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信片串起的交流史:世界上第一個社群網絡的誕生與發展

明信片串起的交流史:世界上第一個社群網絡的誕生與發展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莉迪婭.派恩
圖書標籤:
  • 明信片
  • 社交網絡
  • 曆史
  • 文化
  • 交流
  • 通信
  • 維多利亞時代
  • 大眾文化
  • 媒介史
  • 社會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 首刷贈送精選歷史明信片套組,每組3張,重現時代風貌!
✉--------------------------------------------------------------✉
第一本以社交為視角的全球明信片史,品味手寫與投遞的歷史記憶
超過100張私人珍藏、博物館、圖書館典藏的珍貴明信片圖像,獨傢全彩收錄!

  手寫時代的IG,流行於19、20世紀的社交媒介,
  史上最傳奇、數量最龐大的物品交換,
  用手寫的力量展現個人魅力,串起兩個世紀的歷史,
  來自美麗景點、來自社運現場,也來自已不存在的地方……
  在明信片的黃金年代,社會、人際關係、物質文化造成怎樣的轉變?
  而在科技通訊便利的21世紀,明信片已滅絕嗎?

  當你遇到開心的事或在旅遊時想跟親朋好友分享,身處21世紀的你,會立刻發臉書、IG,並搭配圖片,無論圖文是否相符,無論有沒有人按讚,你就是想發。而19、20世紀的人們,就是想寄明信片!

  明信片問世在通信、通話昂貴且不便利的時代,買張包含郵資的卡片就能與親友聯絡,幾乎立刻成為當時全球通訊的首選。政府為明信片熱潮改革郵務,更挽救瀕臨破產的美國郵政;商人不斷推陳齣新,躍升為流行的主角。當時明信片在世界的寄送量,可說以「億」為單位!

  引領全球科技、經濟的脈動;見證局勢、歷史的演變,
  隨時隨地都能建立人際網絡,參與全世界!

  在大眾傳播還不發達的年代,各行各業將明信片熱潮從一般通訊發展到廣告宣傳,相機、沖印技術在當時也相應升級,觀光業、社運人士、政界、國傢等等都將自己想傳達的視角透過真實照片明信片嚮全球宣揚,貫徹瞭明信片需要的「參與感」,成為與他人緊密結閤又獨特的有形連結。

  物質文化史學傢莉迪婭.派恩從傢族的明信片收藏談起,以「社交」為探索角度,探討郵政、印刷、宣傳、觀光、國族認同等方嚮,帶領我們迴到明信片的黃金時代,透視明信片自十九世紀以來的發展演變以及在當代的樣貌。

  ✉明信片的演變✉
  書寫素麵明信片:沒有圖像,僅畫三條地址線,與遠方親朋好友聯繫,最廉價、最便捷的方式。

  欣賞圖畫明信片:從照片轉繪風景、建築或手繪漫畫等圖像,不斷發展紙張、墨水、印刷技術,讓整體更美觀。可讓他人認識你的故鄉,你也能認識不熟悉的地域。

  製作真實照片明信片:擁有一臺相機,人人都是攝影師,拍攝後立刻沖洗成明信片,除瞭記錄時事、宣傳理念,還可成就賺錢事業。

  上傳數位明信片:社群網站圖文搭配的方式,明信片社交於網路再度重生?!

本書特色

  ✒ 從物質文化認識世界上早期的通訊與廣告方式。
  ✒ 可透過明信片對社群媒體有更不同的見解。
  ✒ 明信片圖像認識19、20世紀的社會轉變。

名人推薦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劉緻昕(《真相製造》作者)/
  吳紹華(插畫傢、2021世界明信片日首獎得主)聯閤推薦

好評推薦

  由於派恩的研究主題時效性極短,她大大脫離其歷史記述的範疇是很閤理的。她不但深入過去,也探索現今的各個離奇角落,尋覓各種奇奇怪怪的細節……。整個研究過程替這本書增加不少趣味……。派恩的書丟瞭許多大問題,足以重新形塑你思考明信片和其他事物的方式。──《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派恩帶領讀者進行一趟全球之旅,走過革命、社會運動、科學與科技大發現,還有充滿感性的個人連結……。《明信片串起的交流史》做瞭很棒的深度分析,以激發想法的觀點讓讀者看見,今天數位社交網絡上的一切,幾乎都是從明信片的生產、書寫和寄送開始的。──《那不勒斯生活雜誌》(Naples Lifestyle)

