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小說評點之麵嚮

古典小說評點之麵嚮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許麗芳
圖書標籤:
  • 古典小說
  • 文學批評
  • 中國文學
  • 小說鑒賞
  • 文學理論
  • 傳統文化
  • 經典名著
  • 紅樓夢
  • 水滸傳
  • 西遊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規範價值、章法藝術、類推詮釋之傳遞沿襲:
  從文人對話與文化展示一窺
  古典小說與其評點之多層次內涵

  本書將古典小說評點視為特定的書寫活動,此類評點活動依賴小說而生,卻形成另一種涵蓋小說原文且具有多重解釋的新文本,其中展現瞭評點者之道德關懷、學術涵養、藝術主張,以及對小說文本之各層次理解與詮釋。

  另一方麵,中國古典小說評點所建立的論述模式與賞鑑標準,也在東亞漢文小說評點文本中獲緻延續模擬,形成特定的文化現象。

  評點者以經典規範或文藝美學對古典小說進行對話闡釋,評點文本的意義增生,使古典小說之內涵因而擴大深化,超越瞭敘事層次,而有訴求情感本質及古今共感的領略麵嚮。
 
《宋詞的演變與格律探微》 作者: 趙景明 齣版社: 文史研究社 齣版時間: 2023年11月 定價: 98.00 元 ---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宋代詞體文學自晚唐五代萌芽至南宋鼎盛時期的完整發展脈絡,並對其核心的格律、句法及審美特徵進行係統的梳理與闡釋。全書共分上下兩捲,近百萬字,以嚴謹的文獻考證和細緻的文本分析為基礎,力求展現宋詞從一種“艷科小令”逐漸成長為足以比肩唐詩的成熟詩體的復雜曆程。 上捲:詞體的起源、早期形態與風格的奠基(約500字) 上捲聚焦於宋詞的早期發展階段,追溯其文學基因的源頭。首先,本書詳細考察瞭詞體在晚唐和五代時期的“燕樂歌辭”傳統,辨析瞭“麯子詞”與早期“慢詞”的結構異同。重點剖析瞭溫庭筠、韋莊等晚唐五代詞人的貢獻,他們如何初步確立瞭以香艷、離愁為主題的感傷美學基調,並在初步的句讀和疊字運用上展現齣音樂性與文學性的張力。 進入宋代,本書將詞體的演變劃分為幾個關鍵階段。首先是北宋初期以柳永為代錶的“鋪敘”風格的興起。柳永的“詞大作”打破瞭過去詞體篇幅短小、題材受限的格局,他大量創作長調慢詞,細緻入微地描摹都市生活、羈旅行役的酸楚,極大地拓展瞭詞的錶現領域。作者結閤當時科舉製度的變遷和市民階層的壯大,論證瞭柳永詞體對社會情緒的深刻捕捉。 隨後,本書轉嚮蘇軾對詞體革命性的貢獻。蘇軾倡導“以詩為詞”,打破瞭傳統詞體的音律束縛,將哲理思考、書畫意境和宏大敘事引入詞中,開創瞭豪放一派。本書細緻比對瞭蘇軾與辛棄疾在遣詞造句、氣勢營造上的異同,強調蘇軾的“不立一字,盡得風流”的藝術手法對後世的影響。同時,本書也未忽視北宋中晚期如晏殊、歐陽修等婉約大傢對詞體審美高度的提升,他們以其典雅精煉的語言,確立瞭詞體在抒情性上的至高地位。 下捲:格律的規範化、流派紛呈與美學終結(約1000字) 下捲是本書的重點,集中論述宋詞在格律上的精微構造和南宋時期的風格分化。 一、格律的精確解析:以《欽定詞譜》為參照的結構分析 本章對宋詞的格律進行極為細緻的解構,區彆於傳統的“依聲填詞”概念,本書從音韻學和音樂史的角度,深入探討瞭“宮調”、“平仄”、“句讀”與“葉韻”的確定機製。通過對大量詞牌(如《雨霖鈴》、《水龍吟》、《賀新郎》等)的反復驗算,作者清晰地展示瞭不同詞牌在結構上的內在邏輯——為何某些詞牌必須在特定位置轉韻或換氣。尤其對長調中“換頭”和“過拍”的處理進行瞭專門的研究,指齣這些看似隨意的變化實則是音樂結構上的關鍵轉摺點,它決定瞭詞的情緒走嚮和節奏變化。 本書采用圖錶和符號係統,直觀呈現瞭詞的句法結構,並分析瞭在宋代詞譜編纂過程中,不同流派(如蘇、辛一派與薑、周一派)在遵循或變通格律上的傾嚮。 二、南宋詞壇的流派紛呈與審美轉嚮 南宋時期,詞體進入瞭全麵繁榮和高度成熟的階段,但同時也齣現瞭審美趣味的明顯分化。 1. 薑夔與格律的精進: 作者將薑夔(白石道人)定位為“集大成者”。薑夔不僅精通音律,更擅長用極其清冷、脫俗的筆觸來描繪個人的孤寂與懷古之情。本書細緻分析瞭薑夔的“以韻補情”手法,他如何通過對冷僻字眼、清微意象的運用,將個人情感與音樂的清幽感完美結閤,並在格律上追求極緻的工整與精妙。 2. 辛棄疾的集大成與“復古”傾嚮: 辛棄疾的詞作,其氣勢磅礴,意象開闊,極大地拓展瞭詞的題材範圍,使其能夠承載政治抱負與曆史滄桑感。本書重點分析瞭辛棄疾如何巧妙地將典故、口語入詞,並論證瞭其在詞中對音律的創新性使用,即所謂的“以文為詞”的實踐,以及這種實踐對格律穩定性的挑戰。 3. “格調說”的形成與晚宋的衰微: 論及南宋後期的詞壇,本書探討瞭以周密、吳文英為代錶的詞人對“格調”的追求。他們強調詞的境界需要高遠、語言需要典雅,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對蘇辛豪放派的矯正。然而,這種過度的精雕細琢,也導緻瞭詞體在審美上的封閉性,最終走嚮瞭僵化。作者認為,晚宋時期詞體美學已達頂峰,隨之而來的是創新的乏力與程式化的傾嚮,為元麯的興起埋下瞭伏筆。 結語: 本書不僅是一部詞史的梳理,更是一部關於文學體裁如何通過音樂媒介實現自身審美超越的案例研究。通過對宋詞格律、風格、意象的全麵考察,讀者將能更深刻理解宋詞何以成為中國古典文學中一道獨特而璀璨的風景綫。本書適閤文學史研究者、古典詩詞愛好者及從事傳統音樂研究的人士參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許麗芳


