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茶藝 至善入門

博雅茶藝 至善入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筱寶
图书标签:
  • 茶艺
  • 茶道
  • 博雅
  • 入门
  • 品茗
  • 文化
  • 生活
  • 礼仪
  • 传统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因應時代的發展,喝茶方式也跟著多元化,民眾可以在各大超商及賣場買到五花八門的茶包、茶飲,卻鮮少有人追本溯源,探究古人的泡茶文化,欣賞茶藝之美。本書邀請您一覽泡茶的藝術殿堂,從茶、水、茶葉、茶具的挑選,到茶湯品味及茶會禮儀,每個環節都別具意義,讓人不禁大嘆,泡茶也是一門深厚而有趣的學問。若您是一位嗜茶但不解茶之風情,或對茶藝文化好奇卻求知無門者,可以從書中得到茶藝的基本知識,學會茶藝的文化底蘊,運用茶藝的禮節風範,成為一位風度翩翩,博雅而至善的生活雅者。
《茶韵流光:一部穿越时空的饮茶哲学》 引言:一杯茶的千年回响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长河中,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它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寄托,更是一门深邃的哲学。我们即将探讨的这部著作,《茶韵流光:一部穿越时空的饮茶哲学》,将带领读者进行一场横跨千年的感官与心灵之旅。它摒弃了对特定流派或技艺的刻意聚焦,转而以一种宏大的史诗视角,审视茶是如何渗透并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结构。 本书不探讨如何精准地控制水温,不纠结于某一种茶具的材质优劣,也不局限于讲解一套固定的冲泡流程。相反,它关注的是“为什么”——为什么中国人对这片小小的叶子如此痴迷?茶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如何成为了文人墨客抒发情志的载体,又如何融入寻常百姓的柴米油盐之中? 第一章:从药用到饮品的演变——茶与中国早期文明的交织 本书的开篇,将时间轴拉回至茶的起源地——西南边陲。我们不再着眼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而是通过考古发现和早期文献的蛛丝马迹,勾勒出茶树如何从一种带有药用价值的野生植物,逐渐过渡到被贵族阶层青睐的饮品。 (一)地理的馈赠与文化的萌芽: 详细解析了中国西南地区独特的气候与地理环境对茶树生长的影响,并对比了早期饮茶习俗与南方其他地方的饮食习惯差异。 (二)魏晋风骨下的“清饮”初现: 重点描述了在动荡不安的魏晋时期,茶如何成为士大夫阶层寻求精神慰藉的媒介。这不是关于如何泡茶的记载,而是关于他们在简陋的条件下,如何用茶来表达对“魏晋风度”和“玄学清谈”的向往。书中收录和分析了大量描绘饮茶场景的文学作品,侧重于解读饮茶行为背后的心态——逃离尘世的喧嚣,在茶汤的苦涩与回甘中寻找自我平衡。 第二章:唐宋鼎盛——茶作为艺术与社会符号的崛起 唐代是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本书对此段历史的考察,将着重于“士人化”和“标准化”的冲突与融合。 (一)煎茶法的时代精神: 深入剖析唐代以陆羽《茶经》为代表的理论构建,但视角独特:它将《茶经》视为一部社会行为规范手册,而非单纯的技术指南。我们探讨的是,为何在那个时代需要一部如此细致的“茶之书”,这反映了社会对秩序、规范和雅致生活方式的迫切需求。书中细致描述了唐代茶具的材料、形制变化,分析这些器物如何反映了当时的审美情趣——从实用到精致的转变。 (二)宋代点茶与市井的交融: 宋代点茶法的流行,标志着茶文化完成了从精英阶层向更广阔社会阶层的渗透。本书将重点关注“斗茶”现象,但这并非简单的技艺比赛,而是市民阶层展示财富、身份和社交能力的舞台。我们细致描绘了宋代茶坊、茶肆的社会功能,它们如何成为信息交流中心、商业活动的前沿地带,以及市民文化勃兴的缩影。 第三章:明清转型——由“煮”到“泡”的哲学转向与文人情趣的沉淀 明清时期,制茶工艺的革新,尤其是散茶的普及,彻底改变了人们饮茶的方式,并引发了深刻的哲学转变。 (一)“瀹泡”的解放: 重点分析了紫砂壶等新茶具的兴起,以及其对饮茶体验的颠覆性影响。从需要繁复步骤的煎煮,到只需简单注水的冲泡,这种方式的改变,象征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对“自然本味”的重新追求。书中探讨了紫砂泥料的特性如何被赋予了人格化的解读,以及文人如何通过选择特定的茶具来彰显自身的品味和对茶性的理解。 (二)茶与园林、禅修的共生关系: 这一章节将茶从饮品提升到生活美学的维度。详细考察了明清士大夫在私家园林中“品茗赏景”的实践。这不仅仅是观赏自然,而是在一草一木、一石一水之间,寻找与自身内心和谐的“意境”。书中将分析茶道中的“静”与园林中的“藏”如何相互呼应,共同构建了一种内敛、含蓄的东方审美情趣。 第四章:茶的跨文化传播与现代回响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近现代,探讨茶文化如何走出中国,以及在快速现代化的今天,它对当代中国人意味着什么。 (一)“茶马古道”与丝绸之路上的文化挪用: 侧重于茶作为贸易媒介,如何影响了边疆民族的生活方式,以及在与其他文明的碰撞中,茶的内涵如何被重塑和丰富。这部分内容关注的是“流动性”中的茶。 (二)在效率时代寻找“慢”的锚点: 探讨在信息爆炸和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为何重新拾起传统茶艺或开发新的饮茶方式。这是一种对“技术至上”的反思,是寻找心灵栖息地的尝试。本书的结论部分并非提供一套操作指南,而是鼓励读者思考:当你拿起茶杯时,你是在遵循古人的步骤,还是在创造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此时此刻”的茶之哲学? 结语:茶,无定形的容器 《茶韵流光》是一部关于“氛围”、“心境”和“历史重量”的书。它不教授泡茶的精确技法,而是致力于揭示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所承载的民族记忆与个体情感。它告诉读者,茶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被完美冲泡,而在于它在你的生命中,为你开启了怎样的空间,带来了怎样的沉思。每一次举杯,都是一次与历史、与自我深处的对话。这部作品,旨在引导读者去“感受”茶的文化重量,而非“掌握”饮茶的工具性技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筱寶
  
