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新冠疫情的衝擊與反思

臺灣新冠疫情的衝擊與反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邱淑媞
图书标签:
  • 臺灣疫情
  • 新冠疫情
  • 公共衛生
  • 社會影響
  • 反思
  • 疫情衝擊
  • 臺灣研究
  • 傳染病
  • 健康政策
  • 社會科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新冠防疫不僅是科學判斷與政府效能問題, 
  更是檢視參與決策官員的能力、人品以及全民監督是否有效的問題
 
  還記得,三年來的冷創意頻發和我們共同經歷的疫情日常嗎?—————
 
  口罩之亂、白牌車司機、7+7、敦睦艦群聚、萬華清茶館、滾動式修正、微解封、三級警戒、類封城、疫苗之亂、EUA、校正回歸、搶殘劑、基隆小吃店、諾富特、新臺灣模式、3+11、Omicron、快篩之亂、3+4、九宮格之亂、防疫險之亂、0+7、自主應變、要怪就怪病毒?
 
  建立責任政治是全民的呼籲、也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臺灣各界良知推薦
 
  毛治國  前行政院院長
  江東亮  臺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馬英九  中華民國第十二、十三任總統 
  孫  震  臺大經濟研究學術基金會董事長
  陳文茜 「文茜的世界周報」監製兼主持人
  楊志良   前衛生署署長    
  趙少康   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  
  盧秀芳 「中天辣晚報」主持人
 
全球防疫權威專家推薦
 
  馬丁.麥基 Martin McKee   世衛組織歐洲衛生體系與政策瞭望研究主任
  華特.里西亞爾迪 Walter Ricciardi  世界公衛聯盟前任理事長
  亞尼爾.巴爾楊 Yaneer Bar-Yam 世界衛生網絡共同創辦人
 
  邱教授有SARS 防疫經驗,此次新冠疫情期間受邀參與許多國際防疫工作,對政府更是多所諍言, 由她來分析,為歷史留下紀錄,善盡言責,再適當不過,我給予大力推薦! ── 前衛生署署長 楊志良
 
  在本書中,邱教授將全球各主要國家/地區的防疫政策與實施結果及數字,對照臺灣的情況,資料豐富、論理清晰,相信無論是醫生、醫學生、公共衛生學者及從業人員、政府官員、民意代表、公共政策制定者或一般讀者,都能從書中獲益很多。── 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 趙少康
 
  防治新冠疫情,不能同島不同命,因為追求全民健康是公共衛生的終極目標!但是慈悲必須與智慧同行,才能解決難題與困境,而謙卑與學習,則是智慧的開端。── 臺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江東亮
 
  四十年前高希均教授曾提出「決策錯誤比貪污更可怕」及「決策延誤與決策錯誤一樣地可怕」。邱淑媞教授的新書以多年參與防疫的專業,同時也掌握世界公衛同行的相關政策與措施,在書中坦率與無私地分析、解讀台灣情況;其提出的批判與建議,值得公部門與一般民眾深思與重視。──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 王力行
 
  在臺灣最恐慌的那陣子,「中天辣晚報」團隊幾乎天天「騷擾」邱署長,在節目中聽不過癮的辣粉,早已多次呼喚署長出書。這本新作,大家引頸期盼多時,我也要藉這個機會,代表團隊表達對署長的最深感謝。── 「中天辣晚報」主持人 盧秀芳
 
全球防疫權威專家推薦
 
  在這場全球大流行的最初幾個月,國際公共衛生界將臺灣視為一個值得仿效的國家。透過推行清零政策,臺灣成功的保護其人民免於病毒的蹂躪摧殘。然而,正如我們現在所知,臺灣並未充分利用此一優勢,它放棄了成功的方法,容許傳染性更強的變種得以大肆傳播。就如同所有國家一樣,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政治領域的因素。在這段時間裡,邱淑媞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共同致力於推廣疫情帶來的教訓,她的新書對於記錄過去這幾年的事件將是寶貴的貢獻,可將她臺灣的經驗帶給更廣泛的讀者。──世衛組織歐洲衛生體系與政策瞭望研究主任 馬丁.麥基 Martin McKee
 
