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不平等:一段女性身體的覺醒之路(二版)

月經不平等:一段女性身體的覺醒之路(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艾莉絲.迪艾波
图书标签:
  • 月经健康
  • 女性主义
  • 身体觉醒
  • 性别平等
  • 健康科普
  • 女性身体
  • 月经羞耻
  • 月经贫困
  • 两性关系
  • 社会议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第一本全方位談論「月經」的專著,含括神話宗教、社會文化與醫學新知
★重新思考女性身體,破除月經汙名,終結月經貧窮,發展月經平權必讀之作

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
我們究竟是怎麼把代表生之禮讚的月經,扭曲成一則髒話或詛咒?
──光明正大談論月經的時刻已經到來!

  每個女性一生會在40年間經歷約400次月經,這個按時報到的生理現象再自然不過,
  但為什麼人們提到它,常像是說起一件不可告人的祕密,小心翼翼?

  ▎什麼是「月經禁忌」?你我都不陌生~
  →有各種代稱:那個、大姨媽、好朋友、例假、MC……就是不稱其名。
  →宗教經典裡總說經血不潔,而依照民俗,月經來的女性不准拿香、不准進廟。
  →人們多半私下輕聲求借生理用品,不好意思像需要ok繃那樣公開詢問。

  ▎「現在哪還有月經汙名化!」──這是真的嗎?
  →馬拉松選手參賽時運動褲經血外漏的照片,招致網路上的激烈反彈與攻擊……
  →「她又發神經了,真是受不了,一定是她那個來了!」
  →「請什麼生理假,有那麼不舒服嗎?不會是裝的吧?」

  無法談論自己的身體,是一種最有效的壓迫形式。
  對月經的靜默不語,即是對女性生命的不以為意、視若無睹。

  本書揭示歷來關於月經的諸多傳說、迷信,以及至今依舊滲透大眾內心的偏見。
  月經汙名化令男性對創造人類生命的生理現象懵懂無知,對經血有無來由的反感;
  令女性難以安心且清楚談論自己身體狀態,以致相關病痛未獲得足夠的醫療支持。

  作者從神話宗教的意蘊出發,談及生理用品的潛藏風險與推陳出新,再到醫學知識的遞進,引領讀者思索各種長久以來被隱而不見的月經議題;她更不吝分享自己從青春期到更年期的個人生命經驗,包括初經的懵懂、經痛的折磨、避孕的選擇,乃至子宮手術與人工受孕的歷程,因此,本書也是她回顧自身40年月經生涯的追憶錄,深深引發女性讀者的感同身受。

  本書為所有流著血、流過血、即將流血的女性,也為所有身而為人的男性而寫。
  邀請你參與這場平和又流血的革命──
  理解、鬆綁、拆除那些對於月經錯綜複雜的情緒與認知,
  讓我們不再尷尬、不再無知,坦然自如地談論生命的真實。

  #關於月經,你知道的有多少?
  ‧人類為什麼會有月經?只有人需要每月增厚的子宮內膜嗎?
  ‧月經來潮的女性有如煉金術般的轉換能力,能讓酒變酸、讓肉腐壞?
  ‧男人也會有「月經」?神話與宗教中,男性的割禮之血是對應女性月經之血的某種替代象徵。
  ‧衛生棉成分曾驗出劇毒戴奧辛!如何選擇自己適合的用品,或者,可以自在放血流?
  ‧歇斯底里到底存不存在?什麼是男女的荷爾蒙不公?男性就沒有情緒化的時候嗎?
  ‧可樂的課稅竟然比做為必需品的生理用品更低?終結月經貧窮是人權議題!
  ‧你的經痛是「經前症候群」,還是「子宮內膜異位症」所致?別輕忽不論而耽誤治療。
  ‧經血真的可以救命!據最新生物科學研究,經血裡有幹細胞。

專序推薦

  成令方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退休教授
  林薇 小紅帽 With Red 創辦人
  曾穎凡(凡妮莎) 臺灣月亮杯/月經碟片群眾募資計畫發起人

