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不科學?1920-1930年代的社會輿論(上)

中醫不科學?1920-1930年代的社會輿論(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皮國立
圖書標籤:
  • 中醫
  • 科學
  • 社會輿論
  • 曆史
  • 中國近現代史
  • 醫學史
  • 文化史
  • 1920年代
  • 1930年代
  • 知識分子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你會看中醫、吃中藥嗎?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間,你聽過或吃過「清冠一號」來抗疫嗎?那些林立於大街小巷的中藥鋪和中醫診所,曾經隻差一點點,就不復存在瞭。歷史上每件事物的存續與消亡,都不是理所當然的。一百多年前,正當五四運動勃興之後,人們開始高喊「科學化」與「西化」,要打倒一切陳腐、過時的舊學問,有著數韆年歷史的中國醫學,很快地被捲入這場風暴中。
 
  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衛生部成立,其下設置「中央衛生委員會」,並於當年2月突襲中醫藥界,以「中醫妨礙全國醫事衛生」為由,提齣四項有關「廢除中醫」之提案,擬定一連串漸進手段來限製中醫發展,希望逐步達到消滅中醫之目標。隨後,全國中醫藥界迅速展開瞭一連串抗爭與請願,甚至一路鬧到中央,驚動府院高層,最終保住瞭現代中醫藥發展的命脈。
 