  本書是了解臺灣和世界新冠大流行應變措施的必讀之書。臺灣在新冠大流行的防疫表現很出色,防止了早期爆發,以及當 2021 年春季爆發疫情時能恢復清零,直到 2022 年 3 月,臺灣一直做得很好。與病毒共存是極其昂貴的教訓,迄今沒有任何國家能輕易承擔得起。希望透過這本書對過去的回顧,臺灣能看到未來如何更妥善地對付這一場尚未結束的大流行,或在面對下一場大流行時能處理得更好。── 世界衛生網絡共同創辦人 亞尼爾.巴爾楊 Yaneer Bar-Yam 
 
  我們大家都很欽佩臺灣在大流行初期所採取的及時、精準的措施,然而,令人費解或者卻也不難理解的是——後來它竟放棄了所有預防措施,攀上流行曲線高峰,並付出了巨大傷亡的代價。── 世界公衛聯盟前任理事長 華特.里西亞爾迪 Walter Ricciardi
《島嶼的蛻變:戰後台灣社會與文化的演進》 書籍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自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以來,台灣社會結構、文化思潮及人民生活面貌所經歷的劇烈轉型與深刻蛻變。這是一部跨越數個世代的宏大敘事,旨在描繪一個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上,如何從殖民地邊陲逐步形塑出獨特現代性的複雜歷程。 全書共分為五大部分,結構嚴謹,資料翔實,試圖跳脫傳統二元對立的政治框架,專注於社會內部的動能與文化層次的積澱。 第一部:光復初期的陣痛與重建(1945-1960年代初期) 此部分聚焦於戰後初期的混亂與重整。從「接收」到「光復」的語義轉變背後,隱藏著經濟秩序的崩潰、社會資源的重新分配,以及不同群體間(本省人與外省人)的摩擦與磨合。我們將細緻考察美援時代的物資流動如何塑造了早期的消費習慣與城市景觀。重點分析了土地改革政策對傳統農村階級結構的瓦解作用,以及這種結構性變遷如何為日後工業化奠定基礎。 文化層面,本部分探討了在威權體制下,教育與媒體如何共同建構一個新的國家認同敘事。國民政府積極推動國語運動,對地方語言和傳統習俗帶來了衝擊與抗拒。同時,戰後初期知識分子如何在夾縫中,試圖從古典學術中尋找精神的錨點,為後來的思想解放埋下伏筆。我們也將討論早期都市中產階級的興起,他們如何透過生活風格的建立,開始無意識地確立新的社會區隔。 第二部:工業起飛與都市化浪潮(1960年代中期-1970年代) 這一階段是台灣經濟奇蹟的奠基期,本書將深入探討輕工業驅動的出口導向戰略,對社會結構產生的深遠影響。出口加工區(EPZ)的設立,不僅是經濟模式的轉變,更是勞動力市場結構的重塑。數以萬計的女性從鄉村湧入工廠,成為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我們將分析這種「女性工廠勞動力」的出現,如何挑戰了傳統的性別角色分工,並在家庭內部引發了微妙的權力再平衡。 都市化進程中,城鄉差距問題日益凸顯。隨著基礎建設的投入,台北、高雄等都會區的空間迅速膨脹,原有的里鄰體系開始鬆動。本書將描繪新興的眷村文化與老城區傳統社區之間的互動,以及隨著經濟發展,消費主義的萌芽如何悄然滲透進人們的生活。同時,這段時期,台灣的學術研究開始受到國際學界關注,本土意識的初步探詢,在社會科學領域中已可見端倪,儘管仍處於低調的狀態。 第三部:社會解嚴前的文化勃發與尋根(1970年代末期-1980年代) 隨著經濟實力的積累和國際政治環境的變化,社會內部對多元聲音的需求開始浮現。本書將聚焦於「保釣運動」的餘波如何轉化為對台灣自身定位的內在詰問。在文學界,鄉土文學論戰的落幕標誌著對「在地性」書寫的堅定追求。詩歌、電影和藝術領域開始大膽地描摹底層生活、都市疏離感以及對歷史記憶的重新詮釋。 此部分將專門探討「文化自覺」的社會基礎。我們分析了中產階級的擴大,他們不僅是物質的消費者,更是文化產品的熱情參與者和評論者。大學校園成為思想交鋒的前沿,學生運動的雛形在社團活動和學術研討中悄悄醞釀。同時,對環境保護的初步關注,標誌著社會從單純追求經濟成長,開始轉向對生活品質的更高要求。 第四部:民主轉型期的社會價值重塑(1990年代) 解嚴後的台灣,迎來了政治上的全面開放,這對社會結構與文化認同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衝擊。本書探討了媒體自由化對公共領域的重塑作用。電視節目的多元化、八卦新聞的興起,以及政治評論的普及,共同創造了一個高度參與、但也可能極度碎片化的公共輿論環境。 社會價值觀在此階段經歷了快速的劇烈調整。家庭結構開始趨向小型化,離婚率上升,傳統的父權規範受到挑戰。性別議題、本土語言的復興運動,以及原住民權益的爭取,成為社會運動的核心議程。本書將詳述這些運動如何動員新的社會資源,並將議題成功地納入主流政治協商的範疇。同時,我們也考察了隨著資本流動加劇,社會階層固化與貧富差距擴大的早期跡象。 第五部:全球化與文化多樣性的再定義(2000年至今初期視角) 進入新世紀,台灣社會面對的挑戰更具全球性與複雜性。本書探討了網際網路與數位通訊技術如何徹底改變了人際交往、資訊傳播乃至政治動員的方式。社交媒體的興起,極大地壓縮了傳統媒體的中介空間,公民參與的形式變得更加即時與去中心化。 在文化層面,本書分析了台灣流行文化如何成功地「軟實力化」,並在亞洲乃至國際上尋求突破。然而,這種全球化的同時,也帶來了身份認同的持續辯證:在與全球主流文化的對話中,如何維護和強化自身的文化主體性,成為一個持續進行的課題。此外,本書也將觸及對移民社會的初步探討,以及新一代年輕人面對高度競爭與不確定性時,所展現出的新型社會心態與生活哲學。 結論 《島嶼的蛻變》總結了台灣在半個多世紀中,從戰後廢墟走向現代社會的曲折道路。它強調社會的發展是一個多層次、非線性、充滿內部張力的過程,它是由政治決策、經濟結構、社會階層流動和無數個體在日常生活中對文化的創造與再詮釋共同編織而成的複雜織錦。本書旨在提供一個立足於社會學與文化研究的視角,為理解當代台灣的複雜性提供堅實的歷史與結構基礎。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邱淑媞
 
