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設計:重新思考「社區」定義,不只設計空間,更要設計「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社區設計:重新思考「社區」定義,不只設計空間,更要設計「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山崎亮
图书标签:
  • 社区设计
  • 社会学
  • 城市规划
  • 人际关系
  • 空间设计
  • 参与式设计
  • 社区营造
  • 社会连接
  • 人文关怀
  • 公共空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面對無緣社會,我們不是束手無策。」
17位台灣學者專家聯名推薦
讓我們借鏡日本經驗,共同審思形塑社會的未來樣貌
 
──GDA、SD Review、Kids Design等多項社會創新設計大獎得主
──日本社區設計界第一人「山崎亮」
──12年間的軌跡+16個最具代表性的社區設計案+近200張珍貴影像圖表
──帶你看見回歸到「以人為本」的社區設計能發揮的巨大力量

「幾年前花了xxx億稅收建造的xxx,開幕時大張旗鼓,現在卻又成為了另一座『蚊子館』……」
沒有人使用,不論花再多錢,設備、動線、地點再好的空間都是枉然。

小型店家規畫、大型場館的興建、都市更新、老舊街區再生、區域活性化……
不論大小、人數多寡,各種空間、場域的設計,都該從「人」出發。

「社區設計(Community Design)」的概念,
即是「不只設計看得見的空間,更要設計看不見的『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從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出發,
透過舉行工作坊、研討會、實地參訪等方式,
將參與式設計導入各類型空間、社區的規畫營造,
讓空間使用者進入設計過程、培養在地社群,並整合跨領域人才、建立公私部門間的溝通管道……
以各種跳脫傳統思維的方式進行「設計」,
使人際關係更趨緊密,
讓各種「空間」能達到最有效且最長久的利用,發揮最大的價值。

1999年至今,範圍遍及日本全國,
從都市街區、高級住宅到人口外移的偏鄉、島嶼;
再到社區公園、大型森林公園、兒童遊樂場,
以及醫院、百貨公司,甚至水壩、木材加工廠,
還有抽象的「祭典」、「地震避難程序規畫」、「小學生的課後時間」……
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及詳實記錄,
值得建築、都市計畫、社區營造、空間景觀設計、街區再生等相關領域人士、學生,
以及每個追求理想社會的我們參考借鏡。    

臺灣各界學者專家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文靜(品味私塾總策劃)
王志弘(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王耀東(社區營造工作者)
李丁讚(清大社會學榮譽退休教授)
李取中(大誌雜誌/The Affairs週刊編集總編輯)
林宜珍(財團法人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前秘書長)
夏鑄九(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名譽教授)
陳東升(臺大社會學系教授)
連振佑(朝陽科大景觀及都市設計系副教授)
黃舒楣(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黃鼎堯(土溝農村美術館創辦人)
黃聲遠(田中央工作群建築師)
黃麗玲(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曾旭正(南藝大視覺學院院長)
廖嘉展(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劉柏宏(中華民國景觀學會名譽理事長)
戴伯芬(輔大社會系教授)


 在書中看到的是山崎亮先生十多年來歲月經驗與專業智慧的結晶,具體提供想要或正在從事社區設計的人士,豐富多元的案例與精闢詳細的敘述。但就如同文本最後所言:不可忽視的社群龐大力量與行政職員缺乏行政參與之衝突,也正是臺灣所面臨的困頓和轉機。──王耀東(社區營造工作者)

 究竟我們的社會需要的是甚麼?而何者又能凌駕於物質、金錢等可見的價值之上,帶給我們更美好的生活呢?本書以平實有趣的文字,描述各種充滿溫暖人心的社會實踐案例,許多是我們立刻可以起而效尤的故事。從事社區總體營造,需要有不輕易放棄的纏人功夫、體貼又誠懇的說服能力,讓讀者了解硬體建設尚需要社區人們的熱情參與,因應民眾的需求而生,進而讓它成為不可或缺的存在,才是真正的永續之道。──林宜珍(財團法人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前秘書長)

