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能嘉矩: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增訂版)

伊能嘉矩: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增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偉智
圖書標籤:
  • 伊能嘉矩
  • 臺灣歷史
  • 民族誌
  • 人類學
  • 臺灣研究
  • 日本殖民時期
  • 歷史學
  • 增訂版
  • 文化研究
  • 田野調查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歷史學者楊雲萍教授曾說,「臺灣研究的都市」的任一麯巷小路,沒有一處沒有伊能嘉矩的「日影」的映照。在日治時期、戰後初期乃至今日,伊能嘉矩當年的足跡,確實影響瞭臺灣研究領域的每一個角落。
  
  來自日本東北鄉村遠野的伊能嘉矩,隨著近代日本帝國的擴張,來到臺灣,在臺灣他一步步展開其臺灣研究的踏查足跡。殖民地時代結束之後,其作品更經歷瞭後殖民挪用與再生。透過對伊能嘉矩作品的分析,本書呈現伊能嘉矩及其時代;更透過伊能嘉矩,追蹤當代臺灣歷史文化建構的殖民印跡。
 
  增訂版就伊能嘉矩的田野技藝、漢人社會研究、臺灣歷史書寫幾個部分,增加討論文字與圖片篇幅。附錄新增2014年以來臺灣與日本的伊能著作齣版與紀念活動的情況。本次修訂內容反映本書初版以來讀者與學界的批評與迴饋,以及納入作者這些年參與伊能嘉矩著作校訂與策劃「重返田野」特展工作,重新閱讀與詮釋伊能嘉矩的心得。
 
  ★ 隨書附贈伊能嘉矩〈蕃人研究標準〉研究要領圖(日文原件及其中譯版,27×80cm)★
 
聯閤推薦
 
  本書以綿密的文獻檔案史料與民族誌資料解讀為基礎,全麵檢視「臺史公」伊能嘉矩在田野文獻、族群分類及歷史研究上的先驅性貢獻及時代脈絡。作者結閤學術史及後殖民研究的雙重視角,詳細剖析伊能臺灣研究的跨國網絡與知識係譜,進而解明日本殖民地學術的文化政治意涵。並從公共歷史的觀點,深入觀察解嚴以來關於伊能的各種紀念齣版與展示活動,從而對其臺灣研究業績提齣嶄新的解釋和評價。從遠野到臺灣、從文獻到田野、從歷史到當代,本書不但是提供讀者迄今關於伊能最完整而深刻的學術傳記,更為臺灣史學史及後殖民史學,提供瞭細緻而動人的研究範例。──張隆誌(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伊能嘉矩: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的齣版讓我們看到年輕學者陳偉智近年以來所下的功夫與努力。與前人研究比較,陳不但介紹這位早期「臺灣通」的人生經歷和學術旅程,他也引用其對後殖民理論之深厚理解來批判伊能歷史文化理論內涵的政治性。若想瞭解伊能嘉矩之雙重知識脈絡、時代背景或研究方法,這是必讀的好作品。作者另外的貢獻乃是讓讀者更瞭解自己的歷史想像(包括臺灣或原住民主體、現今的族群分類範疇、基本空間單元等)有多少還依賴著伊能嘉矩百年前所建構的殖民論述。就如作者在書尾所言「迴到伊能嘉矩的時代,是為瞭重新在當下透過伊能嘉矩看到我們這個時代」。──費德廉(Douglas L. Fix,美國裏德學院歷史係教授)
  
  陳偉智這本書是討論兼具官員、人類學傢、民俗學傢、歷史學傢以及記者身分的伊能嘉矩之代錶性傳記,是帝國研究、概念史、人類學、以及東亞史等各領域之中受到歡迎的一本新作。這本卓越的書是基於仔細的、領域廣泛的第一手史料研究,而且它提齣瞭更大的問題:包括製度化的知識以及社會界線的本質、民族以及種族間的關係。在這本書的許多優點之中,作者廣泛性的研究平衡瞭同情的以及批判的觀點,描繪齣伊能的製度性、文學的、以及組織的臺灣原住民研究,揭示瞭其複雜以及重層的計畫。他也說明瞭伊能如何扮演好他原住民文化報導者、日本官員、田野探查者,以及學者的多重腳色,以發展其種族分類與歷史論述,至今仍影響臺灣與日本的政治與學術。伊能嘉矩模糊瞭官僚與學界、學術與新聞學、以及理論與實務的界線,在他的時代完成瞭一些成就,並持續地影響瞭後來。簡單來說,伊能嘉矩的故事闡述瞭在帝國的年代中,現代社會學知識的政治基礎。──保羅.D.巴剋萊(Paul D. Barclay,美國拉法葉學院歷史係教授兼係主任)
 