  高雄好茶生活茶會創會會長,長期執教於高雄勞工大學、各大專院校、社團及社區的茶藝和茶文化講師,是中華茶文化深度愛好與推廣者;耳順之年畢業於高師大經學研究所,著有《中華茶道蘊含儒家義理之探究》論文及發表〈茶道美學〉、〈漫談六龜原生山茶〉、〈高貴風雅的茶碗〉等數篇專文;期能為傳統茶藝的現代化或美學,建立一個可以遵循及合於理念的新典範。

图书目录

林序 新發茶藝姻緣 林敏婷
蔡序 茶不只是茶,更能聯繫出整個文化 蔡根祥
林序 文人永遠是茶藝最佳傳播者 林木連
張序 茶是臺灣最在地化的文化和產業 張忠明
鄭序 「茶藝」是一種優雅的生活品味! 鄭卜五
自序 茶,永遠無法以網路取代的文明基因 陳筱寶
 
壹 溯源篇
2 第一章 「茶」的初識
3 第一節 何謂「茶」
4 第二節 「茶」之為飲物及其衍說
16 第三節 飲茶的發展與影響
34 第四節 開枝傳承的臺灣茶藝
37 第五節 茶文化中的茶藝
 
貳 認知篇
40 第二章 「泡茶」認知概述
41 第一節 「泡茶」是茶藝的基礎
43 第二節 「泡茶」語詞釋疑
44 第三節 「泡茶」為何要學習
46 第四節 「習茶」心理與態度
49 第五節 「泡茶」觀念的誤解與迷思
51 第六節 泡茶的三項基本功
56 第七節 完善的茶藝之美
 
