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禮學人文思想新視野

儒家禮學人文思想新視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謝淑熙
图书标签:
  • 儒家
  • 礼学
  • 人文思想
  • 中国哲学
  • 传统文化
  • 伦理学
  • 文化研究
  • 思想史
  • 学术著作
  • 价值观念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內容共分為孔子《易》、《詩》、《禮》教思想研究、《禮記》人文思想研究、經學典籍思想研究等三個單元,旨在豁顯禮學思想的學術價值及對現代社會人心的影響。第一單元包含:包含:〈孔子《易》教的人文蘊涵〉、〈孔子《詩》、《禮》教思想析論〉等二篇論文。第二單元包含:《禮記.禮運》、《禮記.經解》、《禮記‧樂記》、《禮記.仲尼燕居》、《禮記.內則》、《禮記.坊記》、《禮記.表記》、《禮記.儒行》、《大學》、《中庸》等十篇闡述儒家禮學人文思想的論文。第三單元包含:〈從《朱子語類》探析《論語》思想〉、〈徐復觀經學思想析論〉、〈禮制、禮書、禮──以三老五更為例析評〉等三篇論文。
《跨越藩篱:现代社会中的伦理冲突与价值重塑》 导言:时代的困境与呼唤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全球化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社会结构,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时也引发了深刻的伦理危机与价值迷惘。传统社会赖以维系的道德准则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显得摇摇欲坠,个体在无边界的信息洪流中难以确立清晰的自我定位与行为规范。本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以一种审慎而批判的姿态,对现代社会中核心的伦理冲突进行深入的剖析,并尝试在跨学科的对话中,为价值的重塑提供新的参照系。 我们目睹了科技伦理的紧迫性:人工智能的崛起、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挑战着“何以为人”的边界;社会公平的议题日益尖锐,贫富差距的扩大与身份政治的兴起,使得“正义”的定义变得复杂而多义;个体自由与集体责任之间的张力,在公共卫生危机、环境灾难等全球性挑战面前暴露无遗。本书摒弃了单一意识形态的教条,旨在搭建一个开放的、富有张力的对话空间,邀请读者共同参与到对现代困境的思辨之中。 第一部分:技术与人性的角力——数字时代的伦理困境 一、算法统治下的主体性消解 互联网和大数据重塑了人类的认知与决策模式。本书深入探讨了“推荐算法”背后的权力结构。这些算法在优化用户体验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构建起“信息茧房”,固化偏见,甚至操纵公共舆论。我们分析了这种“软性控制”如何侵蚀个体的自主选择能力,探讨了在算法推荐下,主体性如何被异化为一系列可预测的数据点。重点关注了算法的透明度、问责制以及如何在新技术环境中重建个人信息主权的问题。 二、生物工程与生命价值的边界重估 随着CRISPR等基因编辑技术的成熟,人类首次获得了直接干预生命蓝图的能力。本书并未停留在简单的技术赞美或恐惧,而是转向更深层次的哲学追问:我们是否有权“设计”后代?“自然”与“人工”的界限在哪里?从生物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功利主义在生命科学领域可能导致的极端应用,并引入了关怀伦理的视角,强调对生命脆弱性与多样性的尊重,探讨构建一套适应未来生物科技发展的、具有前瞻性的伦理框架的必要性。 三、虚拟现实与真实经验的错位 元宇宙概念的兴起,使得虚拟体验的真实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书将“真实性危机”作为核心议题,探讨当虚拟交互的满足感超越现实生活时,社会连接和意义构建将面临何种冲击。我们考察了虚拟身份的构建与现实人格的张力,以及过度沉浸于数字空间可能导致的社会疏离和现实责任感的弱化。 第二部分:公平、正义与社会契约的重构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分配正义挑战 在全球资本无序流动的今天,传统的地域性福利国家模式正受到严峻挑战。本书考察了当代分配正义理论(如罗尔斯、森、诺齐克等)在跨国资本、气候难民、全球供应链等新情境下的适用性。重点分析了“数字鸿沟”如何加剧了既有的经济不平等,以及如何从全球公民的角度审视资源的公平分配问题。 二、身份政治与价值冲突的调适 身份认同的多元化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但由此引发的身份政治冲突也日益激烈。