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預防:大學用書係列(一品)(三版)

犯罪預防:大學用書係列(一品)(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鄧煌發
圖書標籤:
  • 犯罪預防
  • 犯罪學
  • 刑法
  • 社會學
  • 公共安全
  • 大學教材
  • 法學
  • 犯罪分析
  • 安全管理
  • 預防策略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適用對象
  1.有意投考警察特考相關考科者。
  2.對於犯罪預防思維有研究興趣者。
 
  使用功效
  深入瞭解國內犯罪預防策略實務製定的參考方嚮。各大警事政策參考依據的學術理論。英美兩國犯罪預防策略的研究與發展。被害者學相關理論發展沿革。
 
  改版差異
  新增「隨機性殺人」以及「夜店場所」、「跟蹤騷擾」之犯罪預防觀念
 
  書籍特色
  本書作者係國內犯罪預防專傢鄧煌發和李修安兩位老師,以其學術與實務之經驗,並以犯罪學相關理論為基礎,對於各先進國傢既往之犯罪預防實務推行作為殷鑑,試圖為我國犯罪預防功做勾勒齣一條可行方嚮。全書深入剖析預防犯罪人、被害人,以及犯罪情境之各層麵,並提齣治本、治標的策略,希冀能為安定祥和之生活帶來些許助益,也對有興趣的讀者們提供研究之方嚮。
法律實務與理論前沿:社會治理的復雜麵嚮 導讀: 本書是一部深度剖析當代法律體係在社會治理中麵臨的復雜挑戰與前沿理論的綜閤性學術著作。它並非側重於某一特定領域的基礎性知識普及,而是聚焦於法學研究與司法實踐交叉地帶的深度思辨,旨在為法律專業人士、政策製定者及高年級法學學生提供一個洞察當代法治睏境與未來走嚮的獨特視角。全書結構嚴謹,內容涵蓋瞭法理學、比較法、證據法、以及新興技術對法律的衝擊等多個維度。 第一部分:法律的本質與邊界——後現代法理學的再審視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自啓濛時代以來法理學的核心命題,並將其置於全球化和後現代思潮的背景下進行批判性考察。 第一章:規範的危機與法教義學的睏境 本章首先梳理瞭凱爾森的純粹法理論在當代社會中的適用性與局限。作者指齣,當社會結構日益去中心化,傳統法律規範的“純粹性”受到來自社會事實、文化相對主義和技術快速迭代的嚴峻挑戰。重點分析瞭“默示規則”在司法實踐中的膨脹現象,探討瞭如何避免教義學陷入過度形式主義的泥潭,而失去對社會正義的實質關懷。引入瞭以德沃金(Dworkin)的“法律作為誠信的辯護”為基礎,結閤阿德裏安·雷曼(Adriaan Vermeule)的“功能主義法學”觀點,探討在價值多元的社會中,如何構建一套既具有內在一緻性,又能夠適應外部變動的法律解釋框架。 第二章:比較法視野下的主權再定義 本章將目光投嚮國際法與國內法邊界的模糊化趨勢。通過對歐盟法、北美自由貿易協定(USMCA)以及國際人權法院判例的對比研究,剖析瞭現代主權國傢在麵對跨國資本流動、信息安全和氣候變化等全球性議題時,權力邊界是如何被重新協商和界定的。特彆關注瞭“軟法”(Soft Law)在填補硬法真空中的作用及其對傳統法律淵源的挑戰。章節高潮在於對“主權讓渡”的倫理睏境的分析——即為瞭實現更高級彆的國際閤作與安全,國傢需要在多大程度上犧牲其傳統的自治權? 第二部分:技術賦權與司法重構——數字時代的證據與程序正義 隨著人工智能、區塊鏈和大數據在社會治理中的廣泛應用,法律體係的基石——證據的獲取、認定和程序公正性——正麵臨前所未有的考驗。 第三章:算法偏見與法律責任的歸屬 本章聚焦於人工智能決策係統在金融信貸審批、風險評估乃至輔助司法判決中的應用。作者詳細分析瞭“黑箱”算法可能內嵌的係統性偏見(如種族或階層歧視),並追問:當一個自動化係統作齣錯誤或不公的裁決時,法律責任應歸屬於開發者、使用者還是係統本身?章節引入瞭“可解釋性人工智能”(XAI)的概念,探討瞭在法律上,是否需要建立一套程序來確保算法決策的“可審查性”,以及這種審查要求如何與商業秘密保護産生衝突。 第四章:數字證據的鏈條與保全的挑戰 本章專門探討瞭電子數據在刑事和民事訴訟中的取證難題。從“揮發性數據”(如內存信息、實時通信記錄)的保全技術到去中心化平颱(如Web3)上的信息記錄,傳統依賴於物理接觸和固定存儲的證據規則已顯陳舊。作者詳細闡述瞭“數字指紋”技術在維護證據完整性方麵的潛力,同時也批判瞭過度依賴數據側鏈(Metadata)可能對個人隱私構成的侵犯。此外,對跨司法管轄區電子證據的強製披露和國際協作機製的效率進行瞭深入的案例分析。 第三部分:社會治理的結構性睏境——風險、監管與刑罰的未來 本部分將法律的視角從個案轉移到宏觀的社會管理層麵,探討瞭當代社會特有的風險結構對刑罰理論和監管哲學的衝擊。 第五章:預防理論的當代轉嚮與“前置性”治理 本章批判性地審視瞭傳統刑法中“報應”與“特殊預防”的理論基礎,並重點分析瞭在公共衛生危機、恐怖主義威脅和環境汙染等高風險領域,“前置性治理”(Pre-emptive Governance)的興起。作者通過對“風險社會”理論的再闡釋,討論瞭法律如何從對“已發生損害”的補救,轉嚮對“潛在風險”的管控。討論瞭“預見性監管”的必要性與濫用風險,特彆是關注瞭在預防性措施中如何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避免“假設的罪惡”轉化為實際的限製自由。 第六章:環境刑法與代際責任 本章是關於環境法與刑法交叉領域的深入研究。它不僅關注企業環境犯罪的懲罰,更重要的是探討瞭刑法如何承擔起對未來世代的責任。分析瞭“生態中心主義”刑法觀的興起,以及在應對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等“無明顯受害者”或“受害者延遲顯現”的案件中,傳統刑法的因果關係認定標準麵臨的挑戰。章節提齣瞭構建“代際公正”的法律機製的可能性,例如引入針對性極強的環境信托責任和對未來損害的預付懲罰機製。 結語:法律的韌性與重塑 本書最後部分總結道,當代法律係統正處於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它既需要保持其作為社會穩定的基石的韌性,又必須具備足夠的靈活性來吸收和應對技術、全球化和風險社會帶來的結構性變革。本書旨在激發讀者超越既有框架的思考,以更具批判性和前瞻性的眼光,參與到未來法治形態的塑造之中。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現成的答案,而在於精準地識彆那些最緊迫、最棘手的問題,為高層次的法律對話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鄧煌發
 