參 識茶篇
60 第三章 認識茶葉
60 第一節 識茶
97 第二節 茶葉貯存與劣變
109 第三節 選茶
114 第四節 臺灣茶及茶區介紹
139 第五節 臺灣特色茶介紹
153 第六節 臺灣茶葉驗證制度簡介
155 第七節 茶的保健與養生
 
肆 識水篇
第四章 泡茶擇水之選用
160 第一節 擇水對茶湯的重要性
162 第二節 目前日常的用水來源與淨水種類
163 第三節 不同水質對茶湯的表現
164 第四節 自己配用最佳泡茶水
165 第五節 煮水的技巧
 
伍 識器篇 
168 第五章 泡茶器具概述
168 第一節 認識茶具及組件
171 第二節 如何選對茶壺與其他茶具
191 第三節 茶具與茶湯的關係
 
陸 茶湯篇
194 第六章 如何泡好一壺茶
195 第一節 泡茶三要素
199 第二節 如何評鑑好茶湯
204 第三節 臺灣特色茶風味輪簡介
207 第四節 臺灣六大特色茶品在SOP泡茶所呈現各種茶況基本檢索表
208 第五節 時尚冷泡茶
 
柒 泡法篇
212 第七章 各種泡茶法概述
212 第一節 十大泡茶法簡介
215 第二節 小壺泡茶法實作介紹
224 第三節 蓋碗(杯)泡法介紹
226 第四節 評鑑杯泡法
 
捌 茶席篇
230 第八章 茶席及設計與擺放
230 第一節 認識「茶席」
237 第二節 茶席設計主實體組合
257 第三節 茶席主實體結構方式
263 第四節 茶席設計題材思維與呈現
267 第五節 茶席設計技巧
270 第六節 茶席設計五大原則
271 第七節 茶席擺設入門七要訣
271 第八節 茶帖設計與茶席主題內容撰寫
275 第九節 其他附屬景物與裝置
 
玖 茶禮篇
308 第九章 茶藝禮節
309 第一節 論個人茶藝禮節的基本要求
315 第二節 認識風俗典故禮
323 第三節 茶會應有的禮節
327 第四節 結語
 
拾 茶會篇
330 第十章 認識茶會空間
331 第一節 臺灣茶會的起源和發展類型
349 第二節 如何舉辦茶會
355 第三節 茶會對茶文化的意義
 
357 後記
359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787647
  • 叢書系列:文化生活叢書.飲茶文化
  • 規格:平裝 / 390頁 / 17 x 23 x 1.9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博雅茶藝 至善入門》,光聽名字就讓人感覺到一股清雅的氣息撲面而來,雖然我還沒深入鑽研書裡提到的那些繁複的茶道細節,但光是從書的裝幀和排版上,就能感受到作者對這門藝術的敬重與用心。書本的紙質摸起來很有質感,那種溫潤的手感,就像捧著一盞剛泡好的好茶,讓人心神寧靜。我猜想,書裡肯定會詳細闡述茶葉的來源、不同的沖泡技巧,或許還會穿插一些關於茶器美學的見解。對於我這種偶爾會在週末泡個茶享受片刻寧靜的普通愛茶人士來說,它或許能提供一個更系統、更深入的視野,讓我不再只是隨性地泡茶,而是能真正體會到「茶道」中蘊含的那份專注與和諧。我期待書中能有關於不同季節、不同心境下適合的茶款推薦,畢竟台灣的四季變化明顯,茶的選擇也應該因時而異,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茶桌邊一本常備的良師益友,引領我從日常飲茶的習慣,提升到一種生活美學的層次。光是翻閱目錄,就已經讓我對即將展開的品茗之旅充滿了無限的遐想與期待。

