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舊約神學:從歷史與敘事描繪以色列的福音

21世紀舊約神學:從歷史與敘事描繪以色列的福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葛丁桂
图书标签:
  • 旧约神学
  • 神学研究
  • 叙事神学
  • 历史神学
  • 以色列历史
  • 福音
  • 旧约
  • 圣经神学
  • 21世纪神学
  • 宗教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美國ECPA 2004年金書獎(神學/教義類)
英國聖公會首席學人牧者,四十年聖經研究成熟之作★
半世紀淬鍊深厚牧養智慧,帶你從歷史敘事精讀舊約!

  福音派的重量級舊約學者葛丁桂是蘭貝斯神道學博士學位(D.D., Lambeth)得主,獲聖公會坎特布里大主教肯定,他對神學研究和普世教會,皆有卓越的貢獻。這位首席學人牧者,在晚年的作品說出他的肺腑之言:「神學立場偶爾幫助我辨識舊約中的事物……但我更希望舊約來修正我的神學立場。」

  的確,在眾聲喧嘩的時代,無論是道德立場、政治立場,抑或是神學立場,都需要神的話語來修正。《21世紀舊約神學:從歷史與敘事描繪以色列的福音》透過神的話語來修正各種立場,鼓勵你心意更新變化。

  本書是葛丁桂集學術與牧養之大成的巔峰作品,特色如下:

  ★幫助你正確讀懂舊約和新約★
  新約作者時常引用舊約。可是,對舊約不熟悉的讀者,言必舊約「預表」、新約「應驗」卻不知所云。本書揉合歷史鑑別和敘事神學兩大顯學,建構一個扎實的舊約背景基礎,幫助你正確讀懂舊約和新約。

  ★活化你的神學觀念★
  信主越久,越容易把「上帝的公義」、「上帝的審判」等概念,生硬地套用到經文裡。本書作者獨創「以色列的福音」(Israel’s Gospel)這個意象,讓你以「好消息」的眼光,認識上帝在舊約中的公義與審判,活化你的神學觀念。

  ★提升你的牧養果效★
  世俗化時代的教會,需要回到信仰的初衷,以神的話為生命的糧食。本書作者把聖經研究成果與教會傳統教導相對照,轉化為實用的牧養素材;因此本書是牧者、神學生書櫃上必備參考書,輔助你預備講道、主日學。