  現職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係專任教授
  中華民國犯罪學學會前理事長、常務監事
  美國佛羅裏達州立大學刑事司法暨犯罪學院訪問學者
 
  專著
  犯罪預防、犯罪預防理論與實務、預防犯罪親子書、犯罪預防大傢一起來(上、下冊)、誰讓蠻牛橫衝直撞? ─防治校園霸淩關鍵角色
 
李修安
 
  現職
  禾聯企業(HERAN)副總經理
  中央警察大學、龍華科技大學、高雄市立空中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知名企業諮詢顧問
 
  專著
  犯罪預防、警察勤務、警察情境實務、跨境犯罪、情報學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犯罪預防概論∕1
第一節 犯罪之定義∕4
第二節 犯罪預防之定義∕6
第三節 預防犯罪之重要性∕12
第四節 刑事司法體係與犯罪預防∕15
第五節 犯罪預防模式與對策∕19
第六節 結語∕27
參考書目∕28

第二章 犯罪預測與犯罪預防∕33
第一節 犯罪預測之意義∕35
第二節 相關之犯罪預測研究∕38
第三節 早期預測潛在少年犯之評析∕52
第四節 犯罪預測後之處理∕55
第五節 結語∕58
參考書目∕59

第三章 傢庭與犯罪預防∕63
第一節 傢庭性質與結構∕65
第二節 傢庭功能∕73
第三節 傢庭社會化∕85
第四節 傢庭穩定性∕88
第五節 結語∕96
參考書目∕97

第四章 學校教育與犯罪預防∕101
第一節 學校教育之角色與功能∕104
第二節 問題學生之鑑別與處理∕112
第三節 標籤化之省思∕116
第四節 學校犯罪預防計畫∕118
第五節 結語∕134
參考書目∕136

第五章 社區與犯罪預防∕141
第一節 前言∕143
第二節 刑罰製裁之角色∕144
第三節 社區在預防犯罪工作上所扮演的角色∕153
第四節 結語∕160
參考書目∕162

第六章 警察與犯罪預防∕167
第一節 警民閤作促進犯罪預防∕169
第二節 警察預防犯罪勤務作為∕173
第三節 警察社區計畫∕187
第四節 警察與犯罪預防相關理論之運用∕191
第五節 預防犯罪宣導∕202
第六節 結語∕215
參考書目∕216

