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新解:區分「假焦慮」、「真焦慮」,瞭解並克服身體的恐懼反應

焦慮新解:區分「假焦慮」、「真焦慮」,瞭解並克服身體的恐懼反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艾倫・沃拉
图书标签:
  • 焦虑
  • 心理健康
  • 自我提升
  • 情绪管理
  • 身心健康
  • 认知行为疗法
  • 压力应对
  • 恐惧
  • 健康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關於焦慮的全新洞見!
「焦慮是認識自我的一則邀請,而非必須被解決的病情。」
精神科醫師──艾倫・沃拉
 
  ★ 亞馬遜網路書店4.6星好評
  ★ 售出11國版權
  ★《出版人週刊》、《新聞週刊》、《衛報》等多家外媒報導
 
  大多數的人都以為焦慮是過度緊張所引發的生理反應,
  必須透過藥物抑制大腦的訊號傳遞,進而得到解決;
  但精神科醫師沃拉指出,
  焦慮比起過去所知,更容易預防甚至改善。
  只要探索在你身體和生活中的細微失衡之處,
  就有機會避免不必要的壓力反應,將焦慮半路攔下。
  
  ★ 焦慮不只存在你的大腦,更有可能來自身體。
  營養失調、睡眠障礙、現代工作、人際關係,甚至科技使用習慣,
  都可能讓身體備感壓力,
  當生理影響心理,我們就會感到焦慮。
  反過來,也可以藉由改變作息、調整飲食等方式,
  讓焦慮獲得控制。
 
  ★ 視焦慮為「探究的開始」,而非「破碎的狀態」。
  沃拉醫師身為執業超過十年的精神科醫師,
  重視身、心、靈全方位的平衡,
  以功能醫學角度重新詮釋,
  提出焦慮分為來自身體反應的「假焦慮」,與來自內心的「真焦慮」。
  書中說明日常可操作的簡易方法,
  幫助讀者以非藥物的方式揮別假焦慮、面對真焦慮,
  進而恢復身體的正常機能,邁向更寬廣的人生。

  ★ 來看看假焦慮盤點清單!
  我很焦慮,而且不確定原因為何。我是否……
  □ 飢餓?►去吃點東西
  □ 低血糖或是有某些體內化學物質低落的狀況?►剛剛是不是吃了甜的、加工的、含有食用色素或防腐劑的東西?去吃些點心,下次記得要認真選擇不同的食物
  □ 咖啡因過量?►這樣的緊張焦慮,或許是對咖啡因敏感,明天少喝點咖啡吧!
  □ 咖啡因不足?►今天喝的咖啡比平常少,要以維持每日一致的咖啡因攝取量為目標。
  □ 疲倦?►去小睡一會兒,今晚優先考慮早點上床睡覺。
  □ 脫水?►去喝點水。
  □ 覺得懶散?►去外頭走走,或是跳個舞吧!
  □ 情緒失調?►我是不是沉迷於網路或社群媒體?跳個舞或出門晃晃,重設一下神經系統。
  □ 喝醉了或宿醉?►記住這個,未來在面對酒精時,請做出正確的選擇。
  □ 需要服用一劑精神科藥物?►血液中的藥物水平正好處於最低點,該吃藥了。
 
  ★ 關於封面設計
  你的焦慮,是內心的金絲雀。當它停止歌唱時,代表著我們需要停下腳步,聆聽來自身體或心靈的聲音。
  封面設計以礦坑中的金絲雀為焦慮的象徵,正在對大腦與身體,傳遞著真實的訊息。
 
專業誠摯推薦
 
  諮商心理師 李家雯
  諮商心理師 胡展誥
  臨床心理師 洪仲清
  振興醫院身心科醫師 袁瑋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黃之盈
  黃偉俐身心科診所院長 黃偉俐
  臨床心理師 劉仲彬 
  諮商心理師、作家 蔡宜芳
  臨床心理師 蘇益賢
 
