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出國及移民法逐條釋義

入出國及移民法逐條釋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震山
图书标签:
  • 入出國法
  • 移民法
  • 法律
  • 法學
  • 逐條釋義
  • 臺灣法律
  • 法律參考書
  • 移民政策
  • 法規
  • 實務解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之編寫體例,採逐條釋義方式,全面性的分析、探討各條文要件之理論與實務問題。故本書對於本法之相關重點,均予詳細分析,特別有關外國人及臺灣地區無戶籍國民,進到我國停留、居留、定居、永久居留等之程序與要件規定的論述。作者均為長年研究公法學或移民法規之學者,本書之出版,應有助於欲研習此領域之同學與實務工作者,而值得參考閱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未命名、不涉及《入出國及移民法逐條釋義》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图书暂定名:《全球视野下的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实践与未来趋势》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代城市规划领域的核心议题,旨在构建一个连接理论基石、前沿实践与未来发展路径的综合性知识框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挑战日益严峻,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主要载体,其规划与管理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与紧迫性。本书聚焦于如何通过创新性的规划策略,实现城市功能的高效运作、社会公平的提升以及生态环境的永续平衡。 第一部分:城市规划理论的演进与当代挑战 本书开篇追溯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历史脉络,从早期的工业革命催生的功能分区理论,到20世纪中叶现代主义的兴衰,再到后现代对城市文脉与公共空间的重新关注。重点分析了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传统规划范式所遭遇的结构性挑战,例如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基础设施压力、社会空间隔离加剧以及对韧性城市建设的迫切需求。 1.1 经典理论的再审视: 详细梳理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柯布西耶的功能分区、以及简·雅各布斯对街道生活和混合使用的倡导。这些理论不仅是历史遗产,也为当代规划师提供了反思的基点。 1.2 新兴议题的引入: 探讨了“智慧城市”概念的内涵与局限,批判性地分析了技术驱动的城市管理模式可能带来的数据隐私和数字鸿沟问题。同时,强调了“自下而上”的社区参与式规划,作为对传统精英主导规划模式的必要修正。 第二部分: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基础设施 可持续性已不再是规划的附加项,而是其内在的核心原则。本部分着重于如何将生态学原理融入城市设计和管理的全过程,构建具有内在恢复力的城市生态系统。 2.1 绿色基础设施的战略部署: 详细阐述了绿色屋顶、透水铺装、城市湿地和蓝绿网络的构建。这些系统不仅能有效管理雨洪,降低城市热岛效应,还能为人居环境提供宝贵的生物多样性廊道。书中结合多个国际案例,展示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在规划决策中的应用。 2.2 能源效率与零碳社区: 深入分析了城市层面的能源转型策略。内容涵盖了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接入、建筑能效标准的提升、以及基于“步行友好”和“紧凑城市”原则的交通需求管理(TDM)。研究表明,规划的密度、混合度和连通性是实现低碳生活方式的关键驱动力。 第三部分:城市更新、住房公平与社会包容性规划 在全球范围内,城市空间的分化与不平等现象日益凸显。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视角转向城市更新的社会影响,倡导公平、包容和以人为本的规划实践。 3.1 批判性城市更新: 区别于单纯的“推倒重建”,本书倡导“渐进式、有机更新”的模式。通过对历史街区、工业遗址的再利用(Adaptive Reuse)案例的分析,论证了如何保留城市记忆,同时激活衰退区域的经济活力。特别关注了如何平衡资本投入与原住民权益保护,避免“士绅化”对弱势群体的挤出效应。 3.2 住房可负担性与混合使用社区: 探讨了保障性住房的多元供给机制,包括政府主导、公私合营(PPP)以及土地信托等模式。强调了在混合使用社区中,将不同收入阶层的住房单元有机嵌入,以促进社会融合的重要性。本书提供了量化指标,用以评估社区内的社会混合度及其对居民福祉的影响。 3.3 公共空间的设计与治理: 深入研究了高质量公共空间在促进社会互动、增强社区认同感中的作用。分析了街道、广场、公园的设计原则,特别是如何应对安全、无障碍和包容性的设计需求,确保所有群体——包括老年人、儿童和残障人士——都能平等地使用城市空间。 第四部分:数据驱动的规划方法与治理创新 面对日益复杂的城市系统,规划决策必须更加科学和灵活。本部分聚焦于现代规划工具的应用与城市治理模式的创新。 4.1 地理信息系统(GIS)与空间分析的深化应用: 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GIS进行多尺度、多因素的叠加分析,从选址优化到风险评估。重点介绍了三维城市模型(3D City Models)在视域分析、日照模拟和基础设施管理中的实际效用。 4.2 行为科学在规划中的介入: 引入了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原理,解释居民在交通选择、资源使用等方面的非理性倾向。探讨如何通过“助推”(Nudge)设计,引导居民采纳更可持续的行为模式,例如通过优化信息展示和空间布局来鼓励步行和公共交通。 4.3 弹性治理与适应性管理: 强调城市规划不再是一个静态的蓝图,而是一个持续学习和调整的过程。介绍了适应性管理框架,要求规划法规和项目实施保持足够的灵活性,以便应对突发事件(如疫情、自然灾害)和长期趋势的变化。书中对城市间跨界合作的治理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论:迈向韧性、公平与智慧的未来城市 本书最后总结了未来城市规划的三大核心目标:环境韧性、社会公平和经济活力。作者认为,成功的城市规划必然是跨学科的、注重过程的,并且始终将人的需求和福祉置于核心位置。本书不仅为规划专业人士提供了实用的操作指南和深度的理论支撑,也为政策制定者、城市管理者以及关注城市未来的公众,提供了一套审视和塑造我们共同居住环境的全新视角。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震山
 
