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完全真相(暢銷新版):最受歡迎的美味不只讓你胖,還潛藏糖尿病、心臟病、慢性發炎、致癌的風險

小麥完全真相(暢銷新版):最受歡迎的美味不只讓你胖,還潛藏糖尿病、心臟病、慢性發炎、致癌的風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威廉.戴維斯
图书标签:
  • 小麦
  • 健康饮食
  • 营养学
  • 疾病预防
  • 糖尿病
  • 心血管疾病
  • 慢性炎症
  • 癌症风险
  • 饮食与健康
  • 畅销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紐約時報》暢銷書 TOP 1
Amazon.com身心健康排行榜 TOP 1
Amazon超過5,700位讀者書評、★★★★★ 好評推薦
《時代》雜誌、《紐約時報》、CBS、福斯新聞頻道、
《洛杉磯時報》、《芝加哥論壇報》等各大媒體專題報導

最受歡迎的穀物,竟是最具殺傷力的食物與重大疾病的主因
「小麥」不再只是「小麥」,
戒除致病糧食,重新找回健康、遠離重大疾病

  小麥何以從超級糧食,成為致病主因?
  現代小麥為了增產早就面目全非,經過商人一系列的改造配種,逐漸成為抗旱、抗菌、防蟲、防農藥的無敵作物。這些考量全基於產量,而非健康,卻沒有人質疑它是否適合人類食用,就讓它成為全世界人類重要的食物之一。就單以血糖來說,攝取小麥所增加的血糖甚至高於蔗糖,而吃兩片全麥麵包對身體的副作用,甚至比喝一罐含糖汽水更糟。這樣我們還能認為吃小麥「很健康」嗎?

  「健康」全穀物,卻愈吃愈不健康!
  肥胖、糖尿病、心臟病、腸胃道消化問題、氣喘、荷爾蒙失調、皮膚過敏……你想得到的疾病幾乎都跟小麥脫不了關係!戴維斯醫生深入剖析食用小麥對健康造成的傷害,發現小麥各種致病特性,只要在生活中戒除食用小麥就能大幅降低疾病風險,改善健康問題。

  63歲曾做2次心導管手術的心臟病患者,拒吃小麥後,瘦下20公斤,並從此斷開糖尿病!

  56歲患者全身不明原因疼痛且不良於行,難以獨立著衣,在忌口小麥後,大幅改善疼痛靈活行走,甚至輕鬆爬坡。

  36歲被潰瘍性大腸炎折磨超過十年,預計切除結腸,做人工造口。戒除小麥後,瘦了17公斤,並近乎痊癒。

  用「真食物」取代小麥,奪回健康自主權
  無小麥生活光想就很辛苦?其實你只需要的是以「真正的」食物來取代,非但無須擔心出現飲食匱乏,還可以享受到健康改善、活力充沛、優質睡眠、體重降低等好處!

  8個享受美味真實物的原則
  7天無小麥生活健康飲食示範
  28種美味健康食譜

  這不是減肥祕方、也不是醫療指南,但根據數千人的親身實證,我們可以有更健康的飲食選擇,去除小麥、過更亮麗、更敏捷、思考更清晰的生活!

推薦語

  「這本書啟發了我,在此呼籲大家,應該把『小麥的加工食品』盡量從正常的飲食中降低比例,主食的來源應回到老祖母時代的飲食型態,多以『原態』的食物為主,如糙米飯、烤地瓜、水煮玉米等。」──台大營養學博士、台灣營養基金會董事 吳映蓉
 
「這本書是我所有推薦的書當中,議題最震撼的,也是最精彩的一本。請讀者先拋棄成見,靜下來好好讀完,尤其是喜歡吃小麥製品、又有健康困擾的人,非讀不可。」──美國自然醫學博士、美國自然醫學執業醫師 陳俊旭
 
  「我本身也是個過敏症患者……停止吃小麥製品之後,大約在兩、三天之內,所有不舒服的過敏症狀全部消失。」──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總院長 鄭乃源
 
