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能嘉矩: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增訂版)

伊能嘉矩: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增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偉智
图书标签:
  • 伊能嘉矩
  • 臺灣歷史
  • 民族誌
  • 人類學
  • 臺灣研究
  • 日本殖民時期
  • 歷史學
  • 增訂版
  • 文化研究
  • 田野調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歷史學者楊雲萍教授曾說,「臺灣研究的都市」的任一曲巷小路,沒有一處沒有伊能嘉矩的「日影」的映照。在日治時期、戰後初期乃至今日,伊能嘉矩當年的足跡,確實影響了臺灣研究領域的每一個角落。
  
  來自日本東北鄉村遠野的伊能嘉矩,隨著近代日本帝國的擴張,來到臺灣,在臺灣他一步步展開其臺灣研究的踏查足跡。殖民地時代結束之後,其作品更經歷了後殖民挪用與再生。透過對伊能嘉矩作品的分析,本書呈現伊能嘉矩及其時代;更透過伊能嘉矩,追蹤當代臺灣歷史文化建構的殖民印跡。
 
  增訂版就伊能嘉矩的田野技藝、漢人社會研究、臺灣歷史書寫幾個部分,增加討論文字與圖片篇幅。附錄新增2014年以來臺灣與日本的伊能著作出版與紀念活動的情況。本次修訂內容反映本書初版以來讀者與學界的批評與回饋,以及納入作者這些年參與伊能嘉矩著作校訂與策劃「重返田野」特展工作,重新閱讀與詮釋伊能嘉矩的心得。
 
  ★ 隨書附贈伊能嘉矩〈蕃人研究標準〉研究要領圖(日文原件及其中譯版,27×80cm)★
 
聯合推薦
 
  本書以綿密的文獻檔案史料與民族誌資料解讀為基礎,全面檢視「臺史公」伊能嘉矩在田野文獻、族群分類及歷史研究上的先驅性貢獻及時代脈絡。作者結合學術史及後殖民研究的雙重視角,詳細剖析伊能臺灣研究的跨國網絡與知識系譜,進而解明日本殖民地學術的文化政治意涵。並從公共歷史的觀點,深入觀察解嚴以來關於伊能的各種紀念出版與展示活動,從而對其臺灣研究業績提出嶄新的解釋和評價。從遠野到臺灣、從文獻到田野、從歷史到當代,本書不但是提供讀者迄今關於伊能最完整而深刻的學術傳記,更為臺灣史學史及後殖民史學,提供了細緻而動人的研究範例。──張隆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伊能嘉矩: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的出版讓我們看到年輕學者陳偉智近年以來所下的功夫與努力。與前人研究比較,陳不但介紹這位早期「臺灣通」的人生經歷和學術旅程,他也引用其對後殖民理論之深厚理解來批判伊能歷史文化理論內涵的政治性。若想了解伊能嘉矩之雙重知識脈絡、時代背景或研究方法,這是必讀的好作品。作者另外的貢獻乃是讓讀者更了解自己的歷史想像(包括臺灣或原住民主體、現今的族群分類範疇、基本空間單元等)有多少還依賴著伊能嘉矩百年前所建構的殖民論述。就如作者在書尾所言「回到伊能嘉矩的時代,是為了重新在當下透過伊能嘉矩看到我們這個時代」。──費德廉(Douglas L. Fix,美國里德學院歷史系教授)
  