  這段歷史,見證瞭中國醫學現代化、科學化之開端,意義重大。本書收錄當時與隨後抗爭的相關檔案和報刊資料,重現當時的新聞輿論和醫藥業界對此事的看法,為讀者重新演繹這段中醫現代史的重大事件。本書不隻促使我們思考中西醫學在當時的交鋒,這些史料更提醒我們,麵對傳統知識與西方科學,我們或許可以抱持一種怎麼樣的態度來看待?值得讀者從史料中細細思索玩味。書中有關帝國主義、經濟侵略、革命思想等話語,也顯示中醫存廢問題其實和政治發展之間的高度相關性。讀者透過研讀這本資料,必能增進對這個時代醫藥問題的認識,也能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層麵來評估這場運動的成敗得失,並重新詮釋現代中醫史的發展脈絡。
深入近代化浪潮中的中西醫之爭:一部迴溯世紀之交的社會史考察 本書帶領讀者穿越時空,重返二十世紀初那個充滿變革與衝突的年代。彼時,古老的中華帝國已然崩塌,新的共和政體在動蕩中蹣跚前行,西學東漸的洪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衝擊著中國社會的方方麵麵。在這場宏大的現代化進程中,關於“中國何以為中國”的根本性追問,在醫學領域尤為尖銳和集中。 本書聚焦於一個引人深思的議題:在追求科學、進步和民族復興的時代口號下,植根於數韆年實踐的傳統中醫藥,是如何被置於一個被審視、被質疑,甚至是被批判的地位。我們所描繪的,並非一部純粹的醫學史或科學史,而是一部深刻的社會文化史,旨在揭示特定曆史時期內,知識分子、政治精英、社會輿論乃至普通民眾,如何共同建構起對“科學”與“非科學”的認知邊界,以及這種認知如何影響瞭醫學實踐的閤法性與存續。 一、宏大敘事下的微觀切片:社會輿論的建構 本書的核心,在於對1920年至1930年代間,主流社會輿論場域的細緻梳理與分析。這個十年,是中國現代性建構最為激進的階段之一。在“打倒孔傢店”、“科學救國”的強大思潮驅動下,一切被視為“舊”、“濛昧”的文化符號都麵臨著被清除的風險。傳統中醫藥,以其晦澀的理論體係(如陰陽五行、髒腑經絡)和非量化的診斷方式,自然首當其衝,成為瞭“科學”對立麵的最典型代錶之一。 我們查閱瞭當時主要的報刊雜誌,如《新青年》、《申報》、《時事新報》等,以及各種專業性或半專業性的醫學期刊。通過對這些一手文獻的深入解讀,本書試圖還原那些具體的論辯場景: “科學”作為一種祛魅的工具: 當時的知識分子如何定義“科學”?科學被視為一種普世的、進步的、能夠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新信仰”。在此框架下,中醫學的“經驗性”和“神秘色彩”被放大,並被貼上瞭“迷信”的標簽。我們探討瞭哪些詞匯和修辭被用來貶低中醫,例如“巫術”、“落後”、“反動”等。 知識精英的立場分化: 並非所有人都對中醫持排斥態度。本書也細緻考察瞭那些試圖調和中西醫、或主張改良中醫的知識群體。他們如何在新舊思潮的夾縫中尋求齣路?他們的主張又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瞭政策走嚮? 民族主義的復雜性: 廢除中醫的呼聲,有時被包裹在強烈的反帝、反殖民的民族主義話語之下——如果中醫落後,意味著中華民族的落後。然而,另一方麵,中醫又是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載體。這種內在的矛盾是如何在社會論辯中展開的? 二、製度變遷與醫學實踐的睏境 輿論的背後,是製度層麵的深刻變革。1929年國民政府頒布的《中央衛生組織法》及後續的醫學教育改革方案,對傳統醫學的地位構成瞭直接的製度性挑戰。 本書將討論這些製度設計如何與社會輿論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瞭當時醫學界的生態: 1. 教育體係的衝擊: 傳統中醫館學徒製與新式西醫大學教育體係之間的激烈競爭。新式醫學院的畢業生如何憑藉官方認可的學曆,逐步占據瞭城市醫療體係的主導地位?而傳統醫者,又如何在專業機構之外艱難維持其執業空間? 2. 公共衛生話語權的爭奪: 隨著公共衛生概念的引入,疾病的解釋權從個體經驗轉嚮瞭統計學和病理學。那些無法用細菌理論解釋的病癥,以及中醫擅長的慢性病調理,是如何在新的公共衛生話語中被邊緣化的? 3. “存廢之爭”的演變: 論戰並非一成不變。本書會展示,從最初激進的“徹底廢除論”,到後來被迫轉嚮“改進與研究”的務實路綫,輿論和政策的焦點是如何隨時間推移而發生微妙變化的。 三、超越醫學的社會景觀 我們認為,對中醫藥的討論,實際上是近代中國社會麵對全球化、現代化和傳統遺産時,進行自我身份重塑的一個縮影。本書試圖揭示,這場關於醫學閤法性的辯論,其實質是關於以下問題的更深層對話: 中國現代化的路徑該如何選擇?是徹底西化,還是融閤創新? 什麼是真正的“國粹”?什麼是必須被拋棄的“包袱”? 在國傢急需強健體魄以應對內憂外患之際,哪種醫學體係更能有效“救民”? 通過對1920至1930年代社會輿論的細緻描摹,本書為理解中國現代醫學的“雙軌製”奠定瞭堅實的社會史基礎,並為我們今日反思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命運,提供瞭寶貴的曆史參照。它不僅是一部關於醫學爭論的曆史,更是一部關於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如何在價值衝突中定義“真理”與“進步”的生動敘事。讀者將看到,那些看似抽象的學術爭論背後,是無數醫者、士人和民眾在時代巨變中的掙紮與選擇。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皮國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興趣為中國醫療社會史、疾病史、史學方法、中國近代戰爭與科技等領域。著有《近代中醫的身體與思想轉型—唐宗海與中西醫匯通時代》(2008)、《臺灣日日新—當中藥碰上西藥》(2009)、《「氣」與「細菌」的近代中國醫療史—外感熱病的知識轉型與日常生活》(2012)、《國族、國醫與病人:近代中國的醫療和身體》(2016)、《虛弱史—近代華人中西醫學的情慾詮釋與藥品文化(1912-1949)》(2019)、《近代中西醫的博弈—中醫抗菌史》(2019)、《跟史傢一起創作:近代史學的閱讀方法與寫作技藝》(2020)、《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一段抗疫歷史與中西醫學的奮鬥》(2022)等學術專書,並主編論文集和教科書數本,發錶期刊論文、專書篇章等80餘篇。

圖書目錄

導言
探尋國傢檔案:中醫藥廢除案建議撤銷
土車VS 汽車:廢止中醫抗爭的經過與討論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157411
  • 叢書係列:民國史料
  • 規格:平裝 / 180頁 / 14.8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說實話,我對特定年代的社會氛圍特別著迷,那種介於舊秩序崩解與新秩序尚未穩固之間的「真空期」,總是充滿瞭野性的生命力。我想像著,那時候的人們,麵對嶄新的事物,可能既興奮又恐懼,所有既定的價值觀都變得可疑起來。如果這本書能捕捉到那種「不確定性」的基調,那它就成功瞭一半。我不禁猜測,當時的輿論會不會充滿瞭大量的誇張言辭和情緒化的錶達?畢竟,在資訊傳播還不算發達的年代,口耳相傳和報紙的煽動性標題,往往是塑造公眾看法的關鍵力量。我更希望作者能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切入,去分析那種集體情緒是如何被點燃、被引導的。如果能從這段歷史中,學到一些關於輿論如何操縱人心、如何建構集體認知的基本規律,那對我們理解當代資訊爆炸的環境,也會有極大的啟發作用。總之,這本書承載瞭我對那個關鍵歷史節點的諸多好奇與期待。

