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拜集與中國文化

魯拜集與中國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正明
图书标签:
  • 魯拜集
  • 波斯詩歌
  • 中國文化
  • 文化交流
  • 文學翻譯
  • 古典文學
  • 詩歌
  • 文化研究
  • 中外文學
  • 奧馬爾·海亞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文領域第一本研究波斯大詩人奧瑪.珈音(Omar Khayyam)《魯拜集》(Rubaiyat)的專著,重在比較研究珈音的思想及其四行詩的詩意與中國文化或隱或顯的關係。作者對珈音的作品與中國儒道釋三家思想,屈原、李白、杜甫、邵雍、蘇軾的詩詞,《紅樓夢》的文化意蘊,以及文化大師陳寅恪的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等各個方面詳加比較分析。對於那些囿於費茲傑羅英譯及其中譯的讀者來說,本書足以顛覆對《魯拜集》的傳統理解,引發新的審美陶醉。
 
  About the Book
  This book is the first monograph in Chinese that searches for the Rubaiyat of the great Persian poet Omar Khayyam. It focuses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and the implicit or explici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oughts and quarains of Khayyam and the Chinese culture. The author has made a broa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Khayyam’s works and the thoughts of Chinese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Zen, as well as the poems of Qu Yuan, Li Bai, Du Fu, Shao Yong, and Su Shi,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ao Xueqin's novel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and the independent spirit and free thoughts of Chen Yinke, a master of Chinese learning. For the readers who are confined to Fitzgerald’s Rubaiyat and and the old Chinese translations, this book is enough to overturn the traditional understanding of the Rubaiyat and procure a new aesthetic intoxication.
 
  插翅呼儔飛帝宮,勸祂濁世戰梟雄。
  愁城機彀不摧毀,願景焉能天下同?!
  ——《魯拜集》第99首
 
  封面繪畫:《魯拜集》英國版第四版99首插圖 (1913年),雷恩.布爾 (René Bull)
 