 這是一本透過日本經驗學習社區設計與社會設計的精彩作品,選擇的案例非常有故事性,涵蓋的主題多樣豐富。對於讀者來說是友善閱讀的,整體的寫作風格和編排方式就是展現出社會設計的精神,值得大力推薦。──陳東升(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社區設計》文筆平易近人,生動的故事背後有山崎亮對社會如何運作深刻地領悟。「設計」就是解決真實確切的問題的過程與方法,十六個案例直指「社區設計」是透過社群網絡串連、合縱連橫、存異求群地解決社區中各種課題,取代了專業分門分科、將社區去異求同的老路子,活靈活現勾勒了社區、環境、景觀、建築如何再現社群及其Networking。這本書為臺灣過去已累積多年經驗之「社區總體營造」提供了進階、躍昇的柴火,值得跨界閱讀咀嚼!──連振佑(朝陽科技大學景觀及都市設計系專任副教授)

 什麼是「設計」?作者山崎亮相信最重要的是「透過設計的力量凝聚社群」,尤其在這逐漸無緣的社會中。這一點說得簡潔,實踐起來卻不容易,需要認識思考的持續檢討,更要「慢慢磨」的社群經營。很高興有這一本書,集結了精彩有趣的實踐案例,經驗中有青年專業團隊的誠懇反省,讓我們看見「設計」的關鍵不在於風格姿態,而是締結關係的社會關懷,去締結人、城鄉、生態系統之間的良善關係。──黃舒楣(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不只設計看得見的空間,更要設計看不見的「人與人之間的聯結」。如果你厭倦圖桌前的日以繼夜,如果你關心著空間背後的人群,這本書提供了豐富的線索,接下來請您起身走進人群,因為答案必須自己找尋。──黃鼎堯(土溝農村美術館創辦人)

 山崎亮的社區設計實為「社會設計」,其目的不在於空間設計本身,而是透過參與過程,將使用者轉化為積極的「社群」,讓他們著手於空間規畫、經營管理、活動設計、甚至地方產業活化、永續發展等方案。因此社區設計有引動想像、開展對話、凝聚力量、發展潛能等社會目的。山崎亮的十六個案例有如日本各類型空間矛盾的處方籤,它反映了深刻的社會課題,但也樂觀地提出「社群」做為關鍵答案。──黃麗玲(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對任何一個社會而言,談論社區營造的書永遠都不嫌多!臺灣亦然。社區營造鼓勵居民參與,因著居民參與,也讓許多專業變得更不一樣。社區空間設計就是最好的例子。社區空間改造有賴空間專業者(建築師、景觀設計師等)協助,但專業者如果未能改變心態,大多數都會在社區鎩羽而歸。二十五年前我們成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時,就一再提倡參與式設計,也累積了一些經驗,可惜並未有人加以整理出版,日本的經驗反而先漂洋過來了。本書的確是專業者、社造幹部以及政策執行者最好的參考。期望它除了豐富我們的視野之外,也可激發臺灣更多案例,終有一日也出版臺灣的社區設計!──曾旭正(台南藝術大學視覺學院院長)

 境化,透過與環境的對話,讓人從環境中,得到生命的養分,是社區設計的境界。如何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在參與的過程,增強人與環境的互動,引發認同、愛惜的情愫,如此的空間會形成一股無形的正能量,令人喜愛,也會吸引更多人的付出。這種結合有形與無形的社區設計,是提升生活品質與推動社區治理的重要方法,在作者的經驗中,見證了這個觀點。──廖嘉展(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未來將是以使用者趨向的世代,而山崎亮看到了這個可以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社區設計(在臺灣稱為參與式設計)。城市緊縮帶來的挑戰,如何突破藍圖式規畫思維,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納入時間面向的設計,這是最難的,而山崎亮做到了。社區營造在臺灣受到政治經濟的影響,許多空間環境仍百廢待舉。各地方建設應使「行政參與」趕緊跟上「居民參與」的腳步,以「社區設計」方法重新定位地方發展。相信本書是所有企求革新的空間專業相關領域工作者期盼的解答。──劉柏宏(中華民國景觀學會名譽理事長)

