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基本十講(12版)

行政法基本十講(12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建良
圖書標籤:
  • 行政法
  • 法學
  • 教材
  • 考研
  • 研究生
  • 法學專業
  • 法律
  • 行政
  • 法理學
  • 案例分析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行政法內容龐雜、概念繁多、理論抽象,行政法規又多如牛毛、變動頻仍,初學者常感瞭解不易,難以入門。本書嘗試用較為淺顯的方式,逐講解說行政法的基本概念與原則,並輔以實例及圖示,期有助於初學者建立行政法的基礎觀念,並培養行政法的思維能力與掌握問題的基本要領,進而漸入行政法的堂奧。
憲政與法治的基石:當代中國行政法學研究前沿(第十版) 本書聚焦於行政法領域的前沿理論、熱點議題及最新的司法實踐動態,旨在為法律專業人士、法學學者以及關注國傢治理現代化的讀者提供一份全麵而深刻的洞察。本版內容在保留經典理論框架的基礎上,重點深化瞭對數字時代行政行為、行政法治國傢轉型、以及行政權力製約機製的探討。 第一部分:行政法基礎理論的深化與重構 本部分對現代行政法的核心價值、基本原則及其在當代中國的本土化進行瞭深入的剖析。 一、行政法治的時代意涵與中國語境 本章首先迴顧瞭“法治國傢”理念從西方法治國傢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演進脈絡,強調瞭行政法在保障公民權利和規範政府行為中的決定性作用。重點探討瞭“法治政府”建設的階段性成果與內在矛盾,分析瞭在推進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行政法如何從“管理型”嚮“服務型”和“規製型”轉變。特彆關注瞭法治思維在各級行政機關中的滲透深度和實際效果評估。 二、行政主體認定的新挑戰 隨著政府職能的延伸和公共服務的社會化,行政主體的範疇正在發生顯著變化。本章詳細辨析瞭行政主體資格的法定要件,並著重分析瞭以下幾種新型主體: 1. 行政委托與行政授權的界限: 厘清在“放管服”改革背景下,由社會組織或國有企業承擔的公共管理職能,其法律地位的認定標準,尤其是在責任承擔和救濟途徑上的差異。 2. 行政協議的法律性質: 探討行政協議在特定領域(如招商引資、土地徵收)的廣泛應用,分析其區彆於傳統行政行為的獨特法律特徵,以及在司法實踐中如何平衡行政效率與信賴保護原則。 3. “事實上的行政行為”: 針對地方政府齣具的具有指導性或傾嚮性的文件、會議紀要等非規範性文本,討論其在特定情況下是否應被納入行政法審查的範圍,以及如何界定其法律效力。 三、行政行為的效力體係與閤法性審查 本章對行政行為的有效性、撤銷、廢止等核心問題進行瞭係統梳理,並引入瞭“行政行為閤規性審查”的概念,以適應國際化和跨部門監管的需要。詳細論述瞭行政行為的瑕疵類型(明顯且嚴重的瑕疵、一般瑕疵),以及不同瑕疵下,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中法院的介入尺度。重點分析瞭行政默示(推定許可)的適用條件及其對公民權利的潛在影響。 第二部分:行政程序的精細化與民主化 本部分聚焦於行政決策過程的規範,強調程序正義在現代行政法治中的核心地位。 四、行政決策機製的程序保障 深入研究瞭影響重大利益的行政決策(如製定重要行政法規、發布普遍性行政措施)所必須遵循的聽證程序、風險評估和公眾參與機製。詳細闡述瞭參與程序的法定要求、程序瑕疵的救濟路徑,以及引入第三方評估和專傢論證的必要性。特彆關注瞭環境影響評價(EIA)和安全風險評估(HIA)在決策程序中的強製性地位及其司法審查的可入性。 五、行政信息公開與政府透明度 本章圍繞《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最新修訂,探討瞭行政公開的範圍邊界、例外情形的嚴格解釋,以及信息公開申請的實質性審查標準。分析瞭在涉及國傢安全、公共利益和個人隱私的衝突情境下,行政機關應如何進行利益衡量。同時,深入探討瞭“主動公開”與“依申請公開”的動態平衡,以及行政機關在信息公開過程中的法律責任。 六、行政指導的法治化進階 行政指導作為一種非強製性、柔性化的治理手段,其法律邊界日益模糊。本章界定瞭行政指導與行政命令、行政建議的根本區彆,並著重探討瞭在以下情形下如何對其進行法律規製: 1. “軟法”的硬化傾嚮: 分析行政指導在實際操作中如何通過行政處罰、補貼限製等後續措施,變相産生強製效力。 2. 信賴保護的適用: 討論當公民、法人基於對政府指導的閤理信賴而作齣重大投入後,政府改變指導意見時,是否應承擔信賴利益的補償責任。 第三部分:數字時代與行政法的新維度 本部分是本版新增的重點內容,旨在迴應人工智能、大數據在行政管理中應用的法律挑戰。 七、算法決策與行政公正 本章探討瞭將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應用於社會管理(如信用評價、精準監管)時,所麵臨的根本性法律問題: 1. 算法的透明度與可解釋性(Explainability): 討論行政機關使用算法模型進行判斷時,公民要求知曉決策邏輯的權利邊界。 2. 算法偏見與歧視: 分析算法模型可能固有的曆史數據偏見如何導緻對特定群體的不公平對待,以及行政法應如何設置反歧視的審查標準。 3. 自動化行政行為的責任承擔: 當自動化係統作齣錯誤或侵犯權利的決定時,如何確定最終的問責主體。 八、行政強製執行的現代化路徑 本章關注行政強製執行方式的演變,從傳統的“代履行”和“直接強製”嚮現代化的“非現場強製”轉變。重點分析瞭電子數據查封、遠程監控、限製齣境等新型強製手段的法律依據和程序限製,強調必須嚴格遵循比例原則和最小侵害原則。同時,對行政強製執行中的強製力使用限度進行瞭細緻的界定。 第四部分:行政救濟體係的完善與司法能動性 本部分深入分析瞭行政爭議解決機製的現狀、效率與公正性,特彆關注行政訴訟的深化改革。 九、行政訴訟中的證據規則與舉證責任 詳細闡述瞭行政訴訟中舉證責任的分配原則,重點解析瞭“舉證責任倒置”在特定案件(如環境汙染、産品責任)中的適用邏輯與限製。同時,探討瞭電子證據、多源數據在法庭審理中的采信標準和審查方法,以應對日益復雜的行政管理證據鏈條。 十、行政賠償的範圍界定與損害評估 本章對行政違法行為、行政侵權行為的界定進行瞭辨析,並重點關注精神損害賠償的適用範圍。在評估賠償數額時,引入瞭對“機會喪失損失”和“非財産性損失”的量化探討,旨在提高賠償的充分性和實質性。 十一、行政爭議多元化解決機製(ADR)的實證研究 分析瞭行政復議、行政調解、仲裁等非訴訟解決途徑在分流行政案件中的作用。重點比較瞭行政復議在實質審查和程序監督方麵的有效性,以及其在當前司法改革中麵臨的定位挑戰。 結語:行政法治的未來展望 全書最後總結瞭當前中國行政法麵臨的結構性挑戰,包括中央與地方權責的平衡、依法行政的深層文化建設,以及如何構建一個既能激發政府治理效能,又能有效保障個體基本權利的現代行政法框架。本書力求在理論深度與實踐指導性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為理解中國治理的法治維度提供堅實的智力支持。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建良


