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的告白書:第二十四屆臺大文學獎作品集

凡人的告白書:第二十四屆臺大文學獎作品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正忠
图书标签:
  • 文学奖
  • 台湾文学
  • 短篇小说
  • 小说集
  • 台大文学奖
  • 虚构文学
  • 当代文学
  • 创作
  • 文学
  • 散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世界進入後疫情時代,我們還在學習與病毒共存,並且因遠方的戰事而感到不安。文學的書寫與實踐於是有了更正面的意義──透過文字,我們得以捕捉動盪的時代歷史、豐富的生命樣態以及種種生活場景。
 
  第二十四屆臺大文學獎由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主辦,共徵得新詩66篇,散文52篇,小說51篇,劇本7篇,主題徵文68篇,合計244篇,其中45件優秀作品獲獎,本書為優秀作品合輯。
 
  書名《凡人的告白書》,借小說組林盈廷的得獎作品命名。相信身處於茫茫人海中,我們都有感受到自身平凡的時刻,然而每一次書寫,都是個人對於世界所能做出的、最不凡的告白。而這一本作品集,便也成為了同學們最耀眼奪目的告白書。
尘封的记忆与未竟的旅途:其他文坛新锐的探索之旅 本书收录了二十余部风格迥异、题材广阔的文学作品,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当代华语文学新声的群像。这些篇章如同从不同角落采撷的光影,汇聚成对人生、社会与艺术本体的深刻叩问。 --- 第一辑:都市的脉搏与个体的心灵迷宫 本辑作品聚焦于现代都市生活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个体精神的漂泊状态。 《霓虹下的沉默者》 是一部长篇小说,作者以冷静而犀利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在金融巨鳄的阴影下挣扎的年轻分析师。故事的核心围绕着一场涉及家族秘密与商业阴谋的事件展开。作品并未采用传统侦探小说的叙事手法,而是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道德困境与异化感。透过主人公对数字的痴迷与对情感的疏离,我们得以窥见当代精英阶层在高速运转的社会机器中所承受的隐形压力。叙事结构上,作者巧妙地运用了非线性叙事,将过去的回忆片段与当前的危机时刻交织,形成一种强烈的宿命感。作品对“成功”的定义提出了尖锐的质疑,暗示了物质富裕与精神荒芜之间的悖论。其语言风格沉郁内敛,充满了对现代社会异化现象的精准捕捉。 紧随其后的是一组短篇小说集,名为《地铁五号线的等候》。这组小说以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为背景,串联起不同阶层、不同命运的瞬间相遇。其中一篇《候车亭的最后一位乘客》,描写了一位失业的中年音乐家,在漫长的等待末班车时,与一位流浪的哲学系学生进行了一场关于“时间价值”的对话。对话看似闲散,实则暗藏着对知识分子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如何安放自身价值的深刻反思。另一篇《手机里的远方》,则探讨了数字社交时代下,人与人之间日益加深的“连接的孤岛”现象,通过一个被误读的表情符号引发的连锁反应,揭示了信息冗余与意义缺失的现代困境。 第二辑:历史的余烬与传统的重塑 本辑作品将目光投向历史深处,或探寻宏大叙事中的微小个体,或以现代视角重新解读古老的母题。 《竹简上的涟漪》 是一部具有实验色彩的历史散文集。作者并非简单地复述史实,而是选择了一些在正史中几乎被忽略的边缘人物——例如偏远古道上的驿卒、宫廷画师的学徒、甚至是某个战役中幸存的普通士兵。通过对出土文物的细节观察和对民间传说的挖掘,作者试图重建一种“被遗忘的日常生活史”。作品的魅力在于其对细节的偏执追求,比如对某种特定时期服饰纹样的考证,对某种失传的香料制作工艺的想象性还原,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概念,而成为可触摸、可感知的存在。这种对“微历史”的聚焦,实际上是对宏大叙事权力的一种温和的挑战。 另一篇重量级作品是中篇小说《铜镜与白发》。故事设定在清末民初的江南水乡,讲述了一位世代相传的绣娘,如何在传统工艺的坚守与西方思潮的冲击之间摇摆。她毕生的心血凝结在一幅未完成的嫁衣上,这件嫁衣成为她身份认同的载体。小说巧妙地将刺绣的针法与女性的人生轨迹进行隐喻:挑线、穿针、收紧、打结,如同人生的每一个抉择。当现代文明的浪潮袭来,她手中的银针变得迟钝而无力。作品探讨了“失传的手艺”背后,所折射出的文化焦虑和身份迷失。 第三辑:自然之境与哲思的边界 本辑收录了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并从中引申出对存在主义、时间观以及人类在宇宙中位置的哲学思考。 《雾锁山川的沉默》 是一系列以地理学观察为基础的随笔。作者长期探访中国的西南山区,记录了不同海拔高度下植被的变化、气候的突变,以及隐藏在深山峡谷中的部落文化。这些文字的基调近乎冥想,摒弃了旅游文学的浮光掠影,转而深入探讨“地质时间”与“人类时间”的巨大落差。一篇题为《冰川的退缩与等待》的文章中,作者面对千年冰川的消融,写下了对人类短暂存在意义的沉重反思,将个体的烦恼置于地球变迁的宏大背景之下,达到了一种冷静的超脱。 此外,本辑还包含了一篇极具思辨性的散文《时间折叠的房间》。作者通过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文学化解读,构建了一个关于“记忆的不可靠性”的心理剧场。他假设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个瞬间都是在不同参照系中被“压缩”或“拉伸”的,由此推导出“此刻即永恒”的悖论。作品的语言风格跳跃而富有逻辑的张力,大量运用了科学术语与诗意表达的对撞,旨在探讨意识在感知真实世界时的局限性。 结语:未完待续的文学疆域 本书收录的全部作品,尽管题材涉猎广泛,但其共同的内核是对“真实性”的追问:都市的真实、历史的真实、以及个体心灵的真实。它们代表了一批年轻写作者正在努力拓展文学表达的可能性,无论是对社会结构进行精密的解剖,还是在对传统符号进行颠覆性的重构,都展现出充沛的创作能量和成熟的思考深度。这些文字,是当下文学图景中不可或缺的、充满活力和探索精神的注脚。它们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一同进入思考的迷宫,体验阅读作为一种重新认识世界的行为。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出版緣起
序/管中閔校長
第二十四屆臺大文學獎活動寫真

