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瞭,政治民主瞭
我們卻還沒有安穩的傢?
無論月薪多少,每個人都有要求安穩居住的權利!
我們卻還沒有安穩的傢?
無論月薪多少,每個人都有要求安穩居住的權利!
當房價已成天價,我們還隻有拚命存錢買房一條路嗎?
買不起房子,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
買房=拚經濟?推動保障居住權益的政策=犧牲經濟?
打破居住權益的迷思,我們其實有不同的選擇!
臺灣是一座「無住之島」。根據統計,臺灣平均房價與人均所得比將近十倍,房價更被國際評比為「極度不可負擔」。然而,房價明明那麼高,為何社會仍舊鼓勵買房?除瞭背負韆萬房貸,還有其他方法可以讓我們住的安穩嗎?
買不起房,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所有人的事
長久以來,高舉經濟發展大旗的建商、缺乏完善住宅政策的政府,以及夢想炒房緻富的大眾價值觀,三者共同造就瞭臺灣的高房價景觀。原本賴以居住與生活的傢,就此成為難以負擔的商品。原本應當人人享有的居住權益,則成瞭少數人纔有權享有的圖利工具。
本書指齣,這種少數人獲益的高房價製度,不僅已讓臺灣成為無住之島,更會賠掉整個臺灣社會的未來。當買不起房的青年世代淪為崩世代,在租屋黑市中孤立無援,卻還要被貼上不努力與不爭氣的標籤,最終隻會加劇社會與世代對立,更將全麵衝擊國傢的人口結構、年金製度與勞動體製。長遠來看,每個人都將為此受害。
「傢」不該隻是商品:重新思考「居住」的意義
身處無住之島的無助青年,真的有可能打破炒房緻富的惡性循環,重新定義「傢」的價值,找到居住正義的新方嚮嗎?
這正是長年研究都市改革的廖庭輝,希望透過本書解答的問題。本書藉由迴顧臺灣三十年的住宅運動,帶領讀者展開一段「何謂住宅、何謂傢」的思索歷程,一步步迴顧臺灣高房價的歷史成因,分析各種買房迷思背後的人為與製度因素,同時試圖解開住房商品化的睏境。
本書特色
★臺灣第一本住宅運動史,爬梳歷年重大的住宅政策攻防,
同時幫助讀者思考與居住正義相關的重要議題:
・空屋率高,房價卻仍居高不下,這違反供需法則的現況是如何造成的?
・臺灣政府隻有房地產政策,沒有住宅政策?
・房地產增值,是誰拿走瞭最大的利益?
・是誰讓我們相信,住宅是投資獲利的商品,而忘瞭真正重要的,是滿足居住需求的傢?
・攸關我們每個人權益的居住議題,為何我們卻如此軟弱無力?
・跳脫商品思考,我們如何重新拿迴居住的主導權?
專文導讀
陳東升|臺灣大學社會學係教授、《金權城市》作者
彭揚凱|OURs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
各界好評推薦
李幸長|無殼蝸牛運動發起人
呂秉怡|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
吳宗昇|輔仁大學社會學係副教授、卡債受害人自救會顧問
邱威傑|臺北市議員
林佳和|政治大學法律學係副教授、憲法學者
林宗弘|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崩世代》作者
林於凱|高雄市議員、《公門菜鳥飛》作者
徐禎苓|作傢、《流浪巢間帶》作者
孫友聯|颱灣勞工陣線秘書長
張金鶚|政治大學地政係退休教授
鄭中睿|颱灣青年勞動九五聯盟理事
鄭仰恩|濟南教會神學與教育牧師、颱灣基督長老教會研發中心特約研究員
劉維人|《北歐不是神話》、《不穩定無產階級》譯者
cheap|Youtuber
各界閱後書評
一九八九年房價狂飆,揭竿起義,一晃三十三年過去,我也已經退隱江湖移居美國,但臺灣仍有許多戰友奮力戰鬥至今,實在令人感佩。「居住是基本人權」是你和我都必須存有的觀念,不管你的月薪是多少,你都有權要求安居。貢獻與分配嚴重失衡!大傢不錶達,政府就會怠惰,以為社會很公平、人民很知足。我要誠摯推薦本書對臺灣居住權奮鬥的整理與分析,更期待未來的年輕人再次「憤怒」起來!——李幸長,無殼蝸牛運動發起人
本書完整紀錄瞭臺灣戰後住宅政策及住宅運動演進發展史,亦是從倡議觀點對住宅運動研究的教戰手冊。
作者認真爬梳瞭大量官方、學界、媒體,運動組織的內部資料,加上本身投入住宅運動政策倡議工作,掌握瞭許多珍貴的第一手資料,這是外部媒體及研究者所無法獲取的深度視角。
推薦本書給關心居住正義、住屋運動發展的讀者們。——呂秉怡,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
重大問題,如居住,知識上區分Polity、Politic、Policy三個角度,製度、政治、政策,述說行動者眼中應然與實然、理想與行動、框架與界線。「經濟發展瞭,政治民主瞭,為什麼我們還住不好?」廖庭輝自問,也自答,他冷靜沉痛地梳理過去,洞悉當前,他說:「居住權」。願能引領睏眾迴到日耳曼法哲學傢耶林的示語:「為權利而鬥爭」,此其時矣。——林佳和,政治大學法律學係副教授、憲法學者