  現 職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
  臺灣大學法律學院閤聘教授

  學 歷
  德國哥廷根大學法學博士

  著 作
  多階段行政處分論(2022年)
  行政訴訟十講(2022年,3版)
  憲法理論與實踐(三冊)
  人權思維的承與變(2010年)
  人權理念與憲法秩序(2018年)

圖書目錄

十二版序
凡 例

‧第零講 行政法問題模式與思維方法
壹、問題模式與思考層次/2
一、序 說/2
二、問題模式之一:行政行為閤法性的審查與救濟方法/3
三、問題模式之二:行政法上請求權基礎的探求與救濟方法/18
四、綜閤說明/22
貳、基礎案例解析/23
一、行政行為閤法性的審查與救濟方法/23
二、行政行為的國傢責任問題:請求權基礎的探求與救濟方法/44
參、行政法實例問題的思考步驟/47
肆、行政行為閤法性審查的思維步驟/49
一、行政行為有無法律上依據?/49
二、行政行為是否違反法律規定或行政法上一般原則?/50
 
‧第一講 行政的概念與特徵
壹、序 說/53
貳、行政的概念界定/53
一、組織意義的行政/54
二、形式意義的行政/54
三、實質意義的行政/54
參、行政的特徵描述/56
一、形成性、延續性與未來性/57
二、積極性與主動性/57
三、公益取嚮性/58
四、受法的拘束性與權宜性/58
五、具體性與個案性/59
六、一體性與層級性/60
肆、綜閤分析/60
一、行政概念的規範性與功能性/60
二、行政概念的思考層次/62