新詩組

安全日/胡玖洲
講評:李進文

少年──香港少年曾志健中槍事件/張恒宇
講評:廖偉棠

河濱道場/陳沛辰
講評:廖偉棠

最長的假期/姚歡容
講評:李進文

臺北生存指南/江柏蓁
講評:顏艾琳

悲傷是長髮/劉祖兒
講評:顏艾琳

散文組

二月二十七/鐘郁凝
講評:宇文正

晚安‧憂鬱/楊庭語
講評:祁立峰

睡眠覆蓋的地方/林佩妤
講評:房慧真

潮溼汙穢天國/陳蕾琪
講評:祁立峰

固態香水/林宗洧
講評:房慧真

飛機杯/紀泰永
講評:宇文正

小說組

溫蒂(化名)/吳蕙妤
講評:朱天心

如果新店溪有四腳蛇/汪卉婕
講評:張亦絢

夏子/李易軒
講評:陳國偉

開花之所必要/傅亭瑜
講評:張亦絢

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鄭昀
講評:陳國偉

凡人的告白書/林盈廷
講評:朱天心

咬/方薰頡
講評:張亦絢

劇本組

妳與忍者兔兔/張曉逸
講評:何一梵

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許珈齊
講評:王威智

冥誓二〇二〇/朱昕辰
講評:王威智

長途夜車/宋柏成
講評:林曉英

主題徵文組

A組 我的學院我書寫

所謂理想/江柏蓁
講評:陳昌明

單身/林立珣
講評:陳昌明

廁所有人嗎?/紀泰永
講評:蔣亞妮

哲思/徐郁翔
講評:吳曉樂

魚/郭天祐
講評:蔣亞妮

滾石與笑/陳又嘉
講評:吳曉樂

魔「法」學院錄取信/楊庭語
講評:吳曉樂

關於一段老派的故事/蔡松廷
講評:蔣亞妮

計算機/羅暐翔
講評:吳曉樂

擬態/關鈞謚
講評:陳昌明

B組 實體與線上

竊竊私語/吳舒婷
講評:蔣亞妮

靈魂之窗與靈魂視窗/李映璉
講評:吳曉樂

光年/林立珣
講評:吳曉樂

最奢侈的體驗/姚歡容
講評:吳曉樂

用走的才到得了/洪孟杰
講評:陳昌明

虛擬教授/紀泰永
講評:吳曉樂

沒有可行的窗戶/陳又嘉
講評:蔣亞妮

登入/游芯瑜
講評:蔣亞妮

世界之聲/詹舒涵
講評:陳昌明

1080p全螢幕的你/蔡宜瑾
講評:陳昌明

遲緩的與同步的/蔡松廷
講評:蔣亞妮

見面會/鄭哲霖
講評:陳昌明

第二十四屆臺大文學獎活動紀實
主編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06492
  • 叢書系列:Taida 系列
  • 規格:平裝 / 424頁 / 14.8 x 21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管中閔(國立臺灣大學校長)
 
