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文
另一種「時光」的韻味
林鍾隆兒童文學推廣工作室執行長、兒童文學作傢/謝鴻文
《小黑羊去上學》有一種「老時光」的韻味,「老時光」在這本書中並不代錶思想守舊,而是寫實自然,不賣弄寫作技巧,更不刻意去迎閤現代讀者的口味,讀起來不時讓人想起戰後初期臺灣兒童文學作傢謝冰瑩、林海音、林鍾隆等人作品中的鄉土韻味,寫照素樸的民風,在鄉村清貧但樂天生活的人們,他們的精神隱隱被傳承下來,一如書中提到的野薑花,滿溢著芬芳,飄散一代又一代。
這個故事在我們當下這樣喧囂躁動的年代中齣現,格外顯齣文學具有的靜定本色,更可以安定撫慰人心。尤其是和故事主人翁金小川有相同處境的貧窮單親孩子,隻要跟隨賴曉珍不疾不徐,親切又溫暖的筆觸,一字一句閱讀下去,一定會得到被同理而鼓舞嚮上的力量。
金小川一歲時媽媽就過世瞭,她和爸爸相依為命,爸爸從事資源迴收工作。金小川不以傢境為苦,更沒有任何怨懟、自卑,相反的隻有樂觀開朗,例如她背瞭爸爸資源迴收得來的「新書包」去上學,被同學嘲笑是用別人丟棄不要的,可是她不但不生氣,反而自信滿滿的笑著說:「是啊,本來就是我爸爸資源迴收撿來的嘛,這麼好的書包,丟掉多可惜。」金小川內在的自我認同,完好無傷,她不去害怕被否定、被視為怪異,心理的強壯,使她顯得成熟而美好。
從金小川身上顯現的人格特質,也都在她爸爸身上看得見。我們也可以說是她爸爸的教育成功,這對父女如鏡像般互相映照齣來的生活情境、觀念與互動等等,絕對可以看見爸爸對金小川付齣的愛,在愛當中,還有尊嚴的獲得;而尊嚴的獲得,來自於沒有放棄自己,坦然接受承擔自己的生命狀態,然後纔能思索自己存在的價值,進一步去發展天賦價值,爸爸如哲學傢充滿智慧的話:「每個人身上都有黃金。」「有些人走遍全世界想要尋找快樂,沒想到快樂就在自己身邊。」……這些情節與話語,都是這本書最溫暖照人的所在。
作為一部兒童文學作品,賴曉珍也不忘在故事中添加童心童趣。金小川傢小黑羊的齣現,原本是要養來擠羊奶喝補充營養,陰錯陽差養到公羊,但小黑羊仍被留下來變成金小川的「弟弟」,還被帶著去學校幫忙除草,小黑羊物盡其用,也發揮牠的價值,成瞭故事中另一搶眼主角。不管作者有意識或無意識,竟讓書裡每個角色的生命都在接納自己,完成自我,於是都綻放齣光彩。
作者的話
有一條河
有段時間,我常常夢見一條河,那是我老傢屋後的河。
河水並不清澈,常漂流著垃圾。有時在河裡玩耍,有人大喊:「牛糞來瞭!」,隻見水麵上載浮載沉著褐色物體,大傢快閃離開。水牛在河裡泡澡,露齣微笑,似乎很得意自己的惡作劇。
對孩子們來說,河邊是個超級遊樂場。河畔有陰森森的竹林,還有阿公的地瓜園和花生田。堂哥常帶我偷挖地瓜,直接在沙地上烤著吃,吃完手腳洗乾淨,迴傢不留證據。
在那個不懂環保的年代,河邊堆瞭很多垃圾和工廠廢棄物,我常在裡頭撿到寶貝:細長的彩色紙片,上頭印著奇怪的字,堂哥跟我說那叫四色牌,村裡的阿婆們玩的;還有骯髒的毛線、塑膠花、書籤卡片……等等。撿來的寶貝我藏在床底下的紙盒裡,後來被媽媽發現瞭,不準我再去撿垃圾。唉!大人無法瞭解那種「尋寶」的快樂啊!
我鄉下的大伯母,和幾個堂哥堂姐在清潔隊工作,每天搭著垃圾車跑江湖。大伯母撿迴來的兒童腳踏車,從美軍眷屬宿捨拿迴來的餅乾盒和空洋酒瓶,我羨慕得都要流口水。美國是個多麼遙遠的地方,簡直是外星球嘛!我童年一直以為人要努力工作,存一輩子的錢,纔買得起一張到美國的機票。
再說老傢屋後的那條河吧!也流過很多同學傢。
小一班上有個男生,說他知道一條捷徑,要跟我一起走路迴傢,結果帶我走到河邊,愈繞愈遠,根本不是什麼捷徑。後來迷路瞭,遇上一座竹編的獨木橋,被風一吹,咿咿呀呀的,我不敢過,他還主動牽起我的手過橋。天哪,如果被其他同學看到怎麼得瞭?長大後迴想纔知道,那個小男生應該是喜歡我的,隻是他太早熟瞭,小一的我根本還不懂喜歡男生啊!
我也曾在河邊發生慘劇:不小心跌進一堆豬糞。也不曉得是哪位勤勞的農夫清瞭幾個星期的豬糞,全堆在小路邊,我蹦蹦跳跳、樂極生悲跌瞭進去,兩隻腳陷在裡頭,拔不齣來。堂哥哈哈大笑,我哭得稀裏嘩啦,最後找大人把我救齣來,帶到河邊洗腳。真臭啊!
讀國中時,我剛學會遊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和傢人在這條河裡遊泳。那迴我差點溺水,傢人們在岸上根本不知道。我從此嚇到瞭,不敢去河裡和海邊遊泳,隻敢去遊泳池玩水。
讀大學時,爸爸買瞭副望遠鏡,說要賞鳥。第一次我們也是到這條河邊,在夕陽金光下,站在河堤上看夜鷺。爸爸跟我們說,他小時候在哪裡玩水,在哪裡放牛。我當時好驚訝,原來爸爸也有這條河的迴憶,在不同的時空裡,他跟我們在同一條河裡玩,爸爸也有童年,也有小時候,他不是一齣生就成為爸爸的。
這條河是歲月之河,滿載著許多人的世代記憶。如今,曾在河邊放牛的爸爸過世二十年瞭,曾跟六歲小男生手牽手的我,也開始戴上老花眼鏡。河整治過瞭,變得乾淨整潔,沒有人亂倒垃圾,但是也看不到水牛在河裡泡澡。
水牛,真是好久不見啊!
有次在飛機上看瞭部紀錄片《逐夢上學路》,講述肯亞、摩洛哥、阿根廷和印度孩子上學的路程,孩子們充滿勇氣和生命力。這部片令我深受感動,也勾起瞭很多童年的迴憶。
我想讓現在的孩子們知道,其實還有另一個世界,另一種生活,另一種孩子的故事。
於是,我決定寫金小川的故事。
我並不是金小川,金小川也不是我。可是,童年的我的確背著紅書包上學,校園裡有兩隻老師養的羊,下課後我們拔草餵牠們,羊大便一顆一顆滾落,好像治肚子疼的臭藥丸。放學後和玩伴們到河邊採「蝴蝶花」,帶迴去送媽媽,好香喔……。
那是物資缺乏的年代,生活未必全然美好,但有種簡單純樸的快樂,還有對未來的夢想和希望。而那樣窘迫的環境,似乎也讓人培養齣更多麵對生活的勇氣和創造力。
現在,我要開始說金小川的故事瞭。
一切,都是起源於那條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