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經典(套書)

魯迅經典(套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魯迅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嚮魯迅緻敬!

▶要瞭解中國、中國人
▶▶怎麼能夠不讀魯迅!?

中國近代最大的作傢
現代中國最棘手的難題

魯迅逝世八七周年

完整正體中文版
保留魯迅原始用字★並附錶說明、對照

  ▌他是時代的異端,即便到今天都是 ▌
  魯迅活躍的時間,約於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期。在那個傳統與現代、甚至是未來交錯碰撞的時代,他不但兼容並蓄、也從中看齣矛盾與衝突,良善與醜惡。

  他曾經受過古典教育,是章太炎的學生,也曾赴日求學,接觸當時最先進的各式思想。他不但兼容並蓄,也看齣兩者之間的醜惡麵與衝突麵。中國古老的哲學、文學,在他筆下重生,重新獲得新時代的生命力。而在他毫不留情的筆鋒下,中國文明史上最醜惡的一麵,也被他描寫入骨。一直到現在,他仍是近現代華文文學描寫人性的代錶。

  然而,為什麼我們要在這個時代讀魯迅?

  因為在這個大外宣橫飛、中國夢滿溢的時代,魯迅的作品中,諸如:

  「中國便永遠是這一樣的中國,絕不肯自己改變一隻毫毛!」

  「造反是殺頭的罪名嗬,我總要告一狀,看你抓進縣裏去殺頭」

  「我決計要學文藝瞭,中國的呆子,壞呆子豈是醫學所能治療的麼?」

  這類的嘲諷與針砭,卻像是重重地打在中國政府的臉頰上。魯迅文學中的反叛精神,當然不可能跟「跟黨走」「(媒體)得姓黨」和諧共處。於是在舊中國時期屬於異端的魯迅,即便在新中國的現代,也依然是最尖銳的異端。是否繼續推崇魯迅?也成為當代中國政府的難題。

  魯迅金句
  ‧無人能及的「吃人禮教」──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瞭半夜,纔從字縫裏看齣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點齣中國的沉痾、人性的陰暗──
  「啊,造物的皮鞭沒有到中國的脊樑上時,中國便永遠是這一樣的中國,絕不肯自己改變一隻毫毛!」
  他覺得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瞭「自輕自賤」不算外,餘下的就是「第一個」。狀元不也是「第一個」麼?

  ‧乍看之下,以為是現代中國
  「造反是殺頭的罪名嗬,我總要告一狀,看你抓進縣裏去殺頭,——滿門抄斬,——嚓!嚓!」

  ‧時代異端,心底也有的柔軟
  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瞭,也便成瞭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魯迅


  一八八一年-一九三六年,浙江紹興人,本名周樹人,魯迅是他的筆名。中國近代著名作傢、思想傢,也被認為在新文化運動、白話文運動、中國現代文學等領域發揮極大的影響力。

  魯迅幼時曾讀過私塾,二十歲(一九○二年)時赴日留學;他曾決意習醫,但由於學習方式以及認知到當時中國的問題並非體格,而在精神,是以在一九○六年棄醫從文。一九○九年歸國,曾在滿清、中華民國政府、北洋政府的各級教育單位任職(也曾參與注音符號製定)。一九一八年時在《新青年》刊載《狂人日記》(首篇白話文小說),並首開風氣之先,創作雜文。他的筆鋒銳利,寫小說時不但人物刻劃畫鮮明入微,對中國人「國民性」、中國弊端的描寫也被視為經典。

  代錶作除《狂人日記》外,尚有《阿Q正傳》《孔乙己》《故事新編》《吶喊》;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等作品。此外,魯迅在學術與譯作上也多有所成,著譯有《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地心探險記》(Voyage au centre de la Terre)等作品。

 

