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之美帶你讀02

詩詞之美帶你讀0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濤
图书标签:
  • 诗词
  • 唐诗
  • 宋词
  • 古典文学
  • 文化
  • 教育
  • 文学
  • 中华文化
  • 传统文化
  • 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系列三冊圖書,精選一百五十餘首漢代至元代的古典詩、詞、曲作品。本書為系列第二冊,選取唐宋詩五十首,每篇作品分兩個閱讀階段,通過【詩詞自己讀】學習詩詞知識,通過【詩詞帶我讀】學會品鑒、賞析作品,了解中國古典文化知識,體會中國詩詞之美。
书籍简介:漫步古今,探寻文脉——《江山入画,笔墨留香》 引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却时常感到精神的贫瘠。那些沉淀了千年的文化瑰宝,如同静默的灯塔,指引着我们穿越喧嚣,回归内心。本书《江山入画,笔墨留香》,并非专注于某一门类的文学体裁,而是试图构建一座连接古代与现代的桥梁,邀请读者以一种全新的、沉浸式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璀璨的中华文明——从恢弘的历史叙事到细腻的民间风俗,从精妙的建筑艺术到深邃的哲学思想。我们相信,真正的美,蕴含在万物之中,等待着有心人去发现、去体会。 第一辑:山河为骨——地理、历史与人文的交响 中华文明的底色,是那片广袤而多样的土地。本辑将带领读者“足不出户,行万里路”。 第一章:龙脉的流变——从地理形态看文化定型 我们将考察中国主要山脉、河流的走向,探讨它们如何塑造了不同区域的生存哲学与经济模式。例如,长江流域的富庶与开放,如何催生了吴越文化的细腻与商业精神;而黄河流域的坚韧与循环,又如何铸就了中原文化的厚重与包容。我们会深入分析“地理决定论”在古代中国发挥的作用,并结合现代考古发现,审视古人如何顺应、改造和敬畏自然。探讨秦岭—淮河一线,这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如何在气候、物产、方言乃至思维模式上,划分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第二章:史册上的微尘——“大历史”中的个体命运 历史不应仅仅是帝王将相的功过簿。本章致力于挖掘历史长河中的“微观叙事”。我们将选取一些关键历史转折点,不再聚焦于中央决策,而是关注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适应、乃至改变了历史进程的普通人物或小群体。例如,战乱时期边陲地区的屯垦戍边者、丝绸之路上的商队伙计、抑或是某个朝代更迭时,一个偏远县城的胥吏。通过对这些“微尘”命运的描摹,还原历史的温度和真实感,理解宏大叙事背后,无数个体生命的重量。 第三章:古道新知——交通网络与信息传播 探讨古代的交通网络——驿站、漕运、茶马古道等,如何构成古代中国的“信息高速公路”。重点分析这些网络在文化交流、物资调配和军事防御中的核心作用。我们将对比不同朝代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与管理模式,分析其对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的影响。同时,我们将探讨官方文书与民间信息的传播机制,揭示在缺乏现代媒体的时代,知识和观念是如何跨越空间,实现有效聚合的。 第二辑:器物有灵——物质文化与匠人精神 物质文化是思想的具象化。本辑聚焦于那些承载了古代中国人审美情趣和生活哲学的“器物”,探寻其背后的工艺、哲学与传承。 第四章:釉色与心境——瓷器艺术的千年演进 瓷器,被誉为中华文明的“白色黄金”。本章将不再停留于对名瓷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研究不同时期烧造技术(如汝窑的含蓄、官窑的端庄、民窑的灵动)背后的时代精神。我们会对比宋代文人士大夫对“雅”的追求与明清商品经济下对“繁缛”的偏好,解析技术创新如何服务于社会审美需求的转变。内容将涉及炼泥、拉坯、施釉、烧制等关键工艺,让读者理解每一件瓷器背后,匠人如何与火土对话。 第五章:榫卯乾坤——木构建筑的结构智慧 中国古建筑的魅力,在于其无需一钉一铆的精巧结合。本章将详细剖析榫卯结构的原理及其在宫殿、寺庙和民居中的应用。我们将用图解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展示斗栱如何平衡重力,梁架如何应对地震。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这种结构智慧所蕴含的哲学观——对和谐、对平衡、对可拆卸与可重组性的追求,以及这种“柔性”结构如何适应多变的环境。 第六章:文房四宝的哲学侧影 笔、墨、纸、砚,这四样文人必备之物,远非简单的书写工具。本章将以这四件“活着的文物”为切入点,探讨古代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与精神追求。例如,墨的研磨过程与“静心”的仪式感,纸张的纤维构成与书写体验的差异,以及端砚的质地与文人对“恒久”的向往。通过对这些日常用品的细致观察,反观古代教育、修身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三辑:风雅入世——生活艺术与日常仪式 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本书的第三辑将探索古代中国人如何在日常琐事中,营造出属于自己的“风雅”。 第七章:茶烟袅袅——饮品的文化符号学 茶文化是中国人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本章将跨越唐代的煎茶、宋代的点茶、明清的泡茶,分析不同饮茶方式的社会功能。从文人的“斗茶”到僧侣的“禅茶一味”,再到士绅的“待客之道”,探讨茶如何从一种饮品,演变为社交礼仪、修身养性和审美情趣的综合体现。我们将重点分析茶具的选择、水温的掌控以及饮茶环境的营造,揭示其背后对“当下”的珍视。 第八章:衣冠之礼——服饰背后的社会编码 古代服饰是身份、等级、场合最直接的语言。本章将不再局限于介绍龙袍或官服的形制,而是深入解读常服、便服、丧服、婚服中的“潜规则”。通过对色彩、纹饰(如云雷纹、回形纹)的分析,读者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严密性,以及特定场合下,个人行为举止如何被服饰所规范和约束。我们将考察服饰的制作工艺,如刺绣、织锦,以及这些工艺如何成为家族技艺的传承。 第九章:节庆的节奏——时间与集体的记忆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时间的刻度,也是社会情感的集中释放。本章将系统梳理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主要节日的起源、演变及其在不同地域的差异化表达。重点探讨节日活动(如祭祀、宴饮、游艺)如何实现代际间的知识传递和社群的凝聚。我们会分析,在没有现代娱乐的时代,这些仪式化的行为如何满足了人们对秩序、团圆和希望的集体心理需求。 结语: 《江山入画,笔墨留香》旨在提供一种“慢阅读”的体验。它不追求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希望激发读者对传统文化中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那些沉淀在器物与仪式中的智慧,产生深切的共鸣与再思考。我们相信,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了古人的“生活方式”,才能更清晰地定位现代的“自我身份”。翻开此书,即是开启一段与古老文明深度对话的旅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策劃:王濤
 
