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洪水中失去的一切:關於圖像、語言及符碼

我在洪水中失去的一切:關於圖像、語言及符碼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蘿瑞.安德森
圖書標籤:
  • 圖像學
  • 語言學
  • 符號學
  • 文化研究
  • 記憶
  • 災難
  • 洪災
  • 個人敘事
  • 颱灣研究
  • 視覺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這是我的夢體——我用它在夢中行走。」

前衛音樂教母、多媒體實驗傢、文化間諜、藝術情報員,
她是全方位的藝術天纔,也是一部美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史。

蘿瑞・安德森 Laurie Anderson 親撰、收錄700張珍貴圖照,
迴顧逾40年藝術生涯的重量圖文大作!

特邀新媒體藝術傢、蘿瑞・安德森創作夥伴黃心健專文推薦

  這本書是穿越我漫長藝術傢生命的一場旅行。
  是關於我所失去的以及我所找到的事物。

  「我能看見未來,那是一個地方。」

  身為當代最受尊祟、最具創意的多媒體藝術傢之一,美國前衛音樂教母蘿瑞.安德森身兼音樂傢、錶演藝術傢、作麯傢、小說作傢與電影導演等多重身分,在音樂和純藝術之間自在遊走,本書為安德森首度完整迴顧其逾四十年的創作生涯,親自挑選並詳述最具代錶性的個人作品。

  早在二十一世紀高科技勃興多年之前,安德森就因為對新媒體深感興趣,成為使用科技創作齣嶄新藝術形式的先驅者。但不論她使用何種媒介,對語言和說故事的探索纔是安德森真正的擅長。安德森在近幾前開始重新瀏覽過去四十年來的作品檔案,其中包括大量的文件、筆記本和速寫本。在這個過程中,她有瞭新的發現,並以全新的眼光審視瞭許多作品,進而促使她提筆書寫,思索語言如何融入她的視覺作品,並對語言如何受到政治、科技、詩歌所影響,以及故事與歌麯的差異,提齣引人深思的評論,也讓讀者透過藝術傢本人的文字,對其作品進行更私密的解讀。同時間拍攝的長片《犬之心》(Heart of a Dog)省思生命、生死和周遭所愛之人事物,片中令人動容的旁白許多便收錄於本書中。

  「看著文字、看見文字、閱讀文字、理解文字, 並把它們連結到思想與事物。
  有些文字是由光、由記憶所打造齣來——而當它們被大聲朗誦齣來時——則是由聲音與空氣所構成。」

  在這本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著作中,安德森匯集瞭她迄今為止最全麵的藝術作品集,其中有一些文字與作品過去從未公開亦未曾齣版。這本書涵蓋瞭素描、畫作、手稿、多媒體裝置、錶演藝術和電影等各類型作品,內容豐富,貫穿瞭她開創性的40年藝術生涯,包括她和颱灣新媒體藝術傢黃心健閤作、於2017年在美國麻州當代藝術博物館(Mass MoCA)所展齣的虛擬實境(VR)作品《粉筆之房》(Chalkroom),其擴增版本《沙中房間》(La Camera Insabbiata)也曾於2017-2018年在颱北市立美術館展齣。

  每一章都包括安德森本人撰寫的評論,通過藝術傢自己的話提供對她作品的深入理解。八章中的每一章都包括安德森撰寫的發人深省的評論,她在其中探討瞭政治、技術、詩歌對語言的影響,以及故事和歌麯之間的區別。個人文章探討語言與圖像的關係,並提齣關於美、時間、現實和記憶的問題,通過展示這些理論在她的作品中的錶達方式來闡明這些理論。

  「語言是關於失去,在某種程度上,字詞就是對東西和狀態的紀念物。」

  正如她在序言中所述:「我是從畫傢和雕塑傢起步,這四十年來我曾創作過素描、音樂、繪畫、裝置藝術、影片、雕塑、電子設計、電腦軟體、歌劇與舞颱劇等各種作品。這些作品的根源都是故事。它們纔是真正的引擎。故事和字詞是我的最愛。這本書就是關於我要把故事和字詞放進作品裡時,曾經使用過的許多不同手段。

  由於世界上並沒有故事博物館或者敘事藝術博物館,我有很多件視覺作品曾被當成純視覺藝術作品展齣,卻忽略瞭這些作品實際上與字語有著密切的閤作關係。這本書所寫的就是這種創作的發展過程,以及圖像與故事間的相互催化作用,還有我們用來呈現這個世界的多種符碼。」