  歷史學傢派恩現在把焦點轉到瞭明信片的生產和收集上……。明信片製造成本不貴、訊息往往是快速寫成、郵資也隻要一便士,感覺一開始就是被設定成讀過即丟的東西。但是,同一時間,如同派恩力圖展現的,明信片也能夠強化國傢和地區身分、頌揚公民生活、描繪異國的奇人怪事、催促人們啟程旅行(「真希望你也在」)。──榮恩‧史萊(Ron Slate)/作傢

  派恩的《明信片串起的交流史》一書,技巧高超地講述瞭這小小一張函件是如何拯救美國郵政,成為今天以圖像為基礎的社群網站的根本。這本必讀著作是一部研究深入的通訊編年史,在喚起強烈懷舊感的同時,也替讀者建構瞭當下這一刻的歷史框架。──傑森‧法曼(Jason Farman)/馬裏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副教授

  《明信片串起的交流史》敘事節奏快,讀起來令人愉悅,含有滿滿的誠心和資訊,完美分析、說明瞭這個受人喜愛的媒體之整個歷史。派恩的研究範圍很廣,針對我們如何在不同的時空錶現自己、如何在遠方仍跟親朋好友保持密切聯繫等層麵,提齣許多精彩有趣的見解。這是一本很棒、讓人很有收穫的讀物。──珍妮佛‧剋羅夫特(Jennifer Croft)/作傢

  在這本圖片精美、文字輕鬆的著作中,派恩嚮我們介紹瞭推特、簡訊和迷因的祖先──明信片。派恩用這本書證實這一小張寫有簡練訊息的卡片,其實充滿郵務體係、印刷技術、日常事物描繪的歷史演變,同時也傳達瞭人類對有形連結的永恆渴望。──香農‧馬特恩(Shannon Mattern)/社會研究新學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人類學教授

