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變局裡的歐盟:疫情治理與經濟外交

百年變局裡的歐盟:疫情治理與經濟外交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丁純
圖書標籤:
  • 歐盟
  • 疫情治理
  • 經濟外交
  • 百年變局
  • 國際關係
  • 歐洲政治
  • 經濟安全
  • 公共衛生
  • 全球治理
  • 地緣政治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四大危機重挫歐盟統閤,而2019年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危機更對歐盟形成瞭更嚴竣的治理睏境。歐盟雖在近十年當中經歷歐洲憲法危機、金融危機、移(難)民危機和英國脫歐危機等,惟正如歐洲統閤之父莫內所說的名言:「歐洲形成於危機之中,它將是應付這些危機所採取解決方案的總和。」從歐盟應對危機的歷史進程而言,歐盟以其韌性逐一漸進剋服。
 
  歐盟之政策因應及其成效等仍然處在持續變動與觀察階段,本書之各篇章總計集閤瞭兩岸歐洲研究的二十位專傢學者,其專業領域含蓋瞭法律、政治、經濟、國際關係、金融等。收錄之上篇各篇論文可以對疫情治理獲緻一個較為宏觀而全麵性的瞭解;依此,下篇之各篇論文集中於經濟法製層麵之分析,此對於瞭解歐盟最新之法製發展、區域經濟閤作、貨幣競爭等亦能提供大時代變局下的脈絡思考。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20世紀曆史與國際關係的專著簡介,不涉及您提及的“百年變局裏的歐盟”一書內容: --- 書名:帝國餘暉與民族復興:20世紀全球秩序的重塑 作者:[虛構] 史蒂芬·格雷厄姆 齣版信息:[虛構] 環球視野齣版社,2023年10月 ISBN:978-1-94573-882-1 字數:約55萬字 定價:RMB 128.00 --- 內容簡介 《帝國餘暉與民族復興:20世紀全球秩序的重塑》是一部宏大的曆史敘事與精妙的製度分析相結閤的著作。本書聚焦於1900年至2000年這一個世紀,深入剖析瞭舊有帝國體係的崩潰、新興民族國傢的崛起、意識形態衝突的白熱化,以及最終形成冷戰格局並最終走嚮全球化的復雜曆程。作者史蒂芬·格雷厄姆憑藉其深厚的跨學科研究基礎,以獨特的視角,將地緣政治的宏大敘事與微觀層麵的社會、文化變遷緊密結閤,旨在揭示塑造現代世界格局的根本驅動力。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20世紀並非簡單的進步或衰退史,而是一場關於主權(Sovereignty)定義權和權力(Power)分配的持續性鬥爭。從哈布斯堡、奧斯曼、大英帝國的衰落軌跡,到兩次世界大戰所催生的新國際法框架的建立,再到冷戰時期兩極對立模式的形成,無不圍繞著“誰來定義秩序”這一核心議題展開。 第一部分:舊秩序的黃昏與戰火的洗禮(1900-1945) 本部分詳細描繪瞭20世紀初的“歐洲中心論”如何被內部的民族主義狂熱和外部力量的挑戰所侵蝕。作者首先考察瞭19世紀末列強間的“大博弈”如何不可避免地導嚮瞭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格雷厄姆著重分析瞭技術進步(如工業化、新式武器)如何與僵化的外交體係産生緻命的結構性衝突。 隨後,本書深入探討瞭凡爾賽-華盛頓體係的內在矛盾。作者認為,凡爾賽條約不僅沒有解決民族自決的訴求,反而通過懲罰性的條款,為後續的極端主義思潮提供瞭溫床。在對兩次世界大戰的分析中,作者超越瞭傳統的軍事史敘事,側重於社會動員和經濟戰對戰爭結果的決定性影響。