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變的展覽:北縣美展與前衛實驗1992-1997

流變的展覽:北縣美展與前衛實驗1992-199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新北市美術館籌備處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台湾艺术
  • 当代艺术
  • 实验艺术
  • 九零年代
  • 新北市美展
  • 流变
  • 展览研究
  • 文化研究
  • 艺术批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北縣美展在1990年代率先展開公辦美展的變革,它不僅打破媒材分類的競賽模式,也開啟了政府邀請策展戶外裝置的先聲。本書由學者蔣伯欣主編,彙集兩百件相關檔案,並邀請呂佩怡、游崴、陳寬育、楊佳璇等藝評家,從環境、垃圾、噪音、影像、身體等不同角度專文,評析北縣美展在淡水河流域,如何以各種體制內外的前衛實驗,成為當代藝術流變的場域,期能提供一兼具在地脈絡與全球視野的展覽史。
跨越世紀的藝術迴響:戰後臺灣視覺文化的探索與重塑 本書深入剖析了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中期,臺灣視覺藝術場域經歷的劇烈變遷與重要轉折。這是一個社會、政治、文化思潮全面解放的關鍵時期,藝術家們擺脫了傳統框架的束縛,積極與全球脈動接軌,試圖在後殖民、民主化浪潮的背景下,重新定義「臺灣性」與當代藝術的邊界。 全書聚焦於探討在這一時期興起的幾股關鍵性藝術趨勢,而非單一展覽或機構的歷史回顧。我們將目光投向那些挑戰既有美學標準、引發社會廣泛討論的藝術實踐群體與個人。 第一章:從「地方性」到「全球性」的張力:藝術語言的變革 本章細緻梳理了1980年代末期,臺灣藝術界對西方「後現代主義」思潮的消化與轉譯過程。我們不再將其視為單純的模仿,而是探討藝術家如何運用解構、拼貼、挪用等手法,回應臺灣社會內部複雜的身份認同問題。重點分析了幾個早期探索身體政治與性別議題的藝術群體,他們如何利用裝置藝術和行為表演,在公共空間中製造「在場」(presence)的衝擊力,以此質疑官方敘事中的和諧與單一性。 具體而言,本章深入分析了幾組關鍵的藝術對話: 1. 水墨的現代性轉向: 檢視傳統水墨如何被抽離其文人精神的桎梏,轉化為具有強烈個人情感與社會批判性的媒材。探討「新水墨」畫家如何運用材料的實驗性(如結合工業顏料或複合媒材),在保留東方筆墨的痕跡的同時,注入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的能量。 2. 攝影的紀實與建構: 聚焦於攝影藝術從早期的社會紀實功能,如何轉向對「再現」(representation)本身的質疑。分析藝術家如何透過擺拍、多重曝光或對日常空間的刻意扭曲,揭示記憶與歷史建構的虛構性。 第二章:空間政治學:公部門與非主流場域的博弈 藝術的生命力往往體現在其發生的場域。本章著重於分析在國家文化建設逐漸擴張的同時,非官方、獨立的藝術空間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我們探討了若干在特定時間點短暫出現又迅速消逝的地下畫廊、藝術工作室群落,以及文化工作者試圖利用閒置空間(如舊工廠、廢棄校舍)進行干預的實踐。 這些空間不僅是作品的陳列場所,更是思想交流與社群建構的場所。本章將通過對當時藝術活動的文宣、私人信件及少數留存的紀錄照片,重現這些臨時性、邊緣化的展演如何挑戰主流機構的權威性與展覽邏輯。特別是,我們分析了藝術家如何運用「身體」作為最直接的媒介,在都市的邊緣地帶,實行短暫而有力的「佔領」行為。 第三章:媒體、科技與藝術的交會:視覺文化的新邊界 進入1990年代,隨著資訊科技的初步普及,臺灣藝術家開始對錄像藝術、數位影像的潛力展現出高度興趣。本章著眼於早期臺灣錄像藝術家如何處理媒介本身帶來的倫理與美學問題。 他們並非單純追求科技的酷炫,而是將錄像視為一種對主流電視文化、廣告符碼的批判工具。例如,有藝術家專注於對家庭錄影帶的重新剪輯,揭示消費社會中情感的異化;另一些則嘗試將傳統戲曲元素與低解析度的數位訊號結合,創造出一種獨特的「數位東方主義」的視覺體驗。這標誌著臺灣當代藝術開始更積極地參與到全球性關於「後電影」與「新媒體藝術」的討論之中。 第四章:敘事與記憶的重構:歷史的陰影與未來的想像 戰後臺灣的藝術創作始終無法迴避歷史的重負。本章深入探討了藝術家們如何處理「二二八事件」、戒嚴時期的記憶,以及對臺灣主體性認同的追尋。 與早期的政治口號式表達不同,這一階段的藝術家傾向於更內省、更詩意或更隱晦的方式來處理歷史創傷。我們分析了那些運用「物件」(objects)——如舊家具、褪色的照片、日常用品——作為載體,來喚起集體無意識記憶的作品。這些物件不再是單純的象徵,而是承載了時間重量的實體殘餘。他們通過將個人的、微小的敘事編織進宏大的歷史結構中,創造出多層次的、流動的記憶景觀,挑戰了官方歷史敘事試圖達成的「定格」效果。 結語:流動中的關鍵節點 本書試圖描繪的,是臺灣視覺藝術在一個特定歷史階段的能量釋放與自我定位的掙扎。這段時期,藝術不再僅僅是風格的演變,而是社會意識形態交鋒的前沿陣地。藝術家們以其作品為媒介,主動參與到對臺灣文化身份、民主價值與全球化衝擊的複雜對話之中,為今日臺灣藝術的多元面貌奠定了堅實的實驗基礎。他們所創造的,是一種不斷在觀念、媒材與社會場域間「流變」(flux)的、充滿活力的藝術狀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蔣伯欣 Chiang Po-shin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藝術史料研究中心智庫召集人、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發起人,曾任教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創辦臺灣藝術檔案中心、擔任《藝術觀點ACT》主編暨召集人、台新藝術獎國際決審團主席、文化部國寶與重要古物審議委員,籌劃國家視覺藝術檔案館,目前也受邀擔任多個美術館的典藏委員。蔣伯欣的學術領域包括展覽史研究、前衛與左翼運動、全球藝術史脈絡下的現代主義及當代性,並長期倡議藝術檔案的建置與策展。近年出版的專書包括:《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高美館,2022)、《地域性的子午線:菲律賓與臺灣的藝術史書寫與當代文化策展》(與Patrick Flores合編著,2021)、《新派繪畫的拼合/裝置:臺灣在巴西聖保羅雙年展的參展脈絡1957-1973》(2020)、《現代藝術史新路徑:莊世和1943年日記檔案》(2020)等。他近年也接受美術館委託策劃學術研討會與研究展,包括「檔案轉向:東亞當代藝術與臺灣(1960-1989)國際研討會」(2017),以及陳澄波、郭柏川、莊世和、阮義忠的回顧展,並參與國美館「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北師美術館/高美館「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2022)等策展。