 
谷物界的隐秘战争:探寻你餐盘中未被告知的真相 书籍名称: 谷物与健康:一场关乎餐桌选择的深刻革命 书籍简介: 我们的饮食结构,特别是对谷物的依赖,已经演变成一场悄无声息的健康危机。长期以来,谷物被奉为能量的基石、文明的象征,是营养学教科书中的“健康之选”。然而,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剖析这个被美化了的食物类别,揭示其在现代工业化生产和加工流程中,如何逐渐偏离其天然形态,并对人体健康构成深远影响。这不是一本简单的“避开某种食物”的指南,而是一场关于理解人体与食物之间复杂关系的科学探索之旅。 第一部分:被遗忘的起源与现代的异化 人类与谷物共同演化了数千年,但现代人食用的谷物与数千年前的品种已是天壤之别。本书将从农耕文明的起源讲起,追溯小麦、大米、玉米等主要谷物在育种技术和大规模种植下的剧变。我们会细致考察基因工程、杂交育种如何改变了谷物的蛋白质结构、碳水化合物含量以及抗营养物质的水平。 重点剖析麸质(Gluten)的复杂性。不再仅仅关注乳糜泻患者,本书将探讨麸质在更广泛人群中的影响——从轻微的消化不适,到被忽视的炎症反应。我们将详细解析麸质的结构,以及它在现代高强度加工下,如何更容易被肠道识别为“威胁”,从而引发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这部分内容会深入研究肠道通透性(Leaky Gut)与麸质摄入的关联,提供详实的生物学机制解释,而非仅仅停留在现象描述。 同时,本书也会详尽阐述植酸(Phytic Acid)这一“抗营养素”的角色。植酸在未经过传统浸泡、发酵或长时间烹煮的现代谷物产品中大量存在,它如何阻碍人体对钙、铁、锌等关键矿物质的吸收?我们将引用矿物代谢的最新研究,解释长期低效吸收可能导致的隐性营养不良问题。 第二部分: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迷思与血糖的隐形陷阱 谷物,本质上是高密度的碳水化合物来源。本书将彻底颠覆“低脂高碳水是健康标准”的陈旧观念。我们不仅仅关注血糖指数(GI),更关注升糖负荷(GL)及其对胰岛素稳态的长期冲击。 章节将深入探讨胰岛素抵抗的渐进过程。从清晨一杯谷物早餐引发的血糖过山车,到午后和傍晚的能量低谷,我们将用清晰的图表和案例,展示持续的高胰岛素刺激如何使得身体细胞逐渐变得“耳聋”,最终导向代谢综合征。这部分内容将结合内分泌学的前沿发现,解释脂肪储存的生物学驱动力,并说明为何单纯限制脂肪摄入而持续大量摄入精制碳水化合物,反而可能加速体脂的堆积。 此外,本书还会专门开辟章节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与谷物消费之间的关联。通过追踪果糖代谢的路径,并将其与高果糖浆(通常源自玉米淀粉)的广泛应用联系起来,读者将理解为何脂肪肝已不再是酗酒者的专利,而是现代“健康”饮食的常见后果。 第三部分:环境毒素与谷物链的污染 现代农业的集约化带来了效率,但也引入了新的风险。本书将关注谷物在种植、储存和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的化学物质。 我们会详细审视农药残留,特别是系统性杀虫剂(如新烟碱类)对肠道微生物群的潜在破坏作用。肠道菌群被誉为“第二大脑”,其多样性和平衡性对免疫、情绪乃至整体健康至关重要。我们将展示农药如何悄无声息地改变这一微妙生态系统,引发炎症和功能障碍。 另一重点是霉菌毒素(Mycotoxins),如黄曲霉毒素。在潮湿的储存条件下,谷物极易被霉菌污染。这些毒素的累积效应,即使在微量水平下,也与肝脏负担、免疫抑制甚至长期致癌风险存在关联。本书会指导读者如何识别高风险谷物来源,并介绍传统粮食处理工艺(如发酵)在减轻毒素方面的原始智慧。 第四部分:重建与恢复:迈向真正的营养密度 本书的最后部分旨在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引导读者重新审视自己的餐盘。这不是要求完全放弃所有谷物,而是倡导一种更具智慧、更个性化的选择。 我们将深入介绍“古老谷物”的营养学复兴,如斯佩耳特小麦、苋属植物和藜麦,但同时强调,即便是这些“更健康的”选择,也需要适当的预处理(如浸泡或发芽)来最大化营养吸收并减少刺激。 更重要的是,本书会强调替代性营养来源的重要性。读者将学会如何从根茎类、块茎类、豆类以及高质量的动物性食品中获取均衡的能量和必需营养素,从而逐步减少对精制谷物的依赖。我们将提供详细的食材替换指南、营养成分对比表以及实用的烹饪技巧,确保过渡期不仅健康,而且美味、易于操作。 《谷物与健康:一场关乎餐桌选择的深刻革命》是一本挑战传统认知、倡导基于生物学原理的饮食哲学的深度读物,旨在赋予读者知识,以便他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为自己的身体做出最明智的选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威廉.戴維斯 (William Davis)


