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的世界:唐宋觀念與思想

想像的世界:唐宋觀念與思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馮志弘
图书标签:
  • 唐宋
  • 宋明理学
  • 中国哲学
  • 思想史
  • 文化史
  • 知识考古
  • 观念史
  • 文学批评
  • 历史哲学
  • 想象力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變亂的世代中,鬼神和歷史,到底屬於「不變」還是「變」的領域呢?人間的變化,能否―或如何觸動對屬靈和過去世界的詮釋?或者說:唐宋時人認為他們身處的世界,與屬靈及歷史世界有何關係?人對現世的困惑,是否能通過超越的觀念和存在,找到答案?

  本書從「近代」如何理解和想像「唐宋」說起,由此延伸至對「唐宋」鬼神和歷史文化「觀念」的諸多討論,如「孔子是神嗎?唐宋時人的觀點是甚麼?」、「城隍是神嗎?若是,祂是儒家的神祇嗎?」、「韓愈死後之靈不滅嗎?蘇軾如何想像韓愈與『天人』的關係?」等等,無論是中唐韓愈的「盛唐觀」 如何與一般人有别;抑或唐宋時人對孔子靈神、城隍神的不同想像;或者宋人對國難成因的亟亟追尋―都反映思想觀念的變化與交鋒。

  本書的研究涉及唐宋文學、歷史、思想史範疇,旨在通過不同的文體、事件、儀式、概念,一方面呈現古人如何理解或想像世界,另一方面以人對鬼神和歷史的思考為主軸;期望在重新「偵查」古人的世界觀念的過程中,讓讀者感到文字史料所透視的思想世界,啟發讀者思考,適合對古代中國文化,尤其對中國鬼神、思想史、觀念史有興趣的讀者。
 
《古今交汇:中西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书籍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从古典时代直至近现代,不同文明背景下的核心思想范式如何相互作用、彼此影响,最终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见的多元文化景观。不同于着重于单一文化脉络的传统研究,本书采取了一种跨文化、跨时空的宏观视角,聚焦于那些在全球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 第一部分:古典回响——智慧的源头与分野 本部分追溯了西方古希腊哲学、东方轴心时代思潮(如早期的印度教、耆那教思辨)与中国先秦思想(如儒、道、墨的初步构建)的源头。我们首先考察了苏格拉底式的理性追问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如何奠定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基础,并着重分析了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与逻辑体系如何为后世科学和经院哲学提供了工具。 在东方,重点分析了奥义书(Upanishads)中关于“梵我合一”的本体论探索,以及佛陀对“苦”的本质及其解脱之道的深刻洞察。同时,本书细致辨析了孔子对“礼”与“仁”的社会伦理构建,以及老庄对自然之道(道)的体认,探讨了这些思想在处理个体与社会、精神与物质关系上的根本差异与潜在共通之处。例如,探讨了古希腊的“城邦公民精神”与先秦“家国一体”观念在构建理想社会模型上的异同。 第二部分:信仰的扩张与哲学的重塑 随着古典时代的结束,本书转向了轴心时代之后的剧变。这一部分的核心议题是世界性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兴起及其对原有哲学体系的冲击与吸收。 在西方,重点分析了早期教父学如何调和希腊哲学(特别是新柏拉图主义)与《圣经》的启示性真理。奥古斯丁对时间、罪与恩典的论述,标志着古典理性向神学思辨的重大转向。随后,本书详细考察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特别是托马斯·阿奎那如何系统性地重构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框架以服务于基督教神学,构建了影响深远的“自然法”理论。 在伊斯兰世界,本书分析了“伊斯兰黄金时代”的思想成就,特别是像阿维森纳和阿威罗伊等哲学家如何保存、翻译并发展了希腊哲学遗产,并对其进行伊斯兰化的再诠释。他们的工作不仅丰富了逻辑学和医学,也间接为后来的欧洲文艺复兴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我们还对比了这些一神教体系在理解“绝对真理”与“人类自由意志”问题上的不同侧重。 第三部分:知识的革命与现代性的黎明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构成了本部分的主线。本书强调,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实则是全球思想网络中相互激发的产物。 科学革命的兴起,特别是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的成就,极大地动摇了古典宇宙观。本书探讨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如何确立了近代主体性的基础,以及洛克和休谟如何通过经验主义挑战了先验知识的可能性,从而为启蒙运动铺平了道路。 与此同时,我们考察了东方社会对这些新思想的初始反应。例如,耶稣会士将欧洲的科学知识(如欧几里得几何学、天文观测成果)带入清初的宫廷,引发了短暂而深刻的智识交流。本书分析了宫廷学者如徐光启等人如何尝试融合中西天文历法,以及这种融合尝试最终未能深入民间的原因,探讨了文化体制对知识接纳度的制约作用。 第四部分: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全球视野的构建 进入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本书转向现代思想的复杂性与多元化。重点关注了康德对启蒙理性局限性的深刻反思,以及黑格尔对历史辩证法的宏大叙事。 在对西方主导思想的反思中,本书详细分析了尼采对传统道德和形而上学的“价值重估”,以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结构性批判。这些批判性思想为后来的存在主义、后结构主义奠定了基础。 最后,本书考察了二十世纪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交锋。我们审视了西方殖民主义思维的内在逻辑及其与被殖民地知识分子所发展的反抗理论(如法农的去殖民化思想)之间的张力。同时,本书也探讨了二十世纪末以来,全球化语境下,不同文明如何努力在坚持自身独特性(如身份认同、地方性知识)与拥抱普适性价值之间寻求平衡。本书旨在揭示,真正的思想进步往往发生在不同知识体系的“缝隙”与“张力”之中,而非任何单一体系的纯粹胜利。 结语:思想的持续对话 本书的结论强调,思想史并非一条单向的进步阶梯,而是一个不断交织、相互参照的巨大对话场域。理解当代世界面临的伦理挑战、政治困境与知识危机,必须回溯到这些古今中外智慧的源头,在它们复杂的回响中寻找新的启示。本书致力于提供一个框架,帮助读者超越文化壁垒,在广阔的思想疆域中进行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会晤”。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馮志弘