  1962 年出生於臺南學甲。陽明醫學院醫學士,臺灣大學公共衛生碩士,臺灣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家庭醫學專科醫師、教育部部定教授,現為國際健康促進聯盟全球執委會委員 ( 該聯盟為世界衛生組織於健康促進領域之官方合作組織 )、國際高齡友善健康照護委員會主席、全球健康促進期刊副主編、振興醫院顧問、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兼任教授,並為健康永續教育基金會創辦人暨董事長、中華民國歷屆十大傑出女青年協會理事長。
 
  曾任臺北榮總醫師、宜蘭縣及臺北市衛生局局長、國民健康局局長、國民健康署署長、臺灣健康醫院學會創會理事長、世界衛生組織健康促進醫院國際網絡監理會主席、國際健康促進聯盟全球副理事長( 負責專業培訓 ),並曾參選 2014 宜蘭縣縣長。資歷涵括臨床、衛生行政、學術及社會服務。曾獲選中華民國十大傑出女青年、模範公務員、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孫運璿基金會傑出公務員等。研究領域為實證基礎之衛生政策、健康促進、非傳染病防治、高齡友善、健康不平等,著有 SCI 及 SSCI 期刊論文 80 餘篇。
 
  擔任臺北市衛生局局長期間遭逢 SARS 襲臺,帶領同仁制定疫調、接觸者檢疫、校園停課、環境消毒等作業標準,為後來新冠防疫基層作業之基礎。在全球新冠大流行期間,廣泛參與國際相關事務,包括擔任國際醫院聯盟後新冠醫療改革委員會委員,擔任世界衛生網絡國際專家並參與撰寫其全球防疫聲明、發表於《刺胳針》醫學期刊,出席反對強生英國自由日之緊急國際記者會、為 10 位全球專家之一,以及參與聯合國韌性永續城鄉發展倡議等。

图书目录

出版者的話 為歷史留下紀錄,為未來接受檢驗  高希均  
推薦序 別讓「獨裁防疫」害了疫情  楊志良  
推薦序 言所當言,毫不退縮  趙少康   
各界推薦—— 江東亮、盧秀芳、馬丁.麥基、華特.里西亞爾迪、亞尼爾.巴爾楊
自序 那些年,我們共同經歷的新冠疫情  
 
前    言 當疫情來襲——COVID-19 按下了全球暫停鍵  
第 01 章 國內外新冠疫情三年綜覽,群體免疫在哪裡?  
 