  陳偉智這本書是討論兼具官員、人類學家、民俗學家、歷史學家以及記者身分的伊能嘉矩之代表性傳記,是帝國研究、概念史、人類學、以及東亞史等各領域之中受到歡迎的一本新作。這本卓越的書是基於仔細的、領域廣泛的第一手史料研究,而且它提出了更大的問題:包括制度化的知識以及社會界線的本質、民族以及種族間的關係。在這本書的許多優點之中,作者廣泛性的研究平衡了同情的以及批判的觀點,描繪出伊能的制度性、文學的、以及組織的臺灣原住民研究,揭示了其複雜以及重層的計畫。他也說明了伊能如何扮演好他原住民文化報導者、日本官員、田野探查者,以及學者的多重腳色,以發展其種族分類與歷史論述,至今仍影響臺灣與日本的政治與學術。伊能嘉矩模糊了官僚與學界、學術與新聞學、以及理論與實務的界線,在他的時代完成了一些成就,並持續地影響了後來。簡單來說,伊能嘉矩的故事闡述了在帝國的年代中,現代社會學知識的政治基礎。──保羅.D.巴克萊(Paul D. Barclay,美國拉法葉學院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伊能嘉矩於日本殖民統治初期渡臺,主要以人類學以及文獻史學的方法詳細地調查有關臺灣的「文化」,並遺留下相當多的研究成果。在思考殖民地支配與學術的關連性,以及有關臺灣「文化」在20世紀前半的論述空間之方面,考察伊能臺灣研究的方法,是特別重要的課題。關於這樣的主題,本書作者陳偉智長年來以銳利的問題意識、並陸續發表了優秀的研究。這本書為其集大成的研究成果,全書貫穿了審慎的方法論、細心的資料分析,以及簡單易懂的敘述。擁有這些特色的本書,在逼近伊能嘉矩臺灣研究的全像的同時,也見到了其影響的廣袤,可以說這本書的出版是很受期待的。──松田京子(日本南山大學人文學部日本文化學科教授)
好的,以下是一本假设的书籍简介,其内容与您提供的书名《伊能嘉矩: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增訂版)》无关: --- 书名:《琉璃深处:宋代南方瓷器的技术嬗变与审美流变》 作者:陈汉明 出版社:古韵文源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4年 卷首语:瓷土的低语与江海的映照 自古以来,中国南方的土地不仅孕育了丰饶的物产,更蕴藏着足以改写世界工艺史的矿藏——瓷土。本书聚焦于宋代(960-1279年)这一中国陶瓷艺术的黄金时代,深入探究了南方地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与东南沿海省份,在制瓷技术、烧造工艺以及审美风格上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发展脉络。宋代,一个文人精神与世俗生活交织的时代,其对“雅”的追求,直接反映在了日常器物之上。本书旨在通过对出土实物、传世精品以及窑址考古资料的细致梳理,揭示南方瓷器如何从早期单一的青瓷体系,逐步分化出风格迥异、技术精湛的各大名窑群,并最终形成影响后世数个世纪的独特美学体系。 第一编:绪论与背景——南方瓷器的地理坐标与时代脉动 本编首先界定“宋代南方瓷器”的地理范畴,主要涵盖了以景德镇(江西)、龙泉(浙江)、婺州(浙江)、福建诸窑(如德化、南安等地)为核心的区域。我们探讨了宋代特殊的社会结构——文官阶层的崛起、理学思潮的兴盛、商业贸易的繁荣——如何共同塑造了对精美、内敛且富有文人气息的器物的需求。 详细分析了宋代社会对“类玉”质感的追求,以及南方丰富的高岭土、瓷石资源如何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物质基础。重点论述了北方战乱对南方制瓷中心地位的巩固作用,以及南方地区在技术继承与创新上的关键地位。 第二编:技术的突破——釉料的奥秘与窑炉的革新 瓷器的革命性在于其对温度和化学成分的极致控制。本书将制瓷技术视为一门精密的“物质科学”。 一、青釉的“千层变幻”: 重点剖析了浙江龙泉窑的青瓷发展历程。