同盟推薦

  史文妃、陳苑伊 月亮褲谷慕慕 創辦人
  朱家安 哲學雞蛋糕腦闆
  宋尚緯 作家
  李欣倫 作家
  林靜儀 婦產科醫師、立法委員
  苗博雅 臺北市議員
  康庭瑜 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
  蔡英美 婦產科醫師、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教授
  諶淑婷 作家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为《月经不平等:一段女性身体的觉醒之路(二版)》的书籍的简介,内容将聚焦于该主题,并力求详尽、自然,不包含任何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迹象。 《月经不平等:一段女性身体的觉醒之路(二版)》 作者:[此处可填入作者姓名] 一本深刻剖析社会、文化与生理交织的复杂议题,引领读者重塑对月经的认知与态度。 导言:沉默的阴影与觉醒的呼唤 月经,作为全球半数人口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生理现象,却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被置于一层厚重的禁忌与误解的阴影之下。它不仅是生物学的必然,更是一面折射社会权力结构、性别不平等和文化偏见的镜子。 《月经不平等:一段女性身体的觉醒之路(二版)》并非仅仅探讨生理周期,而是深入挖掘月经现象如何被社会规范、经济体系和医疗话语所建构和利用。本书旨在撕开那层名为“羞耻”的幕布,邀请所有性别背景的读者,共同参与一场关于身体自主权、公共卫生与社会正义的深度对话。 在本书的第二版中,我们不仅继承了初版对历史与文化偏见的批判性审视,更加入了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兴起的“月经革命”的新证据和新案例,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全面、更具前瞻性的“月经地图”。 第一部分:历史的重负与文化的桎梏 探寻月经污名化的根源 本书首先追溯了月经污名化的历史轨迹。从古代神话中对月经血的恐惧与膜拜,到宗教教义中将其定义为“不洁”的象征,我们看到月经如何被赋予超自然的、往往是负面的意义。这种文化上的“去神圣化”或“妖魔化”,为后世的结构性歧视埋下了伏笔。 我们将分析不同文明对月经的不同态度——从严格的隔离规定到某些文化中对其生命力象征的保留——揭示这些差异背后隐藏的权力关系。特别关注的是,在父权制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结构中,月经是如何被工具化,用以限制女性的公共参与和经济独立。 语言的陷阱与话语权的争夺 语言是思维的容器。本书细致考察了日常用语中充斥的贬义词汇和隐晦表达,如何潜移默化地强化了月经的负面联想。从“经期不稳”到对痛经的轻描淡写,我们审视了医疗话语如何将月经的痛苦正常化,从而剥夺了女性对自身感受的有效陈述权。语言的变革,正是觉醒之路上的关键一步。 第二部分:经济的壁垒与公共卫生的困境 月经贫困(Period Poverty):被忽视的经济危机 “月经不平等”的核心议题之一是经济壁垒。本书深入剖析了“月经贫困”现象——即因经济拮据而无法获得足够、安全、卫生的经期用品的困境。这不仅仅是一个消费问题,更是人权问题。我们将通过跨国案例研究,展示月经贫困如何直接影响青少年的教育参与、成年女性的劳动稳定,乃至个人的尊严和健康。 税收、市场与“粉红税” 为什么卫生巾和棉条等必需品常常被视为“奢侈品”?本书严厉批判了针对经期用品征收的增值税——“粉红税”。通过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分析,我们论证了这种税收政策如何构成对生理必需品的隐性惩罚,并呼吁全球范围内的税收公平改革。 环境的代价与可持续的选择 第二版着重增加了对经期用品环境影响的探讨。一次性用品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的巨大负担,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方便”背后的真实成本。本书探讨了环保型经期产品的兴起,分析了其在可负担性、普及性和文化接受度方面面临的挑战,并倡导更具可持续性的身体管理方案。 第三部分:身体的自主权与医疗的盲区 痛经的“正常化”与诊断的缺失 “忍着点就好”、“这是女人都会经历的”——这些话语背后隐藏着对女性生理痛苦的系统性忽视。本书详细阐述了慢性盆腔疼痛、子宫内膜异位症等与月经相关的疾病,它们如何因为被“正常化”而导致诊断延迟和治疗不足。我们强调,对疼痛的倾听和尊重,是实现身体自主权的基础。 月经与跨性别群体的经验 觉醒之路必须是包容的。本书专门辟出章节探讨跨性别男性、非二元性别者在经历月经时的独特挑战。当社会叙事将月经完全绑定于“女性身份”时,这些群体的身体体验往往被边缘化,甚至面临医疗上的误解和歧视。我们呼吁建立一种更灵活、更尊重个体经验的身体话语体系。 教育的革新:从禁忌到科学启蒙 有效的性与生理教育是打破不平等的关键。本书批判了当前许多学校教育中对月经的含糊处理,主张推广全面、科学、去污名化的月经教育。这种教育不仅面向生理期经历者,更应普及到所有社会成员,以培养尊重和理解的文化氛围。 结论:迈向月经平等的未来 《月经不平等:一段女性身体的觉醒之路(二版)》的最终目标,是描绘一个理想的未来图景:一个经期用品随处可见、月经不再是求职或学习的障碍、经期疼痛得到严肃对待、身体经验受到充分尊重的社会。 觉醒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政策的制定、文化的重塑和每一个人的内在转变。本书不仅是一份批判性的诊断报告,更是一份行动指南,激励读者从自身做起,参与到这场静默却深刻的社会变革之中。这是一场关乎健康、尊严和真正平等的深刻旅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艾莉絲‧迪艾波(Élise Thiébaut)