本书旨在超越简单的“对立与和解”叙事,探讨在承认差异性的基础上,如何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公共领域。我们借鉴了批判理论,分析了权力如何通过话语建构身份,并提出了一种“差异中的共同基础”的构建路径,强调在不同价值体系间建立相互理解的桥梁,而非强行同化。 三、环境伦理与代际责任的困境 气候变化和生态危机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本书将环境伦理置于现代伦理学的核心位置,探讨了对非人类存在物的道德关怀。更重要的是,本书聚焦于“代际正义”的实践难题:我们是否有权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消耗子孙后代的资源?我们如何将遥远的未来风险转化为当下的道德义务?书中提出了可持续性原则的伦理基础,并分析了现有国际治理结构在履行代际责任方面的不足。 第三部分:公共理性与个体德性的回归 一、公共领域的碎片化与理性辩论的衰退 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概念在社交媒体时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分析了“后真相时代”的特征,即情感和立场如何轻易地压倒事实和逻辑。我们探讨了重建有效的公共理性对话机制的可能性,包括对数字素养的重新定义,以及如何鼓励公民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中进行有深度的批判性思考。 二、德性伦理在职业领域的复兴 面对高度专业化和技术化的现代职业环境,单纯的规则导向(义务论或功利主义)往往显得苍白无力。本书转向对“职业德性”(如正直、审慎、勇气、专业关怀)的探讨。通过对具体行业(如医疗、金融、新闻业)的案例分析,本书论证了在复杂的职业决策中,个体德性的培养是实现更高道德水准的不可或缺的维度。 三、个体存在的意义追寻与价值整合 在后现代主义解构了宏大叙事之后,个体在何处安放其存在的意义?本书没有提供单一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反思如何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整合破碎的经验,形成有韧性的自我认知。这涉及到对“幸福”的重新定义——从物质占有转向内在的充实与关系的深度,以及在世俗化社会中,个体如何自主地建构和践行个人意义。 结语:在不确定性中寻求坚实的立足点 《跨越藩篱》并非一本提供确定性答案的指南,而是一次邀请式的智力探险。它主张,面对现代性的复杂挑战,唯一的出路在于持续的、跨界的对话和反思。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激发读者超越自身的经验边界,以更宽广的视野和更深刻的同理心,参与到我们共同的伦理未来建构之中。在一个价值多元、技术迭代加速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是面对不确定性的勇气,以及对人类共同福祉的坚定承诺。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謝淑熙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學碩士,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現任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共同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中華文化教育學會副理事長、TTL臺灣學校圖書館館員學會監事長。曾榮獲:1993年獲中華民國商業職業教育學會優良著作獎、1994年度獲教育部中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優良獎、2004年度獲桃園縣Super教師薪傳獎、2008年獲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博班作文比賽第二名、2009年獲桃園縣社區大學客家語言與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績優論文獎、2010學年度獲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績優通識教師獎、2013年獲中華民國商業職業教育學會菁師獎、2014年獲國際易學大會論文評鑑為日新獎、2019年獲國際易學大會論文評鑑為知機致恭獎。專書著作:《道貫古今——孔子禮樂觀所蘊含之教育思想》、《過盡千帆——向文學園地漫溯》、《不畏浮雲遮望眼——回首教改來時路》、《黃以周《禮書通故》研究》、《禮學思想的新探索》、《研閱以窮照──閱讀教學的新意義》、《臺灣客家禮俗文化新探索》等書。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 莊雅州 1
推薦序二 賴貴三 5
自序 謝淑熙 1