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對大蕭條時期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興起及其對政治極端化的推波助瀾作用,進行瞭細緻入微的論述。 第二部分:兩極的角力與去殖民化的浪潮(1945-1989) 二戰的結束並未帶來持久的和平,而是開啓瞭一個全新的、由意識形態主導的“漫長冷戰”。本部分是全書的重點之一,它不僅梳理瞭美蘇兩大超級大國在軍事、科技、文化領域的全麵競爭,更將其置於更廣闊的全球背景下考察。 格雷厄姆敏銳地指齣,冷戰的真正戰場並非柏林或古巴,而是在第三世界。去殖民化運動被視為本世紀最深刻的結構性轉變,它既是民族自決理想的實現,也迅速成為美蘇爭奪影響力的代理人戰場。本書詳細分析瞭亞非拉地區民族主義運動的復雜性——這些運動往往兼具反殖民、社會主義或特定宗教色彩的混閤體。 在分析美蘇體係時,作者強調瞭不結盟運動作為一種重要的“第三種立場”所發揮的製衡作用。此外,本書還探討瞭核威懾理論(MAD)如何從根本上改變瞭戰爭的邏輯,迫使超級大國將競爭轉移到非直接軍事衝突的領域,如太空競賽、意識形態輸齣和經濟援助計劃。 第三部分:全球化的興起與主權概念的重塑(1989-2000) 冷戰的突然終結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但並未立即導嚮預期的“曆史的終結”。本書的最後部分,聚焦於1990年代的劇變,探討瞭全球化進程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重塑國傢間的關係。 格雷厄姆認為,蘇聯解體是民族主義與經濟失靈共同作用的結果,而非西方模式的單方麵勝利。隨後,本書深入分析瞭後冷戰時期國際體係的“單極時刻”及其伴隨的挑戰:區域衝突的爆發(如巴爾乾半島的解體)、跨國犯罪的興起、以及國際金融機構(如IMF和世界銀行)影響力的擴大,這些都對傳統的國傢主權概念構成瞭嚴峻挑戰。 作者在這一部分引入瞭“超國傢治理”的概念,探討瞭聯閤國、世界貿易組織等機構在維護全球穩定與促進經濟一體化中的作用,同時也批判瞭其在應對人道主義危機時的效力局限。 創新性與學術價值 《帝國餘暉與民族復興》的顯著特點在於其跨越曆史分期、整閤不同學術視角的綜閤性。作者成功地將國際關係理論中的現實主義、自由主義與建構主義思想,巧妙地嵌入到紮實的史料分析之中。本書的史料基礎極為廣博,涵蓋瞭從各國解密外交檔案到社會學調查報告的多元文獻,展現瞭對這一世紀復雜性的深刻洞察。 它不僅是對20世紀曆史的全麵迴顧,更是一部深具預見性的學術作品,為理解當前國際秩序的碎片化與新一輪大國博弈的根源,提供瞭不可或缺的曆史縱深和理論框架。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丁純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現任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教授,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中歐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荷蘭研究中心主任,歐盟莫內講座教授。兼任中國歐洲學會副會長,中國歐洲學會歐盟研究分會副會長兼祕書長,上海歐洲學會副會長。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常務理事兼世界社保分會副會長。主要研究領域為歐洲一體化,歐盟及成員國經濟、社會,中歐經貿關係。
 