Part I 前車之鑑
國際篇——
第 02 章 全球新冠防疫關鍵 30 天——世界衛生組織如何丟失了這一局  
第 03 章 防疫路線的抉擇  
本土篇——
第 04 章 SARS 教我們的事——臺灣 2003 抗疫累積的公衛能量  
 
Part II 迎戰
第 05 章 2020-2022 臺灣疫情解碼——從榮耀、破口到洩洪  
第 06 章 2020 新冠第一局之榮光與陰影 
第 07 章 2021 五月破口,曝連環疏漏 
第 08 章 2022 失速共存,疫情大洩洪 
 
Part III 反思與前瞻
第 09 章 痛定思痛 
第 10 章 瘡痍家園的疫後重建——傷痛深遠,振興比防疫更難
 
結    語 民主下的瘟疫——建立責任政治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
 
【圖表目錄】
圖1-1 各國新冠疫情累積死亡率長期變化
圖3-1 減災與清零國家之疫情與管制比較
圖3-2 減災與清零路線之自由度比較
圖3-3 減災與清零國家之檢驗量比較
圖3-4 2021開放之路多顛跛
圖3-5 五個國家與Omicron遭遇之疫情曲線
圖5-1 臺灣新冠疫情每日發生率、死亡率與全球比較
圖5-2 臺灣每日病例致死率與全球及其他國家比較
圖6-1 臺灣檢驗量與其他國家相比
圖7-1 臺灣新冠疫情累積致死率與五月額外死亡衝擊
圖8-1 臺灣2022新冠疫情與全球比較
圖8-2 臺灣疫情期間社區行動大數據
圖8-3 美國疾管署抗原快篩流程
圖8-4 口服抗病毒藥物每日領用情形
圖8-5 每日公布死亡個案有高比例列入重症新案
圖8-6 六月平均每日Omicron死亡數與前15大死因比較
圖8-7 新冠每日確診/死亡曲線與2022累積致死率
圖8-8 臺灣累積病例致死率於2021年5月疫情期間之變化
圖8-9 防疫管制嚴格度分數
圖8-10 累積超額死亡之長期變化
圖9-1 各縣市四月與七月疫情排名變化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257699
  • 叢書系列:社會人文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4.8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別讓「獨裁防疫」害了疫情(節錄)
楊志良 前衛生署署長
 
  這次防疫跟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獨裁防疫」,就如前副總統呂秀蓮所說:必招致重大失敗。以腸病毒而言,當年幼兒的死亡導致社會重大不安,李登輝總統在總統府召開全國防疫會議,行政院長蕭萬長公開向社會道歉,當時的詹啟賢署長幾乎被轟下臺。但後來由他召集全國最佳的腸病毒治療團隊,訂出治療的SOP,很快將疫情控制。現在每年仍有腸病毒,但家長們已不再恐慌。
 
  SARS發生期間,陳水扁在總統府召開全國防疫會議,召集各黨派不同學者專家會商,並接受本人建議,普遍建立簡易負壓病房,隔離病人,也是有效控制疫情的原因之一。
 
  然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重大,總統竟未召開全國防疫會議,所有各界的建議不論是否值得考量,總揮官一律拒絕。例如臺大公衛與彰化衛生局所舉辦的抗體調查,居然要加以懲處。高端疫苗只到二期,就由蔡總統宣布使用,浪費民脂民膏。疫苗採購一再拖延,由民間三大團體捐贈1,500萬劑也一再刁難,非得由郭台銘前往總統府懇求蔡總統恩准,民眾才有大量疫苗接種。快篩劑的購買更是笑話,根本就是腐敗、失職。
 
  獨裁防疫造成大量的人命及健康的損失,民生經濟的損失更無法計算。面對如此重大的疫情,蔡英文不如陳水扁從未召開全國防疫會議。嚴重失職的食藥署署長及衛福部長仍然位居高位,不然就是棄職去選臺北市長。
 
  作者邱教授有SARS防疫經驗,此次新冠疫情期間受邀參與許多國際防疫工作,對政府更是多所諍言,由她來分析,為歷史留下紀錄,善盡言責,再適當不過,我給予大力推薦!
 
