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論

中國外交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趙宏偉
圖書標籤:
  • 中國外交
  • 外交政策
  • 國際關係
  • 中國政治
  • 外交史
  • 國傢利益
  • 大國關係
  • 地緣政治
  • 中國崛起
  • 國際戰略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外交是人在為國而做;那人是政治中人、經濟中人、社會中人,亦是國族中人、文化中人、文明史中人;有喜怒哀樂,有上下左右內內外外的人際關係;外交行動便有利益意識和非利益動機,有理性和情念,有自覺和無意,有閤理選擇和不閤理選擇,在矛盾中行走。紛繁的外交現象,如何學術性地且係統性地解析其過去、現在,洞察今後?本書大膽選擇古今中外尚無人敢用之《中國外交論》書名,推齣一傢理論加實證的係統論述,問於先進後學諸君。
《列國風雲:近代世界格局的重塑與東方覺醒》 一捲跨越百年滄桑的史詩,一部洞察近代國際秩序演變的深度研究。 本書並非聚焦於單一國傢的對外政策,而是以宏大的曆史敘事,深入剖析自十八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葉,全球權力結構經曆的劇烈震蕩與重塑過程。我們所探討的,是一個舊帝國體係瓦解、民族國傢浪潮興起、工業化力量橫掃舊有文明形態的“大轉型時代”。 第一部分:舊世界的黃昏與歐洲霸權的崛起 本書開篇將時間撥迴到啓濛運動的高潮與拿破侖戰爭的硝煙之中。我們首先考察歐洲大陸內部,從威斯特伐利亞體係的餘暉到維也納會議所確立的“均勢”原則,如何試圖為動蕩的歐洲建立一個看似穩定的秩序框架。然而,這種秩序的根基,恰恰建立在對全球資源的掠奪與對非歐洲地區的係統性壓製之上。 我們將細緻描繪工業革命對世界格局的決定性影響。蒸汽機與鋼鐵不僅重塑瞭歐洲內部的社會結構,更成為驅動殖民擴張的強大引擎。英國的“日不落帝國”是如何通過海權、金融與技術優勢,在全球範圍內構建起一個以倫敦為中心的經濟與政治網絡?我們追溯鴉片戰爭、印度民族起義以及非洲“瓜分狂潮”的來龍去脈,重點分析西方列強如何運用軍事優勢、不平等條約和意識形態的“文明使命論”,將世界劃分為工業化的宗主國與被榨取的原材料供應地。 在這一部分,我們著重探討“帝國主義”理論的形成與實踐,考察列寜、霍布森等思想傢對這一現象的深刻批判,並對比不同殖民強國(如法、英、德、俄)在殖民地管理和資源爭奪上的策略差異。 第二部分:東方古國的掙紮與現代化的艱難轉型 本書的敘事焦點隨後轉嚮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古老文明,如何麵對西方工業文明的猛烈衝擊。我們並未簡單地將這些地區視為被動的受害者,而是力圖展現其內部復雜而艱難的求存與自強之路。 重點案例分析集中在東亞。我們將深入研究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路徑——一個通過國傢主導、快速學習西方製度和軍事技術,最終實現反嚮擴張的案例。這與清朝晚期的“洋務運動”和後來的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形成瞭鮮明的對比。我們分析清政府在“天朝上國”心態與現實危機的夾縫中,所麵臨的政治、軍事和財政睏境,以及改革派與保守派之間的結構性矛盾。 同時,本書也涵蓋瞭其他關鍵區域的覺醒:奧斯曼帝國的衰亡與坦子麥改革的嘗試;印度在英屬統治下形成的民族主義萌芽與聖雄甘地的非暴力抵抗思想的興起;以及拉丁美洲獨立後,在依附性經濟模式下所經曆的長期政治動蕩。這些地區在試圖融入現代國際體係的過程中,普遍遭遇瞭主權受損、經濟結構失衡和內部社會分裂的睏境。 第三部分:世界大戰的陰影與新的國際秩序的胎動 十九世紀末,歐洲內部的聯盟體係——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的形成,標誌著均勢的徹底破裂。我們詳盡梳理瞭巴爾乾半島的火藥桶如何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戰。本書不僅分析瞭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的戰略失誤和技術革新(如塹壕戰、毒氣戰),更關注這場戰爭對全球力量平衡的深遠影響。 一戰不僅加速瞭歐洲老牌帝國的衰落,更催生瞭全新的意識形態與政治力量。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構建瞭一個與資本主義世界體係截然對立的社會主義陣營,極大地改變瞭國際關係的二元對立格局。 緊接著,凡爾賽-華盛頓體係的建立與局限性成為探討的核心。我們分析瞭美國總統威爾遜的十四點原則,國際聯盟的初衷與失敗,以及戰敗國(特彆是德國)所遭受的嚴苛條款,如何為下一次衝突埋下瞭隱患。 第四部分:兩次世界大戰間的權力真空與意識形態衝突 本書的後半部分聚焦於兩次大戰之間的“間戰期”。這是一個全球秩序劇烈動蕩的時期,舊的帝國秩序尚未完全瓦解,而新的霸權尚未確立。我們考察瞭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的興起,分析瞭這些極端民族主義意識形態如何利用經濟危機(如1929年大蕭條)和民眾對一戰後秩序的不滿,迅速奪取政權。 我們深入剖析瞭日本對滿洲的侵略、意大利對埃塞俄比亞的吞並,以及德國對凡爾賽體係的公然撕毀。書中對“集體安全”機製(國際聯盟)在麵對侵略行為時的軟弱無力進行瞭細緻的批判性考察,並分析瞭英法“綏靖政策”背後的深層考量——包括對共産主義的恐懼、對自身國力的誤判以及對國內和平主義情緒的迎閤。 總結與展望:新世界秩序的奠基石 《列國風雲》最終將敘事推嚮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與結束。二戰不僅是規模空前的全球衝突,更是一場關於不同政治、經濟模式的最終裁決。我們總結瞭盟軍的勝利如何終結瞭歐洲的全球主導地位,並見證瞭以雅爾塔體係為基礎,美蘇兩極對峙的“冷戰”格局的形成。 全書最終旨在提供一個清晰的脈絡:近代國際體係並非一蹴而就的産物,而是由一係列權力轉移、技術革命、意識形態對抗和殖民反抗交織而成。它揭示瞭強權政治的本質邏輯,以及不同文明在麵對全球化衝擊時所做齣的關鍵抉擇,為理解當代國際政治的諸多遺留問題,提供瞭必要的曆史縱深。本書是一部關於世界如何被塑造、被撕裂、又在廢墟中重建的宏大編年史。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趙宏偉(Zhao Hongwei)


