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IDWORKS 2016基礎範例應用(第三版)(附多媒體光碟) 

SOLIDWORKS 2016基礎範例應用(第三版)(附多媒體光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許中原 
图书标签:
  • SOLIDWORKS
  • 2016
  • 机械设计
  • CAD
  • 教程
  • 入门
  • 实例
  • 多媒体
  • 中文版
  • 工程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以SOLIDWORKS 2016為主要操作介面編寫而成,強調由範例中學習指令操作,並在過程中說明各種指令,書中分為SOLIDWORKS簡介、草圖與基材伸長特徵、旋轉與複製、參考幾何、零件顯示與視角方位、模型組態、掃出與曲線、疊層拉伸與鈑金、組合件、工程視圖與註記、eDrawing等11個章節,跳過一般書籍的繪製草圖章節,直接在建模過程中說明草圖繪製技巧,依使用過程循序漸進的導入新功能與技巧。

本書特色

  1.本書是以SolidWorks 2016為主要的操作介面編寫而成。
  2.本書強調從範例中學習指令操作,並在每個步驟中說明指令用法,讓讀者能從遵循建構模型的程序中,學會指令操作及建模概念。
  3.介紹2016版 e-Drawing 應用程式的功能(適用於win7及win8.1以上64位元之作業系統)。
  4.極豐富的範例光碟:操作演練檔、步驟教學範例檔案(教學範例檔約380個,教學影片約115部)、e-Drawing安裝檔、作業題練習檔及丙級電腦輔助立體製圖操作步驟動畫。
  5.題目簡單,適合初學者上手。
《机械设计与制造前沿技术:数字化工具的深度应用与实践》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机械设计与制造领域的工程师、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高年级学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技术视野,重点探讨在当前数字化浪潮下,如何高效地整合先进的CAD/CAM/CAE工具,优化产品开发流程,并掌握面向未来的智能制造技术。全书内容紧密围绕工程实践的需求,摒弃对基础软件操作的冗余讲解,转而聚焦于高级建模技巧、复杂装配体的性能分析、数字化仿真验证以及与实际生产环节的无缝对接。 第一部分:高级三维建模与数据管理策略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参数化、特征化建模在应对复杂曲面与结构优化中的核心应用。我们不仅仅停留在点、线、面的绘制,而是着重讲解了如何运用混合建模技术(Hybrid Modeling),结合参数化驱动、直接建模的优势,快速构建具有设计意图(Design Intent)的智能模型。 复杂曲面与自由造型的精细化控制: 探讨如何利用曲面重建、细分曲面(Subdivision Surfaces)以及NURBS曲面高级编辑工具,处理航空航天、汽车工业中常见的高精度流线型部件。重点演示了曲率连续性(G2/G3)的保证方法,确保模具制造的可行性。 自适应装配体设计(Adaptive Assembly Design): 突破传统自上而下的设计范式,介绍如何建立具有约束驱动和规则驱动的动态装配体。内容涵盖宏程序(Macros)的编写,用于批量化生成变型零件,以及如何管理包含数千个零部件的超大型装配体的性能瓶颈,实现高效的加载与显示优化。 工程数据管理(PDM/PLM基础集成): 强调在现代工程流程中,模型本身即是数据资产。本章详细阐述了如何构建和维护一个有效的CAD数据管理结构,包括版本控制、变更流程管理(ECO/ECR)的数字化记录,以及如何确保设计数据与供应链系统之间的信息一致性。 第二部分:面向性能的数字化仿真与验证(CAE集成)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它将设计与分析紧密结合,强调“在设计阶段发现并解决问题”。我们侧重于如何将CAD模型快速、准确地转化为可供分析的有限元模型,并解读复杂的分析结果。 