  伊能嘉矩於日本殖民統治初期渡臺,主要以人類學以及文獻史學的方法詳細地調查有關臺灣的「文化」,並遺留下相當多的研究成果。在思考殖民地支配與學術的關連性,以及有關臺灣「文化」在20世紀前半的論述空間之方麵,考察伊能臺灣研究的方法,是特別重要的課題。關於這樣的主題,本書作者陳偉智長年來以銳利的問題意識、並陸續發錶瞭優秀的研究。這本書為其集大成的研究成果,全書貫穿瞭審慎的方法論、細心的資料分析,以及簡單易懂的敘述。擁有這些特色的本書,在逼近伊能嘉矩臺灣研究的全像的同時,也見到瞭其影響的廣袤,可以說這本書的齣版是很受期待的。──鬆田京子(日本南山大學人文學部日本文化學科教授)
好的,以下是一本假設的書籍簡介,其內容與您提供的書名《伊能嘉矩: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增訂版)》無關: --- 書名:《琉璃深處:宋代南方瓷器的技術嬗變與審美流變》 作者:陳漢明 齣版社:古韻文源齣版社 齣版年份:2024年 捲首語:瓷土的低語與江海的映照 自古以來,中國南方的土地不僅孕育瞭豐饒的物産,更蘊藏著足以改寫世界工藝史的礦藏——瓷土。本書聚焦於宋代(960-1279年)這一中國陶瓷藝術的黃金時代,深入探究瞭南方地區,尤其是長江中下遊與東南沿海省份,在製瓷技術、燒造工藝以及審美風格上所經曆的深刻變革與發展脈絡。宋代,一個文人精神與世俗生活交織的時代,其對“雅”的追求,直接反映在瞭日常器物之上。本書旨在通過對齣土實物、傳世精品以及窯址考古資料的細緻梳理,揭示南方瓷器如何從早期單一的青瓷體係,逐步分化齣風格迥異、技術精湛的各大名窯群,並最終形成影響後世數個世紀的獨特美學體係。 第一編:緒論與背景——南方瓷器的地理坐標與時代脈動 本編首先界定“宋代南方瓷器”的地理範疇,主要涵蓋瞭以景德鎮(江西)、龍泉(浙江)、婺州(浙江)、福建諸窯(如德化、南安等地)為核心的區域。我們探討瞭宋代特殊的社會結構——文官階層的崛起、理學思潮的興盛、商業貿易的繁榮——如何共同塑造瞭對精美、內斂且富有文人氣息的器物的需求。 詳細分析瞭宋代社會對“類玉”質感的追求,以及南方豐富的高嶺土、瓷石資源如何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瞭物質基礎。重點論述瞭北方戰亂對南方製瓷中心地位的鞏固作用,以及南方地區在技術繼承與創新上的關鍵地位。 第二編:技術的突破——釉料的奧秘與窯爐的革新 瓷器的革命性在於其對溫度和化學成分的極緻控製。本書將製瓷技術視為一門精密的“物質科學”。 一、青釉的“韆層變幻”: 重點剖析瞭浙江龍泉窯的青瓷發展曆程。從北宋早期的“秘色”仿唐風格,到北宋中後期釉層逐漸加厚、色澤趨嚮穩定的“梅子青”與“粉青”,再到南宋時期為適應海洋貿易而開發齣更耐碰撞、色澤更純淨的釉料配方。我們首次引入瞭現代礦物學分析數據,對比瞭不同時期釉料中鐵、鈣、鎂的含量變化,揭示瞭燒造氣氛(還原焰)對最終色相的決定性影響。 二、支釘與墊燒的藝術: 針對南宋及元初的青瓷,深入研究瞭支釘的形態演變與圈足的修足工藝。這些看似微小的細節,實則是窯工為解決大件器物在高溫下變形、粘窯等問題所付齣的技術智慧的體現。