各界好評
 
  ★ 雖然《焦慮新解》的中英文書名聽起來都有一點硬,讀起來卻是周全又很容易理解的書。焦慮是身心科前三大的診斷,症狀是表面,根源卻複雜許多,我們在協助患者緩解症狀之外,更挑戰的是如果根源沒有解決,停掉藥物後症狀勢必又漸浮出來。作者接受正統精神醫學訓練,因著自身的焦慮經驗,也學習了豐富的整合醫學,能以多元的角度去幫助大家理解焦慮。她肯定精神醫學藥物與腦部的關聯與療效,也進一步提醒如生活習慣、荷爾蒙、腸腦關聯、飲食營養……還有心理層面的人際連結、自我認識與接納等,都能幫助我們遠離焦慮、邁向健康。焦慮其實是我們身心的警示燈,提醒著我們生活中有些東西必須調整與面對,當我們願意傾聽並且改變,焦慮是可以治癒的。這本書帶來更豐富的觀點與治療的希望。──振興醫院身心科醫師 袁瑋
 
  ★ 原來,焦慮也有「真、假」之分?其實焦慮並非絕對之惡。因為焦慮是一種邀請,它引領我們明白身體的狀態,也使我們聽懂心的語言。倘若你也屬於高敏一族,焦慮或許已是你的日常,那麼就讓我們隨著本書重新解析焦慮真實意義,一起進入剖析焦慮(The Anatomy of Anxiety)的世界:面對它、理解它、接納它、使用它。讓焦慮,成為你真正的超能力。──諮商心理師 李家雯(海蒂)
 
  ★ 焦慮是一種普遍但令人難受的內在狀態,不僅影響身心健康,也連帶影響你的人際、工作與睡眠等等。不過,焦慮也是一種很棒的力量,讓你在某些時刻表現得更好。這本書將會引導你以正確的觀點認識焦慮,並且陪伴你以正向的方式學會與焦慮共處。──諮商心理師 胡展誥
 
  ★ 我的門診幾乎八成以上都是焦慮症的病人。很多人之所以持續需要吃精神科藥物,很大的問題是他們無法「察覺」、「正視」,跟「處理」自己的擔心跟緊繃。雖然對於較為嚴重的焦慮性疾患,我認為初期還是必須接受足量的藥物治療,但長遠來看,改變擔心焦慮的「習慣」很重要,本書便提供了客觀見解。──黃偉俐身心科診所院長 黃偉俐
 
  ★ 在社群焦慮的I世代,這是你一定要涉足閱讀的一本書!本書最珍貴之處在於,協助你看見「焦慮,是來自心靈的一封信,是一則邀請」。在生活中失衡之處,由身體反應,並且保護你讓你變得更靈敏,提醒你必須做出改變的行為。迅速掌握不安的源頭,釐清真焦慮和假焦慮的層面,並了解身體因此付出不小的代價。尤其是腸胃道的直覺反應,讓我們清晰察覺到身體與大腦的地圖,是如此超出意識,正協助我們活出更好的自己!──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黃之盈
 
  ★ 要如何解剖一個人的焦慮?很簡單,讓身體告訴你。無論是心因性或生理性焦慮,都會在身體產生不同的形狀,而這本書除了教你辨識它們的輪廓,還會探索輪廓背後的訊息,因為你所在意的每件事,身體都知道。──臨床心理師 劉仲彬
 
  ★ 焦慮是許多人常見的困擾,透過本書,作者提醒我們焦慮常因生理失衡所引發,這其實是種「假焦慮」!下次當你感到焦慮時,看看書中的假焦慮盤點清單,是血糖、睡眠、腸道問題?或科技上癮?分辨「假焦慮」及「真焦慮」,不再只靠吃藥緩解症狀。而面對「真焦慮」時,與其問︰「我要怎麼才能不再這麼焦慮?」,改成問︰「我的焦慮正在告訴我什麼?」這本好書,幫助我們用新的觀點看「焦慮」這件事。不再被「假焦慮」所控制;好好傾聽「真焦慮」想要告訴你什麼,你將能成為更想成為的自己!──諮商心理師、作家 蔡宜芳
 
  ★ 在作者詳細的分析之下,焦慮從模糊變得更具體且清楚了。下一回在感受到焦慮時,先踩個煞車,思考這次焦慮的本質,是真焦慮、還是因為身體不舒服而引發的假焦慮?接著再做出行動,會是更有幫助的做法!──臨床心理師 蘇益賢
 