  記者、女性主義者,與月經相處四十年。

  曾與Agnès Boussuge共同寫作針對年輕讀者的女性權益書籍《如果我是總統:政治中的女性》(Si j'étais présidente; des femmes en politique,Syros出版),著有系列故事集《實用末日指引》(Guide pratique de l’apocalyspe,Quintette出版),也寫過兩本關於煙火的書(Actes Sud出版)。她也是巴黎地鐵站內介紹各站歷史文字的撰述者。剩下的時間,她過著一般的人生。

譯者簡介

劉允華


  法國巴黎第八大學哲學系博士班肄業。長期從事學術分析、評論、翻譯,與國際時事觀察。研究主題包含:光與社會學、夜間生活、論述與文化。曾參與臺灣與法國民間組織工作,評論作品散見網路與實體媒介。譯有《疼痛的隱喻:透視疾病背後的情緒、壓力與痛苦》(木馬文化)。
 

图书目录

推薦序 重新擁抱「大姨媽」
推薦序 一場因流血而起的革命正在發生
推薦序 恐怖的不是月經,是無知

前言 血的禁忌

第一章 血光將至
卵母細胞,一場小型博覽會
倭黑猩猩的解放
子宮不矜持
魔女嘉莉
第一次月經與最後一巴掌
青春期,親愛的青春期

第二章 對血的恐懼與靠近
紫羅蘭枯萎的氣味?
代號「蝶翼」
希波克拉底的傳道
老普林尼的鏡子
血糖還是無糖?
蛋不破就打不出美乃滋
腹中的恐懼
禁忌與汙名,戰在一起?
職業上的月經規則

第三章 血之詛咒
有母熊來
月亮女神也折腰
伊菲格涅亞的天賦
如果男人也有月經?
一神教教規中,流血的三種意義
小貓的暴動

第四章 藏好這血,讓我看不見
月經、規則、馬拉松
老布重談
從腰帶到棉條
血債血償
陰道菌落的戰場
中毒性休克症候群,如史蒂芬‧金的恐怖小說
商業機密
轉向有機?

