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漁叔說掌故:風簾客話

李漁叔說掌故:風簾客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漁叔
图书标签:
  • 清代文学
  • 李渔
  • 掌故
  • 风俗
  • 世情
  • 笔记
  • 戏曲
  • 文学史
  • 古典文学
  • 明清小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李漁叔有兩本散文著作,《魚千里齋隨筆》和《風簾客話》,他對古今人物軼事及詩壇藝林掌故非常熟稔,曾在報端以隨筆方式,寫成短文,當時頗為士林推重。後經袞集出版為《魚千里齋隨筆》,繼又以相同的筆調寫《風簾客話》,內容也是談的人物軼事及藝林掌故,娓娓道來,如數家珍,而且文筆洗鍊。在《魚千里齋隨筆》,特別的是有幾篇論文學與藝術的文章,如:〈泛論文筆〉、〈論詩的情與意〉、〈姜白石的考釋學與詩〉、〈梁節庵其人與詩〉、〈齊璜詩與印〉、〈述印〉、〈松鶴圖〉等,內容主要為對大陸人、事、物的追記。特別是其中的〈聯話五則〉、〈新春紀聯〉等章節,將家鄉湘潭對聯興盛的狀況記錄詳細,是彌足珍貴的史料。

本書特色

  以隨筆方式,談人物軼事及藝林掌故,娓娓道來,如數家珍,而且文筆洗鍊。
  辨章學術,題品人物,闡幽表微,捜玄攬要,舉所見所聞之事,紀不支不蔓之言。
 
江湖烟云:南宋风月谈 一部追溯南宋风云变幻,细数市井百态与士林趣闻的史学随笔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位名士的生平,亦非拘泥于朝堂的宏大叙事,而是以一种近乎游历者的视角,穿梭于南宋偏安一隅的广阔土地上。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充满烟火气的时代画卷。全书共分为三卷,犹如三册陈旧的笔记,记录了从临安的繁华到西南边陲的萧瑟,再到民间各个阶层的生活侧影与精神风貌。 卷一:临安灯火与市井百戏 首卷聚焦于南宋的都城临安,这座被誉为“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的都城,其光怪陆离的景象被详尽地描摹出来。作者没有采用一般史书的平铺直叙,而是选择了一种“串街走巷”的叙事方式。 首先,书中花了大量篇幅描绘了南宋商业的空前繁荣。从清河坊的茶肆酒楼到艮岳旧址的商贾云集,各种奇珍异宝、丝绸茶叶的交易场景栩栩如生。其中,对“瓦子”和“勾栏”的记载尤为详尽。作者深入探究了宋杂剧、说唱、傀儡戏等民间艺术的源流和兴盛,记录了许多失传已久的说书人的名目和他们的拿手好戏。例如,书中详细对比了当时流行的“说三分”与“讲史”的不同流派,以及如何通过街头巷尾的表演,将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进行本土化的演绎和传播。 此外,卷一也关注了市民阶层的精神世界。南宋市民对文娱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籍的印刷业因此蓬勃发展。书中收录了数则关于宋版书的逸闻,包括某些刻书坊主如何在技术革新中获得巨额利润,以及普通士人或富商如何收藏和评鉴不同版本书籍的趣味细节。 更具特色的是,作者对当时的饮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临安的“羹、脍、炙”种类繁多,书中不厌其烦地记录了不同季节的时令佳肴,甚至包括一些失传的烹饪技法和食材搭配的秘诀,展现了宋人对生活品质的极致追求。 卷二:士林清议与江湖隐逸 第二卷将视角从市井转向了知识精英阶层,重点探讨了南宋中后期,在儒学复兴与边事压力的双重影响下,士人们的精神困境与思想流变。 书中描绘了以理学为主流的学术氛围,但重点并非阐述晦涩的义理,而是记录了学者们在研讨中展现出的鲜活个性。例如,某位大儒因对某一经义的理解不同,与同僚在书斋中激烈辩论,甚至不惜砸碎砚台的轶事,生动地展现了学术争鸣的激烈程度。作者也记录了理学在地方州县的推广过程中,如何与地方旧习产生摩擦与融合的过程。 本卷的另一重要内容是“江湖隐逸”。在朝廷无力北伐、偏安一隅的现实下,许多怀才不遇或不愿同流合污的士人选择了隐居。作者搜集了大量关于隐士的传说和实录,他们或在深山结庐,或在江湖行医,或在烟波浩渺的湖面上以舟为家。书中对这些隐逸者的生活哲学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他们如何以“避世”的方式来实践对“经世致用”的另一种坚持。其中,对几个著名隐士的“别集”和“遗文”的辨伪与考证,提供了不同于官方史料的新视角。 卷三:边陲风物与民间信仰 第三卷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地域,尤其是与金、西夏、吐蕃接壤的边疆地带,以及民间宗教的兴盛景象。 在边疆部分,作者并未过多描述战事,而是侧重于“文化碰撞”。通过对戍边将士家眷的生活记录,展示了宋、辽、金以及少数民族之间在贸易、婚俗、服饰上的相互影响。书中收录了一些民间流传的、关于金国风俗的奇特记载,这些记载多半带有宋人的想象和夸张,但极具历史趣味性。 同时,卷三对南宋时期蓬勃发展的民间信仰进行了深入的田野式考察。从城隍庙的香火鼎盛,到山神、土地公的日常祭祀,再到“罗伞”、“伞仙”等新兴的民间神祇的出现,本书详尽记录了普通百姓在动荡时代中对超自然力量的依赖和寄托。作者对比了官方祭祀制度与民间自发信仰体系的差异,揭示了宗教在维护社会秩序和抚慰人心方面所扮演的实际角色。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关于地方神迹和巫医的口述记录,虽然难以考证,但无疑是研究宋代社会心理学的第一手资料。 总结 《江湖烟云:南宋风月谈》是一部从“人”的角度切入历史的杂著。它没有宏大的理论建树,却充满了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它是一部关于市井百态、文人情趣、民间信仰的百科全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鲜活、立体、充满生命力的南宋侧影,展现了在历史洪流中,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与时代的褶皱。其叙事风格平实而富于感染力,如同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漁叔(1905—1973)


