付物進行獨立的風險評估和估算,這樣一來,當資源受限時,決策者可以更清晰地看見「取捨」的後果,而不是只看到一個被壓低到不切實際的總時程。這種將估算與決策流程緊密結合的視角,對於想在專案管理階層有所突破的讀者來說,絕對是寶貴的指引。

评分

從排版和結構來看,這本書的編排非常適合忙碌的專業人士快速查找所需資訊。它不是那種從頭到尾要一氣呵成的鉅著,而是設計成可以隨時翻閱的參考手冊。我特別喜歡它在每個章節結尾都會設置的「實務檢核清單」(Practical Checklist)。例如,在討論到功能點分析(Function Point Analysis)的應用時,清單會提醒讀者:「你是否已經確認了所有外部輸入和輸出介面?」「你的團隊是否對『資料庫操作』的複雜度有共識?」這些細節的提醒非常及時,能有效避免在實際操作時因為疏忽而導致的巨大偏差。此外,書中對於使用自動化工具輔助估算的部分也進行了客觀的分析,它並沒有盲目推崇最新、最炫的軟體,而是強調工具的價值在於「標準化數據輸入」和「視覺化風險呈現」,而不是取代人類的判斷。這讓我覺得,作者真正理解軟體專案估算的本質——它永遠是一門結合了科學計算與藝術判斷的學問。這本書無疑是幫助我們在台灣這個充滿變數的市場中,站穩腳步、做出更可靠承諾的良師益友。

评分

這本書的作者真的是功力深厚,從頭到尾的論述都非常扎實,對於我們這些在業界打滾多年的老手來說,很多觀念都是醍醐灌頂。特別是關於需求不確定性對估算準確率的影響,書裡提出的模型和實際案例結合得天衣衣縫,讓人不得不佩服他們的實戰經驗。我記得有一次我們在做一個超大型的企業級專案,光是需求變動就搞得大家焦頭爛額,當時我們用的方法論根本應付不來,結果翻開這本書,裡面關於敏捷環境下漸進式估算(Progressive Elaboration)的章節,簡直就是及時雨。他們強調的不是一次把餅畫完,而是隨著專案的推進,逐步細化估算範圍和準確度,這跟我們過去那種「一開始就要鎖死所有細節」的思維模式有著根本上的不同。書中對於「樂觀偏差」(Optimism Bias)的剖析尤其深刻,不只是點出問題,還提供了一套可行的團隊校準機制,讓大家在估算時能更貼近現實,而不是一廂情願。讀完之後,我立刻在團隊內部推動了幾項調整,雖然過程中有阻力,但長期來看,專案的穩定性和可預測性確實提高了不少,對於想在軟體開發領域追求專業精進的讀者來說,這本絕對是案頭必備的工具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