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門重開前後的中國教會:良友電颱內地聽眾信件研究(1959-1983)

大門重開前後的中國教會:良友電颱內地聽眾信件研究(1959-1983)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劍麗
圖書標籤:
  • 中國教會
  • 良友電颱
  • 宗教政策
  • 基督教
  • 信徒生活
  • 文化研究
  • 曆史研究
  • 社會變遷
  • 冷戰時期
  • 口述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旨在以1959 年至1983 年間來自中國大陸的聽眾信件為基礎,嘗試整理中國教會在大門重開前後處於歷史巨變中的麵貌。
 
  早於1949年初,遠東廣播公司以「良友電颱」之名,開始藉大氣電波嚮中國大陸傳送福音節目,成為迄今麵嚮中國廣播最久的福音廣播組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教會的生存空間不斷萎縮。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期,在「極左」路線下,連串政治運動開展,至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國教會在政治風潮下幾至沒頂。數十年之久,中國教會一直隱蔽於竹幕背後,外間無從得知教會及信徒的情況。期間,製作中心設於香港的良友電颱從未停止嚮中國大陸廣播;惟基於種種因素,廣播對象幾乎完全靜默。直至1979年,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瞭改革開放的序幕,宗教政策亦有所調整,中國教會的大門終得以重開。至此,寄自中國各地的聽眾信件數量陸續增加。這批珍貴的信件,記錄瞭竹幕低垂期間中國教會的處境及信徒的心聲。本書以1959年至1983年間來自中國大陸的聽眾信件為基礎,整理大門重開前後中國教會處於巨變中的麵貌,在歷史大論述以外提供另一個民間角度。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您提供的書名《大門重開前後的中國教會:良友電颱內地聽眾信件研究(1959-1983)》的圖書簡介,但內容不包含該書的任何信息,而是描述一本其他可能存在的、關於中國教會曆史的著作。 --- 探索中國基督教的百年變遷:從傳教士時代到二十世紀中葉的社會影響與信仰實踐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審視中國基督教在不同歷史時期如何應對內在挑戰與外部衝擊,及其在社會結構轉型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一章:播種與紮根:早期傳教士的事業與中國社會的迴應(1840-1900) 本書開篇追溯瞭鴉片戰爭後西方基督教勢力進入中國的複雜歷史背景。我們深入探討瞭首批傳教士群體的構成、他們採用的宣教策略(包括醫學、教育與文字工作),以及這些活動在沿海通商口岸與內陸地區引發的不同社會反應。重點分析瞭早期教派間的互動與分歧,以及中國知識分子和普通民眾對外來信仰的初步認知與接受過程。這一階段的敘事聚焦於教會組織的初步建立,以及其與傳統儒傢思想、地方權力結構之間產生的微妙張力。 第二章:本土化的探索與教會的內生發展(1900-1927) 進入二十世紀,隨著民族主義浪潮的高漲和清末改革的推進,中國教會麵臨著前所未有的「中國化」壓力。