  美國知名暢銷作家、心臟專科醫生

  戴維斯醫生提倡獨特、有前瞻性的無小麥生活計劃,不僅能夠預防心臟病,而且可以療癒已發生的症狀,幫助大眾發現隱藏在他們身上真正的健康問題。作者的無小麥生活分享已有數百萬人瀏覽,並受邀於各大媒體中分享。

  他也奉行他所宣揚的生活,多年來拒絕食用含小麥的貝果、巧巴達麵包或椒鹽脆餅,而是選擇各種「真實」食物或發酵食品。

譯者簡介

閻紀宇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長期從事跨領域翻譯與國際新聞報導工作,現為《風傳媒》副總編輯兼國際編譯中心主任。

  重要譯作包括《Amazon.com 的祕密》、《中國即將崩潰》、《遮蔽的伊斯蘭》、《魔鬼詩篇》、《非理性的魅惑》、《揭密:透視賈伯斯驚奇的創新祕訣》、《紙醉金迷哈瓦那》、《別對我撒謊》、《SQ I-You共融的社會智能》、《強國論》、《決斷2秒間》、《價格戰爭》、《永不屈服》等書。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 不吃小麥,會失去什麼嗎?/鄭乃源
推薦序二 喜歡小麥製品的人非讀不可/陳俊旭
推薦序三 回歸老祖母時代的飲食/吳映蓉
前 言     你不知道的肥胖成因
 
第一部    現代小麥  不健康的全穀類
第一章    都是「健康」全穀類食物惹的禍
第二章    現代小麥  跟你想的不一樣
第三章    超級碳水化合物
 
第二部    現代小麥  健康的敵人
第四章    類嗎啡成分  讓人食慾大開
第五章    內臟脂肪  全年無休的發炎工廠
第六章    腸道真的受不了
第七章    血糖值跟著飆高
第八章    身體變酸  影響骨質、關節
第九章    血糖升高  老化更快
第十章    小型低密度蛋白質立子  增加心血管風險
第十一章    影響腦與神經
第十二章    惱人的皮膚問題
 
第三部    向小麥道別
第十三章    打造健康美味的無麥生活
 
結語    別用便利交換健康
 
附錄A    可能含小麥與麩質的產品
附錄B    28個去小麥的美味健康食譜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988205
  • 叢書系列:新視野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8 x 21 x 1.5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一 
 
不吃小麥,會失去什麼嗎?
鄭乃源
 
  讀完戴維斯博士寫的這本書,個人認為堪稱是觀點相當大膽、獨特的一本書。書中有許多觀點與現代主流醫學意見相左,如果沒有相當的自信與道德勇氣,是無法提出這樣的看法。
 
  文明改變、氣候環境變遷,現代許多疾病其實是人類自己造成的。在某種程度上,現代醫學其實可謂揚湯止沸——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本書也指出這樣的醫學盲點,呼籲社會大眾與醫學專業釜底抽薪,從根本源頭改善起,力求照護健康的基本需求,及減少疾病的發生。
 