  經歷
  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系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系退休教授
  司法院前大法官(2007.10.1-2015.9.30)
 
  學歷
  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學博士
 
蔡庭榕
 
  現職
  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系教授兼警政管理學院院長
 
  學歷
  美國聖休士頓州立大學刑事司法博士
 
陳正根
 
  現職
  國立高雄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兼法學院院長
 
  學歷
  德國杜賓根大學法學博士
 
許義寶
 
  現職
  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學歷
  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
 
李錫棟
 
  現職
  玄奘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學歷
  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
 
李寧修
 
  現職
  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學歷
  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學博士
 
蔡政杰
 
  現職
  內政部移民署科長、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學歷
  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博士

图书目录

緒論 

第一章 總 則
第1條(立法目的)
第2條(主管機關)
第3條(名詞定義) 
第4條(入出國之查驗及辦法訂定)

第二章 國民入出國   
第5條(入出國之許可)
第6條(國民禁止出國之情形)
第7條(不予許可或禁止入國之情形)

第三章 臺灣地區無戶籍國民停留、居留及定居
第8條(停留之期間)
第9條(申請居留之條件) 
第10條(申請定居之條件)
第11條(不予許可臺灣地區無戶籍國民居留或定居之條件)
第12條(臺灣地區無戶籍國民居留或定居之禁止)
第13條(廢止停留許可之情形) 
第14條(違反規定之限令出國)
第15條(強制出國之條件)
第16條(因僑居地區特殊狀況申請居留或定居之條件)
第17條(隨身攜帶證明文件及出示義務)

第四章 外國人入出國
第18條(禁止入國的事由) 
第19條(臨時入國)
第20條(過境)
第21條(禁止出國之事由)

第五章 外國人停留、居留及永久居留
第22條(停留、居留許可之形式條件及其程序)
第23條(停留變更為居留及居留原因變更的條件)
第24條(居留的消極條件)
第25條(永久居留的條件)
第26條(非因入國之原因事實申請居留之條件) 
第27條(外交、禮遇簽證之居留)
第28條(外國人居停留之身分證明及查證) 
第29條(不得從事與停留、居留目的不符之活動或工作)
第30條(對外國人採取之特別限制措施)
第31條(延長居留期限之條件及居留原因消滅得繼續居留之條件)
第32條(撤銷、廢止居留許可之原因)
第33條(撤銷、廢止永久居留許可之原因)
第34條(再入國之申請許可)
第35條(申請居停留、永久居留等行政命令之授權)