通過對福建和浙江地區齣土的碗、盤的足部細節比對,勾勒齣不同窯場之間在燒成技術上的微妙差異。 三、北方技術的南下與融閤: 探討瞭宋代中期,北方成熟的裝飾工藝(如刻花、劃花、印花)如何隨著人口遷徙和貿易往來,被景德鎮等新興窯場吸收並加以改良。景德鎮的白地黑花(或稱“黑白瓷”)的齣現,正是南方瓷土特質與北方成熟裝飾技法相結閤的典範。 第三編:裝飾的語言——從內斂到寫意的風格變遷 宋瓷的審美核心在於“含蓄之美”。本書將審美風格的演變與當時的文人藝術思潮緊密掛鈎。 一、刻劃與劃花: 這一時期南方瓷器的主要裝飾手段。我們詳細考察瞭婺州窯和早期景德鎮窯中,由細竹刀刻劃齣的蓮瓣紋、水波紋和草本紋樣。對比瞭刀法上的差異:婺州窯的綫條更為粗獷、寫意,具有生命力;而景德鎮的則趨嚮於規整、細密,顯示齣更強的程式化傾嚮。 二、印花與模印: 針對大量生産的日用瓷(如南宋龍泉的葵口碗),研究瞭模具的使用對紋飾的規範化影響。探討瞭印花技術如何從最初的簡單幾何紋,發展到復雜的“纏枝蓮”或“嬰戲圖”,反映瞭工匠對批量生産效率與裝飾美感平衡的追求。 三、釉下彩的萌芽: 重點關注瞭磁州窯係技術南移至河南、河北交界地區後,對南方瓷器裝飾的間接影響。雖然成熟的釉下鐵彩技術主要在北方發展,但南方部分窯口嘗試在青釉上施加銅紅斑點(如部分早期吉州窯的剪紙貼花技術),展現瞭對彩色裝飾的探索欲望。 第四編:外銷與影響——海洋貿易中的南方瓷器 宋代是中國對外貿易最為繁榮的時期之一。南方瓷器,尤其是青瓷,成為當時全球最受歡迎的商品之一。 一、海上絲綢之路的“青瓷快車”: 基於南海及印度洋沉船遺址(如黑石號)的發掘成果,分析瞭南方青瓷在海外市場的具體構成和偏好。海外買傢對“器形”和“釉色”的選擇,如何反作用於國內的生産趨勢。例如,海外對大件器物的需求曾一度推動瞭龍泉窯生産特定尺寸的盤和碗。 二、異域的模仿與吸收: 探討瞭宋代瓷器在朝鮮半島(高麗青瓷)和日本(茶道用具)的影響。高麗青瓷在釉色上對龍泉青瓷的追隨最為明顯,但其獨特的鑲嵌技術,則是南方成熟青瓷技術在特定文化語境下的創新應用。 結語:器物背後的“宋人精神” 本書的最終目的,不僅在於描繪一件件精美瓷器的技術細節,更在於理解它們如何承載瞭宋代士人“清、雅、簡”的審美理想。南方瓷器的展開,是一部關於土地、匠人與時代精神的物質史詩。它昭示瞭中國古代手工業在追求極緻美學過程中所展現的驚人韌性與創造力。 本書特色: 首次整閤瞭近二十年來南方地區重要窯址的考古新數據。 引入X射綫熒光光譜(XRF)等科學分析方法,對釉料配方進行精確比對。 配有大量高清彩圖及窯址俯瞰圖,直觀展現技術與器物的關聯。 --- 本書適閤人群: 陶瓷考古學者、藝術史研究人員、對宋代文化感興趣的收藏傢及愛好者。 頁數: 680頁(含大量圖版) 定價: 188.00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偉智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係博士,專攻臺灣近代史、歷史與社會理論、歷史人類學以及人類學史。曾發錶多篇社會文化史、及殖民地人類學史論文,參與策展,編著《伊能嘉矩與臺灣研究特展專刊》、《異鄉又見故園花:田代安定宜蘭調查史料與研究》等書。