  1986年留學日本,東京大學博士(1993年),中國研究所常務理事、《中國年鑑》、《中國研究月報》學術誌編輯委員、法政大學教授,日本現代中國學會副理事長(至2022年3月)。

  【主要著作】《中國の重層集権體製》(東京大學齣版會,1998年);Political Regime of Contemporary China,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2002;《中國外交論》(明石書店,2019年);Чжао Хунвэй, “Япон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и внешняя политика Ху Цзинь,” Под редакцией А.В. Лукина, Япония в Восточной Азии: внутреннее и внешнееизмерения, Институт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МГИМО (У) МИД России Центр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Восточной Азии и ШОС Москва МГИМО - Университет, 2009, pp. 177-204(俄語共著,〈日中關係與鬍錦濤對日外交(2003-2008)〉,Alexander Lukin編,《日本和東亞的關係:從內外兩麵考察》,俄羅斯外交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齣版,2009年,第177-204頁);共著,趙宏偉、青山瑠妙、益尾知佐子、三船惠美,《中國外交の世界戦略──日・米・アジアとの攻防30年》(明石書店,2011年);同前,《中國外交史》(東京大學齣版會,2017年)。

譯者簡介

李海


  日本名古屋大學博士(2014年),貴州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曾任香港媒體駐東京特派記者。現於大學教授日本文學與翻譯等課程。

  【主要著作】《日本亡命期の梁啟超》(櫻美林大學北東亞總閤研究所,2014年);譯著,《日本如何麵對歷史》(人民齣版社,2014年);監譯,《融冰之旅──日本原政要北大演講錄》(人民齣版社,2015年)等。
 

圖書目錄

推薦序
自 序
中國首腦、外交負責人一覽

序 章 國際關係學與中國外交論

第一篇 區域大國論
第一章 集團主義外交的開啟:上海閤作組織(1996-)
第二章  區域大國外交的主戰場:東亞區域一體化(1990-2010)
第三章 東北亞集體閤作機製與北韓核問題六國會談
第四章 中日蘇俄三角關係的歷史法則和變動機製
第五章  地緣政治陷阱、中日敵視化與中日韓三角關係(1989-2010)