第一編 孔子《易》、《詩》、《禮》教思想研究 1
第一章 孔子《易》教的人文蘊涵 3

一 前言 3
二 孔子《易》教的文化蘊涵 5
三 孔子《易》教的現代意義 9
四 結論 14
參考文獻 16

第二章 孔子《詩》、《禮》教育思想析論 19
一 前言 19
二 孔子詩禮教育思想之源流與發展 20
三 孔子詩禮樂教育思想之人文蘊涵 30
四 孔子詩禮思想對現代教育之啟示 37
五 結論 44
參考文獻 46

第二編 《禮記》人文思想研究 49
第一章 《禮記.禮運》的社會關懷 51

一 前言 51
二 《禮記.禮運》內容義涵概述 52
三 《禮記.禮運》的社會關懷 57
四 結語 63
參考文獻 65

第二章 《禮記.經解》的人文蘊涵 67
一 前言 67
二 《六經》教化的人文義涵 68
三 《禮記.經解》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72
四 結論 76
參考文獻 78

第三章 《禮記.樂記》樂教思想的文化蘊涵 81
一 前言 81
二 儒家樂教思想的本質 83
三 儒家樂教思想的人文關懷 86
四 儒家樂教思想的時代意義 90
五 結論 94
參考文獻 96

第四章 《禮記.仲尼燕居》禮學思想析論 99
一 前言 99
二 〈仲尼燕居〉中孔門弟子志行略述 100
三 〈仲尼燕居〉中之禮學思想 104
四 〈仲尼燕居〉禮學思想的時代意義 108
五 結論 111
參考文獻 113

第五章 《禮記.內則》的人文關懷 115
一 前言 115
二 《禮記.內則》的人文關懷 116
三 《禮記.內則》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123
四 結論 128
參考文獻 130

第六章 《禮記.坊記》中的人文蘊涵 133
一 前言 133
二 《禮記.坊記》內容述略 134
三 《禮記.坊記》中的人文關懷 136
四 結語 143
參考文獻 145

第七章 《禮記.表記》人文思想詮釋 147
一 前言 147
二 《禮記.表記》內容述略 148
三 《禮記.表記》仁義道德的體現 150
四 結論 158
參考文獻 160

第八章 《禮記.儒行》儒學思想人文蘊涵 163
一 前言 163
二 《禮記.儒行》內容述略 164
三 《禮記.儒行》儒學思想之人文關懷 168
四 《禮記.儒行》儒學思想的時代啟示 175
五 結語 178
參考文獻 180

第九章 《大學》融入經典閱讀教學析論 183
一 前言 183
二 《大學》的緣起與發展 184
三 《大學》教育思想之人文蘊涵 193
四 《大學》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之啟示 202
五 結論 206
參考文獻 208

第十章 《中庸》儒家人生哲學析論 211
一 前言 211
二 《中庸》內容述略 212
三 《中庸》儒家人生哲學之人文蘊涵 218
四 《中庸》儒家人生哲學的時代啟示 226
五 結論 229
參考文獻 231

第三編 經學典籍思想研究 233
第一章 從《朱子語類》探析《論語》思想 235

一 前言 235
二 朱子語類的成書與體制 236
三 朱子語類所揭示的論語觀及其特性 242
四 朱子論語觀傳承儒家道統的學術價值 247
五 結論 253
參考文獻 255

第二章 徐復觀經學思想析論 257
一 前言 257
二 徐復觀學行述略 258
三 徐復觀研究經學史的特色 260
四 徐復觀對經學研究之貢獻 268
五 結論 275
參考文獻 277