从北宋早期的“秘色”仿唐风格,到北宋中后期釉层逐渐加厚、色泽趋向稳定的“梅子青”与“粉青”,再到南宋时期为适应海洋贸易而开发出更耐碰撞、色泽更纯净的釉料配方。我们首次引入了现代矿物学分析数据,对比了不同时期釉料中铁、钙、镁的含量变化,揭示了烧造气氛(还原焰)对最终色相的决定性影响。 二、支钉与垫烧的艺术: 针对南宋及元初的青瓷,深入研究了支钉的形态演变与圈足的修足工艺。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实则是窑工为解决大件器物在高温下变形、粘窑等问题所付出的技术智慧的体现。通过对福建和浙江地区出土的碗、盘的足部细节比对,勾勒出不同窑场之间在烧成技术上的微妙差异。 三、北方技术的南下与融合: 探讨了宋代中期,北方成熟的装饰工艺(如刻花、划花、印花)如何随着人口迁徙和贸易往来,被景德镇等新兴窑场吸收并加以改良。景德镇的白地黑花(或称“黑白瓷”)的出现,正是南方瓷土特质与北方成熟装饰技法相结合的典范。 第三编:装饰的语言——从内敛到写意的风格变迁 宋瓷的审美核心在于“含蓄之美”。本书将审美风格的演变与当时的文人艺术思潮紧密挂钩。 一、刻划与划花: 这一时期南方瓷器的主要装饰手段。我们详细考察了婺州窑和早期景德镇窑中,由细竹刀刻划出的莲瓣纹、水波纹和草本纹样。对比了刀法上的差异:婺州窑的线条更为粗犷、写意,具有生命力;而景德镇的则趋向于规整、细密,显示出更强的程式化倾向。 二、印花与模印: 针对大量生产的日用瓷(如南宋龙泉的葵口碗),研究了模具的使用对纹饰的规范化影响。探讨了印花技术如何从最初的简单几何纹,发展到复杂的“缠枝莲”或“婴戏图”,反映了工匠对批量生产效率与装饰美感平衡的追求。 三、釉下彩的萌芽: 重点关注了磁州窑系技术南移至河南、河北交界地区后,对南方瓷器装饰的间接影响。虽然成熟的釉下铁彩技术主要在北方发展,但南方部分窑口尝试在青釉上施加铜红斑点(如部分早期吉州窑的剪纸贴花技术),展现了对彩色装饰的探索欲望。 第四编:外销与影响——海洋贸易中的南方瓷器 宋代是中国对外贸易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南方瓷器,尤其是青瓷,成为当时全球最受欢迎的商品之一。 一、海上丝绸之路的“青瓷快车”: 基于南海及印度洋沉船遗址(如黑石号)的发掘成果,分析了南方青瓷在海外市场的具体构成和偏好。海外买家对“器形”和“釉色”的选择,如何反作用于国内的生产趋势。例如,海外对大件器物的需求曾一度推动了龙泉窑生产特定尺寸的盘和碗。 二、异域的模仿与吸收: 探讨了宋代瓷器在朝鲜半岛(高丽青瓷)和日本(茶道用具)的影响。高丽青瓷在釉色上对龙泉青瓷的追随最为明显,但其独特的镶嵌技术,则是南方成熟青瓷技术在特定文化语境下的创新应用。 结语:器物背后的“宋人精神” 本书的最终目的,不仅在于描绘一件件精美瓷器的技术细节,更在于理解它们如何承载了宋代士人“清、雅、简”的审美理想。南方瓷器的展开,是一部关于土地、匠人与时代精神的物质史诗。它昭示了中国古代手工业在追求极致美学过程中所展现的惊人韧性与创造力。 本书特色: 首次整合了近二十年来南方地区重要窑址的考古新数据。 引入X射线荧光光谱(XRF)等科学分析方法,对釉料配方进行精确比对。 配有大量高清彩图及窑址俯瞰图,直观展现技术与器物的关联。 --- 本书适合人群: 陶瓷考古学者、艺术史研究人员、对宋代文化感兴趣的收藏家及爱好者。 页数: 680页(含大量图版) 定价: 188.00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偉智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專攻臺灣近代史、歷史與社會理論、歷史人類學以及人類學史。曾發表多篇社會文化史、及殖民地人類學史論文,參與策展,編著《伊能嘉矩與臺灣研究特展專刊》、《異鄉又見故園花:田代安定宜蘭調查史料與研究》等書。