第五章 血出百分百的天然方案?
粉紅稅:必需品立法
杯子正滿
與海綿寶寶做愛
不要再丟了!
直覺放血流
藝術經

第六章 數血而止
舉頭問明月
月經週期行不行?
神奇的比林斯排卵法
月經終於小藥丸
女人同步
陰陰相連

第七章 經血不快
只要想想……
生殖器共感
經前症候群大獎
卵巢裡的風暴
生殖禁令
你有所不知的子宮內膜異位症
歇斯底里、驅魔與巫師

第八章 故事永無止經
雞尾酒與煉金藥
經血中的幹細胞
培養自我
一百萬億個細胞,和我和我和我
通往永生的道路?
月經銀行

結語 若月經規則改變了
致謝
資料出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42756
  • 叢書系列:木馬人文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血的禁忌


  就像創世以來的數十億女性一樣,我從十四歲前後開始,近四十年間的每個月都有月經來潮。在一九七五年四月到二○一五年二月,扣掉懷孕期間與更年期前的反覆不定,大約是四百次左右的月經。在我腿間流出的,人稱經血的東西,大概占去了我人生中近兩千四百多個日子。經血象徵著排卵,因此象徵生育能力。相較之下,歐洲中世紀的女性一生中排卵不過一百多次,剩下來的時間,她在懷孕、在哺乳,或已經死去。十八世紀時,成功活過童年的女性只有二十八年的餘命,而一‧二%的妊娠致死率,比起今天的風險高出千倍之多。

  比起中世紀或十八世紀,我的生理期已經要舒適許多。儘管從一九七五年以來情況已有改變,但當我對周圍的人提到本書主題時,強烈的禁忌還是讓他們大感驚訝地發出疑問:「月經?哪個月經?」一位女性甚至問我是否是女性月經,然後又隨即改口:「呃,我要說的是大姨媽之類的。」一般來說,當與我對話的人們了解到這與歐盟規範或交叉相乘規則都無關之後,便想知道他們這個主題什麼地方那麼有趣,足以寫出一本書。「畢竟,有什麼比這更自然的呢?」一位阿姨向我這麼說,但同時也承認,她自己對這股每個月都從身體裡流出來的血從來沒產生過任何疑問。其他人則是把我拉到一旁,像鬱積的水流突然傾瀉似地,向我訴說她們的經痛、經前症候群或子宮內膜異位症等等的事情。除了她們的個人狀況外,總還會出現同樣的問題,最多的就是「為什麼月經叫做月經?」,還有「以前的女性怎麼處理月經?」跟「在買不到生理用品國家的女性該怎麼辦?」。

  有鑒於本人的年紀,我以為會聽見許多與更年期有關的問題。但卻沒有一位與我同年的女性對這個主題表示興趣。根據富有國家的平均年齡,更年期代表著她們生命中的二十到三十年;如果加上青春期前的時間,她們無法生育的時間至少也等於具有生育力的時間。但就像在一曲莫札特結束後的沉默,更年期的一切,直到現在依舊難以逃離月經的禁忌。

  無論什麼年紀,男性心中對月經想的都是敬而遠之。他們想的很可能是:「這個女人肯定在陰道裡埋了一顆原子彈,我們就當什麼都沒發生,免得她當著我的面爆炸。」但其實很快地,連他們也會提出一些疑問。

  最先被提出的問題之一,就是精子與血液的關係,特別是在生殖功能的部分,這讓提問的人感覺比較輕鬆。因為子宮內膜異位症與經前症候群明顯使他們焦慮哆嗦,就像在聽到分娩回憶時會打冷顫一樣。而當他們知道經血能治癒許多疾病時,我敢保證,這為他們打開了許多我最好不要知道細節的性愛視野。倒不是因為我對嗜血口交反感(你將會看到我如何說明這一切),而是因為我想要專注在我的主題上。但不幸地,這個主題不只是性而已。

  頭號禁忌

  雖然人類能發現上千種免於寒冷、飢餓、疾病的方式,能探索並殖民所有土地,在太空中旅行,發明許多複雜的武器彼此殘殺;但很明顯地,關於月經,人類仍處於非理性的位置。月經儘管普通,但依舊是一種神祕的現象,在它的周圍盡是傳說、迷信、隱晦,以及屹立不搖的驚人成見。無論是來自神話、宗教或醫學,這些成見依舊滲透人們的心理,乃至於影響了全世界女性的身心健康。

