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吳晟二十世紀詩集

泥土:吳晟二十世紀詩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晟
图书标签:
  • 诗歌
  • 台湾文学
  • 吴晟
  • 本土文学
  • 土地
  • 农业
  • 乡土
  • 二十世纪文学
  • 人文社科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泥土 — 吳晟二十世紀詩集》集結吳晟於二十世紀創作、以《泥土》、《飄搖裏》、《吾鄉印象》、《向孩子說》等詩集為主,以及〈再見吾鄉〉系列組詩等而成。
 
  「我要說明,《泥土》與《他還年輕》這二冊詩集,為什麼不用『「詩全集』、也不用『詩選集』:
 
  第一冊《泥土》,收錄二十世紀發表的詩作,但並未全部收錄;尤其是1970年之前、學生時代的習作很雜亂,或因重覆、或因太青澀,捨棄甚多,當然不適用『全集』;而斟酌再三捨棄的,決定不再留戀,因此不適用『選集』,也請文學朋友不用再費心搜尋,不用再討論。
 
  至於第二冊《他還年輕》,道理很簡單,因為只收錄到2022年的詩作,往後,我應該還有詩作發表吧。」
 
  「簡化而言,最明顯的是,二十世紀作品,色調偏向灰黯沉鬱、憂傷,
  二十一世紀作品,基本上偏向清朗昂揚,省思生命本質,關注主題更擴大。」
  —— 吳晟
《古韵新声:二十世纪华人诗歌选粹》 作者: 汇集二十世纪不同地域、风格的代表性诗人 编者: 独立诗歌研究者 梁 鸿 志 出版社: 文脉传承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秋 --- 内容简介:穿越时空的诗歌之旅 《古韵新声:二十世纪华人诗歌选粹》是一部跨越百年风云、汇集华人诗坛群星的恢弘选本。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诗人的创作历程,而是以一种宏观的视角,梳理了二十世纪以来,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文化语境下,华语诗歌所经历的探索、挣扎与辉煌。我们力图呈现的,是一幅由无数诗篇共同绘制的二十世纪华人精神版图。 本书的选篇严格遵循时间脉络与流派演变,共分为“新诗的萌芽与探索”、“战火中的呐喊与沉思”、“现代主义的转向与反思”、“乡土与都市的交织”、“后现代的实验与回归”五大部分,精选了近百位对二十世纪华语诗歌产生深远影响的诗人作品。 第一部:新诗的萌芽与探索(约1900-1930年代) 此部分深入剖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白话诗如何挣脱传统格律的束缚,迈出探索性的一步。我们收录了早期如柳亚子晚期对旧体诗的革新尝试,以及胡适开创性的白话诗作,更重要的是,重点展现了如郭沫若《女神》中那股冲破桎梏的浪漫主义激情,以及闻一多在格律规范化上的先驱性工作。这批作品充满了对“旧世界”的批判与对“新文学”的狂热憧own,是现代汉语诗歌的奠基石。读者将看到诗歌语言如何从文言的冗余中解放出来,拥抱鲜活的日常口语,同时在形式上进行着大胆而稚嫩的尝试。 第二部:战火中的呐喊与沉思(约1930年代中叶-1940年代) 这是一个充满动荡与民族危机的时代。本卷的作品带着深刻的时代烙印,诗歌不再仅仅是文学游戏,而是承载了家国命运的重量。选入的篇章展现了知识分子在抗战洪流中的复杂心境——既有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与对土地的依恋,也有如穆时英、杜衡等人所代表的,在都市角落中捕捉现代性碎片与疏离感的先锋叙事。这一时期的诗歌充满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语言风格趋向凝练、意象更具象征性,体现了知识分子如何在绝望中寻求精神的支撑。 第三部:现代主义的转向与坚守(约1950年代-1970年代) 冷战格局下,华语诗歌的版图被分割,却也因此发展出多条并行的脉络。本部分重点关注台湾、香港等地,以及大陆的隐晦表达。在台湾,纪弦发起“现代派”,高举“横的移植”旗帜,强调纯粹的诗性与形式的自觉,其作品锐利、疏离,拒绝宏大叙事。与此同时,洛夫的“惊奇的意象”打破了传统意象的逻辑关联,将诗歌推向了象征主义的顶峰。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我们选录了少数能够体现出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反思、并以隐喻方式探讨人生命题的文本,展示了诗人在时代高压下如何通过语言的“编码”来保护诗歌的独立性。 第四部:乡土与都市的交织(约1970年代末-1980年代) 随着社会环境的松动,诗歌迎来了又一次喷薄爆发,尤其是大陆“朦胧诗”的出现,标志着一代人精神解放的渴望。北岛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以及舒婷对个人情感的细腻刻画,重新点燃了公众对诗歌的热情。本卷作品回归到对个体经验、都市生活和历史伤痕的直视。同时,我们也选录了东南亚地区华人诗人对“离散”和“文化根源”的追问,探讨在全球化初期,身份认同的复杂性。语言上,既有对口语的纯熟运用,也有对象征和意象的回归,但其基调是重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联系。 第五部:后现代的实验与回归(约1990年代至今) 进入九十年代,诗歌的边界被彻底打开。一部分诗人转向对语言本身的解构与戏仿,热衷于口语的碎片化表达和对主流叙事的颠覆,即“口语诗”的兴起。另一部分诗人则开始回归对“在场感”和“日常细节”的捕捉,强调诗歌的温度与真实性。本书收录了这一时期对技术、消费文化的反思,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温和探寻。选篇力求平衡实验性与可读性,展示了二十世纪末华人诗歌在信息爆炸时代,如何重新定义“诗”的有效性与存在的必要性。 --- 本书的独特价值 《古韵新声》的编纂历时五年,耗费大量精力进行文本校订与背景考证。我们没有采用简单的“最佳作品”罗列,而是力求通过体例的严谨性和注释的详尽性,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的时代脉络图。 1. 跨越地域的整合: 首次将台湾、香港、大陆及海外华人诗人的代表性作品,以时间流线而非地域壁垒的方式进行有机整合,展现华语诗歌作为一体的演变历程。 2. 详尽的背景注释: 每位诗人的生平简介、所处流派的理论主张,以及重要诗作的创作背景和文学史地位,均有深入浅出的解读,旨在降低普通读者接触现代诗歌的门槛。 3. 文本的纯粹性: 严格甄选,剔除了大量受政治宣传或商业化影响过重的文本,着重保留那些在语言、形式和思想上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杰作。 本书不仅是诗歌爱好者的珍藏,更是文学史研究者理解二十世纪华人社会精神变迁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它提醒我们,在一百年的剧烈动荡中,诗歌始终是那束不灭的微光,记录着我们民族在探索何为人、何为自由、何为美路上的每一步脚印。翻开此书,即是与历史深处那些执拗的灵魂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 --- 定价: 人民币 168.00 元 开本: 16开 精装 ISBN: 978-7-5677-XXXX-X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晟
 