图书目录

圖輯
「臺灣研究先行者」序言
前言

第一章 遠野與臺灣:從鄉村到殖民地
一、從遠野到東京
二、從東京到臺灣
三、從臺灣回到遠野
四、位處帝國邊緣,以及再生

第二章 重層的知識網絡:「臺灣人類學」的構想
一、殖民遭逢的再現:平野秋夫與伊能嘉矩
二、人類學家的登臺:田代安定、伊能嘉矩與鳥居龍藏
三、東京人類學會與臺灣人類學會
四、臺灣人類學會的「人類的理學研究」
五、臺灣原住民研究的展開
六、臺灣漢人的調查構想與展開

第三章 族群分類知識的形成:殖民地人類學與《臺灣蕃人事情》
一、人群分類知識的建構
二、族群分類知識的科學性宣稱
三、伊能人類學的延續

第四章 歷史知識的建構:臺灣史研究的展開
一、渡南觀光:來臺初期的臺灣史筆記
二、臺灣在世界之中
三、地理歷史教科書編纂
四、區域史與漢人的社會分類
五、臺灣全志的登場

第五章 方法、田野、理論:伊能嘉矩的歷史文化理論
一、伊能的田野現場
二、殖民地人類學的田野、理論與權力

第六章 影響與再生:殖民閱讀與後殖民挪用
一、影響
二、正典化
三、挪用與再生
四、公共歷史中的伊能嘉矩

結論
一、殖民地歷史民族誌的展開
二、「我們要前進」:伊能再踏查

初版後記
增訂版後記
附錄一 伊能嘉矩臺灣研究書籍著作目錄
附錄二 戰後伊能嘉矩臺灣研究書籍與論文:翻譯與復刻1945-2021
附錄三 伊能嘉矩年譜
參考書目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06478
  • 叢書系列:臺灣研究先行者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4.8 x 21 x 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摘錄)
 
  在臺灣研究的領域中,不論是否從事歷史研究或是人類學研究,大概沒有不知道伊能嘉矩(1867-1925)的人吧。甚至,在學院的專門知識或是學術論文專著之外,屬於公共歷史學或是大眾歷史學的一般社會文化知識場域,在電視媒體的紀錄片中、在教科書或通俗歷史讀物裡,乃至博物館展覽或是較有規劃的觀光旅遊中心,最近十幾年以來,也常常可以看到伊能嘉矩出現在這些媒介上。
 
  如同歷史學家楊雲萍於1949年所寫的評論所預示的,「『臺灣研究的都市』的任一曲巷小路,沒有一處沒有伊能嘉矩的『日影』的映照」。不只戰前的殖民地時代、戰後初期乃至今日;不論是學院裡的臺灣研究,或是社會中的公共歷史,來自日本東北岩手縣丘陵群山中鄉村遠野的伊能嘉矩,在百年前曾經是日本帝國南方殖民地的臺灣,留下了顯著的印跡。
 
  透過重新閱讀伊能嘉矩,探索伊能嘉矩的臺灣研究的知識建構層位,追蹤這些印跡形成的線索,能有助於我們了解影響日後臺灣研究發展的伊能嘉矩其人其學之外,更希望透過對籠罩臺灣研究伊能嘉矩日影折射的解析,進一步了解其反景顯影當時的歷史脈絡與知識生成條件,以及後來持續映照著不同時期的知識生產狀況。
 
  伊能嘉矩的位置
 
  伊能嘉矩一方面是作為學者的歷史人物,其人生的足跡,交織著重層的知識與制度的網絡,更與近代日本的展開,特別是帝國的擴張息息相關。其臺灣研究的知識生產,既是時代的產物,同時也參與了其所身處的時代。另方面,伊能嘉矩一生事業之所關注,其足跡與人生履歷,使得在近代日本內國的與帝國範圍內的兩個周緣地域,亦即遠野與臺灣,重疊在一起。透過他的經歷,我們看到了近代日本在帝國邊界內外空間上的展開與疊合,使得伊能嘉矩本人變成一個饒富象徵與實質意義生產場所,其生前與死後,皆在這兩個帝國的周緣地帶,產生了各種漣漪。
 
  遠野在戰前因日本民俗學大家柳田國男(1875-1962)的《遠野物語》而著名,戰後更因此成為日本的「民間傳說的故鄉」(民話の里),被戰後日本文化民族主義形塑成在民間傳說與日常生活中保存了日本文化本真性(cultural authenticity)的場所。伊能在遠野──不論是否透過柳田國男的襯托──以鄉土史研究先行者的身分被記得,成為遠野的歷史代表人物之一。在臺灣,在殖民地時代曾經是臺灣通的伊能嘉矩,其作品成為近代知識生產中劃定「臺灣研究」範圍與定義研究議題的先行者。在戰後,伊能仍然繼續以或顯或隱的形式被閱讀、被引用、被翻譯、被展示,甚至被抄襲。換言之,雖然伊能嘉矩在來臺十年之後離開臺灣返回日本,並於1925年去世,但就其影響而言,伊能嘉矩或許從未離開臺灣。
 