好評推薦
 
  伊朗漢學家孟娜教授推薦詞
  在順利出版《魯拜詩詞新譯五百首》之後,傅正明教授的《魯拜集與中國文化》通過八年的禪修式研究得以出版。自學波斯語的傅正明教授,將他諳熟的儒道釋三家思想、中國古詩和小說,與充滿意象、神學和哲理的波斯詩人海亞姆(珈音)的《魯拜集》進行詳細的比較研究和分析。本作品給中國新一代伊朗學家和對波斯哲學思想感興趣的人帶來很多新鮮的內容和發現,翻開了海亞姆學在中國以及伊中兩國文學與哲學關係的新一頁。
《唐诗宋词中的宇宙观与人生哲学》 第一章:盛唐气象下的天人合一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唐代诗歌中蕴含的独特宇宙观与人生哲学,尤其关注盛唐时期,在国力鼎盛、文化开放的背景下,诗人如何将个体生命体验融入宏大的天地秩序之中。 1.1 边塞诗中的空间哲学:大漠孤烟与内在疆域 唐代边塞诗,如王昌龄、岑参之作,常描绘广袤无垠的西北边疆。然而,这些并非单纯的地理写照,而是承载着深邃的哲学思考。诗人笔下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勾勒出一种绝对的、永恒的空间感。这种空间感与中国传统哲学中“天圆地方”的宇宙模型相呼应,强调人的渺小与自然的永恒。 在边塞诗中,诗人通过对极远之地的描绘,反观自身心灵的疆域。戍卒的乡愁与诗人的哲思交织,形成一种“向外求索,向内安放”的张力。他们思考的并非仅仅是战争的胜负,而是个体在无边世界中的位置,以及如何在履行职责的同时,保持精神上的独立与自由。这种对“外在空间限制”的反抗与接纳,构成了唐代独特的一种“行动中的哲学”。 1.2 山水田园诗中的时间观念:流逝与永恒的辩证 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传统,在唐代由王维、孟浩然等人发扬光大,形成了对时间感独特的处理方式。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的不是一个静止的画面,而是一个持续运作的生态系统。时间在这里被时间化了,即被纳入自然的循环之中。 这种时间观与道家追求的“无为”境界紧密相关。当诗人完全沉浸于自然景物时,主观的时间感被消弭,物我两忘。白昼的流逝、四季的更迭,不再是催促个体衰老的警钟,而是宇宙生命力的体现。因此,田园诗中的“静”并非死寂,而是万物生发、循环往复的“动态平衡”。这种对时间流逝的超越,是诗人寻求精神永恒的途径。 1.3 咏史怀古诗中的历史观:兴衰无常与道德坚守 李白、杜甫等人的咏史诗,是对历史进程的深刻反思。他们面对秦汉的宫阙遗址,思考的焦点在于“人治”与“天道”的冲突。唐代士人普遍相信“天道酬勤”,但历史的反复无常又证明了人力难以抗拒的巨大惯性。 杜甫在《蜀相》中对诸葛亮的歌颂,体现了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道德勇气。这并非盲目的乐观,而是将个人的道德操守置于历史的审判之上。在诗人看来,历史的兴衰固然由命运或时势决定,但个体能否在乱世中坚守“仁义礼智信”,才是衡量其生命价值的最终标准。因此,咏史诗实则是一种对当下行为规范的自我教育与警示。 第二章:宋词中的个体情思与格物致知 宋代文人,面对积弱的国势与理学兴起的时代背景,其哲学表达从盛唐的“外放”转向宋词的“内敛”,更注重对个体细腻情感的捕捉和对事物本质的探究。 2.1 婉约词中的心性探秘:情欲的哲学化处理 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词派,将焦点集中于个人情感体验,尤其是爱情、离愁、闺怨。然而,这些“小情小爱”并非简单的风花雪月,而是宋代理学影响下,对“情”这一本体论问题的探讨。 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在宋词中,这种冲突以一种内省的方式呈现出来。词人试图通过高度提炼的语言,将瞬间的情感体验固定下来,使其具有普遍性。例如,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对“愁”这一抽象情感的层层剥离,直至揭示其底层的虚无感。这是一种将情感“物化”或“哲学化”的努力,试图在主观感受的混乱中建立秩序。 2.2 豪放词中的生命力:个体意志与宇宙洪流 苏轼的豪放词,是宋代知识分子对内在生命力的一种强力释放。苏轼的哲学观是“乐天知命”,他将人生的跌宕起伏视为自然规律的一部分,而非个人的不幸。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面对赤壁的古战场,将周瑜的英雄气概与自身的宦海沉浮进行对比,最终得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结论。这里的“江月”代表着超越个体生命长度的永恒存在。苏轼的哲学不是逃避,而是以一种豁达的态度拥抱生命的短暂,通过对宇宙尺度的认知,来消解个体的痛苦。这是一种融合了道家超脱与儒家担当的独特生命哲学。 2.3 咏物词中的格物致知:微观世界的哲理寓言 宋词中兴起的咏物词,是对“格物致知”思想在文学层面的实践。词人不再仅仅描绘物象,而是通过对具体事物(如梅、竹、蝉、水仙)的细致观察,推导出某种道德或哲理。 例如,咏梅词,梅花耐寒的特性,被赋予了士人“孤高自许,不落凡俗”的品格象征。这种“托物言志”的传统,在宋代被赋予了更强的理性基础——通过对事物特性的精确把握(格物),来验证和确立自身的精神标准。细微之处,皆可洞察宇宙的宏大规律。 第三章:传统文化中的隐逸思想与社会责任 贯穿唐宋的诗词创作中,隐逸思想始终是一个核心母题,它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永恒的挣扎与权衡。 3.1 隐逸的层次:由避世到精神自洽 唐代的隐逸,如贺知章、王维,往往带有强烈的道家色彩,强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物理隔绝。这种隐逸是对世俗政治的暂时抽离,以求得心性的安宁。 宋代的隐逸则更为复杂。许多词人是主动被贬谪的官员,他们的“隐”并非完全的退隐,而是一种“在野的在朝”。他们以退守园林、躬耕自足来表达对朝政的不满,但其作品中仍时常流露出对国家社稷的关切,体现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变奏。 3.2 诗词中的社会批判:风骨与担当 无论是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还是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都显示出中国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并非外加的负担,而是内化为诗词的“风骨”。 诗词的“风骨”,即是内在的操守与外在的笔力相结合的产物。它要求文人在描述苦难时,不流于无力的哀叹,而是以一种坚韧的姿态,记录历史的真实,并为后人留下道德的标杆。这种对社会和历史的批判性介入,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学最为宝贵的精神遗产。 本书通过对唐诗与宋词的跨时空比较分析,揭示了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中国士人如何运用文学这一载体,构建其对宇宙、时间、道德与社会关系的深刻认知。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傅正明
 