呂佩怡 Lu Pei-yi

  倫敦大學柏貝克學院人文學暨文化研究博士。目前擔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當代藝術評論與策展全英文碩士學程副教授。曾經擔任臺北當代藝術中心理事、台新藝術獎決審團。她的研究方向分為兩部分:一為美術館之外藝術實踐與策展,包括藝術與城市、社區/社群/社會參與、文化行動等。另一軸線關注展覽史、策展研究。她的策展實踐例如「第八屆深圳雕塑雙年展──我們從未參與」(2014,OCAT深圳)」副策展人、「微型小革命」(2015,英國曼徹斯特華人當代藝術中心)」策展人、「第五屆臺灣國際錄像藝術展──負地平線」(2016,鳳甲美術館)」共同策展人。演講系列策劃:「對談雙年展」(2016,北美館)、「亞洲策展史I&II」(2017-2018,臺北當代館,春之當代夜)。發表散見於國內外研討會、學術期刊等,專文收錄於書籍《Routledge Companion to Art in the Public Realm》(2020)、《Art and the City: Worlding the Discussion through a Critical Artspace》(2017)、專書出版《臺灣當代策展二十年(1992-2012)》獲得第十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出版提名獎」。目前正在進行《藝術/運動作為公共平臺之可能》專書寫作計畫,探討藝術與行動主義之間的多重關係。