第六章 驅逐出國及收容 
第36條(強制驅逐出國之情形) 
第37條(協助或提供調查資料)
第38條(暫予收容之對象、期限及不暫予收容之處理)
第38條之1(外國人不暫予收容之情形) 
第38條之2(受收容人或其相關人對暫予收容處分不服之處理)
第38條之3(收容異議審查期限,不予計入經過時間之事由) 
第38條之4(續予收容之聲請)
第38條之5(受收容人涉及刑事案件) 
第38條之6(受處分人理解語文之處分書) 
第38條之7(暫予收容處分或停止收容處分之廢止)
第38條之8(聲請裁定續予收容及延長收容) 
第38條之9(法院得以遠距審理方式裁定) 
第39條(收容處所之設置及管理之法源) 

第七章 跨國(境)人口販運防制及被害人保護   
第40條(跨國(境)人口販運防制及被害人保護通用規定)
第41條(各檢察及治安機關應有效防制跨國(境)人口販運)
第42條(主管機關對於跨國(境)人口販運被害人應提供之協助)
第43條(跨國(境)人口販運被害人之保護措施)
第44條(臨時停留許可及聘僱許可之核發)
第45條(合作宣導、偵查、救援及遣返)
第46條 (跨國(境)人口販運防制、查緝及被害人保護措施之訂定) 

第八章 機、船長及運輸業者之責任   
第47條(協助移民署相關人員執行職務)
第48條(通報入出國時間及機船員乘客之名冊) 
第49條(通報不法或臨時入國停留之機、船員或乘客之名冊)
第50條(機、船長或運輸業者應負責遣送出國之情形)

第九章 移民輔導及移民業務管理 
第51條(政府機關對移民提供輔導、保護及協助)
第52條(勸阻移民) 
第53條(集體移民)
第54條(僑民學校及本國銀行分支機構之設立)
第55條(移民業務機構之經營登記及處分) 
第56條(移民業務機構之業務範圍)
第57條(移民業務機構申請設立許可之要件)
第58條(跨國境婚姻媒合) 
第59條(定期陳報媒合業務狀況)
第60條(查證及保密義務)
第61條 (本法修正前設立有婚姻媒合業登記之公司或商號營業期限)
第62條(不得歧視原則)

第十章 面談及查察 
第63條(職權行使) 
第64條(暫時留置)
第65條(實施面談)
第66條(通知與詢問) 
第67條(實施查證身分) 
第68條(查證身分之必要措施)
第69條(將受查證人帶往勤務處所之情形) 
第70條(查察)
第71條(查察登記) 
第72條(戒具武器之使用及致人傷亡之賠償) 

第十一章 罰則   
第73條(幫助偷渡之處罰) 
第74條(未經許可入出國(偷渡)之處罰) 
第75條(移民業者違反登記規定之處罰) 
第76條(違法婚姻媒合之罰則) 
第77條(違反第5條規定之罰則) 
第78條(違反第58條、第59條規定之罰則) 
第79條(違反第55條、第56條規定之處罰) 
第80條(罰則)
第81條(違反第62條規定之處罰)
第82條(違反第47條第2項規定之處罰)
第83條(違反第47條第1項及第48條至第50條規定之處罰) 
第84條(違反第4條第1項規定之處罰) 
第85條(罰則)
第86條(罰則)
第87條(罰則)

