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
這本書的結構編排非常流暢,閱讀體驗極佳,完全沒有一般育兒書那種硬梆梆的學術語言。最讓我驚喜的是,它不只是空談理論,每個章節後面都有非常具體的「這樣做」的小練習和情境模擬。例如,在討論到「如何建立女兒的自我價值感」時,作者沒有只說「多讚美她」,而是詳細分析了不同類型的讚美會帶來的不同影響,以及如何從「結果」導向的讚美,轉變成「努力過程」導向的讚美。這對我這種以前只會說「哇,你考一百分真棒」的媽媽來說,簡直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我開始練習去讚美她為了一次小測驗,願意多花時間複習的毅力,而不是只看到那個分數。這個轉變,讓她看待自己失敗的眼光都變得溫柔了許多。我覺得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它把自己定位成一個「陪伴者」而非「權威者」,它溫柔地引導我們去調整視角,讓我們意識到,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往往就是女兒看待自己的藍圖。對於想在女兒心智發展關鍵期,打下堅實心理基礎的家長來說,這本書絕對是必備的工具書,而且是會讓人想翻閱好幾次的耐讀型工具書。
评分
☆☆☆☆☆
坦白講,我以前讀過一些歐美翻譯過來的育兒書,雖然內容很棒,但總覺得文化背景差異太大,有些觀念在我們台灣的社會氛圍下很難落地執行,比如那種鼓勵孩子完全獨立、甚至「放手讓她自己去闖」的態度,在我們重視人情互動和家庭支持的文化裡,執行起來常有心理障礙。這本書的作者顯然非常了解東方家庭的特質,她提出的許多建議,都是建立在「家庭支持系統不解體」的前提下進行調整的。比如在面對青少年社交壓力時,她強調的不是「自己扛」,而是如何與女兒建立一個「共同面對問題的聯盟」,讓她知道家永遠是她的後盾,但同時也要學會自己做決定。這種「軟硬兼施,但核心是愛與支持」的平衡感,讓我讀起來格外親切和有安全感。它沒有逼迫我成為一個「虎媽」或一個「隨意放任的媽」,而是給了我一個非常務實的「中道」。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將普世的正面教養觀念,用最貼近我們生活的語言和情境,包裝起來呈現在我們面前,讓我覺得,原來教養女兒可以不用這麼辛苦,而是可以充滿智慧和樂趣的。
评分
☆☆☆☆☆
老實說,我原本對這種強調「女孩特質」的書籍是抱持著懷疑態度的,總覺得性別框架太多樣化了,何必再細分這麼多?但是,這本讀起來完全沒有那種刻板印象的束縛感,反而是提供了一種理解女兒內心世界的「透鏡」。我女兒現在正處於小學高年級,開始出現青春期的那種敏感和自我意識抬頭,有時候我的關心,她會覺得是「干涉」,我一急,她就立刻關閉溝通的通道。這本書裡面談到女性在成長過程中,對於「連結性」和「情感的深度」需求是很高的,這跟我們東方社會鼓勵女孩要「獨立自主」的口號,常常會產生一種內在衝突。書中提供了一個很實用的概念,就是「連結優先於解決」。我嘗試在晚餐時,不再急著問她功課寫完了沒,而是先聊聊今天哪件事讓她覺得開心或難過。效果驚人!她那種緊繃的狀態一下子就鬆開了,自然而然地,她會自己尋求我的意見,而不是被我「推播」意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媽媽們可以優雅地放掉一些不必要的「控制」,轉而建立更深層次的安全感連結,這對我這個控制慾比較強的媽媽來說,簡直是當頭棒喝,真的需要慢慢消化吸收。
评分
☆☆☆☆☆
這本書真的是近幾年來,我在育兒這條路上讀過最「有感」的一本了。我得說,一開始看到書名,其實有點猶豫,想說「現在市面上談親子關係的書多到爆炸,這本能有什麼新意?」結果,翻開後簡直是相見恨晚!它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也沒有一堆我根本做不到的理論,而是非常貼近我們台灣家庭的日常。像是書裡提到那種,當女兒在學校跟同學發生小摩擦,回家後跟我講,我當下第一個反應都是想幫她「出頭」或直接幫她「解決」掉,結果書裡教我的那種「先傾聽、再賦權」的方法,真的是立刻見效。我試著少說一句「下次妳要……」,多問一句「妳那時候心裡是什麼感覺?」的結果,我女兒真的開始願意跟我分享更多細節,而不是只丟一句「沒事啦」就帶過。而且,書裡的作者觀察力非常細膩,她點出了很多媽媽們自己都沒意識到的「潛規則」,像是我們在無意間對女兒展現的「完美主義焦慮」,是如何不著痕跡地傳遞給她們的。這本書不是在教你怎麼「修理」問題,而是在教你怎麼「看見」問題,從根本上改變我們與女兒的互動模式,真的很棒,推薦給所有覺得跟女兒溝通卡住的媽媽!
评分
☆☆☆☆☆
身為一個職場媽媽,時間永遠是最大的敵人,所以我對書的實用性要求很高。這本《媽媽這樣做,女孩會不同》在實用性上,完全沒有讓我失望,甚至超乎預期。它裡面提到的一個觀點我印象非常深刻,就是關於「情緒的命名」。很多時候,我女兒發脾氣或莫名低落,我只會催促她「不要哭了」、「快點把事情處理好」,結果就是演變成一場冷戰。書裡教我們,要幫女兒「翻譯」她的情緒——「妳是不是覺得很生氣,因為妳覺得沒有被公平對待?」——這個小小的動作,就像是給了她一個可以握住的「情緒錨點」。她一旦被理解,那個強烈的情緒波動就會迅速下降。我實測在幾次孩子耍賴的時候,用這種方式引導,那個原本預期會持續半小時的拉鋸戰,硬生生縮短到十分鐘。更棒的是,這種溝通方式並不耗費我額外太多時間,它只是改變了我回應的「品質」。它教會我,在忙碌之餘,真正有效的溝通,不是拉長相處時間,而是提高每一分鐘的「深度連結效率」。這本書對於想在有限時間內,最大化育兒效果的媽媽來說,簡直是戰略性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