 從聆聽民眾心聲開始,設計者化身孩子王,從遊戲中建造人性互動公園,在田野中尋找善用公共空間的人,組織醫院園藝治療、帶領島境探訪,重建人、生活、環境、產業的社區網絡,化解水庫、高層住宅爭端,綠化市民百貨公司、再生木材加工廠。景觀建築師山崎亮分享了社區設計如何牽起人際牽繫,對抗無血緣、無地緣社會的疏離孤獨,活絡人口凋零的偏鄉、療癒網路成癮的城市,是所有關心臺灣高齡化、少子女化社會者都值得閱讀的一本書。──戴伯芬(輔仁大學社會系教授)
图书简介: 书名: 城市肌理:从微观尺度重塑地方感与公共生活 作者: [请在此处填写作者姓名] 出版社: [请在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 出版年份: [请在此处填写出版年份] --- 重新发掘脚下的土地:城市肌理的复兴与地方精神的构建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代城市规划与设计中一个日益被忽视的核心议题:城市肌理(Urban Fabric)的深度与质量。我们不再满足于宏大叙事下的功能分区和效率至上,而是将目光聚焦到构成城市最基本单元——街道、街区、尺度以及它们如何塑造日常的感知与互动。 《城市肌理:从微观尺度重塑地方感与公共生活》并非一本关于技术规范的工具书,而是一部关于“如何让城市重新‘成为’我们的家”的深度观察与实践指南。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解构了现代性带来的城市碎片化、匿名化现象,并提出了一套以尺度、连续性、可识别性为核心的设计哲学。 第一部分:肌理的解剖学——理解城市的基本语法 本部分致力于建立对“肌理”的系统性认知。我们探究城市肌理的三个关键层次: 1. 形态肌理(Morphological Fabric): 探讨建筑的体量、屋顶线、退界和立面细节如何共同营造出街道的“天空线”与“围合感”。我们通过对历史街区(如欧洲的棋盘格与中东的有机生长模式)的案例分析,揭示形态的韵律如何影响步行体验的安全感与舒适度。此处重点讨论“平均地块大小”与“街道宽度比率”对街道活力产生的微妙作用。 2. 功能肌理(Functional Fabric): 考察土地使用混合度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僵硬的职住分离是导致城市在特定时段“死亡”的主因。本书倡导“多功能时间表”,即在同一街区内,早晨是通勤者,中午是午餐者,傍晚是休憩者,夜晚是娱乐者,强调时间上的交叠而非仅仅空间上的邻近。 3. 感知肌理(Perceptual Fabric): 关注人类心智如何对环境进行导航和记忆。通过引入“地标性”、“可注脚性”和“连续视野”的概念,本书论证了清晰的地理参照物如何增强居民的地方归属感(Sense of Place)。我们审视了标识系统、材料的质感以及光影变化在构建城市记忆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失效的尺度——现代主义的遗产与断裂 本书对二战后主导全球城市规划的理性主义和现代主义思潮进行了批判性反思。 我们详细分析了“过大尺度”(Overscaling)对公共生活造成的破坏。高耸的塔楼、宽阔的干道、以及缺乏边界的巨大广场,是如何无意中制造出反公共的空间。这些尺度模糊了“私密”与“公共”的界限,使行人在其中感到暴露无遗或无所适从。 街道的失败: 深入剖析了车行优先的交通规划如何“切断”了步行网络,导致街区内部的连接性降低。书中提供了详尽的数据分析,对比了步行友好型街区与车行主导街区在居民活动范围、邻里互动频率上的显著差异。 “边界”的消解: 探讨了围墙、绿篱、店面橱窗等中介性元素的价值。这些元素是社区的“皮肤”,它们既提供保护,又允许观察,是社会互动的缓冲地带。当这些元素被完全移除,剩下的只是一个空洞的、无法被个体掌控的空间。 第三部分:重塑连接——以人为尺度的设计策略 在分析了问题之后,本书的重点转向了积极的干预和实践。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基于“人本尺度”(Human Scale)的设计干预策略,旨在修复被破坏的城市肌理。 1. 街道的重新定义: 推广“共享空间”的理念,但侧重于其在微观层面的实现——例如,如何通过铺装的变化、家具的设置和植被的策略性种植,“收窄”感知到的街道宽度,从而鼓励低速交流和非正式接触。 2. “后院”到“前沿”的设计: 强调建筑底层(Ground Floor)的活性与透明度。详细阐述了“深度前厅”、“半开放式门廊”和“橱窗化零售”在将私人领域巧妙地“延伸”至公共领域中的作用,以此激活街道立面。 3. 渐进式介入与“催化剂”规划: 避免“推倒重来”的激进式更新,倡导采取增量式、可逆性的介入方式。关注那些现有的小型、成功的节点,并探讨如何通过微小的“催化剂”——如社区花园、弹出式市场或临时性的公共设施——来引导和激活整个街区的自发活力。 结论:从“设计空间”到“设计关系”的范式转移 《城市肌理》最终指向一个更深层次的结论:城市设计成功的终极标准,并非建筑的美学或技术的先进性,而是它如何促进人们对特定地点的依恋感和责任感。通过精心地编织场所的物质形态,我们实际上是在为人类行为设定新的社会契约。 本书为规划师、建筑师、城市政策制定者,乃至所有关心自己居住环境的市民,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脚下土地、从最微小的尺度着手,重建城市生命力的深刻视角与行动指南。它呼吁我们将目光从宏伟的蓝图拉回至具体的人行道、门廊和角落,因为真正的城市精神,恰恰蕴藏在这些被精心设计和温柔对待的细节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山崎亮Yamazaki Ryo
生於1973年。社區設計師及景觀設計師。社區設計工作室「studio-L」創立者及法人代表。現任京都造形藝術大學教授兼空間設計學院院長。