游崴 Yu Wei

  策展人、藝評工作者。倫敦大學柏貝克學院人文學暨文化研究博士。現任C-LAB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策展人及「CREATORS創作/研發支持計畫」統籌、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兼任副教授。曾任《今藝術》雜誌主編與特約撰述,關注臺灣戰後藝術與視覺文化,文章散見各期刊、專書與展覽圖錄。曾任2014年臺北市立美術館「觀.點──李元佳回顧展」英國田野調查工作統籌、「造音翻土:戰後臺灣聲響文化的探索」策展協力。2015至2016年間於倫敦策劃展演「射殺鋼琴師:臺北噪音場景1990-1995」。2017年與在地實驗共同策劃「破身影」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入圍第16屆台新藝術獎。自2018年起於C-LAB的策展或協同策展計畫包括「時間另類指南」、「城市震盪:汙痕」、「姚瑞中:犬儒共和國」、「第七屆臺灣國際錄像藝術展:ANIMA」、「實驗通信 CREATORS 2020–21」及「極微輸入:演算音像集」等。

陳寬育 Chen Kuan-yu

  曾任藝文雜誌記者與編輯,策劃或參與過幾檔展覽,現為獨立藝評人。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美術史組、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近年關注攝影、繪畫與視覺文化,自主的獨立研究聚焦於相關當代藝術類型的評論狀態,梳理評論問題意識之生成、變化與發展;亦持續探究理論與創作論述之歷史公案,並針對關鍵藝術與文化議題規劃中程與長程的著述、研究與出版計畫,著有《異獸藏身處的精靈:藝評召喚術》(2022)。此外,面對當代藝術產製生態中經常被視為衍生物或附屬角色的藝評處境,試圖探索一位無隸屬者如何投注於藝評書寫,並將藝評作為某種創作體裁的可能性。2022年創立「蔚島工作室」,想像擁有一個能將思想與書寫自我組裝的後勤維修工作基地。未來將持續透過與藝術產業中各類型的工作者合作,實踐理想中「以藝評寫作支持藝評研究,反之亦然」的長期工作模式。

楊佳璇 Yang Chia-hsuan

  1982年生於臺南,2011年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曾擔任《藝術觀點ACT》執行編輯,於2012至2018年初於臺南主持藝術空間「齁空間」,結束藝術空間運作後,一直於臺南以獨立接案形式維生,間斷地替藝術雜誌、美術館典藏資料撰稿,或於機構策劃展覽,在介於內部與外部狀態之間,觀察藝術發展的在地脈絡。2012年參與出版《在微光下——從南方出發,臺南藝文空間回訪 1980-2012》(與侯昱寬、陳聿寧、鄭雯仙合著),2020年參與《起動 藝術轉動社區——2020南部七縣市調查研究》文章發表與專書出版。近期策展計畫為2022年嘉義市立美術館「位移的凝視」。

 

图书目录

【序言 Forewords】
局長序/龔雅雯(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Foreword by the Commissioner/ Kung Yea-wen(Commissioner of Cultural Affairs Department, New Taipei City Government)

推薦序:一種可能敘述的修辭學/派屈克.佛洛雷斯(馬尼拉瓦爾加斯博物館策展人)
The Rhetoric of a Possible Telling/ Patrick Flores(Curator, Vargas Museum, Manila)

推薦序:跨越縣/線:定位展覽史/譚鴻鈞(亞洲藝術文獻庫研究總監)
Across County Lines: Locating Exhibition Histories/ John Tain(Head of Research at Asia Art Archive)

【專文 Papers】
導論:邁向跨地方主義──全球展覽史與當代藝術檔案的交會地帶/蔣伯欣
Toward the Future of Translocalism: Where Global Exhibition Histories and Contemporary Art Archive Meet/ Chiang Po-shin

以淡水河作為方法:「環境藝術」(1994)、「淡水河上的風起雲湧」(1995)、「河流──新亞洲藝術.臺北對話」(1997)/呂佩怡
The Tamsui River as a Method: Environmental Art(1994), Resurgence on the Tamsui River(1995), River: New Asian Art—A Dialogue in Taipei(1997)/ Lu Pei-yi

臺北盆邊1993—1995:垃圾、噪音與地方美展實驗/游崴
On the Rim of the Taipei Basin, 1993-1995: Trash, Noise, and the Experiment of Local Government-sponsored Art Exhibitions/ Yu Wei