  「當下即是一切,所有曾經有過的一切,其餘不過隻是狂夢囈語。」

跨域推薦

  小樹(StreetVoice 音樂頻道總監)、李明璁(社會學傢、作傢)、耿一偉(策展人)、馬世芳(廣播人)、張世倫(藝評傢、作傢)、陳德政(作傢)、黃聖哲(颱灣藝術與文化社會學學會理事長)、魏琬容(OISTAT國際劇場組織執行長)——跨域推薦

  「這是一本奇書,結閤瞭音樂、視覺、錶演、電影、語言與科技藝術,讀者很難不成為蘿瑞安德斯森的粉絲。」——耿一偉(策展人)

  「我對蘿瑞・安德森充滿瞭所有敬意,其中也包括——她是降伏瞭路・瑞德(Lou Reed)的女人。2015年她替剛過世不久的丈夫在搖滾名人堂代領獎座,發錶瞭我心目中史上最動人的演說之一。『一個人會死三次。』蘿瑞在典禮上說。而我說,藝術傢不死。」——陳德政(作傢)

  「蘿瑞・安德森非常具有原創性,而且她的創作經歷,幾乎就是一部現代紐約與美國的藝術發展史。」——黃心健(新媒體藝術傢)

  「蘿瑞・安德森是電子音樂的先驅、全方位的藝術天纔。」——黃聖哲(颱灣藝術與文化社會學學會理事長)

  「唯有真正誠實的藝術傢,纔能端齣如此犀利且動人的作品。」——魏琬容(OISTAT國際劇場組織執行長)

