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拚搏史

我的拚搏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再復
图书标签:
  • 奋斗
  • 自传
  • 励志
  • 成长
  • 人生
  • 经历
  • 拼搏
  • 回忆
  • 正能量
  • 个人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是劉再復自傳的第五部。有別於《我的寫作史》、《我的心靈史》、《我的思想史》、《我的錯誤史》頭三部,這次作者把自傳寫成「拚搏錄」,直面人生中種種經歷。作者從喪父開始自述,書寫中青年時代的經歷,在「喪書」的逆境中所產生的苦悶以及掙扎,以至後來離國遠去的種種人和事。本書不僅僅是作者個人的「拚搏錄」,更是折射出一代文化人思想與經歷的歷史著作,值得細讀。
《尘封的航迹:一位老水手的海上日志与回忆》 作者: 亚历山大·格雷夫斯 出版社: 北风文库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 内容简介: 《尘封的航迹》并非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一卷浸透了咸涩海风与岁月痕迹的个人手稿。亚历山大·格雷夫斯,这位在二十世纪中叶至末期航行于七大洋的资深船长,以其粗粝而真诚的笔触,记录了他半个世纪的船上生涯。本书收录了他自二十岁首次踏上远洋货轮“海燕号”起,直至光荣退休后整理的全部航海日志、船员往来信件的节选,以及数篇关于海洋哲思的随笔。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无与伦比的真实感。格雷夫斯船长并不试图美化航海生活,他坦率地描绘了暴风雨中船体发出的痛苦呻吟、长时间航行带来的孤独与压抑,以及在异国港口短暂驻留时经历的文化冲击与人性百态。 第一部分:初识海洋的狂野(1950s-1960s)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带回了战后重建时期,远洋贸易的黄金时代。格雷夫斯以新手的视角,记录了首次远航至南美洲的艰辛。他详细描述了蒸汽动力时代的机械操作,那些轰鸣作响、需要人手不断添煤的巨大引擎,以及在缺乏现代通讯设备的年代,船员们如何依赖星象、罗盘和彼此的经验来导航。 其中,有一章专门记述了“海燕号”在巴拿马运河的首次穿越经历。格雷夫斯笔下的运河不仅是工程奇迹,更是人类意志与自然力量角力的舞台。他细腻地捕捉了船员们在狭窄水道中,面对巨大锁水闸时既敬畏又兴奋的复杂心绪。这一时期,他与船上老水手之间的“师徒”关系也是一大看点,这些老家伙身上带着浓厚的传奇色彩,他们关于海怪、幽灵船和沉船宝藏的传说,构成了年轻格雷夫斯对海洋浪漫想象的基石。 第二部分:冷战阴影下的航线(1970s-1980s) 随着时间的推移,格雷夫斯晋升为大副乃至船长。这一时期的航行记录,显著地染上了冷战的色彩。书中不乏穿越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时,与不同国家军舰擦肩而过的紧张瞬间。他记录了在某些特定海域,货物装卸时的政治审查,以及船员们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而必须采取的“谨慎言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详尽记录了一次在印度洋上遭遇飓风的经历。格雷夫斯凭借其临危不乱的指挥和对船只性能的深刻理解,成功带领船员们躲过了一场被气象局预报为“可避免”的灾难。他详尽地绘制了当时船体倾斜的角度、风速的估算,以及关键时刻他对舵手下达的口令。这段描述被多位航海教育专家誉为教科书级别的危机处理案例。 第三部分:技术变革与孤独的回归(1990s-2000s) 进入九十年代,全球化加速,集装箱运输和卫星导航系统开始普及。格雷夫斯对这些“冰冷的电子设备”抱有一种矛盾的态度。他承认了GPS的精准和效率,但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老式导航术失传的忧虑。他回忆起自己是如何从学习天文定位,到如今只需依靠屏幕上的光标行驶。 这一部分深入探讨了现代航运业对船员精神生活的影响。随着通讯手段的便捷,船员与岸上的联系变得更频繁,但“天涯海角”的神秘感却似乎被削弱了。格雷夫斯记录了自己与年迈父母通过卫星电话断断续续的交流,以及目睹年轻船员们在漫长航行中,沉迷于电子游戏的景象。 海洋哲思与文化碎片 本书的后记部分,收录了格雷夫斯船长关于海洋的几篇感悟性随笔。他探讨了“盐”的哲学意义——它既是生命之源,也是腐蚀万物的力量;他分析了不同港口文化对水手性格的塑造,从新加坡的辛劳到纽约的浮躁,再到北欧的沉静。 其中一篇名为《灯塔的意义》的文章尤其引人深思。格雷夫斯认为,灯塔不仅是为船只指引方向,更是对那些常年漂泊者,内心深处对“家”这一概念的坚守与投射。 本书特色: 非虚构的航海手记: 语言朴实无华,完全基于亲身经历,避免了文学化的夸张。 丰富的历史细节: 记录了蒸汽时代向集装箱时代的过渡,以及冷战时期海上贸易的微妙局势。 船员群像志: 描绘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水手在封闭环境下的互动、冲突与友谊。 专业的航海知识: 穿插了大量关于船舶维护、气象判断和紧急应变措施的实用记录,对于航海爱好者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尘封的航迹》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远方、敬畏自然的灵魂的作品。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在现代科技的玻璃幕墙之外,真实海洋生活的广阔与深邃。它不是关于英雄的史诗,而是关于一个普通人在时间和空间中,与自我、与自然不断搏斗的朴素记录。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再復
 