  1980年代臺灣民主化之後,臺灣研究獲得了市民權,成為臺灣社會重建歷史意識的資源。重新回顧近代史,殖民地時期的歷史,既成為歷史記憶重建的資源,也成為當時臺灣社會再出發的起點。1990年代,伊能嘉矩的許多作品在臺灣翻譯出版,而其戰前已出版的作品,也陸續再版刊行。一百年之後,伊能再度在臺灣登場,不再是百年前近代日本帝國擴張浪潮上的一波紋,而是臺灣民主化之後,重新追尋自己身分時的挪用資源。「臺灣研究」在伊能嘉矩手中,曾經作為客觀化的研究對象而被定義,百年之後,則是主客對調,不管是透過伊能追尋曾經失落的歷史,或是以批判的眼光檢討伊能的文化理論建構基礎概念,伊能嘉矩成為臺灣自我定義的主體化過程中,所挪用或者轉化的資源。從客體到主體,在伊能嘉矩與臺灣研究之間,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末,一世紀之間,主客交換。如果百年前曾經踏查臺灣的伊能嘉矩,如歷史學家楊雲萍所言的,影響了臺灣研究的每一個角落。百年後我們對伊能的再踏查,更是一種隨著臺灣的歷史發展民主化之後,臺灣歷史知識本身也同樣經歷了民主化之後的一種再重構。在伊能嘉矩作為臺灣研究的先行者消逝之後,臺灣研究仍站在伊能嘉矩的肩膀上,或繼承、或批判,不斷地繼續前進。
 
  本書介紹並討論伊能嘉矩的臺灣研究,並檢討其知識生產的方法、建構的理論,以及分析其作品在不同時期的傳播與挪用。在介紹本書各章內容大要之前,先回顧歷來的伊能嘉矩研究史。
 
  以下分為兩個部分:生平傳記以及研究評論。在生平傳記的部分,從1928年《臺灣文化志》上卷書前,伊能嘉矩弟子板澤武雄的〈伊能先生小傳〉開始,1939年板澤於伊能逝世十五週年忌時編輯出版《伊能嘉矩先生小傳》,板澤的傳記就成為認識伊能行誼的重要資料。1990年代遠野鄉土史家荻野馨根據伊能的日記、作品以及手稿,整理了詳細的傳記以及年譜資料。伊能的傳記研究,主要由其門生與遠野的地方史研究者、社會教育機構出版推廣,從1920年代以來,實際上是與遠野的愛鄉心之鄉土認同建構息息相關。而這些資料,也為後來臺灣在介紹或是研究伊能嘉矩時提供了重要的生平資訊。從日治末期、戰後初期直到1990年代臺灣史獲得市民權的時代,主要是透過板澤武雄或是荻野馨的傳記資料來介紹或是重新認識伊能嘉矩。本文在探討伊能嘉矩的學術旅程時,主要也仰賴這些傳記資料。在伊能的傳記中,我們認識了其生平與成就,而進一步了解其所身處的時代與其所建構的知識,其內容與性質,則有賴於歷來各種對伊能的研究評論。
 
  對伊能的研究評論,大概可以分為三類:屬於作品內部評論的(1)內容的評價;(2)研究成果性質的討論,以及屬於外部的(3)伊能及其研究的歷史環境與政治脈絡。
 
  (1)內容的評價方面。伊能生前,東京人類學會長坪井正五郎教授即曾讚揚伊能對東京人類學會的貢獻,東京人類學會在五十週年紀念時也將伊能列為有功者之一。柳田國男則指出伊能的臺灣民族誌給當時逐漸以自然科學為主(體質與考古)的東京人類學會,增補了民族學領域(廣義人類學)。不過伊能在日本統治初期的田野調查,在1910年代遭到有長期臺灣原住民田野經驗的森丑之助猛烈而率直的批評,並徹底修正伊能建立的原住民族群分類範圍。只不過,森批評了田野與知識內容,卻也同意伊能對「分類」的基礎概念以及普遍的演化人類學的比較架構。伊能也同時在「人類學」與「歷史學」的臺灣研究學術領域中,建立了其先行者的角色。之後不論是日治中末期,或是戰後日本人類學界的評價,大致上也都以「先行者」來定位伊能嘉矩。至於「歷史學」,則從日治時期楊雲萍開始至今,伊能嘉矩一直被視為是近代歷史學的臺灣研究的開端。
 