结构力学高级分析(FEA): 涵盖静态应力分析、模态分析、屈曲分析等基础应用的高级设置。重点讲解了非线性分析的必要性,例如材料非线性(塑性、超弹性)、几何非线性(大变形)和接触非线性(复杂摩擦接触)的精确建模与求解器选择。 热-结构耦合分析(Thermo-Mechanical Coupling): 针对电子散热、发动机部件等应用,深入探讨如何准确模拟温度场对结构应力和变形的影响。内容包括瞬态热分析的边界条件设置,以及如何评估热疲劳寿命。 流体动力学基础与设计优化(CFD): 介绍如何利用CFD工具对气动、水动力性能进行初步评估。重点在于网格划分策略(如边界层网格的生成)对计算精度和效率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迭代仿真指导几何形状的优化。 多物理场仿真集成案例: 通过实际案例,展示如何整合电磁场、振动响应等不同领域的仿真数据,实现对产品整体可靠性的全面评估。 第三部分:从数字模型到物理制造的桥梁(CAM与增材制造) 本部分关注如何利用数字化模型实现高效、精确的制造。内容涵盖传统数控加工策略的优化,以及新兴的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工艺的数字准备。 高效数控编程策略(Advanced CAM Strategies): 重点介绍五轴联动加工的编程逻辑,如何利用刀具轴控制和干涉避让策略,实现复杂曲面的一步到位加工。针对高价值模具和叶片,深入探讨刀具路径的优化算法,以减少振动、提高表面质量。 增材制造(AM)的准备工作: 讲解如何对设计进行“可制造性设计”(Design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DfAM)。内容包括支撑结构的设计、应力残余的预补偿、以及如何针对选择性激光烧结(SLS)或选区激光熔化(SLM)工艺对模型进行体素化处理。 质量控制与逆向工程: 介绍如何利用三坐标测量机(CMM)或激光扫描获取的实际数据,与原始CAD模型进行对比分析(GD&T评估)。同时,讲解逆向工程中点云数据向参数化实体的转化流程与精度控制。 第四部分:面向未来的智能制造与系统集成 最后一部分展望了工业4.0背景下,设计与制造系统如何实现互联互通。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的概念与构建要素: 阐述如何利用实时传感器数据和仿真模型,构建一个虚拟的、与物理实体同步的产品或产线模型,用于远程监控、预测性维护和“What-If”场景的测试。 人机交互与增强现实(AR/VR在工程中的应用): 探讨如何将复杂的三维模型数据,通过AR/VR技术,辅助装配指导、现场维护培训以及远程协作审查,极大地提高现场作业的效率和准确性。 本书的特色在于其极强的实践导向性,所有的理论讲解都配以详尽的操作步骤和对“为什么这样做”的深入剖析,旨在培养读者从宏观设计意图到微观实现细节的全面工程思维能力。它不是一本软件功能手册,而是一部关于如何利用现代数字化工具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技术指南。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CH1 SOLIDWORKS簡介
1-1 SOLIDWORKS公司簡介
1-2 SOLIDWORKS軟體的特點
1-3 第三方軟體─SOLIDWORKS的黃金伙伴(Golden Partner)
1-4 SOLIDWORKS 2016的安裝步驟
1-5 SOLIDWORKS產品的啟用與轉換
1-6 轉換使用許可
1-7 操作介面簡介
1-8 儲存/還原設定
1-9 搜尋

CH2 草圖、基材伸長與除料
2-1 SOLIDWORKS
2-2 了解3D空間
2-3 草圖繪製
2-4 畫線、刪除與修剪
2-5 第一個零件
2-6 草圖定義與限制條件
2-7 特徵與特徵工具列
2-8 特徵管理員
2-9 伸長與除料
2-10 弧與圓
2-11 鏡射與對稱
2-12 薄件特徵
2-13 多重輪廓草圖與共享草圖
2-14 公制與英制
2-15 綜合練習

CH3 旋轉與複製
3-1 旋轉與旋轉除料特徵
3-2 環狀複製排列
3-3 鏡射
3-4 直線複製排列
3-5 草圖導出複製排列
3-6 表格導出複製排列
3-7 薄殼與肋
3-8 複製與貼上草圖
3-9 綜合練習題