  一九四一年出生於福建南安劉林鄉。一九六三年畢業於廈門大學中文系並到北京工作。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文學研究所所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文學評論》主編。曾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科羅拉多大學、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加拿大卑詩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台灣中央大學、東海大學等院校分別擔任過客座教授、講座教授、名譽教授與訪問學者。著有《性格組合論》、《魯迅美學思想論稿》、《文學的反思》、《放逐諸神》、《罪與文學》(合著)、《現代文學諸子論》、《傳統與中國人》、《共鑑「五四」》、《紅樓四書》、《李澤厚美學概論》、《劉再復散文詩合集》、《劉再復文論精選》、《人論二十五種》、《雙典批判》、《漂流手記》十卷、《高行健論》和《劉再復散文精編》十卷等五十多部學術論著和散文集。作品翻譯成英、日、韓、法、德等多種文字。

图书目录

自序12
「山頂獨立,海底自行」王德威16
第一章「人生即拚搏」感言39
第二章喪父的逆境與責任的醒覺45
第三章喪父逆境中的拚搏圖強49
第四章北京孤兒的「喪書」恐懼63
第五章「喪書」逆境中的苦悶與掙扎69
第六章文革中與反對派同仇敵愾79
第七章入黨89
第八章八十年代的「大戰風車」97
第九章胡耀邦的關懷與文壇領袖們的護愛107
第十章與兩任中宣部長的「頂撞記」167
第十一章與姚雪垠先生的雙重官司177
第十二章逃亡217
第十三章「喪國」的第二人生之初227
第十四章為祖國的諾貝爾榮譽而搖旗吶喊239
第十五章抄家265
第十六章重構「象牙之塔」:自創精神獨立共和國285
第十七章放下,放下,放下!295
第十八章與漂泊長者的心靈交流309
第十九章周遊列國的二十個深層「收穫」361
第二十章趕快做:二○一八年的拚搏379
附錄:漫談「拚搏狀態」386

图书序言

  • ISBN:9789620446221
  • 叢書系列:劉再復自傳
  • 規格:精裝 / 394頁 / 13 x 18.5 x 5.52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山頂獨立,海底自行」
王德威
 
  1989年初夏的北京風起雲湧,一夕數驚。在極端倉皇的情形下,劉再復離開北京、取道廣州轉赴香港。在此之前,劉再復身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是中國學界和文藝界舉足輕重的人物。他的《性格組合論》、《論文學的主體性》等論述廣受歡迎,儼然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文化熱的精神指標之一。
 
  然而一九八九之後,劉再復走上了一條始料未及的道路。去國離鄉,他成了來往世界各地的漂流者,最終落腳美國。以劉再復的背景經歷而言,他可以成為一呼百諾的流亡抗議分子,但相反地,他選擇從著述與思考中重新塑造自我。三十年歲月忽焉而過,當年廣場上的風雲兒女如今已過中年,回首來時之路,劉再復必然有太多不能自已的感懷。他援筆為文,寫下一部風格獨特的自傳──《五史自傳》。
 
  《五史自傳》共有五卷,分別題名為《我的寫作史》、《我的思想史》、《我的心靈史》、《我的拼搏史》和《我的錯誤史》。一般習見的自傳寫作講求起承轉合,一氣呵成。劉再復卻彷彿將同一段生命故事講述了五次,其中有重疊矛盾、有穿插互補,更有自我批判,作者的形象因此有了多元呈現—恰恰印證了他當年《性格組合論》的要義。
 