圖書目錄

圖輯
「臺灣研究先行者」序言
前言

第一章 遠野與臺灣:從鄉村到殖民地
一、從遠野到東京
二、從東京到臺灣
三、從臺灣迴到遠野
四、位處帝國邊緣,以及再生

第二章 重層的知識網絡:「臺灣人類學」的構想
一、殖民遭逢的再現:平野鞦夫與伊能嘉矩
二、人類學傢的登臺:田代安定、伊能嘉矩與鳥居龍藏
三、東京人類學會與臺灣人類學會
四、臺灣人類學會的「人類的理學研究」
五、臺灣原住民研究的展開
六、臺灣漢人的調查構想與展開

第三章 族群分類知識的形成:殖民地人類學與《臺灣蕃人事情》
一、人群分類知識的建構
二、族群分類知識的科學性宣稱
三、伊能人類學的延續

第四章 歷史知識的建構:臺灣史研究的展開
一、渡南觀光:來臺初期的臺灣史筆記
二、臺灣在世界之中
三、地理歷史教科書編纂
四、區域史與漢人的社會分類
五、臺灣全誌的登場

第五章 方法、田野、理論:伊能嘉矩的歷史文化理論
一、伊能的田野現場
二、殖民地人類學的田野、理論與權力

第六章 影響與再生:殖民閱讀與後殖民挪用
一、影響
二、正典化
三、挪用與再生
四、公共歷史中的伊能嘉矩

結論
一、殖民地歷史民族誌的展開
二、「我們要前進」:伊能再踏查

初版後記
增訂版後記
附錄一 伊能嘉矩臺灣研究書籍著作目錄
附錄二 戰後伊能嘉矩臺灣研究書籍與論文:翻譯與復刻1945-2021
附錄三 伊能嘉矩年譜
參考書目
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506478
  • 叢書係列:臺灣研究先行者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4.8 x 21 x 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前言(摘錄)
 
  在臺灣研究的領域中,不論是否從事歷史研究或是人類學研究,大概沒有不知道伊能嘉矩(1867-1925)的人吧。甚至,在學院的專門知識或是學術論文專著之外,屬於公共歷史學或是大眾歷史學的一般社會文化知識場域,在電視媒體的紀錄片中、在教科書或通俗歷史讀物裡,乃至博物館展覽或是較有規劃的觀光旅遊中心,最近十幾年以來,也常常可以看到伊能嘉矩齣現在這些媒介上。
 
  如同歷史學傢楊雲萍於1949年所寫的評論所預示的,「『臺灣研究的都市』的任一麯巷小路,沒有一處沒有伊能嘉矩的『日影』的映照」。不隻戰前的殖民地時代、戰後初期乃至今日;不論是學院裡的臺灣研究,或是社會中的公共歷史,來自日本東北岩手縣丘陵群山中鄉村遠野的伊能嘉矩,在百年前曾經是日本帝國南方殖民地的臺灣,留下瞭顯著的印跡。
 
  透過重新閱讀伊能嘉矩,探索伊能嘉矩的臺灣研究的知識建構層位,追蹤這些印跡形成的線索,能有助於我們瞭解影響日後臺灣研究發展的伊能嘉矩其人其學之外,更希望透過對籠罩臺灣研究伊能嘉矩日影摺射的解析,進一步瞭解其反景顯影當時的歷史脈絡與知識生成條件,以及後來持續映照著不同時期的知識生產狀況。
 
  伊能嘉矩的位置
 
  伊能嘉矩一方麵是作為學者的歷史人物,其人生的足跡,交織著重層的知識與製度的網絡,更與近代日本的展開,特別是帝國的擴張息息相關。其臺灣研究的知識生產,既是時代的產物,同時也參與瞭其所身處的時代。另方麵,伊能嘉矩一生事業之所關注,其足跡與人生履歷,使得在近代日本內國的與帝國範圍內的兩個周緣地域,亦即遠野與臺灣,重疊在一起。透過他的經歷,我們看到瞭近代日本在帝國邊界內外空間上的展開與疊閤,使得伊能嘉矩本人變成一個饒富象徵與實質意義生產場所,其生前與死後,皆在這兩個帝國的周緣地帶,產生瞭各種漣漪。
 
  遠野在戰前因日本民俗學大傢柳田國男(1875-1962)的《遠野物語》而著名,戰後更因此成為日本的「民間傳說的故鄉」(民話の裏),被戰後日本文化民族主義形塑成在民間傳說與日常生活中保存瞭日本文化本真性(cultural authenticity)的場所。伊能在遠野──不論是否透過柳田國男的襯托──以鄉土史研究先行者的身分被記得,成為遠野的歷史代錶人物之一。在臺灣,在殖民地時代曾經是臺灣通的伊能嘉矩,其作品成為近代知識生產中劃定「臺灣研究」範圍與定義研究議題的先行者。在戰後,伊能仍然繼續以或顯或隱的形式被閱讀、被引用、被翻譯、被展示,甚至被抄襲。換言之,雖然伊能嘉矩在來臺十年之後離開臺灣返迴日本,並於1925年去世,但就其影響而言,伊能嘉矩或許從未離開臺灣。
 
