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懷澄先生日記(八)一九二五年[平裝]

陳懷澄先生日記(八)一九二五年[平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懷澄
图书标签:
  • 陳懷澄
  • 日記
  • 民國史
  • 史料
  • 個人史
  • 臺灣史
  • 文化史
  • 傳記
  • 歷史
  • 平裝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陳懷澄先生(一八七七—一九四○),彰化鹿港人,七歲學習漢文,一九○二年加入櫟社,為創社九老之一。他曾任鹿港公學校漢文教師與辜顯榮家的大和家塾教師。一九二○年擔任鹿港首任街長,且連任三屆,管理街政長達十二年,任內創立鹿港街圖書館,並集資興建鹿港公會堂。一九三二年底卸任公職之後,移居黃竹坑。他曾留有手稿詩集《沁園詩草》(一九二一),還編著嘉義蘭記出版的《吉光集》、《媼解集》二書。
 
  (陳懷澄日記)共16冊(1916-1932年),中缺1917、1923、1929三年的日記,而1924、1931年各有上、下日記兩本,1932年者則僅記載到7月8日為止。日記的內容,呈現出其擔任街長所從事的公共事務彌足珍貴,而日記中廣泛的生活嗜好與交遊娛樂,是正經八百的官方資料、表面史料下所無法看到的記主面相,更難得一見。
浩瀚书海中的一瞥:当代史学与文学的精粹辑录 引言: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脉动 在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总有一些作品因其独特的视角、严谨的考据或深刻的洞察力,成为后世研究特定历史时期与文化现象不可或缺的基石。本辑录旨在呈现一系列与《陳懷澄先生日記(八)一九二五年[平裝]》所记录的特定时空背景、人物群体或学术议题相异,但同样具有极高史料价值与文学感染力的重要出版物。我们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下,那些侧重于社会结构、思想流变、艺术思潮以及地域文化差异的文本,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广阔、更立体的历史图景。 第一部分:中国近代思想的结构与转向 近代中国的转型是全球现代化进程中最为复杂而引人深思的一环。本辑录中收录的几部重要著作,着重探讨了从晚清到民国初年,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思想光谱的拓宽与内部的张力。 《晚清士人对西方科学的早期接纳与误读》 这部专著以扎实的文本考据为基础,细致梳理了洋务运动时期江南地区士绅阶层对西方自然科学的初次接触过程。作者并未停留在简单的“引进而拒绝”的二元对立框架内,而是深入剖析了传统儒家认识论体系如何对“格物致知”的西方科学进行选择性吸收与本土化阐释。例如,书中详细比较了不同译本中对“原子论”和“进化论”的核心概念的翻译歧义,揭示了早期科学传播中,知识接受者的认知壁垒与文化心理防线。该书对特定时期传教士的翻译策略进行了批判性审视,强调了语言结构在思想传播中的决定性作用。 《新文化运动中的“德先生”与“赛先生”:两种理性形态的交锋》 与陈先生日记可能记录的特定地域性政治活动不同,该书将焦点置于思想启蒙的宏观层面。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并非统一的理性追求,而代表了两种潜在的现代性路径:前者关乎政治伦理与社会组织,后者则指向知识生产与技术进步。书中通过分析《新青年》同仁在不同议题上的论战记录,特别是对自由主义与实用主义思潮的争论,构建了一个关于中国现代性困境的复杂模型,论证了在缺乏稳固的法律与政治制度基础时,科学主义如何可能异化为教条,或反过来,民主诉求如何被技术精英主义所架空。 第二部分:地域社会史与日常生活图景 历史不只由中心事件构成,更由无数个体在特定地域的日常经验编织而成。以下两部作品,通过聚焦特定区域,提供了对宏大叙事背景下社会肌理的微观洞察。 《西南边陲少数民族的传统法律与近代国家干预(1912-1937)》 此书聚焦于中国西南部山区的土司制度瓦解与现代国家法权渗透的复杂互动。它通过对地方司法文书、教会档案以及国民政府的“改土归流”报告的梳理,展现了中央权力向边疆延伸时所遭遇的文化阻力、地方精英的策略性抵抗以及普通民众生活秩序的重塑。书中对特定族群的婚丧嫁娶、土地继承等习俗如何被新的国家法律文件所修正或破坏进行了细致的田野考察和历史重建,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国家“一体化”努力对多元文化结构的冲击。 《民国时期北方城市商业习惯与契约精神的演变》 相较于政治史的波谲云诡,此书深入探究了商业经济领域的变化。研究者考察了天津、济南等北方重要商埠的行业公会章程、行会内部仲裁记录及私人商业信函。核心议题在于,在传统宗族信誉体系逐渐失效的背景下,现代商法和契约精神是如何在商业实践中缓慢生根、改造或被既有的商业伦理所吞噬。书中对“铺头文化”中人身依附关系向基于法律文书的理性契约关系的转化过程进行了细致描绘,尤为关注小商贩和新进的产业资本家在适应新规则时的不同策略。 第三部分:二十世纪的文学景观与艺术表达 社会思潮的激荡必然反映在文学艺术的表达之上。与日记可能侧重的政务或私密记录不同,这些文学作品则展现了知识分子在时代压力下的精神面貌与审美探索。 《从鸳鸯蝴蝶派到新感觉派:都市情境与现代性焦虑》 本书对民国时期上海文学的主流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作者认为,鸳鸯蝴蝶派的缠绵悱恻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对传统情感模式在快速都市化进程中消散的哀悼。随后,新感觉派的出现,如穆时英、施蛰存等人的作品,则标志着文学彻底拥抱现代都市的异质性、疏离感和碎片化体验。书中通过分析这些文本中对霓虹灯、咖啡馆、快速交通工具的描绘,探讨了都市空间如何成为个体精神困境的隐喻,以及作家们如何试图在西方现代主义技法中寻找自我定位。 《中国现代木刻运动中的阶级意识与视觉语言》 木刻运动作为一种具有鲜明政治倾向和大众传播特性的艺术形式,是研究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进步文化的重要窗口。该书侧重于分析木刻作品的视觉语言——强烈的黑白对比、粗粝的线条以及符号化的叙事结构——如何服务于其社会批判的功能。书中对鲁迅倡导的木刻版画群体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他们如何借鉴日本和德国的进步艺术风格,创造出一种既具有本土苦难印记又指向国际革命思潮的视觉修辞。这为理解当时知识分子在文化领域对社会现实的干预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图像学证据。 结语:多重历史的交织 上述所列之书,各有侧重,或深挖思想的内在逻辑,或精描社会变迁的微观细节,或解析艺术表达的时代精神。它们共同构成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复杂性的一个侧面,与任何单一的、以特定人物或特定时间点为核心的史料(如任何一部个人的年记)形成互补,共同丰富了我们对那个动荡而充满创造力的时代的理解。它们是历史长河中闪耀的不同光点,每一束光都照亮了历史叙事中未曾被充分发掘的角落。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許雪姬
 