第十二章 附則 
第88條(共同審核)
第89條(移民署人員於調查入出國移民犯罪時具司法警察身分)
第90條(移民法人員執行職務之表明身分)
第91條(個人生物特徵識別資料蒐集錄存) 
第92條(舉發違法之獎勵)
第93條(法規之準用)
第94條(協調聯繫作業機制之建立)
第95條(免收規費之證件)
第96條(施行細則)
第97條(施行日)
附錄 外國人停留居留及永久居留辦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433168
  • 規格:平裝 / 708頁 / 17 x 23 x 3.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入出國及移民法(以下簡稱本法),為一國家對於國民、外國人之入出國、停留、居留、永久居留及驅逐出國等之規範法律。移民,包括外國人之移入本國,及本國國民之移往國外。入出國行政為國家之國境人流管理行政事務。
 
  本法於1999年5月21日制定公布全文70條,並於1999年5月21日施行。至2022年1月12日止,計修正11次,全文共97條。本法總計有十二章,第一章總則、第二章國民入出國、第三章臺灣地區無戶籍國民停留、居留及定居、第四章外國人入出國、第五章外國人停留、居留及永久居留、第六章驅逐出國及收容、第七章跨國(境)人口販運防制及被害人保護、第八章機、船長及運輸業者之責任、第九章移民輔導及移民業務管理、第十章面談及查察、第十一章罰則、第十二章附則。
 
  外國人經申請許可進入我國,有基於觀光、商務、工作、留學、婚姻依親等各種原因,依據入國申請事由不同,我國有相應之法規。開放移民申請之依據,主要為外國護照簽證條例。外國人欲到我國,首先須申請居停留簽證,於入國時依本法接受查驗,之後須在法定期間申請居留證。外國人如在我國一年以上之合法居留,於生活上廣泛融入我國社會,可以視之為廣義移民。
 
  移民行政為國家行政之一環,為確保國家安全與國家利益,除在本法中對外國人之義務與應遵行事項有相關之規範外;另亦有保障移民人權之規定,例如本法第62條規定,任何人對移民不得因先天上之膚色、語言、種族、國籍等原因而有歧視他人之行為。一個國家對於移民人權保護,可能從立法方面著手,或要求行政執法之品質,或由法院對個案判決,或大法官解釋與憲法法庭裁判等,亦會產生一定之影響。我國對於移民事務管理,早期著重在防範其從事不法行為、強調管理與監視;近來則兼顧保護移民人權,使其可以安心在我國居住,不受歧視及保有其基本自由權利。
 
  本書之撰寫係由作者之一的李震山教授所倡議,經五南出版公司的慨允出版,許義寶教授的居中協調,以及作者同心協力,方得以順利完成。作者們除定期共同研討外,並將部分研究成果發表於學術研討會及學術期刊。特別值得一提者是,作者們藉2020年12年24日由國立高雄大學法學院主辦的「國際移民法制學術研討會」公開發表的機會,蒐集不少專家學者們的寶貴意見,裨益本書甚大。
 
  本書之編寫體例,採逐條釋義方式,全面性的分析、探討各條文要件之理論與實務問題,前後歷時約三年。本書作者們對於本法相關條文與議題,固經常討論並交換意見,儘可能使體例一致。惟因作者寫作風格及本法所涉及範圍內容廣泛,相信本書之立論,亦有不盡完備嚴謹之處,仍請方家不吝指正。
 
本書作者一同
2022年8月15日

用户评价

评分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這本《入出國及移民法逐條釋義》無疑是準備國考時的一大利器。相較於那種動輒數千頁、內容龐雜的教科書,這本書的架構更為清晰,而且是圍繞著「條文」本身來建構知識體系。這對於記憶零散的法條概念非常有幫助。我發現,當我把書中的釋義當作基礎,再搭配上課堂上老師講解的案例時,整個法條的樣貌就會立體起來,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文字組合。更棒的是,它在某些關鍵的修法歷史沿革上也有所著墨,雖然只是簡短的提及,但足以讓讀者理解為什麼目前的法條會是這個樣子,背後的立法精神得以傳承。這對於理解法學的動態發展至關重要。如果能早點拿到這本書輔助學習,我確定我的申論題分數會漂亮得多,因為它提供的解釋角度非常貼近司法實務的慣用語彙,這在作答時是極為吃香的。