 以社區設計師活躍於日本的山崎亮,走遍日本全國,舉辦由當地居民解決地區課題的研習會,制定由居民參與的綜合計劃,設計建築和景觀,策劃由市民參與的公園管理等,盼能透過「社區設計(Community Design)」的方法,讓空間使用者直接參與設計過程,藉此改善各種空間利用、人口外移、高齡化、空間廢置等傳統空間設計無法顧及的問題。

曾以執行過的企畫獲得「日本Good Design Award」、「Kids Design賞」、「SD Review」、「All right!Nippon 大賞審査委員會長賞」等多項大獎。主要著作有《社區設計》(學藝出版社)、《社區設計的時代》(中公新書)、《論街區的幸福》(NHK出版)。


相關著作:《引路者:導引山崎亮走上社區設計的大師們,探究英國社區設計如何發跡,重新回復工業社會所剝奪的人性與尊嚴》《社區設計的時代:用「不造物的設計」概念打造二十一世紀理想社會,全面探究社區設計的工作奧義、設計總體方針,以及如何與社群團體培養合作默契》《社區設計的時代:用「不造物的設計」概念打造二十一世紀理想社會,全面探究社區設計的工作奧義、設計總體方針,以及如何與社群團體培養合作默契(獨家簽名版)》《社區設計:重新思考「社區」定義,不只設計空間,更要設計「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譯者簡介

莊雅琇
日本法政大學研究所畢業。現為專職譯者,譯有《保健食品,你真的吃對了嗎?》、《賺錢力:影響你未來二十年的謀生關鍵》、《給10年後不後悔的自己》、《讓業績往上衝的統計式思考術》等。