圖書目錄

‧魯迅小說全集
‧魯迅散文全集
‧魯迅雜文全集--《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而已集》
‧魯迅雜文全集--《南腔北調集》《三閒集》《二心集
‧魯迅雜文全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
‧魯迅雜文全集--《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
‧魯迅雜文全集--《集外集》《集外集拾遺》
‧魯迅雜文全集--《集外集拾遺補篇》
 

圖書序言



  聽說:中國的好作傢是大抵「悔其少作」的,他在自定集子的時候,就將少年時代的作品儘力刪除,或者簡直全部燒掉。我想,這大約和現在的老成的少年,看見他嬰兒時代的齣屁股,啣手指的照相一樣,自愧其幼稚,因而覺得有損於他現在的尊嚴,——於是以為倘使可以隱蔽,總還是隱蔽的好。但我對於自己的「少作」,愧則有之,悔卻從來沒有過。齣屁股,啣手指的照相,當然是惹人發笑的,但自有嬰年的天真,決非少年以至老年所能有。況且如果少時不作,到老恐怕也未必就能作,又怎麼知道悔呢?

  先前自己編瞭一本《墳》,還留存著許多文言文,就是這意思;這意思和方法,也一直至今沒有變。但是,也有漏落的:是因為沒有留存著底子,忘記瞭。也有故意刪掉的:是或者因為看去好像抄譯,卻又年遠失記,連自己也懷疑;或者因為不過對於一人,一時的事,和大局無關,情隨事遷,無須再錄;或者因為本不過開些玩笑,或是齣於暫時的誤解,幾天之後,便無意義,不必留存瞭。

  但使我喫驚的是霽雲先生竟抄下瞭這麼一大堆,連三十多年前的時文,十多年前的新詩,也全在那裏麵。這真好像將我五十多年前的齣屁股,啣手指的照相,裝璜起來,並且給我自己和別人來賞鑑。連我自己也詫異那時的我的幼稚,而且近乎不識羞。但是,有什麼法子呢?這的確是我的影像,——由牠去罷。

  不過看起來也引起我一點迴憶。例如最先的兩篇,就是我故意刪掉的。一篇為「雷錠」的最初的紹介,一篇是斯巴達的尚武精神的描寫,但我記得自己那時的化學和歷史的程度並沒有這樣高,所以大概總是從什麼地方偷來的,不過後來無論怎麼記,也再也記不起牠們的老傢;而且我那時初學日文,文法並未瞭然,就急於看書,看書並不很懂,就急於翻譯,所以那內容也就可疑得很。而且文章又多麼古怪,尤其是那一篇《斯巴達之魂》,現在看起來,自己也不免耳朵發熱。但這是當時的風氣,要激昂慷慨,頓挫抑揚,纔能被稱為好文章,我還記得「被髮大叫,抱書獨行,無淚可揮,大風滅燭」是大傢傳誦的警句。但我的文章裏,也有受著嚴又陵的影響的,例如「涅伏」,就是「神經」的臘丁語的音譯,這是現在恐怕隻有我自己懂得的瞭。以後又受瞭章太炎先生的影響,古瞭起來,但這集子裏卻一篇也沒有。

  以後迴到中國來,還給日報之類做瞭些古文,自己不記得究竟是什麼瞭,霽雲先生也找不齣,我真覺得徼幸得很。

  以後是抄古碑。再做就是白話;也做瞭幾首新詩。我其實是不喜歡做新詩的——但也不喜歡做古詩——隻因為那時詩壇寂寞,所以打打邊鼓,湊些熱鬧;待到稱為詩人的一齣現,就洗手不作瞭。我更不喜歡徐誌摩那樣的詩,而他偏愛到各處投稿,《語絲》一齣版,他也就來瞭,有人讚成他,登瞭齣來,我就做瞭一篇雜感,和他開一通玩笑,使他不能來,他也果然不來瞭。這是我和後來的「新月派」積讎的第一步;語絲社同人中有幾位也因此很不高興我。不過不知道為什麼沒有收在《熱風》裏,漏落,還是故意刪掉的呢,已經記不清,幸而這集子裏有,那就是瞭。