  ★ 看待焦慮與身心聯繫角度的根本性轉變。──《全人療癒》作者,妮可.勒佩拉
 
  ★ 焦慮版《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紐約時報暢銷作家,霍莉.惠特克
 
  ★在焦慮空前高漲的時代,這本書帶來全面性的解決方法。── 《直覺斷食法》作者,威爾.柯爾醫生
 
  ★ 焦慮讓生活變得渺小。沃拉博士的方法將使你永久擺脫不同層次的焦慮,跳脫頭腦,走入身體、關係與新生活。──Whole 30.30天全食療法共同創辦人,瑪莉薩.哈維格
 
破译心灵迷宫:深入探索情绪的复杂图景与心智重塑之路 一本关于理解、接纳与超越人类复杂情感体验的深度指南。 在浩瀚的人类经验中,情绪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是连接我们内在世界与外部现实的桥梁,也是驱动我们行为的根本力量。然而,随着现代生活的节奏日益加快,以及社会环境的持续变化,个体对自身情绪的感知与处理能力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旨在提供一套全面、细致入微的视角,帮助读者深入剖析情绪的形成机制、识别其微妙的差异,并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心智重塑工具,以期达到更高层次的情绪成熟与内在平衡。 第一部分:情绪的生态学——解构情感的生成与流变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进入情绪的“生态系统”,审视情绪是如何在我们的生理、认知和社会背景中交织产生的。我们不再将情绪视为孤立的事件,而是视为一个动态、相互影响的网络。 第一章:情绪的生物学基础与演化意义 我们将首先探究情绪在人类生存史中的核心功能。情绪并非“多余的负担”,而是进化的智慧结晶,是帮助我们快速适应环境的生存机制。 神经化学的交响乐: 深入解析大脑中关键的神经递质和激素(如多巴胺、血清素、皮质醇)如何共同谱写我们的日常情绪体验。我们将区分急性反应与慢性情绪状态的生理差异。 身体作为情绪的传感器: 探讨身体如何首先接收并记录环境压力。包括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模式——交感神经的“战斗或逃跑”信号与副交感神经的“休息与消化”模式的动态平衡,及其对整体健康的影响。 情绪的跨文化变异性: 研究情绪表达和社会规范的相互作用。理解为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某些情绪会被放大或压抑,以及这种社会化过程如何塑造了个体的“情绪词汇表”。 第二章:认知重塑:情绪的“剧本”与叙事偏差 情绪体验往往与我们对事件的解读紧密相连。本章着重于认知心理学视角,揭示思维模式如何扭曲或强化我们的情感反应。 核心信念系统(Core Beliefs): 探讨那些深植于童年和早期经验中的无意识假设,它们如同隐形的滤镜,决定了我们对日常刺激的初步判断和情绪反应的强度。 自动思维与认知扭曲: 详细梳理常见的思维陷阱,例如“灾难化”、“非黑即白思维”以及“读心术”。这些认知偏差如何导致情绪体验的失衡,并固化负面情绪循环。 情绪的“功能性”误解: 区分情绪的表面表达与其潜在的、更深层次的需求。例如,愤怒有时是界限被侵犯的信号,恐惧是安全感缺失的体现。学会穿透表象,直达需求的内核。 第二部分:心智的导航术——识别与精细化处理情感信号 现代人常困于模糊的情绪状态,无法准确地命名和处理自己的感受。本部分的核心在于提升读者的“情绪素养”和“分辨能力”。 第三章:情绪的分类学:从基本感到复杂情绪的梯度 超越“好”与“坏”的二元对立,本章提供一个多维度、高分辨率的情绪地图。 基本情绪的普适性验证: 重新审视保罗·艾克曼提出的基本情绪理论,并结合当代研究,讨论其局限性与适用范围。 