评分

從書名來看,《博雅茶藝 至善入門》似乎對讀者設定了一個很高的期望值,就是要達到一種優雅且圓滿的境界。不過,我想了解的是,作者是如何定義「博雅」的?它是否僅僅指涉外在的儀態優美,還是包含了對人與人之間互動的關照?在台灣的茶席文化中,主人家招待客人的心意往往比茶湯本身的品質更為重要。我期望書中能探討如何透過茶藝來展現待客之道,如何用一杯茶來傳達情感,建立連結。特別是在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日益電子化,面對面的、專注的交流變得更加珍貴。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在茶席佈置、音樂選擇,甚至於與客人之間的對話引導上給予啟示,那它就不僅僅是一本茶藝書,更是一本關於人際藝術的指南。畢竟,茶的溫潤與包容,正能體現出待人接物的最高準則,期待書中能將這份人情味飽滿地呈現出來。

评分

翻閱這本書的封面設計,那種留白與留韻的意境,讓我聯想到日本美學中的「侘寂」(Wabi-sabi)精神,雖然茶藝的根源在中華文化,但這種對不完美中的和諧追求,似乎是東方藝術共通的語言。我非常好奇作者在闡述茶藝流程時,是採用一種極度儀式化的描述,還是更偏向於一種內在感受的引導?如果只是強調外在的規矩,很容易讓人感到拘束,進而失去了品茶本應有的那份怡然自得。我更傾向於一種能讓我將「專注」與「放鬆」同時掌握的論述方式。在台灣的快節奏社會中,找到一個能讓心靜下來的儀式感活動並不容易,而茶道似乎是最好的選擇之一。希望書中能有關於「觀」的哲學指導,不只是看茶葉在水中的舒展,更是看自己的思緒如何被這片葉子所牽引,進而達到一種內在的平衡。這種由外而內的轉化過程,才是真正「至善」的體現吧,而不是單純地學會一套標準化的動作。

评分

老實講,我對「入門」這兩個字抱持著一種複雜的心情。一方面,我希望它能寫得淺顯易懂,讓我這個可能只停留在「把熱水沖進茶壺裡」階段的初學者也能輕鬆上手;但另一方面,我又害怕它過於膚淺,流於一般市面上那些只會介紹幾種基本茶具和簡單步驟的雜誌特刊。台灣的茶文化源遠流長,從早期的製茶技術到後來的精緻化品飲,每一個環節都有其深厚的歷史底蘊。我期待這本書能在大談「博雅」的氣度之餘,也能務實地提供一些「接地氣」的實用建議。譬如,對於一般家庭不太可能配備齊全的專業茶室,書中會不會提供替代方案?在挑選茶葉方面,它會不會針對台灣幾個主要茶區的代表性品種,如文山包種、凍頂烏龍或阿里山高山茶,提供不同於坊間的獨到見解?畢竟,能真正喝出茶葉在不同海拔、不同製程下細微差異的人,才是真正懂茶的行家。如果這本書能在我未來嘗試自己買茶、自己掌握沖泡節奏時,提供一個堅實的依據,幫助我避開一些不必要的彎路,那就太成功了。

评分

說實在的,現在市面上談論「生活品味」的書汗牛充棟,大多流於表面,講些無關痛癢的裝飾擺設,真正能觸及心靈深處、讓人沉澱下來的實在不多。《博雅茶藝 至善入門》這個書名,倒讓我嗅到了一絲不同尋常的氣味,它似乎在暗示著這不只是一本教你怎麼泡茶的工具書,而是一條通往「至善」的道路。我比較好奇的是,書中會如何處理東方哲學與茶藝的結合?台灣的茶文化本身就深受儒釋道思想的影響,如果這本書能將這些抽象的理念,巧妙地融入到泡茶的每一個步驟——從溫壺、置茶到出湯——那可就厲害了。我希望看到的不僅僅是流程的標準化,更是心境的轉化。例如,當你在沖泡過程中遇到突發狀況,如何保持那份從容不迫的定力?這種實踐性的智慧,遠比死記硬背標準流程來得重要。我個人非常推崇將傳統技藝與現代生活觀念相結合的論述,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個立足於當代,又能深刻回溯傳統的論述框架,那它絕對值得我仔細研讀、反覆品味,甚至成為我與三五好友交流心得時,可以引經據典的重要參考資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