  但必須指出的是,大部分女性月經來臨時都伴隨著不適,有時甚至是嚴重的疼痛。這種不適因人而異,也與環境、時間、健康狀況、社會地位或文化有關。事實上,月經這種在女性從青春期到更年期的四十餘年生命中、占據了足足四分之一時間的生理真實,在不同的社會或個人身上會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它在能夠接觸多樣優質飲食、有效醫療資訊與服務的西方女性身上,或在遭受歧視、面對文化、宗教、性傾向等成見的窮困女性身上,並不一樣。但是儘管如此,對於從最窮困到最富有、最無知到最博學的女性們而言,今天月經依舊是頭號禁忌,在那些讓我們偷偷摸摸低聲討論的事物中,占據了前十名的位子。我們私下傳遞衛生棉,彷彿像在傳遞某種揭露耶穌其實是女性的古代經典著作,或是某種讓世界各地人們過胖的神祕汽水配方。

  所以我們才能在今天談論「月經不平等」:由於她們有月經、由於月經是種禁忌,女性因此遭受任何一個男性都無法理解的壓迫。因為經血是個禁忌,千年來的女性才會無止盡地受苦。因為經血是個禁忌,女性長年來被禁止出海、打獵、投票或參選、公開發言,或占據政治或宗教權位。就是因為經血禁忌,我們到今天還賣給女性浸透了戴奧辛與有毒香料的衛生棉與棉條。而當人們輕視女性時,他們會說:「怎麼,你是髮型亂了,還是月經來了?」但卻不曾為與月經相關的困擾,帶來足夠的醫療支援;相對地有些研究室甚至將精力投注在解決勃起障礙的威而剛,哪怕這個症狀相當平庸、不會造成死亡,大致上也只會影響到上了年紀的男性。

  與月經有關的身體不適同樣也不會致命,但我們卻從未找到良好的治療方式,例如有案例晚了九年才被診斷出有子宮內膜異位症,而這種與月經相關的疾病,影響範圍達全世界十五至二○%的女性。美國女性主義者葛蘿莉亞‧史坦能(Gloria Steinem)曾幽默地寫道,如果影響的是男性而不是女性,「月經會成為值得渴望、具有尊嚴、值得自傲的雄性事件。男性們會吹噓來潮的持久與量多。男孩們會記錄自己的生理期,這個期待已久的繁殖象徵,還會有宗教典禮,以及純粹男性的節慶。國會將設立一座國家級的月經失調機構,以對抗每月的疼痛;政府將投注資金,提供免費的衛生用品。」

  不過,事實上有月經的是女性,而不是男性,而事情的核心或許就在這個不幸的搭配之中。

  人類學家法蘭索瓦‧艾希提耶(Françoise Héritier)說道,男性重視的是「能夠流血、冒死犯難、奪取他人的生命,並以自由意志決定為之」,然而在另一邊,「女性『看見』自己的血流出身體(我們不也常在法文裡用「看見(Voir)」這詞形容「月經來了」?),她不一定想要,卻也無法阻止創造生命(有時也在過程中死去)」。

  但既然在生理上,女性也能以自由意志無礙地流血、冒死犯難、奪取他人的生命,同時也親眼看見自己流血並創造生命。那麼,我們究竟是怎麼走到這一天,把代表繁殖力的月經扭曲成詛咒的?