复合情绪的解析: 探究如“嫉妒”(混合了恐惧、愤怒与渴望)、“羞愧”(涉及自我认知与社会评价)等复杂情绪的内部结构。理解如何将复合情绪分解为可管理的组成部分。 情绪的强度与持续性评估: 建立一个评估标准,区分短暂的波动、适度的反应和长期盘踞的情绪状态。这有助于个体决定何时需要采取行动,何时只需允许其自然消退。 第四章:边界与联结:情绪在人际互动中的作用 情绪从不孤立存在,它们是社会交往的润滑剂或腐蚀剂。本章关注情绪的社会维度。 情绪的传染性与环境影响: 研究情绪是如何在群体中扩散的,以及我们如何无意识地吸收他人的情绪负荷。培养“情绪免疫力”的策略。 建设性表达与情绪的传递: 学习如何以一种既能清晰表达自身感受,又不伤害他人的方式进行沟通。引入“非暴力沟通”的框架,着重于“我”声明的艺术。 同理心的高级应用: 区分“同情”(Sympathy)、“共情”(Empathy)与“认知共情”(Cognitive Empathy)。掌握如何在不被他人情绪淹没的前提下,提供有效的情感支持。 第三部分:心智的工程学——构建适应性情绪反应系统 理解了“是什么”和“如何运作”之后,本部分将聚焦于“如何改变”——提供实用、基于科学的策略来重塑我们的情绪反应模式。 第五章:正念与当下锚定:重获心智的控制权 正念(Mindfulness)不是清空思绪,而是培养一种不加评判的觉察力,这是情绪重塑的基石。 觉察呼吸: 将呼吸作为回归当下的主要工具。详细指导几种核心的呼吸练习,用以调节过度激活的神经系统。 “命名即驯服”的实践: 通过精确地标记正在发生的情绪(例如,不是“我不舒服”,而是“我此刻感受到一股紧缩的焦虑感和轻微的愤怒”),从而将情绪从主导地位转移到被观察对象。 接纳的艺术: 区分“接纳”与“认可”。接纳并不意味着赞同负面感受,而是承认它们此刻的存在,从而移除与之对抗所消耗的巨大能量。 第六章:行为激活与价值观导向的生活 真正持久的改变来自于行动,特别是当情绪试图阻止我们去做对我们有益的事情时。 面对回避行为的循环: 分析我们为何倾向于逃避困难的情绪体验,以及这种回避如何导致问题长期化。提供逐步暴露(Graded Exposure)的温和策略。 价值观的明确与灯塔效应: 引导读者明确自己生活中最看重的核心价值观(如勇气、智慧、人际联结)。当情绪来临时,问自己:“我现在的行为是否与我的核心价值观一致?” 从反应到回应的转变: 介绍行动决策模型,即在情绪冲击下,插入一个“暂停点”(Pause),利用这个间隙,根据我们的价值观和目标来选择“回应”,而非机械地“反应”。 第七章:恢复力的培养与长期维护 情绪健康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非一个终点。本章关注如何建立一个具有弹性、能够从挫折中快速恢复的心智结构。 自我关怀的科学: 探讨高质量睡眠、营养与运动对情绪调节的直接影响。将自我关怀视为一种必要的“维护工作”,而非奢侈品。 叙事疗法:重写个人故事: 学习如何有意识地重构我们对自己经历的理解。将过去的挑战视为塑造当前力量的元素,从而赋予生命更积极的意义。 建立支持网络与专业求助的时机: 明确何时个体应对机制已达极限,以及如何有效、有针对性地寻求心理咨询师或相关专业人士的帮助。强调专业支持是增强个人能力的重要一环。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赋能读者,使他们不再是情绪的被动受害者,而是能够清晰地理解自身内在景观,并运用智慧和工具去塑造一个更加丰富、有意义且情绪成熟的人生旅程。通过对情绪的系统性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学会与自我内心更深层次的对话,最终实现真正的心智自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艾倫.沃拉(Ellen Vora)