羅天宇
 
  北京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博士生。
 
洪德欽
 
  倫敦大學學院(UCL)法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臺灣大學法律係、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及國際經營與貿易研究所兼任教授、世界國際法學會(ILA)國際消費者保護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歐盟經貿法、食品安全法、國際生物科技法、WTO專題研究。主要著作有:《歐盟銀行聯盟的理論與政策》(2020)、《WTO法律與政策專題研究》(2017)專書,主編八本歐盟研究係列專書,並齣版百篇以上中英文期刊及專書論文。
 
陳蔚芳
 
  英國杜倫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東海大學政治學係副教授。專長研究領域為歐盟政治與製度、歐洲國際關係、區域整閤。
 
羅至美
 
  英國東英格蘭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係歐盟莫內講座教授,並擔任臺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全球化公共事務英語學士學分學程」召集人。專長研究領域為歐洲區域整閤、全球化、經濟政策與管理、公共政策理論、政治經濟學及英國政治。
 
楊娜
 
  南開大學法學博士。現任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歐洲一體化、全球治理、金磚機製。
 
楊三億
 
  華沙大學國際關係博士,現任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全球和平與戰略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歐盟整閤、中東歐國傢外交政策、中小型國傢安全策略。
 
鄭春榮
 
  德國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兼任中國歐洲學會副秘書長、上海歐洲學會副會長、上海國際關係學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領域為德國及歐盟政治與外交、歐洲一體化、中德及中歐關係。
 
林子立
 
  英國利物浦大學國際關係博士。現任東海大學政治學係暨研究所副教授。研究領域為歐洲研究、國際關係與秩序、民粹主義。近年來以英國脫歐對英國對外政治經濟戰略的影響作為研究主軸。
 
劉書彬
 
  德國科隆大學政治學與歐洲研究所博士。現任東吳大學政治學係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德國政府與政治、歐盟政治、政黨政治、氣候變遷。
 
李貴英
 
  巴黎第一大學法學博士,現任東吳大學法律係特聘教授、莫內講座教授,臺灣歐盟中心諮詢委員。專長研究領域為國際經濟法、國際投資法、國際仲裁,以及歐洲聯盟法。2011年起名列世界貿易組織(WTO)爭端解決小組成員名單。
 
葉斌
 
  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國際法學博士,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歐盟法研究室主任。專長研究領域為歐盟法的形成與發展、性質及相關理論;歐盟憲政與立法;歐盟機構法;歐洲市場一體化中的法律問題;歐盟法與成員國法律的關係與協調;歐盟法院與歐盟法的發展;歐盟對外貿易法與國際法實踐;中歐關係中的法律問題。
 
鬍子南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世界經濟專業,經濟學博士,現任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助理教授、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研究員。專長研究領域為跨境投資、國際金融、歐洲經濟。
 
忻華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國際關係專業法學博士,現任上海外國語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歐洲學會學術研究部主任。
 
楊成玉
 
  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
 
趙懷普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博士。現任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研究專長為當代國際關係、歐盟政治與外交、美歐關係。
 
卓忠宏
 
  西班牙馬德裏康普登斯大學政治學博士。2000年學成返國後,即任教於淡江大學至今。現任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研究專長為比較區域主義、區域貿易協定以及西班牙政治與外交。
 
硃景鵬
 
  德國基森大學政治研究所社會科學博士,現任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係歐盟莫內講座教授兼副校長、歐盟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全球化與區域研究、全球化與地方治理研究、兩岸關係與中國大陸研究、歐洲聯盟與歐洲統閤研究。
 
金玲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博士。現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中國歐洲學會理事。主要研究領域為歐洲一體化、中歐關係、歐盟對外關係等。
 
賴昀辰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係副教授、歐盟研究中心執行長、歐盟莫內模組計畫獲獎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歐洲聯盟與歐洲統閤、國際關係、外交政策分析、國際政治經濟學。
 
主編者簡介
 
硃景鵬
 
  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係歐盟莫內講座教授兼副校長、歐盟研究中心主任
 
陳新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中國歐洲學會副會長

圖書目錄

作者簡介
叢書主編序/蘇宏達
緒論/硃景鵬、陳新
 
上篇 新冠疫情與大變局
 
新冠疫情下歐洲的經濟錶現及政策應對/丁純、羅天宇
歐洲中央銀行針對新冠疫情之危機因應/洪德欽
歐盟財政改革的製度麵分析:從歐債危機到新冠疫情/陳蔚芳
新冠危機、歐盟復甦基金及其對歐洲統閤意涵:經濟治理的典範轉移/羅至美
新冠肺炎疫情與歐盟衛生治理:歐洲模式的韌性/楊娜
新冠肺炎疫情與歐盟政治發展/楊三億
新冠疫情背景下德國在歐盟的領導角色/鄭春榮
新冠肺炎危機後英國經貿戰略選擇之探討:脫歐入亞之CPTPP/林子立
新冠肺炎下歐盟的難民政策發展與挑戰/劉書彬
 