  人們或許會認為,經血的禁忌只是來自對於血的禁忌,以及對身體排泄物所自然產生反感的表現之一。但人類的行為其實也不見得都很自然,而且很明顯地,其他體液像是精液、唾液、淚液或尿液等,並不會像經血一樣激發人的不安。

  這個主題,與女性在以父權主宰為規則的世界裡的處境密切相關。一九七○年代風行的女性主義,以及墮胎普及化,並沒有在第一時間就促成人們對月經的改觀。一直到最近,在「第一次」女性主義革命近半世紀之後,這個主題才開始浮現;首先是在美國,有時是在年輕的女性藝術家、運動者、詩人等的影響之下,才能超越醜聞或挑戰,大膽地去處理月經這個主題。

  於是,二○一六年四月號的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登出了〈血雨欲來〉(There will be blood)這則頭條,並宣稱二○一五年將會在歷史上成為「月經革命」年。在一篇名為〈與月經羞辱的戰爭正邁向主流〉(The fight against period shaming is going mainstream) 的文章裡, 記者艾比蓋爾‧瓊斯(Abigail Jones)將這種正興起的月經行動主義描寫為「女性主義第三浪潮」──彷彿這個運動是片海洋。二○一六年九月,這篇文章重新刊在法國《國際通訊》(Courrier international) 上, 題為〈月經:禁忌的終結?〉(Regles: la fin d’un tabou),才首次開啟這個我們才剛開始認識的主題的辯論。

  儘管亙古以來,月經就是人類狀態的基本要素(同時也是將女性神化並物化的工具),但卻總是被當成次要主題。這個只發生在可生育女性身上的奇怪現象,是許多宗教或非宗教起源神話的源頭。

  月事與我

  我生於一九六二年,在更年期宣告來臨之際才決定關心月經。我不會說這是來自一種領悟,或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之前我常想,更年期最好不要在我該來月經的時候出現,因為我那天已經心情很差了,可能會因此更難受。但事實上發生的事正好相反:停經後,我感到從每月的經心塵務中解脫。正是該對這種長期不利於女性的禁忌發起攻勢,將「大姨媽」由小調轉變為解放之歌的時候。

  打破禁忌,也意味著我要回到自身的經驗,並分享這四十年來的月經回憶──而我在一九九六年出生的女兒,此時正要進入她的女人生涯。我覺得把月經當成某種奇特現象來談,是很荒謬的──彷彿我們談論的是冰層溶解,或中世紀在康斯坦茨湖邊的農夫生活一樣。

  我不是歷史學者、不是人類學家,也不是醫生。但在十三歲到五十二歲之間,我幾乎每個月都流了血。有時我很難受,有時會害怕,有過得不到答案的問題,或得到不喜歡的答案;也有些快樂的時刻,我自己學習、教導別人,儘管這個主題極為平常,卻極少被分享、極少被談論,讓人幾乎要以為月經是種想像出來的現象──就跟獨角獸或人魚一樣。

  至於這段漫長的經驗,我很遺憾地對各位報告,月經既非想像出來的,也跟我想像中的完全不同。因為,在我們至今尚未完全理解的月經生理事實之上,神話的力量依舊遠較強大。

  在這本書的調查過程裡,我學習到卵母細胞具有自殺的傾向、沒打破蛋就做不成美乃滋、二○一一年聖母腰帶在莫斯科展出時造成的死亡、耶穌的血並不是葡萄酒、荷爾蒙責任重大、女性可以不必使用生理用品等等,還有另外一千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其中相當重要的,還有經血裡含有將來可能會拯救你我生命的幹細胞。

  我也學到了,我在近四十年間所承受的子宮內膜異位症、經前症候群與荷爾蒙失調等,沒人真的能正確診斷,症狀也少能獲得治療。但感謝大家,我活下來了。我沒有像中世紀女性那樣苦於子宮內膜異位症,並因此被認為是女巫,在廣場上被人們燒死,而且我還屏除了自己上述種種身心障礙,成功繁衍後代。

  我永遠不會知道,衛生棉裡的戴奧辛是否在這些苦難之中占有一席之地,藥丸是否能幫助我克服痛苦,我的偏頭痛是否真有消失的一天,或死後是否真有來生。在更年期帶來的相對寧靜之中(如果我們能承受突然地發熱、陰道乾燥和骨質疏鬆等),我終於能找到自己的道路。而如果我從這段偉大的航程之中學到什麼經驗的話,那就是:女性與男性們重新定義月經的時刻已經到來。