  耶魯大學學士、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畢業,為整體精神科醫師、針灸師,也是一位瑜珈老師。她擁有多年臨床經驗,採用功能性醫學來治療心理健康,並以全人為考量,從根本上解決失衡問題。

譯者簡介

陳亦苓


  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畢業,輔修日文,曾留學並於日本工作。目前為自由譯者。近期譯作包括:《精油的科學》、《裸眼革命》、《最高休息法》、《老公使用說明書》、《老婆使用說明書》等。從資訊類英翻中、日翻中起步,經歷攝影、商管、語言學習、醫療保健類書籍洗禮,持續期待更多可充實自我的不同領域挑戰。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不只是胡思亂想
第一章:焦慮的年代
第二章:可避免的焦慮
第三章:有目的的焦慮
 
第二部分:假焦慮
第四章:現代生活的焦慮
第五章:疲憊又焦躁
第六章:科技焦慮
第七章:思想的食糧
第八章:失火的身體
第九章:女性荷爾蒙健康
第十章:沉默的流行病
第十一章:釋放壓力,學習放鬆
 
第三部分:真焦慮
第十二章:協調
第十三章:停止歌唱的原因
第十四章:連結使人平靜
第十五章:堅持、放手
 
附錄:針對焦慮的藥草與營養補充品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102517
  • 規格:平裝 / 416頁 / 14.8 x 21 x 2.08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在如何看待及處理心理健康方面,我們正處於重大轉變的浪尖上。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功能性與整合醫學、營養精神醫學,甚至是迷幻療法等新興領域,都為更好的精神健康照亮了新的道路。這些學科已證明,那些我們曾認為純粹屬於精神病學性質的問題,可以更妥善地被理解為更細微而必然的身心相互作用結果。

  例如,身為全人精神科醫師,在工作時,我會審視病患的生活全貌,從他們吃些什麼、睡得如何、人際關係的品質怎樣,再到他們從何處找到生活的意義、目的和避風港等。在這麼做的過程中,我發現有越來越多困擾著我們的焦慮,其實是由長期睡眠不足、營養不良,甚至是持續瀏覽社群網站上的負面資訊直至深夜……等現代生活固有的習慣所引起。這些問題看似溫和得難以對心靈造成顯著影響,但實際上,它們能在體內製造出壓力反應,促進如皮質醇和腎上腺素等荷爾蒙的分泌。這等於是向大腦發出緊急狀態的訊號,而那會令我們感到焦慮。因此,換言之,身體健康就是心理健康。而焦慮,亦即那種迅速升級為災難與毀滅感的過度警戒感受,是源自於身體,程度一如其源自於心靈。

  在我看來,這樣的典範移轉,和幾十年前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SSRI,一種抗憂鬱藥物類型,包括百憂解和立普能錠等)的問世一樣具革命性。當這些藥物成為治療憂鬱和焦慮的主流方法時,便替精神疾病提出了一個明確的醫療模型,而大眾的心理健康意識也因此提升。經歷了數個世紀的汙名與恥辱後,這就像是極大的解脫,因為它提供了一個觀念,亦即基本上,我們的心理健康困境並非基於個人的失敗,而是一種大腦化學作用的表現。現在,有鑑於我們對奧妙的身心連結理解日益加深,除了藥物外,我們有更多途徑可探索,以解決心理健康問題。在理解身體和大腦一樣能傳達情緒的過程中,我們也開始意識到,焦慮比過去所知的更容易預防。也就是說,透過對飲食與生活方式進行相對直接的調整,我們就能避免不必要的壓力反應,並將焦慮半路攔下。

  當然,於生理之外,還有一種更深刻的焦慮存在,而這種不確定且不安的感受,並不是那麼容易就能解決的。不過我發現,一旦我和病患一起著手消除第一層的生理焦慮,挖掘那種更深刻痛苦的道路便會豁然開朗。當病患能夠分辨此種深層焦慮的訊息時,他們往往發現是其內在智慧發出了耀眼光芒,指示他們的生活中有些東西不對勁,不論是在人際關係、工作方面,又或是就整個大環境而言。這有時說明了我們與群體或自我天性的疏遠,有時則表明了我們未能自我接納,或對周遭發生的嚴重不公不義缺乏敏銳的意識。探索此種焦慮讓我們能夠挖掘自己的私密真相。而且通常,這些被揭露的真相會激發行動並提供機會,讓我們把極度不安的感受轉變為有目的的東西。

  就此意義而言,不論這焦慮是由習慣所造成的結果,又或是來自心靈的一封信,它都不是最終的診斷,而是我們調查的開始。也就是說,焦慮代表的不是你有問題,而是你的身體和心理強烈地在提醒你,要注意某些其他事情出錯了。焦慮是一種證據,證明在你的身體、心理、生活或環境中有某些東西失去了平衡,而只要帶著好奇心與實驗精神,你就能努力讓這些元素回歸平衡。不論是由日常習慣所造成的結果,還是深切的不安感受,又或是兩者皆有,你都必須先確認根本原因,才能夠往前邁進。

  我很老實地接納這些真相。在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和在西奈山醫院擔任精神科住院醫師的那些年,對我來說並非幸福美好的太平日子,主要是因為我自己的身心健康問題把艱辛的訓練變得很複雜。當時我苦於情緒及消化、荷爾蒙,還有發炎問題,而我現在知道,這些都是傳統醫學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的問題。