「看見淡水河」攝影展──記錄環境主義治理下的人文地理景觀變遷/陳寬育
View on the Tamsui River in 50 Years──Documenting Changes in the Human-Geographical Landscape under the Governance of Environmentalism/ Chen Kuan-yu

解嚴前後臺北盆邊的身體解放/楊佳璇
Body Liberation at the Sides of the Taipei Basin Before and After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Yang Chia-hsuan

【檔案 Archives】
圖檔彙編
Graphic Records Compilation

九〇年代北縣關鍵藝術實踐年表與大事紀
Chronology of Key Art Events in Taipei County in the 1990s

【附錄 Appendices】
參考書目
Reference Source

索引
Index

作者簡介
Authors

感謝誌
Acknowledgments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35433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9 x 23 x 1.8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語文:中英對照

图书试读

局長序

  擁有豐富自然、歷史人文與產業資源的新北市,其人文地理所交融的生活經驗,孕育了在地獨具特色的藝術環境與資產。從清領時期、日治到戰後的前輩藝術家,以及後來落腳在新北市的中、新生代藝術家,這些蓬勃的藝術發展與創作能量,讓新北市始終是臺灣藝術史的重要核心之一。

  奠基於豐饒的在地藝術沃土,成立一座兼具傳承藝術資產及創新精神的美術館,是新北市民引頸期盼的事。新北市美術館籌備期間,我們持續進行多項研究計畫,積極整理新北市藝術發展史。本書為新北市(時為臺北縣)1990年代(1992至1997年間)展覽史研究計畫的成果,內容探討當時發生於臺北縣境內,從而影響臺灣當代藝術深遠的藝術事件,從臺北縣立文化中心(今新北市文化局)大刀闊斧改革地方美展,改變美展遴選制度、邀請藝評家擔任策展人及引入戶外展覽形式,鋪陳展開官辦藝術活動所蓄積的當代藝術能量。本書特別邀請藝術史學者及藝術評論家,以藝術檔案學的研究方法,深入爬梳此時期的歷史及文獻資料,從不同視角的觀察及論述,分析如何透過舉辦一系列前衛實驗及突破體制的展覽活動,開創臺灣官辦美展的改革先例,影響日後臺灣的當代藝術發展。

  期待藉由藝術文獻的整理與出版,再現未曾發掘的過往,除了完整建構新北市藝術發展的歷程與特色,也作為未來策展、學術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並喚起大眾對於新北藝術能量的記憶,重新認識此一臺灣當代藝術發展的重要轉捩點。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龔雅雯

Foreword by the Commissioner

  With its abundant natural, cultural, historical, and industrial resources, New Taipei City nurtured unique local characteristic art scenes and cultural assets through life experiences under such humanistic geography. Thanks to senior Taiwanese artists of the Qing rule period, Japanese rule period, and postwar period, along with middle and new generation artists who settled in New Taipei City, the active transformation of art and prolific energy have perpetually made New Taipei City one of the central cores of Taiwanese art history.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useum that entails both traditional artistic assets and innovative spirits in this artistic region has always been the anticipation of New Taipei City residents. We have been conducting several research projects during the preparatory period of the New Taipei City Art Museum to proactively inspect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art in New Taipei City. This book is a consequence of the research project on the exhibition history of New Taipei City (formerly Taipei County) in the 1990s (especially from 1992 to 1997). The reviews are dedicated to art events in Taipei County that had a great impact on Taiwan's contemporary art. The revolutionary measures of Taipei County Cultural Center (now New Taipei City Cultural Affairs Department) to reform local government-sponsored art exhibitions included changing the competition exhibition system, inviting artists as curators, and introducing the approach of outdoor installation. These actions unfold the contemporary art vitality that government-sponsored art exhibitions have accumulated. We specifically invited art historians and critics to compile the history of the period and relevant materials with art archival techniques. Observations and discourses were made from various aspects to analyze how the series of avant-garde experiments and exhibition events managed to break through the institutional system and further become a precursor of reforming government-sponsored art exhibitions that influenced Taiwan's contemporary art development.
  
  Through compiling and publishing the art archives, we hope to represent the hidden past. This effort not only aims to construct a complete record of artistic characters and progression in New Taipei City, but also to serve a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future curatorial and academic research. By enabling people to reacquaint themselves with this critical turning point of Taiwanese contemporary art development, we anticipate evoking memories of New Taipei City's strength in artistic energy.