  《明信片串起的交流史》不隻是一部古雅的歷史書,還嚮一門失落的藝術緻上敬意。派恩以非常具有說服力的方式將明信片當作一種特殊科技來觀看,而且還是具有革命、宣傳和感性功能的科技。本書充斥豐富的歷史圖像,搭配派恩詳盡地解說,一起描述這項科技經過瞭哪些演變。這本書不隻柔軟感性,也充滿智慧。──希拉‧李明(Sheila Liming)/尚普蘭學院(Champlain College)副教授
《穿梭時空的電波:信息傳遞的演進與人類社會的變革》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探討人類信息傳遞方式的演變曆程,從遠古時代最原始的信號傳遞,到近現代社會中影響深遠的通訊革命,深入剖析不同技術形態如何重塑社會結構、文化形態乃至個體的認知方式。全書以時間為軸,輔以關鍵的曆史節點與技術突破,描繪瞭一幅宏大而細膩的交流史畫捲。 第一部:低語與信號——前技術時代的交流基石 本部分追溯人類最早的交流嘗試。我們首先考察洞穴壁畫和岩畫的功能,它們不僅僅是藝術錶達,更是早期部落之間、以及對後世的“信息存檔”。接著,探討口頭傳統和民間故事在信息代際傳承中的核心作用。在文字尚未普及的時代,口述曆史是維護社會凝聚力和知識傳遞的唯一有效手段。 隨後,我們將深入研究早期物理信使係統的構建。這包括信鴿、烽火颱、以及信差網絡的建立。重點分析瞭如波斯驛路(Chapar Khaneh)和古羅馬的官方通訊係統,這些係統展現瞭早期國傢權力如何依賴於高效的信息流來實現對廣闊疆域的控製。我們詳細闡述瞭信使傳遞的效率瓶頸——速度與信息保真度的矛盾,以及這種局限性如何製約瞭早期帝國的擴張速度和內部協調能力。 第二部:印刷的革命——知識的民主化與啓濛的序麯 中世紀晚期,歐洲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標誌著信息傳播史上的一次質的飛躍。本書將詳盡描述約翰內斯·古騰堡的突破及其技術細節。印刷術帶來的核心變革在於“復製的廉價化”和“知識的去中心化”。 我們分析瞭印刷術如何促進宗教改革的爆發,因為《聖經》得以嚮更廣泛的受眾傳播,削弱瞭傳統教會對文本解釋權的壟斷。此外,本書還探討瞭早期報紙和冊頁(Pamphlets)的興起,它們成為政治辯論和公共輿論形成的溫床。通過對啓濛運動時期思想傢們如何利用印刷品交流思想的案例研究,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可被大眾閱讀和討論的文本空間是如何孕育齣現代公民社會的雛形。印刷品不僅傳播信息,它更塑造瞭一種新的閱讀習慣——綫性的、批判性的、個體化的閱讀模式。 第三部:電力的奇跡——瞬時通訊的降臨 本階段聚焦於電磁學的發現如何徹底打破瞭地理上的時間滯後。我們詳細迴顧瞭摩爾斯電碼和電報機的發明,這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實現瞭信息傳遞速度超越物理載具的速度。電報的齣現,特彆是跨大西洋海底電纜的鋪設,對全球商業、金融市場乃至國際外交産生瞭立竿見影的影響。華爾街的形成、國際貿易的同步化,都建立在電報網絡提供的即時信息流之上。 緊接著,本書轉嚮瞭早期電話技術的普及。與電報的編碼/解碼模式不同,電話提供瞭“麵對麵”的語音交流體驗,極大地增強瞭人際互動的復雜性和情感深度。我們考察瞭電話係統如何重塑城市生活、傢庭結構以及企業管理模式,使遠程協作成為可能,並催生瞭新的職業群體——電話接綫員。 第四部:天空的交響——無綫電與大眾廣播的時代 進入二十世紀,無綫電技術開闢瞭信息傳輸的全新維度:無形的媒介。本書詳細闡述瞭馬可尼在無綫電波領域的貢獻及其商業化曆程。無綫電的革命性在於其“一次發散,無限接收”的特性,這催生瞭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眾傳播工具——廣播。 我們深入分析瞭廣播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作用,它如何成為政府進行宣傳動員和危機管理的強大工具。在和平時期,廣播統一瞭民族的文化敘事,塑造瞭共同的文化參照點,從音樂欣賞到新聞收聽,它將分散的個體聚閤在一個共同的“收聽時刻”中。本部分還將對比早期模擬廣播技術與後來的調頻(FM)技術在音質和信號覆蓋上的差異,以及這些技術迭代如何影響瞭聽眾的偏好和內容製作的專業化。 第五部:影像的魔力——電視與視覺文化的統治 電視的齣現,是信息史上從聽覺主導嚮視覺主導的關鍵轉型。本書將分析電子顯像管的發明及其商業化過程。電視不僅僅是移動的圖片,它將遠方的事件實時帶入傢庭客廳,極大地壓縮瞭空間感。 我們著重探討瞭電視對政治景觀的重塑,即“媒體化政治”的興起。候選人的形象、辯論的錶現,開始與政策內容同等重要。同時,電視廣告的成熟標誌著消費主義文化全麵爆發,視覺符號和品牌形象的構建成為商業競爭的核心。此外,本書還將審視電視對傢庭日常生活的乾預,它如何改變瞭傢庭成員的互動時間分配,以及它在文化同質化趨勢中的推波助瀾作用。 結語:連接的未來——信息生態的永續演變 最後一部分將對前述所有技術進行總結反思。本書的立場是,每一次信息技術的飛躍,都是對人類社會固有結構的一次強力“重構”。從手寫到印刷,從電報到廣播,核心主題始終圍繞著速度、覆蓋範圍和信息民主化的程度的權衡與博弈。我們審視這些曆史經驗,以期理解信息生態的內在驅動力,並為迎接未來更深層次的連接挑戰做好準備。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堅實的、跨學科的視角,讓讀者不僅瞭解“我們是如何交流的”,更理解“交流方式如何塑造瞭我們是誰”。它是一部關於人類群體智慧、技術想象力與社會適應性的編年史。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莉迪婭.佩恩


  作傢兼歷史學傢,研究領域關注科學史、物質文化史。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歷史研究所(Institute for Historical Studies)擔任閤作研究員。她的文章和論文曾刊登於《時代》雜誌(Time)、《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鸚鵡螺科學》雜誌(Nautilus)和《公眾領域評論》(Public Domain Review)等刊物。著有《七副骸骨:人類化石的故事》(Seven Skeletons: The Evolution of the World’s Most Famous Human Fossil)、Genuine Fakes: How Phony Things Can Teach Us About Real Stuff、Endlings: Fables for the Anthropocene等書。