  本名吳勝雄,1944年生,台灣彰化溪洲人。
  屏東農業專科學校畜牧科畢業,後任教彰化溪洲國中生物科以迄退休,現專事耕讀。
  1980年曾以詩人身分應邀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
  出版有詩集《泥土 ─ 吳晟二十世紀詩集》、《他還年輕 ─ 吳晟二十一世紀詩集》,以及散文集《農婦》、《店仔頭》、《吳晟散文選》、《我的愛戀 我的憂傷》等多種。

图书目录

1963─1970Ⅰ
岩石
絞刑架
百日祭
角色
菩提樹下
鼓聲之末
一般的故事
 
1963─1970Ⅱ
不知名的海岸
中秋
秋之末梢
岸上
空白
黃昏
也許
 
1963─1970Ⅲ
午寐
夜的瞳話
秋日
詠懷
 
1972
吾鄉印象詩輯
序說
晨景
入夜之後
店仔頭
陰天
雨季
曬榖場
神廟
稻草
歌曰:如是
沉默
清明
 
意外
 
1973
祝福
耶誕紅
輓歌
夜盡
 
1974
浮木
泥土
野餐
水稻
含羞草
秋收之後
 
1975
木麻黃
牽牛花
野草
檳榔樹
刺竹
月橘
自白
息燈後
十年
秋末
日落後
諦聽
苦笑
雷殛
 
1976
長工阿伯
堤上
 
1977
過程
獸魂碑
負荷
成長
阿爸確信
不要駭怕
阿媽不是模範母親
不要看不起
例如
奔波
收驚
愛戀
 
1978
阿媽不是詩人
無止無盡
阿爸願意
進城
不要說
蕃薯地圖
不要哭
寒夜
阿爸偶爾寫的詩
美國籍
你也走了
過客
晚餐
 
1979
勞動服務
若是
草坪
 
1980
不要忘記
有用的人
 
1981
制止他們
從未料想過
異國的林子裡
遊船上
信箋
洗衣的心情
早餐桌旁
你一定不相信
雪景
早安
惡夢
 
1982
紛爭
我不和你談論
叮嚀
 
1983
沒有權利
說話課
大度山
然而
抱歉
愚行
詢問
期許
設想
呼喚
兒童節
雀鳥
從此
 
1988
眼淚
 
1990
抗爭
 
1992
追究
 
1994
你不必再操煩
 
1996
回聲
意象
筆桿
經常有人向我宣揚
水啊水啊
高利貸
山洪
幫浦
土地公
賣田
不妊症
黑色土壤
 
1997
寫詩的最大悲哀
我仍繼續寫詩
我時常看見你
一概否認
老農津貼
誰願意傾聽
出遊不該有感嘆
油菜花田
 
1998
終於說不出話
我清楚聽見
機槍聲
 
1999
揮別悲情
小小的島嶼
我們也有自己的鄉愁
角度
憂傷之旅
馬鞍藤
沿海一公里
去看白翎鷥
消失
 
收尾
 
附錄
《飄搖裏》序張健
《吾鄉印象》代序周浩正
《泥土》代序顏炳華
 
詩作主題
編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6743634
  • 叢書系列:文學叢書
  • 規格:平裝 / 672頁 / 15 x 21 x 3.3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光影,好像把我拉回了某个阴雨连绵的午后,那种潮湿的,带着泥土气息的记忆一下子涌上来。我记得小时候,外婆总爱念叨着几句老派的诗词,听起来拗口,但总有一股说不上来的力量感。读这本诗集的时候,我脑海里闪过的画面,不是什么宏大的叙事,而是脚下那片土地的纹理。那种踏实感,那种与土地的连接,才是台湾人骨子里最深的东西吧。每一句诗的背后,仿佛都能看到那些胼手胝足的老一辈的汗水和坚韧。这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部用生命刻下的土地史诗,沉甸甸的,让人不敢轻易翻页,生怕惊扰了那份厚重的时光。这种质朴的美学,在现在这个浮躁的年代,简直是珍宝,让人想好好捧在手里,细细品味那份不加修饰的真诚。