  名明志,字漁叔,以字行。湖南湘潭人,李漁叔的一生,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生活在湘潭的少年時期至三十歲,可稱之為早期;中期為其軍旅生涯,即從軍後參加抗日戰爭至勝利後;晚期為一九四九年卜居臺北後。1959年9月至1965年6月任職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1968年8月任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授。著有《墨子今注今譯》、《墨辯新注》、《墨子選注》等書。他又在師大國文研究所及文化學院中文研究所講授韻文及詩學研究,嘉惠學子匪淺,裁成甚眾,國內著名古典詩研究者黃永武、張夢機、羅尚,皆出其門下。

图书目录

目錄    湘潭才子李漁叔說掌故
記唐景崧
臺灣遊俠記
書悍弁李文魁
柴大紀與劉璈
柴大紀始末記
記陳鵬年
彭剛直生平
彭剛直軼事再記
記李世忠
李世忠續記
趙甌北與臺灣
記藍理
記莫友芝
莫友芝詩述
記郭子美
王湘綺軼事
天童上人
記嚴咸
記宋芷灣詩
記黎樾喬
記湖湘三學人
記鄒漢勳
記王湘綺遊仙詩句
憶王孟端畫
張登壽別傳
記張陶園
記林琴南
嚴又陵及其譯著
讀蒼虬詩
記李審言
記樊山論詩
記石遺說詩
李審言論詩
李審言與樊山
袁爽秋詩
記嶺南詩家
趙香宋詩
曼殊餘話
曼殊譯詩
龔定庵與趙飛燕印
記何文安
陳弢庵軼事
陳弢庵再記
陳弢庵續記
歌鳳生
記邵次公
記晚清科舉之弊
論律句
再論律句
三論律句
閒話折枝
折枝續語
記含光先生遺札
含老追紀
記程石軍
周仲評別記
再記周仲評
記瞿秋白事
慈航法師追紀
鐘聯偶記
大鶴山人
憶松鶴圖冊
記樂幻智事
記張其鍠
再記林長民
吳彥復與陳鶴柴
王昭君考
袁寒雲詩事
王湘綺與洪憲
張嗇庵與嵩山四友
袁寒雲與方地山
記小鳳仙聯
洪憲舊臣軼聞
洪憲國號與新華門
附錄:蘇臺吳子深傳
玉照山房圖卷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683802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4.8 x 21 x 1.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湘潭才子李漁叔說掌故
蔡登山


  大學讀書時期就知道李漁叔先生的大名,那是見到先師張夢機的大著《近體詩發凡》的題耑和序文,夢機老師是漁叔先生的高足,從此得知李教授是馳名海內外的詩人,有《花延年室詩》等著作。

