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圖鑑:伽利略科學大圖鑑12

AI大圖鑑:伽利略科學大圖鑑1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本Newton Press
图书标签:
  • 人工智能
  • AI
  • 伽利略
  • 科学
  • 图鉴
  • 科普
  • 儿童
  • 教育
  • 技术
  • 未来科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伽利略科學大圖鑑系列第12冊★
★以生活實例培養未來競爭力「AI素養」★
★推薦人★國立台灣大學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中心 林守德教授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習以為常的使用自動翻譯、手機裡的語音智慧助理、智慧家電等功能,還有現在備受矚目的自動駕駛汽車,常常可以聽到關於AI的討論,不過AI看不到摸不著,到底是什麼呢?

  本書以大量的實例讓讀者瞭解AI在生活中扮演了什麼角色,因此即使不懂程式設計,或是國高中的學生,只要你對AI的未來發展有興趣,即可輕鬆翻開本書一探究竟!

  AI進入醫療領域,透過拿手的圖像辨識分析大量報告,能減緩醫療人力的負擔;在自動翻譯上也有長足進步,能即時辨識語音,翻譯成所需的語言;而雖然自動駕駛汽車上路目前還有安全的疑慮,但在偏遠地方等固定路線上,已經開始投入試驗行駛,支援偏鄉人力不足的問題。另外同時也可見AI運用在商業面試、預測股價、遊戲模組、藥物合成等廣泛領域,可見AI已經與我們的未來密不可分。

  在科技發展的同時也會擔心AI受到有心人士利用,成為犯罪的新手法,例如利用深偽技術製造假影片曾引起社會軒然大波,或是資安、隱私權方面的考量疑慮等等。本書同時也點出AI的弱點及隱憂,讀者在享受AI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能一併去思考探討這些問題,AI已經成為人人必備的科學素養了!

系列特色

  1. 日本牛頓出版社獨家授權。
  2. 主題明確,解釋清晰。
  3. 以關鍵字整合知識,含括範圍廣,拓展學習視野。

專家推薦

  「本書提供詳細的圖文對照來詮釋AI的技術及歷史,相信對於希望用輕鬆的方式理解AI技術的科普讀者,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國立臺灣大學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中心 林守德教授