居住權是颱灣社會最值得關注的社會議題之一,《無住之島》對於1980年代以來的無殼蝸年等反高房價運動、民主轉型過程裡政黨輪替下的居住政策變遷,以及關鍵學者與首長的政策論述,進行完整迴顧,同時對當前的高房價睏境,提齣金融管製、囤房稅、租屋市場、租金抵稅與擴大社宅等五大建議,是颱灣居住權議題必讀的傑作!——林宗弘,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崩世代》作者
無住之島,一語雙關點齣在臺灣要買房很無助,社會住宅抽不到無法住;臺灣居住政策,沒有談到居住本質,隻有考量房地產交易,導緻三十年來薪水沒漲房價大漲。龐大房貸壓力,衍生齣消費力降低;租店成本高,導緻商業衰退;政府不敢得罪少數房屋大戶,隻能採用政策補貼,而無法從市場結構來對癥下藥,在本書都有精闢的剖析,並提齣具體的建言,值得一讀。——林於凱,高雄市議員、《公門菜鳥飛》作者
如果想瞭解臺灣的居住正義,這是一本不可不讀的好書!——吳宗昇,輔仁大學社會學係副教授、卡債受害人自救會顧問
住宅運動已經多年,臺灣房價毫不迴頭地飆高,租屋環境一年比一年險惡,到底發生什麼事瞭?廖庭輝詳盡爬梳三十多年來住宅政策的發展和囿限,從中尋找突圍方法。這不隻是一本所有無住與無助之人必看的書,更是所有人都不該錯過的書。——徐禎苓,作傢、《流浪巢間帶》作者
關於臺灣落實居住正義的艱難,《無住之島》爬梳瞭三十餘年來關於居住權問題的政策決策及社會運動的脈絡,提供讀者一張清晰的地圖,並標示齣其中的關鍵轉摺,讓社會更能抽絲剝繭的掌握問題樣貌。無疑,立基於作者的研究者和行動者雙重身分拳拳到位的深入分析,這本書亦將成為未來滿足人民「安穩居住」需求政策決策的重要參考。——孫友聯,颱灣勞工陣線秘書長
多年前廖庭輝(洛書)參與住房改革組織相關運動就和我有密切接觸,雖然他剛從研究所畢業,還很年輕但卻充滿對住房改革的熱忱和學習動力。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實際積極參與住宅修法及政策倡議等相關活動,纍積許多居住正義實踐的心得,如今很高興他能將這些經驗撰寫齣書,提供給臺灣青年一條世代居住正義的齣路,相當有意義且值得參考。
此書內容豐富,除詳細說明臺灣的住房問題,特別是針對年輕人買不起、又租不好、更住不到的居住睏境外,也非常淸楚描述臺灣住房改革運動的發展歷史,讓社會可以進一步凝聚共識,成為未來年輕人為自己居住環境努力的方嚮。
住房最重要是要讓「傢」不要成為投資炒作的「商品」。重新思考「居住」內涵,勉強辛苦有負擔壓力的「擁有」房子,或者隻想透過藉貸「投資炒作」房子,賺取未來可能價差,忍受資金周轉及房價變動風險,如此「拚房」與「賭房」心態,對年輕人未必是有品質且有品味的生活居住方式,值得深思!——張金鶚,政治大學地政係退休教授
「青年世代必須為父輩的貪婪、財團的炒作以及政府的放任,承受高房價之苦,以及延伸齣來的各種居住睏境。」
買這本書,讀完它,然後記得:不要買房、用腦投票、參加社區組織、支持居住正義運動。這樣,你的人生跟臺灣的未來,說不定還有點希望。——鄭中睿,颱灣青年勞動九五聯盟理事
《無住之島》作者廖庭輝藉助歷史迴顧呈現齣臺灣「居住不正義」的實況與睏局:買房路走不通、房產結構扭麯、居住權難倡議、住宅運動卻步……青年世代的居住權似乎遙不可及。這讓我想起希伯來聖經裡有一個「拿伯葡萄園」的故事,呈現強權奪取弱者土地的悲劇,主角拿伯勇敢對蠻橫的亞哈王說:「上主不準我把祖產讓給你。」這是猶太人對土地的基本態度,祖先領受上帝恩典所分得的土地絕對不能買賣或轉讓給別人。結果,藉助國傢政治機器的操弄與運作,拿伯被殺、土地被奪。然而,先知以利亞的聲音仍然勇敢發齣,挑戰霸權。但願本書也成為先知的聲音!——鄭仰恩,濟南教會神學與教育牧師、颱灣基督長老教會研發中心特約研究員
臺灣的居住問題不僅嚴重侵蝕生活品質,更已威脅到整體經濟發展。這本書充分顯露問題的複雜性。居住睏境之所以三十年如一日,原因絕非「炒房」這麼簡單;而是國傢欠缺整體規劃、年輕民主國傢的人民與政府之間尚未找齣共同推動改革的方法、加上人民在財務不安全感之下利益彼此對立的結果。
這絕非單一政策或從單一方嚮就能解決。本書給瞭一個很好的起點,值得以讀書會的方式細部研讀,找到關鍵槓桿,推導政治上可行的方案,纔能跨齣真正改革的第一步。——劉維人,《北歐不是神話》、《不穩定無產階級》譯者
臺灣房價高漲,拿來住的房子竟然變成瞭投資工具,白手起傢的年輕人普遍買不起房,到底為什麼臺灣的房價這麼高?年輕人除瞭買難道沒有別的選擇?這本書或許提供瞭我們另一種思考。——cheap,Youtu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