下篇 大變局與歐洲經濟外交
 
歐盟反傾銷規則之實踐與製度運作:以對中國大陸之反傾銷措施為例/李貴英
《歐盟外資安全審查條例》與資本自由流動原則的不兼容性/葉斌
英法德外商投資國傢安全審查新趨勢:基於2020年以來三國修訂相關法規分析/鬍子南
「歐洲經濟主權與技術主權」的戰略內涵分析/忻華
反製美國「長臂管轄」之道:基於法國重塑經濟主權視角/楊成玉
歐盟—南共市自貿閤作:動力、進程及影響/趙懷普
歐洲聯盟與南方共同市場聯繫協定中「永續發展」麵嚮之研究/卓忠宏
歐非夥伴關係之建構與發展:兼論歐盟對非洲之移民政策/硃景鵬
歐盟的非洲政策調整:話語、行為與身分重塑/金玲
檢視容剋執委會的規範性權力作為:以環境政策為例/賴昀辰
 
附錄:歐盟專有名詞英文、繁簡中文對照錶/餘佳璋、王亞琪
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506515
  • 叢書係列:臺灣歐洲聯盟研究叢書
  • 規格:精裝 / 532頁 / 15 x 21 x 3.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緒論(摘錄)
 
硃景鵬(東華大學副校長)、陳新(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
 
  四大危機 重挫歐盟統閤
 
  人類在歷經一、二次世界大戰後,一個共同的特徵是國際社會均於戰後尋求廣泛性的國際閤作。不可諱言,自1951年迄於2004年以前,歐洲統閤的成就不僅成為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超國傢閤作機製,更是區域主義(regionalism)實踐的最佳典範。惟在2004至2015年間,歐盟分別遭遇四大危機與挫摺。首先是2004年10月象徵歐盟政治統閤邁嚮聯邦結構的《歐洲憲法條約》(Treaty establishing a Constitution for Europe)雖然有18個成員國批準,但卻於2005年5、6月間分別在法國及荷蘭公投結果中挫敗,由2009年生效的《裏斯本條約》(Lisbon Treaty)取代瞭憲法條約;接著是2007年美國爆發次貸風暴,於2008年延燒到歐盟形成主權債務危機,重創歐元區之經濟,所謂「歐豬五國」(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愛爾蘭和希臘)之國傢債務均占其國GDP總值超過100%以上,希臘更超過180%形同國傢破產,迫使歐盟採取強而有力的歐洲穩定機製(European Stability Mechanism, ESM),銀行監理措施,成立銀行同盟(Banking Union)淘汰債信不良之銀行以及一係列良善經濟治理(better economic governance),包括歐洲學期(European Semester)用以協調公共預算,以及歐元加值公約(Euro+ pact)以開放協調法(Open Method of Coordination)推動成員國實施結構性改革,將歐盟《穩定與成長公約》(Stability and Growth Pact, SGP)中的財政規則(fiscal rules)直接納入成員國之國傢立法。歐盟主權債務危機之衝擊,形成2014至2019年間容剋(J. C. Junker)領導下執委會十大政策優先任務中的首要中心,亦即以投資、結構改革與財政責任三大要素推動促進就業與經濟成長。第三個危機則是發生自2014年以來日益增生的難民問題,歐盟及其成員國之間對於如何處理難/移民之政策齣現瞭重大歧異,都柏林規則(Dublin Regulation)之失靈,配額製度(Quota System)之異見,不僅挑戰瞭歐盟的規範性價值,未能團結整個聯盟,反而使得歐盟疲於應付難民問題所帶來的歐洲民粹主義高漲下極右勢力之興起。第四個是英國脫歐危機。英國在1973年加入歐洲統閤行列,其疑歐主義(Euroscepticism)始終未曾歇止,熟悉歐洲研究專傢皆同意視英國為歐盟的心不甘情不願同床異夢(reluctant partner)之夥伴關係,四十七年的成員國夥伴隨著2016年卡麥隆(David Cameron)首相訴諸公投,結果以51.9%贊成脫歐,經過四年談判終於於2020年1月31日正式脫離歐盟。
 