  臺灣澎湖人,國際知名學者,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自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後,即致力於臺灣史的鑽研、資料收集、人才培育等。其學術專長包括:清代臺灣制度史、臺灣家族史、臺灣人的海外活動、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口述歷史等,研究著作等身。

图书目录

編者序:關於陳懷澄先生日記(許雪姬)
《陳懷澄先生日記》一九二五年凡例
圖片
 
陳懷澄先生日記 大正十四年(一九二五)一月至十二月
一月  1
二月  19
三月  39
四月  57
五月  77
六月  103
七月  129
八月  157
九月  183
十月  207
十一月  233
十二月  269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02766
  • 叢書系列:深訪中研院
  • 規格:平裝 / 783頁 / 15 x 21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這種史料類的書籍,對我這種喜歡從生活史角度切入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寶藏來的。我們平時讀歷史,總習慣於宏觀敘事,什麼北伐、什麼新文化運動,聽起來都很遙遠,但真正構成歷史的,是千千萬萬個像陳懷澄先生這樣的人,他們在各自的角落裡掙扎、生活、記錄。我特別好奇,1925年的臺灣,對照中國大陸那邊的風起雲湧,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態?雖然書名看起來是關於大陸的日記,但如果是臺灣的知識分子所寫,那視角就會非常獨特,是身處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觀察者,對岸的動態對他們來說,除了政治上的影響,還有文化上的拉扯。如果陳先生的日記有提及對當時文化運動的看法,那將會是非常精采的對照組。我總覺得,真正的「時代精神」不是在報章頭條裡,而是在這些私人的、不為人知的角落被捕捉到的。比如他記錄了哪本書對他影響很大?他如何看待當時興起的白話文運動?他對故鄉的眷戀,又如何體現在這些跨越海峽的文字裡?我預期這本日記會提供一種多層次的解讀空間,它不僅僅是時間的切片,更是一扇通往過去心靈深處的窗戶,讓我們能稍微喘一口氣,避開官方史觀的桎梏,去感受那個時代的「體溫」。