  我本身也是個過敏症患者,主要的症狀出現在鼻部與皮膚,但不知道過敏原為何?以前在當學生時,冬天晚上熬夜念書,鼻涕直流個不停。我沒有體質性的過敏,吃海鮮、對塵蟎也不會過敏——這兩項是台灣大多數民眾的過敏原。經過檢驗之後,發現我的過敏原主要是來自食物,尤其是小麥。然而,因為醫師的職業本能,在缺乏實證的支持下,也就不了了之。
 
  二○○九年,小犬到德國當交換學生一年。我們都知道,德國的麵包非常好吃、口感很紮實;德國啤酒舉世聞名、非常好喝,於是我就這樣拚命吃喝小麥製品三天。結果,某天晚上過敏嚴重發作,難過到睡不著。那時的症狀,其實跟感冒很像,只差沒有發燒,頭痛、喉嚨腫痛、打噴嚏樣樣來,那種打噴嚏是典型的過敏症狀,一次連打十個以上。
 
  起初我懷疑自己是不是感冒了?但感冒會有傳染源,而我的太太及小姨子都沒有感冒。我想了一想,應該是小麥過敏症發作了,於是便停止吃小麥製品,改吃馬鈴薯泥等食物。這樣做之後,成效其實很快就出現,大約在兩、三天之內,所有不舒服的過敏症狀便全部消失。
 
  我沒有吃藥,感冒也不會這麼快好,證實這是一次嚴重的過敏發作。一般民眾可能會認為,寒冷是鼻子過敏的原因,但後來我繼續在德國等地旅遊,天氣冷得不得了,卻再也沒有發生打噴嚏、流鼻涕等不適症狀。這代表了寒冬只是誘發過敏症狀的因素,而不是真正的過敏原。
 
  臺灣的過敏人口比例逐年提高,聯安診所分析西元二○一九年,共一千二百八十二筆慢性食物過敏原檢測調查,這群人男女皆有,年齡分布從零到九十歲。結果發現,在十大慢性食物過敏原當中,排行第一的為蛋白,隱藏來源及衍生食物包含了麵包、蛋糕、濃湯、布丁、冰淇淋等。過敏症狀最常表現在身體系統的皮膚系統與呼吸系統,症狀包含了蕁麻疹、青春痘、異位性皮膚炎、皮疹、鼻塞、流鼻水、喉嚨發炎等。
 
  時代在進步,醫學發展也日益進步。早在一九五○年代,當時美國心臟協會曾提倡攝取反式脂肪所製造的植物奶油,但時至今日,隨著研究證實、醫學觀念更新,反式脂肪證明為對人體健康有害,會提高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戴維斯提出的觀點,牽涉到龐大利益關係而其學理根據仍未完全證實,但誠如他在書中所說的,不吃小麥、不以便利來交換健康,除了有助於讓你的大肚腩消失,你還會失去什麼?
 
(本文作者為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總院長)
 
推薦序二 
 
喜歡小麥製品的人非讀不可
陳俊旭
 
  最近幾年,受邀推薦了將近三十本書,這本書是我所有推薦的書當中,議題最震撼的,也是最精彩的一本。大家喜歡的麵包、麵條、餅乾等等小麥製品,居然是壞食物,怎麼可能?我請讀者先拋棄成見,靜下來好好讀完這本書,尤其是喜歡吃小麥製品、又有健康困擾的人,非讀不可。
 
  書中提到的小麥肚、糖尿病,雖然不一定只由小麥引起,其他澱粉類食物也會,但小麥的確是所有澱粉食物當中,最容易出問題的。這一點,我親身有體會,臨床驗證也是如此。作者一開始就點出現代小麥和古老小麥的基因差異,並從支鏈澱粉、外啡肽效應、解連蛋白,深度闡明現代小麥的問題所在,看了實在過癮,真希望每位醫師和營養師也要看看。
 