  《21世紀舊約神學》是你最佳的研經夥伴,幫助你在紛亂的世界,倚靠上帝的話語站立得穩。

聯名推薦

  何世莉|中華福音神學院舊約副教授
  李思敬|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榮休院長
  胡維華|中華福音神學院舊約副教授
  陳季讓|沙鹿聖教會主任牧師
  陳長安|新加坡禧年堂牧師
  陳鳳翔|信望愛聖經網站執行長
  曾宗盛|台灣神學研究學院舊約助理教授
  蔡維倫|台北和平基督長老教會主任牧師
  賴弘專|台灣神學研究學院舊約助理教授
  謝挺|美國正道福音神學院舊約研究教授
  (順序按姓氏筆劃)
《古老回响,现代思辨:解读〈七十士译本〉中的弥赛亚期盼》 图书简介 这部深入的学术著作,旨在探索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一世纪间,犹太人对“弥赛亚”(Messiah,受膏者)概念的理解和演变,重点聚焦于希腊语《旧约圣经》,即著名的《七十士译本》(Septuagint,简称LXX)。本书摒弃了对经典拉比文献的直接依赖,转而通过对LXX文本的细致考察,揭示当时散居各地的犹太社群,尤其是在希腊化世界中,如何运用希腊语词汇和哲学框架来阐释希伯来圣经中关于未来君王、救赎者和末世审判的预言。 全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逻辑严密,层层递进。 第一部分:语境的构建——希腊化世界中的圣经解读 本部分首先确立了研究的基础:LXX并非简单的翻译本,而是一部具有独立神学意义的文献。我们分析了亚历山大港犹太知识分子(如斐洛和约瑟夫斯早期的思想源头)所面临的文化挑战——如何在高度希腊化的环境中,向外邦人和同胞阐释源自迦南和西奈的古老信仰。 LXX的文本选择与差异: 探讨了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通过特定的希腊词汇选择来强化或重新界定希伯来语的特定概念。例如,“王权”(basileia)、“公义”(dikaiosyne)和“救赎”(soteria)在不同先知书卷中的重构。 哲学与神学的交汇点: 考察了早期犹太思想家如何吸收柏拉图主义和斯多葛主义的某些概念,用以构建更具普适性的神学框架。这并非简单的同化,而是一种“在地化”的解释策略,使弥赛亚的盼望能够跨越地域限制被理解。 第二部分:词汇的蜕变——“受膏者”的希腊镜像 本部分的核心在于分析LXX中“弥赛亚”概念的希腊语对应词——Christos(基督)的语境演变。本书强调,在LXX的时代,Christos 的含义远比后世狭隘的“属灵君王”要宽泛得多。 祭司、君王与先知的职分: 通过分析《撒母耳记》、《列王纪》和《诗篇》的译文,我们展示了Christos最初主要指向按立的大祭司和所罗门式的受膏君王。然而,随着历史进程,这一词汇开始承载末世性的、终极的救赎意义。 诗篇中的预言张力: 重点分析《诗篇》中关于“上帝的受膏者”(ho Christos tou theou)的用法。对比希伯来原文和希腊译文,揭示了在被异族统治的背景下,对一位现世政治解放者的期待如何逐渐被末世的属灵审判者的形象所渗透和混合。我们详细比对了不同抄本群中Christos的使用频率和上下文,辨析其神学负载的增加过程。 第三部分:末世的叙事转向——从历史的循环到终结的到来 在希腊化背景下,末世论(Eschatology)成为承载弥赛亚盼望的主要载体。本部分审视了LXX如何通过整合外邦历史的进程,来构建一个关于历史终结的宏大叙事。 但以理书的挑战与重构: 详细比较了LXX《但以理书》与马所拉文本(MT)的差异。LXX版本在某些关键句的翻译上,更强调了“人子”(ho huios anthrōpou,尽管此词在LXX中出现频率不高,但其内涵的引入至关重要)的审判性权威,以及“末后的日子”(eschatos tōn hēmerōn)的确定性。这表明,即便在对希腊哲学的借鉴中,犹太神学对历史的线性终结观从未放弃。 “新约”概念的萌芽: 追溯《耶利米书》中“新约”(diathēkē kainē)的希腊表述,分析它在LXX语境中如何从一种对旧有盟约的修复期待,演变为对一个超越民族、普世性的神圣契约的渴望。这种渴望直接指向了那位将要建立最终秩序的受膏者。 第四部分:弥赛亚的品格——公义、智慧与受苦 本书的第四部分聚焦于弥赛亚的属性,探讨LXX如何塑造了一个复杂、多维度的救赎形象,这与后世某些单一化的理解形成了鲜明对比。 智慧与启示的交织: 分析LXX中“智慧”(Sophia)与弥赛亚期待的关联。在某些文本中,智慧仿佛具有人格化的特征,这与后来的某些文献中弥赛亚被视为上帝终极启示的承载者形成了微妙的呼应。 受苦的先驱: 尽管LXX的翻译倾向于强调君王的荣耀,但本书也细致考察了那些预示受苦仆人形象的文本(尤其在《以赛亚书》的某些译段中),译者如何处理“为众人担当罪孽”这一悖论性的概念。这种张力揭示了早期弥赛亚思想中,对政治复兴与属灵献祭的双重渴望。 第五部分:结论与后世影响 本书最后总结了LXX在弥赛亚思想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它不仅是连接希伯来传统与早期基督教神学的桥梁,更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希腊化时代)内,犹太思想家对未来希望的主动性建构的证据。 对早期教会的遗产: 阐明了为什么早期基督徒在传播福音时,能够如此自然地使用“基督”这一术语,是因为LXX已经将这个词汇神学化、赋予了其末世性的张力。 持续的解释学问题: 探讨了LXX在不同历史时期被犹太学者和基督教学者用作支持自身论点的现象,强调了理解其翻译背景的必要性,以避免将现代的预设强加于古代的文本之上。 本书特色: 本书避免使用一般性的综述,而是采用细致的词汇计量学分析和对照释经法,力求在浩如烟海的LXX文本中,精确勾勒出弥赛亚盼望从一个历史性君王概念,如何演变为一个涵盖政治解放、末世审判与普世救赎的复杂神学实体。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理解第二圣殿时期犹太思想,以及早期基督教神学根源的研究者而言,本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深度资源。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葛丁桂(John Goldingay)