  Covid-19危機與歐盟政策迴應
 
  百年來國際政經局勢處在戰爭、衝突、危機與閤作的交織網絡。2019年12月歐盟新的執委會在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領導下自詡為一個地緣政治思維下的執委會(Geopolitical Commission),將其地緣政治夥伴重心置於西巴爾幹半島、東鄰夥伴、非洲、中東、美國以及瑞士、冰島等歐洲經濟區域國傢。但在地緣經濟戰略下,歐盟與中國、美國、英國以及金磚國傢等在奉行多邊主義價值下持續恢復其經濟榮景。根據馮德萊恩2019年12月1日就任前兩度嚮歐洲議會(EP)發錶的六大優先政策任務分別是:追求綠色政綱(A European Green Deal)(包含碳關稅、能源稅政、氣候環境等所有經濟領域)、數位時代的歐洲、為人民服務的經濟、更強大的歐洲、促進歐洲生活方式,以及推動歐洲民主新舉措。
 
  惟在馮德萊恩團隊上任的百天,歐盟與全球卻開始麵臨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流行病毒危機─Covid-19。新冠肺炎病毒的大流行對於歐盟執委會的六大優先政策的實現能力造成瞭若乾影響,不過,執委會並未改變其政策任務,而是藉由病毒危機重新確認並檢視尋求最佳的歐洲因應方案,特別是綠色政綱與數位歐洲兩項政策的創新,這使得歐盟增列瞭第七個優先任務,亦即:採取行動遏製冠狀病毒危機並促進經濟復甦。並為此通過瞭高達7,500億歐元的「下世代歐盟」(Next Generation EU, NGEU)基金。新冠疫情危機於2020年重創歐盟經濟,同時麵臨如何復甦以促進永續發展以及包容性成長(inclusive growth)雙重轉型,且在醫療(疫苗開發、部署以及免疫接種是否成功)、經濟產業結構重整、全球價值鏈、消費者對預防性儲蓄態度乃至於企業延遲破產或失業之潛在威脅等方麵更齣現種種不確定性(Revoltella, 2020)。
 
  歐盟雖在近十年當中經歷金融危機、移(難)民危機和新冠疫情危機,惟正如歐洲統閤之父莫內所說的名言:「歐洲形成於危機之中,它將是應付這些危機所採取解決方案的總和。」(Europe will be forged in crisis and it will be the sum of solutions adopted for those crisis)從歐盟應對危機的歷史進程而言,歐盟以其韌性(resilience)逐一漸進剋服。Buti & Papaconstantinou(2021)在一篇〈病毒大流行後的資產:COVID-19如何重塑歐盟的經濟政策〉2文中特別提齣以「莫內相容模式」(Monnet Compatibility)作為測試模型,分別就政治連貫性(political coherence)、經濟連貫性(economic coherence)以及機構(體製)一緻性(institutional coherence)三個指標檢視歐盟因應Covid-19的政策反饋。從個別成員國而言,麵對疫情衝擊採取的措施除瞭公衛手段以外,透過現金、債務擔保維持生計流通,確保傢庭可以延遲還款、工人臨時解雇仍可以獲得工資、防止企業大規模破產、小型或新創企業則著重免於受創然後再以政策手段協助復甦。根據統計2020年27個成員國的財政及流動性資金補貼總計達2.5兆歐元,約閤85兆新臺幣。
 
  相較於個別成員國,歐盟機構包括歐洲中央銀行(ECB)、執委會及部長理事會共同為經濟及財政治理採取措施穩定主權債務市場,同時啟動針對疫情大流行緊急採購計畫(Pandemic Emergency Purchase Programme, PEPP),提前啟動《穩定與成長公約》(SGP)規則中大規模財政寬鬆的免責條款,提升歐洲投資銀行(EIB)貸款能力、放寬國傢援助規則保障企業,由執委會提供政府藉貸款資助短期工作支齣(SURE)保障就業。2020年7月歐盟高峰會(European Council)更建立瞭一個新的財政與治理框架,允許歐盟直接嚮成員國轉移資金。由此而產生歐盟麵對疫情危機所提齣復甦計畫的兩大支柱:一是2021至2024年期在金融市場上籌集7,500億歐元的「下世代歐盟」復甦計畫;一是2021-2027年強化歐盟長期預算達1.1兆歐元規模。歐盟的決策迥異於以往,它在工具方麵推動新的自主財源(new own resources)、運用贈款(grants)以及由執委會發行公共債券;在體製方麵,歐盟採取瞭傳統的「共同體決策」方法(the community method)使其麵對危機處理更具效能,不再受製於個別成員國的製約。
 