 
《星际漫游指南:探索宇宙的奥秘》 内容提要: 《星际漫游指南:探索宇宙的奥秘》是一本旨在激发读者对浩瀚宇宙无限好奇心的科普读物。本书以宏大叙事和细腻描绘相结合的方式,带领读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星际旅行,从我们熟悉的太阳系边缘,一直延伸到遥远星系的深处。我们试图以一种既具科学严谨性又不失文学感染力的方式,揭开宇宙的层层面纱,探讨那些塑造了我们存在的最基本问题:宇宙如何诞生?它将走向何方?我们是否孤独? 本书结构清晰,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构建起一座完整的宇宙知识殿堂。 第一部分:地球的邻居——太阳系的奇观 本部分聚焦于我们赖以生存的恒星——太阳,及其周围的八大行星,以及无数的小天体。我们将详细剖析太阳的核聚变机制,揭示它如何成为照亮整个系统的能量之源。随后,我们将按顺序探访水星的极热与极寒、金星令人窒息的温室效应、火星上失落的河流与未来的殖民希望。 对于气态巨行星——木星与土星,我们将重点介绍它们复杂的大气环流系统和卫星群。木星的大红斑、木卫二(欧罗巴)冰层下的咸水海洋,以及土星那令人叹为观止的行星环系统,都将通过最新的探测数据进行生动呈现。天王星和海王星的神秘蓝色调、极端的倾斜角度,以及它们周围冰封世界的探索,构成了本部分的高潮。此外,本书还专门辟出一章讨论冥王星及其它矮行星的“归属之争”,探讨天文学家如何重新定义“行星”的概念,以及柯伊伯带和小行星带中那些未被充分认识的古老碎片。 第二部分:恒星的生命周期与死亡的艺术 当我们离开太阳系,便进入了恒星诞生的摇篮。本部分深入探讨恒星的诞生过程——从星际分子云的引力坍缩到原恒星的形成。我们详细解释了恒星如何通过核聚变维持自身的平衡,以及恒星质量对其寿命的决定性影响。 随后,我们将聚焦于恒星的壮丽谢幕。对于中低质量恒星(如我们的太阳),本书描绘了红巨星阶段的膨胀,以及最终抛射外层物质形成美丽的行星状星云,留下白矮星的残骸。对于质量更大的恒星,我们将探讨超新星爆发的毁灭性力量,这种宇宙中最剧烈的爆炸事件如何将重元素播撒到星际空间,为下一代恒星和行星的形成提供原材料。对脉冲星和中子星的特性,特别是它们极端密度的物理学,也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第三部分:时空的结构——黑洞与引力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理解宇宙结构的关键钥匙。本部分将以直观的方式解释引力如何被理解为时空的弯曲。黑洞,作为时空结构最极端的体现,是本章的重点。我们将讨论黑洞的形成机制(恒星引力坍缩的终点)、事件视界的物理意义,以及“奇点”的理论含义。 本书特别关注了近年来对黑洞研究的突破,包括引力波的探测。我们将回顾 LIGO 等合作组织如何首次捕捉到两个黑洞合并时发出的涟漪,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聆听”宇宙的方式,而非仅仅“观看”。此外,对超大质量黑洞在星系中心的作用及其对星系演化的影响,也将作为重要议题展开讨论。 第四部分:星系的岛屿与宇宙的网状结构 我们的宇宙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由数以万亿计的星系构成的岛屿。本部分将引导读者探索不同类型的星系:旋涡星系(如我们的银河系)、椭圆星系以及不规则星系。我们将深入剖析银河系的结构、旋臂的动态,以及关于暗物质如何成为维系星系旋转的“隐形骨架”的最新理论。 更进一步,我们将讨论星系团、超星系团以及宇宙网的宏观结构。通过对最大尺度结构(如武仙-北冕座长城)的描绘,读者将得以领略宇宙在数十亿光年尺度上呈现出的泡沫状和纤维状的奇特布局。本章还会探讨星系合并与相互作用,这些宇宙尺度的“碰撞”如何塑造了宇宙的当前形态。 第五部分:起源、演化与终极命运 宇宙的宏大叙事始于大爆炸。本部分将回顾现代宇宙学的基础——标准宇宙学模型(Lambda-CDM 模型)。我们将追溯时间回溯至宇宙诞生之初的极早期阶段:暴胀理论如何解释了宇宙的均匀性,以及早期宇宙冷却过程中基本粒子和原子的形成过程(核合成)。 一个引人入胜的谜团是暗物质和暗能量。本书将详细介绍科学家们如何通过引力效应间接“发现”了这些占据宇宙绝大部分质量和能量的神秘成分,以及当前尝试直接探测它们的实验努力。 最后,本书将展望宇宙的终极命运:热寂、大撕裂,还是引力坍缩?这些基于当前物理学理论的推演,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关于我们存在之尺度的终极哲学思考。 适合读者: 本书适合对天文学、物理学感兴趣的普通大众、高中及大学入门级学生。它不需要深厚的数学背景,但要求读者保持开放和探索未知的精神。通过清晰的图表、最新的哈勃和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精美图像,以及对前沿科学发现的生动解读,《星际漫游指南》旨在成为读者探索宇宙知识的可靠伙伴。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一、什麼是AI
人工智慧 008
AI的歷史 010
第3次AI繁榮期 012
AI的定義 014
AI進入社會 016
奇異點 018
 
二、AI的機制
電腦的歷史 022
杜林測試 024
機器學習 ① 026
機器學習 ② 028
機器學習 ③ 030
決策樹 032
類神經網路 ① 034
類神經網路 ② 036
深度學習 ① 038
深度學習 ② 040
深度學習 ③ 042
深度學習 ④ 044
過度學習 046
強化學習 048
COLUMN 辨識的機制 050
 