  1980年代臺灣民主化之後,臺灣研究獲得瞭市民權,成為臺灣社會重建歷史意識的資源。重新迴顧近代史,殖民地時期的歷史,既成為歷史記憶重建的資源,也成為當時臺灣社會再齣發的起點。1990年代,伊能嘉矩的許多作品在臺灣翻譯齣版,而其戰前已齣版的作品,也陸續再版刊行。一百年之後,伊能再度在臺灣登場,不再是百年前近代日本帝國擴張浪潮上的一波紋,而是臺灣民主化之後,重新追尋自己身分時的挪用資源。「臺灣研究」在伊能嘉矩手中,曾經作為客觀化的研究對象而被定義,百年之後,則是主客對調,不管是透過伊能追尋曾經失落的歷史,或是以批判的眼光檢討伊能的文化理論建構基礎概念,伊能嘉矩成為臺灣自我定義的主體化過程中,所挪用或者轉化的資源。從客體到主體,在伊能嘉矩與臺灣研究之間,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末,一世紀之間,主客交換。如果百年前曾經踏查臺灣的伊能嘉矩,如歷史學傢楊雲萍所言的,影響瞭臺灣研究的每一個角落。百年後我們對伊能的再踏查,更是一種隨著臺灣的歷史發展民主化之後,臺灣歷史知識本身也同樣經歷瞭民主化之後的一種再重構。在伊能嘉矩作為臺灣研究的先行者消逝之後,臺灣研究仍站在伊能嘉矩的肩膀上,或繼承、或批判,不斷地繼續前進。
 
  本書介紹並討論伊能嘉矩的臺灣研究,並檢討其知識生產的方法、建構的理論,以及分析其作品在不同時期的傳播與挪用。在介紹本書各章內容大要之前,先迴顧歷來的伊能嘉矩研究史。
 
  以下分為兩個部分:生平傳記以及研究評論。在生平傳記的部分,從1928年《臺灣文化誌》上捲書前,伊能嘉矩弟子闆澤武雄的〈伊能先生小傳〉開始,1939年闆澤於伊能逝世十五週年忌時編輯齣版《伊能嘉矩先生小傳》,闆澤的傳記就成為認識伊能行誼的重要資料。1990年代遠野鄉土史傢荻野馨根據伊能的日記、作品以及手稿,整理瞭詳細的傳記以及年譜資料。伊能的傳記研究,主要由其門生與遠野的地方史研究者、社會教育機構齣版推廣,從1920年代以來,實際上是與遠野的愛鄉心之鄉土認同建構息息相關。而這些資料,也為後來臺灣在介紹或是研究伊能嘉矩時提供瞭重要的生平資訊。從日治末期、戰後初期直到1990年代臺灣史獲得市民權的時代,主要是透過闆澤武雄或是荻野馨的傳記資料來介紹或是重新認識伊能嘉矩。本文在探討伊能嘉矩的學術旅程時,主要也仰賴這些傳記資料。在伊能的傳記中,我們認識瞭其生平與成就,而進一步瞭解其所身處的時代與其所建構的知識,其內容與性質,則有賴於歷來各種對伊能的研究評論。
 
  對伊能的研究評論,大概可以分為三類:屬於作品內部評論的(1)內容的評價;(2)研究成果性質的討論,以及屬於外部的(3)伊能及其研究的歷史環境與政治脈絡。
 
  (1)內容的評價方麵。伊能生前,東京人類學會長坪井正五郎教授即曾讚揚伊能對東京人類學會的貢獻,東京人類學會在五十週年紀念時也將伊能列為有功者之一。柳田國男則指齣伊能的臺灣民族誌給當時逐漸以自然科學為主(體質與考古)的東京人類學會,增補瞭民族學領域(廣義人類學)。不過伊能在日本統治初期的田野調查,在1910年代遭到有長期臺灣原住民田野經驗的森醜之助猛烈而率直的批評,並徹底修正伊能建立的原住民族群分類範圍。隻不過,森批評瞭田野與知識內容,卻也同意伊能對「分類」的基礎概念以及普遍的演化人類學的比較架構。伊能也同時在「人類學」與「歷史學」的臺灣研究學術領域中,建立瞭其先行者的角色。之後不論是日治中末期,或是戰後日本人類學界的評價,大緻上也都以「先行者」來定位伊能嘉矩。至於「歷史學」,則從日治時期楊雲萍開始至今,伊能嘉矩一直被視為是近代歷史學的臺灣研究的開端。
 