 
好的,以下是為您量身定製的一份圖書簡介,完全聚焦於“我在洪水中失去的一切:關於圖像、語言及符碼”之外的內容,詳細且富有深度,力求自然流暢,不露痕跡。 --- 《迷失的星軌:古老文明的失語與重建》 導言:當記憶被沙塵掩埋 在人類曆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文明如同流星般劃過天際,留下短暫卻耀眼的光芒,隨後便被時間的洪流與無情的遺忘所吞噬。《迷失的星軌:古老文明的失語與重建》並非探尋我們所熟知的輝煌帝國,而是將目光投嚮那些在史書的夾縫中幾乎銷聲匿跡的次級文化群體。本書聚焦於公元前三韆紀至公元初年間,活躍於歐亞大陸腹地及南太平洋島鏈中的數個被主流曆史敘事邊緣化的社群——例如,位於現代伊朗高原西部的一支尚未被完全確定的古老遊牧部落,以及在馬爾代夫群島上繁榮一時卻因海平麵上升而集體消失的海洋民族。 本書的核心命題在於“失語”:這些文明留下的物質遺存,往往難以被我們現有的解讀框架所容納。它們或許遺留瞭精美的陶器、奇特的金屬製品,但其核心的社會組織、信仰體係乃至日常的認知結構,都因缺乏清晰的文字記錄或可比對的外部參照物,而呈現齣令人睏惑的沉默。 第一部分:碎裂的碎片——物質遺存的重構睏境 本書首先深入探討考古學現場的局限性。我們不關注已破譯的楔形文字或象形符號,而是聚焦於那些“未被書寫”的沉默證據。 章節一:泥土中的低語:無文字社會的空間秩序 在對古代聚落遺址的發掘中,我們經常發現排列奇特的石陣、精心規劃卻功能不明的中央廣場,以及非綫性、環形分布的居所。這些空間布局,不同於美索不達米亞的網格化城市或埃及的軸綫式神廟,它們似乎遵循著一種我們難以捕捉的“流變性”或“非中心化”的邏輯。本書通過對幾處特定遺址(例如,中亞乾旱草原上發現的一係列圓形巨石陣,其年代早於已知區域的同類建築)的三維重建模型分析,試圖推演齣這些空間在特定時間段內可能承載的社會動態——是季節性的集會點?是與天文觀測相關的周期性儀式場所?抑或是權力的流動性而非固定性的象徵?我們將探討如何從空間結構本身而非其附屬的銘文中,來“閱讀”一個失語社會的組織方式。 章節二:色彩與礦物的隱秘語法 許多失落的文化留下瞭異常豐富的顔料和礦物製品。例如,在巴爾乾半島某處史前洞穴中發現的含鈷和砷的復雜顔料混閤物,其使用方式與當時已知的任何藝術傳統都格格不入。本書將這些“非功能性”物品視為一種“物質符號係統”的殘片。它們或許不構成敘事,但構成瞭感知世界的底層結構。我們分析這些顔料的稀有性、組閤方式,以及在遺址中的分布密度,來推測其在社會互動中的價值與意義。這種研究路徑,旨在超越對“圖像”或“文字”的依賴,直接與材料的物理屬性對話,探尋一種深層的、化學層麵的“錶達”。 第二部分:失落的律動——感官考古學與非綫性時間觀 傳統曆史學傾嚮於用綫性的、敘事性的時間來組織過去。然而,許多前文字文明可能持有完全不同的時間感知模式。本書的第二部分,便緻力於重建這些“非綫性時間觀”及其相應的感官體驗。 章節三:風與共振:聲音景觀的復原嘗試 我們沒有古代的音樂或口述曆史,但我們有遺留下來的樂器模型和聲音反射結構。書中將引入“感官考古學”的方法,探討古代社會如何利用環境聲學進行交流與儀式。例如,對太平洋某群島祭壇石塊的聲學分析顯示,它們在特定風嚮和潮汐條件下會産生特定的低頻共振。我們推測,這種“自然樂器”在特定儀式中的作用,可能遠超單純的娛樂,它可能是一種與自然界進行“對話”的手段。本書將嘗試模擬並分析這些失落的“聲音景觀”,探討聲音在缺乏文字的社會中如何充當記憶的載體和社群凝聚力的媒介。 章節四:觸覺的譜係:工藝中的身體記憶 對於缺乏書寫記錄的群體,技藝的傳承往往是“身體的記憶”。本書詳細分析瞭兩種截然不同的工藝傳統:一是安第斯山脈早期文明中,陶器錶麵極度精細、需要特定手指運動纔能完成的凹凸紋理;二是北歐冰川邊緣某時期,狩獵工具上反復齣現的、看似無意義的劃痕模式。我們關注的不是這些紋理的“圖案意義”,而是它們對工匠身體動作的精確要求。通過對這些紋理的形態測量,結閤生物力學模型,我們探討瞭這些重復性的觸覺經驗如何固化並傳遞特定的知識和世界觀,形成一種不同於視覺或語言的“觸覺譜係”。 第三部分:邊緣的交匯——跨界影響的再審視 曆史往往由強權撰寫,邊緣文明的“失語”部分原因在於它們被強勢文化所同化或壓製。本書的最後一部分,關注的是這些失語群體在與其他文明接觸時所産生的復雜“誤讀”和“反塑形”過程。 章節五:異域的鏡像:貿易路綫上的認知偏差 當古代的遊牧部落遇到瞭定居的農業文明時,他們帶來的物品往往被定居者用自己的認知框架來解釋。書中重點分析瞭在黑海貿易網絡中發現的幾件“異常”文物——它們顯然是某個草原遊牧民族的器物,卻被描繪或改造得符閤地中海的宗教母題。我們通過比較這些物品在齣土時的原始環境與被發現於鄰近定居點時的不同形態,來解析“認知轉譯”的過程:一個文化符號如何因為穿越瞭不同的感知領域,而失去瞭其原有的“語境”,最終成為一個功能模糊的異域擺件。 章節六:重構“未被銘記的秩序” 本書最終迴到對“重建”的討論。我們承認,永遠不可能完全恢復一個失語文明的全部麵貌。然而,通過對物質、空間、聲音和觸覺等“非文字證據”的係統性整閤,我們可以描繪齣一個更豐富、更接近其內在邏輯的“秩序想象”。這種重建,不是為瞭賦予他們一套我們能理解的“曆史敘事”,而是為瞭承認其自身邏輯的完整性。《迷失的星軌》倡導一種謙遜的史學態度:在麵對沉默的遺跡時,最重要的不是急於填補空白,而是細緻地聆聽那些碎片所發齣的,關於另一種可能性的、低沉而持久的迴響。 --- 目標讀者群: 考古學、人類學、曆史學、感官研究、符號學等領域的研究人員及對人類早期文明史抱有深刻興趣的普通讀者。本書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跨學科的視角,審視那些我們習慣性地稱之為“原始”或“失落”的古代世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蘿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


  1947年齣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是美國當代最知名且大膽的前衛藝術傢與多媒體創作者之一。

  70年代蘿瑞.安德森以行為藝術受到紐約矚目,80年代憑藉〈O Superman〉一麯躍上英國單麯排行榜亞軍,奠定其後前衛音樂教母的地位,並取得商業上的成功與資源,開始以多媒體展演大放異彩。她是音樂傢、視覺藝術傢、詩人、攝影師、電影製作人、劇場創作者、畫傢、聲音藝術傢、電子專傢……等,創作橫跨不同領域和多種媒材,亦是美國航太總署第一任也是最後一任駐署藝術傢。伴侶是美國搖滾傳奇音樂人路・瑞德(Lou Reed)。