评分

從排版和裝幀的描述來看,這是一本「平裝」版本,這點很有趣。相較於精裝本的隆重感,平裝更貼近日常閱讀的實用性,也許這代表了出版者希望讓更多人能輕鬆接觸到這些珍貴的文獻資料。對於一本歷史日記而言,易讀性絕對是加分項。我個人對於「日記」這類文體,有種莫名的偏愛,因為它天生帶有一種「私密性」的吸引力。讀者在翻閱的過程中,會有種偷窺歷史的快感,彷彿自己是唯一知曉陳先生心底秘密的人。我希望這本日記的整理者在校註或編排上,能保持原汁原味,盡量不要過度「現代化」了陳先生的語言風格,畢竟,那些略顯生澀或帶有時代印記的詞彙,才是歷史的風味所在。如果能搭配一些當時的歷史背景註解,那就更完美了。畢竟,對於非歷史專業的讀者來說,光是理解當時人脈關係或典故,可能就需要一點輔助。總之,這類書籍的價值在於「重現現場」,而平裝本或許正好體現了出版方希望讓這份歷史的重量,能夠輕盈地走入每個尋求真相的讀者手中。

评分

哎唷,這本《陳懷澄先生日記(八)一九二五年》,光看書名就讓人覺得很有年代感,感覺像是翻開了時光隧道,直接鑽進了那個特定年代的生活細節裡頭。雖然我手上沒有這本書的實際內容,但光是想像陳先生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民國初年,拿起筆記錄日常的那個畫面,就覺得很有意思。要知道,1925年,那是個什麼樣的時代背景啊?軍閥混戰還沒完全落幕,新思潮在各地湧動,社會結構正經歷著劇烈的轉變。一個知識分子,或者說一個身處那個時代的觀察者,他的筆觸會是多麼細膩且充滿無奈或期盼?我猜測,這本日記裡頭,肯定少不了對時局的敏銳觀察,可能是對某些政治事件的私人看法,甚至是對周遭親友生活點滴的記錄。日記這種形式的特殊性就在於它的「未經修飾」,它保留了作者最真實、最未過濾的思緒。如果陳先生是個敏感的心靈,那麼這些記錄或許能讓我們一窺當時社會底層或知識階層的真實焦慮與希望。我會很期待看到那種,不經意間流露出的生活瑣事,例如物價的波動、飲食的習慣,甚至是他個人情感上的起伏,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恰恰是構成歷史厚度最重要的磚塊。對於研究那個時代的歷史學者來說,這本「第一手資料」的價值,簡直是無價之寶,比那些官方的史料來得更有人味,更貼近那個「活著」的年代。

评分

提到「陳懷澄」這個名字,對於一些鑽研特定領域的讀者來說,也許會立刻聯想到他所從事的專業或他與某些重要人物的交集。如果他本身是一位在文學、教育或政治上有一定份量的人物,那麼這本日記的意義就不僅止於個人記錄,它會成為研究這位重要人物思想演變的關鍵線索。我會很關注他在面對生活中的「選擇」時,是如何權衡利弊的。比方說,面對當時社會的道德標準與個人理想之間的拉扯,他是如何處理內心的衝突?日記中是否透露了他對未來規劃的迷惘與堅持?這與他公開發表的文章或言論,可能會有巨大的反差,而這種反差,恰恰是我們理解複雜人性的最佳素材。我猜想,一個生活在動盪年代的知識分子,內心世界必然是豐富且矛盾的。他可能需要謹慎地在文字中表達觀點,以免招來不必要的麻煩,但日記又是他情感的宣洩口。這種「言不由衷」與「真情流露」之間的微妙平衡,是閱讀這類史料最引人入勝的部分。這不只是一本歷史書,它更像是一場與一位逝去智者的深度心靈對話。

评分

讀這類強調年代的文獻,總會勾起一股對「逝去的美好」的鄉愁,即便那個年代並不好過,但至少有一種純粹感是現代社會難以比擬的。1925年,距離現在已經將近一個世紀,那個時代的人們在處理人際關係、面對知識獲取時的態度,與我們現在被網路資訊淹沒的狀態是截然不同的。我期待透過陳先生的筆觸,能重新校準我們對「時間」流逝的感知。他記錄的每一個事件,無論多麼微小,都帶著那個年代特有的氣味。也許是某個茶館的對談、某個夜晚的孤燈獨坐,這些場景的重現,能夠暫時將讀者的意識拉離當下的喧囂。這本日記就像一劑「慢活」的良藥,提醒我們,生活不只是追求速度和效率,還有對細節的體察和對自身心靈的誠實面對。對於那些對傳統文化價值抱持懷念的讀者而言,《陳懷澄先生日記(八)一九二五年》無疑提供了一個錨點,讓我們能夠在這個不斷加速的時代裡,找到一處可以停泊、沉思歷史重量的寧靜港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