评分

說實話,市面上探討我國移民相關法規的書籍不少,但多半偏向學理探討,對於實際處理案件時最需要的「怎麼做」的指導性著墨不多。然而,這本《入出國及移民法逐條釋義》卻非常貼合基層實務的需求。它不只是告訴你「法條規定是什麼」,更著重於「法院或主管機關通常是如何看待這個規定的」。這種注重實務操作細節的寫法,對於我們這些日常與移民署、地方法院打交道的人來說,簡直是救命稻草。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外籍人士居留許可的種類與限制那幾章,內容編排極為細緻,甚至連一些常見的審查標準都涵蓋進去了,這部分常常是行政救濟案件的爭議核心。作者的筆法很老練,那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感,讓原本枯燥的法條頓時變得生動起來,讓人願意一頁一頁地讀下去,而不是只挑自己需要的部分翻閱。整體排版也相當友善,索引做得非常完善,即便在時間緊迫的狀態下,也能迅速鎖定目標條文的精確解釋,極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评分

這本關於入出國及移民法的逐條釋義,對我這種需要時常接觸相關法規的法律從業人員來說,簡直是如虎添翼的工具書。光是從書名就能感受到它紮實的內容深度,顯然編纂者是下了苦心的。我特別欣賞它那種將複雜的法條拆解得清清楚楚的寫作風格,不像有些法規教科書,讀起來像是啃硬骨頭。它把每一個條文的立法目的、相關的解釋函令,甚至是司法院大法官的解釋,都一一梳理到位,讓我不用在幾本不同的參考書之間來回奔波查找。特別是對於那些看似簡單,實則內涵豐富的規定,作者都能用精煉的文字點出其中的實務操作盲點與潛在爭議。舉例來說,關於國籍的取得與喪失這一塊,涉及的行政程序與戶籍遷徙的連動性極高,過去我總覺得很費神,但透過這本書的條文對照說明,整個流程清晰許多,對於需要向客戶提供精確法律意見的我來說,這本參考書的價值簡直無法用金錢衡量。它不只是釋義,更像是一本濃縮的實務操作指南,讓我可以更有效率地掌握最新的法規脈動。

评分

我會推薦這本書給所有關心國境管理與人口移動議題的朋友,無論你是法律人、社工人員,還是單純對此有興趣的一般民眾。它的深度雖然足以應付專業人士的需求,但其敘事邏輯卻又不會過於艱澀難懂。這點尤其難得,因為法律文本的特性往往會讓人望而卻步。但這本書的作者顯然花了很多心思在「翻譯」法條的語言,將那些充滿法術語的句子,轉化成可以理解的白話,同時又不失其法律的嚴謹性。我特別喜歡它在解釋一些涉及國際公約或兩岸關係條文時的平衡性處理。在台灣,這些議題往往帶有敏感性,但這本書處理得非常中立和客觀,純粹以法律條文的內涵和意旨來進行解析,避免了過多的政治口水,讓讀者可以專注在法律技術層面。這種專業上的克制與精準,才是真正的好法學著作所應具備的素養。

评分

對於我們這些長期在第一線處理外籍移工或新住民案件的非營利組織工作者而言,資訊的即時性和正確性決定了服務的成效。過去,遇到比較模糊的法規問題,我們常常得透過電話或公文詢問主管機關,耗時費力。但有了這本逐條釋義在手,很多基礎性的疑義都能迎刃而解。它像是我們的「即時通訊顧問」。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一些邊境管制措施的細節,例如觀察、強制驅逐出境的程序要件,都有非常細膩的描述,甚至連同相關的行政救濟管道都一併附註說明。這種全景式的視野,讓我在提供給個案的建議時,能夠更全面地考量後續可能發生的法律風險與對策。這本書的出現,確實讓處理入出國與移民事務的專業門檻降低了一點,但同時也提高了我們服務的精準度,對於提升整體社會對移民議題的理解,絕對有著正向的推動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