  長久以來,臺大積極地為臺灣文學發展投注心力,而臺大周邊的生活環境,也一直是作家們喜愛書寫的文學風景。在二○二二年的今日,世界進入後疫情時代,我們還在學習與病毒共存,並且因遠方的戰事而感到不安。文學的書寫與實踐於是有了更正面的意義──透過文字,我們得以捕捉動盪的時代歷史、豐富的生命樣態以及種種生活場景。
 
  早在一九六○年代,臺大學生的文學書寫便有亮眼的表現。白先勇、王文興、陳若曦等老師,在學時期即創辦了《現代文學》雜誌,孕育出多位臺灣現代主義大師。此後,「臺大作家」更成為了臺灣文學史上的重要群體;在這樣美好的創作傳統之下,臺大持續提供「臺大文學獎」這片豐沃的園地,讓文學種子得以萌發令人期待的新芽。
 
  自一九七九開辦至今,臺大文學獎歷經許多波折,今年終於迎來第二十四屆。我們期望此一獎項的設置,能激發同學們的創作熱情,提供同學們一座自由馳騁的青春草原。臺大相信,文學是充滿彈性的──小至生活細節、大至時代歷史,都可以是被書寫創作的對象。感謝每一位參與本屆臺大文學獎的書寫者們,透過文字展現了多彩多姿的生命。
  
  感謝教務處、學務處、文學院和中文系同仁的通力合作,亦感謝辛苦的評審老師。並恭喜本屆獲獎的同學們,但願你們的書寫持之以恆,在文學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
 
主編後記
 
劉正忠(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
 
  「臺大文學獎」的歷史,漫長而曲折,至今已有超過四十年的歷史。其間或斷或續,終於在校方的大力支持之下,由本校藝文中心接辦,建立穩定而嚴謹的評選制度。這既是一座高品質競賽場,也是一座令人目不暇給的花園,兼有競賽與展覽的雙重性質。
 
  文學院中文系接辦臺大文學獎,迄今已有六年。在藝文中心所奠立的良好基礎之下,我們嘗試了許多新的宣傳形態,期望能夠吸引更多同學投身創作。做為深具指標意義的校園文學獎,雖不敢說「重賞」,但我們的確看到不少「勇夫」,在各種因緣的激盪之下,繳出充滿創意的作品。
 
  本屆文學獎從去年十月啟動宣傳,舉辦了兩場演講,透過專家講座以及臉書推廣的方式進行宣傳。今年二月八日至三月二十一日為收件期,徵稿項目包括「小說」、「散文」、「新詩」、「劇本」及「主題徵文」。總計徵得兩百四十四件稿件,質量俱佳,足見臺大文學獎已成為杜鵑花城的年度盛事。
 
  今年主題徵文組的題目分別為「實體與線上」與「我的學院我書寫」,前者呼應了後疫情時代的實況,後者則激發了同學們對於自身學院的觀察。在經歷了緊張的評選後,五組共有四十五件作品脫穎而出,分別是「小說」七件、「散文」六件、「新詩」六件、「劇本」四件及「主題徵文」二十二件。
 
  本屆來稿同學涵蓋本校各學院,並有國際生投入徵選,更有不少過去獲獎的同學再次參賽,熱絡程度令人欣喜。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小說組競爭激烈且水準整齊,評審們最終決議增加一位佳作名額;與此相對,劇本組的評審們則認為,本屆作品雖然精彩,卻未能達到心目中首獎的程度,因此決議首獎從缺,並減少一名佳作。由此看來,在歷屆評審盡心盡力的把關之下,臺大文學獎已建立良好的品質保證。
 
  中文系近幾年很榮幸能與學務處合作,主題徵文組的得獎作品中,有一部分將被選入下一學年的《校園魔法書》當中,發放給全校新生。由於主題徵文組的作品展現出各式各樣的校園風景,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推廣方式,讓初入臺大的同學們理解:文學即是生活。每日行經的建築、校園的生態風景,以及不同科系的專業領域,經過文學的轉化,都是值得書寫的對象。
 
  臺大文學獎開辦至今,歷屆獲獎者累計已超過四百人。今年的得獎作品循例集結成冊,命名為《凡人的告白書》,借小說組林盈廷的得獎作品命名。相信身處於茫茫人海中,我們都有感受到自身平凡的時刻,然而每一次書寫,都是個人對於世界所能做出的、最不凡的告白。而這一本作品集,便也成為了同學們最耀眼奪目的告白書。