  瑞典華人作家和翻譯家,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獲文學碩士學位。
 
  【主要著作】
  《百年桂冠》2004年
  《夢境跳傘》2013年
  《狂慧詩僧》2017年
 
  【主要譯作】
  《英美抒情詩新譯》2012年
  《魯拜詩詞新譯五百首》2015年
  《莎士比亞的詩歌紀念碑》2016年
  
About the Author 

Zhengming Fu​
 
  Zhengming Fu, Chinese poet, scholar and translator living in Sweden, was born in Hunan province in 1948 and graduated from Beijing University with a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 Fu has written and published a number of books such as Comment on a Century of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Taipei, 2004), A Parachute Jump from Dreams: The Poetic Word of Tomas Transrtrömer (Taipei, 2013), The Poet-Monk With Crazy Wisdom: A Romantic Trilogy of Chögyam Trunpa (Taipel, 2017). In the area of translation, Fu’s numerous works include A New Translation of English Lyrics (Taipei, 2012), Five Hundred Poems from the Rubaiyat of Omar Khayym (Taipei, 2015), and A Monument of Poetry Built by William Shakespeare & Others (Taipei, 2016).

图书目录

本書簡介
伊朗漢學家孟娜教授推薦詞

第一章 ◊ 珈音《魯拜集》及其翻譯、傳播和研究
一、奧瑪.珈音及其《魯拜集》
二、費茲傑羅及其英譯《魯拜集》
三、《魯拜集》的傳播、新譯和研究
註釋

第二章 ◊ 略談翻譯理論和譯詩原則及其應用
一、西方翻譯理論一瞥
二、中西翻譯理論之比較透視
三、既信且美譯魯拜之可能性探討
註釋

第三章 ◊ 費茲傑羅《魯拜集》及其中譯例釋
一、略談《魯拜集》第一首的迻譯
二、略談《魯拜集》第十二首的迻譯
三、略談《魯拜集》第十八首的迻譯
四、略談《魯拜集》第二十四首的迻譯
五、略談《魯拜集》第五十六首的迻譯
六、略談《魯拜集》第七十一首的迻譯
七、略談《魯拜集》第七十二首的迻譯
八、略談《魯拜集》第九十九首的迻譯
註釋

第四章 ◊ 《魯拜集》的中國文化符號和意象
一、魯拜集與中國民間智慧
二、《魯拜集》的三魂四根意象與中國哲學的陰陽五行說
三、珈音的靈數學、珈音三角、賈憲-楊輝三角與周易卦象
四、《魯拜集》的絲綢意象
五、《魯拜集》的「小秦邦」
六、魯拜集與中國美女
七、《魯拜集》與走馬燈
八、《魯拜集》與中國古代詩人的詠月詩
註釋

第五章 ◊ 珈音與儒家思想
一、珈音的理性精神與儒家的理性傳統
二、珈音與儒家的不可知論
三、珈音詩中的「乃夫斯」與中國文化中的「氣」
四、珈音哲學和中國哲學的「天」和「神」
五、珈音眼中的崇高美與中國美學的「大」
六、珈音和儒家推崇的理想人格
七、珈音與儒家的人性論之比較
八、珈音的「愛之書」與儒家的仁愛觀
九、珈音與儒家類似的政治理想
註釋

第六章 ◊ 珈音與老莊哲學
一、珈音哲學中的「存在」與道家之「道」
二、珈音的自由精神與道家的「逍遙遊」
三、《魯拜集》和《道德經》的自由的悖論
四、莊周夢蝶的蘇菲新解
五、《魯拜集》與老莊的「虛靜」之美
六、《魯拜集》與老莊的相對主義
七、《魯拜集》與老莊的批判精神和諷刺藝術
註釋

第七章 ◊ 珈音與屈原精神
一、《魯拜集》與屈原的「天問」
二、《魯拜集》與楚辭的太陽崇拜
三、珈音的前定論與屈原的大司命形象
四、珈音的修持與屈原的「修能」
五、珈音流亡與屈原放逐
六、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兩大詩人
註釋

第八章 ◊ 珈音與李杜文章
一、波斯魯拜與唐代絕句的關係
二、《魯拜集》與李杜文章的三美
三、珈音與李白的傲骨和俠氣
四、珈音與李白的入世和出世
五、珈音與李杜的社會關懷
註釋

第九章 ◊ 珈音與邵雍的哲學和詩歌
一、珈音的亂世之音與邵雍的治世之音
二、珈音與邵雍的宇宙哲學
三、珈音與邵雍的飲酒詩
四、珈音的蘇菲之道與邵雍的佛道
五、珈音與邵雍的人文關懷和啟蒙思想
註釋
 