  曾任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商務印書館(香港)執行總編輯。
 
編著:王橚嫻
 
  北京市石景山區作協會員、北京市寫作學會會員。擅長散文寫作,文筆流暢,想像豐富,景物描寫生動,筆下人物栩栩如生,取材視角獨特,意境深遠,寓意悠長。近常在網絡上進行寫作,寫有大量散文隨筆。在報紙刊物上發表多篇散文作品和短篇小說,並出版長篇小說《蠻荒》。
 
策劃機構:鴻文館文化工作室
 
  乃專注於歷史文化與中文學習和閱讀的出版策劃;並以創新、優質、智趣和富於成效為宗旨。配合時代發展的要求,本工作室以開拓傳統出版與電子出版相結合的新形態出版為目標。

图书目录

1. 秦淮夜泊 
2. 赤壁 
3. 秋夕 
4. 寄揚州韓綽判官 
5. 山行 
6. 江南春 
7. 嫦娥 
8. 題都城南莊
9. 蘭溪棹歌 
10. 別董大 
11. 回鄉偶書 
12. 春晴 
13. 寒食 
14. 楓橋夜泊 
15.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玄都觀桃花
16. 再遊玄都觀 
17. 人日立春 
18. 登山 
19. 江樓感舊 
20. 滁州西澗
21. 題金陵渡 
22. 山居夏日 
23.台城 
24. 冬夜
25. 春日偶成 
26. 春日 
27. 觀書有感二首•之一 
28. 春夜/夜直 
29. 泊船瓜洲 
30. 元日 
31. 絕句 
32. 遊山西村 
33. 遊園不值 
34. 夜書所見
35. 春宵 
36. 惠崇春江晚景 
37.題西林壁 
38. 花影 
39. 清明
40. 閒居初夏午睡起二首•之一
41. 三衢道中
42. 湖上
43. 春暮
44. 有約
45. 送春 
46. 客中初夏 
47. 夏日
48. 即景 
49. 田家
50. 晚樓閒坐/鄂州南樓書事