用户评价

评分

光是「告白書」這個詞,就暗示著某種真誠與坦率的基調。文學獎的作品,往往是作家們將自己最私密、最核心的思考攤開來接受檢視。因此,我預期這裡面的作品,無論是小說還是散文,都會帶有一種近乎自白的情感密度。這種密度是很耗費心力的,寫作者必須鼓足勇氣去面對自己內心深處那些不願承認的部分,才能創作出有血有肉的角色或情境。我特別想知道,在「凡人」這個定位下,他們如何描寫那些在社會結構中顯得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是不是有作品專門聚焦於那些在角落努力生活、掙扎著想被看見的人?文學的力量,有時候不在於描寫英雄史詩,而在於對平凡生命的深度挖掘與肯定。如果能捕捉到那種「雖是凡人,卻擁有不凡的內心世界」的瞬間,那這本選集就算成功了一半。

评分

哇塞,這本《凡人的告白書》光是名字就充滿了一種樸實卻又深邃的氛圍,光看這個書名,我就忍不住開始想像裡面收錄的作品會是怎麼樣的樣貌。台大的文學獎作品集,那肯定代表著台灣新生代文學的脈動啊,這群年輕人,他們對生活、對情感、對社會的觀察角度一定非常獨特,而且帶著一股初生之犢不畏虎的銳氣。我尤其期待看到他們如何捕捉現代台灣社會的細微紋理,那些藏在日常對話裡、捷運通勤中的風景,能不能透過他們的文字被賦予新的生命。畢竟,文學的魅力就在於它能把「看過無數次」的事物,用「從未想過的角度」重新呈現出來。我猜測,這些作品集裡頭,應該少不了對身份認同的探索,畢竟在快速變遷的時代裡,年輕人總是在尋找自己的位置。這種探索的過程,往往伴隨著迷惘與掙扎,但那正是最能觸動人心的部分。我希望看到一些真正「扎根」在台灣土地上的故事,而不是空泛的抒情,那種寫出本地人才能懂的共鳴感,才是最迷人的。

评分

坦白說,每次翻閱文學獎作品集,我都會有一種使命感,好像我必須去理解這些年輕人的焦慮與狂喜。這種閱讀經驗,更像是一種跨世代的「心靈交流」。我總會在想,如果讓我回到他們那個年紀,我是否還能寫出如此充滿生命力的文字?這種對比,有時候會帶來一些失落感,但更多的是對未來的期盼。我希望這些作品不僅僅是「寫得好」,更重要的是「說出了需要被說出來的話」。台灣文學的厚度,需要不斷有新的聲音來澆灌。如果這本《凡人的告白書》能夠成功地在讀者的心中種下一顆思考的種子,激發我們對生活、對社會提出更犀利的反思,那麼它就遠遠超越了一本單純的「作品選集」的價值,成為了一份值得珍藏的時代見證。

评分

台大作為台灣高等教育的指標之一,其文學獎的作品集往往帶有一種「時代精神」的縮影。我很好奇,在當前這個充滿資訊爆炸、注意力稀缺的年代,這些年輕的創作者是如何與這個時代「對話」的?他們是選擇擁抱科技的冷峻,還是試圖在虛擬的洪流中尋找真實的情感錨點?我希望看到的不是對新科技的膚淺描寫,而是它如何潛移默化地改變了我們的溝通模式、我們的孤獨感。此外,從作品的選取出發,通常能看出評審委員群對於「當代文學趨勢」的偏好。這批作品的集結,可以被視為一個小型文壇的風向球,讓我們知道,下一階段的台灣文學,可能會往哪個更深邃或更前衛的方向發展。這本書不只是一堆作品的集合,它更像是一份對未來文學走向的「預言書」。

评分

說到文學獎的作品集,我總會有點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期待的是那股充滿實驗性與突破性的文字風格,希望看到一些打破傳統敘事結構的嘗試,畢竟,如果只是墨守成規,那跟舊時代的作品有什麼區別呢?但另一方面又怕內容過於晦澀難懂,變成只有少數文學科系學生才能解讀的「密碼」。我更傾向於那些既有文學高度,又能讓一般讀者願意一頁一頁讀下去的作品。好的作品,應該像一場精心設計的迷宮,引人入勝,讓人願意迷失其中,最終找到出口,而不是讓人一頭霧水地在原地打轉。我希望這本作品集能展現出這些年輕作家們對語言的掌控力,不只是詞彙的堆砌,而是真正能讓讀者感受到「語言的力量」,那種一個動詞、一個形容詞的精準選擇,能瞬間在腦中構建出一個完整的畫面或情感。能夠把抽象的情緒具象化,這是我對文學作品最基本的要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