  書中所提及的許多疾病,並非只能由小麥引起,但兩者之間,的確有很高的關聯性。作者也提到,大家如果為了要避開小麥,而大量轉吃玉米澱粉、米澱粉、馬鈴薯澱粉、甚至無麩質食物,那也是同樣糟糕。從這個角度,我們大概可以了解,當今美國政府和生機產業大量鼓吹的高澱粉飲食,其實是許多現代疾病的禍源,即使你吃的是「健康的全榖類澱粉」也是一樣。作者說得好,農業專家在育種時,考慮的是產量、可口,但並未深究對健康的影響,彷彿壓根兒認為五穀一定對人體有益,不管是否與雜草雜交、或動用基因改造技術。
 
  我從二○○三年開始就提出食物四分法、並強調代謝型態的個體差異、以及一直呼籲澱粉過多是造成肥胖的主因,多吃好油不但可以控制體重與血糖,還可以抗發炎。但可惜,九○%的現代人還在吃壞油,而且從政府、營養專家、到生機產業都在鼓勵大眾要多吃全榖類食物,更何況,小麥製品天生會讓人有愉悅感,有致命的吸引力。
 
  我的很多理念,和作者非常類似,好像就是「同門師兄弟」一般,但事實上我們倆念的是不同的醫學院、在美國不同的州行醫,而且一個是自然醫學醫師,一個是西醫師;不過,我們卻從病人身上,看到問題的癥結,不約而同對於當今主流醫學大力鼓吹的高澱粉飲食、謬誤的糖尿病衛教,提出批判與真正解決之道。當我看到書中糖尿病的章節時,我是既興奮又感動,有「他鄉遇故知」的強烈感覺。我行醫十年,已成功根治許多糖尿病患,看到作者用同樣的飲食概念,治好更多的患者,我心中燃起無比希望,原來在奮鬥的路上並不孤獨,有夥伴同行。
 
  到底澱粉食物應該佔人類飲食比例多少,這是一個相當嚴肅的議題。在澱粉食物當中,哪些是優質、哪些是劣質,也是未來數十年,主流醫學才會逐漸認清的議題。
 
  人類的腸胃設計,其實不適合全穀類,小麥、稻米這些小種子,根據大自然的設計,其實是給鳥類吃的,因為牠們有砂囊,人類沒有。人類要把全穀類納為日常飲食,那就要煮熟軟化,以及注意有沒有身體適應上的問題,畢竟在人類考古學上,吃稻米和小麥是最近的事情,更何況一日千里的現代農業科技,早已把農作物「改良」到和古老原生種截然不同,人類能完全適應嗎?
 
  很多出版社找我寫推薦序,但我不是每一本都答應的。事實上,本書之前,我才剛婉拒兩本。這本書,我實在非常喜歡,很少看到這麼引人入勝的書,一頁又一頁,真是欲罷不能。行文中,看得出作者聰明、用功、幽默,而且有先見之明,所以能洞察當今主流觀念的許多謬思,並深入分析,提出實用對策。
 
  推薦這本好書,真是我的榮幸,義不容辭,希望讀者能重視書中的觀念,從中獲益,保持健康。
 
(本文作者為美國自然醫學博士、美國自然醫學執業醫師)
 
推薦序三 
 
回歸老祖母時代的飲食
吳映蓉
 
  看完這本《小麥完全真相》,感覺有些震撼,因為,此書不斷的強調「多吃健康的全榖雜糧類食物」,對身體將是一場災難!
 
  這和我們傳統的營養知識鼓勵大家碳水化合物的來源應來自「全榖雜糧類」有些衝突!這矛盾點到底在哪?
 
  我反覆的思考後,發現是因為西方和東方的碳水化合物來源非常不同。在西方的飲食中,絕大部分的碳水化合物來源,是來自於小麥的加工食品,例如,麵包、披薩、貝果、義大利麵、鬆餅、餅乾等;而東方的飲食中,主要的碳水化合物來源是來自於米飯,相對於小麥的加工食品而言,米飯的加工程度相對來得低。
 