第二篇 世界大國論
第六章 習近平思想和習近平外交(2012-)
第七章  區域大國嚮世界大國外交轉型與中美日三角關係(2006-)
第八章 兩超博弈的熱點研究
第九章  美中俄三邊博弈的規矩與法規:中國海秩序(2010-)

日文原版齣版後記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176874
  • 規格:平裝 / 440頁 / 17 x 23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自序

  日文原版《中國外交論》2019年由日本學術齣版社明石書店齣版,2020年承濛貴州民族大學李海副教授辛勤譯成中文,2021年筆者進行定稿作業。

  在這一過程中,兩人又感到,日文和中文雖有「同文」之名,其思考、錶達習慣,及中文讀者所需詳簡論述之處,實則大有不同;尤其是世界百年變局之中,國際關係急劇動盪,日文原版完稿後四年期間已換瞭一幅格局。做現代研究的拙著,對讀者負責,便需花力氣增刪修改,並將「這四年」納入實證研究範圍,方可證實拙著理論體係的有效性。結果定稿作業花費一年時間,增刪修改及新著頗多,全書增加百餘頁,作為譯本已名不副實,成就瞭這本以日文原版譯本為底稿的繁體中文新版。

  讀者會發現,拙著利用研究文獻以日文為多,不似漢語圈常見國際關係論著多以英文為主,中文為輔。筆者自認拙著的價值之一是,嚮非日文圈展示日本國際關係學者的研究成果。日本學界明治以來有獨創的「東洋學」、「東洋史」學術傳統,日本史學界是東洋史、日本史、世界史三分天下。世界史研究者自稱「進口商」,不敢自喻有建樹。東洋學、東洋史可以說在國際學術界中是東亞區域研究的創始學問,在日本是人文社會科學學者的必備教養。以東洋學、東洋史為學識基因的日本的學術研究自有不可替代的價值,隻是因為日文僅限於一國使用的侷限性很難傳播於國際學術界。

  相對之的是「英文霸權」。不隻學界,萬國媒體亦處於使用英文資訊素材之慣性之中。英文所著學術即為世界學術,英文所傳輿論即為世界輿論。英文對世界方方麵麵的發展有著無與倫比的貢獻,不過,也使人們不自覺中被侷限於英文知識範圍裡。拙著可以說是為讀者提供瞭一個英文圈外的學術思考。

  具體地說拙著《中國外交論》的思考成果可有特色?筆者在封底寫瞭幾句自我認知:

  外交是人在為國而做;那人是政治中人、經濟中人、社會中人,亦是國族中人、文化中人、文明史中人;有喜怒哀樂,有上下左右內內外外的人際關係;外交行動便有利益意識和非利益動機,有理性和情念,有自覺和無意,有閤理選擇和不閤理選擇,在矛盾中行走。紛繁的外交現象,如何學術性地且係統性地解析其過去、現在,洞察今後?本書大膽選擇古今中外尚無人敢用之《中國外交論》書名,推齣一傢理論加實證的係統論述,問於先進後學諸君。

  自我認知,緻力於開拓重視人的因素之國際關係研究的理論和實證,是拙著的特色。

  拙著承濛硃雲漢中央研究院院士推薦於以學術齣版著稱的五南圖書,承濛副總編輯劉靜芬及編輯群百忙之中所付諸多辛勞,得以呈於讀者,承濛硃雲漢院士、臺灣大學石之瑜教授揮毫薦言,張登及教授賜稿「推薦序」,在此謹緻謝意。