三、AI與醫療
醫療的6個領域 054
影像診斷 ① 056
影像診斷 ② 058
影像診斷 ③ 060
學習資料 062
特徵量抽取 064
手術評價AI 066
醫療系統開發AI 068
病毒判別AI 070
藥劑研發AI 072
醫療AI的未來 074
COLUMN 視錯覺 076
 
四、AI與語言溝通
自動翻譯 ① 080
自動翻譯 ② 082
語音翻譯 084
智慧型音箱 086
語音辨識 088
語音應答 090
聊天機器人 ① 092
聊天機器人 ② 094
AI的課題 096
 
五、AI與自動駕駛
自動駕駛 ① 100
協調型自動駕駛 102
自動駕駛的等級 104
自動駕駛 ② 106
實證實驗 ① 108
瞌睡監視 110
自動駕駛的發展藍圖 112
實證實驗 ② 114
COLUMN 自動駕駛事故 116
 
六、於各個領域大顯身手的AI
圍棋/將棋AI 120
全訊息賽局AI 122
AI結帳無人化商店 124
AI面試 126
結婚活動AI 128
股價預測AI 130
深度偽造 132
戰術分析 134
遊戲AI 136
劣化診斷 138
材料探索 140
判別行星 142
配備AI的機器人 144
COLUMN 電影中的AI 146
 
七、AI的弱點與通用型AI
AI必備的能力 150
AI能做的工作 152
框架問題 154
符號接地問題 156
俳句AI 158
專用型AI/通用型AI 160
全腦架構 162
AI與身體 164
AI與心靈 166
什麼是智慧 168
COLUMN 咖啡測試 170
 
八、與AI共存
遭致攻擊的AI 174
公平性 176
隱私性與資料運用 178
AI的發展 180
AI的威脅 182
阿西洛馬AI原則 184
COLUMN 庫茲威爾的預言 186
 
九、AI與教育
AI在教育上的應用 190
程式教育 192
在傳統技藝上的應用 194
AI戰略 196
與AI的融合 198
 
基本用語解說 200
索引 202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613038
  • 叢書系列:伽利略科學大圖鑑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9 x 24.2 x 1.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在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中,AI(人工智慧)的運用已經越來越普遍了,
  例如影像辨識、自動翻譯、與它對話會給予回應的智慧型音箱等等。
  但是,如果問到「AI到底是什麼?」恐怕還是有很多人不太了解!

  AI存在於電腦中,無法直接看見。
  而且,如果不知道電腦和程式的機制,就會很難理解其中究竟。
  本書將透過實際的例子,深入淺出地解說
  AI是如何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中,以及依循什麼樣的機制在運作。

  AI技術越加發達固然有其光鮮亮麗的一面,但也不是全然沒有弱點。
  還有不少人擔心「AI會不會搶走我們的工作呢?」
  本書也將詳細介紹AI能做什麼事、不能做什麼事,以及AI演化的可能性。

  在網際網路和電腦發達的資訊社會中,
  我們的生活已經和AI密不可分。
  未來的世界就像「讀書、寫字、計算」一樣,
  學習AI和電腦的知識「將會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期待大家能透過本書,更深入理解AI,也更能發現AI的趣味。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到這本《AI大圖鑑:伽利略科學大圖鑑12》,我覺得它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它成功地打破了「科學圖鑑」和「枯燥」之間的必然連結。我以前對科普書的印象,就是一堆密密麻麻的文字,配上幾張可有可無的插圖,讀起來很費勁。但這本完全不一樣,它給人的感覺更像是在看一本製作精良的博物館導覽手冊,每一頁都像精心策劃過的主題展區。它的敘事節奏控制得非常好,不會讓你因為某個章節太難而想直接跳過,而是透過豐富的視覺元素和簡潔有力的文字說明,讓你自然而然地想要深入探索下去。我特別喜歡它在解釋歷史背景時的那種敘事手法,像是跟著科學家們一起經歷了那些重要的發現時刻,那種臨場感十足,讓知識不再是冰冷的數據,而是充滿了人類探索未知的熱血故事。這本書,讓我重新燃起了對世界運行法則的好奇心,老實說,這種感覺已經很久沒有體會過了。