  歐盟經濟外交布局 規範價值輸齣
 
  依據2002年由丹麥學者Manners所提齣的規範性力量(normative power)的理論基礎,歐盟對內部的insiders(成員國、歐洲經濟區成員、候任及潛在成員國等)分別以超國傢政府間閤作、開放協調法、多層級治理以及哥本哈根標準持續邁嚮統閤目標遂行其宗旨、規範與價值。另外對於outsiders(國際社會、組織及國傢、企業等),歐盟一方麵以其強大的經貿實力和其外貿夥伴國在議程設定前進行談判閤作的充份性評估;另一方麵針對非EU成員所簽訂的各種閤作中框定條件性機製(conditionality mechanism)作為履行與歐盟閤作夥伴所需要的人權保護和民主原則。具體的案例不勝枚舉,如歐盟與南韓簽署的FTA,與中國簽署的《歐中全麵投資協定》(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 CAI),與非加太區域閤作《科多努協定》(Cotonou Agreement)等等皆可明證。在對外閤作的方麵,學術界常以「經濟外交」(economic diplomacy)形容這種談判、施惠、蘿蔔與棒子恩威並施的策略。歐盟推動經濟外交無疑的和其區域及全球戰略布局息息相關,特別是冷戰與後冷戰時期新興經濟體(emerging economics)的崛起擾動瞭國際經濟生態,從GATT到WTO,從亞太區域RCEP、CPTPP乃至於大西洋的TTIP等,都顯示齣區域性經濟外交的競閤。
 
  為瞭遂行歐盟的經濟外交,2009年生效的《裏斯本條約》第21條不僅賦予歐盟對外行動與其規範性力量的授權關係,更設置歐盟對外行動署(European External Action Service, EEAS),在執委會中建立瞭對外行動小組(Group on External Action, GEA)以及設立外交事務最高代錶(High Representative)等製度性舉措,其中EEAS更與歐盟的對外超過140國代錶團閤作,成為歐盟實踐其經濟外交的政策性工具。2016年2月,歐盟前執委會副主席Katainen在一次高層級研討會演講中首次提齣瞭一份《經濟外交與外交政策:朋友還是敵人》(Economic Diplomacy and Foreign Policy: Friends or Foes?) 的歐盟戰略,演說中強調:「透過利用包括歐盟代錶團在內的所有網絡,我們必須先瞭解歐盟以外的經濟現實:市場和產業如何演變,其他國傢和政府經濟政策如何因應風險和尋求機會。」而在2016年6月28日EEAS起草提齣的歐盟全球戰略(The Global Strategy)不僅讓歐盟對外具有集體行動的方嚮感,更是其推動經濟外交的法製基礎。歐盟經濟外交布局的戰略目的之一,則是將其民主、人權、價值規範作國際輸齣以符閤其利益。
 
  疫情治理與經濟外交:雙軸下的歐盟與國際社會
 
  上述所討論的歐洲地區所麵臨的時代變遷以及七十年來歐盟所追求的統閤既有成就與遭遇之挫摺,皆為以史為鑑的生聚教訓。戰爭與和平,衝突與整閤,危機與轉型皆是相應而生。本書定名為《百年變局裡的歐盟:疫情治理與經濟外交》正是基於前述之思維脈絡。定調為兩個議題主軸:一是以新冠疫情危機為背景,探索歐盟組織結構、治理轉型、政策因應以及成員國的國傢戰略選擇;二是以經濟外交理念作為齣發點,探討歐盟與區域間的經貿關係之發展與問題、研析經貿法製、經濟主權、外資投資與貨幣主權競爭。全書共計收錄十九篇論文,分為上篇與下篇,其中上篇篇名定為「新冠疫情與大變局」共有九篇論文,下篇篇名定為「大變局與歐洲經濟外交」共有十篇論文。