第七章 環境設計與犯罪預防∕221
第一節 環境設計預防策略∕223
第二節 防衛空間與犯罪預防∕226
第三節 情境犯罪預防∕245
第四節 經由環境設計促進犯罪預防措施之評估∕253
第五節 結語∕256
參考書目∕258

第八章 犯罪被害預防∕263
第一節 犯罪被害之定義∕267
第二節 被害人定義與類別∕270
第三節 被害者學∕278
第四節 被害者學相關理論∕282
第五節 結語∕314
參考書目∕315

第九章 人身犯罪預防∕327
第一節 犯罪預防措施之演進∕329
第二節 生活型式與日常活動理論∕331
第三節 暴力案件之預防∕337
第四節 竊盜之預防∕351
第五節 性侵害之預防∕362
第六節 結語∕377
參考書目∕379

第十章 居傢犯罪預防∕383
第一節 犯罪機會與預防∕385
第二節 個人被害感受性∕387
第三節 阻絕物與犯罪預防∕389
第四節 一般居傢安全之預防措施∕401
第五節 結語∕408
參考書目∕409

第十一章 工商場所之犯罪預防∕413
第一節 前言∕415
第二節 犯罪風險與成本效益之評析∕416
第三節 企業場所之選擇與建築設計∕421
第四節 員工人事查核與訓練∕424
第五節 安全管製措施∕428
第六節 硬體保全措施∕431
第七節 夜店場所之犯罪預防∕436
第八節 結語∕441
參考書目∕443

第十二章 犯罪預防未來願景∕447
第一節 犯罪學理論發展新趨勢∕449
第二節 治本犯罪預防理論的崛起∕451
第三節 完形犯罪預防理論內容∕453
第四節 治標犯罪預防理論的整閤∕463
第五節 環境犯罪學之內容∕464
第六節 未來警察執行犯罪預防作為∕472
第七節 結語∕479
參考書目∕481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659418
  • 叢書係列:大學用書係列
  • 規格:平裝 / 512頁 / 17 x 23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三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臺灣地區歷經解嚴、經濟奇蹟以及金融風暴之後,所呈現的除瞭民主政治層次的提昇與國民生活環境的大幅改善外,產生齣來的社會亂象卻仍層齣不窮。雖然政府相關部門均極力採行各種措施、對策以期有效預防犯罪,也包括警察機關:颱北市、颱中市、颱南市以及高雄市等直轄市政府警察局設置有犯罪預防科;另外全國各市、縣(市)警察局相繼成立少年警察隊、婦幼警察隊,投入更多的心力在少年預防與婦幼安全的維護方麵上,雖已數十載,但仍有許多需要改善之空間。雖說犯罪是正常社會無法避免且無法消滅的一種社會現象,但隻要隨便舉齣發生在周遭的偏差行為或犯罪行為,有哪一個是無法預防的,因此,筆者堅決否定「預防無效說」,隻要每個人多付齣一份關心、留心,沒有什麼犯罪是沒有辦法預防的。很慶幸地,絕大部分的學者專傢、民眾,與筆者的想法一緻,均認為「犯罪是可以預防的」,因此,筆者以為,犯罪預防在國內學術和實務界均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就好像是一片廣大肥沃的土地,有待更多有誌之士同心協力開墾、耕耘。
 
  「犯罪預防」這本書,約二十餘萬言,內容共分為十二章,係以犯罪學相關理論為基礎,對於各先進國傢既往之犯罪預防實務推行經驗為殷鑑,試圖為我國犯罪預防工作勾勒齣一條可行方嚮。先從犯罪預防之定義與模式談起,再進入早期犯罪預測與犯罪預防之間的關係,然後就傢庭、學校、社區、警察等社會機構在犯罪預防工作上的角色與功能問題以及妥適建築設計暨以強化個人防衛能力之被害預防為主要焦點作一詳盡之剖析,接著依次介紹防範人身犯罪、居傢安全、工商企業之犯罪預防等具體措施,文末以犯罪預防未來願景做為總結;另外本書三版新增「隨機性殺人」以及「夜店場所」、「跟蹤騷擾」之犯罪預防觀念,以因應當前社會發生之重大治安事件之剖析;全書內容均兼顧到預防犯罪人、被害人,以及犯罪情境之各層麵,希冀能為安定祥和之生活帶來些許助益,也對有興趣的讀者們提供研究之方嚮,此亦為筆者二人從事多年犯罪預防研究和實務工作之心願。
 
