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不科學?1920-1930年代的社會輿論(上)

中醫不科學?1920-1930年代的社會輿論(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皮國立
图书标签:
  • 中医
  • 科学
  • 社会舆论
  • 历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医学史
  • 文化史
  • 1920年代
  • 1930年代
  • 知识分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會看中醫、吃中藥嗎?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間,你聽過或吃過「清冠一號」來抗疫嗎?那些林立於大街小巷的中藥鋪和中醫診所,曾經只差一點點,就不復存在了。歷史上每件事物的存續與消亡,都不是理所當然的。一百多年前,正當五四運動勃興之後,人們開始高喊「科學化」與「西化」,要打倒一切陳腐、過時的舊學問,有著數千年歷史的中國醫學,很快地被捲入這場風暴中。
 
  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衛生部成立,其下設置「中央衛生委員會」,並於當年2月突襲中醫藥界,以「中醫妨礙全國醫事衛生」為由,提出四項有關「廢除中醫」之提案,擬定一連串漸進手段來限制中醫發展,希望逐步達到消滅中醫之目標。隨後,全國中醫藥界迅速展開了一連串抗爭與請願,甚至一路鬧到中央,驚動府院高層,最終保住了現代中醫藥發展的命脈。
 
  這段歷史,見證了中國醫學現代化、科學化之開端,意義重大。本書收錄當時與隨後抗爭的相關檔案和報刊資料,重現當時的新聞輿論和醫藥業界對此事的看法,為讀者重新演繹這段中醫現代史的重大事件。本書不只促使我們思考中西醫學在當時的交鋒,這些史料更提醒我們,面對傳統知識與西方科學,我們或許可以抱持一種怎麼樣的態度來看待?值得讀者從史料中細細思索玩味。書中有關帝國主義、經濟侵略、革命思想等話語,也顯示中醫存廢問題其實和政治發展之間的高度相關性。讀者透過研讀這本資料,必能增進對這個時代醫藥問題的認識,也能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層面來評估這場運動的成敗得失,並重新詮釋現代中醫史的發展脈絡。
深入近代化浪潮中的中西医之争:一部回溯世纪之交的社会史考察 本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重返二十世纪初那个充满变革与冲突的年代。彼时,古老的中华帝国已然崩塌,新的共和政体在动荡中蹒跚前行,西学东渐的洪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这场宏大的现代化进程中,关于“中国何以为中国”的根本性追问,在医学领域尤为尖锐和集中。 本书聚焦于一个引人深思的议题:在追求科学、进步和民族复兴的时代口号下,植根于数千年实践的传统中医药,是如何被置于一个被审视、被质疑,甚至是被批判的地位。我们所描绘的,并非一部纯粹的医学史或科学史,而是一部深刻的社会文化史,旨在揭示特定历史时期内,知识分子、政治精英、社会舆论乃至普通民众,如何共同建构起对“科学”与“非科学”的认知边界,以及这种认知如何影响了医学实践的合法性与存续。 一、宏大叙事下的微观切片:社会舆论的建构 本书的核心,在于对1920年至1930年代间,主流社会舆论场域的细致梳理与分析。这个十年,是中国现代性建构最为激进的阶段之一。在“打倒孔家店”、“科学救国”的强大思潮驱动下,一切被视为“旧”、“蒙昧”的文化符号都面临着被清除的风险。传统中医药,以其晦涩的理论体系(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和非量化的诊断方式,自然首当其冲,成为了“科学”对立面的最典型代表之一。 我们查阅了当时主要的报刊杂志,如《新青年》、《申报》、《时事新报》等,以及各种专业性或半专业性的医学期刊。通过对这些一手文献的深入解读,本书试图还原那些具体的论辩场景: “科学”作为一种祛魅的工具: 当时的知识分子如何定义“科学”?科学被视为一种普世的、进步的、能够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新信仰”。在此框架下,中医学的“经验性”和“神秘色彩”被放大,并被贴上了“迷信”的标签。我们探讨了哪些词汇和修辞被用来贬低中医,例如“巫术”、“落后”、“反动”等。 知识精英的立场分化: 并非所有人都对中医持排斥态度。本书也细致考察了那些试图调和中西医、或主张改良中医的知识群体。他们如何在新旧思潮的夹缝中寻求出路?他们的主张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政策走向? 民族主义的复杂性: 废除中医的呼声,有时被包裹在强烈的反帝、反殖民的民族主义话语之下——如果中医落后,意味着中华民族的落后。然而,另一方面,中医又是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载体。这种内在的矛盾是如何在社会论辩中展开的? 二、制度变迁与医学实践的困境 舆论的背后,是制度层面的深刻变革。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的《中央卫生组织法》及后续的医学教育改革方案,对传统医学的地位构成了直接的制度性挑战。 本书将讨论这些制度设计如何与社会舆论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当时医学界的生态: 1. 教育体系的冲击: 传统中医馆学徒制与新式西医大学教育体系之间的激烈竞争。新式医学院的毕业生如何凭借官方认可的学历,逐步占据了城市医疗体系的主导地位?而传统医者,又如何在专业机构之外艰难维持其执业空间? 2. 公共卫生话语权的争夺: 随着公共卫生概念的引入,疾病的解释权从个体经验转向了统计学和病理学。那些无法用细菌理论解释的病症,以及中医擅长的慢性病调理,是如何在新的公共卫生话语中被边缘化的? 3. “存废之争”的演变: 论战并非一成不变。本书会展示,从最初激进的“彻底废除论”,到后来被迫转向“改进与研究”的务实路线,舆论和政策的焦点是如何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微妙变化的。 三、超越医学的社会景观 我们认为,对中医药的讨论,实际上是近代中国社会面对全球化、现代化和传统遗产时,进行自我身份重塑的一个缩影。本书试图揭示,这场关于医学合法性的辩论,其实质是关于以下问题的更深层对话: 中国现代化的路径该如何选择?是彻底西化,还是融合创新? 什么是真正的“国粹”?什么是必须被抛弃的“包袱”? 在国家急需强健体魄以应对内忧外患之际,哪种医学体系更能有效“救民”? 通过对1920至1930年代社会舆论的细致描摹,本书为理解中国现代医学的“双轨制”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史基础,并为我们今日反思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命运,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照。它不仅是一部关于医学争论的历史,更是一部关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在价值冲突中定义“真理”与“进步”的生动叙事。读者将看到,那些看似抽象的学术争论背后,是无数医者、士人和民众在时代巨变中的挣扎与选择。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皮國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興趣為中國醫療社會史、疾病史、史學方法、中國近代戰爭與科技等領域。著有《近代中醫的身體與思想轉型—唐宗海與中西醫匯通時代》(2008)、《臺灣日日新—當中藥碰上西藥》(2009)、《「氣」與「細菌」的近代中國醫療史—外感熱病的知識轉型與日常生活》(2012)、《國族、國醫與病人:近代中國的醫療和身體》(2016)、《虛弱史—近代華人中西醫學的情慾詮釋與藥品文化(1912-1949)》(2019)、《近代中西醫的博弈—中醫抗菌史》(2019)、《跟史家一起創作:近代史學的閱讀方法與寫作技藝》(2020)、《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一段抗疫歷史與中西醫學的奮鬥》(2022)等學術專書,並主編論文集和教科書數本,發表期刊論文、專書篇章等80餘篇。

图书目录

導言
探尋國家檔案:中醫藥廢除案建議撤銷
土車VS 汽車:廢止中醫抗爭的經過與討論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57411
  • 叢書系列:民國史料
  • 規格:平裝 / 180頁 / 14.8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