评分

我得说,这本诗集给我的阅读体验,是相当“接地气”的。它不像某些现代诗那样需要反复琢磨,才能勉强领会作者的“高深用意”,吴晟的诗歌是直接的,是带着温度的。想象一下,在一个闷热的夏夜,打开窗户,听着蛙鸣,一字一句地读下去,那种感觉特别对味。它就像是跟你坐在老家门口的榕树下,听长辈娓娓道来过去的故事,没有太多华丽的修饰,全是实在的经验和感悟。这种叙事方式,反而更具穿透力,它直击人心最柔软也最坚硬的那一块。我感觉作者是在用一种近乎记录者的姿态,描绘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与环境的互动,他的笔触虽然粗犷,但情感却细腻得让人心疼。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给我一种极强的“地方感”,那种无法被复制的、属于台湾特定时空的印记。读着这些诗句,我仿佛能闻到空气里独特的咸味,看到阳光下麦田泛起的金光,甚至能感受到过去那种集体记忆的重量。吴晟的语言风格,有一种历经时间打磨后的沉淀感,不花哨,不卖弄,完全是基于一种对生命本真的尊重。它不像有些当代文学那样追逐潮流,而是坚守着一种古典的、扎根于土地的诗学传统。这种坚持,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显得尤为可贵。它让我们停下来,去思考我们脚下站立的地方,究竟承载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与骄傲,读完后,我久久不能平静,心里充满了对这片土地更深一层的敬意。

评分

说真的,第一次翻开这本诗集,我有点被那些字句里的“力量”震慑住了。它不是那种小情小调的吟风弄月,而是带着一股子向前的冲劲,像是暴风雨来临前,树木根系在地下拼命抓紧泥土的韧性。吴晟的文字里,有一种非常明确的“在地感”,你读着就能感觉到,这不是从书本上学来的辞藻,而是从生活里淬炼出来的真言。我特别欣赏那种不避讳谈论现实的勇气,诗歌不该只是象牙塔里的游戏,它得能跟老百姓的生活产生共振。读到某些句子时,我甚至会停下来,喃喃自语:“对,就是这个感觉!”仿佛他替我说出了那些平时找不到言语去表达的,关于我们这片土地的复杂情感,那种爱与哀愁交织的复杂情愫,被他写得干脆利落,却又回味无穷。

评分

说实话,初看书名《泥土:吳晟二十世紀詩集》,我本以为会读到很多沉重的历史反思,但真正读进去,发现它的层次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它不仅仅关乎宏大叙事,更深入到日常的肌理中,那种对具体物象的捕捉,简直是神来之笔。比如他对某种植物、某种天气现象的描绘,都带着一种无可替代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欢那种“不动声色”的表达,很多时候,他只是平铺直叙,但你读完后,心头就会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楚或感动。这种内敛的张力,正是台湾诗歌里很宝贵的一种特质——看似平静的湖面下,实则暗流汹涌,力量无穷。它要求读者不仅用眼睛读,更要用心去感受那种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湿润和坚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