  英國聖公會首席學人牧者,擔任牧師超過半世紀,是福音派學術重鎮美國富勒神學院的舊約榮休教授。葛丁桂出版多本學術權威著作,包括《但以理書註釋》(Word Biblical Commentary系列)和《以賽亞書註釋》(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系列)。本書是作者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除了榮獲美國ECPA二○○四年金書獎(神學∕教義類)之外,更適合作為神學院參考書――作者曾親身用本書來授課,並且獲得學生正面的回饋。葛丁桂第一任妻子罹患多發性硬化症,無法行走、說話、吞嚥,他一路悉心照顧直到她離世。他把這四十多年婚姻的靈命反思寫成《紀念安》(Remembering Ann),他們有兩個已成年的兒子。
 

图书目录

推薦序1∕向恩師致敬:您的傑作給教會極大祝福  謝挺 i
推薦序2∕強調兩約延續性的舊約神學  陳鳳翔 ii
推薦序3∕給華人教會的一部研經巨著  游斌 v
推薦序4∕適合今天教會生活的查經參考書  曾宗盛 vii
導讀∕基督信仰獨有:正典與敘事在舊約神學研究的地位  何世莉 x
中文版序 xv
序001
 
第1章:緒論:作為敘事的舊約神學003
1.1神學 004
1.2舊約神學 009
1.3舊約的福音 016
1.4舊約的故事 023
 
第2章:上帝開始:創造031
2.1 上帝思索033
2.2上帝說話 039
2.3上帝生育 052
2.4上帝克敵致勝 055
2.5上帝創造 067
2.6上帝建造 076
2.7上帝安排 084
2.8上帝形塑 092
2.9上帝委派 103
2.10上帝栽植 110
2.11上帝放鬆 113
 
第3章:上帝重啟:從伊甸到巴別123
3.1 悖逆與發現 124
3.2 逐出與失落 132
3.3 暴力與咒詛 141
3.4 墮落與毀滅 154
3.5 恩典與除滅 164
3.6 現實與承諾 169
3.7 虐待與爭論 176
 
第4章:上帝應許:以色列民的先祖187
4.1    上帝的吩咐與應許 190
4.2    上帝的賜福:國族與土地 201
4.3    成為福分 210
4.4    亞伯拉罕的上帝與其他的民族 222
4.5    應許與成就 229
4.6    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 240
4.7    行事的上帝 251
4.8    與上帝產生連結 263
4.9    婚姻與親職 269
4.10  家庭生活 279
 
第5章:上帝拯救:出埃及291
5.1 創造和拯救的上帝 292
5.2 記念的上帝 298
5.3 藉著人作工的上帝 309
5.4 行神蹟奇事的上帝 316
5.5 堅持的上帝 323
5.6 掌權的上帝 330
5.7 上帝如何彰顯自己 336
5.8 上帝與外邦民族的交往 346
5.9 上帝的決心與人的決心 352
5.10 上帝的作為與未來的關係 363
 
第6章:上帝立約:西奈373
6.1 雅巍的盟約 374
6.2 雅巍的期望 383
6.3 雅巍的同在:在山上 391
6.4 雅巍的同在:在聖所 397
6.5 雅巍的同在:在人的經驗中 407
6.6 雅巍的兩難抉擇:懲罰與恩慈 413
6.7 正視不忠 422
6.8 僕人的模範 430
6.9百姓的組成模式 443
 
第7章:上帝賜予:土地457
7.1 上帝的百姓:得供應、失望、抗議 459
7.2 上帝的子民:新娘和叛逆者 467
7.3 上帝的子民:受懲罰,蒙憐憫 476
7.4 戰爭及其性質和理據 484
7.5 以戰爭為領受上帝恩賜的途徑 495
7.6 為聖潔征討 504
7.7 承認上帝 515
7.8 上帝的禮贈:土地 523
7.9 上帝的賜予:實現與落空 533
 
第8章:上帝遷就:從約書亞到所羅門543
8.1 一個民族、一位上帝? 545
8.2 領袖職分 555
8.3 君主制度 565
8.4 聖殿 578
8.5 以色列與其他民族 588
8.6 人性本色 595
8.7 男人本色 604
8.8女人本色 614
8.9 雅巍的行動 624
 