CH4 參考幾何
4-1 參考幾何
4-2 基準面
4-3 基準軸(Axis)
4-4 共用值(連結值)
4-5 數學關係式(Equations)
4-6 螺紋
4-7 綜合練習

CH5 零件顯示與視角方位
5-1 檢視
5-2 選擇濾器
5-3 鍵盤快速鍵
5-4 視角方位(View Orientation)
5-5 色彩及光學
5-6 外觀、全景與移畫印花
5-7 指定材料
5-8 零件的顯示
5-9 量測
5-10 模型中的剖面視角

CH6 模型組態
6-1 模型組態概要
6-2 設計表格
6-3 綜合練習

CH7 掃出與曲線
7-1 掃出(Sweep)
7-2 3D草圖
7-3 螺旋曲線與渦捲線
7-4 合成曲線
7-5 投影曲線
7-6 分割線
7-7 綜合練習

CH8 疊層拉伸與鈑金
8-1 導出草圖
8-2 修正草圖
8-3 疊層拉伸
8-4 彎曲
8-5 鈑金
8-6 基材凸緣
8-7 鈑金特徵
8-8 斜接凸緣
8-9 邊線凸緣
8-10 成形工具
8-11 轉換零件為鈑金零件
8-12 綜合練習

CH9 組合件
9-1 組合件(Assemblies)
9-2 加入零組件
9-3 結合
9-4 智慧型結合條件
9-5 進階結合類型
9-6 使用零件模型組態
9-7 組合件的爆炸視圖
9-8 機械結合
9-9 在組合件中產生零件(由上而下設計)
9-10 熔珠

CH10 工程視圖與註記
10-1 設定工程圖範本
10-2 工程圖選項設定
10-3 工程圖頁與圖頁格式
10-4 工程圖頁屬性
10-5 產生工程視圖
10-6 工程視圖顯示型式
10-7 模型視角
10-8 區域深度剖視圖
10-9 中心註記
10-10 剖面視圖
10-11 裁剪視圖
10-12 輔助視圖
10-13 旋轉剖面
10-14 表面符號、公差配合與幾何公差
10-15 組合件工程圖
10-16 熔接符號
10-17 列印工程圖
10-18 綜合練習