  (2)研究成果性質的討論。伊能的臺灣研究在日治時期似乎是從整體的臺灣研究來評價的,人類學被認為是伊能的方法。伊能自己似乎並沒有很強烈的學科界線認同,或許這也內含瞭某種後來稱之為「區域研究」的跨學科方法。伊能自己甚至認為「民族誌」(伊能用語為「土俗學」[ethnography])與「歷史」之間的界線隻是現在與過去之間不同研究對象的任意劃分而已。戰後則逐漸發展成作為人類學傢的伊能嘉矩以及作為歷史學傢的伊能嘉矩的兩種形象,而這大概也與伊能的作品在戰後臺灣的接受史,以及不同學科知識對其前史的繼承與發展的不同有關。作為歷史學者的伊能嘉矩,在戰後的討論中,除瞭有針對其史料運用問題的討論外,其臺灣歷史像的建構,也有一些針對具體研究子題的批評。作為人類學者的伊能嘉矩,則是以臺灣原住民民族誌研究的先行者,在學術史的迴顧上被討論,到晚近纔有將伊能的「科學」還原迴當時演化人類學普遍性的比較民族誌理論加以討論。
 
  (3)伊能及其研究的歷史環境與政治脈絡。雖然戰後臺灣對伊能嘉矩的評價中,有從民族觀點立場發齣的批評,但似乎更映照齣類似批評所在的時代氛圍,以及戰後臺灣籠罩在中國民族主義文化政治的知識生產環境。真正將伊能嘉矩放在其所身處的歷史環境,討論伊能的學知與十九世紀末日本帝國擴張、社會思想,以及文化政治的時空條件之間互涉關係的研究,直到1990年代隨著一波全球後殖民思潮的影響,纔逐漸在日本與臺灣齣現。伊能嘉矩除瞭作為重新討論帝國與知識生產之間關係的實證個案之外,透過對伊能的人類學與歷史學知識建構,及其後續的影響的分析,也可以進一步作為討論殖民主義的文化政治與歷史主體建構之間的共構關係與挪用現象。
 
  本書希望能在上述所整理三個歷來的伊能嘉矩研究史基礎上,介紹伊能嘉矩其人其學的歷史,以及透過伊能嘉矩,不論其是否在場,所呈現的時代歷史。最後是關於本書的副標題「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希望能充分錶達伊能臺灣研究的知識形式。伊能曾經對於「土俗」與「歷史」,寫下這樣的話語:
 
  土俗解明現在,歷史則訴說過去。現在與過去,是一條連續線的兩極,歷史是以前的土俗,而土俗則是未來的歷史。現在與過去的限界,隻是意味著時間的經過而已。而現用與非現用之間的區別,除瞭僅僅橫亙其間的事情之外,完全沒有一定的境界線。
 
  對伊能嘉矩而言,民族誌與歷史本來就沒有一定的分界線,而其問題意識與作品更可以看成是用歷史的眼光來看現在的民族誌現象,同時以人類學的比較民族誌精神來研究過去的歷史。伊能的「歷史」概念與「民族誌」想像,是實證歷史學的客觀歷史與演化論人類學理論的比較民族誌的結閤,其知識形式是一種歷史民族誌。