第9章:上帝角力:從所羅門時期到被擄633
9.1 雅巍積極作工 634
9.2 雅巍的期望 644
9.3雅巍的反應 653
9.4歷史的運作方式 664
9.5 雅巍的行事方式 670
9.6 君王如何發揮領導職能 679
9.7 先知作為神人 691
9.8 先知作為先見和守望者 702
9.9 先知作為製造麻煩的人 709
9.10 會有將來嗎? 715
 
第10章:上帝存留:被擄與復興719
10.1 上帝棄絕 722
10.2 上帝歸回 732
10.3 復興的群體 743
10.4 敬拜的群體 750
10.5 聆聽的群體 757
10.6 獨特的群體 765
10.7 順從的群體 776
10.8 祭司和神學家 785
10.9 禱告和建造城牆的人 790
10.10 聰明的政治家 797
10.11 無畏無懼的女子 805
 
第11章:上帝差遣:耶穌的來臨815
11.1 耶穌:上帝掌權統治的先鋒 817
11.2 耶穌:先知和教師 827
11.3 耶穌的跟從者 836
11.4 受膏為王的耶穌 842
11.5 化身為道的耶穌 854
11.6 神聖交託者 860
11.7 復活主的群體 869
11.8 耶穌:世界的光 880
 
後記:舊約神學與歷史891
1 敘事與歷史 892
2 歷史與鑑別 898
3 創造與歷史 908
 
註釋 916-992
參考書目993-1014
縮寫 1015-1016
作者索引 1017-1022
主題索引 1023-1032
經文索引 1033-1069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989730
  • 叢書系列:研經叢書
  • 規格:平裝 / 1104頁 / 14.4 x 21 x 5.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中文版序

  舊約神學為何重要

  基督徒在新約就讀到耶穌的故事,那麼我們為何要對舊約當中的古代以色列故事感興趣?

  舊約和新約都假定,要研究神學、認識上帝的身分、認識祂在世界當下的作為、認識祂如何與我們建立關係,關鍵途徑是述說祂一直以來的作為。為了達致上述的研究與認識,新約假定舊約的故事至關重要。

  馬太福音

  新約開始的方式,就假定了舊約故事的重要。雖然新約要向讀者述說耶穌的故事,它在首章最好的部分卻記載了一系列延續至耶穌的名字: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大衛、所羅門、羅波安⋯⋯耶哥尼雅、撒拉鐵、所羅巴伯⋯⋯約瑟、馬利亞、耶穌。我曾經遇到一位女士,她就是藉著馬太福音第一章改信耶穌的。她是猶太人,馬太福音的名單讓她意識到耶穌能夠成為她的彌賽亞。這份名單為猶太人和外邦人帶來關鍵的洞見,以了解耶穌過去與現在的身分。祂的降生是故事的高潮,這故事始於亞伯拉罕,經歷大衛、被擄,一直到彌賽亞的來臨。祂是舊約故事的高潮。除非你了解事前的緣由,否則你不可能了解故事的高潮。

  馬太福音從三個階段塑造舊約的故事,指出為什麼舊約的故事除了對猶太人重要之外,對外邦人同樣是如此。在第一階段,舊約的故事始於上帝應許賜福給亞伯拉罕,這福分不單是給他和撒拉,更澤及萬族。我們在血緣上並非亞伯拉罕和撒拉的後裔,也獲收納成為他們家族的一分子。讀他們的家族歷史時,我們其實是在讀自己的家族歷史。

  馬太福音對舊約的理解,第一階段是結束在大衛身上,他的統治是以色列故事的高峰。那時,以色列實際控制迦南地,大衛以公義和信實統治,大衛和他的繼任人能夠成為上帝藉以統治萬族的人,上帝的國度將會成為現實。藉著大衛所規畫的聖殿,上帝將會居住在耶路撒冷的地上宮殿。大衛代表著上帝的委身,祂必然成就讓公義和信實惠及萬族的旨意。

  然而,馬太福音述說舊約故事的第二階段,結束於被擄到巴比倫,這是以色列人墮落的結果。好消息是,故事的終點並不是上帝子民的墮落和受苦。即使上帝的子民走入歧途和受苦,即使上帝在嚴厲懲罰他們,祂仍不丟棄他們。

  在新約的開頭,上述的故事作為耶穌降生的背景,幫助我們理解祂的降生,並理解上帝與我們的關係。上帝就是這樣的一位上帝:策畫賜福給萬族,定意統治萬族;當祂的子民走入歧路、碰到難題時,祂也不丟棄他們。