‧第二講 行政的種類與型態
壹、導言:行政「分類」在行政法學上的意義/65
貳、行政組織觀點的分類/67
一、直接行政與間接行政/67
二、自治行政與委辦(委託)行政/68
三、內部行政與外部行政/69
參、行政作用角度的分類/70
一、依行政任務領域而分:內政行政、教育行政、社會行政/70
二、依行政手段對人民權利的影響強度而分:乾預(侵害)行政與給付行政/71
三、依行政的功能與目的而分:秩序行政、服務(給付)行政、稅捐行政、需求(後勤)行政、計畫行政/72
四、依行政對法律的依附程度而分:執行法律的行政與非執行法律的行政/77
五、依行政的法律型態而分:公法型態的行政(公權力行政)與私法型態的行政(私經濟行政)/78
肆、行政規範內涵的分類/83
伍、行為效力體係的分類/88
一、生效的行政處分/89
二、無效的行政處分/90
三、有效的行政處分/90
四、失效的行政處分/92
五、行政處分的效力體係與製度關聯/93

‧第三講 行政法的概念與體係
壹、序說:法與行政/97
貳、行政法的意義/98
一、行政法為關於行政權之法/98
二、行政法為關於行政權的組織、作用、程序及救濟之法/98
三、行政法為國內法/99
四、行政法為公法/99
五、行政法為規範行政之間或行政與人民之間法律關係之法/99
參、行政法的類別與體係/100
一、外部行政法與內部行政法/100
二、行政實體法與行政程序法(含行政爭訟法)/101
三、國際行政法與國內行政法/102
四、一般行政法(行政法總論)與特別行政法(行政法各論)/104
肆、行政法與其他法律之關係/105
一、行政法與憲法之關係/105
二、行政法與私法之關係/107
三、行政法與刑事法之關係/108
伍、結語:行政法的體係化與改革/112

‧第四講 公法與私法的區別
壹、序 說/115
一、公法與私法區別的必要性及其實益/115
二、公法與私法區別的問題麵嚮/119
貳、法律條文的屬性界分/119
一、基本齣發點:涉及「法規範定性」的各種區分理論/119
二、檢討分析/123
參、法律事件的性質認定/134
一、思考起點/134
二、思考步驟/135
肆、反思與延伸課題/143

‧第五講 行政法的法源、規範、位階及其效力
壹、行政法的法源論/149
一、法源概念辨異/149
二、行政法的法源概念/151
三、行政法規範的分類與體係/152
貳、法源衍生規範的類別/153
一、成文法體係/154
二、不成文法體係/173
參、法源及其衍生規範之位階/186
一、法規範位階的概念與意義/186
二、成文法規範體係的位階關係/188
三、不成文法規範體係的位階關係/192
肆、私法作為行政法的法源/194
一、概 說/194
二、直接適用、類推適用或準用私法規定/195
三、準用或類推適用私法規定的考量因素/196
四、爭議問題研析:以公法上時效問題為例/198
伍、行政法的效力/200
一、時之效力/200
二、地之效力/226
三、人之效力/229
陸、特論:司法院解釋的效力/229
一、概 說/229
二、解釋的效力/230
三、法令的效力/231

‧第六講 行政法律關係序說
壹、導 言/235
貳、行政法律關係的概念/237
參、行政法律關係的成立/240
一、依法規而成立/240
二、依行政處分而成立/241
三、依行政契約而成立/241
四、依行政上事實行為而成立/242
五、依人民之行為而成立/243
肆、行政法律關係的變更與消滅/244
伍、行政法律關係的分類/245
一、以「行政功能」為分類基礎/245
二、以「規範主體(當事人)」為分類基礎/247
三、以「規範對象」為分類基礎/249
陸、行政法律關係的理論展望/252
柒、所謂「特別權力關係」/253
一、公法上職務關係/255
二、教師與學校之關係/263
三、學生與學校之關係/266
四、受羈押被告與監所之關係/273
五、受刑人與監獄行刑機關間之關係/275

‧第七講 依法行政原則──法律優位原則
壹、序 說/283
貳、法律優位原則之基本要義/286
參、法律優位原則於私法(國庫)行政之適用/289
肆、違反法律優位原則之法律效果/291
伍、結語:法律優位原則與行政效能/292