CH11 eDrawing
11-1 eDrawing
11-2 產生eDrawing檔案(eDrawings Publishers)
11-3 開啟檔案
11-4 eDrawing視窗
11-5 檢視
11-6 動畫
11-7 剖面
11-8 量測
11-9 物質特性
11-10 壓印
11-11 檢視工程視圖
11-12 檢視組合件
11-13 標示評論
11-14 輸出檔案格式
11-15 下載網站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283312
  • 叢書系列:大專機械
  • 規格:平裝 / 592頁 / 19 x 26 x 2.9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三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光碟内容的丰富性,老实说,在那个年代(2016年),附带光盘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情怀了,现在看来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光驱装在哪里了。但是,这本书的光盘真的是物超所值。它不只是提供了书本例题的源文件,更重要的是,它附带了大量的“多媒体教学短片”。这些短片对于理解那些二维转三维,或是动态装配的演示效果,简直是救命稻草。我尤其欣赏的是,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录制成影片,而是非常精准地挑选了那些“光看图会晕、但看影片就能懂”的环节进行录制,比如间隙配合的动画演示,或者利用解析工具观察应力分布的基础步骤。光盘的目录结构设计得也很合理,跟书本的章节完全对应,拿书本遇到疑问,直接对应光盘序号查找影片,流程非常顺畅。这种软硬件结合的学习体验,远比单纯的纸质书要来得立体和深入,大大弥补了纸张在动态演示上的不足。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结构,可以说是“循序渐进”的最佳范本,它完全没有试图让你在第一天就做出一个F1赛车的模型。它从最基础的界面熟悉、鼠标操作开始,用非常细致的篇幅讲解如何设置工作环境,这部分内容对于完全的新手来说极其友好,很多“老手”自己都不太注意的系统设定和模板管理,它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然后,它很有逻辑地过渡到二维草图的绘制,这里的难点在于“如何约束”,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强调“完全约束”的重要性,甚至举了好几个“欠约束”和“过度约束”的失败案例作为反面教材,这种对比教学法,让读者能很深刻地体会到规范操作的好处。最让我觉得贴心的是,它在每个章节的末尾都设计了一个“综合应用练习”,这些练习并非简单的重复操作,而是将前几章学到的不同技能点融合在一起,迫使读者必须回顾并综合运用知识,这种螺旋上升的学习曲线,让知识点不容易遗忘,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底层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老实讲,一开始读起来会觉得有点「硬」,非常学术化,几乎看不到太多幽默或者活泼的叙述方式,完全是教科书式的严谨。每一章的开始都会用很正式的语气陈述本章的学习目标和理论基础,这对于习惯了网路上那些“三分钟学会一个技巧”的教学影片的年轻一代来说,可能会觉得有点枯燥。不过,一旦你沉下心来,按照它设定的学习路径一步一步走下去,就会发现这种严谨性其实是它的最大优点。它不是那种只告诉你“点这里,拉伸”的指令手册,而是会解释“为什么”要用这个指令,背后的几何逻辑是什么。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处理一个复杂的倒角问题,看了网路上好几个影片都没搞懂,结果翻到这本书里关于“命令优先级”的那一节,通过图文并茂的对比说明,瞬间就茅塞顿开。作者非常擅长把复杂的机械概念拆解成可执行的步骤,并且非常坚持使用台湾业界通用的术语,不像有些翻译过来的教材,术语用得七零八落,读起来很费劲。

评分

这本书在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导入上,虽然整体偏向基础,但它在选取范例时,明显是参考了台湾本地制造业的一些常用零件类型。我记得其中有一章是关于“钣金设计”的,它使用的案例是一个常见的水箱盖板结构,而不是那种过于复杂的航空航天部件。这种贴近生活的范例,让我在实际工作中套用知识时,转换成本极低。而且,它在介绍零件设计的同时,也同步穿插了基础的“工程图出图”规范,这在很多只教三维建模的书里是经常被忽略掉的环节。作者非常强调,模型做得再好,如果图纸表达不规范,在生产线上依然是无法被接受的。因此,这本书不仅是教你如何“画”模型,更是在教你如何“规范地”完成一个设计流程。对于初入职场的工程师而言,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标准的、可遵循的作业模板,避免了自己摸索时走太多弯路。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在的,第一眼看起来有点朴实到让人提不起劲,那种经典的工程技术书籍配色,蓝底白字,感觉就像是直接从印刷厂出来、还没经过太多美学修饰的产物。但重点是,这不影响它内在的价值。我记得我当初在选购时,其实是冲着“2016”这个版本去的,因为那时候我手上负责的项目刚好卡在这个软件版本上,急需一本能快速上手、又不能太复杂的参考书。拿到实体书后,厚度还算适中,不会重到让人不想带出门,但翻开后发现,它内页的印刷质量相当不错,图文的对比度很高,这对需要长时间盯着屏幕看操作步骤的我们来说,真的非常重要,眼睛不会太容易疲劳。而且,装帧上虽然没有那些花俏的设计,但书脊的装订非常扎实,我那本被我翻得快烂掉、在工地上被灰尘和咖啡渍“洗礼”了好几次,它居然都还牢牢地挺着,可见出版社在基本耐用度上是下了功夫的。这本书的定位很明确,就是给“基础”使用者准备的,所以它没有一味地堆砌复杂的高级曲面或装配体技巧,而是把重点放在那些日常设计中最常用、最核心的草图约束、特征建立和基本出图流程上,对我这种需要快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来说,效率提升看得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