  我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重新恢復身體和生活中的平衡。最終,在我擔任精神科住院醫師的最後一年,除了醫院的輪班工作外,我開始研究起其他的健康替代方案,不顧一切地想為我的工作帶來更多意義,並找出治療自己的方法。沒在病房徹夜工作時,我去學了針灸,然後在紐約布朗克斯的一家成癮治療診所輪班,替病人針灸。我利用選修課的時間完成了亞利桑那大學安德魯.威爾中心的整合醫學訓練,然後回到紐約接受了一位整合精神科醫師的指導。我也曾向一位催眠治療師學習,亦曾在峇里島接受密集的瑜伽老師訓練課程,並於當地認識了阿育吠陀(印度教及佛教的傳統醫學)。然後,我又繼續學習功能性醫學,並探索迷幻醫學及其對精神病學的可能影響。

  若那時我沒有努力替自己開創這條獨特的道路,就不會學到這些其他的治療方式。在我九年的醫學院、研究團體和住院醫師時光中,從未曾有過一堂課專門討論這些來自其他文化及傳統的治療法。而當我沉浸於我的另類訓練中時,感覺就像在以批判性的方式擴展自己的醫學觀點。實際在自己的生活中採納這些做法後,不僅讓我看見了一條幫助病患成長茁壯的道路,也讓我感覺到自己的身體變得更健康,這是自我成年以來從未有過的感受。我所體驗到的好處,似乎遠勝於透過一系列一般醫療干預措施所獲得的任何改善效果。這些知識進一步融入了我於治療時提供的多面向、整體性的心理健康方法,並體現於本書中的每一頁。

  過去十年來,我見過各種狀況及焦慮程度不同的病患,他們多數都能透過先檢視自身日常習慣,再依需要深入研究其情感生活的方式,成功解決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藉由學習區分始於身體的焦慮和具指標性質的焦慮,我的病患便能夠往前邁進至更寬廣的人生。

  本書將提供實際可行的步驟,來幫助各位減輕焦慮。有鑑於心理健康照護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依然存有門檻,因此,我盡一切努力提供觸手可及的工具。雖說對於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一般仍建議尋求心理健康專業人士的支援,不過,我在本書中提出的許多調整方法都不昂貴,且可靠你自己完成(也可選擇在心理健康專業人士的支援下完成)。儘管你能做的很多,並不代表你就「必須」做很多。我已列出我於診療時發現最有效、最具影響力的干預措施,而你應該要選擇你覺得最適合自己的策略。哪種做法感覺最平易近人,且最適合你的需求呢?若有某個章節段落令你難以忍受,就先跳過它,或許之後再回頭閱讀。從目前看來即使不輕鬆、也至少覺得可行的部分開始。每做一項改變,你的焦慮便會逐漸改善,進而讓下一步的調整變得更容易。

  最重要的是,我鼓勵各位將焦慮視為一種邀請,它邀請你探索在你的身體和生活中,可能的細微失衡之處。我希望本書能讓你變得更靈敏,能夠察覺到你的焦慮一直試圖告訴你的訊息。這並不容易,畢竟人體和生活都很複雜,而改變可能會很困難。但比起以往,我們現在有更多機會能夠改善心理健康問題,而我樂觀地相信,其中必定有一條路能夠讓你好起來。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的很吸引人,那種帶著一點點迷幻感又同時給人希望的色彩搭配,讓我忍不住想在書店多停留幾秒鐘。我本身就是那種,常常覺得心臟快要跳出來,但又說不出個所以然的體質,對「焦慮」這兩個字總是有種莫名的熟悉感。翻開前幾頁,作者的文字非常親切,就像是你認識很久、很會傾聽的朋友在跟你娓娓道來。他沒有一開始就丟出艱澀的心理學名詞,而是用生活化的例子,把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好像有點怪怪的」情緒狀態,攤開來讓我們看清楚。我特別喜歡他對於身體反應的描述,那些莫名其妙的胃絞痛、呼吸不順,還有半夜突然驚醒,以前都覺得是自己太脆弱,但書裡講述的那些生理機制,讓我突然明白,原來這都是身體在「抗議」的信號。這本書的優點就在於,它不是冷冰冰的教科書,而是像一本溫暖的指南,引導你去正視這些不適,而不是一味地壓抑。那種「原來不只我一個人這樣」的共鳴感,對我來說,已經是極大的安慰了。讀完第一部分,我感覺自己終於有了一點點底氣,敢去面對那些一直躲在角落的影子了。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好,不會讓人覺得拖泥帶水,但同時又給你足夠的空間去消化那些比較沉重的主題。我特別欣賞它在處理「身體恐懼反應」這一塊的論述,這是很多探討心理問題的書籍比較會忽略的環節。我們常說心裡有事,但身體總是第一個說實話的。書裡提到了一些關於杏仁核(Amygdala)的運作模式,用很淺顯的方式解釋了為什麼我們會突然感到戰鬥或逃跑的衝動,即使我們坐在安全的辦公桌前。對於我這種容易心悸的人來說,了解這背後的「機制」,而不是單純被「感覺」控制,簡直是撥雲見霧。它讓我開始用一種科學、客觀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身體,而不是一味地把它當成搗亂的敵人。這種從內在建立起的安全感,比任何外部的保證都來得堅固。整體而言,這本書的知識性與實用性取得了很好的平衡,讀完後會讓人有種「終於有人把我的處境說清楚了」的踏實感。