譯者簡介

羅亞琪


  畢業於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班。興趣廣泛,對文字、語言情有獨鍾,譯作包括《權力與王座:貿易、徵伐與基督信仰,中世紀如何奠定歐洲強盛的基礎?》、《1776革命未竟之地》、《不講理的共和國》、《運動健護全書》等。

圖書目錄

導論 昔日的發明與今日的再發明
明信片幾乎是在十九世紀中葉一被發明齣來,就受到無止境地歡迎,在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達到商業高峰。明信片之所以成為如此歷久不衰的媒體,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於它是人與人之間的有形物質連結。

第一章 簽名、貼郵票、寄齣——郵政的歷史,從史前說起
交換訊息最古老可追溯到至少一萬兩韆年前的澳洲,當時原住民會把訊息刻在木棒上,讓信差帶到遠方。郵務對於複雜定居的大型社會而言,是維持日常生活運作不可或缺的元素。

第二章 明信片的量產——墨水、紙張、印刷,以及參與感,構成個人化明信片
明信片雖需要仰賴紙張、墨水和印刷技術不斷反覆地相互作用,但還有一個獨特的元素,使它們有別於其他形式的大量印製媒體——「參與」是明信片之所以為明信片的必備條件。

第三章 公關與宣傳——相機與真實照片明信片的力量
假如將真實照片明信片比喻成IG,那麼當時的明信片自然會齣現食物、寵物、口號或引句、朋友的照片,當然還有自拍。明信片宣傳品透過個人化和迎閤群眾期待,反映齣一個地方對某個全球現象的錶達方式。個人印刷技術的興起,讓每個人都可以記錄自己的敘事和故事。

第四章 我玩得很開心,真希望你也在——明信片在促進觀光中扮演的角色
明信片一直是證實一趟旅行的存在、連結寄件者與收件者,以及把這兩個人跟某個地方連結起來的手段。明信片也可以把某些地方商品化,使這些地方變成令人眼熟的景點。

第五章 從已經不復存在的國傢寄來的明信片——見證國之興衰的有形物品
就算一個國傢已死,也不錶示它的民族、文化和歷史跟著地理疆界一起滅亡。住在十九和二十世紀死國的人們,他們的生命可以透過明信片等物質文化進行追溯。來自死國的明信片除瞭展現殖民主義、帝國的建立和國傢神話的創造,也講述瞭社會重組的複雜歷史。

結論 明信片的來世
明信片常常是在完全無意的情況下被保存起來的,被塞在書裡、混入書信和照片中……,隨著時間過去,要探究明信片背後的意義和意圖是很費力的,因為其中蘊含的私人連結已遺失,但它們卻開始轉變成歷史文物。明信片的來生不隻有保存和收集,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還能透過藝術、圖像學展現。

緻謝
註釋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0534559
  • 叢書係列:歷史.世界史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導論

昔日的發明與今日的再發明


  明信片是一種非常個人的物品。

  曾經寄過或收過明信片的人,在寫下或讀到「看到這個讓我想起你!」、「真希望你也在!」、「等不及見到你!」、「這張照片是我們下榻的飯店,海灘的真實景象,真的跟明信片的一樣美!」等字句時,一定知道這點。明信片的內容總是簡短、貼心、直切重點,因為卡片上沒有什麼空間,寄件者隻能草草寫下幾行字。

  然而,明信片蘊含的不隻背麵那幾行字。明信片傳遞訊息的方式有韆百種,包括上麵印製的圖片、量產的機製,以及幫助明信片完成旅程的郵政網絡。寫在明信片上的文字雖然言簡意賅,它本身卻相當複雜,這是史上最早齣現的全球社交網絡媒體。明信片將人與地理連結起來,又反過來讓地理跟人產生連結。

  歷史學傢估計,在二十世紀的前二十年,全球流通的明信片數量約有兩韆億張。明信片可以輕易量產,要歸功於發展瞭數百年的印刷技術;明信片能在世界各地順利寄發,則多虧瞭發展數韆年的社會建設。

  明信片幾乎是在十九世紀中葉一被發明齣來,就受到無止境地歡迎,在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達到商業高峰。明信片之所以成為如此歷久不衰的媒體,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於它是人與人之間的有形物質連結——「寄件者寫下這段訊息,再寫上寄送地址,貼上郵票,然後把它寄給我。」其他任何形式大量印製的媒體,不會形成這種寄件者與收件者之間的實體連結。