用戶評價

评分

對於我們這輩在城市水泥叢林中長大的一代來說,「地方感」似乎是個越來越模糊的詞彙。我們知道我們的身份,但往往不知道我們的根係是如何被盤結在島嶼的經緯之中的。這本書的魅力就在於,它成功地將一種看似遙遠、學理化的「民族誌」寫作,轉化成一種非常具體的「在場經驗」。作者的文字充滿瞭一種近乎「氣味」的細節描寫,你會聞到曬過的稻穀味,會聽到市場裡攤販的叫賣聲,甚至能感受到午後陽光曬在紅瓦片上的那種溫度。他並沒有試圖建構一個單一、完美的颱灣史觀,相反,他更像是展現瞭無數個「可能」的颱灣,每一個角落都有其獨特的邏輯和生存法則。這種對「異質性」的包容與書寫,讓我對我們這個島嶼的複雜性,產生瞭一種更為謙卑的敬意。它迫使你放下簡化的標籤,去真正傾聽那些「不一樣的聲音」。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老實說,有點嚇到我。那種樸實到近乎「學院派」的排版,在現在這個講求視覺衝擊的時代,確實顯得有點格格不入。我猜想,很多第一次在書店翻開它的讀者,可能跟我一樣,會稍微猶豫一下。但你知道嗎,一旦你翻開第一頁,這種視覺上的保守感就瞬間消散瞭。作者的文字功力,那種細膩入微的筆觸,簡直像是在用一把鋒利的手術刀,精準地剖開瞭颱灣社會脈絡中那些深埋已久的肌理。特別是他處理那些邊緣群體故事的手法,沒有高高在上的憐憫,隻有平等的凝視與深刻的理解。他不是在「研究」他們,他簡直是「與他們同行」過。讀完之後,我對過去幾十年來,我們習慣性討論的那些「集體記憶」,產生瞭一種全新的審視角度。那種感覺,就像是原本看著一張老舊的黑白照片,突然間,作者用他的文字為照片上瞭色,而且上的色調,比你想像的還要複雜、還要真實。這絕對不是一本讓你輕鬆閱讀的書,但它所帶來的思想震撼,絕對是物超所值,值得你靜下心來,給予足夠的尊重。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處理「失語者」的智慧。在許多宏大的歷史敘事中,總有一些聲音是被邊緣化或直接抹去的,他們沒有留下文字記錄,他們的文化實踐也常常被視為「落後」或「無關緊要」。作者在麵對這些歷史的夾縫時,展現瞭驚人的耐心和敏感度。他不是去「翻譯」他們的文化,而是努力去「理解」他們在特定時空下的生存邏輯。這種寫作方式,讓原本看似冰冷的民族誌資料,瞬間有瞭溫度和重量。讀完後,你會發現,我們以為堅不可摧的「主流歷史」,其實是建立在一層層被忽略的、脆弱的個體經驗之上。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理解,從來都不是單嚮度的灌輸,而是一種雙嚮的、充滿張力的對話,即使這種對話,必須透過數十年後的文字來完成。它真正做到瞭,將「歷史」還給瞭「人」。

评分

坦白講,我一開始接觸這類型的學術論述,總是有種「距離感」,好像作者活在另一個平行宇宙,用我們聽不懂的術語在自說自話。這本書的初期閱讀體驗,確實有點挑戰性,畢竟涉及的理論框架比較龐大,對一個非科班齣身的讀者來說,需要反覆咀嚼纔能真正消化。不過,隨著章節的推進,我發現作者的厲害之處在於,他總能找到那個「錨點」,將那些宏大的理論,牢牢地釘在颱灣土地上具體的個案研究裡。他談論的不是抽象的「民族性」,而是某個特定村落的祭典儀式,是某個傢族數代人對土地的執著與糾結。這種「由大入小,再由小見大」的敘事策略,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同時又保證瞭論述的嚴謹性。特別是當我讀到他對日治時期檔案資料的重新解讀時,那種「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感,讓我忍不住拍案叫絕。這不隻是一本書,它更像是一套重新校準我們理解颱灣歷史的「光學儀器」。

评分

老實說,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有一種強烈的「時代感」,那種帶著點田野考察的熱情與執拗,讀起來有點像是翻閱一本早期的社會學經典。它少瞭當代學術寫作中常見的那種過度精煉與修飾,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近乎「笨拙」的真誠。有些論述的轉摺或許不夠平滑,甚至有些地方會讓人覺得「跳躍」得太快,需要讀者自己腦補許多社會脈絡。但正是這種不加掩飾的「原始狀態」,反而給瞭人一種強烈的信任感——這是一位真正「走過」田野,親身與受訪者共處過的人纔能寫齣來的東西。它沒有迎閤大眾市場的喜好,堅持瞭學術倫理與田野精神的底線,這在當今這個快速消費知識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要求的不僅是閱讀,更是「參與」。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