  隻有幾篇講演,是現在故意刪去的。我曾經能講書,卻不善於講演,這已經是大可不必保存的瞭。而記錄的人,或者為瞭方音的不同,聽不很懂,於是漏落,錯誤;或者為瞭意見的不同,取捨因而不確,我以為要緊的,他並不記錄,遇到空話,卻詳詳細細記瞭一大通;有些則簡直好像是惡意的捏造,意思和我所說的正是相反的。凡這些,我隻好當作記錄者自己的創作,都將牠由我這裏刪掉。

  我慚愧我的少年之作,卻並不後悔,甚而至於還有些愛,這真好像是「乳犢不怕虎」,亂攻一通,雖然無謀,但自有天真存在。現在是比較的精細瞭,然而我又別有其不滿於自己之處。我佩服會用拖刀計的老將黃漢升,但我愛莽撞的不顧利害而終於被部下偷瞭頭去的張翼德;我卻又憎惡張翼德型的不問青紅皂白,掄闆斧「排頭砍去」的李逵,我因此喜歡張順的將他誘進水裏去,淹得他兩眼翻白。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十日夜,魯迅記於上海之桌麵書齋。

 

圖書試讀

頭髮的故事
 
星期日的早晨,我揭去一張隔夜的日曆,嚮著新的那一張上看瞭又看的說:

「啊,十月十日,——今天原來正是雙十節。這裏卻一點沒有記載!」

我的一位前輩先生N,正走到我的寓裏來談閑天,一聽這話,便很不高興的對我說:

「他們對!他們不記得,你怎樣他;你記得,又怎樣呢?」

這位N先生本來脾氣有點乖張,時常生些無謂的氣,說些不通世故的話。當這時候,我大抵任他自言自語,不贊一辭;他獨自發完議論,也就算瞭。

他說:

「我最佩服北京雙十節的情形。早晨,員警到門,吩咐道:『掛旗!』『是,掛旗!』」各傢大半懶洋洋的踱齣一個國民來,撅起一塊斑駁陸離的洋布。這樣一直到夜,——收瞭旗關門;幾傢偶然忘卻的,便掛到第二天的上午。

「他們忘卻瞭紀念,紀念也忘卻瞭他們!」

「我也是忘卻瞭紀念的一個人。倘使紀念起來,那第一個雙十節前後的事,便都上我的心頭,使我坐立不穩瞭。」

「多少故人的臉,都浮在我眼前。幾個少年辛苦奔走瞭十多年,暗地裏一顆彈丸要瞭他的性命;幾個少年一擊不中,在監牢裏身受一個多月的苦刑;幾個少年懷著遠誌,忽然蹤影全無,連屍首也不知那裏去瞭。——」

「他們都在社會的冷笑惡罵迫害傾陷裏過瞭一生;現在他們的墳墓也早在忘卻裏漸漸平塌下去瞭。」

「我不堪紀念這些事。」

「我們還是記起一點得意的事來談談吧。」

N忽然現齣笑容,伸手在自己頭上一摸,高聲說:

「我最得意的是自從第一個雙十節以後,我在路上走,不再被人笑駡瞭。」

「老兄,你可知道頭髮是我們中國人的寶貝和冤傢,古今來多少人在這上頭吃些毫無價值的苦嗬!」

「我們的很古的古人,對於頭髮似乎也還看輕。據刑法看來,最要緊的自然是腦袋,所以大闢是上刑;次要便是生殖器瞭,所以宮刑和幽閉也是一件嚇人的罰;至於髡,那是微乎其微瞭,然而推想起來,正不知道曾有多少人們因為光著頭皮便被社會踐踏瞭一生世。」

「我們講革命的時候,大談什麼揚州三日,嘉定屠城,其實也不過一種手段;老實說:那時中國人的反抗,何嘗因為亡國,隻是因為拖辮子。」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