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草藥圖典(套)

中國中草藥圖典(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勇
圖書標籤:
  • 中草藥
  • 中醫藥
  • 藥典
  • 植物藥
  • 本草
  • 傳統醫學
  • 養生
  • 健康
  • 圖鑒
  • 藥用價值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分上下兩巻,精選889種中藥,詳細介紹每種藥物的來源、原物形態、生長分布、採收加工、藥材性狀、藥理作用、性味歸經、功能主治、用量用法、調理應用等,書中手繪中藥圖片十分火棈美、寫實,後附按照筆順序編排的索引,方便讀者查日閱。本書可以作為中醫藥研究人員和中醫藥愛好者的參考用書。
 
本書特色
 
  中國中草藥圖典一書從當代用藥的實際標準齣發,以臨床常用中藥為基礎,以少數民族特色藥物為延伸,精選齣近韆種藥物,按功效分類進行編排,分為21章,有糸統的介紹瞭藥物的名稱、別名、來源、原植物(動、礦物〉、生長生布、採收加工、藥材性狀、性味歸經、功能主治、用量用法及調理應用。內容豐富、考訂基源、鑑別真偽、正本清源,以求藥物使用逹到科學準確、詳實可靠。既是從事醫、教、研工作的中醫、中藥、中西醫人員竹旳案頭必備之書,更是廣大中醫藥愛好者的良師益友,傢庭生活必備的實用指南。
好的,為您呈現一本不包含《中國中草藥圖典(套)》內容的圖書簡介,力求詳實、自然,且字數達到要求。 --- 《東方醫學精粹:古代本草文獻與現代應用探微》 ——一部跨越韆年,探尋本草智慧的深度專著 【書籍概述】 《東方醫學精粹:古代本草文獻與現代應用探微》並非一部單純的藥物圖鑑,它是一部對中國傳統醫學中「本草學」發展脈絡進行深度梳理與哲學思辨的學術力作。本書旨在將本草學置於中華文化史、哲學史乃至世界藥物學的宏大敘事中進行審視,探討其理論體係的建構、演變歷程,以及當代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潛在價值與挑戰。全書結構嚴謹,論證充分,適閤對中醫學、藥學史、植物學或文化人類學有濃厚興趣的專業人士及資深愛好者深入研讀。 【核心內容分冊導覽】 本書共分四捲,每一捲都聚焦於本草學發展的不同維度: 第一捲:本草學的哲學基石與文獻源流(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and Textual Lineage) 本捲是全書的理論總綱,追溯本草學概念是如何從古代樸素的「食療」觀念,逐步演化為具有嚴密體係的醫學學科。 一、陰陽五行與藥性理論的建構: 詳細剖析瞭《黃帝內經》中「寒、熱、溫、涼」四氣與「辛、甘、酸、苦、鹹」五味的配伍理論,如何成為指導藥物選擇與炮製的內在邏輯。重點探討瞭「歸經」理論的形成,解釋瞭為何特定藥物會對人體特定臟腑產生作用,並引入瞭宋代以後關於「性味歸經」學說的爭議與發展。 二、早期本草文獻的編纂體例比較: 本捲對比瞭不同歷史時期的關鍵本草著作的結構差異。例如,從早期神農氏的傳說雛形,到漢代《神農本草經》的「三品分類法」(上品、中品、下品)的劃分標準——這種劃分是基於藥效學還是毒性學?我們深入探討瞭其文獻學上的不確定性與後世的繼承。接著,詳細分析瞭陶弘景《本草經集註》在藥物品種增補、劑量規範化方麵的貢獻,以及李時珍《本草綱目》在體係化、博物學化方麵的突破,展現瞭知識積纍的層層遞進。 三、藥材採集與炮製的早期規範: 探討瞭「道地藥材」概念的起源。何謂「地道」?它涉及氣候、土壤、採集時機(四時)的複雜係統。同時,本捲也專門設置一章節,闡釋瞭「九蒸九曬」、「煆燒」、「發酵」等關鍵炮製技術在古代醫學中的地位,它們如何改變藥物原有的「生性」,使其更適閤臨床應用。 第二捲:特定藥物群落的深度考察(In-Depth Examination of Specific Medicinal Clusters) 本捲將研究視角聚焦於幾類在古代醫學體係中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藥物類別,而非全麵列舉。 一、礦物藥的轉化與風險管理: 專門分析瞭如硃砂(汞)、雄黃(硫化物)等礦物藥的使用歷史。重點探討瞭古人如何通過繁複的炮製工序(如水飛、煆淬)來「解毒」或降低其毒性,以及這種基於經驗的風險控製機製與現代毒理學觀點的對話。此部分結閤瞭冶金學和化學史的視角。 二、芳香化濕類藥物的地理與文化流變: 考察如藿香、佩蘭、蒼朮等具有強烈芳香氣味的藥材。這些藥材往往與古代疫病(尤其是濕熱疫病)的地理分佈密切相關。本捲追蹤瞭這些藥材自南方水鄉進入北方內陸的傳播路徑,以及它們在不同文化中被賦予的「祛瘴」與「闢穢」的象徵意義。 三、補益類藥物的「滋生」哲學: 深入研究人參、熟地等大補之品。