图书目录

各界推薦
臺灣版序
前言

Part1
發現「人性互動」的設計

1 「人性互動」的公園
有馬富士公園 ― 兵庫‧一九九九~二○○七

2 不獨力設計
遊樂王國 ― 兵庫‧二○○一~二○○四

3 建立設計機制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公園專案 ― 兵庫‧二○○一~二○○七

Part2
跳脫設計工作,轉為發掘人性

1. 讓都市生活在城鎮裡自然發生
堺市環濠地區的田野調查 ― 大阪‧二○○一~二○○四

2. 運作中的城鎮
景觀探索 ― 大阪‧二○○三~二○○六

3. 從專案設計景觀
千里復健醫院 ― 大阪‧二○○六~二○○七

Part3
社區設計—牽起人際網絡的工作

1. 從一個人開始發展社區
家島專案 ― 兵庫‧二○○二~

2. 一個人能做的事,十個人能做的事,
一百個人能做的事,一千個人能做的事
海士町綜合振興計畫 ― 島根‧二○○七~

3. 孩童激起了大人的熱情
笠岡群島兒童綜合振興計畫 ― 岡山‧二○○七~

Part4
情況還有好轉的餘地

1. 水庫建設與社區設計
余野川水庫專案 ― 大阪‧二○○七~二○○九

2. 高樓住宅的建設與社區設計
高樓住宅建設專案 ― 二○一○

Part5
在這無法以物質或金錢彰顯價值的時代,我們該追求的是什麼?

1.  由使用者自行打造公園
泉佐野丘陵綠地 ― 大阪‧二○○七~

2.  城鎮裡不可或缺的百貨公司
丸屋花園 ― 鹿兒島‧二○一○~

3. 新慶典
水都大阪二○○九與土祭 ― 大阪、栃木‧二○○九

Part6
社會設計—以社區的力量解決課題

1. 用設計解決森林問題
穗積鋸木廠專案 ― 三重‧二○○七~

2. 解決社會問題的設計
+design專案 ― 二○○八

結語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51833
  • 叢書系列:臉譜書房
  • 規格:平裝 / 264頁 / 21 x 14.8 x 1.75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個人對這類探討人本關懷的書籍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樂觀態度。因為在台灣,常常出現一種現象:概念很美好,落地時就變味了。例如,強調「通用設計」的初衷是為了共融,但最終往往被解讀成「滿足法規的最低標準」,最後設計出來的空間,雖然符合規範,卻依舊缺乏溫度和真正的包容性。如果這本書的「連結設計」能更進一步,超越口號,進入到「情感連結」的層次,那將會是極大的突破。情感連結是什麼?它是一種信任、一種安全感、一種無需言語的心照不宣。這需要設計師對人性有極深的洞察力。我尤其關注的是,在數位科技日益發達的今天,設計該如何處理虛擬與實體連結的拉扯?我們透過社群媒體建立的「數位鄰里」,與真實的空間互動之間,如何產生加乘效果而非互相排擠?會不會有章節專門討論,如何利用設計語言,引導線上討論轉化為線下的共同行動?畢竟,最終的目標還是希望大家能走出家門,在真實的物理空間裡,看見彼此的笑容,而不是只在螢幕上按讚。這本書若能提供一套衡量「情感連結深度」的指標,而非僅僅是「參與人數」這樣的表面數據,那對我們這些在第一線努力的人來說,將是無價的指引。

评分

这本《社區設計:重新思考「社區」定義,不只設計空間,更要設計「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光聽書名就讓人眼睛一亮,特別是在我們這個時代,台北的都市叢林裡,每個鄰里似乎都只剩下機能性的連結,要說到「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簡直像是上個世代的浪漫想像。我從事城市規劃相關工作快十年了,看過太多「以設計為名」的公共空間,最後淪為蚊子館或是純粹的打卡景點,設計師們很努力地把最前衛的材料和概念搬進來,卻忘了空間的本質是讓人們願意停留、互動的場所。我一直在思考,是不是我們的設計思維太過聚焦在「物」,也就是實體的結構、動線、視覺美感,而忽略了那個看不見、摸不著,卻真正讓社區活起來的「關係網絡」。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精準,它挑戰了我們對「社區」的僵化理解,不再只是地理上的劃分,而是那些共享經驗、互相扶持的生命共同體。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跳脫傳統都市更新框架的思考工具,讓我們在規劃一條人行道、設計一座社區公園時,能更深刻地意識到,我們其實是在編織一張人際的網,而這張網的韌性,遠比任何鋼筋水泥都來得重要。希望書中能多探討一些操作層面的案例,如何讓冷冰冰的政策語言轉化為居民真切的參與感,那才是設計能否扎根的關鍵。