  保羅

  正如我們可能會跳過馬太福音的開頭,來到我們認為重要的部分,我們也有可能在讀完羅馬書第一至八章之後,跳過接下來的章節來到第十二至十六章。但對保羅而言,羅馬書第九至十一章的確重要。耶穌故事的怪異之處,在於馬太和保羅同時代的人大多不相信這故事。保羅認為這情況不但奇怪,而且可悲和令人不安。上帝怎麼可能向亞伯拉罕和大衛做出承諾,卻讓百姓離開自己。保羅的答案是,上帝其實沒有讓以色列離開,馬太和保羅等猶太人相信耶穌就是最好的證明。上帝願意讓大量猶太人離開祂一會兒,目的是聚焦於世上其他人民。可是,上帝仍然會信守對猶太百姓的承諾,他們最終會認出耶穌。

  保羅在羅馬書第九至十一章,正如馬太福音的故事最終所做的那樣,明確指出上帝與猶太百姓的關係,和祂與外邦世界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就如馬太福音一般,羅馬書指出以色列的故事就是我們的故事。當我們讀以色列的故事,可能會訝異上帝仍然委身於這群悖逆的百姓;當我們讀教會的故事,也會訝異上帝仍然委身於這群悖逆的百姓。於是,我們可能會猜想上帝是否也會委身於我們。保羅的論點意味著,上帝對待以色列的故事對我們而言的確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們就是這群悖逆子民的延續。事實上,上帝按照著祂的屬性,向我們做出承諾,且祂必然信守承諾。

  希伯來書的開頭提到,「上帝既在古時藉著眾先知多次多方地曉諭列祖」。假如希伯來書的作者和目標讀者是猶太基督徒的話,以上經文所指的就是肉身的列祖。但我們早已知道自己作為外邦人,獲收納成為亞伯拉罕和撒拉的後裔;他們及他們的後裔,也就成為我們的祖先。因此,上帝其實也藉著先知向我們的祖先說話。在讀舊約的過程中,我們有幸聆聽上帝與我們家族成員的對話。

  以賽亞書

  以下是上帝與我們家族成員對話的節錄。

  那報佳音,傳平安,報好信,傳救恩的,對錫安說:你的上帝作王了!這人的腳登山何等佳美!

  聽啊,你守望之人的聲音,他們揚起聲來,一同歌唱;因為耶和華歸回錫安的時候,他們必親眼看見。

  耶路撒冷的荒場啊,要發起歡聲,一同歌唱;因為耶和華安慰了他的百姓,救贖了耶路撒冷。

  耶和華在萬國眼前露出聖臂;地極的人都看見我們上帝的救恩了。

  (賽五十二7∼10)

  在馬太福音所指涉的被擄巴比倫的脈絡中,看起來不像上帝在統治以色列或全世界;或者祂只是從消極方面統治,那就是懲罰以色列。以賽亞書以上的預言,向被擄者宣布,上帝開始積極地統治以色列以至全世界;祂正在重返耶路撒冷,修復遭破壞的都城。祂正在萬族的眼前行動,好讓他們都目睹上帝的拯救。

  這個應許,在之後的十到二十年得到部分應驗。上帝的確重返耶路撒冷,以色列民眾的確重建都城和聖殿,也重建一個群體。但事情的發展不如人們所預期的那般輝煌,上帝的應許大於所見的應驗,因此需要耶穌降生。

  以上情況同樣適用在教會超過兩千年的歷史。我們看到上帝統治,但也看到讓人失望的事情。舊約聖經不斷提醒我們上帝與祂子民關係的兩個層面:上帝統治,但還有更多的事情需要發生,來讓祂的統治達致完滿。閱讀以色列的故事,不斷讓我們能夠了解自己作為祂子民的故事,並讓我們了解祂對世界的旨意。

葛丁桂
(譯者:嚴建基)

用户评价

评分

從裝幀設計來看,這本書的編排似乎是走嚴謹的學術路線,大量的註腳和文獻引用是必然的,這點對於想深入研究的同道中人來說是福音,但對於想快速掌握核心論點的普通讀者可能就是一道門檻了。我個人比較在意的是,在當今強調後現代思潮的學術環境中,作者如何為「舊約神學」這個相對傳統的範疇注入新的活力?特別是「21世紀」這個時間標籤,暗示著作者必須回應當代全球化、多元文化以及不斷變遷的倫理挑戰。舉例來說,當我們談論以色列的蒙約性,在今日看來,如何界定這個「選民」身份,避免落入文化沙文主義的窠臼?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謙卑的、懂得自省的神學反思,而不是僵硬的教條重申。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個中肯的視角,讓我們既能尊重文本的歷史根源,又能以寬廣的心胸擁抱時代的提問,那它在華文神學界的位置就不只是錦上添花,而是關鍵性的突破了。