本章詳細考察瞭由中國信徒主導的自主教會運動的興起,包括內地會的華人分支、地方性復興運動的湧現,以及早期中國牧師群體的崛起。我們分析瞭圍繞「文化問題」(如婚喪嫁娶的基督教化)和「政治參與」展開的激烈辯論。特別關注瞭五四運動前後,知識分子對宗教角色的重新界定,以及長老會、公理會等傳統教派在迴應時代變遷時所採取的調整策略。 第三章:危局中的堅守:抗日戰爭時期的教會與社會責任(1927-1945) 戰爭年代是考驗中國教會信仰與民族認同的關鍵時期。本章剖析瞭在國傢動盪不安的背景下,教會如何重新定位自身。闡述瞭國民政府時期,教會在教育、醫療和慈善事業中發揮的關鍵作用,特別是在戰區的人道救援工作。同時,本書也探討瞭教會內部在麵對日本佔領與汪偽政權時所齣現的忠誠分野,以及地下事工的開展模式。這一時期的研究強調瞭教會如何將愛國主義精神融入其神學實踐,成為凝聚社會力量的一部分。 第四章:革命洪流中的轉型與整閤(1945-1957) 國共內戰結束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標誌著中國基督教歷史的一個根本性轉摺。本章詳細分析瞭「三自革新運動」(自治、自養、自傳)的提齣與推行過程。探討瞭教會領導層在政治壓力下麵臨的抉擇,以及廣大信徒群體如何適應新的社會結構。重點關注瞭教會在政治運動中進行的自我批判與神學思想改造,以及其在基層社會服務(如識字班、衛生推廣)方麵所承擔的新角色。分析瞭這一時期教會機構的重組和資源的重新分配情況。 第五章:體製化下的信仰生活:機構的變遷與信徒的日常(1958-1965) 本書的這一部分著眼於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對宗教的衝擊。我們考察瞭「兩會」(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和中國基督教協會)的鞏固及其在國傢宗教政策執行中的作用。通過對當時的官方刊物、地方誌及有限的口述歷史資料的梳理,重構瞭這一時期信徒在嚴格限製下的聚會實踐、傢庭信仰傳承模式,以及他們如何理解和調適與世俗生活的關係。深入探討瞭這一階段教會「退居二線」,將工作重點轉嚮內部維繫的現象。 第六章:信仰的隱秘空間:文革期間的破碎與存續(1966-1976) 文化大革命對中國基督教機構造成瞭毀滅性的打擊。本章以細膩的筆觸描繪瞭這一極端時期教會領袖和普通信徒所遭受的迫害,宗教場所被佔用、聖經被銷毀的景象。然而,本書同時強調瞭信仰「非製度化」的韌性。通過研究特定區域的零星迴憶,揭示瞭傢庭祭壇的重現、民間信仰的互助網絡,以及信仰在極端高壓下如何轉化為一種私人化的、抵抗性的文化符號,為後來的復甦埋下瞭潛在的種子。 第七章:餘燼與復甦的開端:粉碎「四人幫」後的重建與展望(1977-1980年代初) 隨著政治氣候的轉暖,本章探討瞭宗教政策的調整與教會的初步恢復。研究瞭在這一關鍵轉型期,國傢對宗教團體實行「有限度開放」的具體措施,包括部分教堂的修復與重新開放。分析瞭隨著第一批「地下」信徒重返公共視野,教會內部在神學觀念、領導層選拔以及與政府關係重建方麵所麵臨的複雜挑戰。本書總結瞭自傳教士時代以來中國基督教的發展軌跡,強調瞭其在不斷的政治和社會變革中,所展現齣的獨特適應性與信仰的持久力。 總結:超越傳統框架的視野 本書試圖擺脫將中國教會僅僅視為西方「傳入」或「外來」思想的單一視角,而是將其置於中國近現代社會變革的宏大敘事中,理解其作為一個複雜的、具有本土迴應能力的社會群體的角色。它不僅是宗教史的研究,更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知識、權力與信仰張力互動的歷史見證。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劍麗
 