言所當言,毫不退縮(節錄)
趙少康 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
 
  截至2022年9月初,臺灣官方確診新冠肺炎大約近550萬人,黑數起碼有一倍,死亡約10,000名……如果政府一開始就做好應該做的事情,死亡及確診人數應該大幅下降,這些冤死的人跟他們的家人要向誰去討公道?
 
  大家難道忘了,最早在人們最需要口罩的時候缺口罩,必須在藥房前排隊等候;後來在人們最需要疫苗的時候缺疫苗,要勞動外國及民間捐獻,政府還百般阻撓民間採購疫苗的行動,一方面是要護航高端,讓高端賺得盆滿缽滿,另一方面則是怕民間的高效率凸顯政府的無能無效率。為了阻擋民間疫苗進口,連「德國製造的BNT」都被政府說成是「中國大陸做的」——這樣的謊話都敢說。什麼樣的政府、什麼樣的官員,為了政治會置人民生死於不顧?
 
  篩檢也是一樣,政府把權力抓在手裡,一點不肯放給民間,PCR又貴又慢,篩檢站又少,沒有效率到極點,不知讓多少人不能及時知道自己染疫而受害或傳染別人。後來由於申請保險理賠及各種原因需要,醫院被搶做PCR的民眾塞爆,政府才突然宣布:「快篩陽性視同確診」,一時間快篩劑又不夠了,民間搶成一團,連劣品、贋品都到處充斥,有關係者大發國難財。
 
  政府把防疫當成搞政治,把指揮中心當成選舉舞臺,防疫節奏完全配合選舉時程推進,最高潮就是陳時中被民進黨徵召競選臺北市長,還把指揮中心離別記者會當造勢場合。臺灣好好的防疫前段班在這批人的操控下變成後段班,疫苗、PCR、快篩、防疫器材、藥品,不知道中間有人賺了多少國難財,難怪坊間傳言,不知多少人的鉅額選舉經費都準備好了,聞之令人不勝唏噓。
 
  邱淑媞教授這本《臺灣新冠疫情的衝擊與反思》將全球各主要國家/地區的防疫政策與實施結果及數字,與臺灣的情況對照比較,資料豐富,論理清晰,醫生、醫學生、公共衛生學者及從業人員、政府官員、民意代表、公共政策制定者及一般讀者看完後,必定都能夠從書中獲益很多。
 
自序

那些年,我們共同經歷的新冠疫情(節錄)
邱淑媞
 
  當全球科技競爭進入人工智慧、無人車、無人機、精準智慧醫療的時代,誰會想到,一場瘟疫,瞬間改變了一切。1%到2%,這個數字,到底是高、還是低?這是新冠在第一年最開始所看到的致死率數據,考倒多少決策者的智慧。兩年多下來,它的感染數不僅超過1918流感,超額死亡數也直逼第一次世界大戰死亡數!在臺灣,感染死亡與其他超額死亡合計也已超過5.5個九二一地震規模。
 
  猶如打開潘朵拉的盒子,新冠的多變、狡猾、一環接一環的傷害,簡直沒完沒了,旅遊、經商、上班、上課、留學、聚會⋯⋯,都面臨難以預測的中斷與失序。而在瘟疫衝擊下,身處不同社會階級者,命運有相當大的落差。
 
  全球化往來日益密切,不久後一定會有下一個全球性瘟疫。如果重來一次,我們是否已經準備好了如何取捨因應?是要歷史重演,或能記取教訓?
 
  本書探討新冠疫情與防疫政策對人群及社會產生之衝擊,難免涉及決策相關主事者,但,書的本意,並非針對任何個人。官員或政客,都是一時的。值得深入探索的,是蒼生的生死與社會的永續發展—政策是否辜負了人民,或者,再更深入的想,政治人物有沒有辜負民主、是否在危機下扮演了他們該扮演的角色,當他們做決定時,到底為誰在著想、是什麼在左右著他們的決策,而人民又付出什麼代價?
 