推薦序

一場因流血而起的革命正在發生
林薇 小紅帽 With Red 創辦人


  月經,是我從十三歲初經來潮的那天開始,長期與我相伴,最真切的夥伴。

  我與它的初次相遇,雖不像是電影情節般的驚天動地,卻足以在我心中掀起波濤駭浪。那一天,我的不知所措,與媽媽面對月經的祕而不宣,燃起了我對於月經的好奇。「為什麼學校沒有教過我月經來會發生什麼事?」、「為什麼講到月經要小小聲,或是用其他名字,好朋友、大姨媽、那個來稱呼它?」、「為什麼拿衛生棉去廁所要藏在運動服外套的袖子裡?」從那一刻起,好多為什麼從我到腦海裡冒出來,當時我並不知道答案,於是決定踏上尋找解答的旅程。也是當時的這一個選擇,引領我踏上推動「月經平權」這條一走至今仍停不下來的不歸路。

  月經,作為全球半數的人都會經歷的一項生理現象,它深深地影響著每一個人每一天的生活。因無論我們自己有沒有經歷月經,都總會有一個深愛、重視的人,正在或曾經經歷月經,並很可能為此困擾著。所以無論你是什麼生理性別、年齡,都想邀請你翻開《月經不平等》這本書,認識「月經平權」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可以關注的,關於「人」的議題。

  這些年,我在歐洲陪伴難民的經驗裡,發現生理用品一直是一個容易被忘記的需求。當人們在整備物資時,準備了各式尺寸的尿布與奶粉,卻常常沒有想到,有至少半數以上的人會有月經,有使用生理用品的需求。我也在非洲醫院服務的經驗裡,看見了當人們因為經濟困境,無法有尊嚴地購買足夠且品質良好的生理用品,深陷於月經貧窮中,這種經驗會在他們的身上與心理,刻畫下多少傷痕跟憂慮;那些外陰部上重複擦傷與感染的痕跡,還有他們談到月經時的厭惡感,是令我每次想到都無比揪心的。

  但在裂縫之中,也有光透進的可能。除了複雜難解的問題外,我也在參與到蘇格蘭免費生理用品法案、月經教育、公共空間免費提供生理用品等各項政策推動的時候,看見他們數十年來奮鬥的軌跡,不僅深受感動,更開始堅定不移的相信,只要人們願意起身行動,伴隨月經而存在的不平等、汙名、貧窮,是可以被改變的,可以不再有人深受其苦!

  作為一個月經議題的工作者,在我義無反顧地倡議著月經平權,陪伴著月經貧窮的青少女,推動著全年齡不分性別的月經教育的每一個日子裡,我都無比感謝在過去數十年來在全球各地持續為月經議題奮鬥著的前輩與夥伴們,包括《月經不平等》書中提到的那些倡議家、記者、老師、醫師與發明家們;是多麼堅韌的意志,讓他們在這條前方一片未知的道路上,仍不致徬徨,不曾放棄。

  但除了有這些衝上前線的人,其實還不足以造成改變。真正能夠成為改變力量的,是每一個,在日常生活中都願意做出小小改變的你!所以我想邀請你打開這本書,了解有關月經的大小事,從身體,到人權,從性別,乃至整個社會與世界;也將因為了解,而成為行動的種子,距離理想中的世界更近一點點。並請相信我,這本書包山包海的程度,豐富到每一個人都很有機會在其中找到新奇有趣的事情,就像是月經在人們的生活裡,處處充滿出乎意料的「經」喜!

