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我在中大三十一年
1
我曾在讀碩士班的時候,到一所私立中學代課,教初高中國文三個月;服預官役期間,有一年是在軍事學校任文史教官,教國文;一九八○年八月,我退役,準備迴華岡讀博士,另也答應好友陳信元一起經營齣版社。開學前夕,係上助教來電,說有一班大一國文,李殿魁老師要我去上。站上講颱一直是我的願望,而且兼一門課並不影響我做齣版,可以同時做自己喜歡的二件事,我欣然受命,開啟我在學院和傳媒兩棲作戰的奮鬥人生。
一九八二年六月,修完博士班學分,希望找個正職,試瞭幾個學校都不成,我博士班同學陳光憲在德明商專任校長,要我去德明,這是我在大專院校專任教職之始。當我拿到一度想放棄的博士學位(一九八七),好友龔鵬程在淡江接掌係務,蓄勢待發,要我和他併並肩作戰,我去瞭淡江。四年後,因張夢機老師的召喚,我整裝南下中壢近郊的中央大學中文係,時為一九九一年八月,歲次辛未。
就這樣,在遍植蒼鬆的校園,在研究室、教室、辦公室之間,我研究、我教學、我服務,到今天為止,我在中大三十一年,即便是藉調在外的四年間,我仍然每週返校給研究生上課。
中大所在之地是中壢西北市郊五權裏,屬舊地名三座屋的一部分;校區之南,從側門而齣即平鎮之雙連坡,所以有不少校友直接就說學校在雙連坡。剛到中大前幾年,開車來去臺北和中壢,總行色匆匆,有一天突然發現環校公路旁一排杜鵑怒放,乃暗自責怪自己,如此美景怎麼會視而未見?從此放慢腳步,找時間獨行於鬆間。
二○二三年元月,我屆齡延退五年期滿,正式退休。
2
剛來的時候,我虛歲四十。前此十年間,我除任教職,另在齣版社、報社、雜誌社擔任過總編輯、主編,經由文藝傳媒的企劃和編輯、文藝社群的運作和動員,直接參與文壇公共事務;此外,我從未中斷文學批評寫作,筆尖所及總在文藝心靈與時潮、環境的相對應上。
我的博士論文寫晚清,旨在探討當時文人如何經由歷史經驗的總結開齣不同的新路,譬如王國維導入西方悲劇美學以論紅樓夢,劉師培「地氣使之然」的人文地理學論述,梁啟超輩將小說與群治結閤所開啟的新小說之路,新與舊之交替,傳統與現代之激盪,往下對五四新文化運動之開展起到根本的影響。
我在淡江的教學以現當代臺灣為主,特重與社會之連結,乃緻力於開發中文應用之學,但我之於晚清文學的探研並沒有中斷,指導不少研究生以此為研究領域。來到中大以後,教學亦以現當代及實用為主,幾年以後係上要我接下「中國文學史」,撰寫升等教授的論文還是在晚清選題,將詩歌意象理論轉而用來分析《老殘遊記》,因之而古今並治近十年,大約世紀之交,我開始校園行政工作,對於在古典文學領域曾努力探索的六朝文論、唐詩及晚清文學思潮,乃日漸荒疏,常感遺憾,好在知識與經驗之積纍,會因主體作用而融裁涵化,古為今用乃成為我麵對現當代的日常。
我喜歡讓學生寫報告,目的在學習論文寫作,從選題到論文完成,我盡可能和他們討論,有時也公開研討,最後簡單印成論文集,而我總會寫篇短序,迴應他們的努力,收集在本書輯一的短文,主要就是這樣產齣的,我著力較深的是大學部的新文學史、碩博閤開的臺灣文學專題和文學社會學。
到校不久,我嚮教育部提齣充實現代文學圖書及設備的計畫,幸獲補助,因此而設立瞭現代文學教研室(一九九五),這對我的現代文學教學有大助益,我早期給研究生上課都在這裡,執行相關計畫也是,有如一個基地。幾年後因緣成立琦君研究中心,以一個基地兩個單位的模式運作多年,也頗有一些具體的成果。
3
我齣身寒門,在睏乏的鄉間長大,求學過程並不順遂,也因緣接觸課堂之外比較複雜的環境,凡事都必須自己承擔,養成我謀定而後動的處事,且不畏風雨迎麵來。
作為一位大學教師,把書教好是他的天職,除麵對學生之外,還有係所同事,在那個知識社群裡麵,如何和他人互動?在群體與個體之間,如何妥適調節?我的群性較強,麵對事務喜作結構思考,願意溝通,一般來說,可以這樣可以那樣的事,我常不堅持。
很長一段時間,我進齣編輯現場,在齣版社負責圖書生產、在報社主編副刊、在雜誌社企劃編輯,一方麵轉化學術經驗於編務,用此實踐文化理念;另一方麵得麵對媒體主管、工作夥伴以及有關的作者和讀者,大體來說,我頗能從容應對,而這些經驗的積纍,讓我在教職生涯中不畏行政之重層複雜,且能善用行政力量以策劃推動公眾事務。
我把校園行政分成兩類,一在編製內,包括一般的行政體係以及教研方麵的行政;另一類是主持相對比較大的非個人型計畫,從企劃、執行、結案、考核,其實也是一種學術行政。大學校園是我修行的道場,說該說的話,而且把它說好;做能做的事,而且把它做好。我謹記一位友人對我說過的話,當你要離開的時候,想想你在這一段期間為這裡做瞭些什麼你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
我本想為我的中大歲月編一個年錶,動念之初也曾動手製成初稿,最後因取捨之間頗費思量而擱置,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的沉澱,期待來日吧!
4
把因各種職務和計畫留下的篇章收錄在一起,依屬性分輯,輯內略依時序彙編,就成瞭這本書,全是我之所行所思,每篇寫作的當下,都麵對著公共事務,我確有所見,惟未能充分論證,多年來較少寫長文,一來是時間問題,但也確有不想多費唇舌之意,盼讀者諸君明白。
和中大結緣,主因張夢機老師,而蔡信發、章景明、洪惟助、曾昭旭、王邦雄、顏崑陽諸位師長皆熱情相迎,且曾在不同的麵嚮給予鼓勵和協助,我銘感五內,謹整理諸舊文閤刊成書,用以迴報;崑陽大兄看我一路走來,特請審閱,以序為評,提供讀本書者參考。
中大三十一年,歷經劉兆漢、劉全生、李羅權、蔣偉寧、周景揚諸校長,我感謝他們的信任;曾任副校長的李誠、劉振榮、李光華三位教授,及現任綦振瀛、顏尚堯、吳瑞賢三位副校長,皆助我良多,謹此緻謝。
我指導的碩士生曾淑美、潘殷琪以大半年時間為我四處收集資料、轉檔或重新打字;我的同事鄧曉婷幫忙甚多,整編文稿、掌控時程等,一併緻謝。在紙本圖書市場低迷之際,聯閤文學齣版社願意為我齣版這樣一本書,周昭翡總編輯的厚愛,讓我感動;編務在執行編輯林劭璜專業且敬業的操持下,順利而圓滿,更不能不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