  歷史學傢艾莉森・羅利(Alison Rowley)在跟我討論她針對俄國革命(Russian Revolution)期間的明信片所做的研究時,舉瞭一個歷史實例:「一九二○和三○年代的蘇聯(Soviet)囚犯在流放期間也收過明信片──囚犯可以收明信片,但是信件等其他書麵溝通形式則遭到禁止。囚犯會撫摸明信片上的字跡,描齣每一個字母,因為那是他跟寄件者之間的實體連結。」

  無論是跨大西洋(transatlantic)的女性選舉權運動,還是新興的中產階級觀光業,抑或是一九○○年代初期萌生的新聞攝影領域,以及今天寄發的明信片,明信片都在孕育人際關係,一次透過一張照片連結全球各地的人們。

  明信片也跟說故事有關。雖然十九世紀初期到中期之間的明信片(當時稱為「郵遞卡片」、「私人郵卡」或「郵政卡片」)大多沒有圖像,但照片很快就變成人們心目中典型或「正統」的明信片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使寫瞭韆言萬語,也敵不過一張照片,照片明信片上影像錶達的訊息,肯定比擠在背麵訊息欄的內容還多。明信片提供瞭一個簡單、立即的視覺故事。

  這麼多年來,明信片上齣現過哪些圖像?簡單來說,就是什麼都有。迷人古雅的風景是相當受歡迎的主題,著名或重要人士的正式肖像也是;建築、城市或工程傑作的影像,驗證瞭城市或國傢計畫的價值意義;有些明信片印有諷刺漫畫、商業廣告和政治宣傳;有些明信片印有地圖和劃分明確的國界;有些印有簡單的墨水素描;明信片上可能有穿著清涼的女士等煽情照片,也可能有不怎麼煽情的全傢福;曾經,甜美到令人難以忍受的嘟嘴Q比(Kewpie)嬰兒圖超級受到歡迎(一九一○年代的美國明信片,我說的就是你們);當然,還有以佳節問候為主題的明信片。總之,你說得齣來,我就敢保證在明信片上曾經齣現過。

  ……

  明信片印製、販售、郵寄和接收的規模之大,讓它們成為有史以來人類交換過最大量的一種人造物品。

  要鑽研明信片的歷史有很多種方式,但是任何一部明信片史都不可能完整。明信片雖然是一種大眾媒體,卻也是可隨手丟棄的一次性物品。這就錶示,明信片的歷史紀錄必定會有缺漏,要將全世界的明信片完整歸檔是不可能的。

  很多明信片史是以特定的圖像或地理主題(如「紐約市的歷史明信片」),或者印刷類型(如「美國節慶明信片」)來探索明信片。這些狹隘特定的研究方式通常隻聚焦在特定製造商生產的明信片,如美國極具代錶性的柯特・泰希公司(Curt Teich & Co.)明信片或倫敦拉斐爾・塔剋父子公司(Raphael Tuck & Sons)生產的平版印刷人像明信片。有些明信片史則聚焦在特定的明信片技術上,像是柯達的「真實照片」明信片。明信片有多少種類和風格,就有多少種談論明信片歷史的方法。

  本書所要講述的是另一種明信片史。我沒有為瞭闡述文化或視覺史,而鎖定特定類別的明信片圖像,我選擇把焦點放在明信片的物質生活上,將它做為有形、社會和個人的物件看待。本書講的是明信片的生命週期和網絡,其中包含印刷文化、觀光、政治宣傳、科技等主題,也會談到所有跟明信片有關的人造物品的來世。

  我認為,要瞭解明信片,我們必須思考從楔形文字泥闆到印刷贖罪券的一切,要探討郵政係統、攝影、政治宣傳和歷史地理學。觀看一張明信片時,我們其實是在看過去數韆年來人們針對溝通、科技以及如何將訊息與媒體互相搭配所做齣的決定的總和。這些全都是打造明信片這個媒體的工具。

  我希望,這個範圍廣大的研究途徑可以提供不一樣的方式,釐清全球網絡是如何建立的,而發展維護這些網絡所仰賴的科技和社會基礎又是什麼。我收錄瞭經典明信片和知名明信片製造商的故事,還有研究和寫作期間遇見的個別明信片的趣事。我相信,這些真實故事可以襯托過去一百五十年存在過的無數明信片、寄件者和收件者。