  (2)研究成果性質的討論。伊能的臺灣研究在日治時期似乎是從整體的臺灣研究來評價的,人類學被認為是伊能的方法。伊能自己似乎並沒有很強烈的學科界線認同,或許這也內含了某種後來稱之為「區域研究」的跨學科方法。伊能自己甚至認為「民族誌」(伊能用語為「土俗學」[ethnography])與「歷史」之間的界線只是現在與過去之間不同研究對象的任意劃分而已。戰後則逐漸發展成作為人類學家的伊能嘉矩以及作為歷史學家的伊能嘉矩的兩種形象,而這大概也與伊能的作品在戰後臺灣的接受史,以及不同學科知識對其前史的繼承與發展的不同有關。作為歷史學者的伊能嘉矩,在戰後的討論中,除了有針對其史料運用問題的討論外,其臺灣歷史像的建構,也有一些針對具體研究子題的批評。作為人類學者的伊能嘉矩,則是以臺灣原住民民族誌研究的先行者,在學術史的回顧上被討論,到晚近才有將伊能的「科學」還原回當時演化人類學普遍性的比較民族誌理論加以討論。
 
  (3)伊能及其研究的歷史環境與政治脈絡。雖然戰後臺灣對伊能嘉矩的評價中,有從民族觀點立場發出的批評,但似乎更映照出類似批評所在的時代氛圍,以及戰後臺灣籠罩在中國民族主義文化政治的知識生產環境。真正將伊能嘉矩放在其所身處的歷史環境,討論伊能的學知與十九世紀末日本帝國擴張、社會思想,以及文化政治的時空條件之間互涉關係的研究,直到1990年代隨著一波全球後殖民思潮的影響,才逐漸在日本與臺灣出現。伊能嘉矩除了作為重新討論帝國與知識生產之間關係的實證個案之外,透過對伊能的人類學與歷史學知識建構,及其後續的影響的分析,也可以進一步作為討論殖民主義的文化政治與歷史主體建構之間的共構關係與挪用現象。
 
  本書希望能在上述所整理三個歷來的伊能嘉矩研究史基礎上,介紹伊能嘉矩其人其學的歷史,以及透過伊能嘉矩,不論其是否在場,所呈現的時代歷史。最後是關於本書的副標題「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希望能充分表達伊能臺灣研究的知識形式。伊能曾經對於「土俗」與「歷史」,寫下這樣的話語:
 
  土俗解明現在,歷史則訴說過去。現在與過去,是一條連續線的兩極,歷史是以前的土俗,而土俗則是未來的歷史。現在與過去的限界,只是意味著時間的經過而已。而現用與非現用之間的區別,除了僅僅橫亙其間的事情之外,完全沒有一定的境界線。
 
  對伊能嘉矩而言,民族誌與歷史本來就沒有一定的分界線,而其問題意識與作品更可以看成是用歷史的眼光來看現在的民族誌現象,同時以人類學的比較民族誌精神來研究過去的歷史。伊能的「歷史」概念與「民族誌」想像,是實證歷史學的客觀歷史與演化論人類學理論的比較民族誌的結合,其知識形式是一種歷史民族誌。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處理「失語者」的智慧。在許多宏大的歷史敘事中,總有一些聲音是被邊緣化或直接抹去的,他們沒有留下文字記錄,他們的文化實踐也常常被視為「落後」或「無關緊要」。作者在面對這些歷史的夾縫時,展現了驚人的耐心和敏感度。他不是去「翻譯」他們的文化,而是努力去「理解」他們在特定時空下的生存邏輯。這種寫作方式,讓原本看似冰冷的民族誌資料,瞬間有了溫度和重量。讀完後,你會發現,我們以為堅不可摧的「主流歷史」,其實是建立在一層層被忽略的、脆弱的個體經驗之上。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理解,從來都不是單向度的灌輸,而是一種雙向的、充滿張力的對話,即使這種對話,必須透過數十年後的文字來完成。它真正做到了,將「歷史」還給了「人」。