  近年的代錶作包括2015年的長片作品《犬之心》(Heart of dog),以及2017-2018年與颱灣新媒體藝術傢黃心健閤作的《沙中房間》(La Camera Insabbiata)等VR係列作品。

譯者簡介

俞智敏


  颱大外文係畢,從事新聞編譯多年,現為自由翻譯工作者。

 

圖書目錄

推薦序/黃心健
 
序言       
 
在冰上        
《仿:若》、《冰上二重奏》、《湖》
 
一定就是這裡瞭         
《美國》、《藏於山中》、《粉筆之房》
 
會說話的雕像         
《精神科醫師診間》、《塑生》、《人身保護令》
 
用光打造         
70年代的某些錶演、光的裝置、《來自神經聖經的故事》、《妄想》、《人行道》
 
這是機長廣播         
敘事者、複製人、芬威、《親愛讀者》、《來自「白鯨記」的歌麯和故事》
 
說我的語言         
會說話的樂器、說話與歌唱、巡迴演齣、《為狗狗舉行的音樂會》
 
從空中         
NASA駐署藝術傢、《從空中》、《高空》
 
該走瞭         
月曆、日記、《犬之心》、夢、「身體的與共」
 
 
感謝         
特別緻謝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206430
  • 叢書係列:tone
  • 規格:精裝 / 320頁 / 22.8 x 22.8 x 4.4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推薦序

黃心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聘教授、新媒體藝術傢)
重迴時間之夢


  初識蘿瑞,是在1994年,那也是我一切的開始。
 
  1994年,我在芝加哥的伊利諾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其中一堂課,老師給瞭我們一本書《愛因斯坦的夢》(Einstein's Dreams),希望我們從此書齣發,建構一個互動媒體的計畫。
 
  這本書是以時間為主題的係列奇幻故事,我從其中得到靈感,創作齣瞭《時間之夢》這部作品,觀者可以在介於文字與影像間的介麵間,穿越數個關於時間的故事旅行,例如與影子分離,象徵因果倒錯的房間等。
 
  完成作業後,老師熱心地建議我去參加於紐約舉辦的第一屆新媒體藝術大賽「新聲音,新視界」(New Voices, New Visions),這是由當時最頂尖的新媒體公司「旅者」(Voyager)與矽榖的研究公司「區間」(Interval Research)共同舉辦的比賽。第一屆的評審可以說是星光熠熠,邀請到瞭當時最頂尖的前衛藝術創作者,像是導演泰瑞.吉蘭(Terry Gilliam)、科幻小說傢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漫畫傢雅特.史皮茲曼(Art Spiegelman),當然,也包括瞭對我之後影響深遠的新媒體藝術傢——蘿瑞.安德森。
 
  這個比賽猶如一場奇幻之旅,我不但拿下瞭獎項,也意外展開與蘿瑞的初次閤作。原來,主辦單位旅者邀請蘿瑞來擔任比賽評審,還有另外一層緣由。當時「旅者」是最大的CD-ROM(唯獨記憶光碟)公司,他們想要與蘿瑞閤作發行第一部CD-ROM作品,不過蘿瑞對於現有的設計都不太滿意,於是嚮「旅者」提議,希望可以跟得獎作《時間之夢》的藝術傢閤作。
 
  從蘿瑞的同名演唱會「傀儡汽車旅館」(Puppet Motel)概念齣發,我們創作齣瞭一張互動光碟,在一間有著三十幾個房間的虛幻旅館裡,樂迷進入每個房間都會有不一樣的互動情景,藉此錶現蘿瑞獨特的故事與音樂,並藉由互動的方式,深化與樂迷的連結。
 
  與蘿瑞的初次閤作,對我如同啟濛,她如刀一般直指人心的創作,永遠是我的指引。雖然之後我前往遊戲產業發展,做瞭七年的藝術總監,但是當時獲獎以及與蘿瑞閤作的記憶,在我心中留下瞭種子。於是在2001年,我辭去索尼的工作,重迴藝術創作的領域,繼續做著我最喜歡的事情。
 
  蘿瑞的創作之道
 
  從創作者的角度來談論蘿瑞,我認為雖然她的創作運用瞭各式各樣的媒體,其中不乏最新銳的創作工具,但我覺得她始終把自己看作是名「多媒體」藝術傢,而不是「新媒體」藝術傢。她對媒體有很強的直覺,無論是高科技還是低科技,都能恰如其分地展現齣這個媒體最優秀的長處。
 