第十章 ◊ 珈音的蘇菲詩與蘇軾的禪詩
一、珈音和蘇軾的平常心和飲酒時
二、珈音和蘇軾的詩學
三、珈音與蘇軾的反諷藝術
註釋

第十一章 ◊ 《魯拜集》與《紅樓夢》的文化意蘊
一、《魯拜集》與《紅樓夢》的酒文化
二、《魯拜集》與《紅樓夢》的真假有無之辯
三、《魯拜集》與《紅樓夢》的詩學和美學
四、星宮紅樓兩情僧 283
五、《魯拜集》與《紅樓夢》的無常恨
註釋

第十二章 ◊ 珈音與柳如是、錢謙益和陳寅恪
一、珈音與妓女的羅曼史
二、珈音與錢謙益
三、珈音與柳如是
四、珈音與陳寅恪
註釋

主要參考書目
本書英文章次目錄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072171
  • 叢書系列:唐山論叢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5 x 21 x 1.6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关于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我个人认为安排得非常巧妙,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递进性。它并非采用传统的“文学分析—历史背景—文化影响”这种线性结构,而是像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开篇似乎是比较宏观的文化碰撞,中间部分则深入到具体的文本细读,挑选了一些看似不相关的文学片段进行细致的对标分析,论证过程扎实得让人信服。到了后半部,笔锋又转向了对现代性语境下这些古典思潮的再诠释,思考这些古老的智慧如何指导当代生活。这种结构安排,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新鲜感,每翻过一个章节,都会有新的视角被打开。它成功地避开了传统文学评论中容易出现的堆砌资料、论证冗长的问题,使得即便涉及复杂的文化符号学分析,也显得清晰明快,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高超的叙事技巧。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于“哲思共通性”的探讨。我们总以为波斯文化和中华文化在地理、宗教上有巨大鸿沟,但这本书巧妙地揭示了在面对生命、时间、爱情这些永恒主题时,人类情感与思考的普适性。它不仅仅是罗列文化上的相似性,更深入到了一种形而上的层面去挖掘。比如书中提到对“瞬间即永恒”的把握,在奥玛·海亚姆的诗句中闪烁,在禅宗思想的某些表述里也能找到共鸣。这种跨越文化藩篱的洞察力,真的让人豁然开朗,感觉自己对世界文学的理解又深了一层。它促使我重新审视我们本土的经典,不再是从单一的文化视角去解读,而是将之置于一个更广阔的人类精神史的坐标系中去衡量,这种高度和视野,确实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评分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心头的某种“重量感”——不是说内容沉重,而是那种知识被充实后的满足感。台湾的文化圈对于外来文化的影响吸收向来都很积极,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案例,展示了如何进行高水平的跨文化对话。它不媚俗,不哗众取宠,用一种内敛而坚定的笔触,完成了一次深层次的文化探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或易产生误解的文化概念时所展现出的尊重与审慎态度,没有简单的标签化或优劣评判,只是客观地呈现了两种文化在特定议题上的交织与共鸣。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比较文学,或仅仅是想在日常阅读中获得更高层次精神滋养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绝对值得反复细读,并在心中反复咀嚼其间的精妙之处。

评分

初次接触这类主题的书籍,我原本是抱着观望态度的,毕竟“鲁拜集”本身就带着浓厚的波斯诗歌的浪漫与哲思,要探讨它与中华文化的关联,这个切入点相当刁钻。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其到位,它没有急着抛出宏大的论断,而是像一位耐心的老教授,从比较文学的宏观角度慢慢铺陈开来。它引用的例证非常丰富,无论是从唐诗宋词的某些意境相似之处,还是明清小说中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作者似乎都能信手拈来,找到巧妙的对照点。这种细腻的比较,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在脑海中进行联想和对比,产生了一种知识碰撞的火花。阅读体验是很流畅的,作者的笔触虽然严谨,却不失温度,让人感觉像是跟一位博学的友人在探讨一个深奥却又引人入胜的话题,而不是面对一本冷冰冰的学术专著,这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友好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在话,第一眼看过去,就让人觉得很有味道。那种雅致的米白色书页,配上略带复古感的字体排版,拿在手上沉甸甸的,不像现在很多轻飘飘的印刷品。尤其那封面,设计得很有巧思,用了一种近乎水墨晕染的技法来处理古典的图腾,隐约能感觉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我通常对这种融合了东方美学和现代设计感的书籍特别有好感。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处理得很好,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太疲劳,这是很多学术性或文学性的书籍在细节上容易忽略的地方。光是这本实体书本身的物质形态,就足够让人在咖啡馆里安静地翻阅一下午了。看得出来出版社在制作这本书时,下了不少工夫,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体现了对原著精神的一种敬意。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硬件”水平,绝对是台湾出版界近年来少有的佳作,光是摆在书架上,都能提升整个空间的文化氛围,让人有种“啊,这是一本好书”的直觉印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