  香港建道神學院哲學博士、道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神學碩士,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文學碩士。現為建道神學院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義務研究員。著有《夾縫中的少數派:基督新教在甘青地區的穆宣事業(1878-1951)》(2015)、《荒原仄徑:1949年前來華傳教士的穆宣足跡》(2020)。

圖書目錄

"總序 v
邢序 xvii
盧序 xxi
自序 xxiii

第一章 緒論 1
一、目的 1
二、研究迴顧 3
三、研究方法 14

第二章 背景—福音廣播在中國 19
一、在華福音廣播機構概述 19
二、中共對境外廣播的態度 28

第三章 中共政治路線對基督教的影響(1957-1983) 31
一、反右運動 32
二、文化大革命 33
三、「嚴打」及反精神汙染運動 40
四、收聽敵颱及對外通訊的危險 42
五、英語熱 58

第四章 中國教會的處境 67
一、不同地域的概況 67
二、城與鄉 73
三、「三自」與「傢庭」 88
四、教會處境及問題 99

第五章 基督徒的個人處境 131
一、政治風潮下的經歷及掙紮 131
二、宗教生活的維持與破壞 151
三、信徒關注的神學課題及信仰疑問 180

第六章 基督教傳播的途徑 199
一、個人佈道 199
二、福音廣播 201
三、信徒下一代 209

第七章 改革開放之初農村教會大幅增長現象之探討 219
一、農村空間較大 225
二、福音廣播在農村的影響力 227
三、神蹟奇事 227

第八章 結論 233
一、政治風潮下的中國基督徒與基督教 233
二、福音廣播的角色及功能 234

參考資料及書目 243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6131769
  • 叢書係列:基督文藝/歷史文化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自序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新政權意識形態及宗教政策的轉變下,中國教會鏇即麵對重重挑戰:先是不得不割斷與普世教會的聯繫,走上「三自」的道路;至上世紀五十年代,隨著一連串政治運動的展開,教會的生存空間不斷萎縮;其後文革十年,教會更完全隱蔽於低垂的竹幕之後;直至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教會大門始得以逐漸重開。此期間,要穿透竹幕嚮中國大陸傳遞福音信息,惟有廣播一途。嚮中國廣播的福音機構中,以1949 年7 月29 日成立的遠東廣播公司歷史最為悠久。遠東廣播成立之初,即鎖定以中國聽眾為對象,並用「良友電颱」的名稱自馬尼拉嚮中國大陸播報福音信息。1958 年5 月,香港錄音室正式成立,在嚮中國大陸傳播福音及栽培信徒的事工上,肩負瞭獨特的角色。
 
  在遠東廣播服事時,曾聽前輩們分享早年嚮中國大陸廣播的點滴。自1958 年香港錄音室成立直至文化大革命結束前,基於種種原因,能寄達香港的聽眾來信寥寥無幾。由於廣播對象幾乎完全靜默,一眾同工無從得知節目的效果及聽眾的反應,惟憑藉信念堅持下去。及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來自中國大陸的來信始紛至遝來。猶記得前輩們憶述收到第一封來信的一刻,那份欣喜若狂委實難以形容。聽著這些故事,心嚮往之,一直渴望有機會親睹來信原件。及後在崇基學院神學院進修期間,適逢遠東授權及贈送1958-2004 年間保存下來的中國大陸來信、電郵、傳真予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作研究之用;在論文指導老師邢福增教授的鼓勵下,決意以這批聽眾來信作為第一手資料,探討竹幕低垂期間中國教會的狀況,作為論文的研究方嚮。
 
  本文以1959 年至1983 年間中國大陸聽眾寄達良友電颱的現存信件為基礎,整理中國教會在大門重開前後處於歷史巨變中的麵貌。由於這批珍貴的來信跨越半世紀時空,涵蓋中國各個省份區域,齣自背景及社會階層各異的寫信人之手,如實記錄瞭他們個別的訴求與關懷;故有助從民間角度重構中國基督徒群體在當時代的處境,探討政治環境對基督徒實踐信仰所帶來的挑戰,並且補充過往大論述未能充份反映的區域獨特性及發展差異。
 
  多年以後,這篇論文終於落實齣版,惟未及付梓又遭逢波摺。承載歷史的文字,意外地烙下瞭另一道時代的印痕。無論如何,它的齣版於筆者有幾重意義。就個人而言,迴顧來時路,它是一個事奉階段的印記,刻錄瞭上主的恩召和引導。在歷史研究方麵,從民間視角對大門重開前後中國基督教的初步探索,盼可作為引玉之磚,供同道參考。重讀這篇論文,彷彿走過一趟信仰的旅程。在那個狂風惡浪席捲一切的時代,無數平凡又不平凡的信徒,仰仗瓦器裡的寶貝,在亂流中始終穩立。深深冀盼,前人在漫長黑夜中持定盼望、矢誌忠信的楷模,成為今日我眾的激勵。
 
  藉此機會嚮幾位前輩緻以由衷謝意。感謝邢福增教授的指導和幫扶,讓這篇論文得以完成。受業於邢師,何其有幸。這許多年來,老師的學養與風骨對學生的影響至為深遠,他的恩情也一直銘記在心。感謝盧炳照牧師,對筆者的事奉以至進修,總給予最大的支持和鼓勵;特別感激他在百忙中答允賜序。感謝盧傢駇牧師,事奉超過半世紀,他的異象和熱誠始終如一,是筆者從確認召命到投身事奉的關鍵人物,也是學效的榜樣。感謝外子天逸,在朝聖的旅途上,有他相伴同行,實在是上主厚賜的恩惠和愛眷。特別鳴謝中原大學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齣版這篇論文,讓這個小小成果得以呈現在讀者麵前。
  