  在整個研究期間,我以第一手的經驗學到一件事,那就是明信片十分個人,而且一直以來都是這樣。剛開始寫這本書時,我沒料到自己會如此依賴傢族成員收藏的明信片或是援引自己的明信片經驗。但是,完全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明信片自己選擇瞭這樣的方式,因為明信片要我們明白,全球社交網絡是透過個人的故事與連結建立起來的。我愈是深入研究明信片的故事,愈是在這些故事中找到我自己和我的傢族。

  例如,我的外曾祖父羅伯特・博爾斯(Robert Boles)有個鞋盒,裡麵保存瞭數百張在一九○五到一九二○年間寄給他的明信片,這正好是歷史學傢口中所說的「明信片的黃金時代」。他的女兒、也就是我的祖母,多年來一直留著這些東西,後來把它們交給我的母親,她一直對我父親那邊的傢族史很感興趣。我開始為本書進行背景研究時,母親便將明信片盒傳給我,她認為這些傢族紀念品可以把全球的明信片現象變得更有人性。她想得沒有錯。

  我翻看鞋盒裡的明信片時,發現外曾祖父羅伯特的明信片大部分都是在一九一○年代初寄送的,寄件者是位於奧剋拉荷馬州(Oklahoma)的親朋好友。〔羅伯特的父親阿爾弗雷德・博爾斯(Alfred Boles)是一名律師,後來當上法官,所以羅伯特也保留瞭一些宣傳阿爾弗雷德法律事務所(Alfred’s law)的明信片。〕當中有些明信片印有可愛的圖像,有些印有節日問候語。很多都印瞭不同城鎮的建築物照片,善用美國小鎮的氛圍。有幾張含有充滿種族和性別歧視意味的迷因圖(Meme),在訊息欄潦草地寫瞭一九一一年的嘲諷文字。這個鞋盒就像個迷你時空膠囊,收羅瞭五花八門的明信片印刷技術,以及各式各樣二十世紀初的人寄發明信片的理由。研究傢族的明信片收藏,讓我更明確地知道,我在更龐大的機構收藏中想要尋找的是什麼。

  ……

  每當我提到這個寫作計畫,總是會被問:「明信片?你在寫一本跟明信片有關的書?現在還有人會寄明信片嗎?」這個問題的簡短答案是:「不,的確沒有人會寄明信片瞭。」

  ……

  「還有人會寄明信片嗎?」這個問題的簡短答案是「不」,可是,這不是故事的全貌。人們寄明信片的頻率雖然不如以往,但還是有人會寄明信片。例如,美國在二○一六年和二○二○年的大選,明信片便是鼓勵美國選民投票的媒體之一。

  此外,明信片也展開瞭獨特的來世,變成受到藝術傢和收藏傢喜愛且歷久彌新的媒體。因此,明信片仍持續流通,隻是不像以前那樣總是或隻能透過郵政係統流通。過去幾十年,歷史明信片在藝術與媒體領域重新流通,不斷被當作視覺代理使用。即使從來不曾寄齣或收到明信片的人,也知道明信片這個媒體「應該」做什麼。

  明信片在人類通訊史上留下無法抹滅的痕跡,任何一種物質媒體都比不上。它們會如此成功,除瞭因為在寄件者和收件者之間創造瞭實體的物質連結,也是因為基礎設施去中心化的緣故。明信片和它的數位後裔都與人際關係有關,特別是簡短、便宜、時效性短的訊息。Instagram、Twitter、Facebook、Snapchat、TikTok等分享照片的應用程式中所形成的當代數位照片網絡跟明信片之間,有著不可否認的相似點。每次發布一張數位照片,我們就是在重現過去的社交網絡──明信片的社交連結。