图书序言

  • ISBN:9789888760985
  • 規格:平裝 / 258頁 / 17 x 23 x 1.29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嗯,不得不說,很有古典韻味,那種淡雅的墨色,配上燙金的詩詞摘錄,光是放在書架上就覺得很有氣質。不過,我還是要說,光有漂亮的封面可不夠,內容才是王道嘛。我最近剛好在物色一些可以閒暇時翻閱,又能稍微提升一下人文素養的書。我之前是比較偏愛散文集,總覺得詩詞這種東西太過凝練,有時候讀起來會覺得有些吃力,畢竟我不是文學系的背景,對於那些典故和意境的解讀,常常需要旁邊註釋才懂個七八成。但我又很想親近傳統文化,你知道,那種骨子裡的優雅是現代流行書比較給不了的。所以,當我看到這種強調「美」的讀物時,心裡就會好奇,它到底是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帶領」讀者進入詩詞的世界?是會用很現代的比喻嗎?還是會深度剖析格律的奧妙?總之,期待它能成為我與古典文學之間,一座親切的橋樑,而不是又一座高聳的殿堂。我比較怕那種太過學術性的論述,那樣我可能翻個幾頁就想闔上了。希望它能像一位溫柔的嚮導,帶著我這個門外漢,慢慢領略詩詞的美好。

评分

我在挑選文學入門書時,有個很實際的考量點,就是它的「實用性」——這裡指的不是教你如何作詩,而是它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如何被運用。譬如說,如果書裡能提供一些場景化的聯想,像是「春日郊遊時,你可以想起這幾句描寫春景的詩」、「在面對離別時,古人是如何抒發不捨」,這樣我就能把書上的知識快速地「錨定」到我的生活經驗上。否則,如果只是純粹的文本解讀,讀完可能轉頭就忘了,因為沒有找到一個可以連接的「鉤子」。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讀完」的書,而是一本可以「時常回味、時常檢索」的工具書,能夠在我需要的時候,提供一句貼切的詩句來表達我此刻的心情,這才是對我來說,最棒的「美學帶領」。

评分

我最近剛好在整理我的書櫃,發現很多以前買的文學書,現在看來都有點年代感了,無論是紙質還是裝幀都顯得有些落伍。所以,對於一本新出版的書,我的期望值除了內容之外,還會稍微關注它的「製作質感」。例如,紙張的選用是不是舒服耐讀?印刷的清晰度如何?有些書為了省成本,紙張薄得跟宣紙一樣,油墨印上去有點暈開的感覺,那看久了眼睛真的很累。再者,如果書中能適當地穿插一些與詩詞相關的古典繪畫、書法拓片,或者是一些優美的設計元素,那絕對是大大加分。畢竟,我們在讀「美」的東西,視覺上的享受也是體驗的一部分嘛。如果能做到圖文並茂,而且圖片的選擇是精緻而非隨意堆砌的,那會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創作者對「美學」是有追求的。這不只是為了炫技,而是真正為了提升讀者的閱讀體驗。

评分

坦白講,現在市面上這種「導讀」類的書籍多到讓人眼花撩亂,每本都說自己是最淺顯易懂的。但真正的關鍵在於,它能不能「打動」你。我對文字的敏感度,其實是比較偏向感受層面的,比起結構分析,我更在乎的是,當我讀完某段講解後,再回頭去看原詩,會不會突然有種「啊哈!」的頓悟感,彷彿過去模糊的意象突然清晰了起來。如果這本書能做到這一點,那它就成功了一半。我最近的生活節奏其實蠻快的,通勤時間有限,所以很需要那種可以「隨手翻、隨手懂」的書籍。我不是追求一口氣讀完,而是希望每次翻開都能有一點收穫。如果內容排版太過擁擠,或是引用的範例詩詞太過偏僻,那對我這種非專業讀者來說,就會是一個不小的門檻。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用生活化的語言,去連結那些千年前的詩句與我們現代人的情感經驗,這樣才不會覺得古文是遙不可及的。

评分

說到閱讀習慣,我個人比較偏好那種作者的聲音是「真誠」的書籍。有些文學評論家寫的東西,總覺得少了點溫度,像是在寫一篇學術報告,每一個論點都擺得四平八穩,但就是讓你感受不到作者本人對這些詩詞的熱愛。我希望這本「詩詞之美」的作者,能帶有一點點個人情感的投射,也許是某句詩詞對他某個人生階段的觸動,或是他對某個意象獨特的感悟。這種帶有溫度和個人印記的敘述,遠比那些標準化的知識灌輸來得吸引人。如果能看到作者在文字背後那個活生生的靈魂,我會更願意跟著他走進詩詞的世界。畢竟,詩詞是情感的結晶,如果解讀的人本身就缺乏情感的共鳴,那再完美的邏輯分析也顯得蒼白無力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