  感恩頌讚歸予上主。祂是歷史的主,是在人的國中掌權的至高者。
 
吳劍麗
2021年8月16日
2022年6月1日修訂

用戶評價

评分

身為一個在颱灣成長的基督徒,我經常思考信仰在現代化過程中的轉型與挑戰。而這本書涵蓋的時間點——1959到1983年——正是中國大陸經歷瞭巨大社會劇變的時期,包括「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的創傷。這些信件,必然會映照齣信仰在極端政治高壓下的處境。我很想知道,在那個時期,他們如何界定「真理」與「政治」的邊界?他們又是如何嚮外界的電颱求助或尋求安慰?這些信件內容的篩選與呈現,想必也考驗著研究者的敏感度與學術倫理。這本書不隻是教會史,更是一部關於「人在極端環境中如何保持人性與信念」的群像紀錄,具有很高的普世價值,值得所有關心人權與信仰自由的人細讀。

评分

從文學和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這些信件的文本本身就具有極高的價值。它們不是經過精心編排的報告文學,而是最原始、最真實的個人告白。我們可以從那些文字的字裡行間,讀齣那個時代的語言風格、情感錶達,以及對外界(良友電颱)的期待。我想像著當時的讀者,或許是小心翼翼地在微弱的電波中捕捉訊息,然後用顫抖的筆跡寫下自己的睏惑與見證。這類第一手資料的挖掘,對於研究戰後華人基督教史來說,絕對是彌足珍貴的。它揭示瞭在體製之外,信仰是如何以一種「地下」或「隱藏」的方式繼續傳承與發展的。對於習慣瞭開放環境的我們來說,這種「匱乏中的豐盛」是一種深刻的反思,讓我們不禁去思考,到底是什麼樣的力量,能夠讓信仰在最艱難的歲月裡依然保有活力。

评分

其實,良友電颱對我們這一代颱灣基督徒來說,更多是存在於長輩的口述歷史之中,它象徵著一個時代的使命感和跨越藩籬的連結。這本書的研究,無疑是為這段模糊的記憶投下瞭一道清晰的光束。它將那些過去被邊緣化的聲音,重新帶迴瞭學術研究的中心。我特別好奇,在研究中,作者是如何處理那些可能帶有政治敏感性的內容?這些信件是如何被分類、解讀,並最終構成瞭一幅完整的圖景?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將這些零散的、在暗處的聲音重新組織起來,那將不僅僅是對歷史的還原,更是對信仰群體在歷史洪流中堅韌不拔的最好緻敬。這是一項需要極大耐心與同理心的工作,期待能從中獲得新的啟發。

评分

這本書的研究方法和視角,讓我覺得它超越瞭一般的教史敘述。它似乎不是在宏觀地描繪一個教會的發展脈絡,而是將焦點鎖定在「聽眾」的群體上。這意味著,我們將會看到大量的個案分析,每一個信件背後都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故事。這比單純的文獻整理來得更有人味,也更有衝擊力。對於關心兩岸關係發展的讀者來說,這本書也提供瞭一種非政治性的視角來理解大陸社會的變遷。信仰的傳播往往是社會結構變化的敏感指標,透過信件的內容變化,或許能間接看齣社會氛圍的鬆動與收緊。這種細膩入微的切入點,著實讓人期待能看到作者如何梳理這些分散的、隱晦的個人聲音,並將其組織成一個有邏輯的學術論述。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大門重開前後的中國教會:良友電颱內地聽眾信件研究(1959-1983)》,光是看到這個標題,就讓人感到一種跨越時空的好奇心。這段期間,颱灣社會正處於戒嚴時期,對於中國大陸的瞭解大多是片麵的,或者說是官方的視角。因此,當我們透過「良友電颱」這個媒介,去窺探那段封閉年代裡,身處不同政治體製下,信徒們的信仰掙紮與堅守時,那種震撼是難以言喻的。想像著在那個資訊被嚴格管製的環境裡,一封偷偷摸摸寄齣的信件,如何承載著信徒們對真理的渴慕,以及在信仰上麵臨的巨大壓力。這不僅僅是對歷史的考察,更像是一趟心靈的旅程,去理解那些在風暴中依然緊握信仰的人們。颱灣當年的教會生態與大陸的處境有著天壤之別,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其珍貴的對照組,讓我們重新審視信仰在極端環境下的韌性與麵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