  ◎任職
  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係

  ◎學歷
  中山大學中文係博士(1997)

  ◎經歷
  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係教授(2007-~)、副教授(2001-2006)、助理教授(1998-2001)
  臺東師範學院語教係助理教授(1997-1998)
  日本長崎大學環境科學部客座研究員(2005-2006)

  ◎專長
  古典小說、文學批評

  ◎著作
  《章迴小說的書寫與想像──以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的敘事為例》、《西遊記中的韻文運用》、《古典短篇小說中之韻文運用及其相關意義》、《古典短篇小說之韻文》

  本書作者歷來研究多聚焦中國古典小說之文類特徵,以此基礎發展齣對於小說作者書寫意識以及小說評點現象之關注。相關著作多強調作者、評點者及小說文本所建立的文化學養時空,並嘗試凸顯古典小說及其評點之文本錯縱與相互詮釋的書寫現象。
 

圖書目錄

導言:文化展示與學養對話的空間

第一章 議論的意識自覺
試析金聖歎《水滸傳》評點中的文人之議

第二章 文情的後設空間
試析水箬散人《駐春園小史》評點的敘事自覺

第三章 詩心的時空共鳴
傳奇小說詩性美感之對話:明治本韓國漢文小說《金鰲新話》之批評取嚮與相關意涵

第四章 價值的想像模擬
異域之印象與想像:試析《海外奇談》與其評點之有意偽托與模擬書寫

第五章 話語的影響轉化
以經史解小說:試析金聖歎《水滸傳》評點的天倫想像與相關意義

第六章 審美的例推概括
徵實與附會之外:試論毛評《三國演義》對關公顯聖的審視態度與相關意義

後 記:文學評點研究視野之開展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435032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7 x 23 x 1.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後記

文學評點研究視野之開展
 

  本書以古典小說為中心,著眼特定文體的書寫傾嚮,視評點為某種具一定模式之書寫行為。無論是簡略、片斷或完整段落;或是前後總評或行間夾評,實皆屬潛對話之特徵。而評點者麵對相關文本,就由此一書寫活動展現自我娛情乃至係統論述。就文本麵貌以觀,歷時空不同類別文本相互交織,彼此互證,經史子集等符號內涵與小說旨意與藝術相互對照比擬。

  評點既為某種書寫行為,不限於評點當時文學環境或思潮,為另一種文本係統,甚至有既定的語彙或敘述模式。呈現以通俗小說為認識前提的芻蕘之議特質。

  藉由評點者之學識境遇背景與個人價值之強調指陳,記事之文亦得以與說詩之理趣體會方式相互參照。「括事見理,籀殊得共」;「史僅記事,而詩可見道,事殊而道共」。評點活動中,通俗與正統文類得以交融增生,尤其使古典小說文類特性得以轉化,從敘事、彰顯纔情至錶彰自我,乃至抒懷興寄的層次,藉由各篇章聚焦詩性內涵之分析,深化古典小說藝術審美之理解,並強調作者與評點者個人自期與態度。

  由古典小說評點現象衍伸觀察,亦得以另一途徑確立文學發展的脈絡與傳播,以正統與邊緣為角度,對古典小說評點之意識與共性進行思考,分析將不限於評點者所處當代環境,關注評點者意識與評點共性,從評點者的各種學養背景齣發的相關反省,聚焦歷時空與跨文化評點現象之綜閤理解,嘗試釐清評點行為的共同特質,以期建立相關的文學意識與價值精神,與文學史觀點相互對照與補充。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