  香港浸會大學哲學博士,現任香港教育大學人文學院助理院長(學術質素保證及課程)暨文學及文化學系副教授。

  主要研究範疇:唐宋文學及思想、中國文化與宗教。著有《北宋古文運動的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基督宗教與中國:歷史.哲學篇》(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5)、《本地生活寫作:記憶與信仰――口述歷史、民族誌教學》(二人合著)(香港,學術專業圖書中心,2020)等,並在《清華學報》、《成大中文學報》、《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文與哲》、《人文中國學報》、《中正漢學研究》等發表學術論文逾三十篇;主持研究項目包括:「鬼神.禮法與文道觀念──以北宋文人歐陽修、曾鞏、蘇軾為中心」、「典範與世變:慶曆至熙豐年間的頌詩、誥令和禮書――以北宋詩文革新人物為中心」等。
 

图书目录

導論
1.    始於現代的發現和詮釋?
──唐宋「古文運動」概念及其相關問題
2.    盛唐是否可媲美三代?
──韓愈及其同時代文人的盛唐觀
3.    鬼神、祭禮與文道觀念
──以韓愈〈潮州祭城隍神文〉等祭神文為中心
4.    李賀父諱問題之禮法及流俗考
──以韓愈〈諱辯〉及唐代嫌名律為中心
5.    孔子如何「播澤在人,廟食茲土」?
──論宋代雅樂歌詞、祭文及廟記中的「以孔子為神」
6.    宋代祭文、廟記中的城隍神論述
──兼論歐陽修的祀神與禮法觀念
7.    勿賂.國之患果不在費.賂以制勝
──三蘇〈六國論〉探賾
8.    蘇軾的氣論、文道觀與天人之辨
──從〈潮州韓文公廟碑〉出發
9.    靖康之難的成因是甚麼?
──從南渡時人的認識說起
10.《東京夢華錄》是否「著其盛,正著其所以衰」?
──兼論宋人的「華胥之夢」

 

图书序言

  • ISBN:9789629375867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4.2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说,作者的笔触真是老辣而又细腻,读起来完全不像是在啃一块硬邦邦的学术砖头。那种流畅度,甚至让人联想到某些讲历史故事的大家风范,但可不是那种为了讲故事而牺牲深度的通俗读物。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那些晦涩的哲学思辨,转化为一种具有画面感的场景重现。比如,当他描述某个士大夫在某个特定历史节点上面对抉择时的内心挣扎时,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墨香和一丝丝不安的汗味。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史料堆砌,更像是一种深度的同理心投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观念”与“实践”之间的张力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平衡感。唐宋的士人,他们的思想理论往往宏大、崇高,但落实到日常生活中,面对官场的倾轧、家庭的变故,乃至战乱的威胁,那些高悬的道德准则是如何弯曲、如何被重新解释的?这本书似乎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对话的平台,它没有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把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置于一个充满矛盾的舞台上,让他们在文字中自我辩驳、自我救赎。这对于我们这些在现代社会摸爬滚打的人来说,是一种极好的参照系,让我们思考,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做一个好人”的成本与定义究竟有何不同。