评分

坦白說,我對這類主題的書籍是抱持著一種懷疑的態度去翻閱的,因為很多作者只是想賣弄專業,結果把簡單的事情搞得很複雜。但這本《焦慮新解》的結構設計,明顯是從讀者的「痛點」出發的。它沒有一味地鼓吹「放輕鬆」,而是直面了我們在面對恐懼時那種無助和挫敗感。書中對於「假焦慮」的描述,簡直就是我的生活寫照——總覺得自己該做點什麼,但又不知道該做什麼,於是就陷入了資訊過載和自我懷疑的循環。作者提出的「錨定練習」,我試著在閱讀當下就操作了一次,那種瞬間從腦袋裡抽離,回到當下環境的感覺,非常奇妙且有效。這不是那種需要你花費大量時間打坐冥想的複雜方法,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縫隙中的小工具。這本書的好處是,它並不要求你一夜之間變成一個毫無煩惱的聖人,而是鼓勵你在混亂中找到一個可以站穩的角落,然後慢慢地修復。這種務實的態度,非常符合我這種生活節奏比較快的讀者。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啟發,在於它徹底顛覆了我對「勇敢」的定義。以前總覺得,勇敢就是壓抑恐懼,然後大步向前衝。但作者透過對「真焦慮」與「假焦慮」的細膩辨析,告訴我們,真正的勇氣是認識恐懼的本質,並且知道什麼時候該「面對」,什麼時候該「後退休息」。書中對於身體恐懼反應的解析,讓我意識到,有時候我們急著要「克服」,其實反而加劇了「戰鬥或逃跑」的迴路。書中有一段關於「接納身體的顫抖」的論述,我印象非常深刻。它不是要你消除顫抖,而是讓你理解,那只是能量在流動的一種表現形式。這種觀念上的轉變,比任何技巧都來得深遠。它讓我覺得,我的身體不是我的敵人,它只是在用它自己的語言對我說話。這本書的文筆流暢,邏輯清晰,同時又充滿了對讀者的同理心,對於長期在焦慮邊緣掙扎的人來說,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反覆翻閱的良伴,它提供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重新與自己相處的和解之道。

评分

老實說,現在市面上的心靈成長書籍多到一個爆炸,很多都只是把「正念」、「呼吸法」這些概念重複包裝一下,讀起來總覺得少了一點真誠的深度。但這本《焦慮新解》給我的感覺很不一樣,它很紮實地處理了「區分」這個核心問題。我過去常常把工作壓力大導致的緊繃,跟那種毫無來由的恐懼混在一起,搞得自己精神耗弱。作者很細膩地劃清了界線,什麼是需要積極處理的「真焦慮」,哪些可能只是身體對現代生活節奏的正常反應,也就是他提到的「假焦慮」。這個區分過程非常重要,因為當你知道問題的根源在哪裡時,你才不會亂了手腳。書中對於不同類型焦慮的解析,我覺得非常到位,特別是針對那種「預期性焦慮」,就是還沒發生的事情,你就已經在腦海裡排練了十幾種最糟的結果。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停下來,拿筆在旁邊做筆記,劃出那些我過去以為是「怪癖」,但其實是有學理基礎的反應。這種釐清的過程,比單純的自我安慰來得更有力量,它賦予了我一種掌控感,讓我不再只是被情緒推著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