  所以,作者以西方世界的觀點來看,幾乎是把「全榖類」視同於「小麥」的所有相關製品,其實這無法直接套用在我們的飲食上。
 
  此外,在我們每日飲食指南的建議中,我們除了「全榖類」之外,也建議「雜糧類」如紅豆、綠豆等,或是「根莖類」如馬鈴薯、番薯、南瓜、芋頭、山藥等都是我們碳水化合物的來源,如馬鈴薯、蕃薯、南瓜、芋頭、山藥等。但是,這本書啟發了我,我們應該要把飲食指南的「全榖雜糧類」這個類別正名為「原態」的「全榖雜糧及根莖類」,也就是我們盡量不要食用「加工」的全榖、雜糧及根莖類,而且,在正常的飲食中,幾乎沒人直接吃小麥,所有的小麥幾乎都是用來做成「加工食品」。所以,以「少吃加工食物」這件事,我們傳統的營養理念和作者所提倡的──「遠離小麥」這觀念,並沒有不相符的地方。
 
  在這本書裡面有一個中心思想,就是我們要全力的控制「葡萄糖—胰島素」反應,也就是說,我們不要吃下去太多會引起我們血糖竄升的食物,因為,血糖竄升會引發胰島素過度分泌,而過度分泌的胰島素則是促使脂肪堆積的最佳幫凶,造成肥胖的主謀。
 
  此外,由飲食帶來的血糖值過高,會造成糖化現象、發炎反應,都是造成許多疾病、老化現象的主因。因此,如何思考「平穩血糖」這件事,是我們調整飲食的重要方向。
 
  雖然我們國內對小麥麩質過敏的人不是很多,但是,不可否認的小麥的加工食品如餅乾、麵包、蛋糕、鬆餅、貝果、披薩等,是讓我們血糖波動的重要飲食來源。
 
  在此呼籲大家,應該把「小麥的加工食品」盡量從正常的飲食中降低比例,主食的來源則應回到我們老祖母時代的飲食型態,多以「原態」的食物為主,如糙米飯、烤地瓜、水煮玉米、蒸南瓜等。
 
  此外,為了維持血糖的穩定,每餐要吃到豐富的蔬菜,也是非常重要的飲食習慣,當然,含糖飲料也是我們應該要從飲食中盡量移除的食品之一。
 
  在我們飲食習慣日漸西化的年代中,小麥的加工食品的確大舉入侵的我們的飲食,從早餐的三明治,午餐的貝果,下午茶的鬆餅,晚餐的義大利麵,真的是餐餐都與小麥為伍,因此,的確有必要好好的來了解一下這種西方的主食是否應該有往下調整的必要性。
 
  此書,讓我們可以好好的省思,我們實在不應該一味的追隨西化的飲食習慣,是否讓我再次回到老祖母年代,一切的食物都應保有它原態、原味、純真的味道!
 
(本文作者為台大營養學博士、台灣營養基金會董事)
 

用户评价

评分

每次看到「暢銷新版」這幾個字,我就知道這本書肯定有它過人之處,不然也不會再出新版。這代表前一個版本一定引起了不小的討論,或許是讓許多人開始懷疑自己每天的飲食習慣。台灣人愛吃麵食的程度,恐怕不輸給義大利人,從路邊攤的陽春麵、牛肉麵,到高級餐廳的義大利麵,小麥製品是支撐我們日常熱量攝取的大宗。所以,如果這本書的觀點能夠說服大眾,那影響力絕對是巨大的。我個人比較好奇的是,作者在提出問題的同時,是否也給了台灣在地化的解決方案?例如,我們很難完全避開麵製品,如果真的要戒掉,那替代的主食選擇有哪些?是糙米?地瓜?還是藜麥?對於許多忙碌的上班族來說,能夠快速準備又營養均衡的餐點才是王道。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警告」,更應該是「引導」,教導我們如何在有限的選擇和時間內,做出對身體最有利的選擇,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大家過苦行僧般的生活。畢竟,生活品質也很重要,美食的誘惑是難以抗拒的。