  後來,我與蘿瑞又有瞭多次閤作機會,例如愛知博覽會等等。時間來到2016年,隨著 VR 發展,我想蘿瑞應該很有興趣,於是飛去紐約找她,問她要不要一起嘗試看看,最後迸齣的火花就是《沙中房間》、《高空》、《登月》這幾部VR作品。在製作過程中,我時常驚訝於蘿瑞雖然並沒有寫程式的專長,但卻可以憑直覺地清楚錶述齣眼前這個大傢都還在摸索的媒體做得到什麼、做不到什麼。我想,這不僅僅說明蘿瑞擁有藝術傢的直覺與敏銳度,她對各種媒體的好奇心與探究新知的欲望,讓她的藝心常新。蘿瑞喜歡把還原科技的本質,理解它們究竟是在做什麼,又為什麼必須得這樣做。這也正是她創作的特色,將技術還原到本質,再加以重生。
 
  與蘿瑞共同創作的經驗,宛如一趟深度學習的旅程,畢竟,一般人很少有機會可以如此近距離地看著一位偉大的藝術傢思考、發想作品的過程。我們的閤作方式就是不斷地互相「丟東西」,從中逐漸找到共同覺得有興趣的主題,再往下發展。每次到紐約找她,我都會停留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我做齣prototype,她則做齣閤適的音樂,然後彼此交流,看要往上堆積或者往下刪減,方嚮並不一定,有時我們也會產生歧異。但就像是這次前往紐約,我們聊到瞭藝術傢在創作時,有時候會像是被某種力量控製,幾乎偏執般地加加減減,希望作品能成就齣某些有時藝術傢自己也不知道是什麼的特質。但她覺得,身為藝術傢就該控製好自己的創作內容,藝術傢應該要是一個掌控者,要能夠決定自己作品的未來是什麼樣貌。
 
  蘿瑞的處世之道
 
  與蘿瑞相識的這二十幾年,除瞭工作夥伴,我們也變成瞭朋友。
 
  我眼中的蘿瑞,是一個實事求是的人,她說的大多是來自生活的實際感悟,而不是引自誰說的大道理。此外,她也是個真誠的人。有人跟我說過,在跟絕大多數的名人攀談時,我們大多會感覺到對方心不在焉,但蘿瑞與任何人說話,無論是朋友還是路人,都發自內心地真誠傾聽、迴應。而私下的蘿瑞也很有幽默感,甚至有時候帶點頑皮。有一次我們去一間高級日本餐廳用餐,菜單是用毛筆字寫的,蘿瑞身上剛好帶著毛筆,於是就自己在菜單後麵添上瞭一大堆稀奇古怪的菜名,現在想起來還是會莞爾一笑。
 
  而談到蘿瑞,很難不去談到她的伴侶兼良師益友——路・瑞德(Lou Reed)。這本書就是題獻給路的,而我覺得蘿瑞在路去世後,確實一直很想念他。有次我在她傢工作,要下樓去找她時,看到她正在彈琴。她的錶情、眼神非常非常遙遠,像是在懷念一些事情,我覺得自己不適閤打擾蘿瑞和琴聲共築的時空,於是靜靜地迴到瞭樓上。
 
  蘿瑞和路的相處之道也很值得我們參考。蘿瑞說,路還在世時,兩人曾經討論過生活與相處的簡單準則,以下是他們的三條準則:
 
  1. 不要懼怕任何人。
  2. 要能立即感應到是誰在講廢話、吹牛與說謊。
  3. 要非常、非常地溫柔。
 
  而他們兩位也都是溫柔而堅定的人。伊拉剋戰爭爆發時,全美民族意識高漲,路卻頂著逆風挺身而言:古巴危機時,我們也沒有因此開戰,為什麼現在卻要?這在當時需要很大的勇氣,會得罪很多人,但路實踐著兩人之間的第一條準則:不要懼怕任何人。同樣地,蘿瑞在川普當選時,也買瞭機票飛去現場抗議,結束後還帶著抗議的人迴傢開Party,這也是段值得一記的趣事。

  從蘿瑞看見西方的藝術脈絡
 
  最後,無論從藝術傢或是朋友的角度,我都非常推薦大傢透過本書認識蘿瑞・安德森。以藝術傢的角度來說,我覺得她非常具有原創性,而且她的創作經歷,幾乎就是一部現代紐約與美國的藝術發展史。在臺灣,流行音樂與藝術好像分屬不同的領域,但在美國大眾文化的傳統下,流行音樂跟錶演藝術、視覺藝術、行為藝術等水乳交融,頂尖藝術傢的跨界閤作十分普遍。因此認識蘿瑞時,我們同時也會認識到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Andy Warhol),或是前衛音樂傢約翰・凱吉(John Cage),而透過看蘿瑞的創作,我們也會看見西方藝術脈絡的整閤過程,以及現代、當代藝術的發展。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