  李漁叔(1905—1973),名明志,字漁叔,以字行。湖南湘潭人,但因父親在福建為官,他生於廈門海濱漁家的石梧村。其家門第顯赫。父李鎮藩(1860—1926),字翰屏,前清內閣中書,官福建雲霄直隸廳,與王闓運妻弟蔡與循同科中舉,與趙啟霖、羅正鈞交往極稠密。據劉安定所寫的傳略說:在湘潭,還有從學趙啟霖、孫文昱等知名學人的記錄。還曾拜楊鈞為師,學習詩文,楊鈞《草堂之靈》載:「聞湘潭少年李明志字漁叔者,頗有才情。昨忽以詩數章函托彭君孟庵帶至,函中有『私淑平生,先申執贄之意』二語。余一生愛才如命,願得早見,以促其讀書須知門徑。」爾後,李漁叔常去長沙五里牌外的白心草堂向楊鈞求教。學藝從此大進。

  李漁叔著有《花延年室詩》,此詩集堪稱一部詩史。集中第一首詩〈夕霽泛舟至郡城題寄所親〉:

  濕雲渡江來,風急吹欲散。花溪綠陰潤,水國滄波晚。
  愛此霽湘色,遙遙正相炫。膩若新潑醅,夢逐鷗邊暖。
  蘭橈劃空深,幽意與之遠。峰回一松秀,舟過層城轉。
  湘蘭助君簪,花意兩無算。指水訂新盟,刺船期不返。

  此詩他自註:「乙丑時年二十」,是他二十歲時所寫的,詩題的「所親」即李漁叔負笈日本明治大學歸來後,作詩贈之的一同遊學日本的初戀情人。有言李漁叔十六歲負笈日本明治大學,越四年歸。據其學生戴麗珠介紹,其師曾私底說過,他旅日時有一初戀情人。回國後,由於母親執意要他娶其表妹(母親的姪女,即李漁叔的元配劉氏。)為妻,因而,李漁叔與其初戀情人終不能聯姻成為眷屬。這是他離開故鄉,去從軍報國的主要原因,也是他一生風流的緣故。為何要「指水訂新盟,刺船期不返。」若不返國,還留在日本,兩人或能相戀相親吧!這是他終身刻骨銘心,不能釋懷的憾事和傷痛。但李漁叔又有〈書同里侯荷生扇〉詩,該詩有自註:「戊辰時年二十四歲,以後數年多在日本,有詩一卷已佚。」是留日當在二十四歲,而非十六歲,因十六歲留學未免太早了,至於有詩卷已佚,正是寫此段戀情者,而為李漁叔不想公布之藉口,否則以其記憶之佳,幾十年讀頌過的詩篇都能一字不漏地抄錄,何來散佚之說?

  李漁叔的一生,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生活在湘潭的少年時期至三十歲,可稱之為早期;中期為其軍旅生涯,即從軍後參加抗日戰爭至勝利後;晚期為一九四九年卜居臺北後。根據戴麗珠所提供的資料,李漁叔的一生履歷如下:

  1932年2月至1933年7月任職湖南省政府參議。
  1933年8月至1935年2月任職陸軍第十師司令部少校秘書。
  1935年12月至1936年4月任職駐閩第二綏靖區司令部中校秘書。
  1936年5月至1936年9月任職安徽省財政廳秘書。
  1936年9月至1936年10月任職豫南剿匪指揮部秘書。
  1937年8月至1937年9月任職石家莊戒嚴司令部秘書處處長。
  1937年9月至1938年2月任職陸軍第十四軍司令部中校秘書。
  1938年3月至1938年11月任職陸軍第三十三軍團司令部上校秘書。
  1939年5月至1941年1月任職西南游幹班機要室上校主任。
  1941年2月至1942年1月任職西南游幹班辦公廳副主任。
  1942年2月至1942年12月任職西南游幹班辦公廳上校秘書。
  1943年2月至1943年8月任職第三十二集團軍總部軍法處少將處長。
  1948年5月至1949年5月任職第十一綏靖區行政長官公署行政督察專員。
  1949年8月至1950年2月任職臺灣省政府秘書。
  1950年4月至1954年5月任職行政院秘書。
  1954年6月至1965年6月任職總統府秘書。
  1957年3月任職教育部國文教育委員會委員。
  1959年9月至1965年6月任職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1962年11月任職行政院顧問。
  1965年4月任職私立中國文化學院中國文化研究所教授。
  1965年7月任職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顧問。
  1968年8月任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授。
  1972年8月12日逝世,享年六十八歲。