  民主的真諦,在容納不同聲音。本書用科學與事實,對政策進行檢驗、發出客觀批判,期待防疫更好。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題目,光是看到「臺灣新冠疫情」這幾個字,就讓人回憶起那段共同經歷的緊繃時光。說真的,疫情期間,我們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撐著,從一開始的恐慌、搶購物資,到後來習慣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甚至到各種防疫政策的滾動式修正,那段日子對社會的結構和人心的影響,絕對是值得深入探討的。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時候大家對於「清零」和「共存」的拉扯,不只是政策層面的辯論,更是深入到日常生活的價值觀碰撞。媒體每天的即時戰報、哪裡又出現確診個案的緊張感,還有不同行業別受到的衝擊,像是觀光業、餐飲業的蕭條,跟生技產業的蓬勃發展,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本書要能完整捕捉到這種時代氛圍,並且從一個宏觀的角度去梳理脈絡,那才真正有價值。我期待它能細膩地描繪出,在那個特殊的歷史節點上,臺灣社會展現出來的韌性、互助,以及在快速變局下,我們付出了哪些代價,又學到了什麼樣的教訓。畢竟,這不只是一場公共衛生危機,更是一場社會心理學的試煉場。

评分

探討臺灣經驗,另一個繞不開的角度,就是它在全球供應鏈和地緣政治中的獨特位置。臺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關鍵地位,在疫情期間更是被放大檢視。當全球因為封城、物流中斷而陷入晶片短缺的恐慌時,臺灣的製造業是如何調度、如何應對的?這背後牽涉到產業政策的遠見,以及勞動力管理的韌性。同時,國際社會對臺灣防疫模式的關注,某種程度上也間接提升了臺灣的能見度,書中是否能將這種「科技實力」與「防疫成果」的連結性,進行有深度的剖析?這不僅是經濟議題,更牽動著臺灣在國際舞台上如何定位自己、如何與世界互動。畢竟,一場區域性的疫情,往往會成為檢視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放大鏡,希望這本書能提供超越臺灣島內的宏觀視野。

评分

就文化層面來看,新冠疫情對臺灣社會的「信任系統」產生了多大的位移,是個非常值得探究的議題。疫情期間,我們看到社會對科學、對政府、對媒體,甚至彼此之間的信任度,都經歷了極大的考驗。當資訊爆炸,假消息(或稱「認知作戰」)滿天飛時,臺灣民眾如何辨識、如何取捨,這本身就是一場心靈的攻防戰。我特別好奇,這本書有沒有觸及到「社群媒體」在這次危機中扮演的角色?它到底是加深了社會的裂痕,還是成為了凝聚社區力量的工具?例如,鄰里間如何互相通報物資短缺、互相幫忙採買,那種從網路延伸到現實的溫暖連結,跟那些因為不同防疫立場而產生的爭執,兩者之間的張力如何被呈現?一個成熟的社會反思,必須包含對自身「集體判斷力」的檢視,而不是只停留在政策的成敗論斷上。

评分

最後,我更關注的是,這次疫情對臺灣的「未來治理模式」留下了哪些不可逆轉的改變?我想,如果這本書僅止於回顧過去,那就太可惜了。更重要的是,它應該提供一套「前瞻性的反思架構」。例如,在面對下一次的全球性危機時,我們的公共衛生體系、長照系統,還有學校的遠距教學機制,哪些是經得起考驗的優點,哪些是必須徹底改革的體制痼疾?尤其是在數位轉型這塊,疫情加速了許多原本緩慢的變革,例如電子支付的普及、遠距辦公的常態化,這些便利背後,是否也隱藏著數位落差、隱私權犧牲的風險?一本有深度的著作,應當拋出這樣的詰問:我們是否真的準備好了,能夠在下一次的「黑天鵝」來臨時,不僅是生存下來,而是能更有效地利用這次的經驗,建立一個更具彈性、更公平的社會結構。

评分

翻開任何一本探討重大社會事件的著作,最引人注目的往往是那些「不被看見的角落」。臺灣的防疫故事,絕不只是指揮中心每天的記者會。我想像這本書裡頭,一定有非常多關於基層勞動者的真實處境的描摹。例如,那些在第一線面對病毒,卻可能在保障上相對弱勢的醫護人員、警消人員,他們面對的心理壓力,那種隨時可能被感染的恐懼,以及家庭生活如何被徹底打亂的真實情況。或者,像是那些不得不停業的小商家老闆,他們如何咬牙苦撐,甚至最終選擇轉型的過程。這些微觀的故事,才是構成整個疫情面貌的血肉。如果作者能夠深入訪談這些群體,用他們自己的聲音去訴說,那種情感上的衝擊力,遠勝過冰冷的統計數字。畢竟,歷史最終是由無數個體經驗堆疊而成的,期待這本書能還原出,在「防疫有成」的光環之下,那些默默承受重擔的臺灣人,他們所經歷的掙扎與堅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