评分

對於我們這輩在城市水泥叢林中長大的一代來說,「地方感」似乎是個越來越模糊的詞彙。我們知道我們的身份,但往往不知道我們的根系是如何被盤結在島嶼的經緯之中的。這本書的魅力就在於,它成功地將一種看似遙遠、學理化的「民族誌」寫作,轉化成一種非常具體的「在場經驗」。作者的文字充滿了一種近乎「氣味」的細節描寫,你會聞到曬過的稻穀味,會聽到市場裡攤販的叫賣聲,甚至能感受到午後陽光曬在紅瓦片上的那種溫度。他並沒有試圖建構一個單一、完美的台灣史觀,相反,他更像是展現了無數個「可能」的台灣,每一個角落都有其獨特的邏輯和生存法則。這種對「異質性」的包容與書寫,讓我對我們這個島嶼的複雜性,產生了一種更為謙卑的敬意。它迫使你放下簡化的標籤,去真正傾聽那些「不一樣的聲音」。

评分

坦白講,我一開始接觸這類型的學術論述,總是有種「距離感」,好像作者活在另一個平行宇宙,用我們聽不懂的術語在自說自話。這本書的初期閱讀體驗,確實有點挑戰性,畢竟涉及的理論框架比較龐大,對一個非科班出身的讀者來說,需要反覆咀嚼才能真正消化。不過,隨著章節的推進,我發現作者的厲害之處在於,他總能找到那個「錨點」,將那些宏大的理論,牢牢地釘在台灣土地上具體的個案研究裡。他談論的不是抽象的「民族性」,而是某個特定村落的祭典儀式,是某個家族數代人對土地的執著與糾結。這種「由大入小,再由小見大」的敘事策略,極大地降低了閱讀的門檻,同時又保證了論述的嚴謹性。特別是當我讀到他對日治時期檔案資料的重新解讀時,那種「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感,讓我忍不住拍案叫絕。這不只是一本書,它更像是一套重新校準我們理解台灣歷史的「光學儀器」。

评分

老實說,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有一種強烈的「時代感」,那種帶著點田野考察的熱情與執拗,讀起來有點像是翻閱一本早期的社會學經典。它少了當代學術寫作中常見的那種過度精煉與修飾,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近乎「笨拙」的真誠。有些論述的轉折或許不夠平滑,甚至有些地方會讓人覺得「跳躍」得太快,需要讀者自己腦補許多社會脈絡。但正是這種不加掩飾的「原始狀態」,反而給了人一種強烈的信任感——這是一位真正「走過」田野,親身與受訪者共處過的人才能寫出來的東西。它沒有迎合大眾市場的喜好,堅持了學術倫理與田野精神的底線,這在當今這個快速消費知識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要求的不僅是閱讀,更是「參與」。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老實說,有點嚇到我。那種樸實到近乎「學院派」的排版,在現在這個講求視覺衝擊的時代,確實顯得有點格格不入。我猜想,很多第一次在書店翻開它的讀者,可能跟我一樣,會稍微猶豫一下。但你知道嗎,一旦你翻開第一頁,這種視覺上的保守感就瞬間消散了。作者的文字功力,那種細膩入微的筆觸,簡直像是在用一把鋒利的手術刀,精準地剖開了台灣社會脈絡中那些深埋已久的肌理。特別是他處理那些邊緣群體故事的手法,沒有高高在上的憐憫,只有平等的凝視與深刻的理解。他不是在「研究」他們,他簡直是「與他們同行」過。讀完之後,我對過去幾十年來,我們習慣性討論的那些「集體記憶」,產生了一種全新的審視角度。那種感覺,就像是原本看著一張老舊的黑白照片,突然間,作者用他的文字為照片上了色,而且上的色調,比你想像的還要複雜、還要真實。這絕對不是一本讓你輕鬆閱讀的書,但它所帶來的思想震撼,絕對是物超所值,值得你靜下心來,給予足夠的尊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