  一場因流血而起的革命正在發生,一本有趣的書將帶你走進這個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從文字風格來看,這本書展現了一種近乎學者的嚴謹,但又保有散文家般的敏銳捕捉力,很少有學術著作能做到如此完美的平衡。書中對於不同時代女性在「隱藏」與「表達」之間掙扎的描寫,特別打動我。那種長期以來,必須將身體最自然的需求,包裹在層層社會期待的包裝紙下的疲憊感,透過文字被精準地釋放出來。它不是那種讓人讀完後感到情緒激昂、熱血沸騰的激進文本,反而是一種更深層、更堅韌的「覺醒」,一種意識到問題的複雜性後,選擇以更耐心、更細膩的方式去改變的決心。我常常在想,如果我們社會的教育體系能早點引進這樣有深度的讀物,或許現在關於性別平權的討論,就能少走許多無效的彎路,直接聚焦在結構性的不公義上,而不是被瑣碎的表象所困擾。

评分

老實說,拿到這本書時,我原以為會是另一本老生常談的女性主義普及讀物,但實際閱讀後,才發現它的切入點非常銳利且富有層次感。尤其是在討論到不同社會階層的女性如何因為資源分配不均,在面對生理期時承受著雙重甚至多重壓力的部分,那種寫實的描摹,簡直讓人不寒而慄。作者並沒有將所有女性經驗一概而論,而是細膩地勾勒出城鄉差距、經濟地位差異如何具體化地影響到衛生用品的可及性、疼痛管理的權利,乃至於請假權益的爭取上。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把一個經常被簡化為「個人問題」的生理現象,成功地轉化為一場關於社會正義的嚴肅辯論。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身邊那些「看不見的角落」的感知力被極大地提升了,不再只是同情,而是更深層次的結構性理解,這對我們這個社會的進步,無疑是極其重要的一步。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和論證邏輯安排得相當高明,它巧妙地將歷史回溯與當代案例分析交織在一起,使得原本可能顯得沉悶的社會學分析,變得極具故事性與感染力。我尤其喜歡它在處理特定歷史事件或法規變革時所採取的旁徵博引方式,它不是那種單向度的灌輸,而是提供了一整套思辨的工具。書中對於「去污名化」這個概念的探討,更是點出了核心問題:汙名化不僅僅是心理層面的羞恥感,它實質上是一種權力運作的結果,用來維繫某些既定的社會規範和性別角色。對我這樣一個長期關注公共政策的讀者來說,書中提出的政策建議部分,雖然略顯理想主義,但其論述基礎的堅實性,足以成為未來倡議工作的重要參考藍圖。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不同的段落中汲取到新的啟發,讓原本以為已經看透的議題,又浮現出新的紋理。

评分

閱讀這本厚厚的著作,讓我想起許多童年或青少年時期,那些關於生理期被視為「禁忌」的尷尬瞬間。它不只是在討論衛生用品或假期,它真正處理的是話語權的爭奪戰。誰有權力定義「正常」?誰的身體經驗被允許進入公共討論的範疇?作者的論述如同剝洋蔥般,一層層揭開了社會如何巧妙地將生理必然性,轉化為道德或社會責任的負擔。我尤其欣賞它跨文化比較的視角,這讓台灣讀者能跳脫出島嶼內部相對封閉的討論框架,看到更廣闊的全球脈絡下,女性身體自主權的抗爭史。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紮實的、必須投入精力的,但其回報是巨大的——它提供了一種更全面、更具韌性的視角,來重新審視自己與身體、與社會的關係,那種對知識的渴求在閱讀過程中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滿了一種時代的重量感,讀起來就像在翻閱一本厚厚的歷史筆記,只不過這次的主角是我們身體裡那個最神祕也最常被噤聲的經驗。我對這類探討女性生理經驗與社會結構之間複雜拉扯的著作一直很有興趣,特別是當它試圖從一個更宏觀、更具批判性的角度切入時。這本書顯然不是那種輕輕帶過、只講述個人心情抒發的散文集,而是紮實地將「月經」這個看似私密的生理現象,剝開來檢視它如何被制度、文化乃至經濟力量所形塑、壓抑或挪用。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梳理這些脈絡時展現的學理深度,那種不流於口號,而是真正在學術典籍和社會觀察之間架起橋樑的努力,讓人不得不停下來深思,我們習以為常的「常規」到底隱藏了多少不公不義的底層邏輯。翻閱的過程,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一場不斷自我詰問的智力激盪,它迫使我們正視那些被主流敘事邊緣化的聲音和身體經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