  因此,明信片尚未完全滅絕。

用戶評價

评分

坦白說,我對於這種專注於單一媒介的歷史考察,總是抱持著一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期待的是,作者能否挖掘齣足夠細膩的觀察角度,讓明信片的故事不再隻是旅遊紀念品的註解,而是真正成為社會變遷的縮影。害怕的是,內容會不會過於學術化或流於瑣碎的年代考據,讓人讀起來有點枯燥。不過,書名中強調的「誕生與發展」,暗示著這條時間軸的梳理會是相當完整且有邏輯的。我猜想,作者很可能會從明信片誕生的社會背景,比如工業革命帶來的休閒風潮,或是城市化進程中人們對遠方寄託的渴望切入。對於我們生活在資訊爆炸時代的人來說,理解早期人們如何「管理」他們有限的交流資源,將會是一種非常新鮮的體驗。這本書彷彿提供瞭一把鑰匙,讓我們得以窺見在數位鴻溝齣現之前,人與人之間建立連結的「底層邏輯」,那種需要耐心與規劃的交流方式,或許正蘊含著現代人正在遺失的某些珍貴特質。

评分

閱讀這類聚焦於小物的歷史著作,最迷人的地方就在於,它能讓我們從一個極小的切麵,看見整個時代的脈動。明信片,這種介於信件與卡片之間的混閤體,它的流行必然與中產階級興起、休閒旅遊普及、乃至於城市中產傢庭的「生活美學」養成緊密相關。我預期書中會花篇幅描寫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人們如何選擇明信片的圖樣——是風景名勝、藝術名作,還是親友肖像?這些選擇本身就是一種身份的標籤和自我形象的建構。這不僅僅是「交流」,更是「展示」。透過這些小小的長方形紙片,人們在公共領域中展現自己的品味、地位,以及他們到過的地方。這種隱晦的社會符號學,是現代社群媒體標榜的「真實分享」背後,所缺乏的一種層次感,它更像是精心策劃的「錶演藝術」。

评分

從齣版方的選書眼光來看,這本書顯然是瞄準瞭那些對文化史、傳播史有興趣的讀者,它不隻是本歷史書,更像是一部社會學的田野調查報告,隻不過它的「田野」是透過紙張和郵戳來呈現的。我特別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跨國交流的議題?明信片作為一種標準化格式的郵件,它在不同國傢的郵政法規、文化禁忌下,是如何被「在地化」和「全球化」拉扯的?例如,某些地區對圖像內容的審查,或是不同郵資標準如何影響瞭交流的頻率和深度。如果書中能觸及到戰爭時期或殖民地時期,明信片如何成為情報傳遞或文化滲透的工具,那這本書的厚度與廣度就會大大提升。總之,它挑戰瞭我們對「網絡」的單一定義,將其擴展到實體媒介的範疇,這種觀念的革新,絕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评分

說真的,現在社會充斥著太多關於「數位轉型」的論述,大傢都忙著討論 AI 如何顛覆未來,反而忽略瞭人類交流史上那些已經被淘汰,卻極為重要的基礎建設。這本《明信片串起的交流史》剛好提供瞭一個完美的「迴望點」。它讓讀者有機會放下對即時迴覆的焦慮感,去體會那種需要等待、需要預留時間去思考和書寫的交流過程。我想,它提供的價值,或許不在於提供瞭多少新奇的史料,而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反思的視角」——讓我們思考,當交流的成本(時間、金錢、精力)降到極低時,我們付齣的代價是什麼?是深度?是真誠?還是那份難以言喻的,被郵差親手遞送的期待感?這本書,肯定會讓我重新審視,從前被視為理所當然的那些「慢」通訊方式,究竟教會瞭我們的祖先什麼,而我們又遺忘瞭多少。

评分

這本《明信片串起的交流史:世界上第一個社群網絡的誕生與發展》光是書名就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尤其對於我們這些從小就習慣透過網路、社群軟體聯繫的世代來說,探討「世界上第一個社群網絡」的概念,簡直就像挖掘失落的文明一樣引人入勝。它巧妙地將日常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小小卡片,提升到足以與現代的臉書、IG相提並論的地位,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非常迷人。我尤其期待作者是如何梳理明信片在不同歷史階段,如何扮演起情感傳遞者、資訊散播者的角色的。畢竟,在那個沒有即時通訊、沒有電子郵件的年代,一張郵票、一段手寫的文字,所承載的重量和溫度,絕對是現在的訊息流所無法比擬的。這本書似乎不隻在談歷史,更像是在挖掘一種「慢速交流」的美學,讓人忍不住想放下手機,拿起筆,試著寫張卡片給許久不見的朋友,感受那份獨特的儀式感與期待感。光是想像這整個「網絡」是如何在郵政係統的支持下,從地域性的小圈子逐漸擴展到全球的聯繫,就讓人對人類溝通的韌性與創造力感到讚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