  本書之付梓,雖力求完整,惟多有疏漏,資料缺失、錯誤在所難免,尚祈各界賢達,不吝指正,謹此銘謝。
 
鄧煌發 李修安 謹識
2022年9月

用戶評價

评分

從敘事風格來看,這本書的編排相當有條理,結構嚴謹,但又不失學術的嚴謹性。它並沒有因為是「大學用書」就流於枯燥的教科書模式。作者很擅長在複雜的理論模型介紹之後,立刻接續一個引人深思的「案例研討」或「倫理反思」。我對其中關於「量刑公平性與再犯率」的討論印象深刻。作者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將司法體係的兩難擺在讀者麵前:一方麵是被害人對於嚴懲的訴求,另一方麵是矯正處遇對於個人更生機會的必要性。這種平衡的論述,迫使讀者必須跳脫情緒化的反應,用更理性的角度去審視刑罰的真正目的。對於法律係的學生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訓練的不是死記法條的能力,而是批判性思維和多角度權衡的判斷力,這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更加重要。

评分

這本著作的文字風格,相較於我過去讀過的一些翻譯自西方學者的教材,顯得更加貼近東亞的語境,儘管內容主題是全球性的犯罪問題。作者在闡釋諸如「偏差行為的標籤效應」時,使用的語言非常精準且富有層次感。它清晰地勾勒齣一旦個體被社會貼上「問題人物」的標籤後,其後續的社會排斥如何形成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最終將他們推嚮犯罪的深淵。書中用瞭一個比喻,將社會排除比喻為一種「看不見的圍牆」,這讓我對社會福利與就業輔導在犯罪預防中的角色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的強大之處在於,它讓我們意識到,犯罪防治不隻是警察或法院的事,它滲透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社會互動之中,每一個忽視弱勢的舉動,都可能成為社會成本的一部分。

评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學術著作的深度是相當可觀的,初次接觸犯罪學的讀者可能會覺得某些章節的理論模型推導略顯吃力,比如關於「理性選擇理論」與「限製性選擇」之間互動關係的探討。然而,如果讀者願意耐心消化這些部分,迴報將是極大的。它提供瞭非常清晰的邏輯框架,用來分析現代白領犯罪或高科技犯罪的動機結構,這不再是街頭鬥毆那種單純的衝動型犯罪可以涵蓋的。它揭示瞭在高度組織化的經濟體係中,機會如何被結構性地創造齣來,而這些「機會」的管理者往往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這本書成功地將犯罪學的視野從傳統的邊緣群體,拓展到瞭權力結構的內部,這對於提升颱灣社會對新型態犯罪的警覺性,具有不可替代的啟發作用。

评分

閱讀這本關於犯罪學的著作,最讓我驚喜的是它在「預防策略」上的實用性與前瞻性。它並沒有停留在傳統的「加強警力部署」或「嚴厲刑罰」這種老生常談的論述上。相反地,書中花瞭大量的篇幅探討「情境犯罪預防」(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的設計原則,像是如何透過環境工程學(CPTED)來降低犯罪的機會。我特別欣賞作者對於「可視性提升」和「空間界定」的詳細說明,例如,在校園和公園的設計中,如何透過照明、植被修剪和動線規劃,潛移默化地改變潛在犯罪者的計算。書中穿插的幾個城市更新案例分析,展示瞭這些理論如何實際落地,雖然有些案例是國外的,但其核心邏輯是完全可以轉移應用的。對於想要從源頭減少治安問題的政策製定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工具箱絕對是豐富且與時俱進的,它教導的不是如何「抓」罪犯,而是如何讓「犯罪不易發生」。

评分

這本書的作者在處理社會學和心理學的交集處,展現瞭非常紮實的學術功底。他們並沒有滿足於單純的理論羅列,而是深入挖掘瞭犯罪行為背後的深層動因,尤其是在探討環境因素如何形塑個人選擇的章節,觀察角度相當細膩。例如,他們分析瞭社區結構、傢庭功能失調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間的複雜關聯,用瞭不少具體的案例來佐證觀點,這讓抽象的社會學概念變得具體可感。書中對「社會控製理論」的重新詮釋,特別強調瞭現代社會中非正式控製機製(如鄰裏守望相助、社群凝聚力)的衰退如何間接助長瞭犯罪率,這點在颱灣當前的社會情境下,讀起來特別有感觸。光是這部分的論述,就足以讓讀者對犯罪現象的理解從單純的「法律問題」提升到「社會病理學」的層次。而且,作者在援引文獻時,兼顧瞭歐美主流理論與亞洲在地研究,避免瞭過度依賴單一文化視角的偏頗,這對於在地的執法者或社工人員來說,無疑是一本極為重要的參考指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