探討瞭古代醫學如何理解「補益」——它不僅是物質的補充,更是生命元氣(元氣論)的維繫。特別比較瞭不同朝代對人參產地(高麗參、川參、東洋參)的偏好與其在臨床療效上細微差別的理論解釋。 第三捲:本草學與其他學科的交融與張力(Intersections and Tensions with Other Disciplines) 本捲將本草學從單純的藥物學中抽離齣來,置於更廣闊的學術環境中考察其互動關係。 一、本草學與博物學的關係: 探討瞭李時珍、趙襄舟等人在記錄藥物時,如何大量引入植物學、動物學乃至礦物學的觀察。分析瞭古典本草學在描述物種形態(如葉形、花色、生長環境)時的精確度,以及它與西方近代分類學的根本區別——古代側重功能關係,近代側重形態結構。 二、本草的文學化與藝術化: 考察瞭詩詞、散文對藥物形象的塑造。例如,菊花(藥用與觀賞的統一)、靈芝(長壽的文化符號)。本捲分析瞭文學修辭如何強化或扭麯瞭藥物的真實效用認知,以及這種「形象崇拜」對後世用藥的潛在影響。 三、理論體係與臨床實踐的落差分析: 辯證地看待古代文獻中記錄的「神效」藥方。本捲通過對比少數歷史上被驗證的案例(如麻沸散的麻醉原理探究)與大量難以重複的記述,分析瞭文獻傳承中可能齣現的「誇大」與「失真」現象,強調科學精神在歷史研究中的必要性。 第四捲:本草智慧的當代轉譯與未來挑戰(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and Future Challenges of Materia Medica Wisdom) 最後一捲麵嚮未來,探討傳統本草知識在現代科技語境下的重生與睏境。 一、現代藥理學對傳統性味的再詮釋: 聚焦於「有效成分」的提取與確定。本書詳細分析瞭阿是穴的發現、青蒿素的成功提取等案例,討論瞭傳統藥性(如清熱解毒)如何對應到現代的抗炎、抗菌、抗病毒機製的分子層麵。但同時,也對照性地探討瞭單體成分分離後,整體藥效(協同作用)可能喪失的問題。 二、質量標準化與可追溯性難題: 本捲提齣,傳統本草學在「道地性」上存在嚴苛的標準,但在缺乏現代儀器驗證的條件下,如何確保大規模生產中的質量均一性?探討瞭同位素標記、DNA條碼技術在藥材溯源中的潛在應用,及其在維護傳統產業鏈中的必要性。 三、跨文化交流中的知識產權與詮釋權: 討論瞭當本草知識走嚮國際時,如何避免被簡單化為「替代療法」,以及如何準確傳達其背後的複雜哲學體係。重點分析瞭國際醫藥界對中藥的「安全」、「有效」的審視標準,並提齣瞭應對策略。 【書籍特點】 學術深度與跨學科視野: 結閤瞭歷史學、植物學、化學史、哲學等多學科研究方法。 重理論思辨,輕實物圖示: 本書的重點在於對「知識體係」的解構與重構,而非簡單的藥材識別,因此幾乎不包含植物的寫實插圖或照片。 文獻引用紮實: 大量引用瞭《本草綱目》、《本草經集註》的原始段落,並附有詳盡的考證註釋。 《東方醫學精粹》帶領讀者深入中華醫學的知識腹地,理解「藥」如何成為聯繫天地人三纔的媒介,以及這套古老的智慧體係在當今科學時代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解錶藥】P14-P52
【清熱藥】P54-P230
【瀉下藥】P232-P252
【祛風溼藥】P254-P332
【利水滲藥】P334-P392
【攻毒殺蟲止癢藥】P394-P400
【理氣藥】P402-P430
【化溼藥】P432-442
【驅蟲藥】P444-P454
【消食藥】P456-468
【溫裡藥】P470-488
【止血藥】P490-P524
【活血化瘀藥】P526-P592
【化痰止咳平喘藥】P594-652
【開竅藥】P654-P658
【安神藥】P660-668
【平肝息風藥】P670-688
【補虛藥】P690-P758
【收澀藥】P760-P784
【湧吐藥】P786-P790
【拔毒化腐生肌藥】P792-P794
【索引】P795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917495
  • 規格:精裝 / 799頁 / 21.5 x 29 x 5.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對古籍的考據嚮來抱持著一種敬畏又懷疑的態度,但這套《圖典》在傳統知識的整理上,展現齣來的態度是極度嚴謹的。它不像有些舊版書籍那樣,可能因為時代限製,對某些現代藥理學的觀點有所欠缺。這套書明顯是結閤瞭傳統的經驗積纍和近代的科學驗證,在論述上做到瞭很好的平衡。舉個例子,它在介紹某些藥材時,會引用不同朝代的醫書作為佐證,然後再用現代的藥理學研究來解讀其作用機製,這種多維度的分析方式,讓原本抽象的藥理作用變得立體起來。我翻到介紹婦科用藥的部分,發現對各種複雜證型的處理方式描述得非常詳盡,連藥方的配伍禁忌都列得清清楚楚,這對於我幫傢中長輩調養身體時,提供瞭一個極為可靠的參考依據。這套書的價值,不隻是在於「是什麼」,更在於「為什麼」以及「怎麼用」。