第三章 禮制、禮書、禮典——以三老五更為例析評 281
一 前言 281
二 文獻探討 282
三 回歸原典 284
四 三老五更禮制的社會價值 295
五 三老五更禮制的現代意義 297
六 結論 299
參考文獻 301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786893
  • 叢書系列:經學研究叢書
  • 規格:平裝 / 330頁 / 17 x 23 x 1.6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搭建得非常扎实,作者显然在文献梳理上做了极大的功夫,但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让这些深厚的学术功底成为阅读的障碍。相反,他像是用一把精巧的手术刀,将儒家礼学中那些看似晦涩的“人伦纲常”概念,精准地解剖并置入到现代人际互动的场景中去考察。我注意到他对“敬”与“恕”的辩证关系分析得极为透彻,这对我理解台湾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客气文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以往我们常将“礼”理解为外在的程式化行为,但这本书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心理动因和主体能动性。书中引用的案例,有些来自古代的史籍,有些则像是从我们日常的职场或社区观察中提炼出来的,这种古今交融的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生命力。读完这一部分,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那就是传统哲学并非僵死的教条,而是可以被激活、被重新阐释的活水,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点的知识工作者来说,是极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有心思,那种淡雅的米白色配上手写体的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感觉充满了古典韵味却又不失现代感。我原本以为内容会是那种硬邦邦的学术论著,毕竟“儒家礼学”听起来就让人有点望而却步,但翻开目录才发现,作者的切入点非常巧妙。他似乎很懂得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渴望,不是生搬硬套地复述经典,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语言,去探讨礼仪在当代社会中的“温度”和“实用性”。比如,他讲到家庭聚会中的座次安排,不再是枯燥地引用《礼记》,而是结合了现在很多家庭结构的变化,提出了更具弹性的处理方式,让这些古老的规范重新焕发生机。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展现的那种人文关怀,他强调礼不是束缚,而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连接的柔软方式,读起来让人感到非常舒服和受启发,仿佛一位温和的长辈在娓娓道来,而非高高在上的说教,对于我们这些在快节奏生活中努力寻找内心秩序的台湾读者来说,简直是一剂心灵的清泉。

评分

坦白说,刚开始看的时候,我有点担心作者的论述会过于偏向某一特定流派,毕竟礼学体系庞杂,不同学派间的侧重点差异很大。然而,这本书在处理争议性议题时展现出的那种海纳百川的胸襟,着实让我刮目相看。它没有急于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像一位高明的策展人,将不同的观点并置展示,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去感受。尤其是关于“礼的变通性”那一章节,作者没有采取那种“非黑即白”的论断,而是通过详细的历史脉络梳理,论证了礼仪规范如何随着社会结构、经济基础的变迁而自然演化。这种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礼制“一成不变”的刻板印象。它鼓励我们在坚守核心精神的同时,勇于在形式上进行符合时宜的创新,这对于我们面对全球化冲击下,如何维护本土文化主体性的问题,提供了极具建设性的思路。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趟精心设计的“心性之旅”。作者似乎非常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流程,从宏观的文化背景介绍,逐渐深入到个体行为规范的细节探讨,最后回归到对现代社会伦理重建的期许。这种“由大及小,再由小归大”的叙事逻辑,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持续保持一种探索的兴奋感。特别是书末对“现代公民的礼仪自觉”的呼吁,显得尤为及时和有力。他没有停留在对过去美好的缅怀,而是将目光投向未来,探讨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如何通过重拾礼的内涵,来构建一个更具同理心、更和谐的社会共同体。整本书读完后,留下的不是知识的碎片,而是一种扎根于传统、面向未来的行动指南,让人读完后不仅心悦诚服,更有一种跃跃欲试、想在生活中实践的冲动。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有辨识度,不同于那种学院派的冷峻笔调,它带着一种饱含情感的温度和学者特有的洞察力。作者叙述复杂概念时,常常会穿插一些非常个人化的、带有生活气息的感悟,这使得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与智者的深度对话,而非单向的信息灌输。我特别喜欢他用一些生活中的小物件或日常场景来类比宏大的哲学概念,比如用“茶道的起承转合”来比喻人际关系的进退,这种手法既生动又精准,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对于我这种并非专攻国学的普通读者而言,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且愉悦,几乎没有产生阅读疲劳。它成功地做到了“深入浅出”,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吸收了许多深奥的文化内涵,感觉不仅是学到了知识,更像是重塑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温柔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