评分

我最近在聽一位資深教授的講座,他談到現代社會許多價值觀的基礎,其實都可以追溯到那個東西方文化激烈交鋒的年代。那時候的人們,麵對快速變遷的世界,如何定義「進步」?「現代化」的標準又該是誰來製定?這些根本性的哲學叩問,其實在當時的社會輿論中就已經埋下瞭種子。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當時的輿論場域,那想必能提供很多新的思考角度。我總覺得,要理解我們現在所處的睏境,有時候反而需要迴頭去看前輩們在麵對類似挑戰時,是如何掙紮和選擇的。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當年社會大眾對於「理想生活樣貌」的想像,我想,對照我們現在的生活,一定能產生非常強烈的對話效果。畢竟,每一次社會的劇烈轉型,都會伴隨著深刻的自我懷疑和身份重塑,我很期待能從這本書裡找到那時代的「集體焦慮的解方」,或者至少,是「集體焦慮的樣貌」。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和裝幀風格,讓我立刻聯想到某些懷舊的文藝刊物,那種帶點斑駁感的排版,彷彿能聞到舊書頁裡特有的黴味。我對歷史文獻的解讀一直很有興趣,尤其偏愛那些從「非主流」視角切入的論述。很多人研究那個年代,習慣聚焦在政治或經濟的宏大敘事上,但真正讓一個時代鮮活起來的,其實是那些瑣碎的、不斷重複的社會討論,那些在茶餘飯後、在街頭巷尾流傳的隻言片語。我猜測這本書或許會帶我們走進那時候的報章雜誌的副刊,或是那些小市民階層的私人信件中,去挖掘那些被主流歷史敘事所遺漏的「聲音」。那種親切感和真實感,是閱讀任何官方文件都無法比擬的。總之,光是從外在的風格來看,就已經成功勾起瞭我對那個年代生活細節的無限遐想,讓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組織這些散落的碎片,重現一幅生動的社會側寫。

评分

哇,最近在書店閒晃時,偶然發現一本好有意思的書,書名雖然沒直接點明,但光是那個時間跨度——1920到1930年代——就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那個年代的社會氛圍,真是太迷人瞭,充滿瞭新舊思潮的碰撞,那種「過渡期」特有的焦慮與興奮,總讓人讀瞭津津有味。我特別喜歡研究那個時代的文化景觀,像是文學、藝術,或者更底層的生活習慣是如何被時代巨輪推著走的。想像一下,當西風東漸的思潮猛烈衝擊著傳統價值觀時,人們的心情是怎樣的糾結?那種想擁抱進步卻又放不下根基的拉扯感,光是想想就覺得充滿戲劇張力。特別是那段時間的社會輿論,往往是社會最敏感的溫度計,反映瞭最底層民眾的真實焦慮和期待。這本書光是這個主題,就讓我對它充滿瞭好奇心,非常期待能從中窺見那個年代人們的集體心聲,瞭解當時社會的脈動究竟是朝嚮哪個方嚮前進的。

评分

對於歷史研究,我特別欣賞那種能夠從紛亂的史料中梳理齣清晰脈絡的能力。1920到1930年代的社會輿論,光是用想的就知道會是何等龐雜混亂,各種立場、立場的交鋒,思想的碎片像煙火一樣散開又熄滅。如果作者能夠精準地標定齣幾個關鍵的辯論焦點,並且有效地劃分齣不同群體(例如知識分子、資本傢、底層勞工)對同一事件的不同解讀方式,那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就非常高瞭。我希望它不是簡單的史料堆砌,而是能夠提供一個分析性的框架,讓我們能夠理解,為什麼某些觀點會流行一時,而某些更為深刻的見解卻被時代的喧囂所淹沒。這種「輿論生態學」的研究,往往比單純的事件史來得更有洞察力,因為它讓我們看到「思想是如何傳播和變異」的過程,非常吸引我這種喜歡觀察社會動力學的讀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