‧第八講 依法行政原則──法律保留原則
壹、序 說/295
貳、法律保留原則之基本要義/296
參、法律保留原則之理論演進/298
肆、法律保留原則於乾預行政之適用/302
伍、法律保留原則於給付行政之適用/308
陸、法律保留原則於行政組織及程序之適用/310
柒、結語:依法行政原則之理念與實踐/312

‧第九講 行政裁量與判斷餘地
壹、序 說/315
一、法治行政的基本課題與難題/315
二、行政之認事用法與司法審查/316
貳、行政裁量與司法審查/319
一、行政裁量的概念/319
二、行政裁量的類型/322
三、行政裁量的司法審查與裁量瑕疵理論/326
參、判斷餘地與司法審查/331
一、不確定法律概念與行政判斷/331
二、判斷餘地的理論爭議與類型形成/334
三、問題層次與思維步驟:法律解釋與判斷餘地的分野/338
肆、行政裁量與判斷餘地的區分爭議與問題反思/341
伍、結 語/344

‧第十講 公法上權利的概念、理論與運用
壹、序 說/347
一、公法上權利的基本概念/347
二、公法上權利的基本類型/348
三、公法上權利的法治意義/349
貳、公法上權利的認定問題與保護規範理論/349
一、問題的說明:公法上權利與義務的不對等性/349
二、基本判別原則:保護規範理論/352
參、保護規範理論在行政爭訟上之運用/354
一、概說:訴訟權能與行政爭訟/354
二、撤銷訴訟之訴訟權能/356
三、課予義務訴訟之訴訟權能/360
四、一般給付訴訟之訴訟權能/364
五、確認訴訟之訴訟權能/365
肆、保護規範理論與國傢賠償責任/370
伍、相關爭議問題/374
一、憲法上權利(基本權)與公法上權利/374
二、程序權利與公法上權利/376
三、裁量瑕疵理論與保護規範理論/377

‧第零之一講 行政法問題模式與思維方法的複習
壹、問題模式與思考層次/382
一、序 說/382
二、問題模式之一:行政行為閤法性的審查與救濟方法/383
三、問題模式之二:行政法上請求權基礎的探求與救濟方法/392
四、綜閤說明/395
貳、基礎案例解析/395
一、行政行為閤法性的審查與救濟方法/395
二、行政行為的國傢責任問題:請求權基礎的探求與救濟方法/415

附錄 同步思考擬答/421
索 引/441
司法院大法官解釋索引/445
大法庭裁定索引/451
憲法法庭裁判索引/453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5117986
  • 叢書係列:行政法
  • 規格:平裝 / 472頁 / 17 x 23 x 2.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12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十二版序

  本次新版,除依例考訂文字之訛,補實判解之闕外,一方麵應乎憲法訴訟法的正式施行,增納憲法法庭判決意旨及其索引,另方麵配閤法院組織法為整閤審判權規定的同步修法與行政訴訟諸法為堅實第一審的統閤修正,刪訂部分內容及條文,並適度改寫憲法裁判的效力篇,以順乎憲法對行政法秩序的規範效力。

  增修過程,惠承颱大法研所黃毓庭、黃脩閔及繆欣儒學棣的多方協助,誌此申謝。

李建良
2022年仲夏大暑

用戶評價

评分

說真的,初次接觸這套書時,我其實有點被它的「講」的結構嚇到。你知道,颱灣的法學用書,習慣瞭那種钜細靡遺、钜觀微觀都囊括進去的寫法,動不動就上韆頁。但這套書偏偏用瞭「十講」這樣精煉的方式來架構整個行政法體係,一開始還擔心會不會流於錶麵,隻講個大概輪廓,無法深入探討那些「眉角」(關鍵細節)。然而,讀下去之後纔發現,這完全是種障眼法,是高超的功力展現。作者群彷彿是用一把極其鋒利的解剖刀,精準地切入瞭行政法的核心領域,每一個「講」都像是對一個關鍵議題進行瞭一場高強度的聚焦討論。他們沒有浪費筆墨在那些邊緣的、爭議不休但實務上很少發生的議題上,而是把火力集中在「權力行使的界限」、「人民權益的保障」這些核心價值上頭。特別是關於「行政指導」和「信賴保護」那幾個章節,闡述得極為清晰、邏輯嚴密,完全跳脫瞭過去那種隻有理論沒有說服力的窘境。對於想要快速建立起完整、高效率的行政法知識架構的讀者來說,這種敘事風格簡直是天籟之音,比那些故紙堆般的舊書好用太多瞭。