评分

身為一個在地的文史工作者,我對於「社區」這個詞彙的變遷感觸特別深。在我小時候,所謂的社區就是一條街,大家互相照應,誰家有事,幾乎全街都知道,而且會自動伸出援手,那時候的連結是基於共同的歷史記憶和生活慣性。現在呢?高樓大廈把人隔絕在一個個獨立的盒子裡,電梯、門禁制度,連路上擦肩而過的人,都不一定會記得對方的長相。這本書名中的「重新思考『社區』定義」,簡直像是對症下藥。我一直覺得,現代社會最缺少的不是實體設施,而是「共同的敘事」。如果沒有共同回憶和未來願景,再漂亮的公共廣場也只是空殼。所以,我非常期待看到書中如何將「歷史」和「敘事」融入設計流程。設計不只是畫圖,更是一種詮釋和記錄的過程。一個地方的記憶,如何被轉譯成可供體驗的空間元素?例如,某個舊工廠的遺跡,究竟該被剷除以利於新的商業發展,還是保留下來,作為社區歷史的錨點,引導新舊居民產生對話?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際操作的方法,教導我們如何像解密一樣,去挖掘並活化這些深層的文化基因,讓新的設計能夠「長在」土地的故事上,而不是像空降部隊一樣突兀地存在。

评分

每次參與社區營造的案子,最讓我沮喪的就是「熱情消退期」。剛開始,居民參與度超高,大家一起來討論、一起動手,氣氛熱烈得不得了,彷彿找到了失落的烏托邦。可是一旦硬體建置完成,或者政府的補助計畫結束,那個熱度就像洩了氣的皮球,社區又變回過去那個各自忙碌、互不相干的狀態。這本書若真的能談到「設計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那麼「如何維持連結的動能」絕對是核心議題。這已經超越了單純的空間設計,進入到組織行為和社群管理學的範疇。我需要看到的是一種「永續的設計思維」,也就是說,設計的結束點不該是竣工典禮,而應該是社區能夠自主運營、持續產生新連結的機制建立。會不會有一些關於「小循環」或「微型活動」的成功範例?例如,如何透過設計一些低門檻、高頻率的互動觸點,讓連結不需要依靠大型、耗費心力的活動來維繫?像是社區共廚的空間規劃,或是共享工具間的運作模式,這些看似微小的細節,其實才是決定社區活力的長效因子。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更具韌性的工具箱,幫助我們從「一次性專案」的思維,轉向「有機生長」的維護模式。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的設計書多半都在講究風格、美學,或是如何運用最新的數位工具,讀起來輕鬆有趣,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重量感,無法真正觸及社會結構深層的問題。這本《社區設計》的書名給我的感覺很不一樣,它帶有一種「返璞歸真」的踏實感。我不是設計科班出身,背景比較偏向社會學和非營利組織的運作,過去常覺得「設計」這塊是專業人士的領地,我們這些社福工作者能做的,往往只是在設計好的框架下努力「動員」。但如果設計的目標從一開始就擺在「連結」上,那麼設計師的角色就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規劃者,而更像是促進者或協調者。我特別好奇,書中是如何處理「權力關係」這個棘手問題的。一個社區裡,總有意見領袖、資源豐沛的住戶,也有邊緣化的弱勢群體,設計介入的過程中,如何確保「連結」不是單向灌輸,而是真正的平等對話?如果設計的目標是創造新的連結,那勢必會觸動既有的利益平衡,這時候,技術層面的溝通策略和倫理考量就變得至關重要。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非常細膩的觀察,講述那些在社區會議中,看似無傷大雅的用詞或空間安排,如何微妙地影響了不同群體之間的發聲權和歸屬感,那種隱性的力量,才是設計師最該去解構和重構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