评分

閱讀這類型的書,最怕的就是太過度偏激,讓讀者陷入「萬物皆有毒」的恐慌狀態。我期待《小麥完全真相》在揭露風險的同時,也能保持一份理性和科學的態度。它不應該是某個特定飲食流派的宣傳冊,而是一本客觀分析小麥在現代飲食結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對不同人群可能產生的影響的指南。例如,對於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來說,他們對麩質的反應可能比一般人更劇烈,書中是否有針對這些特殊族群的建議?另外,現在台灣市面上的無麩質食品越來越多,但價格往往偏高,作者是否能客觀分析這些替代品的營養價值,以及它們是否真的「比較好」?總結來說,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告訴我「小麥不好」,更重要的是,它能成為一本實用的工具書,讓我了解背後的機制,並能自信地在超市或麵包店裡,為自己和家人做出更明智的購買決策,而不是每次看到麵包都心驚膽戰,那樣的生活也太累了。

评分

坦白說,現在的健康趨勢有點像一陣風,今天流行這個,明天又換那個。我對「完全真相」這種說法持保留態度,因為每個人的體質和腸道菌相都不同,別人吃了沒事,不代表我吃了就沒事。然而,如果這本書能系統性地闡述小麥是如何影響腸道健康、胰島素敏感度,進而連結到心血管疾病的整個連鎖反應,那我就會給予高度肯定。我特別關注「心臟病」這塊,因為家父就有輕微的心血管問題,醫生總交代要少油少鹽,但很少有人會把主食和心臟病直接連結起來。如果小麥精製後導致的血糖波動,間接影響了血管內皮的健康,那這個論點就非常值得我們深思了。我希望作者能夠提供一些簡單的自我檢測方式,讓讀者可以初步判斷自己是不是屬於對小麥比較敏感的族群,而不是把所有人都打成一國。畢竟,要讓讀者願意為了一本書的建議,徹底改變生活幾十年的飲食習慣,那證據力度必須要夠強,夠有說服力才行。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讓人心頭一緊,畢竟「小麥」這個東西,在台灣的餐桌上幾乎無處不在,從早餐的吐司、麵包,到午餐的麵條、水餃皮,晚餐的饅頭,簡直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我身邊很多朋友,特別是上了年紀的親戚,總覺得吃飽飯才算數,而這些澱粉類食物就是「飽足感」的代名詞。可是,當看到「糖尿病」、「心臟病」、「慢性發炎」這些字眼連在一起,實在讓人忍不住要翻開來看看,到底我們吃了幾十年的「主食」,暗藏了多少我們不知道的危機。這本書的定位顯然不是要推翻小麥的美味,而是要揭開它光鮮外表下的真實面貌。我猜,內容一定會很深入地探討小麥的演變過程,從古代的原始穀物到現在基因改造、過度精緻化的過程,光是想到我們吃的麵粉,可能已經跟祖先吃的東西差了十萬八千里,就覺得需要好好了解一下。如果書裡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替代方案,像是哪些穀物可以取代白麵粉,或者如何更聰明地選擇麵包,那就太棒了。畢竟,我們不是要完全斷絕,而是要吃得更安心、更健康,別讓每天的美味,成了日後健康的隱憂。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的健康書籍琳瑯滿目,很多都是捕風捉影,看個熱鬧就好,但這本《小麥完全真相》光是標題就給人一種「硬核」的感覺,好像作者是下了苦功,把那些學術研究、臨床數據都給消化透了,才敢這麼大喇喇地把「致癌」兩個字擺出來。我對於那種只會恐嚇讀者,卻拿不出真憑實據的書向來嗤之以鼻。我期待這本書的論述能夠非常紮實,最好能引用一些最新的營養學或免疫學研究,解釋小麥中的哪些成分(例如麩質、植酸鹽等)是如何與人體產生不良反應的。特別是對於「慢性發炎」這一點,這在現代社會簡直是個流行病,很多人都自覺身體怪怪的,有點疲勞,有點過敏,但找不到確切原因。如果小麥真的是潛在的幫兇,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可限量了。我希望作者能用一種相對平易近人的方式來解釋複雜的生化反應,而不是寫成教科書那樣讓人望而生畏,這樣才能真正讓廣大的台灣讀者,尤其是我那些愛吃麵食的家人,願意坐下來,仔細閱讀並開始改變飲食習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