  一九四九年,江表沉淪之際,李漁叔任劉安祺將軍幕,而隨軍渡台,流寓台北,不久受知於台灣省政府主席陳誠,後陳誠歷遷行政院長至副總統,公私文牘深倚李漁叔,其亦忠耿以報知遇之恩。而後黃侃的高足林尹主台灣省立師範大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前身)國文研究所,遂請李漁叔於公餘之時,任教其中。至一九六五年,副總統陳誠辭世後,李漁叔自此不復涉身仕途,而專意講學。李漁叔潛心研究墨學,在師範大學講授墨子有年,見解精闢,極受學生歡迎,選課聽講者,往往座無虛席。著有《墨子今注今譯》、《墨辯新注》、《墨子選注》等書。其學生王冬珍曾為其整理遺稿,《墨子今注今譯》還在天津古津出版社等出版機構都曾出版印行過簡體版。李漁叔還有〈墨家兼愛的真詮〉、〈墨子的辯學〉、〈名墨兩家異同辨〉等論文傳世,可見其學術造詣。他又在師大國文研究所及文化學院中文研究所講授韻文及詩學研究,嘉惠學子匪淺,裁成甚眾,國內著名古典詩研究者黃永武、張夢機、羅尚,皆出其門下。

  李漁叔晚年字號漁叔居士、墨堂老人。對中華文化的宣揚,不遺餘力。在中華詩學研究所成立之初,即積極籌備《中華詩學》雜誌社,由易君左任社長,李漁叔為副社長兼總編輯。並於一九六九年六月發行《中華詩學》月刊創刊號,全年出版十二期。李漁叔寓台二十三年,與台灣原有之詩社酬唱頗多,因而對於早期台籍詩人知之甚深,曾於《中華詩苑》刊登連載「三臺詩話」專欄,後集結出版改以《三臺詩傳》命名,書中為乙未割台之際的台籍詩人立傳,諸如丘逢甲、許南英、林幼春、莊太岳等人,闡揚其遺民精神,成為「戰後第一部以日治時期台灣古典詩壇為對象的筆記著作。」

  李漁叔有兩本散文著作,《魚千里齋隨筆》和《風簾客話》,他對古今人物軼事及詩壇藝林掌故非常熟稔,曾在報端以隨筆方式,寫成短文,當時頗為士林推重。後經袞集出版為《魚千里齋隨筆》,繼又以相同的筆調寫《風簾客話》,內容也是談的人物軼事及藝林掌故,娓娓道來,如數家珍,而且文筆洗鍊。在《魚千里齋隨筆》,特別的是有幾篇論文學與藝術的文章,如:〈泛論文筆〉、〈論詩的情與意〉、〈姜白石的考釋學與詩〉、〈梁節庵其人與詩〉、〈齊璜詩與印〉、〈述印〉、〈松鶴圖〉等,內容主要為對大陸人、事、物的追記。特別是其中的〈聯話五則〉、〈新春紀聯〉等章節,將家鄉湘潭對聯興盛的狀況記錄詳細,是彌足珍貴的史料。    《魚千里齋隨筆》有著名詩人及書法家曾克耑序云:「余以其書雖號隨筆,實雜史之流也。其辨章學術,題品人物,闡幽表微,捜玄攬要,蓋國史志傳之先導也。異日有涑水者起,意必有取於斯,殆可决也。」而駢文學者成惕軒則說:「《魚千里齋隨筆》裁量古今,品藻人物,舉所見所聞之事,紀不支不蔓之言。間涉袄祥,絕殊齊東之野語,即論文字,直勝池北之偶談。」另李漁叔的學生學者王熙元在《風簾客話》中有段跋語:「昔者漁師嘗就所聞見並時名宿、鄉邦賢彥,舉其遺聞軼事、流風餘韻,旁及學術藝文,撰為《魚千里齋隨筆》,於四十七年鋟板成書。翌年,復應友人之請,日撰短文,刊諸報端,亦興到隨筆之作,而其間凡論述學藝、評隲人物、捃摭遺逸、抉發幽微,莫不特具閎識,深寓孤懷,至文辭鍛鍊之工,描繪傳神之筆,猶其餘事也;所紀或事繫時史,或語關軍國,或偶錄一人之始末,或但述一時之見聞,並足以供談助、存掌故、資考證、備參稽,他日史家撰國史志傳者,必將有所取焉。以書成於夏日薰風拂簾、客居海陬之際,故曰《風簾客話》。」

  李漁叔書畫俱佳,善畫墨梅,點染清新淡雅。書法宗褚遂良,自成一體,常以硬毫書,秀麗清絕,風格孤傲弩張。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