Kung, Yea-Wen
Commissioner of Cultural Affairs Department, New Taipei City Government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精准的“学者气质”,然而,这种克制并没有让内容变得枯燥,反倒突显了其研究的深度。它没有滥用华丽的术语来营造高深感,而是通过对具体事件、作品细节的考据,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其论证的力量。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成功地将一个看似聚焦于特定年份和特定地域的展览,提升到了对艺术生态、体制压力与个体创造力之间关系的反思层面。它成功地证明了,即使在资源受限的环境下,艺术的实验性精神依然可以找到爆发的出口。读完之后,那种感觉就像是看了一场精心修复的老电影,画面虽有年代的斑驳,但其核心的故事和情感穿透力,丝毫未减,反而更添了一份历经时间沉淀的珍贵感。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相当地“跳跃”,但这种跳跃感恰恰模仿了那个时代艺术生态的碎片化与不确定性。它不像传统编年史那样平铺直叙,反而像是一系列精心挑选的访谈片段、展览现场照片的碎片化回忆,以及策展人笔记的摘录混合而成。这种拼贴式的结构,让读者必须主动参与到意义的构建之中,去填补那些看似断裂的连接点。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几位关键艺术家的章节时,那种带着敬意的疏离感——既没有过度神化他们的成就,也没有简单地将他们的实验归因为某种社会运动的附庸。它更像是一面镜子,反射出创作者在面对体制规训与自我表达之间的拉扯。读完后,我忍不住去翻找那些当年展览的目录,想看看那些文字描述背后的实物究竟是何模样,这种被激发的好奇心,正是优秀艺术史著作的魅力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种“考古”。作者在处理历史资料时的审慎态度,令人印象深刻。他似乎对任何带有明确褒贬的论断都保持警惕,而是倾向于呈现事实的肌理和多重可能性。比如,对于当时“官办美展”与“独立展览”之间的微妙界限,作者没有简单地划清敌我,而是展示了两者之间复杂的互动与互相渗透,有时“前卫”的能量甚至是通过“体制”的渠道短暂地释放出来。这种对灰色地带的精准描摹,极大地提升了历史叙事的厚度,避免了将历史简化为简单的“进步”与“保守”的二元对立。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台湾当代艺术史发展脉络的爱好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扎实且充满洞察力的切入点,它教我们如何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历史的“官方版本”。

评分

对于我们这些在九〇年代经历过台湾社会转型期的人来说,阅读这本书的过程,简直就是一场对青春和理想主义的回溯。它精准地捕捉到了那个“后解严”时代,艺术圈那种既渴望拥抱国际浪潮,又深陷本土身份认同泥淖的复杂心绪。书中所描绘的那些试验性的作品和活动,虽然发生在地方性的“美展”框架下,但其精神内核却远超出了一个地方展览的范畴。它探讨的,是如何在既定的权力结构下,用最微小的、最不起眼的渠道,植入异质的、反思性的观念。这种“由下而上”的抗争或渗透,比那些在体制内声势浩大的运动,似乎更具韧性与持久的影响力。它让我们重新审视,真正的“前卫”可能就藏在那些最容易被忽略的角落里,等待着有心人去挖掘。

评分

这部作品,从书名乍看之下,似乎是聚焦于某个特定时段台湾地方美展的学术研究,但翻开后那种扑面而来的年代感和艺术脉动,实在让人难以轻易归类。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前卫」这个词汇的拆解与重构,它不像许多学院派论述那样,将前卫视为一种外来或高高在上的概念,而是细致地梳理了在那个特定时期,尤其是在县级美术展这个“体制边缘”地带,艺术家们如何用其特有的地方语境和资源限制,玩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实验性手法。那种挣扎求存、却又充满生命力的创作状态,在现今这个资源丰沛、信息爆炸的年代,读来更有一种苍凉而又深刻的共鸣。我仿佛能透过文字闻到当年展览现场的油墨味和潮湿的空气,那些被主流史观遗漏的精彩片刻,终于得以被细致地打捞和审视,这对于理解台湾当代艺术的底层逻辑,绝对是一剂强效的催化剂。那种“不合时宜”的坚持,才是真正的时代精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