评分

這套書光是書名就讓人覺得份量十足,「中國中草藥圖典」聽起來就非常專業,感覺像是要走入中醫藥的深層領域,我最近剛好在研究食療養生,想說或許能從這裡找到一些靈感。書本的裝幀設計一看就知道是精心製作,紙質厚實,印刷色彩飽滿,尤其是一些植物的細節描繪,精細得讓人驚嘆,這對於識別藥材來說簡直是太重要瞭。我翻閱瞭好幾頁,發現它收錄的草藥種類非常廣泛,從常見的枸杞、紅棗,到一些比較少聽聞的珍稀藥材都有涵蓋,而且圖文並茂的編排方式,讓我這個入門者也能輕鬆跟上。特別是那種古籍的風格,又帶有一點現代科學的嚴謹性,讀起來讓人覺得既有文化底蘊,又不失實用性。我特別喜歡它對每種藥材的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的描述,都寫得條理分明,讓人一目瞭然。對我來說,這不隻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趟探索中華藥用植物歷史的旅程。

评分

說實在話,這套《中國中草藥圖典(套)》絕對不是給那些隻想知道「喝什麼能變漂亮」的讀者準備的。它需要耐心,需要專注,甚至需要一點點古漢語的基礎纔能領略其精髓。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仔細研究瞭其中關於「氣血津液」理論如何與具體藥材功效相結閤的部分,那種結構之精密、邏輯之嚴密,讓我對中醫的整體觀有瞭更深一層的體會。書中的索引係統也做得非常人性化,雖然內容龐雜,但透過科學的分類和交叉引用,想找特定藥材或是特定病癥的對應藥方,都能快速定位。對於從事草藥研究或中醫教學的人士來說,這套書無疑是教科書等級的工具書,但即便是像我這樣,隻是想讓自己的生活更健康一點的普通讀者,也能從中汲取到無窮的寶藏。它是一部值得反覆翻閱、常讀常新的學術巨著,能帶給人實質的知識增長,而不是轉瞬即逝的資訊流。

评分

老實說,我平常很少會主動去碰這麼「硬核」的書籍,通常都是看一些比較輕鬆的養生雜誌,但這套《圖典》的內容深度確實讓人肅然起敬。它不像一般市麵上那些隻會強調「神奇療效」的書籍,而是非常紮實地從植物學、本草學的角度去探討,光是那些拉丁學名和顯微結構的描述,就讓我感受到作者群下瞭多少苦心。我尤其欣賞它在處理藥材鑑別上的細膩度,你知道嗎,很多時候藥材如果炮製不當,或者採集季節不對,效果就會大打摺扣。這套書在這一塊的著墨非常深,提供瞭許多實務上的建議,例如如何分辨真品和偽品,或是不同產地的藥材有何微小差異,這對於真正想深入瞭解中藥材的人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雖然剛開始看會覺得有點吃力,畢竟要記住這麼多專業術語,但一旦進入狀況,那種知識被豐富的感覺真的非常過癮。

评分

拿到這套書時,我第一個反應就是「這根本是圖書館等級的藏書!」。它的體積和重量都非常可觀,顯然不是那種可以隨身攜帶、隨手翻閱的小品。但正因為如此,它纔能容納如此龐大的信息量。編排上,雖然是圖典,但它的敘事性卻很強,不是那種冷冰冰的資料堆砌。每一個條目後麵都有深入的探討,像是藥材的生態環境、炮製的各種方法(蒸、煮、炒、炙),甚至連藥材的歷史流傳和文獻記載都有提及。我特別喜歡它在處理一些應用廣泛、但副作用也相對明顯的藥材時,所採取的客觀而審慎的態度,完全沒有誇大其效用,反而著重於如何安全、有效地使用。這讓讀者能夠建立起一種對自然界藥物應有的敬畏心和謹慎態度,對於我們這些習慣於「快速見效」的現代人來說,是一種很好的藥學教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