评分

這本《行政法基本十講》的最新版本,我光是看到「第十二版」這幾個字,心裡就忍不住要給個讚瞭。身為一個常年在法院和法學院之間跑跳的法律人,對於教科書的更新速度跟內容紮實度,簡直是敏感到瞭極點。市麵上那些動輒幾百頁、汗牛充棟的磚頭書,很多時候翻開來纔發現,修法進度根本跟不上實務脈動,有些觀念講得更是僵硬刻闆,讀起來簡直是種摺磨。這套書能做到這麼多年來不斷修訂、推陳齣新,可見其在學界和實務界的地位有多麼穩固。我特別欣賞它那種能夠緊密結閤最新判例和大法官解釋趨勢的編排方式,不像有些書,還在用十年前的舊見解打轉。每一次改版,讀者都能感受到作者群對行政法核心精神的深刻掌握,以及對時代變化的敏銳洞察力。它不是那種華而不實、堆砌學說的「學術大部頭」,而是真正能讓人理解「行政法在幹什麼」、「國傢權力該如何被馴服」的實戰指南。對於準備國傢考試的後生晚輩來說,它簡直是省下無數時間的利器;對我們這些老骨頭來說,它也是隨時可以翻閱,用來檢視自己觀念是否落伍的良師益友。這種持續性的生命力,纔是教科書真正的價值所在。

评分

如果硬要說有個地方讓人可以更仔細品味的,那可能就是它在論述特定理論時所引用的「學術對話」的廣度瞭。行政法不是一個封閉的學科,它與憲法、民法、甚至國際公法都有韆絲萬縷的聯繫。我看過一些本土教材,在討論到「行政處分的瑕疵救濟」時,常常隻停留在行政訴訟法的條文解釋上,顯得有些「自給自足」。但這套書在闡述相關概念時,經常會巧妙地拉進憲法上的基本權保障脈絡,或者用民法上的「意思錶示」觀念來類比解釋某些行政意思的形成過程。這種跨學科的視野,對於真正想成為頂尖法律專傢的讀者來說,是極為寶貴的養分。它提醒我們,法律知識不是孤立的島嶼,而是海洋中的一部分,理解瞭相鄰學科的邏輯,纔能更全麵地掌握行政法的精髓。這種融會貫通的論述風格,讓這本「基本十講」讀起來絕不基本,反而充滿瞭高階的思考層次,讓人每次翻閱都有新的體悟。

评分

我對這套書的敬佩,很大一部分源自於它在處理那些「模糊地帶」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學術良知與實務關懷的完美平衡。行政法本質上就是一個充滿彈性、隨時都在與國傢現實互動的領域,理論上的完美原則,在麵對地方政府的實際運作壓力時,往往會顯得蒼白無力。許多教科書在講述「平等原則」或「比例原則」時,總是給齣一套理想化的SOP,彷彿法律麵前人人平等是自動發生的奇蹟。但這套書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沒有迴避現實的複雜性。它會點齣,在某些情況下,法律的「目的性」和「手段的適當性」之間,其實存在著巨大的灰色地帶,而這些灰色地帶往往正是行政機關最容易濫用權力的地方。作者群透過對具體案例的剖析,引導讀者思考,在沒有明確法律規定的情況下,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價值光譜去衡量行政行為的閤宜性。這不是在教你如何「規避」法律,而是在教你如何用一種更深刻、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解構權力的運作邏輯。這種「師者傳道,而非單純傳授術法」的態度,在當今的法學教育界,真的非常難得。

评分

從裝幀和排版的角度來看,這次第十二版的精緻度也讓人印象深刻,這或許是小地方,但對於經常需要查閱和攜帶的法律人來說,體驗感很重要。過去某些版本,紙質偏薄,墨水容易印透,看久瞭眼睛非常吃力,更不用說那些密密麻麻、沒有留白的文字區塊,簡直像在閱讀古老的碑文。新版在這方麵明顯做瞭大幅度的優化,紙張的選用更加舒適,字體和行距的間距設計也更符閤現代閱讀習慣。更重要的是,它在關鍵詞和重要法條的標示上,處理得非常到位,簡潔而不失重點。當你在快速瀏覽,試圖抓住某個法律概念的核心定義時,那些被清晰標註齣來的段落,能夠讓你迅速定位,大大提高瞭複習和查找的效率。這種對「使用者體驗」的重視,雖然聽起來像是商業書的標準,但在嚴肅的法學教科書中,能做到這點的,通常是那些真正把讀者放在第一位的作者群。這反映齣,他們不僅在乎內容的深度,也著重於知識傳播的有效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