用戶評價

评分

說實在話,現在市麵上探討歐洲整閤的書籍不少,但真正能抓住「變局」精髓的,往往需要作者具備極強的資料整閤能力和敏銳的國際政治嗅覺。我希望這本書在談論「經濟外交」時,能夠跳脫齣傳統的自由貿易框架,去觸及數位主權、關鍵技術保護,乃至於對抗「經濟脅迫」的新形態戰略。例如,歐盟在5G建設、半導體供應鏈上的佈局,是如何在維護自身市場開放性的同時,有效地築起一道保護牆?如果能詳細梳理歐盟如何運用其龐大的單一市場力量,去規範跨國科技巨頭的行為,那對我們理解如何在全球化逆流中保持戰略自主,會是非常寶貴的藉鑒。這類議題往往需要紮實的案例研究來支撐論點,否則很容易流於空泛的學理討論,我非常期待看到具體的條例分析和個案比較。

评分

閱讀這類型的國際關係書籍,最怕的就是行文過於學術化,充滿瞭難以消化的德法語專有名詞和冗長的理論推導。我比較偏好那種能將複雜的國際政治經濟學模型,轉化為清晰、有條理的故事線的寫法。如果作者能巧妙地穿插一些第一線的外交官或決策者的軼事,讓讀者感受到決策背後的真實壓力與人性掙紮,那就更好瞭。畢竟,「百年變局」聽起來很宏大,但最終還是由具體的人在特定的政治環境下做齣的選擇所構成的。希望這本書的敘事節奏能夠掌握得宜,既有深度分析,又不失可讀性,讓一個非專業的讀者也能領會到歐盟在當前世界格局中那種既是參與者又是被塑形者的微妙處境。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很有重量感,讓人聯想到這幾年國際局勢的翻騰,尤其是疫情這隻黑天鵝的衝擊。我猜測作者應該是從宏觀的角度切入,試圖剖析歐盟在麵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其內部治理的韌性與外部外交策略的轉嚮。以颱灣這個夾在美中兩強之間的島嶼國傢來看,觀察歐盟的抉擇無疑是極具參考價值的。我特別好奇,在疫情爆發後,歐盟如何協調內部分歧,特別是南歐國傢與北歐國傢在財政紓睏上的拉鋸,是否使得「團結」這個核心價值麵臨嚴峻考驗?如果書中能深入探討這種內部的政治經濟角力,並將其與全球供應鏈重組、綠色轉型等議題連結起來,那將會是一部非常及時且深刻的論述。畢竟,歐盟的每一個重大決定,都可能影響到全球貿易的流嚮,間接牽動到我們這邊的產業布局和經濟前景,希望這本書能提供足夠的細節分析,而不僅僅是錶麵的政策宣示。

评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歐盟作為一個獨特的超國傢組織,它在處理公共衛生危機時展現齣來的效率與爭議,本身就是一個極佳的研究樣本。歐洲國傢在疫情初期的反應可說是五花八門,從邊境管製到疫苗採購,各種國傢主義的本能反應都跑齣來瞭。這本書如果能係統性地迴顧歐盟在疫情治理中,從邊境控製權的協調到「復甦基金」的建立過程,勢必能展現齣決策層級的層層推進與妥協。我猜想,這種「危機催生整閤」的模式,在歷史上是反覆齣現的,但這一次的規模和速度,可能前所未見。我尤其想知道,作者如何評估這些臨時性的緊急措施,是否會在後疫情時代被固化為新的歐盟治理常態?這對於理解歐盟的未來政治光譜,是至關重要的線索。

评分

總體而言,我認為這本書切入瞭當代國際政治分析的核心難題:超國傢組織如何應對係統性危機。歐盟的成功或失敗,不僅是歐洲自身的命運,更是對全球化模式未來走嚮的一次重要試驗。我期望書中能對「戰略自主」這個詞彙有更為細緻的拆解。對歐洲而言,這不單是軍事上的自主,更是話語權和標準製定的能力。颱灣在追求自身國際空間時,也經常麵臨如何在依賴大國的同時,建立起自身的戰略邊界。因此,觀察歐盟如何運用其軟實力(如法規製定權)與硬實力(如共同債務)進行「權力重構」,將是這本書帶給颱灣讀者最直接的啟發點。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基於深度觀察的務實預測,而非空泛的樂觀或悲觀論調。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