评分

老實講,光是翻開這本書的封面,那種樸實的裝幀風格,就給人一種「硬貨」的感覺,不花俏,直奔主題。我不是神學院出身的,但對於聖經中的故事,尤其舊約部分,總是有種難以言喻的親切感,但也常常在閱讀時感到困惑:這些遙遠的部落紛爭、律法的繁瑣,究竟如何指向最終的救贖?這本書顯然是想把這條線索重新拉出來。我特別期待它在處理「敘事」上的功力,因為以色列的故事,從亞伯拉罕到被擄歸回,本身就是一連串充滿戲劇張力的宏大史詩。如果作者能像說書人一樣,把那些看似零散的事件串聯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並且清晰地勾勒出「福音」如何在這些看似世俗的政治和社會變遷中隱隱成形,那我就願意花時間把它啃完。台灣的基督徒讀者很重視實踐性,所以如果這本書能對我們日常面對信仰抉擇時有所啟發,而不僅僅是停留在純粹的學術辯論,那絕對值得推薦給身邊的朋友。

评分

說真的,台灣教會圈子裡,關於舊約的研究有時候給人一種「千年不變」的保守感,很多講道或釋經都停留在較為表層的道德教訓或預表解讀上。所以,當看到這樣一本旗幟鮮明地要從「歷史與敘事」雙軌並進來重構以色列福音的作品時,內心是充滿期待的。我猜測,作者肯定在歷史背景的重構上下了苦功,畢竟,沒有對古代近東政治與社會的深刻理解,很多先知書的批判性話語就會失焦。但更關鍵的是「敘事」的解讀。舊約敘事的神聖性,往往體現在它對人性弱點的誠實描寫上——從創世之初的背叛,到列王時期的跌宕起伏。如果作者能夠展現出對這些人物性格的深刻洞察,並將之與「福音」的線索緊密編織,讓讀者感受到,原來這份救贖信息從來不是與人的掙扎脫節的,那這本書就成功了。這需要一種藝術家的敏感度,而不僅僅是學者的理性。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聯想到一個核心問題:舊約的「福音」到底是什麼?對於許多非專業讀者而言,舊約常常被視為「律法與審判」的領域,與新約的「恩典與慈愛」形成強烈對比。這本書的野心,顯然是要打破這種二元對立。我猜測,它可能會從以色列建國的歷程中,找出那些預示性、指向性,甚至帶有「類恩典」性質的事件或約定。如果作者能夠成功地論證,舊約的歷史本身就是一部等待被揭示的救贖劇,而非僅僅是新約的序曲或背景板,那麼它對華語讀者理解整本聖經的結構將有莫大的幫助。我期望看到的是一種高層次的整合能力,一種能將破碎的以色列史詩,重鑄為一個完整、連貫、且充滿希望的宏大敘事的能力。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這本著作就不只是一本學術書,更是一份引導信徒重拾對舊約熱情的指南。

评分

這本厚書,光是看到書名就覺得很有份量,那個「21世紀」的標題,讓人不禁想像作者在當代的神學光譜中,是如何重新梳理舊約的脈絡。我猜想,這可能不是一本讓人讀來輕鬆愜意的書,畢竟要處理「歷史與敘事」這兩大板塊,還得將它們緊密地與「以色列的福音」這核心概念扣連起來,這中間的張力與解讀空間,肯定需要極為細膩的筆觸。台灣的讀者群,對於傳統神學的解讀常常抱持著既敬畏又懷疑的態度,特別是面對那些試圖在現代性衝擊下為古老文本尋找新出口的作品。我個人特別好奇作者如何平衡文本批判的嚴謹性與信仰傳承的熱忱,畢竟,要讓讀者在歷史的塵埃中看見那份跨越時空的救贖信息,難度極高。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詮釋路徑,而不是僅僅重複學術界已經討論爛熟的觀點,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高了。光是從書名來看,這已經設定了一個很高的門檻,期待它能帶來一場深刻的思想碰撞,而非流於空泛的學術炫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