  《五史自傳》選於2019年出版,不僅標記劉再復去國三十年的心路歷程,也衍伸諸多歷史聯想。2019是五四運動(1919)百年,也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七十周年。前者樹立中國現代啟蒙與革命的典範,後者攸關社會主義的試驗與進程。兩者都為百年中國帶來太多可驚可歎的反思。《五史自傳》面向大歷史的用意不言而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在的,初拿到这本书时,我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严肃或充满说教意味,毕竟“拚搏史”这几个字听起来就有点励志文学的腔调。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表达方式非常接地气,充满了台湾本土的语境和生活气息,读起来毫无隔阂感,就像是邻家的大哥哥在跟你聊心事。他并没有刻意去美化自己的“拚搏”过程,反而大方地展现了那些跌倒、迷惘、甚至自我怀疑的时刻,这一点非常难能可贵。这种真实性,才是最能打动读者的力量。我最喜欢他描述某段低谷期的文字,那种在看不见尽头的黑暗中摸索前行的感觉,被他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同身受,仿佛自己也经历了一场漫长的隧道探险。而当他最终找到突破口时,那种如释重负的喜悦,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都处理得极其到位,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面对困境的诚实视角,让人明白成功不是直线,而是布满荆棘的迂回之路。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某些流行读物那样追求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走的是一种精炼、有力量的路线。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准确地传达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尤其是当他阐述一些关于人生哲学的见解时,那种旁征博引却又丝毫不觉突兀的能力,令人赞叹。这感觉就像是看一位技艺高超的匠人,在雕琢一件艺术品,每一个凿痕都恰到好处,最终呈现出的是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感。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因为某句话的精妙,而停下来,反复阅读几遍,生怕错过了其中蕴含的深意。这种需要读者投入心力去解读的阅读体验,在如今快餐式的阅读潮流中,显得尤为珍贵。它要求你慢下来,去真正地消化文字背后的重量,而不是走马观花地翻阅。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得说,光看书名《我的拚搏史》,我就忍不住好奇,这背后到底藏着怎样一番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叙事手法高超,让人仿佛置身其中,跟随着他的脚步,一起经历了那些年少的迷茫、中年的挣扎,直到最终找到方向的豁然开朗。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关键性的转折点时,那种细腻入微的情感刻画,简直让人拍案叫绝。比如,他描绘某次重大决策时的内心挣扎,那种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拉扯的痛苦,清晰可见,让我联想到自己过去做的一些重要选择,感触良多。而且,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匠心,不是简单的线性叙述,而是巧妙地穿插着对过去的回顾与对未来的展望,让整个故事的张力十足,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拖沓。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目标的执着,透过字里行间洋溢出来,深深地感染着我,让我这个平常做事有点得过且过的人,也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应该拿出更多的“拚搏”精神来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自传,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每个人心中那份不甘平庸的火焰。

评分

这本书的笔触带着一种老派的、沉稳的力量感,读起来非常舒服,有一种娓娓道来的味道,但绝不是平铺直叙的无聊。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你耳边轻声细语地分享他走过的那些泥泞小路和登顶后的壮阔风景。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动声色的幽默感,在那些看似沉重的叙事中,总能适时地插入一些让人会心一笑的片段,让沉重的议题变得轻盈起来。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显示出作者对于文字的掌控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我注意到,他在处理一些宏大议题时,比如对时代变迁的观察,总是能巧妙地将其聚焦到个人命运的细微之处,使得宏大叙事不再空泛,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真实感。每次合上一本书,我都会习惯性地回味一下刚才读到的精彩段落,而这本书的内容,真的有很多值得反复咀嚼的句子和观点,它们如同珍珠般散落在不同的章节里,需要用心去拾取和品味。

评分

老实说,我很少会为一本书写如此详尽的感想,但《我的拚搏史》实在值得。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所展现的那种深植于华人社会特有文化背景下的奋斗精神。作者在描述他如何平衡家庭期望、社会压力以及个人理想时,那种挣扎和最终的选择,让我深切体会到,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拚搏”有着微妙的差异和共通之处。他没有采用西方传记中那种极端个人主义的叙事,而是将个人奋斗深深地嵌入到集体与家庭的脉络之中,这使得故事的厚度和层次感大大增加。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一个人的经历,更像是上了一堂生动的社会观察课。对于我们这些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努力站稳脚跟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坚实的情感锚点,让我们在感到漂浮不定时,能够重新找回立足的土地感。这绝对是一部值得珍藏的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