评分

講真格的,這本大圖鑑的編纂功力,真的不是蓋的,它展現了一種近乎藝術的專業度。從紙張的選用到內頁的排版細節,處處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對「知識傳遞」這件事的極致追求。我翻到某個關於材料科學的部分,那些晶體結構的示意圖,精細到連最微小的原子排列都能看得清清楚楚,這種清晰度,對於需要圖像輔助理解的學科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我過去在別的書上看到類似的圖,常常是模糊不清,看得我一頭霧水,但這本完全沒有這個問題。而且,它的跨學科整合能力也令人驚艷,它不只是單純地羅列知識點,而是巧妙地將不同領域的知識點串聯起來,讓你看著看著就會產生「原來如此!」的頓悟感。那種知識體系建立起來的成就感,遠比單純背誦幾個公式要來得紮實和令人興奮。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投資時間去細細品味的工具書,不只是給孩子看,連我們這些自詡飽學的成年人,也能從中汲取到源源不絕的養分。

评分

哎呀,最近手邊這本《AI大圖鑑:伽利略科學大圖鑑12》真是讓我愛不釋手,雖然書名聽起來很硬核,但實際翻閱起來,那種紮實的內容和清晰的編排,完全顛覆了我對科普書的刻板印象。我得說,這本書的編排設計簡直是教科書等級的用心,你知道嗎?那種圖文並茂的呈現方式,光是看著那些精美的插圖和詳細的圖解,就已經是一種視覺享受了。尤其是對於我們這種理工科背景稍微薄弱的讀者來說,它把那些原本抽象難懂的科學概念,拆解得像積木一樣,一步一步引導你理解。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處理複雜理論時所展現出的耐心,完全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反而像一位資深老師傅在帶領你走進一個全新的知識領域,讓人感覺非常親切。光是看著那些關於基礎物理和天文學的章節,我就覺得自己的世界觀又擴展了好大一塊。這種書,放在書架上,絕對是一種品味的展現,也隨時提醒自己要保持學習的好奇心。

评分

讓我來談談這本《AI大圖鑑:伽利略科學大圖鑑12》在知識廣度上的呈現,那種編排的野心,真是讓人肅然起敬。它並沒有自我設限在某個單一的學科領域內打轉,而是像一個宏大的知識網格,將各個看似不相關的科學分支巧妙地連接了起來。例如,當它在談論某個古代文明的建築技術時,你會發現它同時也穿插了當時的基礎數學和幾何學原理的介紹,這種跨域的連結,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知識的立體認知。很多時候,我們讀科普書,總覺得知識點是孤立的,但這本書成功地營造了一種知識相互依存的氛圍。它讓我意識到,科學並非是零散的碎片,而是一個巨大的、相互影響的整體系統。對於想建立全面科學視野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提供了一個極佳的總覽框架,讓人讀完後,對「科學」這個詞彙的理解都變得更加深刻和全面了。

评分

這本圖鑑的裝幀設計,簡直是台灣出版業的良心之作,質感好到讓人捨不得隨意擺放。我特別注意了一下它的裝訂方式,那種可以完全攤平的設計,對於需要對照圖表或進行深度閱讀的讀者來說,實在是太友好了。你想想,當你對著一個複雜的機械原理圖,結果書本中間的摺痕讓你看不清楚關鍵結構,那種挫折感有多大?這本完全沒有這個問題,無論你怎麼翻閱,它都能保持平整。而且,它的索引編排也極其人性化,如果你想快速查閱某個特定的概念,可以很迅速地找到對應頁碼,這對於需要經常回頭查閱資料的學習者來說,簡直是效率上的巨大提升。總體來說,它不只是一本書,它更像是一個經過精密設計的學習平台,所有細節都考慮到了讀者的使用體驗,這份細膩,絕對是台灣讀者會特別有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