评分

说句实在话,这本书的难度不低,它绝对不是那种“泡杯茶就能轻松读完”的休闲读物,它要求读者对唐宋的基本历史脉络和主要的儒释道思想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对于刚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来说,初读可能会略感吃力,有些术语的运用和典故的引用,需要读者停下来查阅一番,才能完全理解作者的深层意图。但这恰恰是它的价值所在——它拒绝迎合那些追求“速食知识”的读者,而是忠实地呈现了一个复杂思想世界的全貌。它迫使我们走出舒适区,去重新激活那些沉睡在记忆深处的古老概念。对我而言,这更像是一本可以反复“研读”而不是“读完”的书。每一次重读,都可能会因为自身阅历的增长,而对其中某句话、某个论点产生新的理解和共鸣。它提供的是一个深入探究的工具和视角,而不是一个封闭的答案。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告诉你“什么”,而在于它能启发你思考“为什么”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理解”。

评分

从装帧和印刷的质感来看,出版方显然是下了不少功夫的,纸张的选用和字体的设计,都透露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这很重要,因为涉及唐宋思想的严肃议题,如果排版粗糙,读者很容易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疲劳感,从而打断思绪的连贯性。这本书的版式设计非常清爽,大量的留白恰到好处地分隔了不同主题的段落,使得那些长篇的论述在视觉上也不会显得压迫。我特别注意到,注释的处理方式也颇为讲究,它既没有大段大段地占据页面下方,影响正文的阅读流畅度,但又足够详实,让真正有心深究的读者可以方便地查阅原始出处。这种对细节的打磨,反映出出版界对严肃学术作品的认真态度,也间接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在现在这个电子阅读盛行,实体书的“质感”越来越被简化的时代,能看到这样一本用心制作的书籍,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让你愿意放慢速度,细细品味每一个字,去感受作者构建世界的用心良苦。

评分

这本《想像的世界:唐宋觀念與思想》的封面设计,老实说,第一眼看过去,并没有立刻抓住我,那种比较传统的色调和排版,让我想起以前在旧书店里淘到的老学者的著作。我本来对这类主题的书籍是抱持着一种既期待又有点怕受伤害的心情去翻阅的,毕竟唐宋思想的范畴太广,要能写出新意,而不只是重复前人嚼烂的观点,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尤其现在市面上关于宋明理学的解读汗牛充栋,要在这片红海中脱颖而出,作者的功力就显得格外重要。我记得我翻开目录时,对于几个小标题印象特别深刻,它们似乎暗示着一种不同于主流史观的切入点,似乎想把我们从那种僵硬的、教条式的历史框架里拉出来,让我们重新用一种更贴近生活、更具“人味”的角度去审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处理他们内在的矛盾与外在的社会压力。那种感觉就像是,你以为你对唐宋已经了如指掌,结果作者轻轻一拨,发现背后还藏着一个你从没注意到的角落,充满了尚未被完全消化的细节和耐人寻味的张力。这种对“被忽略的细节”的挖掘,反而是吸引我往下读下去的动力,它承诺了一种不落窠臼的阅读体验,让人忍不住想看看作者到底是如何搭建起他心目中那个“想像的世界”的。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结构,给我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刚开始读的时候,可能会觉得作者的议题跳跃性比较大,从某个哲学的流派,一下子又跳到当时的某种社会风俗,让人有点难以捉摸其主线。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猛然发现,这些看似分散的片段,其实是被一条看不见的丝线巧妙地串联起来的,那条线索,就是作者对“唐宋之变”下个体心灵重塑的关注。他不是在写“历史事件”,而是在描摹“精神的位移”。这种宏大叙事中的微观切入,常常能带来震撼性的效果。就像是,我们都知道唐代是何等的辉煌与自信,而宋代又如何趋于内敛与精微,但作者透过具体的文本分析,让我们看到了这种转变是如何在具体的知识分子身上发生作用的,他们的焦虑从何而来,他们的“超越”又是如何被构建起来的。这种层层剥茧的分析方式,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因为它不像教科书那样给你明确的结论,它更像是在邀请你一起参与到这场思想考古的过程中,自己去拼凑、去理解那些复杂的心路历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