趙宏偉
2022年3月25日於東京芝浦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說實話,有點“冷峻”,甚至可以說是“剋製”。作者似乎刻意避免瞭太多煽情或帶有強烈主觀色彩的描述,所有的論斷都建立在對史料的冷靜梳理和嚴密的數據支撐之上。我特彆欣賞它在處理敏感議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抽離的筆法。比如,在論述某次重大曆史轉摺點時,他沒有聚焦於人物的心理活動或具體的幕後秘辛,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宏大的地緣政治棋局中進行剖析。這種“去戲劇化”的處理方式,反而使得曆史事件的內在邏輯更加清晰地暴露齣來。讀起來,你會感覺自己像一個在觀測颱上的科學傢,而不是身處曆史洪流中的參與者。不過,這也帶來瞭一個小小的挑戰:對於那些期待讀到生動軼事或鮮活人物刻畫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可能會顯得有些乾澀。但正是這種學術上的“節製”,賦予瞭全書一種不可撼動的權威性,讓讀者明白,作者是在用事實和邏輯說話,而不是靠文采取勝。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這本書的注釋係統,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每一處關鍵論斷的後方,都標注著密密麻麻的頁碼和齣處。我特地去查閱瞭幾處引用,發現作者引用的檔案資料和一手文獻的比例非常高,很多是我們平時比較少接觸到的冷門檔案集。這錶明作者在研究過程中投入瞭巨大的心力進行田野調查或跨洋查閱,絕非泛泛而談。更讓我驚喜的是,一些關鍵術語或概念的釋義,都被巧妙地融入到腳注中,既保證瞭正文閱讀的流暢性,又為那些需要深入探究背景的讀者提供瞭即時的參考。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在當前許多為瞭追求速度而犧牲深度的齣版物中,是極為罕見的。它告訴我們,真正的研究,需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身段,去挖掘那些塵封的細節。可以說,這本書的價值,有一半體現在它展示瞭如何進行紮實的學術研究上。

评分

我得說,這本書的引言部分,開宗明義地闡述瞭其研究的宏大目標,那種氣魄真是讓人印象深刻。作者似乎並不滿足於僅僅梳理既有的外交史料,而是試圖構建一個全新的分析框架來解構某些長期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國際關係範式。這種“顛覆性”的寫作意圖,從第一頁就開始展現得淋灕盡緻。他引用的理論資源非常廣泛,橫跨瞭歐洲大陸的古典政治哲學和當代國際關係學派的最新進展,讓人不得不佩服其學識的廣博。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反復琢磨他那些精心構建的論證鏈條。有些段落的邏輯推演極其精密,句子結構復雜,充滿瞭修飾語和從句,這要求讀者必須全神貫注,否則很容易跟不上作者的思路。這絕對不是一本適閤在通勤路上消磨時間的讀物,它更像是一場需要備好筆記本和熒光筆的深度對話。我個人覺得,即便是對這個領域有一定基礎的讀者,也需要保持高度的批判性思維,去審視作者那些極具穿透力的觀點,因為它們往往挑戰瞭我們慣常的認知邊界。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說實話,相當樸實,沒什麼花哨的圖形或引人注目的色彩搭配,但正是這種沉穩的氣質,讓人感覺作者對內容是相當有信心的。書脊上的燙金字體,在書架上並不張揚,卻透露齣一種曆經時間考驗的厚重感。我拿到手的時候,紙張的觸感略微粗糲,不是那種過度光滑的現代印刷用紙,反而更像是早期學術專著的質地,聞上去還有一股淡淡的油墨香,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它。裝幀的質量看起來不錯,即便是經常翻閱,也不太容易散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扉頁部分的印刷清晰,注釋的格式統一規範,這對於研究性質的書籍來說至關重要,體現瞭齣版方在細節上的嚴謹態度。這本書的排版也十分人性化,行距和字號的設置,即便是不戴老花鏡也能看得比較舒服,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的疲勞感也控製得比較好。總的來說,從拿到手到正式閱讀前的這個“儀式感”,這本書做得相當到位,讓人對即將展開的閱讀之旅充滿瞭期待,也顯示齣它不是那種追求快速消費的暢銷書,而更像是一份需要沉下心來細品的學術文獻。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上,透露齣一種清晰的階段性遞進關係,不像有些學術著作那樣前後知識點鬆散。它似乎是按照一個明確的時間軸或邏輯模塊來構建的,每完成一個章節,讀者對整體圖景的理解就會嚮前推進一大步。作者在章節之間的過渡處理得相當自然流暢,通常會用一兩段話精煉地總結前文,並自然地引齣下一部分將要探討的核心問題,這種“承上啓下”的筆法,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認知負荷。我個人特彆喜歡它在結論部分的寫法,它不是簡單地重申前文觀點,而是將所有論證收攏後,抬高視野,展望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嚮和存在的局限性。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謙遜和前瞻性,讓整本書的格局一下子打開瞭,不再局限於對過去事件的解讀,而是有意識地參與到未來的學術對話中去。這種結尾的處理方式,讓人讀完後久久不能平靜,激發瞭進一步思考的欲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